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10年5月22日星期六

苍茫暮色的血祭---- 加威安都

  • 沈庆旺

穿过山
越过水
穿越苍茫暮色的祭典
背脊冰冷冰冷的
感觉夜色的附体
陈旧或不陈旧的流言
已无关现不现代

山坡的长齿
深深咬住长屋
不规矩的窗
袅袅炊烟
对那片疲倦沉默的黄昏
怜生饥饿

这山林长楼
属於从文明中退缩的
忧郁的幻想的
守护着即将失落的传统
不堪湮灭的意识
似魔般蛊惑着
深深烙印的乡音

再度展开血祭的幡
撕裂这装框的世界
不为梦兆的吉凶
不为耕作的丰收
『拉者占布鲁卓』赐予
神力的『巴都乌迈』
为长屋涌现的一脉子孙
传递
属於自己传统的
血缘刀石

沿着宽厚的田芭
沿着祖先汗渍的土地
主祭『孟南』
献上槟榔、香蕉、『罗格草』
生猪与雄鸡
『喔哈--喔哈………喔哈
献上雄鸡与生猪
虔诚向祢祈愿
上苍正神与祖先英灵
农耕之神“舍布兰加南”
请把水中和芭里的邪魔驱走
赐给我们良田净水』

一只孤单的犀鸟
在红炎炎的太阳将要落下时
突然长嗥一声
斜斜飞越田芭
终於
消失在屋脊背后的山林
留下瞬间的窒息
锋锐的『巴冷刀』
释放雄鸡与生猪的血
遍洒耕地
鲜血执著驱邪除魔的信念
一季季荒瘠的农事
憧憬着丰收的讯息

从一个个嚣张的城市
蹒跚回来
满满河川
浮浮沉沉的巨桐
排不成一堵墙
抗拒疼痛澈骨的屈辱
远处近处尽是
崩败的河岸
那些日子坎坷过的人们
已遗忘他们失去了什么

孟南咏颂熟稔的经文
单调悠长的
广邀神灵赴会
武士挥动着『巴冷刀』
跳起凶悍的战舞
嘶喊着颠跳着
驱赶长屋内的邪魔恶灵
迎接农耕大神莅临
异国的房客
聚集一角
腋下闪着汗渍
你竟如是归来目睹
传统祭祀成为
游客争奇猎艳的节目
直至午夜诞生
整座长楼
迷失的一群
暂时背叛了自己
迷你裙和酒杯和鱼网丝袜
杂沓着叮叮咚咚的铜鼓声
翩舞起『雅扎』
模糊的意识贴在夜的背上
逃离这里

『孟南』
你是如此寂寥无奈
彻夜不眠
以赞美乞求宽恕
孤单单的声调滑落冥界
为那堆积颓丧和腐习的子民祷告
你生命中的精灵
穿越神秘的境地
体认祖先的英灵和护佑族人的神明
所共知的
有关我们的世界和他们的世界
发生在切割之间的
痛

变色的天幕
准时降临
承受传统血祭的包袱
把『巴都乌迈』连同『巴冷刀』
青菜祭品捆成一扎扎
一扎扎挣不脱的传统
沉浸入充满鲜腥猪血的木槽
洒上酒糟米饭
雄鸡赭红的血
一层披洒一层
编织精美的『布娃』
随即围绕护佑木槽
『孟南』嘶哑的咒音
似一季季瘦瘠的农事
伤感或不伤感
并不重要
传统习俗是祖先的颜面
迷迷糊糊的血祭之后
是清清楚楚的斗鸡娱乐
斗的是
长期熬炼的豪情与固执

