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10年6月22日星期二

鄉音考古:采集、民俗、演際東馬講座會

ai FM、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和聯合日報訂於2010年6月27日(星期日)晚上7時正,於砂華文協沙廉路會所三樓淑貞堂舉行“鄉音考古:采集、民俗、演際”講座會,屆時將邀請ai FM 《鄉音考古思想起》制作人/鄉音采集人 張吉安先生擔任主講嘉賓;分享對被遺忘的鄉音文化采集經歷及敘述藝人演出的過程及心情。現場也將展出,攝影名家在馬來西亞各個華人地方古跡實地演出傳統戲曲時所拍攝的照片百餘張;同時出售;《鄉音考古》采集全紀錄的書作(附送一張各個鄉音CD)。摯誠邀請您出席,分享大馬華族豐富珍貴的鄉音文化遺產。

2010年6月18日星期五

书写少数民族

身 为一名文学研究者,我的阅读方式或许和一般纯粹消遣的阅读有所不同。当对某项书写或某位作家提起兴致时,我会尽可能把所有相关的作品都找来,一本一本的、 或一篇一篇的细啃,唯恐不能一口气把这些作品咽下去。

当读出了感觉,我便开始著手论述这些作品。要是还无法有何感悟,便又再重新的阅读,如此往復的 玩味再三,直到內心有所感发,有信心下笔为止。如果不是为了研究,大概没有多少人会有这样的耐心,对著某篇作品死咬不放,一定要读出个所以然。这样的阅读 经验不算非常愉悦,但唯一的好处是能够对相关作品摸得很熟透,有时会在头脑里盘旋一段时期,挥之不去,宛如一名入戏的演员,曲终人散后思绪仍然一直沉溺在 剧情中。

去年一整年我读的马华文本不算少数,但读得比较愉快的是一系列有关书写少数民族的作品。为何突 然盯上少数民族,说来话长,或许归为一个缘字吧,使到过去的阅读积累,不管是那些理论文章或文学文本,顿时化成了一只看不见的飞毛腿,把我踹到少数民族的 异度空间。

我以为,华文文学的书写不尽然只局限在自我民族的敘述中,投入於对其他族群的敘说,尤其是那些 被边缘化的少数民族,將能扩大马华文文学的视野与境界,表现马华书写者的宽大胸怀与人文精神。实际上我们一直以来都有不少很棒的写手在经营这样的主题。李 永平的成名作〈拉子妇〉;梁放笔调很富感情的〈温达〉与〈龙吐珠〉;潘雨桐系列东马小说中的许多精彩篇章如〈野店〉、〈热带雨林〉、〈雪嘉玛渡河〉等;张 贵兴那文字浓密得化不开的《猴杯》;沈庆旺集研究与考察伊班文化心得所匯成的《哭泣的图腾》等,都是非常珍贵的文本。

这些作品大部分当年在修博时已经读过,但没有引起我太多的注视,读得有点囫圇吞枣,毕竟当时我 的研究焦点不在这边上。去年再细细地重读,未知何故,心里头总有不吐不快的感觉。今年初,恰好多招了一位研究生,因此便鼓励她往这方向研究。此外,也完成 了一篇万多字的论文,打算今年八月中旬在福州发表,这或许是马华文学第一篇论述少数民族书写的学术论文。

这里所指的少数民族,除了在人口比率上属於少数(一般佔总人口的百分之十以下)外,更重要的標 志是他们在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处於较弱势的群体。我初步把马华文学的少数民族书写归纳成三种文体范式︰即“融入型”、“寓言型”及“展示型”。

具有“融入型”文本倾向的马华作家最喜欢探勘华人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他们融入於华族、异族关系 的场域中,去再现少数民族与华人的微妙关系。华人与少数民族如何从误解与冲突中,因著华人对少数民族理解的增加,或者掌握了他们的民族性格与文化特性,或 者发现了他们的善良与优点,或者体会了他们的难处与挣扎,而对他们產生同情与怜悯,最后重新与他们建立融洽与深厚的情谊,或者以全新的视角去解读他们。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提出现代人应从工具理性的窠臼中跳脱出来,以交往理性为替代,以促进人与人 之间在公共空间的平等互动与达致正確理解的可能。马来俗语“Tak Kenal Maka Tak Cinta”说得太好了,提醒我们相爱须从相识中被触动与萌生,然则如何才能相识呢?当然非从交往开始不可,即使在初步的交往中產生诸多磨擦或误解,但往 往总是“不打不相识”啊。梁放的〈温达〉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交往理性的果效,似乎可成为它的感性注释。

〈温达〉是写一位华人工程师(敘述者/“我”)与一位伊班族厨师的微妙关系。华人工程师一方面 居於本身职位的优势,一方对於本身文化的优越感,对测量工作队里的伊班厨师温达难以接受与不胜反感。温达经常偷偷地使用他的剃刀、肥皂、梳子、牙刷等,对 居住在长屋的原住民来说,他们的日常用品大都凡物公用吧,故温达不以为怪,再加上对某些新物品的好奇,使他一犯再犯,导致“我”对他的误解日益加深。另 外,温达在烧菜时不洗手,不注重自己的卫生,使留过洋的现代青年“我”很不能忍受,但又畏於温达“剽悍的眼神”,往往敢怒而不敢言。

后来,在某一个夜晚“我”在工地帐篷阅读时,温达手持刀子一步一步向“我”趋近,“我”以为温 达是要来伤害他。然而,最后真相大白。原来有一只毒蛇正伺机待发要攻击“我”,被温达机警地发现而非常麻利的耍动手中的巴冷刀,就把那尾毒蛇劈成好几截, “我”在虚惊之余对温达的救命之恩非常感动,“热的泪似缺了口的堤,涌流不住;流泪,除了感激,还因为羞愧”。

在那一剎那,“我”对温达的所有误解烟消云散,开始以平等与欣赏的心態,去理解与接受温达在性 格及文化上与本身的差异之处。由於“我”的改变,使他与温达的关系变得非常的友好,他们互相拜访,有说有笑,不只在当时成为很好的工作伙伴,也发展成为日 后的生活良友。

拉康的“主体间性”说到他者经常是建构自我的一面镜子,这正也是此篇所投射出来的观点。被自身 文化优越感所捆锁的主体,在经过异族他者文化镜子的反照下,变成了胸怀更辽阔的自我,穿越了自身文化的窠臼,朝向更成熟的主体性,小说主人公性格发展正是 如此。此外,小说以倒敘的方式,写“我”与温达“阔別十年”后又重遇,“我们不著边际,畅怀地敘旧,沉湎在过去的时光里”,由此把他们的故事敘说重头,在 敘述手法上是成功的,这显示了他们“在消弥误解后”所生长出来的友谊是巩固的,没有因为岁月的因素而褪色,敘述手段自身证实了华人与少数民族建立密切关系 的可能。

另一种“融入型”的书写方式,是从“文化持有者的视角”去写作。延续马林诺夫斯基的立场,进一 步发展了“地方性知识”社会学方法的克里福德.吉尔兹认为,从“文化持有者”的內部观察,可以避免以主观的认知偏见去描述他者,或以宏大的理论敘述不切实 际的去虚擬被敘述者,无法把他们的真实情状揭示出来,无助於理解具体的研究对象。无论如何,要以文化持有者的立场去描述敘说的对象並不容易,至少须设身处 地沉浸在他者的文化歷史语境中一段时期。这种功夫需要书写者/研究者对该文化的参与与融入,並能够时时的从他们的视角解读与反思。

沈庆旺的诗集《哭乡的图腾》,可说是马华文学互ほ一完全书写少数民族的诗集,诗集大都从伊班人 的內部视角去观察与反思他们的社会与文化,文本多从传统与现代的张力敘说伊班人在现代化下的困窘。伊班族原住民的文化是婆罗洲特殊的现象。在未受现代化冲 击之前,他们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过著非常淳朴与自然的生活。他们或者生活在偏远的內陆山区,或者生活在靠海或河岸的地方,除了种植旱稻、捕鱼及制作手工 艺品之外,也靠大自然森林的各种赐予维生,世代繁衍。无论如何,自从英殖民者登陆之后,特別是殖民者对森林资源的掠夺,他们无法阻挡文明的侵入,也无法避 开现代化的冲击,使他们的生活与文化脱离了原有的轨跡,被强硬地纳入现代化的框架中,许多族人对此適应不良,有些仍然坚守传统的规范,有些则妾居於城乡但 心灵未得安顿,经常缅怀失去的山林。

在现代化之下,原始的文化形態与生活方式经常被標签为落后,然而,诗人却高喊︰“原始不是落后 /而是更接近本质”,这句话成为他诗集所要张扬的理念,显然是要为伊班族洗脱这种莫须有的標签。特別是在全球化铺天盖地收编下,越来越多民族重新去寻找自 身的本质意义,所谓的“原始”可能是自身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资源与財富。因此沈抓住了在伊班庆典“加威安都”(Gawai Antu)中宗教师的召唤,“搜寻他的古老在夜底/搜寻他的传统在夜底/搜寻他的哀伤在夜底/搜寻他的存在/在夜底/搜寻/他的/本质/而夜/竟/是/ 他”,伊班族在努力地寻索自己的本质,寻找自身存在的意义,而在这现代化的欲望下,又使许多族人迷途忘返,这位孟南在长空星夜下显得无比哀愁与寂寞。

在现代化的洪涛下,似乎没有一个族群能够幸免,即使是深居於偏远的人们。“文明已混浊我们的血 /民族的感觉已被同化/让我们最后一次/忘情地享有/传统幻灭的痛苦欢悦”;“一座屋/一座长长长长长长的屋/爆裂成烟花/散落散落/散落在现代的/星 空”。诗人把文明视为一种负面的力量,侵害了伊班族传统的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诗人特別从伊班族生活的核心场所,即所谓的“长屋”,在现代化的侵略下,也被 轰炸得“体无完肤”,特別是有不少长屋的居民,在家园失守之后,被迫投奔到乡镇生活。

在那些不熟悉的乡镇里,他们面对適应不良的窘境,有些女人別无选择的要以原始的本钱去面对现代 生活。“文明的耻辱/教我们拋弃习俗的/无上装/而在繁华世俗黝暗的/小阁楼里/廉售裸贞” ;“自尊倾倾斜斜/倾倾斜斜在衣锦还乡的部落炫耀/而长长长长底长屋/竟没有一片板地/容我站得稳/月光粼粼/没有人知道/是乡土遗弃我们/还是我们遗弃 了乡土/就让初生的灵魂/皈依为长屋的子嗣/无须追究姓氏”。诗人逐渐潜入伊班族的內心深处,特別是那些在乡镇出卖青春的伊班女性,他们回到长屋时將受尽 排挤,“竟没有一片板地/容我站得稳”反映了这样的焦虑。无论如何,敘述者在外“廉售裸贞”而结下的“孽种”,仍然期望著他们重新回到长屋,以便延续那种 悠游自在的纯朴山居生活。这种心理就如在外流浪受尽折腾的孩子,嚮往著回到自己的家乡,让灵魂有个安定之所。诗人的敘述方式是潜入伊班族的內心深处,诗句 中多处使用“我们”的第一视角敘述,把自我与敘说的对象融为一体。当然没有人能够完全融入他者的灵魂深处,而诗人尽其所能把伊班族內在的喜怒爱憎与外在的 现代化压迫与异化表现得淋灕尽致。

第二类文本范式,我把它称为“寓言型”。这里所指的是詹姆逊意义的国族寓言,而非传统互ゆ式的 寓言。詹姆逊认为第三世界的文学,总是蕴含著浓厚的国族寓言,无可避免地隱喻民族与国家政治。“寓言型”的模式往往通过少数民族的书写来言说政治,不管是 国族政治、性別政治或地域政治等,而非只是单纯的论述少数民族。潘雨桐的一系列东马小说,譬如〈热带雨林〉与〈雪嘉玛渡头〉,分別通过敘说少数民族女主人 公身体被操控的遭遇,作为论述政治的表征,尤其是东、西马微妙的政治关系。

〈雪嘉妈渡头〉与〈热带雨林〉有著非常相似的寓言范型,即借著身体的书写来转喻国家政治。这两 篇文本敘说的女主人公都是生活在东马的少数民族。〈雪嘉玛渡头〉的娜芙珊是杜顺族,〈热带雨林〉的女主人公伊莉是来自菲律宾的移民。与她们演对手戏的男主 人公,几乎全部都是来自西马的华人,他们多数是到东马开发森林的商人或工友。

这些来自西马的华人为了解决生理需要,喜欢以契约的方式租用东马少数民族女子为妻。这些契约妻 子只是他们的泄欲工具,西马华人尽其所能的操控她们的肉体,然后就把她们置之於不顾。多情的少数民族女子往往对这些西马华人动之以真情,但最后只落得空自 遗恨。〈热带雨林〉的厨娘伊莉不堪被他的老雇主所操控,趁其不在时情挑老雇主的儿子,夜里摸入他的房间与他翻云覆雨,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似乎是对被老 雇主操控行为的一种抵抗形式。

