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09年9月27日星期日

简介本地写作人--竹斯影


竹斯影,原名汪佳成,砂拉越民都鲁人,擅写散文,作品刊登在本地报章。

2009年9月20日星期日

看林煜堂博士撰写《江河浪淘沙》 砂拉越一段难忘史实

  • 子富

  这是砂拉越一段不可被泯灭和遗忘的历史事实,从1963年到1990年这段长达27年的漫长日子中,砂拉越一批热血青年为独立、自由、民主、和平艰苦奋斗,委实影响砂拉越各族人民好几代人的命运,甚至灌溉和丰富了砂拉越社会历史的价值。
  这是砂拉越的大时代,而当时这批热血青年男女是这个大时代的儿女,他们无惧无畏,为了伟大的理想,献身学运、工运、农运、政运,甚至走进森林,进行武装斗争,肩负起改造时代的使命,是真正的砂拉越儿女。
  把这段不可被泯灭和遗忘的历史事实记录下来,让代代子孙了解这段史实,是本州著名学者林煜堂博士撰写“江河浪淘沙,砂拉越大时代儿女情怀”这本著作的原因。
  林煜堂博士表示,现在来评估这段史实,说他们是“恐怖份子”或是“不爱国”是不恰当的,实际上他们比谁都更为爱国,如果不爱国,他们就不会把生命最好的时光奉献给砂拉越,甚致赔上了宝贵的生命。
  “江河浪淘沙,砂拉越大时代儿女情怀”这本著作已在昨天由本州第一副首席部长拿督巴丁宜丹斯里陈康南医生推展。
  林煜堂博士表示,这件事前后经历了27年,同时也是砂拉越现代史中很重要的一环,这批热血青年男女,为了争取从殖民地手中取得独立、争取民主和自由,而参加政党,但受到当权者的不公平对待。
  “他们拥有他们的理想和政治理念,但不为当时的英国殖民地政府所接受,这也是那个时代的大潮流。”
  参与马来西亚也引起剧烈反应
  林博士表示,这宗事件的前因比较漫长,包括受到当时世界潮流思想的影响,1963年提倡砂拉越参与马来西亚,也引起一些剧烈的反应。
  当时这批青年人由于没有其他办法,只得借助地下活动的管道,拿起武器到森林里进行武装斗争,与政府对抗。这宗事件的发生,是从英国殖民地政府统治砂时期开始,再加上马来西亚成立初期不稳定,外来及内在因素影响下所造成的。
  他称,回顾历史,马来西亚的成立引起一些不同的反应,再加上马来西亚成立时,一切宪法制度都是按照英国殖民地政府的法令,没有进行多大的更改,就是说,英殖民地政府的一切宪法,马来西亚都照单全收,尽管当时的大时代已经有很大的改变。
  许多不平等,尤其是对华裔不平等的条例,例如紧急法令,人身限制拘留法令、内安法令等都照单全收,这就引起普遍人民的反感,认为马来西亚和英国殖民地政府并没有多大差别,那时候一些人民的看法是,马来西亚是次殖民地,也就是第二个殖民地。
  若无外来支持砂武装革命也不成型
  当然这并不是没有原因,马来亚联邦比较早成立,是在1957年就成立,当时马来亚联邦也制定了一些法令,对一些民族,尤其是华裔同胞并 不是很公平,特别是教育法令,有土著和非土著之分,这就形成一种民族间的差距,这些政策在砂拉越参组马来西亚时也延伸到砂实行,这使到华裔同胞产生反感, 砂参组大马后,政府也采取了逮捕行动,造成一些青年人越界进入印尼,接受训练武装起来。当然这个也要探讨起原因,如果没有外来力量的支持,砂的武装革命运 动也不能够成型。
  当砂参组大马时,印尼大力反对,而菲律宾也对沙巴提出索土要求,这两方面都反对砂拉越参组大马,因此支持这批青年从事反抗运动,再加 上当时世界的大潮流,新中国刚刚成立,并对外鼓吹反抗殖民政府统治,要求自主独立,也给予砂这批青年一定的支持,这是那个时代的时代大潮流。
  在这27年的历程中,发生了许多很重要的历史事件,事件在某一段特定时间发生,就需依照当时的时间、条件和局势来进行衡量。