天际的彩霞
褪尽最後一点温情
酒色与灯色
重重交错
『孟南』孤瘦的身影
承受着一堆堆熊熊篝火也燃不起的
凄清
午夜炎闷的长廊
悬挂着灰暗的头颅
空气中窜逃着菌味
『孟南』绕着铜鼓声
一圈
一圈
一圈
徘徊在长廊
迎接祖先圣灵参与祭祀
『哦
“乌南布兰神”
“巴吉武让伯拉灵神”
“英莪阿白拉板正神“
“里加牙巴央圣神”
为我们的吉祥祷告
祈求赐福和收成
哦
来自“巴当鲁巴”
“龙牙河”的神明
“沙龙”和“宁牙”山的圣神
为我们的长屋带来好运
哦
祖先的英灵
拉让江的大神
从神圣的肯雅兰山
带来无上的法力
祈福有个美好的收成
哦
“舍拉伯东大神“
“舍拉伯达大神“
“舍拉板莱大神“
赐予我们健康吉祥』
年青的姑娘
热情地拉起
『杜柯』醺醉的访客
就地起舞
『伊匿』和佝偻的武士
解下屋梁的骷髅
跳起诡异的舞蹈
『孟南』仍漫游在长廊
吟哦一句句
不为人知的咒语

通宵狼藉之后
上升的太阳
记不起谁
有一条宽阔的
嘴唇乾裂的
沉默的河
肠胃正在溃疡
血祭即将圆满
『孟南』唱起『南占舍布兰加南』长歌
长矛戮向小猪头额
『巴冷刀』冷冷地划破肚皮
一颗血淋淋的肝脏
在『孟南』的掌心
淌下族人来年的吉凶

农夫们
请用你们清白的手
从木槽中掏出鲜血洗礼过的
磨刀石和巴冷刀
捂住你的耳朵
避免听闻鸟兆凶吉
要一言不发
奔向田芭
磨利你的刀
把磨石高悬在田芭里的长杆上
等待明日的阳光
再把磨石请回家
你即拥有神圣的『巴都乌迈』

哦
一次祭祀
各种形态的血腥
如何清洗
曾是希望之物
在攀缘文明的妩媚之后
转变成丑陋落后的
迷信
这斑创痕
是否在等待
期期艾艾的岁月
细细包扎

2010年5月16日星期日

雨林食神的美食经


文/ 蔡羽


有一本食谱,符合当前世界流行的有机饮食风,但食谱内的食材在世界上许 多地方都找不到,除非你来到婆罗洲雨林。是的,这本食谱的名字叫《砂拉越雨林食谱》,由马来西亚大将出版社出版。

食谱的作者是蓝波。别误 会,不是电影上那位拿着机关枪的蓝波,这位蓝波原名沈若波,是砂拉越著名的诗人,也写得一手好散文,获得无数文学奖。这次,诗人笔锋一转,写了一本食谱。

蓝 波小时住在沐胶,那里是一个俭朴的渔村小镇。大自然的好山好水,养成蓝波热爱自然的个性。小时的蓝波就很喜欢钻入家附近的森林,去窥探森林里的一切。

退 休以前,蓝波在海关部服务,有很多伊班同事,其中不乏烹饪高手。本身也喜爱烹饪的蓝波就经常和这些同事切磋厨艺,掌握了伊班人和其他原住民的烹调方式。

为 了把这些经验记录下来,蓝波开始以散文手法撰写这些雨林美食及其烹调手法,后来大将出版社社长傅承得向他建议:“不然写一本纯食谱,把原住民的美食介绍给 外国人。”

这一来,《砂拉越雨林食谱》的概念就出现了,还请来著名摄影家蔡立豪负责拍照,力求图文并茂。

靠自然吃饭的原住民

深 居雨林的原住民,靠山、靠河、靠海吃饭,鱼虾山菜野兽随手拈来都是食材,随着几代人在口味上的不断推陈出新,早已成为一个独特的烹调体系。以原住民的传统 烹调手法来说,烧烤、熏、晒、腌制都是主要的料理方式,蓝波也将食谱中的部分菜色,糅合华人的料理手法在内。

“原住民是一个统称,砂拉越 不同的原住民族群,都有本身独特的美食,有些美食恐怕不是一般人敢于尝试的,味道也不易让人接受。《砂拉越雨林食谱》内主要是伊班美食。”蓝波说。

根 据蓝波的观察,伊班人的口味重,喜爱烧烤,也嗜吃咸,这或许跟林间生活需要耗费体力有关,所以亟需补充身体的盐分。

雨林美食还能飘香多久?