这两篇文本的书写策略,特別是对人物的地域背景安排,在在显示了文本对东、西马微妙政治的转 喻。西马男人宰制东马少数民族妇女,带有西马政权宰制东马政治的寓意,东马少数民族妇女的身体则被换喻为东马的资源与財富,往往在西马权力的主导下被攫取 与享用。在这种不均衡的权力形式下,东马人的不满与异议声音,表现在〈雪〉的娜芙珊不断找寻她的“前夫”追討回她应得的欠款,〈热〉的伊莉挑逗老雇主的儿 子,表现了內在抵抗的姿態。虽然东、西马的政治比文学文本实际上能够表征的要復杂得多,但“西马宰制东马的政治,西马人攫取东马的財富”这种刻板印象仍有 一定的现实基础。

另外一类“展示型”的文本书写,意在展示少数民族特殊的人物形象与文化情调,或呈现一种对异族 文化的猎奇心態,以远距离的观赏去描绘,刻意避重就轻不去论述或解读少数民族的真实面,只是想营造纯粹艺术美感的文本策略。

张贵兴的〈巴都〉 (《猴杯》节选本)並无意论述少数民族的本质问题,而是试图通过对少数民族的歷史、文化传统与民族特性多向度的展示,企图打造出一篇与南美洲魔幻现实主义 相比照的“婆罗洲魔幻现实”作品。文本通过繁復、浓密、细腻而又异彩纷呈的文字去呈献这样的美感,把原住民的各种“诡异”传统从一个外来观赏者的视角一个 接一个的去展现。例如,伊班族的纹身艺术、巫术之风、猎头行动、部族械斗、人兽搏斗、长屋风情等等,有点接近推介达雅族文化的旅游手册。

小说围绕著主人公巴都的故事而开展,巴都是达雅族的一个异类,不务农不狩猎,而成为外来游客的 导游,带领他们去婆罗洲大森林寻幽探秘,以此描绘少数民族特异的风土民情。文本对达雅族的纹身艺术兴致勃勃,除了描述巴都身上的纹身,更不厌其详的展示巴 都祖父阿班班的身体纹路。文本对巴都形象的描述是︰“他背著手,横著蟹胸,竖著树脖子的宽短椰壳头型,试著將小角度的仰视变成飘渺的鸟瞰。眼窝如穴,眉粗 牙大,鲁道夫人之颧,繁致的咀嚼肌,妖姣的纹斑--少说佔了全身五分之四”。虽然点出全身的五分之四被纹案覆盖,但毕竟还是比较简扼地勾勒出胸部和头部的 图形。但在刻画阿班班时,已是极尽的挥洒,似乎把他“禽异化”、“人兽一体”了︰“阿班班黄昏在河边裸身沐浴,向族人展示他爬满纹案的健美身材。胸部万兽 奔走如山林,四肢花叶鸟虫如树丫,背部日月风火雷电如晴空,脚掌手掌两棲爬虫类,臀部两座骷髏冢,满脸精灵,连男器也爬满纹斑,皮皮的像一只褶颈蜴。”如 此细腻的描绘,皆非情节或敘述所需,而是纯粹的美学玩赏。

对达雅族的说话方式,作者也兴味浓烈,例如文本中如此写道︰“巴都的达雅克语说得颅骨撼动,胎 记纹斑密布,恰似一道粗雷,细雨不降。……他的达雅克语还可以凑合著用,就像巴都的英语还可以凑合著用”,这种对讲话方式纯粹玩赏式的展示,在描写唯一出 场的女性人物亚妮妮的说话方式时更加淋灕︰“不算流利但显然经过刻意淬炼的英语,其中结合了蜿蜒的蟒语,肢体化的猴语,甲骨风的鸟语,溽湿的胎语……”从 人的语言中尽吐出禽兽的声调,呼唤著婆罗洲森林的野性。

文中对巴都的行径也凸显其怪异与传奇,有的直接描述,例如︰他十五岁执行成年礼第一次狩猎时, 把一位族亲以吹筒射伤;有一回又烤食一只被视为圣禽的大犀鸟。十六岁时误杀了一位肯雅族青年,几乎酿成二族一场血战等等。有的通过他者转述,例如,亚妮妮 说︰“巴都很行的……长屋的猪跑到雨林去了,只要不被野兽吃掉,巴都都找得回来”、“即使被野兽吃了,巴都也知道是甚么野兽”。

在描述巴都疯狂分解疑是吞吃人类的怀孕母兽时,更是让人惨不忍睹︰“第一击就开膛破肚,……一 个多毛湿滑的小胚胎,被巴都高高举到眼前,然后將胎儿扔到树外。巴都从母兽身上又挖出一只胎儿时,那胎儿突然淒苦地叫了一声,巴都手朝它肚子用力挤压,胎 儿连续发出极响的哀叫后,终於沉默。……”这一系列“人兽搏斗”的描敘,集中地展示达雅族的野蛮与凶残面,为文本制造了诡异与惊觫的格调。

文本虽然也点到外族所施予达雅族的悲惨遭遇,如二战时期日军对他们的灭族式残杀、西马政府建大 霸而严重破坏他们的家园、日本人的伐木活动给予他们的干扰、华商对他们的欺蒙诈骗等,不过都是片言只语,没有对这些霸权更具体与深入的论述,因为这本来就 不是作者的核心意图,作者实际上只想通过少数民族的书写,构设与展示一种另类的“原生態美感”,其他的也就只是陪衬了。

以上这些马华作家的少数民族书写有著多元的表现方式,虽然有些文本未臻完美,例如对人物刻画与 场景安排上有时过於刻板,但也不能否定他们各自的精彩之处。他们以华族的相机去摄取少数民族形形色色的生存画面,拓展了马华文学的视界,丰富了中文创作的 文体,不只提升了我们的阅读乐趣,也让我们对少数民族的命运,以及华人与少数民族的微妙关系有更深远的反思。

星洲日报/文艺春秋•许文荣•16/12/2007

2010年6月17日星期四

砂拉越華族歷史文化攝影展

“砂拉越華族歷史文化攝影展”簡則

一、宗 旨 透過攝影鏡頭,紀錄及展示砂拉越華族豐富的歷史文化。

二、攝影題材 分為三大類:
(1) 歷史文物,如:1.與砂華族有關的歷史建築、遺址、紀念碑、匾額及器物 。
(2) 民俗節慶,如:生命禮俗、傳統節慶及其它能反映砂華人民俗的題材。
(3) 社會生活,如:老行業、街市人文景觀、華文教育及其它足以反映砂華人社會生活的題材。

三、主辦單位 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主辦‧詩巫攝影學會協辦。

四、參展資格 凡喜愛攝影的朋友皆可參加。

五、參展作品規格及審核方法
(1)投來攝影作品將由主辦單位委任攝影名家及文史工作者組成評審小組,負責甄選。
(2)作品必須是在2009年8月以後拍攝的。
(3)為確保參展作品的真實性,僅允許作品在亮度、對比度及色彩飽和度上作適當調整;其他經電腦技術
合成、加添而非原始影像的作品希勿參展。
(4)參展作品直式橫式不拘,經審核通過,由主辦單位負責沖洗成11x14英吋規格,予以展出。
(5)每名參展者,不分類別只能展出至多五幅作品。曾在其他攝影展上展出的作品一概不得參展。
(6)參展人須填寫一份參展表格,列明個人及參展作品資料,並聯同儲存有參展照片JPG檔磁碟片送
交砂 華文協辦事處( Sarawak Chi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 Lot836, Blk. 18, Jln Salim
,96000 Sibu, Sarawak)。

六、收件截止日期 2010年8月15日。

七、展出日期/地點 2010年9月,砂華文協會所"會幹展覽廳"。

八、聯絡方式 砂華文協辦事處電話084-212253/黃孟禮013-8113021/林禮長 012-8912569

七、附 則
(1)評審小組的甄選結果為最後決定,參展者不得提出異議。
(2)展出作品物件將歸主辦單位所有,主辦單位擁有參展作品的使用權,可以將作品用於展示、
文化推廣宣傳及出版等用途,但不得用以進行商業交易。
(3)每位參展者將獲得本會發予參展證明狀一份,以資紀念。
(4)本簡則如有未盡事宜事,可由主辦單位隨時修正之。

2010年6月16日星期三

诗巫诗潮吟社《树村》诗钟成绩揭晓

诗巫诗潮吟社《树村》诗钟成绩揭晓:

第一名:吴燕梅
岭树云横家万里,江村雨雾月三更。

第二名:赖凤英
千树桃红留客咏,一村月白待人怜。

第三名:吴燕梅
一树残花留旧梦,满村落叶惹新愁。

另有佳作5名,入选35名。

2010年6月14日星期一

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创会20周年纪念

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今年适逢创会20周年纪念,将以简单且具有意义的形式庆祝。已拟定的活动项目包括新书推展专题演讲文学朗读会学术研讨会历史文化摄影展览等,会庆活动将以举办纪念晚宴作为闭幕。

诗潮吟社即席作诗比赛

诗巫诗潮吟社为配合“诗人节”举行集会,并邀请社友同桌进餐,即席作诗助兴。且程光利之作品名登榜首。

此次即席诗钟赛,以“诗”、“人”作冠顶。比赛奖金均由顾问欧南华赞助。计有20名社友出席是项集会。

以下为是项比赛成绩:
第一名:程光利
第二名:黄从霖
第三名:赖凤英
安慰奖:邓万秋、林大来、刘乃逖。

以下为获奖作品:
首奖:诗成依马才思捷,人践沉舟志向高
次奖:诗句浅深凭学识,人生聚散本因缘
第三奖:诗风隽秀千年颂,人气轩昂一世仰
第四奖:诗节重临嚐角黍,人名远播忆湘魂
第五奖:诗坛易找扶家句,人海难寻济世方
第六奖:诗读千篇通韵味,人经万劫具潜能。
诗巫诗潮吟社社长罗礼耕劝勉社友们多阅读勤练写,以提升个人作诗赋词的造诣,这才不愧对于爱国诗人屈原。

社长罗礼耕是于该社主办的“诗人节”雅集午宴上表示,诗是文学里颠峰的造诣,要有扎实作诗根基且随笔写出佳作,须要多下功夫。

他也称,“诗人节”乃是惦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之日子。“屈原的高风亮节实属后人学习之楷模,他的文采更为战国之后开发新的诗词格式,且这项革新亦受到众多 文人雅士的赞赏。

同时,罗礼耕社长促请社友们珍惜相聚机会,并善用时间交换大家的作诗心得,相互勉励。

2010年6月5日星期六

故乡的河

  • 沈庆旺

故乡的河
传来湍急尖锐的呼唤
世界失去的清白
沾在污秽的眼瞳
无法还原

故乡的河
离开你多远
思念你就有远
离开你多久
思念你就有的久

长楼内的人
长楼外的人
沿着故乡古老河水流逝的人
谁能了解这种族性
在无声沉坠
在无声沉坠的那种
哀怨

温暖

  • 沈庆旺

踩着雨季的冷颤
我们走进有酒的地方
用卷烟和酒
蒙蔽时空
一乾杯
酒廊和长廊就醉在一起了
一乾杯
城市和部落就醉在一起了

我们睥睨窗外的世界
把都市的喧扰翻阅成
一座座山林
果子狸
一只只
踮起後腿
腰肢摆荡起乡愁
再乾一杯
唇齿撩动遥远的蓝空
山在云中走过
江河奔流成酒
我们把醉意涟漪成
一圈一圈一圈一圈
一圈圈的年轮
一路圈到远方的长屋去
把长廊温暖在心里

容我穿过河的子宫

  • 沈庆旺

多年以前
我离开的河
像倾倒而出的酒
如不安的流言
自远方燎原而来
把我醉成一张
疲惫的脸

唤不醒的那个梦
尝尽塑胶空瓶的彷徨
它的名字叫
生活

我背着众神与祖先们
孤独地与时间为敌
直到我太老了
老得忘记曾与时间对峙
千哩外
一座山陵的背後
旷野裸露一片
苍翠
容我们祭祀
容我们穿过河的子宫
重生到城的远方
雄性的图腾
就伫立在那儿

在遥远山陵的背後
丰收的狂欢
就在那儿
众神必为我们的狂欢
击起铜鼓
温柔的 "砂贝"琴再度扬起
粗犷的 "牙扎"舞姿重新沓杂
浓烈的 "杜阿"米酒依然酸涩
我们雄性的图腾勃起
我们要的是一整座
一整座狩猎的山林
狩猎一头山猪
用它的血
祭祀无趣的城市
用它的血
为奄奄一息的传统习俗
作见证