  “这些事件再经过时间的洗礼,就会被人所遗忘。因为这是砂近代史很重要的一环,因此有必要把他记录下来。时代的变迁,各说各话,那时候 人们认为是对的,现在从新评估可能并不是对的,那时候错的,现在也可能不一定是错的,非常重要的是,必须依据事件发生的那段时间、条件和时局来进行衡量, 事件的发生,在当时某些人说对就是对,这就会造成混淆,因此记载历史就必须去进行求证,我的这本书记录了很多官方和私人的资料,同时也透过访谈和进行调 查,在那个时候参与这宗事件的年青人,现在大多已是60、70岁的长者,他们亲身的体验,就是历史的见证,我访问了几十位当时参与这向运动的人士,他们包 括了在6哩被拘留的人士,以及在森林中进行武装斗争的人士,他们口述了他们的切身感受和经验,我们是根据他们所说,进行客观的分析。”
  100%反对英殖民地统治
  “我的这本书,也进行了一些问卷调查,虽然这方面的调查并不是很多,但可以印证我所要做的几件事,包括他们对英殖民地统治砂的意见,在 这方面,可以说是100%反对。对从事地下活动而被拘捕,有的被监禁整整15年,在森林也进行武装斗争者,也经历了许多风险,面对饥饿,面对政府军的围 剿,时刻都有生命的危险,但他们都表示无怨无悔,并认为在那个大时代,这是社会责任。”
  林博士称,有一些看法对他们应该是有偏见的,指他们是“恐怖份子”,或者是“不爱国”,或又是“叛徒”,我们不敢说要为他们进行平反,但应该进行一些纠正。
  说他们“不爱国”是有偏见
  说他们“不爱国”,或说他们是“叛徒”,林博士认为这并不是事实,因为他们很爱国,才宁愿冒着牺牲生命的危险,甚至甘愿坐穿牢底!即使失去自由,也甘愿,无怨无悔!
  有多少年青人宁愿让十几年的青春时光在牢中度过,是在为理想而斗争。从1963到1990年这27年期间,他们进行宪制和武装斗争,越境到印尼人去的有2、3千人,被拘留在6哩也有几千人,他们这批人的目的是真正为了砂拉越,争取砂人民的自由和民主,是砂儿女。
  情怀是指他们爱惜我们这个国家,他们在和平行动恢复自由后,也为国家社会作出巨大贡献。
  对社会贡献方面,他们现在很多是社区领袖,包括天猛公、本曼查、本固鲁及甲必丹等。
  他们都是爱护砂拉越的一群
  他说,他的书有很清楚的数据可以证明,他们拥有服务社会的精神,这也可以反映出他们对这片土地热爱的程度,因此在现代来说,我们不应该把他们视为“恐怖份子”,因为他们在那个时代,是为了理想而斗争,“恐怖份子”或者是“颠覆份子”是当时一些人对他们的称号。
  针对他写这本书,是不是要纠正人们对这批人士的评价问题,他说,他不敢说是要纠正,而是要表达那个大时代所发生的事件,把事件的前因后果加以说明、求证,非常重要的是他们这批人士都是爱国的,他们都是爱护砂拉越的一群。
  对斯里阿曼和平行动评价
  他认为,在这方面应该没有太大的争论,因为1974年斯里阿曼和平行动,表示双方面都能够互相妥协,反映大家都有诚意要解决这项问题, 当然要达致协议就必须互相同意对方的立场和条件,可以说是既往不咎。1990年的第二次和平协议,也是双方面都同意的,如果说他们是错的,政府又何必去接 受他们?和平协议表示双方都同意和解把事情作个了断。因为是时局的改变,大家都认为以前发生的事都已成过去,现在砂拉越要发展和平、要民主,这是和平行动 的最终目标和精神。
  他称,按照一些参与者说法,他们看到政府对自由、民主已经有改变,对一些比较严厉的条例也已经进行修正,因此不需要继续进行武装斗争下去。
  对斯里阿曼和平行动的评价,他说,这个有很多争论性,在那种大环境下,领导如果不通过这个管道来争取和平,可能就要牺牲掉更多生命。
  他们的决定,可能并不是错的,但在那紧急的时候,没有进行集体的决策,造成洪楚庭等人的不满,而继续返回森林进行斗争,长达16年之久,一直到1990年才走出森林。
  虽然继续留下斗争的人数很少,但影响不大,后来洪楚庭等也认为马共已经结束对抗,这种斗争方式已经过时,也在1990年放下武器,走出森林。
  武装斗争的结束,政府就可以集中精力进行发展,因此从1990年开始,砂的经济发展是快速的,古晋的海口区能够那么迅速的发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林博士表示,两项和平行动,对砂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尤其是对砂拉越的经济发展影响更是正面的。