其实, 不说外国人,砂拉越人对原住民的美食何尝不是认识有限,除了已经在餐馆热卖的炒米丁、或者竹筒饭、竹筒鸡等,一般人恐怕再也叫不出其他原住民美食的名字。

《砂 拉越雨林食谱》的出版,其实对砂拉越人的教育意义更大。

在诗巫,中华文艺社为这部食谱举行了推展礼,该社主席杨善说:“我们大家都可以轻 易的在菜市场找到原住民美食的食材,但是大多数人却不懂得怎么料理,这本书就要告诉大家烹调的方法。”

可以想像,读过《砂拉越雨林食谱》 的读者,日后在菜市场对着过去叫不出名字的雨林食材,肯定心里有数,或许随手就买点回家,炮制雨林美食去了。

问蓝波,对雨林美食的传承可 有隐忧,他坦承有。“在发展洪流下,原住民陆续离开山林,一些需要到深山才能找到食材的美食,或许日久就会失传。城市里的原住民,越来越失去其传统文化特 点,比如婚嫁都放弃传统的仪式,跟其他人一样到酒楼办个宴会就算了。”

在蓝波微皱的眉宇中,藏着一份对友族文化变质的焦虑不安。

食神秘诀:原汁原味!

大 将出版社社长给蓝波封号“雨林食神”,挺有意思。

蓝波应用他擅长的文字,为友族同胞撰写食谱和散文式作品,把友族代代相传的美食文化以更 广泛的方式传承下去,甚至介绍给异族,介绍给世界。《砂拉越雨林食谱》肯定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原住民文献,这份功德跨越肤色,贡献巨大。

“《砂 拉越雨林食谱》并不是总结,还有许多季节性的食材没有赶上出版时间,来不及收入,比如原住民美食其中一个用途很广的食材榴莲花就不在里面。”蓝波诚恳的 说。

问他会继续研究下去吗?他肯定的回答:会。

蓝波认为雨林美食最大的价值,就是食材天然健康。由于还未能有效的大规模 繁殖与种植,许多雨林食材依然还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符合有机的标准。

在烹调方面,蓝波强调原汁原味。

“食材为主,配料是 辅。配料是给主食材提味,万万不可抢了主角的味道。以米丁为例,以道地的乌拉煎调味,还是最能衬托其每位。”蓝波说。

为了确保雨林美食的 永远存在,保护食材是当务之急,而保护食材,还得从保护雨林开始。保护雨林,不正是在保护这个古老岛屿最重要的资产。

热爱雨林的食神,重 重的点了一下头。



虾酱(摘录自《砂拉越雨林食谱》)

食材:
鲜幼虾1公斤
海盐适量
鲜姜数片
红辣椒2条
蒜头5片
红 葱3粒

做法:
将幼虾洗干净,滤干水份,装入玻璃瓶内,加粗海盐使虾脱水。
置于烈阳下晒一两个小时;封盖前,加入适量白 酒。
食用时,将鲜姜切成细丝,辣椒、蒜头切碎,小红葱切细圈,
掺入虾酱中伴匀,再加些柠檬汁,组成一道开胃的沾酱。


总是忘不了那年的一次经验。
故乡的海滩水湄,一夜间突然被染红了!原来幼红 虾丰产,在海底水流波动而被推上岸。
全镇的居民携桶捻篮子的,都涌向海边去捞虾。我的家人也捞得满载而归。顿时所有的人都忙了,都在捣烂幼虾、做 虾膏,母亲很费时在挑白幼虾,装进瓶子,做“金楂露”虾酱。
可惜,海滩被破坏,海水污染了,幼虾也未再涌现。(蓝波)