在河的子宫里
我已厌倦思索
我想到城的远方
一座山的背後
去迎接喘息的传统

梦回乡愁

  • 沈庆旺
挤出感性颤动过的
沧桑过的
寂寞过的
笑靥
缤缤纷纷
朝岁月构图过的
皱纹
喃喃支
付予你
一杯不受乡愁倾醉
而惊异失身疲惫泻落於
情欲软软错乱放逐之
长歌旋错旋错
旋错多年
无迹可循无状可名之潺潺
心跳
隐隐自你静伏底魂魄也思不透的六月
守候
将哭泣冷冷唤成一片痴妄
朝长廊一圈圈
一圈圈
回旋
回旋这朵念乡的幽灵
无从应化
无从应化成孤单的夜色

纵使所有的山灵都来倾听
这支愈唱愈惆怅底
乡咒
谁该是你
你该是谁
像一尊空寂根生底墓柱
要屹立或是枯坐
要枯坐或是横裎
那愈奔愈远
愈思愈淡的乡愁
已被冷落成片片
不能拼凑不能转化的
悲哀

凌空的锋芒

  • 沈庆旺
每一只猛禽的瞳孔
燃烧着着英雄的狂热

你的羽毛如是倒竖
如此倨傲地挑衅
如此固执地
编织一只英雄的威风
以熟练的姿态
凛凛地瞪视
任何猜疑的闪动
胜负将是生存的全力

一只松绑的手
一勾扎紧的刃
在赌注下交错 
且不忘虚晃几招的挑拨
人们起伏的胸膛
吆喝着变态的兴奋
你灵活的羽翼
向前窜跃
坚硬的爪 
无法抗拒棱棱锋芒
遂回旋起脆弱的要害 
时空陡然凝泄
凌空的锋芒
削出汹涌的红色与红色
染成手足酷冷酷冷的相残

一弯新月
当热血在喉头凝结
当猬琐的苔藓
突然长满全身
人们欢呼如此死亡之美
如此死亡之
飞跃
匍匐着颤抖戮杀
尘土窒息在血红腥味的
腐气
有某些失望
有某些
辛
辣 

苍茫暮色的血祭---- 加威巴都

  • 沈庆旺
穿过山
越过水
穿越苍茫暮色的祭典
背脊冰冷冰冷的
感觉夜色的附体
陈旧或不陈旧的流言
已无关现不现代

山坡的长齿
深深咬住长屋
不规矩的窗
袅袅炊烟
对那片疲倦沉默的黄昏
怜生饥饿

这山林长楼
属於从文明中退缩的
忧郁的幻想的
守护着即将失落的传统
不堪湮灭的意识
似魔般蛊惑着
深深烙印的乡音

再度展开血祭的幡
撕裂这装框的世界
不为梦兆的吉凶
不为耕作的丰收
『拉者占布鲁卓』赐予
神力的『巴都乌迈』
为长屋涌现的一脉子孙
传递
属於自己传统的
血缘刀石

沿着宽厚的田芭
沿着祖先汗渍的土地
主祭『孟南』
献上槟榔、香蕉、『罗格草』
生猪与雄鸡
『喔哈--喔哈………喔哈
献上雄鸡与生猪
虔诚向祢祈愿
上苍正神与祖先英灵
农耕之神“舍布兰加南”
请把水中和芭里的邪魔驱走
赐给我们良田净水』

一只孤单的犀鸟
在红炎炎的太阳将要落下时
突然长嗥一声
斜斜飞越田芭
终於
消失在屋脊背后的山林
留下瞬间的窒息
锋锐的『巴冷刀』
释放雄鸡与生猪的血
遍洒耕地
鲜血执著驱邪除魔的信念
一季季荒瘠的农事
憧憬着丰收的讯息

从一个个嚣张的城市
蹒跚回来
满满河川
浮浮沉沉的巨桐
排不成一堵墙
抗拒疼痛澈骨的屈辱
远处近处尽是
崩败的河岸
那些日子坎坷过的人们
已遗忘他们失去了什么

孟南咏颂熟稔的经文
单调悠长的
广邀神灵赴会
武士挥动着『巴冷刀』
跳起凶悍的战舞
嘶喊着颠跳着
驱赶长屋内的邪魔恶灵
迎接农耕大神莅临
异国的房客
聚集一角
腋下闪着汗渍
你竟如是归来目睹
传统祭祀成为
游客争奇猎艳的节目
直至午夜诞生
整座长楼
迷失的一群
暂时背叛了自己
迷你裙和酒杯和鱼网丝袜
杂沓着叮叮咚咚的铜鼓声
翩舞起『雅扎』
模糊的意识贴在夜的背上
逃离这里

『孟南』
你是如此寂寥无奈
彻夜不眠
以赞美乞求宽恕
孤单单的声调滑落冥界
为那堆积颓丧和腐习的子民祷告
你生命中的精灵
穿越神秘的境地
体认祖先的英灵和护佑族人的神明
所共知的
有关我们的世界和他们的世界
发生在切割之间的
痛

变色的天幕
准时降临
承受传统血祭的包袱
把『巴都乌迈』连同『巴冷刀』
青菜祭品捆成一扎扎
一扎扎挣不脱的传统
沉浸入充满鲜腥猪血的木槽
洒上酒糟米饭
雄鸡赭红的血
一层披洒一层
编织精美的『布娃』
随即围绕护佑木槽
『孟南』嘶哑的咒音
似一季季瘦瘠的农事
伤感或不伤感
并不重要
传统习俗是祖先的颜面
迷迷糊糊的血祭之后
是清清楚楚的斗鸡娱乐
斗的是
长期熬炼的豪情与固执

天际的彩霞
褪尽最後一点温情
酒色与灯色
重重交错
『孟南』孤瘦的身影
承受着一堆堆熊熊篝火也燃不起的
凄清
午夜炎闷的长廊
悬挂着灰暗的头颅
空气中窜逃着菌味
『孟南』绕着铜鼓声
一圈
一圈
一圈
徘徊在长廊
迎接祖先圣灵参与祭祀
『哦
“乌南布兰神”
“巴吉武让伯拉灵神”
“英莪阿白拉板正神“
“里加牙巴央圣神”
为我们的吉祥祷告
祈求赐福和收成
哦
来自“巴当鲁巴”
“龙牙河”的神明
“沙龙”和“宁牙”山的圣神
为我们的长屋带来好运
哦
祖先的英灵
拉让江的大神
从神圣的肯雅兰山
带来无上的法力
祈福有个美好的收成
哦
“舍拉伯东大神“
“舍拉伯达大神“
“舍拉板莱大神“
赐予我们健康吉祥』
年青的姑娘
热情地拉起
『杜柯』醺醉的访客
就地起舞
『伊匿』和佝偻的武士
解下屋梁的骷髅
跳起诡异的舞蹈
『孟南』仍漫游在长廊
吟哦一句句
不为人知的咒语

通宵狼藉之后
上升的太阳
记不起谁
有一条宽阔的
嘴唇乾裂的
沉默的河
肠胃正在溃疡
血祭即将圆满
『孟南』唱起『南占舍布兰加南』长歌
长矛戮向小猪头额
『巴冷刀』冷冷地划破肚皮
一颗血淋淋的肝脏
在『孟南』的掌心
淌下族人来年的吉凶

农夫们
请用你们清白的手
从木槽中掏出鲜血洗礼过的
磨刀石和巴冷刀
捂住你的耳朵
避免听闻鸟兆凶吉
要一言不发
奔向田芭
磨利你的刀
把磨石高悬在田芭里的长杆上
等待明日的阳光
再把磨石请回家
你即拥有神圣的『巴都乌迈』

哦
一次祭祀
各种形态的血腥
如何清洗
曾是希望之物
在攀缘文明的妩媚之后
转变成丑陋落后的
迷信
这斑创痕
是否在等待
期期艾艾的岁月
细细包扎
爱抚

现代的雨

  • 沈庆旺
雨落久了
就像梦一样
会流进变幻曲折的河

不再皎洁的月亮
不再耀眼的阳光
使人与自然的亲情
剧烈摆荡
太阳变得很坏
我们已失去露膊的权利
月变得很坏
原住民的伤口正在哭泣

现代的雨
隔着荒野雾气
滴在聚苔的古瓮
荡漾一二涟绮梦
酸酸的
落在谁的头上
都无所谓
反正淋多了
总要自动脱发
蛮公平的

现在的雨是让你看的
现在的雨是让你闻的
现在的雨是让你听的
现在的雨是让你回亿的
现在的雨
是我们即将目睹的
真实之梦

在你专穆凝视中凝成的一座山林

  • 沈庆旺

走入山林
而或走入都市

走入文明
疲弱的魂魄迷失於
眩目的霓虹灯下
在黑咖啡的白瓷杯里
调一块方糖激情的梦
在水晶杯的高脚里
用吸管啜饮寂寞的自己
忧郁的血液
许多浮游在雾气上的
明天
我们都已习惯它的焦虑

在精神分裂的十字路口
红绿灯操纵着都市的脉搏
拥挤的人群走着孤寂的人行道
孤寂的人行道走着寂寞的方向
寂寞的方向人群拥挤在流行的行列
你的情思就在匆逝的股票涨跌板中
摆荡现实的麻痹

在遗传的血型中生生不息的基因
是一个如何乡土的记忆
泥土和脚掌的亲吻
山林里一切神魔鬼怪魑魅魍魉
流窜在山形翠绿缓缓蠕动的凝视中
而你只能奔离
奔离你胸闷欲喘的鼻息
像逃离一个恶毒禁忌的诅咒
那样远远地来到都市
那样远远地来到都市才惊醒一个恶魇

你的梦魇该有多黝黯该有多长
递变的原始与文明相生相克
预示一个黑暗无助的呻吟
於是触觉渐渐感到雄厚的遗传刺痛
刺痛着你的背脊
一阵缓缓的原生力压迫心肌
令你梗塞窒闷向无垠的深渊陷落

我正要回去
天空一只无助的犀鸟终於栖落下来
我正要回去
回去一座亲切的山林
像那个年代
祖先裸着脚板根植在弹性的土地上
凝望粗糙的泥土
交感着相依的默契
牵带起熟悉可亲的朴素丰盈
人世间生生息息的甘苦斗争
留给人世间的文明

走入山林
让新生代的蕨类和白垩纪的羊齿
依循千万年前的形态
照它们祖先照过的太阳和月阴
生生息息於无畏的峥嵘中
静默的蛊惑诱你走入
在你专穆凝视中凝成的一座
山林  

萎缩的部落

  • 沈庆旺
长屋和族人一样
每个清晨
纷纷撑开多睫毛的窗
揉一揉
被锁了一宵的眼眶
向落居於此的朝阳
无精打采地招呼一声

天未启亮
猎人便进入森林
部落隐隐地
像许多被禁猎的野兽
远远抛在浓雾里

当星月朦胧的时候
潜回的狩猎英雄
在昏暗灯下
展示猎物
族人的赞美
和长屋外的夜一样
黯然

每个清晨
小孩们很早就拎着
穿不惯的鞋子
赶在预备钟之前
赶到镇上学堂
嬉戏一轮
然后带着泥巴汗酸上课

老师是从很远很远的城市中流放来的
语言不通
无所谓
反正用国语教学
反正不教原住民文化
反正上课下课

学校的钟声和教堂的钟声
逐渐逐渐敲醒族人的脑袋
赶着上学
赶着虔诚上教堂
受教育和受洗礼变得同等重要

正当发展变成政治手段
有人租赁土著习俗地
有人出售廉价体力
有人在农作物败退之际
往来於镇上买醉

每个清晨
这里的阳光度和宿夜的浓雾
拼战
世界并不曾遗弃山林里的部落
而部落却遗弃了世界
我们的新生代将见证
这逐日逐日萎缩的
部落           

部落

  • 沈庆旺
部落
似无从感觉的
一朵朵刺青
失落在时间的记忆
却又如此
根深蒂固地
紧紧贴在胸口

部落
曾是匮乏物质的
一座生存空间
却有丰盈的安宁心灵
说着同样的语言
心靠着心
熟悉彼此的喜怒哀乐
无怨无忧地存在着
森林足以解决
胸部以下的
饥饿

当心口上的脑袋
开始饥不择食
当物质欲望膨胀族人的心灵
部落却越来越贫困
当土著习俗地
一片片出嫁
祖先的汗水却一滴滴
消逝
当族人以青春的肌体
交换货币
部落的传统道德
却迅速地崩毁

