搜索此博客

2010年11月22日星期一

《吉陵春秋》堪舆

⊙温任平

亚洲周刊近期选出了 20 世纪中文小说 100 强,李永平的《吉陵春秋》排
名第 40,能跻身前 50 名,地位不能不算高。 李氏为东马砂劳越人,60
年代赴台大念外文系,1968 年他写的小说〈拉子妇〉受到颜元叔的赞誉,
后来他陆续写小说,产量不多,素质却可观。1978 年他以〈归来〉获联合
报第3届小说佳作奖, 接下来的力作〈日头雨〉更获得联合报第4届小说的
首奖。 李永平是比较文学博士,环视港台大陆,拥有这么高学历的小说家
可谓鲜见。《吉陵春秋》1986年於台北出版,甚获好评。

《吉陵春秋》的地理背景, 即使深谙堪舆学的人也未必探测得出什么结果
来。刘绍铭推崇李氏的评论文章 〈山在虚无飘渺间〉,余光中为《吉陵春
秋》写的序〈十二瓣的观音莲〉都对《吉陵春秋》 的地理环境感到狐疑、
纳闷。余光中指出:

“这本小说的时空座标不很明确,也许是故意如此。…… 朱炎说吉陵镇是
华南、台湾、南洋三地的结合体,我大致可以接受。 其实这件事根本不用
我们来操心, 因为李永平原本无意追求所谓的写实主义。吉陵镇的存在不
靠地图与报纸,只能向中国的社会风俗与文化传统去印证。”

刘绍铭认为李氏笔下的南洋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 他的看法是:“吉陵镇
不是一个‘现实社会’, 仅是作者一个纠缠不休的意念。李永平着意要写
的,不是什么人间百态, 而是人心真象。如果我们承认人的心理活动也是
一种现实,那么李永平也是个写实作家。”

1993年1月17日锺玲於联副发表的一篇题为〈我去过李永平的吉陵〉的文章
透露,她在砂劳越古晋找到了一些重要的线索,包括谐音的Kling街,万福
巷(Lorong Ban Hock)等。 对我而言,“吉陵 ”音色近乎印裔的俗称,
这种俗称带有鄙夷意味, 为印度人所不喜。“吉陵”镇也使我联想到居林
与Kerling这两个吉打州的小城。不过这种把《吉陵春秋》地域化的企图,
除了满足一部份读者追寻所谓“真人真事”的好奇心之外, 意义不大。吉
陵镇是一个乌有乡,万福巷的娼户、 棺材店与在那里发生的邪恶事件可以
说是人间地狱的写照。

我觉得南洋(甚或大马) 的一些问题与困境,或许曾在小说家李永平的潜
意识层里发酵,成为他创作的某种驱力(drive)。吊诡的是《吉陵春秋》
时空背景的模糊反而使这部小说更具“普遍性” (universality),因为
吉陵镇的暴力淫乱可以发生在南洋、台湾甚至中国任何城镇, 地理座标因
为“去地域化” 而指涉更广。《吉陵春秋》的书名,使人联想到“孔子著
春秋, 而乱臣贼子惧”, 以春秋之笔写风土人物, 颇能见出作者的企图
心。

“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的14位文学家把李永平认定为台湾作家,对马华
文学似有欠公允。 即使李永平已落籍台湾,马华文学史仍可视他为本国作
家。美国小说家HenryJames 与大诗人TS.Eliot晚期都放弃美国籍选择英国
籍,但美国文学史和文学选集都照样收进他们的作品。 由於英国文学史也
理所当然的收进詹姆斯与艾略特的生平与作品, 这使他们的身份具备了微
妙的双重性,不过这并没有引起什么政治干预,李永平的个例亦近似。

基於现代人的飘泊性,国籍与身份认同益形复杂,名作家那布可夫
(Naboko v)原是白俄,却入籍美国,终老於瑞士。这位以写作《罗丽坦》
(Lolita)而一夜脍炙人口 的作家在接受美国 一家学报访问时针对国籍认
同的质询,他的回答是“The writer's art is his real passport”
(作家的真正护照是他的艺术成就),或许这句话也可以用在李永平以及其
他留台不归的大马诗人作家身上,虽然本文无意鼓励留台学子弃本土而认
同台湾,大马华社也负担不起这种人才外流所造成的损失。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