2010年5月8日星期六

无怨无悔奉献自己/只为新闻事业更受尊重

俞希珍

从台湾毕业回国后,她开始积极投入传播媒体工作。

俞希珍和台湾好友合摄于她的毕业典礼上。

砂劳越CJA首届理事合影。



国际时报现任总裁黄国忠(右三)、YB杨昆贤(左三)宴请MURRAY 夫妻时摄。

2003年,在还未成立砂劳越CJA时,邀请了外国母会的CJA主席 MURRAY及其妻子来晋做专题演讲,并与古晋新协主席MONICA PHANG一起送上纪念品。

俞希珍访问首席部长时摄。

获得AZAM新闻奖。

文:倪丝
图片:florencel


小时候是“山芭”女孩,甚至曾赤脚割过树胶;但今天,她的成就却是大家有目共睹。最近,她更从二十多个国家所派出的五 十多个代表中脱颖而出,获选为CJA(共和联邦新闻协会亚太区)副会长的职位。她就是俞希珍,一个热衷于参与各种社团活动,甚至无怨无悔的将自己奉献给社 会服务的女性。


“进入这个行业,是机缘巧合。后来,发现自己对它的热忱已经超越了其他,于是我就这样一直努力到现在。从台湾大学毕业以后,我就成为一名记者,后来因 为一些因由,我毅然转做行政工作与积极参与社团活动,但我依旧选择留在传媒界拼搏。我所任职的是份华文报,而从小所受的教育也同样以华文为主,可是今天我 却得以参与CJA并且成为其副会长,这份荣誉实在得来不易,所以我为此感到满意。”俞希珍感慨的娓娓道出她的奋斗史。

这一路风风雨雨

希珍出生于诗巫。她,曾是个打赤脚割树胶的女孩。从小,她的兴趣就是写作,因此当她开始上中学的时候,就参加过许多大大小小的写作比赛或投稿到报章 等。凭着这份热诚,她的作品更曾多次入选。

由于成绩佳,她得以进入当地的名校就读,直至高中毕业。高中毕业后,她也与其他准备升读大学的同学一样,陷入了选系的为难中。当时她在台湾原本一心想 报读华文系,但老师却劝说读新闻系,以后出路较广,就因为这番话,奠定了她以后的方向。

从台湾毕业回国后,她开始积极投入传播媒体工作,更成为一名专业记者。可惜,由于当时造访诗巫的政治人物少之又少,偏偏她对政治课题特别感兴趣。为了 采访首席部长,她以的方式跟其他记者竞争才能有机会采访到那些政治要人。也因这缘故,后来她选择来到古晋一展抱负。

想要拿到独家新闻,我的秘诀就是和那些大人物的秘书们打好关系且一定要有耐心,因为我就曾经为了采访苦等了几个小时。由于一直都是受华文教育,刚开 始为了采访,我必须将所有的问题事先翻译成英文。我英文不好,所以我每天就逼自己听英文电台,然后从中慢慢的学。不过本地的人都很好,如果他们听不明白我 的问题,他们也都会很有耐心的努力听懂我的问题。

在某次采访当中,俞希珍感到很难过。那时,她和其他记者一起追访首相时,首相身边围绕着很多保镖,就在这时,她见到那些保镖非常粗暴的推开欲上前的记 者们。那一刻,她醒悟:我们新闻从业员对社会也是有贡献的,我们尽心尽力报导每一件新闻,并帮助政府部门传达讯息给民众。可是为什么今天我们要受到这样 一般对待呢?!虽然外界人都称我们为无冕皇帝,但事实上我们却没有地位。由于我本身受过专业训练,因此也更希望每个新闻从业员也能够同样拥有受训的机会, 并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

帮助发展中国家培训新闻人才
成立砂劳越CJA (Commonwealth Journalists Association)


CJA(共和联邦新闻协会),是一个以培训专业新闻从业员为目标的国际团体。共和联邦共有53个国家,共和联邦新协已在三十多国有代表,当中包括了世 5大洲。它主要是帮助发展中的国家培训新闻专业人才,因此他们常会提供一些专业培训课程,由英联邦媒体发展基金提供经费。