和血脉一同跳动的部落子民啊
为什么族人越来越多
部落却越来越
瘦        

长屋里的神话

  • 沈庆旺
因为有山林 
才有 长屋 
因为有长屋才有部落
因为有部落才有族群
才有传统

这快荒凉的见证
隐藏了血液的深情
一种浪子对乡土的情索
在倔强的肌肤
留下传统的刺青

无数寂寞的夜空
重复述说历史
是排遣也是享受
政治冲激下的
狂流
在选举过後
只是一声声叹息
那些吃吃喝喝喧喧闹闹
繁忙的日子
都封存在开票後的记忆中

此刻灼热的太阳
注视的焦点
是我荒凉可见的双眼
在现实的旷野中
文明如一支利箭
正迅速搭上现代紧绷的弓弦
射向我古朴的乡野

至於绝对依从族长一致信行的步伐
已颠簸成
数个极端混淆不清的
政党喽罗
政治黑手
掰开了朴素耿直
脾气暴烈的族性
政治理想和长屋牢不可破的神话
开始分庭抗礼            

有时酒与乡愁一样可爱

  • 沈庆旺

有时酒与乡愁
一样可爱

喝一杯酒
有醉醒的时候
喝一瓶酒
有醉醒的时候
喝一壶酒
也有醉醒的时候

童年时
喝酒是老一辈人的事
在夕阳把猎具收拾
把疲倦摔回部落後
零灵落落把酒杯
喋喋成休闲娱乐
而现代
喝酒是部落中
男子气慨的宣泄
不惜掏空 口钱袋
醉後为芝麻小事
大打出手
部落手足之谊日渐淡薄
长辈的道德约束
已无能驾驭

喝一杯酒
有醉醒的时候
喝一瓶酒
也有醉醒的时候
当土著习俗地迅速开垦
当部落经济稍稍提升
劣质洋酒黑啤白啤
正好麻痹了族群逐渐丧失的
尊严
也填补了传统道德瓦解後的
空虚
不同的酒
不同的醉
已为大部份族人
抗拒不同挫折的藉口

在祭典和节庆前开始酿酒的千年传统
竟在短短数十年间
荡然无存
在这变幻无常的现代
是什么因素
是什么因素催化了
酒和部落的结合

雕匠

  • 沈庆旺
回乡的路
总是背着太阳
我已离开部落很久了
且疲惫不堪

我只是想让世界
了解
一种面具的制作过程
所以雕刻
雕在旅客的赞叹下
刻在相机的底片上
而我的神色
却苍白在面具之后

要持续多久
同样的动作
渑弃旧有顽强的线条
却画下新的败痕
我的雕像离我的面目
越来越远

路过的云
你们想在我身上
洒一片影子或是雨滴
仰或劫掠
旅途的荣迹

森林的香火

  • 沈庆旺
因为有山林
才能拥有部落
因为有部落
才能依偎着族群

当我再次回到熟悉的家乡
为何眼中竟是
一片沧桑
灯光摇晃在酒杯里
喝着同样的酒
唱着不变的歌
做着同样的梦

文化刺痛传统
城市把土地
咬成一片片
只有那喝不尽酸涩的故乡酒
是被允诺而黯黯存在的
唯一存在

我看不见故乡的月亮
森林里没有什么哲学
哲学里也没有森林
没有森林的族人
没有故乡
没有图腾的部落
是捻熄的香火

幻象

  • 沈庆旺

她抽香蕉叶卷烟时
鼻尖烁亮着的稀薄火光
无理的
诱惑着
我尝试探入你的眼
但你把头转移去
留下两条长耳
晃荡在健梃的前胸

清晨
你宿醉的眼眸
似沉沉的灰雾
走向山林

午後
我们开始在疏远的醉意中
惊醒
新生代的梦
或许是白垩纪的错误
长楼背后
正在滑落的儿阳
是我们草率的幻象

夜里
破风似的歌谣
狂烈地像只受伤的山猪
嘶喊着要把千百年的习俗
腐朽的遗产
和朽不了的传统
生生息息於
峥嵘的世界

长屋的哀伤

  • 沈庆旺
没有籍贯的子孙
同饮一江的水
不同的泪
流着相同的哀伤

渗杂文明语的乡音
喝相同的酒
相同的醉
醺醺地躺在
被暴阳烤得骚热的长屋里

我用右肘
撑住身体打量着
吃得饱饱的太阳和
挺着孕妇肚皮的云朵
一阵无名的悲哀
在心底潜游

这个世界
一股欲望膨胀在无奈中
逐渐侵蚀自然
无名无法呼吸纯朴
未来将否定过去

乾瘪的风
夹着饥饿的尘土
掠取一切生机
越我而去

呵
告诉我
宽阔的河
你为何变得浑浊

伊匿

  • 沈庆旺
也许你的错
是我现在的梦

且让炽热的丰收节
驱除沁寒的月华
我将彻夜伴你
直到黎明
但愿今夜
你的名字不再叫作
孤寂

软软的手臂
是两节
悬荡老皮的瘦骨
如树桠间蜕下的蛇皮
曾经拥有几许欢乐

岁月深深陷入
陷入
骷髅般的眼窝和太阳穴
白白的发根坦露
白白的头皮
女人浪漫的长发已不再神秘
琐骨锁不住青春
肋骨根根挺突
似在努力地
把薄薄的胸皮撑起
而被需索殆尽的胸脯
两注欲滴的乳汁
淤染成两朵渍黑的
乳晕
马马虎虎地
贴在
无精打采的乾皮上
长期苦待孩子们的吮噬

随着肋骨边沿蹋下去的
是 "布娃 "纱笼卷卷摺摺
深深浅浅密密集集
肉纹恣意纵横的
回忆
而紧紧依偎两轮陡峭山峰般的
是曾经孕育过一个个
一个个
世界生息的盘骨
圆鼓鼓
扎扎实实厚重的小腹
已被生活躏轹得
如一堆烂泥
缓缓流泻
漩成一轮轮
一轮轮
饥饿的皱褶
两条萝卜般的腿丫
经脉网路
从 "布娃 "沙笼痉挛着
向世界申诉
乌溜溜的历史伤痂
尖削锐角的大脚盘
扣着粗拙的趾头
在超短沙笼下
摆弄娇羞不了
娇羞不了的
过时青涩

老”伊匿“
你是我回归长屋的眷恋
节日过 後
我熟悉的故乡
竟是一片沧桑
一片沧桑
迈开脚步
迈开脚步我又回到
陌生的地方
唱着原住民的哀歌
做着同样的梦
只留下你
在惆怅的记忆中
等待下一个节庆

也许你的错
是我的梦               

Ini : 伊匿 , 伊班语祖母之意.

一朵不下雨的云

  • 沈庆旺
窄瘦的独木舟驭起了
种种矛盾的现代思潮
一条四脚蛇在窜逃

民族的创伤文化
在我胸前留下
一块黝绿的胎记
我无法抚慰
那化石般濯濯的山峰
凝固在畸变的太阳下
像一颗
不再害羞的乳房

太阳的眼
蒙上一层血
血太肥沃了
而我们的生命却脆弱得如蝼蚁
疑惑和渴望已变成
一朵不下雨的云
辗碎一席历史的虚荣
我的伤疤敷贴着
必须偿还给祖先的债据

别让我们生存的星球再受伤
胸脯间
他的心脏仍在跳动
两行浊泪仍汇流成拉让江
我的纯朴清稚的采蕨少女
你有没有一件
用经纬清晰编织传统的 "布娃"纱笼 '
虚荣是最容易挥发的
城市
城市是一座 饥饿的
蛛网
岔路和故乡一样多

科技把自然镌刻成
随随便便捏弄的面团
文明法可否仲裁
当我们侧转身躯
便可消除坐骨神经痛
当我们一起走入同一座森林
都能采集到
彼此的需要
如此
我便毋须把哀悼写进诗句       
5.93
布娃:Pua,伊班族手织之布.

乡土

  • 沈庆旺
落日落不到的
茂密森林
有最肥沃的耕地
只要你心中还有乡土
你也可以
放牧一片山野的
旱穗

当金牛星座初次挂在*
破晓的天际时
耕种的火
熊熊烧起
天空正在窒息
土地正在爆裂
黑壤朝天的时候
谷种在我手中根植的杆尖下**
茁长
茁长成一株株
贫血的瘟神

我梦魂萦绕的乡土
一曲悲歌哀唱了数十年
贫困依然如瘟疫
驱不散

彳亍

  • 沈庆旺
漆黑的远方
有老掉牙的故事
和老汉白发苍苍的典故
在这一代以後
长屋是我们的根
将是传说的过去式
一个甩弃长长长屋束缚的
血缘神话

枯燥的生活
不再有新鲜的事
今天的话题是
谁家女儿回乡
谁家儿郎入城打工

我循着一列列颠簸的足迹
彳彳亍亍
期望觅得最初最初的
那一步
而眼前仍是
一行行饥渴的痕迹
一路迤逦成
一条苍茫暮色的故乡路

年青过的传统

  • 沈庆旺
裸体的太阳
徜徉在我胸脯上的青花
从远古延续到
延续到
现代湮灭传统

你的心何曾老过
只是手臂的贲揉
已在时间皱纹里松懈
只是习俗的长耳垂
已羞缩在耳珠里
只是黄灿灿的耳坠
已变卖成骨董
只有皱褶的刺青
镂留年轻过的
传统尊严
苍白散落身上的汗癣
已是苔迹斑驳的图腾
披一袭炊烟着凉
背负一只失明的月亮
无可选择的
来到现代
且注定是
文明的诅咒者

  • 沈庆旺
帆鼓起风
而船静止在
湍动的河
当河流动的时候
你的心
是否也在
荡漾不安
我们用思念让期望在云际
飘动
思念原来也会疲倦

走入繁华的云雾里
掌着千百年前的香火
噢
祖先
您愿意时
就熄了灯吧
我将剖析你於幽暗

当所有的族人
都褪下
兽皮战衣和 "达都"
一切传统
将在我心中消逝
我结实的身体
再不会
散发黝黄的油光

* "达都" :TATOO, 即刺青.

我们的夜总是长得不见边际

  • 沈庆旺

寂静底夜常把忧郁
咳成一阵

的寂寞
我以醉晃的步履
覆你轻轻底呻吟
今夜该与何种传统
缠绵

我们的夜
总是长得不见边际
遥远的传统
那是历史的深处
我们有的
只是一具具
让欲望焚得焦渴的躯体
梦游般
在这巨暗的梦魇中
追逐生活

沉没的族魂
饮着<艾益武洛>
而後
狰狞的酒气
让时间在容颜上
化装

注:<艾益武洛>
为伊班土族之 <英雄酒 >. 只有在大节日庆典时才会具备,且由巫师下了重咒
的一种米酒.原本是用以祭拜族里的战魂; 百多年前才由族中领袖订下, 凡那
些曾在战场上砍下敌人头颅的战士,才有资格喝此种酒.

月晕熏醉的

  • 沈庆旺
而一把散发
终掩不住
嘴角溢滴的酒气
把所有的羞涩与 尊严
像亵衣一样
脱给了夜

那诡秘的激情牵动
牵动原始的醉态
晃荡夜不寐底
灯黯
青春和欲望陈列
虚荣与贫困
在廉价垫褥之间
让凌辱的勇士在腰间
栽赃一朵
悲剧的魂魄

我是月晕熏醉的不归夜
从贫瘠民族失调的泪咽中
酌饮一杯 杯传统的残延
挑引乡愁
碎溢的汗渍沁不透
贫癯之容颜
憔悴
故乡蔓生的野厥
有着夜
染也染不黑的雨霁
一蕞蕞
一蕞蕞长成营养不良
伊人的发鬓

而昨
不知名的情郎
一些些冷陌的拥抱
一些些虚幻的柔情
都让汗渍玷染劣质脂粉
混着泪咽迤逦在
肤肌底哀泣

自尊倾倾斜斜
倾倾斜斜在衣锦还乡的部落炫耀
而长长长长底长屋
我们的根
竟没有一片板地
容我站得稳

月光粼粼
没有人知道
是乡土遗弃了我们
还是我们遗弃了乡土
就让初生的灵魂
皈依为长屋的子嗣
无须追究姓氏

文明已混沌在多间隔的
危楼                

一盏月亮的灯

  • 沈庆旺
一盏月亮的灯
总爱穿戴
纱样的夜色
那些开始向横变形的
总是失色的星

是谁
是谁让两个刺青的裸体
黑眼睛对着
黑眼睛
黄皮肤拥着
黄皮肤
竟不能分辨在床第间

共饮着一壶
酸涩渍人的故乡酒
尚未冥化的自尊
竟是掏空了的酒瓮
游梭的唇请记住这一刻
两腋窝汗骚
和一身子凄酸的脂粉味

夜夜忧烦
夜夜思乡夜夜困惑
文明的耻辱
教文明抛弃习俗的
无上装
而在繁华世俗黝黯的
小阁楼里
廉售裸贞

拉让江

  • 沈庆旺
掌中躺着纹路
纹路淌着水流
水流躺着你的身影
你的身影淌着我的
乡土
淤积成青山乾渴的记忆
三分苍郁
七分惆怅

人与人之间的
仇恨
在赤裸裸的肌肤与肌肤之间
升腾疲惫
悠久的情感压迫
恒是一场无法散去的
古老筵席

不要问我
童稚的梦是不是
一道虹彩
我只知道
拉让江的混浊
汇流许多许多
族人的血泪

是谁
是谁
是谁教我们去战斗
去
流
浪 

加威安都

  • 沈庆旺
燃起祖先心里的火
向尚未受孕即已
身许的
从未残杀即已
肩负族恨的子孙
传递
祖宗神圣的英灵
长屋山林的守护神
即将莅临盛会
赐予所有在场的子民
吉祥平安