林煜堂大时代巨著 江河浪淘沙砂血泪史

由林煜堂博士撰写﹐一本关于砂拉越大时代的巨著《江河浪淘沙》在9月18日正式推展面市﹗

此书内容描写一段长达27年(1963年-1990)发生在砂拉越的重要历史事件﹐这段时期也是砂拉越的大时代﹐书中表述了当时一批热血青年的伟大情怀。

作者林煜堂博士今早在本市一酒店举办的新书推展礼上表示﹐这是一部有关大时代儿女可歌可泣的血泪史﹐因为他们的积极动作导致他们很多被长期监禁﹐或丧命在森林斗争中。

“那时一批热血青年发动反殖民帝国以争取砂拉越和马来西亚独立﹐对自由﹑民主与和平表现出英勇行为和奉献精神。”

肩负改造时代使命

“他们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毫无畏惧献身参加学运﹑工运﹑农运﹑政运﹐甚至走进森林﹐进行武装斗争﹐肩负改造时代的使命﹐他们是大时代的儿女。”

林煜堂博士也指出﹐最重要的是大时代儿女的血泪并没有白流﹐因为他们的抗争最后在1974年的“斯里阿曼(和平)谅解备忘录”以及“1990年和平协议”下两度与政府达成共识。

抚伤出发重新定位

“结果是大时代儿女抚伤重新出发﹐砂拉越政府的发展也重新被定位﹐政府与人民相互取得信任和合作﹐终于打造出砂拉越今天的经济发展﹐社会繁荣﹐族群和蔼的新天地。”

林煜堂认为﹐这一切都证明了大时代儿女对国家有着深厚情怀﹐且他们对于国家所作出的贡献是无可置疑的。

虽然很多人对这段有关砂拉越的历史大事有不同的观点﹐但林煜堂表示认为自己身为作者﹐必须站稳客观的立场﹐ 通过多种鉴识管道﹐包括参阅相关的官方及非官方资料﹑书刊﹑口述历史﹑甚至透过抽样问卷等方式﹐以求证有关历史事实。

《江河浪淘沙》推展礼也邀请到砂州第一副首长丹斯里拿督阿玛陈康南医生主持﹐其他出席的贵宾也包括联邦工程部副部长拿督杨昆贤﹑基本设施与通讯部助理部 长李景胜﹑巴达旺市议会主席陈如飞﹑中国驻古晋领事馆总领事谢福根以及许多社区领袖等出席﹐场面非常热闹。也有许多出席者是书中所述之大时代儿女﹐曾经亲 身体验这段砂拉越大时代的大事件。

2009年9月16日星期三

诗潮吟社"旅游诗词"比赛揭晓

优等奖

游岳麓书院(陈瑞麟)

三湘福地聚祥云,岳麓名声天下闻。
书院千年传道日,百家诸子竞扬芬。


重游槟城(程光利)

槟岛今重访,心愉觅故踪。
高楼新建设,吟友旧相逢。

山色催诗笔,涛声荡客胸。
举杯濒尽欢,醉笑脸腮红。

另有佳作六名,入选十名。

诗潮吟社"一两"第三唱(左右不离)诗钟揭晓

第一名:吴燕梅

风送
风送一帆归梦远,情牵两地客愁新。

第二名:宋凯林

明月
明月一轮思万里,清风两岸系孤舟。

第三名:汪义英

美酒
美酒一撙添墨趣,好书两册带诗情。

另有优等奖12名,入选21名。

2009年9月15日星期二

第十二届国际诗人笔会 我国诗人吴岸为首位获奖海外诗人


第12届国际诗人笔会暨诗歌研讨会在惠州隆重举行。本届国际诗人笔会授予中国诗人张志民、雁翼、现居 美国的台湾诗人郑愁予以及马来西亚诗人吴岸“中国当代诗魂金奖”;大会亦授予香港女诗人蔡丽双“中国诗人杰出贡献奖”。来自马来西亚的吴岸为首位获得此项 奖金的海外诗人。

同深圳相邻的惠州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它也是国际诗人笔会的诞生地。1993年4月6日,当时在邹荻帆、犁青和野曼的策划 下,20多个诗人,其中包括徐迟、邹荻帆、白桦、舒婷要、李小雨、洛夫、吴岸等人,就在惠州西湖之畔举行了“国际诗人笔会”成立的签字仪式。从此向海内外 宣布,中国第一个国际性的诗歌群体已在惠州西湖畔诞生。16年来,国际诗人笔会成功举办了11届,引起了广泛影响。这次国际诗人笔会返回惠州被认为是再从 惠州出发的一次盛会。