1985
年,当时已身为古晋新闻从业员主席的俞希珍得知这项讯息后,便有意在本地培训新闻从业员。198623日,俞希珍成功得到国际CJA派人 来古晋举办首次的讲座会。当时他们派了一位澳洲的大学学者与一名英国专栏作者前来演讲《新闻入门课程》,这让专职的新闻从业员们吸收到了不一样的资讯。


而曾经参加过的学员,现在大多也依然坚守在传媒岗位上。当时最特出的学员Monica Phang,曾出任新协主席,并被她服务的电台调派至吉隆坡当电视节目制作人。另一位Caroline亦成为这一届CJA的理事。其实当初参与过首次培训 课程的22位从业员。如今均在新闻领域有所成就。


后来,这项新闻培训工作得到了AZAM的鼎力相助,帮忙负担起所有本地费用。也因为有了AZAM的资助与扶持,使得后来CJA所举办的将近10个课程 都得以顺利完成。


其实在未成立砂劳越CJA之前,俞希珍已参加过4次国际CJA所举办的大会。1994年及2001年,她前往了非洲。1997年,她则到香港去参加大 会。最后一次则是在2003年,她去了孟加拉。2003年,希珍筹备成立砂劳越CJA,并集合了十多位在新闻领域中有着资深经验的同业一起组织。2004 12月,正式获得批准证书。而到目前为止,马来西亚的砂劳越是举办过最多课程的国家。


坚持的专业精神


虽然求专业的路是辛苦的,但是只要坚持,多参加培训课程,你就会发现自己所做的是多么的有意义的事。目前俞希珍对于我们本地报业所存在的隐忧,有 着一些看法。


1
、目前砂劳越的报业本身并没有内部培训计划,许多新闻从业员都是在任职后,才自己摸索学习。而报业间更盛行挖角,而不愿自己培训人才,殊不知这方法 不管对记者或对报业的发展都十分不健全。


2
、虽然以前新闻从业员的素质稍有不足,但现在已经有许多大学生也逐渐加入这个新闻列车。但同时,报业所面对的问题是,这些大学生大多只把这门行业当 作跳板,往往在可以接受工作时,往别的领域发展,实在让人觉得可惜。


3
、虽然目前马来西亚的新闻从业员所面对的政治压力还不是非常大,但若本身的法律知识不够,就容易成为牺牲者。因此,新闻从业员们最重要的就是必须先 了解本国的新闻法律,因为没有人可以将法律玩弄于手掌,逆道而行,只会惹火上身。


4
、记者应该在用字上尽量浅白易懂,让读者一看就明白。还有一定要多看词典,不要写错字,因为一旦你写错了,读者就会跟着一起错。最后,切记在写报导 期间,不要加入个人意见,因为那容易让自己的立场变得不中立影响读者。


她衷心感谢的人:


1、已故丹斯里黄文彬(前马华工商总会会长)


因为他总相信只有我才能写出他最满意的报导,因此他常带我出席国内外的大节目。因为他的信任,加上我敢发问,所以让当时的首相敦马哈迪对我留下了印 象。而且,丹斯里黄文彬也喜欢在非工作的时间与我交谈,告诉我一些国际大事,让我从中学习到很多。因此我真的非常感激他,如果没有他当初的器重与栽培,今 天我不会得到这些殊荣。


2、前首长、州元首敦拉曼


除了常接受我独家采访外,他也常列我为随行记者,让我可以深入砂州各城镇。或许是因为我的胆识和努力,让他愿意如此扶持我。也因此让我认识到许多政 府官员,他们也对我也非常尊重,使我的采访都可以顺利完成。


3、现任首席部长


他是我敬佩的人,因为他每一次演讲几乎都是没有任何草稿,随性发挥,但他说得又非常有系统化,恰到好处。而他所领导的PBB在选举中也没输过,真的 很难得。最重要的是,他训练了记者要非常认真的听讲,不要太依赖演讲稿。