随着长河扭转
错综的森林
扭转不了
时代的
隐隐
阵
痛
我手执的吹筒
我手执的吹筒
骤然根植成一座图腾
在虫啾爆裂的夜
唤醒沉醉的
幽灵

舞蹈之神
已投入
忘掉一切个体
裹入群体
只知道跳个不停
戳破黑夜耳膜的
嘶喊不为
交媾的欢乐不为
快感的爱抚
指尖交织在
酒精胶漆了的
无可折释的
血缘
湍
动

一片片倒毙的树和
童年醉卧在
甜睡尿溺过的
长长长廊
骨骼间缝底今夜
酒後肌肤激情的节奏
在咽喉
绽开
山林已失色
啜泣满山年轮裸裎
躯干贯穿饥渴的民族
爱抚与残杀与交媾同属
一种兽欲
循蛮荒孕育胴体
而来

祭坛上的小猪尚淌不尽
传统的血泪
戳开的胸腔穿越
所有族群
幽深幽深的性灵
那一朵用沉痛安抚的肝脏
可否将心愿满足
贫乏的子民已开化成
土地崩流的河
摆脱荒野
奔向繁华
可在今夜这河水酿就的一瓮瓮
一瓮瓮
酸涩的故乡酒已裹住你
窜流心裹住
流浪惯的裹住
飘荡的游魂裹住
心中的欲念裹住
屋顶洒下的无尽
星星

原始不是落後
而是更接近本质啊
来吧
再递一壶浓浓酸酸涩涩的故乡酒
晃入那座长长长长的
屋廊晃入
胀裂的困惑
再尝一次
最後一次忘情的初夜
晃入诱惑欲火的醉
在这生命中不再重复的大节日
载酒载歌载舞
让古老的感性醉在
长廊最黝黯黝暗之
隅

走入节庆像
走入噩梦
挖掘陈旧的伤口
痉挛在原生的凄叫
招呼人间残馀的温情
从血脉湍动结实的肌肉中
将乐极的
将哀伤的
将迷惘的
将失落的
最後一次的
妄情
摄尽忧虑
摄尽伤疼
文明已混浊我们的血
民族的感觉已被同化
让我们最後一次
忘情地享有
传统幻灭的痛苦欢悦

枯竭的原始魂魄
即将层层
沉淀沉淀
沉淀在噩梦极端艘蛔�
一座长长长长长长的屋
爆裂成烟花
散落散落
散落在现代的
星空

孟南休止的绝唱在夜底
搜寻他的古代在夜底
搜寻他的传统在夜底
搜寻他的哀伤在夜底
搜寻他的存在
在夜底
搜寻
他的
本质
夜
竟
是
他

血缘

  • 沈庆旺
伫立船首
抗拒风
满腔的世俗
如大地的血
顺江流逝

传统用槟榔剪
截断脐带和乡土的牵系
我遂蜕变成山林底弃儿
放逐在繁华的文明中
茁长

守候这个鬼节
像守候一次神迹
我这颗为血缘燃烧的心
借来一把风
借来一串失调的步伐
跃入凛冽冰冻的历史

沉溺的灵魂
是消化不掉的乡愁
我遵循的足迹
是褪色的习俗
而足迹已迷失在
历史

我背负历史的 哭泣 而来
一路哭诉下去
你们不懂
哭泣是原始的经验
因为你们不懂得
乡愁

孟南

  • 沈庆旺
传说每一座长长的长屋
都隐藏着
一
尊
孟南
像一段失落的经文
在寂黑的年代里
孤单地唱着
一遍又一遍父子相传的
不曾明白过的
古老褪色的咒语
要像嚼槟榔一样传统
传递
下
去

这里只有苍茫和暮色
似乎满足於无奈的失落
唯一的期望或是
抚摩创伤了的传统
演绎 鬼节*
把从年轻时背诵的声调
用 喑哑的心情
像一个陌生人
在陌生的人群中
舒畅地与等待许久的
幽灵
细细诉说
现代的古代情绪
把彷徨在时间与时间之间
传统与传统之间
现代与现代之间的
魂魄
安送到巴当曼来*
隔绝红尘恩怨

你一手牢牢抓住永恒
一手又紧紧握住变幻
在乎於过去
在乎於未来
啊   咿   呀
超越情爱的只是
怀胎与死亡之间
太短太短的
一线
光
芒        

我蹲踞在那柱孤单顶端挖空心思搁置明朝的瓮中

  • 沈庆旺
终於我发觉 
寂寞是 
挂在窗口上那层 
薄薄的 
月亮 

谁想狩猎 
就必须用时间的等待 
轻轻 
轻轻巧巧地 
剥弃思念以外底那片
哀伤 
寂寞才会有存在的 
存在结构 

啊 
寂寞原是一首给祖先阴郁面孔协奏的挽歌 

民族的魂魄
是默默默默
挺 
立
在山峦在荒林的
一
柱
图 
腾
一
柱
图 
腾 
那样孤单的 
结构 
从古早古早 
叠生着苔菌 
把伤痕结痂底斑斓掩饰成 
沉重沉重的进化史 
像土地的龟裂 
渐渐地
渐渐地把族群龟裂成 
乡野和都市的皱纹
在脸额上
深深地 
以一朵刺青 
薄薄地 
永远永远漂浮在 
没有性没有爱 
荒芜的被抛弃被遗忘 
被赤裸了的
坎坎坷坷的山林

再说谁是一些些残旧
土锅陶片梦幻的解梦人 
是谁因此而为祖先掘坟
是谁因此 而让历史考古
是谁因此而激怒了沉默的魂魄
是谁是谁
是谁因此而让荒野的孤魂
哀号

或许 
当宁静消失或许
当原始绝迹或许 
当山林消失或许 
当乡土已没有乡土 
我们将是谁
谁将是我们
而冰冷的时代 
像一只都市的性感生物 
总在引诱年壮的族人
交媾 
之後
刺激成没有乡愁没有图腾没有刺青没有开敞胸怀的 
快感

我蹲踞在那柱孤单顶端挖空心思搁置明朝繁华的瓮中
眺望一条崎岖回乡的轨迹
期待恣荡以後 
背着苍白荒漠岁月的子孙 
归来 
即使把年轻的躯体 
典当在都市         

浓浓酸酸涩涩的故乡酒

  • 沈庆旺
赶路的人
背着黄澄澄
像黄皮肤一样
逐渐叫黑夜给噬蚀的夕阳
回家

撑住天的
是黑暗底长楼
血缘混汇处
是我不归的终站

遥远天际那颗孤单晦暗的星
似我混浊的泪
你应知
我不快乐
都市的锁
总爱扣住我的欲念
也不知那一城那一市
是我留连的梦
你应知
我仍然如此
不
快
乐

月是失色的脸
山林是否依旧寂寥如昔
思念的时候
斟上一杯
浓浓酸酸涩涩的
故乡酒
拒
绝
乡
愁

宿醉后
梦回根须截截纵断
自生长的地方残酷地镶入
你如饥如渴的乡愁
太熟太熟的故乡土
太醇太醇的故乡水
太亲太亲的故乡人
呵
我太亲太亲的故乡人
土地正在受难
天空正在受伤
是谁愿意别离
是谁愿意活在思念里
是谁愿意拥抱无奈的乡愁

我在一片茫茫中
渡过寒冷寒冷的来路和去路
将哭泣锁成一串
冰冻了的泪
悄悄渗入
浓浓酸酸涩涩的故乡酒
一
口
饮
尽                  

哭乡

  • 沈庆旺
风雨在苍山之外
遗失了故乡

我的故乡在江底源头
是谁与我共掬一江之水
品尝乡土醇香
我裸身的乡愁
我裸身的乡愁搁浅在石滩

沙砾是否仍在江底沉默

我的守护神是一只红冠 巨喙底
犀鸟
山林里底荒冢
总爱把思念
孤独地雕刻成
一
柱
图
腾
是谁
是谁在江底那边
用狼贪底眼睛
冷冷凝瞪
我犹未完成底
思念

山里低图腾是捻不熄底乡火
我情愿沉默 在原始中
探索永恒
而传统利用古老的面具
让民族 底尊严
深深地
深深地根植在现代底河沙里

能不能再给我一点
纯真
是不是现代以後
才知道古代的凄迷
该如何去怀念
用肉体的图腾阐述成年
用醇酒燃烧湍动的血
让盘踞在肉体上底纹饰
悸动着
肆纵地在性灵上
吮噬刺激
而後
才感觉英雄
感觉存在

你是一尊失去乡土的图腾
在属 於文明的地方
眷恋山野
恋着那些山峦恋着这些水源
念着故乡土
涌向苍山之外
肥沃了别人 底故乡

不属於我的土地
不是我的故乡
(我家在遥 远的河的上游的山林)
如果有人为失去故乡谋而哭泣
请看清楚那人
绝不是我
我没有故乡
想哭也不知该哭向
何方            

2010年6月4日星期五

一部极端个人化的选集

--谈《马华当代诗选集(1990-1994)》的一些问题 

*聂明

《马华当代诗选》出版以后,一位砂劳越作家有一次带点不屑
的语气对我说,这本书你可以不买,它根本没有代表性,砂州
xx的诗就比入选的15位都好。那位作家发出以上的谈话并不使
我特别吃惊,因为我了解砂劳越文坛中积习已久的、武断的、
想当然耳的成见。这番话是典型的沙文主义作祟下的抗议之词。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来观照,相对於西马的「中心」,
砂州由于地处南中国海的一隅,无疑长期以来被边缘化为落伍
的、非主流的地域、反映在文学上,自然形成了「次文学」型
态,于是文学成就就相对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因此,隐伏在砂
华作家心中产生压抑不满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这种情形下,
对西马文学往往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完全认同西马
文学的优越性;另一种则相反,认为砂华文学可独立成为一自
足的天地,我们具有某种「独特的文学素质」,我们的成就无
需乞援於西马的肯定。这种「排外」。抗拒的姿态可能促成类
似自闭或自傲的偏颇心态。而能够自外於这两种偏见,站在一
个超然且较客观(相对於「主观」而言。我始终相信绝对的「
客观」是不存在的)的位置点来分析「两岸」的文学现象、艺
术优劣可能寥寥无几。

现在回到《马华当代诗选》这本选集,它之所以引起这种微言,
我相信来自於两方面,一是对编辑方针的抗拒,另一则是读者
的文学观使然。我先从後者谈起。

一般上,读者(包括许多作家在内的读者)对所谓「选集」的
要求是这样的:首先它必然网罗一定庞大数量的「名家」,对
编选原则须屏除个人的偏好、捐弃门户之见、淡化自己原本具
有个人色彩的文学观,换句话说也就是应当「客观」。在这样
的原则下,不论老作家。年青作家。写实主义者,乃至後现代
主义者的诗作都有机会挤进一本薄薄的集子里去,对持着各种
文学观的作家读来皆能达到「投其所好」、「各得其所」的功
能,这样一本诗「选」,便算成功圆满,便算具有代表性。

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存在已久。因此当一本选集违反这游戏规
则,且反其道而行,引起窃窃私议就不足为奇了。事实上,所
谓选集,尤其是在一个编者赋予某种目的论(比如他希望这本
书主要给国外的读者阅读、企图打破过去国外学者作家对本国
既定的浅显观念等等)的时候,它根本不可能呈现马华文学的
全貌,它充其量只是编者个人文学观反映下的产物,它只是马
华文学某个时段(1990到1994)、某「一些」作家某一些创
作,在某一个机缘下被统摄 / 组合在同一本书面下的诗集而已。

至于编辑方针,编者陈大为将它锁定在1990到1994这短短的
五年之内(马华文学少说也有70年),并且是他本人「熟悉的
五年」。而他主要预设的读者是国外比如港台大陆东南亚等)
的学者、诗人,以诱使他们进一步研究马华文学的动机。陈大
为在「内序」(见蕉风471期) 中摆开了他准备面对挑战的架
势:「我一定得罪这些前辈。得罪就得罪。在这么一个文人相
重的时代,我只重我肯定的诗,」这则声明完全凸显了陈个人
筛选诗作是在一个极端主观下作业的结果。我们再来看他所阅
读的范围,亦仅局限在星洲。南洋、蕉风和零星的椰子屋,砂
州报章文艺副刊。文学期刊等当然不在他的「评选涉猎范围」
之列。砂华作家不入选何足怪哉?陈大为早已清楚地後设了读
者的反应,他知道自己的作为无法满足大马作家的要求。正如
他自己所言:「每一部选集只代表编者个人的美学标准,没有
所谓的权威版本。正如文学奖的评审结果,只代表这几位评审
的个人看法,没有绝对的胜利。」