2009年9月5日星期六

蓝波怀旧散文评读会

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于今日举办
“寻找不达大--蓝波怀旧散文评读会”。


评读人--黄国宝




部分出席的文友



浅谈蓝波<寻找不达大>一书中第二辑<木胶情愫>

不达大树(Pokok Pedada)

不达大果实(Buah Pedada)



旧木胶


木胶河边一景

  • 黄国宝

说故乡、说故乡人、说故乡事,这都是内涵丰富、饱涵情感的话题。蓝波在人和事以外,也说了故乡的吃,把感情的话题加上食欲,但却从食物中聊起人和事。

这部书的名字<寻找不达大>,从书名,蓝波已清楚的告诉读者,他在寻找故乡的慰藉。不达大(buah dada)即是乳房,他寓意此中。木胶明明存在着,那他是在寻找什么呢?那是他儿时、童年,甚至他举家搬离木胶之前的木胶,也是他梦萦的故乡。童年,如他所言,除了物资上匮乏以外,他是快乐的。他有阿嬷、母亲、阿姨的呵护,还有小小潮洲聚藩邻的关爱。童年的玩伴、小渔村的地方上传说、观察虫鱼花草的怡然自得,他的童年很充实并不寂莫。

如果蓝波从未离开木胶,他可能写出这些作品,那是因为没有了距离,无论是时间或者空间的距离,他就不能以和眷浓浓乡愁的感情,从字里行间去追述他远去童年印象里的木胶,那个木胶已经湮灭。

随着地方上的发展,城市化使过去的幽静乡村变成繁忙的市镇,当年的许多地标建筑,也让位给现代华的新建设,木胶自是不能幸免。蓝波再踏足木胶,想要看看他当年熟悉的菜园,通往儿时马兰诺玩伴家的木桥,邻居家的那株不达大树……都不见了。

正如蓝波的自序所言:至于故乡,孕育我童年的旧木胶,已在两次大火中毁容,淬成灰烬……对我而言已是一个陌生的环境,无法适应。消逝了的许多景观无可供我回忆,我只有从记忆的存档中,--载下童年的经历与情事……”

很多散文,写的都是回忆,写故乡食物的作品更是连篇累牍。蓝波七岁离乡,童年吃过的食物,他仅能凭味觉去记忆。乡愁经由食物而真确起来,变成似乎可以触摸得着的东西,可以在口中品尝的味道。

<鱼是故乡鲜>遮马鱼;<阿嬷的半蒸煮>他从阿嬷学来厨艺;<寻找一棵不达大>的不达大果实他童年的零食;<先声戏院>一串两角钱腌辣鱿鱼、一串五粒卖一角香甜清脆多汁的莲雾。

虽然我们挑选了这部共有三辑的书其中的一辑作为阅读和讨论的对象,这部分却是最为厚实的,无论是情感的宣泄或文字的记述。

<爽坐单程车>Boxen<红包硬币两角>,到今天那两角硬币蓝波还存着。<寻找一座坟>,他祖父在诗巫去世,据称葬在武吉立麻,他后来到诗巫工作竟托人在乱葬岗似的坟场找祖父的坟等篇章都非常感人。

这一辑的每篇作品都浓浓的沾上乡愁。怀人感事都让人读来不胜唏嘘!木胶这片土地给蓝波带来太多的文学创作资源和灵感。蓝波强烈的环保意识和悲天悯人的天性也在作品中展现无遗。

年前辞世的台湾台独作家叶石涛说:没有土地就没有文学,诚然。

第二輯 木膠情愫

48 魚是故鄉鮮

50 碩莪,魚蝦之鄉

52 阿嬤的半煎煮

54 四色紙牌

56 爽坐單程車

58 套土蝦

60 釣蟛蜞

62 蟛蜞外章

66 蟬聲灼熱的夜

71 先聲戲院

75 魚米鄉的牛場

77 自購第一本書

79 那年的聖誕禮物

81 紅包硬幣兩角

83 尋找一棵不達大

88 沙灘的童話

90 面對南海述說沙灘的童年

95 粼粼潮上的水鏢

98 尋找一座墳

102 墳場的那口井

105 失落一片膠林

108 碩莪棕櫚巴佬樹

110 碩莪粒

112 踏粉

114 萋萋鹹草

116 竹籬笆

118 我愛野牡丹

120 安公叫

122 阿猴

124 瘋子阿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