4、副首席部长陈康南


当我们打算成立砂劳越CJA刚成立的时候,他非常认同我们,并希望能让砂州新闻从业员与世界接轨,加强他们的知识,因此他给予了我们万二分的支持与 鼓励。多次CJA举办研讨会,副首席部长都会在经济上大力支持我们,而这一届的CJA国际会议,他更以砂劳越CJA顾问的身份帮忙我们向首席部长要求拨款 来作为我们的开支。对此,我们真的感到非常感激。


5、黄文彬集团总裁黄国忠与董事国辉


他们一直给予我支持,并不时提供我一些建设性的意见,让我获益不浅。另外,他也给予我很大的空间与自由,使我能够有时间去处理新协的事物。黄国辉领 导与组织能力令我佩服,我也从中学习他那么细腻及周全的领导方式。


编后语

我在俞希珍身上看到的是她的坚持,永不言败的可贵精神。虽然她强调一路走来都得到不少贵人的相助,因此她的事业一直都是顺顺利利的,但她所付出的努力 却也绝不少。从一个乡下女孩兑变成一个世界性的 领导人物,过程中的辛酸绝非旁人所能体会。她的一生都在为追求专业而努力,最大的心愿却只是希望每个新闻从 业员都能得到更好的培训,提高新闻的专业水准。 即使心里明白这条路不好走,可是她依旧心甘情愿继续走下去,她感谢神恩典,希望神给她更大力量,让她为社会 作更多的服务,她就是俞希珍。


2010年5月5日星期三

文学E世代新主张

左起:肖成、白舒荣、钦鸿。

钦鸿

肖成

过去备受人类尊重、推崇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家,经过时间洗礼,对年轻一代而言,依然重视如昔吗?

-->
· 恍言、惠敏

文学,就是人学,反映人生、贴近生活的艺术。更妙的是,文学中最丰富的灵感往往就在人生的最平常处中被发 掘。”—肖成。
时代不同,女作家已经不如从前般甘于自己是女性的角色,她们以博大的胸怀、中性的角度思维创作更丰富的文学,更宏观的题材。 白舒荣。
早期,新马华文文学是由大陆的华人加以推动,作品内容都非常贴近大陆的生活,后来,才渐渐加入了当地文化、生活等元素,形成另一种具特色的文学民 情。 钦鸿。
中国著名作家、东南亚华文文学及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学者,肖成、白舒荣和钦鸿一路走来,写过很多著作,抱着过去在文坛上的经验和回忆,怀着对未来的期望 和憧憬,对E世代在文学世界中的新主张作出些分享……

年轻人态度让文学作品好难

过去备受人类尊重、推崇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家,经过时间洗礼,对年轻一代而言,依然重视如昔吗?或,专注科技的社 会已经改变年少的一群……

“以前的人,对文学非常重视,可现在的年轻人,生活节奏快,他们没有时间、也没有耐性去细读,去了解和研究长篇的文学作品,所以,新型的题材越来越 多,形式上的变通也越来越大胆丰富。尽管已经逐渐变成一种快餐文化,现实、通俗,但它始终是一种精神食粮,日常所需啊!”肖成表示。

她重申,尽管已经没有几个年轻人愿意花很多时间,静静的坐下来研究或习写文学作品,但科技的便利,加上传媒的广泛,年轻一辈要接触文学实在太方便了。 翻开报纸,看到一篇文章,心中有所感触,那就是文学!

生活化作品更适合忙碌都市人

白舒荣则认为年长一辈的文学家与新时代的文学家在思想、角度和创作手法上的确有差,难免造成代沟。

“现代的年轻人静不下来,工作忙,休闲时间接触的文学作品也不再属长篇大论、研究性质的,倒是小说、散文和小品成了他们的心头好。尤其是贴近生活,记 事性的、游记性的,生活化的作品更能打动老百姓……”白舒荣悠悠解说。