我想,另一点令一些作家不安的是,这本书既然以「马华当代
诗选」为名,它当然涵摄了「价值分配」的意义在里边,作家
如果不入选,在另一层意义上来说,就意谓他已在某一历史时
空下「出局」了,对名家而言尤其如此。

如果砂华作家能心平气和看待这部诗选,应该不必太在意谁该
入选,或谁不该入选的问题(其实,我觉得编撰这本诗选的基
本动机就十分可疑,编者对过去马华文学可能缘於一种自卑的
心理),身为作家应该是以思考为起点,以稿纸的方格为终点
的创作者,拿出好作品来才不失其为作家的身份。我们要面对
的毕竟是整个马华文学史,谁能够在那部重吨的巨册中留下一
两篇作品还是未知数,没有必要为了无法获得几个留台作家的
青睐、肯定而耿耿於怀,而喋喋不休。

4。7。96。

「文学语言」及其他

*聂明  

文学与诉诸於视觉的绘画,或诉诸於听觉的音乐最大的不同乃
是,它诉诸於语言文字,因此掌握语言文字遂成为所有创作者
进入文学殿堂的「身份证」。相信这样说人们不会有异议。

传统观念认为,文学领域里使用的语言与日常用语有别且自成
一个自足的体系;即使不同文类的创作也往往形成各自不同的
言述,比如诗的用语和散文用语就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创作
者在书写时便不得不意识到语言本身的特殊性与自主性(为了
它的「实用性」,我们姑且将这套观念奉为信仰)。语言工具
论的作者将永远徘徊在文学的边界而显现自己孤独的身影。

我之所以不惮其烦地转述以上的「文学知识」,一方面有感於
砂华文坛中的因袭已蔚然成风,这种作品既缺乏创意,亦复凸
显了我们文学环境的不健康现象。另一方面,则希望「多产」
的作者在埋头书写而进入「忘我忘言」的境界中,偶尔抬起头
来重新发现他们久已忘却然而闪烁着无数组合可能的语言。

写实主义最令一些「反动」者所垢病的是,他们几乎忘了(创
作)这回事。以诗此一文类为例,在(偏废)於思考的写作积
习中,他们往往援用一组早已僵化且「陈旧」的意象,然后套
入一个机械式的骨架中,段落换一换,再掺入几句故作「载道
」的言词,新作遂成。这样的作品总让人「望文生义」,因为
任何意象组合都有「迹」可「寻」,只需身上带备一本类似「
意象释义字典」,所有作品即可解读而无碍。换句话说,作品
的意义处在封闭的系统中,「意符」便等同於「意旨」,毋庸
置疑,「文本」已预先在作者的笔尖离开稿纸的那一刻被充份
「完成」,而无需读者的介入诠释。

在散文方面,呓语式的、私藏日记式的作品几乎成为砂州文艺
副刊最庞大的「族群」,它们充满了痛苦挣扎哀伤忧郁而廉价
的呻吟声;比较高明一点的,则一派天真烂漫或正经八百犹如
老师教导初中生上训导课的模样,文中常透露「发人深省」的
训诫。在一片内容庸俗,技巧拙劣且充满「应酬语言」的散文
中,我常期待我们的散文作者还散文作为一种创造性文体的原
貌。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最近十多年来,除了极少数的例外,砂华
文学作品的「语言」根本没有太大的变动,作者们处在一个乐
此不疲的因袭既有成就 / 成品中复制了满坑满谷的劣质作品;
作者耽溺於这个因袭
的氛围中原地踏步不思突破,文学於是并没有明显的「进展」,
这对砂华文坛来说毋宁是资源的一种浪费。

造成以上现象的因素故然很多,我坚信缺乏严格且有创见的文
学评论应是原因之一。一般作者既未曾接受如大学中所提供的
正统训练,亦复长期在默默的写作中缺乏自省的管道 / 机会。
至于所谓的文学讲座,或文学讲习营,对文学艺术精致化的提
升并不具有太大的功能,它充其量只是作家发表演讲的场合(
更等而下之的是「作秀」)。而初学者对文学「入门」的指导
而已。当然,资讯的匮缺、作者的天份、文学环境等等亦有以
致之。另外,对砂劳越而言,中学阶段根本没有「文学教育」,
这一事实使我们一批批的文艺青年对文学的要求与艺术品味永
远停留在一种「启蒙」的阶段中而不自知,这是非常可惜的。

另一方面,我以为砂华文学早已忘了「美丽的语言」这回事,
也耻於承认文学用语的精雕细琢。人们普遍上认为,创作应求
「自然流畅」、「淡中见奇」、乃至於「浅白易解」,文学的
美德被限缩在一个窄小的范畴内;在这种「禁欲」性格下,作
者们於是只好乞援於故纸堆,重拾前辈牙慧,其结果往往与「
淡而无味」、「浅可见底」互为因果,因此必须偏重於「载道
」企图取悦某些昏花的老眼。这样的作品,根本经不起「新批
评」细密分析方式的解读。

就我来说,语言即是思考,即是世界,即是诸神,即是生命,
好好「对待」语言而后才有可能产生好的创作。愿与大家共
勉。

3。7。96。

编者的自觉

*聂明  

文艺副刊的编纂出版,对砂华文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编者对此间文学的发展,亦扮演了相当吃重的角色,
虽然这份工作吃力不讨好。

不容讳言的是,在文学期刊或诗文小说选集不可多得的
情况下,文艺副刊的总和几乎形成/塑造了所谓的「砂华
文坛」;而这些副刊无形中负起了支撑文学烟火延续的
「历史包袱」。不论自觉与否,编者的责任和态度不啻
便是架构文坛生态的催生者,因此编者的「政治性」极
可能左右了未来文学史形成的一部份动力,或反动力。

我绝对相信,此间的编者并没有意识到本身「政治性」
的存在,以及这种政治性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对於他
们来说,强调客观、强调包容(比如我们常听到的「不
分派别,只要是好的作品我们都愿意刊登」这类话)、
急急撤除意识型态等,正是所有编者乐此不倦表达自已
立场的「陈腔烂调」。这一类人人可派上用场的说词既
缺乏「创意」亦复掩盖了背后所涉及的种种问题,比如
情感偏好。理论学养、艺术品味等等。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本州报章文艺副刊可分为两种:一
种是「来稿照登」型,主编者几乎完全缺乏文学方面的
知识,他们监于馆方授命接下编务,於是我们看到刻板
工作态度下的「成果」,版面设计僵硬、内容杂混、轮
廓模糊;最糟的是在稿源匮缺情况下,伪文学作品也混
迹其中。

另一种则由本身从事(或曾经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主编,
这类副刊还偶见佳作;但如上所述,他们严格强调客观
公正,各种风格、派流、手法的创作都统摄在同一个版
面上,「大拼盘」的性格就很容易地显露出来。其实我
一向来觉得,没有本身特色正是导致本州文艺副刊面目
模糊的成因之一。

当然要求风格统一,强烈具有某种特色,对我们的编者
毋宁不简单,在文学人口寥寥无几、文学创作水准低落
的砂州,任何编者都可能面对抱负难展的窘困。另一方
面,编者的後知後觉,和文学素养也导致他们筛选来稿
时,往往对作品优劣丧失了判衡的依据;有识之士当可
从副刊作品中获得引证,可知我此言非虚;尤有甚者,
一些编者喜在编後也来那么几笔,不写尤可,一写便彻
底露出了贫瘠的「底细」,在这些编言中极易窥探出编
者学识修养的深浅。

张汉良主编台湾尔雅版〈七十六年诗选〉时,曾经强调
他的「政治性」立场。他说:「一般人的要求的是编者
应当客观,其实这是似是而非的看法。编选集的人和写
历史的人有其诠释视域,由错综的文学、社会、心理、
政治等种种因素构成他认知诠释的模式。他再把这模式
投视到他可能读过的作品上,他的作为已然经过成见与
立场中介,因此所谓客观的立场其实是不存在的。……
笔者不觉得「门户之见」或「党同伐异」等主张有何不
耻」。妙哉斯言。我们终於读到了一部「另类」而又标
青的後现代诗选集。

诗选集与报章文艺副刊的主张当然不可同日而语,毕竟
两者在性质上判然有别,前者具有某种文学史「价值分
配」的意义;後者则「服务」的意义大些,尤其此间文
艺副刊一向来予人的印象是,提供文学创作发表的园地
而已。但无论如何,它们的编者都有一个共同点,任何
被选刊的作品已是经过过滤。剔除後所馀下的产物,编
者的「排他性」仍然存在着权力运作的深刻痕迹,这一
点编读者不容忽略。

期待砂州出现一份特殊而有份量的文艺副刊,它不仅仅
提供园地,它还必须栽培新秀。带领风骚、开拓新的文
学风貌,影响当代也影响我们书写中的文学史。

10。6。96。

关於石隆门华工事件的几种资料

-兼谈此领域资料的搜集及应用

..蔡增聪


原作刊登於Sarawak Chinese Cultural Association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网页 http://www.inet.com.my/scca

数年前,当我正翻译里斯(R.H.W. Bob Reece )教授的<发掘砂拉越历史 >一文时,看到文中提及他在英国 档案局发现一篇由丹尼尔.欧文( Daniel Owen )所写的有关华工事件的报导.欧文在事发时是古晋圣公会的 一名教师,在华工首次攻占古晋时,他是寥寥数位留下来与华工周旋的白人.

这篇文章登时引起我莫大的兴趣,经向里斯教授查询後,他寄来 了一篇他发表於砂拉越博物院学刊文章, 专门评论欧文及麦陀尔主教妻子海丽蒂( Harriette )所写的两篇有关华工事件的报导,文後还附有上述两篇 报导的全文.2欧文的报导与海丽蒂的一篇,除了记述重点稍有差异,在内容上,并无重大的矛盾之处.这两 篇报导与近年由布莱安.泰勒( Brian Taylor )所发掘的莎拉.柯米斯( Sarah Coomes)的记述,3还有赫姆斯 ( Ludvig Verner Helms )在<在远东的拓荒 >书中所引述的狄曼( Tidman )的报导,4可以说是目前所保存 下来有关华工事件的数种最原始资料.

欧文的报导最初发表於1857年6月13日出版的<剑 桥年监 >,距离事发不过数月之遥,以後又重新出版册子; 海丽蒂一篇则完成於1857年3月8日,发表於教会所办的<导向 >.多年後,她又重写了这段经历,增添一 些新的内容,并收入伦敦基督教义宣道会1882年为她所出版的着作<砂拉越生活素描 >5书中.原有的那一篇 因此反而变为不受人所注意.狄曼的报导因收录在与海丽蒂<素描 >同年出版赫姆书中,故较为人所熟知,与 被视为是「钦定本」的圣约翰(St.John )所写的事件经过,6经常被研究这段史事的学者所援引,不过,狄 曼的记录特别强调了慕娘公司在整个事件所发挥的作用,并对拉者詹姆士.布洛克的优柔寡断,言多讥讽7 . 莎拉的纪录,篇幅较短,记述了事件敉平後古晋的萧瑟景象,过去曾被误认是出自於主教妻子的手笔.

从史料的价值来看,上述的数种资料,由於都是事件後在场目击 者作的纪录,可说是弥足珍贵,尤其是欧 文的报导及海丽蒂的原始纪录,向来少为研究者所使用,故其价值自当更显突出,至少其可靠性及纯度会胜 於圣约翰或S.巴林-戈德(S.Baring-Gould )及C.A.朋伯菲德(C.A.Bampfylde)8等人的着述.

治砂拉越史的人,似??经常要面临这样一种矛盾:在一方面, 我们对西方人传统史观予以强烈驳斥,另一 方面又不得不仰赖他们所保留下来的纪录.在石隆门华工事件的研究方面亦不例外,尽管近期本地学者如刘 伯奎,郑八和等人,藉着田野调查工作,搜集了不少囗述及碑铭资料,9但对事发那段时间就整个事态的发展, 却无法避免的必须借助西方人所留下来的纪载.如何对这些史料作考辨工作,以摒弃偏颇的部份,取其真实 的一面,实乃使用这些史料??结之所在.

上述所提的数种资料,在研究工作上,不仅可以提供我们一些事 实的陈述,对一些重要问题的发掘及考究, 也能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在阅读欧文及海丽蒂等人的报导时,我们自不能寄??他们对华工能作出较为公允 的评价,毕竟被政击的一方是以拉者布洛克作为代表的白人社会,因而类似「恶棍」、「野蛮」,「无赖」等 字眼,重复的被用以形容华工自是可以理解的事.撇开这一点,就目击者所见所闻,有好些,实有助於我们对 某些问题的廓清.譬如:华工起事的肇因,所针对的对象,古晋华人在华工事件中所持的立场,起事失败的原 因等,这些问题,错综复杂,牵连范围极广,虽不容许在这些文字里头,直接找到答案,但这些保留下来的的 纪录,无疑的,却能在我们对问题的思考及分析上,提供更多的线索及旁证.

海丽蒂与欧文的报导,还有一点值得提出的是,它首次提到了叁 於起事的华工领袖的名字.根据海丽蒂的 报导,有一名重要的华工领袖在利达坦那一役中阵亡;文中并引述所听来的传闻称:1957年2月18日率众攻占 古晋的华工领袖Kaming的头颅也被实卡兰的伊班人所取去.和前者相较,欧文的记述则显得更为详尽,他清 楚的提到数名在拉者部队反扑时,被杀害的重要华工领袖,包括Vong Long-fook, Eng-bee-liong及How- chun-ngean三人.欧文的这一段纪录,特别值得重视,因为他本身能掌握客家方言,并且曾在客家社群作宣 教活动,因此他肯定认得一些石隆门华人公司的领袖,否则,相信不容如此清楚的提到他们的全名; Kaming 的确实身份是谁?还有欧文所提到,那些名字似??尚未被任何研究学者所提到的华工领袖,他们在事件中扮演 何种的角色?坐在审讯厅拉者宝座上发号施令的华工领袖是刘善邦,王甲抑或另有其人?上述的记录或许无法 回答所有问题,但至少提供了我们一些新的启示,让我们能掌握新的线索去探寻历史的真相.

从上述资料,稍微谈谈华工事件研究资料的发掘问题,除了现存 文献记录,以及近年来经田野考查所获取 的资料,如何进一步扩大资料搜寻的范围,实为提高这个领域研究成效的先决条件;像上述所提欧文的资料, 倘非有心人的努力,从尘积经年的故纸堆中发掘出来,恐将永久湮没无闻,历史研究原本即是探??索隐之工 作,在华工事件发生前後或仍隐藏着不为人所知的文献等待重见天日,即使是一些刊行已久的着作,其中篇 章也可能记载有一些对研究工作有用处的资料,如在1853年出版,由拉者詹姆士.布洛克知交约翰C.??普 (John C.Templer )所编的那部<詹姆士.布洛克私人书信集>10中,即可以找到不少与华人公司有关的资 料,诸如华工迁移石隆门,新尧湾一带的经过以及与拉者政府冲突的一些远因,另外,还包括一些鲜为人所 知的事项,如华工曾叁与詹姆士.布洛克及慕达哈欣对叛乱者的征讨.除此之外,西婆荷兰殖民当局及一些 官员所留下的档案及论着述,都可以提供研究者不少有关华人公司的背景资料.最近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 研究所出版了由袁冰??译,原荷兰殖民地官员高挺(J.J.M.de Groot )所着的<婆罗洲华人公司制度 >, 11 本书是研究西婆华人公司的重要着作,高挺精通华人语文文化,在西婆担任荷兰当局通译时,与兰芳公司领 导人过从甚密.对华人公司组织制度,了解甚多.其所作的观察,好些可以用以作为分析砂拉越华工事件的 基础资料.书中所收录的<兰芳公司历代年册 >更为现存有关西婆华人公司的最完整文献,为研究婆罗洲华 人公司学者所必徵引的重要资料.可惜的,像高挺的着作这样能译成中文的荷文资料,毕竟仍是少数.语文 障碍,使这一类的资料,目前仍不易为一般学者所利用.

华工起事倏忽一百四十馀年,从布克王朝及殖民地时期被定性为 一场「叛乱」,延至独立後所给予的重新 评价,还有近期一些学者如格列. A.洛卡(Craig A. Lockard ),12别进新解,提出折衷论点,反映出在学 术研究层面上,华工事件仍存在着许多胥待解决的问题,然则,历史的研究终究无法脱离史料而独自存在, 旧问题的解答或新观点的提出,都必须建立在坚强的论据上,像欧文等人的资料,尽管存在着一些偏见,却 增进了我们对华工事件更多的认识及了解;更多隐藏的史料倘能加以发掘,对於此领域的研究工作,自能有 新的突破,这只有待大家共同去努力了.

完稿於1998年3月30日

1. R.H.W Reece, Discovering Sarawak History" Sarawak Gazette, June 1982 ,Vol.CVIII pp31-39
2.见R.H.W. Reece Two Accounts of The Chinese Rebellion Sarawak Museum Journal
3.见Brian Taylor, The Chinese Revolt sarawak Museum Journal ( July-Dec 1969 )pp290-293.
4.见Ludvig Verner Helms Pioneering In The Far East And Journeys To Californeo. In 1849 And To The White Sea 1878( London:W.H.Allen.1882 )pp.164-192
5. Harriette McDougall Sketches Of Our Life At Sarawa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120-156
6.见Spenser St.John" Life In The Forests Of The Far East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6).Vol.2 pp.337-364
7.华工事件的一项後遗症是导致古晋白人社会的分裂,尤其是拉者詹 姆士.布洛克与主教之间关系的恶化, 详细叁阅Graham Saunders The Bau Chinese Attack On Kuching, Febrary 1857:A Difference Perspective, Sarawak Museum Journal,62,63(Dec 1991 )pp.375-396
8.见S.Baring-Gould,C.A.Bamfylde A History Of sarawak Under Its Two White Rajahs 1839-1908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9.pp.185-206.
9.刘伯奎长期进行有关砂拉越华人公司研究工作,所使用资料多为个 人进行田野工作所获,此领域重要着作 有: <十九世纪砂拉越华工公司兴亡史 > ( 1990 )、<早期砂拉越华人寻金路 >;郑八和早年在石隆门担任 公职,其论着除叁考地方囗碑传说,亦注意英文资料的使用.
10. John C.Templer ed, Private Letters Of Sir James Brooke, K.C.B, Narrating The Events Of His Life, From 1838 To the Present Time3 Vols, ( London:Bentley,1853 )
11.袁冰??译婆罗华人公司制度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民85年 )
12.格列认为砂拉越华工事件是西婆罗洲华人公司与河囗集团传统冲 突模式的翻版,基本上,华工与拉者的 冲突,是肇因於古晋及石隆门这二个砂拉越河上下游集团对河域经济主控权的争夺.见Craig A.Lockard The 1857 Chinese Rebellion In Sarawak: A Reappraisal Journal Of South-east Adsian Studies, Vol.9 No.1 (March 1978) pp.85-98

含泪为大地抚伤─浅介田思的环保诗

..何乃健

前言

中、西文化存在许多明显的差异,其中最重大的差别之一,是西方哲学认
为天人相分与物我相争。工业革命与现代科技文明一再强调:人类与大自
然的斗争过程中,人类必须应用智慧去控制、改革、驾驭自然。西方学者
中甚至有人认为:自然除了受人类奴役之外,别无其他存在的理由。中华
文化恰恰相反。中国传统思想非常重视大自然,因此中国哲学宣扬尊天敬
地与天人合一。自从新石器时代的先民逐渐由狩猎转向农耕,中华民族在
日常生活中尽力持续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中国人相信顺应天时,适
应地利,与大自然相互配合、协调,遵循大自然的节奏过日子,才可以历
经逆变,仍能克服万难,生生不息。老子道德经25章里,明确地阐释这个
哲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强调人类应该舍弃
与大自然抗衡的想法,剔除妄自尊大的心态,忘却形骸,回归大自然的本
源世界,将精神放乎大自然之中,融通物我为一。邵毅平认为中西文化对
于自然意识存有一个很显著的差异:
在西方人眼里,大自然只是科学与体育的对象,本身没有生命与灵魂;然
而,在中国人眼中,大自然是文学与绘画的对象,大自然本身处处展现生
命的脉搏与律动。(1)

“道法自然”的哲学,孕育了中国文人对大自然山水的审美能力,形成了
以山水为咏赞对象的文章与诗词。“道法自然”也启发了中国文人对于理
想社会的追寻,对于顺乎自然,归真反璞的生活无限向往。(2)

砂劳越诗人田思,深受中华文化的薰陶,视人生为自然的一部分,横亘于
心灵深处的大自然,也形成了诗歌创作的灵感泉源。朱立立在评析田思的
诗作时,曾经形象地指出:田思对故乡、对祖国、对大自然的热爱,犹如
永恒波动的海潮。(3 )

田思的诗作强调将个人的小我与群体的大我相融合,主张诗人是在俗世中
寻找自我的真实,在大我中寻找小我的价值,在大自然中寻找人与环境的
和谐。(4)田思在描绘大自然千姿百态的艺术创作过程中, 不仅是大自
然的观察者,而且还是大自然真的朋友,他恬淡怡然地深入其中,以敏
锐的视觉,探索庄子深蕴于胸怀中那一片“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自然境
界,并且将他窥探自然之后获取的心得,亦即艺术中的大巧之拙,以朴素
流畅的诗篇呈现出来,情意辉映,唤起共鸣。

剪贴虹彩来画梦

香港已故名诗人何达曾经说过: 大自然的怀抱里, 绝大部分是粗心的爱
人。他们只知道大自然美丽、动人,然而他们却从来不肯用心去凝视大自
然的一举一动和一颦一笑,他们也从来不曾察觉,她的耳边还有一个可爱
的小痣; 他们也完全没有发现她午睡的当儿, 睫毛常常轻微地颤动。因
此,很多歌颂大自然的诗,往往千篇一律,人云亦云。不过,大自然也有
一些细心的恋人,长期以满腔热情向大自然奉献自己的灵魂,田思就是一
位勇于以赤子之诚,向大自然坦率裸露心灵的诗人。《给我一片天空》这
本诗集里,田思灵巧地应用自己独创的诗歌语言,自己匠心独运所塑造的
意象,从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将内心对大自然的深情与思慕,生动活泼
地烘托出来。 例如:闪现于〈诗痴〉这首短诗里的女儿们, 在田思的笔
下,欢愉地在沙滩“撷浪花 ”;舒展于〈墙上的声音〉 这首诗里的万年
青与长春藤,懂得“侧耳凝听”,以及“攀住阳光翘望”,因为这些优雅
的植物“都爱这面墙上古典的声音”。(墙上贴着田思以毛笔书写用来给
女儿吟唱的唐诗)。迈入〈你坐在田塍上读诗〉的氛围里,读者可以伴随
着诗人一块儿“走入一片银色的蛙鸣”,共同观赏“月光掀开诗卷”。(
这片月光不知是不是来自盛唐的月亮?)在田思眼中,那曾给桃李以春风
化雨, 而今不幸病危的挚友,进入诗里就幻化为 “坐轮椅的云”。(那
阵“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喜雨,为大地带来的无限绿意与生机,
皆来自这朵云的恩赐)。挚友无私奉献,为了作育下一代而耗尽青春,到
了中年因病倒而“抛锚”于轮椅上,像泰戈尔《飞鸟集》中的秋云一样,
虽然“空空的不负载雨水�然而在稻穗成熟的水田里�处处可以见到秋云
的充 实。”(5)

田思在〈给我一片天空〉这首诗里,以乳白、蔚蓝、金黄和紫色来形容天
空,以及象征生命中四个风采各异的成长过程。诗中最传神与含义深远的
是第四节:

给我一片天空

一片成熟的紫色天空
别让酸雨淋湿了我的梦
别让烟雾 遮蔽了我的真诚
别叫我内心天然的热 带雨林
让位给一栋栋冷漠的洋灰钢骨
我把睿智沏成一壶龙井
我把哲 思梳成一株银柳
我平和的心曲通过一 管牧笛
悠悠地回荡在晚风夕照里(6)

田思这首诗,使我不期然想起1970年一 群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年轻人,为了
推展“拯救我们的地球”这个环保活动而高举的一则标语 :“上帝虽然还
未死亡,然而在地球上已被严重污染”。在地球上, 任何生物都必须依靠
生态领域(Ecosphere)来存活与繁衍。如果生态环境的结构受到破坏而瓦
解,那么生存其间的生物, 都会在瓦解的过程中崩溃与灭亡。田思目睹人
类的文明迈入科技高度发展的阶段(成熟的紫色天空)之后 ,内心反而被
贪、嗔、痴、慢完全弥漫,竟然对本身所依存的生态领域漫不经心。 人类
疯狂地袭击与掠夺富饶的大地之后,还认为这一切劣行皆理所当然。 田思
对大自然中的资源受到毫无节制的挥霍与浪费感到痛心疾首, 因此以激昂
的诗行向全人类呼唤: 勿让利润挂帅的发展计划, 破坏生态领域中的空
气、 水源和土壤。 台湾的商禽也写过一篇以天空为主题的诗 〈逃亡的天
空〉,其中前五行含蓄地勾勒出死亡的阴影 :“死者的脸是无人一见的沼
泽荒原中的 沼泽是部分天空的逃亡遁走的天空是满溢的玫瑰溢出的玫瑰是
不曾降落的雪未降的雪是脉管中的眼泪。 ”当人类生存的环境受到彻底的
破坏,当酸雨和烟雾令森林里的树木消失, 并且造成大都会里的建筑设施
破烂不堪, 经过硫酸与硝酸溶入而变质的雨和雪, 都凝聚成脉管中的泪
滴。到了那个时候,人类将噬脐莫及,唯有静候逐渐趋近的死亡。