文学历史应尊重老作家更该受敬仰

而说到文学的历史发展,他们都认为,年轻一代不该推翻和否认前人在文坛上所作出的努力、探索与追求。那些对后人而言都是营养,是基础。

“年轻人应该要尊重老一辈的文学作家,要懂得珍惜他们的文学财富,循序渐进,为文学发展开拓新空间,制造新气象。”钦鸿补充道。

推动文学角色学校教育最为重要

-->
在于扮演推动中华文学的角色上,家庭、教育以及传媒可谓是各司其职。父母可以从小给孩子灌输文学概念以及培养孩子对文学的兴趣及涵养,学校可以达到强化文 学的教育特色,而传媒则扮演着从生活中旁敲侧击、让文学更轻松进入民心的角色,这三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
举个例子,父母如果在孩子的教育上并没有选择华校,中华文学的知识不被普及化,而接触的传媒层面又不是以华文为主,那么孩子自然会出现与中华文学脱节的现 象,这是肖成及白舒荣两位女文学家的解说。
钦鸿进一步强调,三方面之中,学校的教育却占了尤其重要的地位!学校是教学的地方,自然拥有最根本的文学基础,并以更完整的系统让学生们接触文学。而且, 根据他个人的心得,马华对于文学教育的推展可说是不留余力的,就以东南亚而言,马来西亚是拥有最多华小的国家,不懈的努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华人为保住自己母语 从没松懈全力推动华文教育工作

中国一直以来也举办了不少国际间的中华文学交流活动,对外界赠送许多汉语教材,各国的反应良好,所以说宣扬中华文学的责任是双方面的。
对于中华文学,中国与马来西亚的教育政策上当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先以中国而言,中文是当地的母语,人民从小到大接触的就是中文,也是从生活到实际应用上 的基本语言,教育上顶多也是加入了英文为学习的外语。而马来西亚的情况就不同了,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的国家,马来族群居多,华文也只不过是教育的一部 分,接触的层面自然被减少了。
还好,华人为了保住自己的根,全力推动华文教育的工作也从来没有松懈过,而且,随着中国的逐渐强大,华人有了强大的依靠,这无疑是占了有利的趋势。更何 况,马中关系良好,有不少马来同胞甚至其他种族都非常愿意学习华文,讲华语,在他们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未来发展前景非常乐观

随着中国的逐渐强大,中华文学的前程可说是非常乐观的!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文学的领域上虽然更丰富了,也更多元 化了,毕竟时代进步了,人们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为了一篇伟大的创作而举民共欢。

尤其一些现代化国家,文学无可避免地出现逐渐被边缘化的局势,人们因为对生活、对财富的追求,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去创作和欣赏文学。就以最日常的情况 来说,每个人都忙着工作,工作占去了人们大部分的时间及精神,阅读看报纸的时间相对地减少了,这也是无可厚非的,现实本来如此。庆幸的是,总有喜欢文学的 人存在,它不会消失,它会一直以其独有的色彩存在着,而且,经过各种文化的冲击,我们将会创造出更精彩的文学创作。

文学要靠传播 网络便是作家们制作工厂

虽然时代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歇过,然而,让文学与时并进却并非难事。文学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传播,而不单单是书本或其他的纸面传媒。好的作品,可以拍成 电影;唯美的诗歌,可以穿插在音乐录影中,等等等,这些都是可以灵活变通的,那么中华文学就可以以更生动、更活跃的方式表现并融入生活当中了。

不过以上所说的这些方式,都需要金钱上的投资,以现今这个网络时代来说,网络、博客是再好不过的发表空间了!它不需要投资,却可以全球化发表,而且有 此一说:网络是作家的制作工厂。在网络的世界,发展空间大,大家都能写,即使是小学生!它可以圆每个人的作家梦,优秀的更容易被出版商相中而进一步出 版成刊物,所以说,网络是最容易制作作家的途径。

文学无处不在 它滋润我们精神所需

而今,手机的应用也非常普及化,在中国,非常流行利用手机发送各种生动的文学短讯,朋友们可以一起分享,虽然仍属于短讯文学的萌芽期,可那无疑也成了 另一道推动文学的途径。

总结地说,文学是无处不在的,它无声无息,却又默默地滋润着我们的精神所需

2006119日刊登于国际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