检视血迹斑斑的创痕

有一位生态学家说过一番语重心长的话: “如果没有发生核子战争, 那
么,能够造成人类灭亡的灾祸,将不是彗星或者小行星撞击 地球,而是环
境污染引发的生态失衡。 ”面对着伤痕累累的的大地,以及惨不忍睹的杀
戮, 田思决定以热血奔腾的诗,为许许多多无辜地被贪婪的人类残暴杀害
的生命提出强烈的控诉 。〈地球是一只大海豹〉,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田思观看了猎杀海豹的录影带,胸中澎湃 着对大地众生的悲悯。他由海豹
的毛皮联想到覆盖大地的植被, 于是 以形象的诗行来刻画沾满血迹的罪
行:

谁说不是呢
地球就是一只大海豹
它被剥去一层绿色 外衣
只为了满足野心家们膨胀的欲望
还要榨取皮层下的石油
去亢奋 那些肆意蹂躏处女林的机器(7)

……
海豹因为毛皮可以缝制高贵的裘衣而惨 遭杀害,森林因为昂贵的木材而受
到滥伐。失去了外皮,海豹无法生存;同样的,失去了绿 林,大地将因为
水土流失、河道淤塞、山崖塌陷、 洪水泛滥等等人为灾害而面临绝境,最
终万劫不复。人类自诩为万物之灵,狂妄自大, 以为天地皆为他而设,造
物允许他凭藉自己的喜恶, 对自然予取予求,对其他生物任意暴虐摧残。
强烈的我执令人类忘却了古训: 暴殄天物,将受天谴;自我膨胀,无异自
取灭亡。田思于字里行间含蓄地昭示: 当大自然中的珍贵资源被人类挥霍
耗尽之后, 贪得无厌的人将蓦然惊觉,他们的世界,宛若“转动着的地球
仪 ”, 被高贵的淑女以“纯白幼海豹毛皮缝制的裘衣” 顺手披盖其上之
后,开始天旋地转,而 “整个地球仿佛在海豹皮下簌簌颤抖”!

马六甲海峡中的一只小海豚,由于海洋环 境受到干扰与污染,结果迷失了
方向, 被海浪冲上柔佛州的沙滩, 经过曝晒,饥渴而死。 田思写了〈豚
殇〉,来哀悼这只“跃不过命运中最后的高栏”的海豚:

……

默默地
默默地阁下瞳孔中残馀的蔚蓝
世纪末的风吹着葬歌
葬你于坦露 的海滩
如一座小小的坟(8)

世界上许多沿海地区的港湾与河口,现在已受 到高度的环境污染,海洋生
物正面临严重的威
胁。最明显的例子,是日本的濑户内海,北欧 的波罗得海,美国纽约州的
丰德里湾。生物学家发现:地中海正慢慢死亡,那里的贝类,只 有百分之
三可以食用。(9)“瞳孔中残馀的蔚蓝”象征地球上未受污染的净水已日
渐萎缩 ,当净水完全消失之后,人类的未来肯定会荒凉如豚尸在沙滩上拱
起的“一座小小的坟”。

海洋污染的主要根源,是大规模工业 化的生产方式,制造了大量废料、污
水、洗涤剂与其他化学品,加上现代农耕所应用的杀虫 剂、杀草剂以及化
学肥料等,都以海洋作为汇聚点, 结果这些污染物将四周被陆续地包围的
内海变成垃圾桶。海水的含氧量在高污染区内, 已降低到海洋生物无法生
存的水平。英国和 西班牙的海洋科学家报告:1990年地中海有近万头海豚
因污染而死亡。解剖发现,海豚尸体 内含有极高剂量的多氯联苯和碳氢化
合物。海豚吸收了多种污染物之后,降低了抗病能力, 最终受到病原微生
物感染而大量死亡。(10) 很多生态学家深信,海洋如果继续被污染,地
球上大部分的生物将窒息死亡。 余光中在〈许愿〉中曾经激越的呼唤:“
让所有的鱼都恢复 自由�回到纯净的河川�不再怕肮脏的下游和发酵的河
岸”。田思的〈豚殇〉与余光中的 〈许愿〉这两首诗里,隐隐约约,不绝
如缕地回荡着江河的哽咽,大海的呻吟。

砂劳越的海龟局披露:由于海洋环境的污染, 砂州的海龟生殖率已明显下
降。田思阅读了有关的报导之后,有感而发,将内心对海龟深沉的 同情,
溶融于〈海龟的泪〉里。 这首诗共有七节,描述小海龟从蛋孵化出来,沿
着沙滩,投 奔大海的整个生命历程,其中第七节感人至深 :

大海将迎我
以万顷抚慰的柔波
还是窒息的油污与垃圾
我知道海水是咸的
因为渗 着龟族母亲的泪(11)

在地球上,水是生命的摇篮。数亿年前,陆 生动植物出现时,这些生物在
体内带去了故乡
的一部分海水。这些海水逐渐演变成登岸的动 物体内循环的血液。皮阿提
(D.C.Peattie) 写的《自然手札》这本书里,有一段优美如诗 的句子:
“一个人的血就像海水,他的眼泪是咸的, 他大腿间的种子几乎就等于海
草中的细 胞,而他的骨头就像是珊瑚”。海龟生蛋的时候,眼睛不停地流
泪,从生物学的角度解释, 是海龟将通过海水进入体内过多的盐分,由眼
窝后面的腺体(盐腺)分泌出来的泪液排出体 外。然而,在诗人眼里,海
龟的泪饱含着悲伤:因为每一千只小龟中,只有一只能成功存活 ;而海洋
的污染,将促使生存率低的龟族快速灭亡。 田思想像咸涩的海水,皆由母
龟痛苦地淌流的泪滴汇聚而成,因此,如果真的有一天 ,太阳竟然猛烈得
能够烘干了大海,每颗盐粒 的晶体里,相信都可以窥望到海龟浓缩了的悲
哀与无奈。

聆听土地的呛咳与呻吟

1997年发生于印尼的猛烈林火,焚毁了八 十馀万公顷的热带雨林。这场旷
世大火扬起了铺天盖地的烟霾。在砂劳越州内,霾害造成史 无前例的空气
污染,可见度减低至 50公尺。田思怀着沉痛的心情,写了两首以烟霾为主
题的诗。在〈霾灾〉这首短诗里,田思以鲜明的笔触来素描烟霾的轮廓:

烟霾

像一大片蝗虫
把纯净的蓝天
一下子啃光(12)

蝗虫也叫飞蝗, 产卵于芦滩与荒原中。 初生无翅, 成虫生翅,常合群而
飞,是禾本科作物的重要害虫。 中国历史中多次大饥荒,皆因蝗灾与旱灾
造成赤地千里,寸草无存。田思以蝗虫来形容 烟霾,意象极富动感。蝗灾
出现时,大地仿佛 刮起狂风砂。 蝗群乍起,成群出袭, 多得可以遮天蔽
日。田思以“啃光”蓝天来形容烟霾的恐怖, 奇想喷涌。霾灾造成很多悲
剧出现:田思家里的狗儿,因严重的气管炎,喘息至死。 苏门答腊首府棉
兰附近的飞机失事, 罹难者家属心中的哀伤, 也因为霾灾 “啃”伤了心
灵,而留下永远无法磨灭的创痕。

另一首〈霾害〉,写于呼吸困难的午夜。田思以较长 的篇幅,来铺陈空气
污染的威胁。诗的第一、 第二节如下:

在雨季来临前
地球
决定摊开所有伤口
作一次最彻底的控诉
所有发炎的伤口
以浓烟和灰烬的味道
让雨季的脚步
像出国度假的尊贵部长
逍遥在千里外云端(13)

林木蓊翳、植被茂密的印尼,因为林业公司残 暴的砍伐,以及种植者毫无
节制放火烧地,引起了频频发生的森林大火。经过这种野蛮方式 来开垦的
土地,由于水土严重流失,以及丧失 了物种多样性的永续能力,而沦为生
产力贫乏的瘠土。 这些大地 “发炎的伤口”, 就是生态悲剧最明显的物
证。霾灾发生后,最令田思感 到悲愤的,是那些平时大言不惭的决策者,
于紧急关头化作失去踪影的雨云,让苦盼甘霖的 人民于徨无助中面对危
厄的困境。

地球由太阳系中的宇宙尘聚合而成,经过数10 亿年的演化变迁,才逐渐由
最初一团没有生命的峥嵘巨岩,变成一个生机蓬勃的行星。然而 ,紧随着
科技发展而出现的人为灾害,以及生态环境的破坏, 不断令人反思:地球
的末日是否已于无声无息中悄悄地到来? 田思写的〈地球日〉,将地球比
喻为一个被子女遗弃的老病人。这个老态龙锺的病人面对的厄运是:

因吸烟过多绿肺生癌
仅靠破洞的臭 氧层苟延残喘
老者严重脱发皮肤龟裂
血管阻塞体温不断上升
排泄失禁脾气乖戾
已患上柏金逊症(14)

田思这首诗令人读后内心沉重。 日本的石弘之在〈地球环境报告〉中有一
段发人深省的话:
“非洲是‘宇宙船地球号’船底裂开的窟窿, 虽然在船底的三等舱旅客拼
命地往外舀水, 一等舱的旅客却漠不关心, 尽管船沉时大家都要同归于
尽!”(15) 石弘之认为这艘“地球号”的宇宙船最大的窟窿,是森林的
急剧破坏,田思以“严重脱发”、“皮肤龟裂” 来形容森林破坏而导致土
壤流失,土地沙漠化,以及雨量减少等生态危机, 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
表意深刻, 感性强烈。 田思在〈地球日〉中最后的几行诗, 通过形象思
维,将文字表层下隐伏的思想感情生动地呈现出来:

如有子女顾恤养育之恩

请至宇宙老人院探视
并于4月22日当天
栽种绿色植物一株
以表报答的心意

田思这一系列的环保诗内蕴着深沉的哲思:如果人类忽视地球的生态体系,
让现在已开始从赤道至南北两极, 以及从深层的海洋到包围着地球的大气
层,继续受到严重的污染而遍体鳞伤,那么,人类的未来将令人沮丧。如果
人类把地球日植树,只当作一种节日的庆祝活动,而不是来日内心真诚的反
省,那么,地球这个百病丛生的老病人,肯定要面对被各种毒癌痛苦折磨至
死的宿命。

结论

田思 的环保诗,从不同的角度,艺术地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里,最困扰人心
的一个大问题,那就是地球的生态体系,已受到不断破坏而正加速 崩溃的环
境危机。田思以雄健浑厚的感情为基调,运用精心提炼, 力求达到高度表现
力的诗 歌语言,来抒发潜沉的睿思,予人意味深长的启迪。田思的作品中偶
尔出现一些概念化的句 子,冲淡了诗味,如〈霾害〉中的:“空气污染指数
从400窜升到840,可见度由300公尺减低到50公尺,以及〈火与泪〉诗中的句
子:“ 大火,让90万公顷的森林化为灰烬”等抽象的说明文字,破坏了诗的
和谐。周粲曾把写诗比喻作插花,必须剪除累赘的枝叶和花朵,才能 够将最
高境界的美呈现出来。田思若能删除诗 中一些冗句,那么,这一系列的环保
诗的意境 将更高远凝练,而诗的内蕴也将更耐人寻味。
-------------------------------------------------------------------
原刊於:星洲日报 文艺春秋 1999年2月28日(星期日)己卯年正月十三
-------------------------------------------------------------------
注释
(1)邵毅平〈中国诗歌 :智慧的水珠〉,(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 ),
页206-209。
(2)禹克坤〈中国诗歌的审美境界〉,(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年),
页209-217。
(3)朱立立〈写在读者心版上的人格芬芳〉,见田思著《给我一片天空》,
(千秋事业社:1995年), 页111-123。
(4)田思〈田思诗观〉 ,见《给我一片天空》。
(5)泰戈尔 《飞鸟集》见郑振铎译作,(建文书局:1959 年),页29。
(6)田思《给 我一片天空》,(千秋事业社:1995年),页 60-61。
(7)田思(环保诗七首),载《文艺春秋》,(《星洲日报》1998年5月
31日)。
(8)同上注。
(9)刘水源〈生存危机:环境污染与生态失衡〉,(商务印书馆,1992
年),页101-112 。
(10)同上注。
(11)田思〈海龟的泪〉,载《文艺春秋》,(《星洲日报》1997年)。
(12)田思〈霾灾〉,载《文艺春秋》,(古晋《国际时报》1998年)。
(13)田思〈霾害〉,载《文艺春秋》,(《 星洲日报》1997年9月28
日)。
(14)同注(7)。
(15)石弘之《地球环境报告:80 国走访实录 》,(商务印书馆,
1992年),页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