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10年11月14日星期日

从小说《河岸的胡姬花》看当年砂拉越社会运动

  • 小说《河岸的胡姬花》是徐元福先生以砂拉越拉让江流域在上個世纪发生的一场人民运动为历史背景的文学作品。小说以学生运动为切入点,描述了当年的风雨历 程,综合了许多血泪史。以女主角胡芝桦人生经历,刻划了当年青年人在追求理想,以热情,激进和宣扬爱国精神下,无私无畏的投入时代洪流中去奋斗。


  • 黄招发


    (作者按:本文是应邀出席美里笔会举办讲评会的讲稿而整理之。)


    小说《河岸的胡姬花》是作者徐元福先生以砂拉越拉让江流域在廿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发生的一场影响深远的人民群众运动为历史背景的文学作品。

    小说以学生运动为切入点,描述了当年砂拉越政治运动的风风雨雨历程,综合了许多血泪史,以女主角胡芝桦人生经历,刻划了当年青年人在追求理想,以热情,激 进和宣扬爱国精神下,无私无畏的投入时代洪流中去奋斗。因此小说一一《河岸的胡姬花》是一部基本上反映了历史现况的成功创作。

    历史小说,在砂拉越文坛上难以见到,然,以民族民主运动为背景的,几乎未见到。因而,徐兄的这本小说创作成功和出版,实为难得,特值得赞赏。希望由此能带动本地写作人,创作更多类似作品面世。

    下面就针对小说的各情节的历史背景,做一简略的评述,并以此与大家交流,不足和错误之处,敬请大家指教。

    一、 五十年代的“返乡浪潮”

    1949年10月1日,北京时间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缔造者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成立。一瞬间,消息传遍全球。

    当年,砂拉越的华族,几乎都认同自已是旅居海外的华侨,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民。因此,与全中国人民一道欢庆新中国成立。

    在大时代背景下,身为时代急先锋的学生、知识分子,在“情系中华”,“血浓于水”情感下,人人希望回乡,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大业。尤其是1951年10月 29日,古晋中华中学学生罢课斗争,虽经百多天的斗争,乃然未能取得胜利,却在英国当局高压下草草结束的消极阴影打击下,推动了回乡浪潮新高涨。

    说到华族身份认同和转变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华族几乎大多数是第一代和少数第二代移民,受血缘和民族情感的关系,深受中国国内政治演变影响;但战后, 特别是进入五十年代时,华族中出现了两种观点,一部份人坚持自己是华侨,效忠对象是中国;另部份人,认为居住地是自己国家,主张留在本地联合各民族,共同 争取摆脱英殖民地统治和国家独立。

    1955年,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印尼万隆举行的亚非国家团结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会议上,针对华侨身份和双重身份的海外华人问题时,呼吁华人将居住地当做自己国家,鼓励华人成为居住国公民。周恩来总理这项讲话,对本地华人身份转换起了积极作用。

    1951年10月成立的砂拉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和1953年7月成立的砂拉越解放同盟,都极力主张,宣扬将砂拉越当做祖国,要族人融入社会和反对回中国。

    至于身份转变到认同,是随着时光演变到了1959年公开政党成立后,并在其影响下,很快的为大多数华人所接受,即认同本地是自己国家。

    由此,这种返乡浪潮从逐渐减弱到基本结束。

    小说中的胡伟干,就是当年众多青年人的思潮和行动反映。

    二、 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的学生运动

    胡芝桦就是当年学生运动造就的许许多多富有正义、热诚、爱国和有民族意识者的综合性造型人物。我想,徐兄对这个主角人物,在他心目中应有所指。

    据史料显示,砂拉越学生运动始于1951年,即砂拉越进步华侨青年会和砂拉越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成立前后。至于拉让江区域,也在同一时期开始活动。但较有组 织性活动是在1953年7月砂盟成立后,特别是其外围组织砂拉越先进青年会在1955年成立后,逐渐和较全面的发展。到了1960年前后,整个拉让江区域 几乎所有中学都有学生的进步活动。这时期是学生运动的最高潮期。

    砂盟初期,提出了”从搞学运着手,培养干部,逐步扩展到社会(工,农运)方面去,从而推动了我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工作方针。在这项方针指导下,就将主要工 作重点放在华族青年学生中,特别是当年主要的几所市区中学里的学生。他们在学生中去发掘和物色积极向上,作风正派,品性良好,家庭背景单纯者,将他们组织 起来,组成3一5人小组进行学习,定期学习政治,唯物主义,讨论时势,宣传灌输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进而提高政治觉悟等等。当一个人有一定的政治觉悟和思 想觉悟时,就将之吸收为组织成员。之后,鼓励他们用同样方法去发展,吸收新成员。这样不断地发展,扩充力量,壮大组织。

    学生有学习,追求新知识和真理的自然本能,是最容易接受新思潮,新事物者。如同世界各国群众运动一样,砂盟就是从学生中培养干部。他们离校后,到社会各行业,各阶层中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反殖民地斗争,争取国家独立。

    在砂拉越历史上,有几次较大学潮特有影响力的运动,即:

    1.)1955年的3月30日暴发的古晋中华中学罢课斗争。这次罢课是反对英国代理人一一当时的校长,实施一系列的倒行逆施和蛮横无理的手段。斗争目标是 要当局开除校长。当斗争进入一个月半的时,教育部最终同意了校长离职和撤消对学生的处罚。这次斗争的胜利对社会影响巨大,鼓舞和教育了学生和各界人民认识 到,在面对英殖民者不合理政策或措施时,要敢于进行斗争,否则,就任人摆布。

    2.)1955年6月,英国殖民地政府颁布『教育白皮书』,引起诗巫中华中学和泗里街华侨中学学生先后开展了罢课斗争,即时唤醒了董事会,文教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关注白皮书对华教发展的危害。

    3.)1961年1月23日,诗巫卫理中学学生发起反对卫理中学华文部改制浪潮,带动了社会运动,特别是当局于同年1月27日颁布的[[华文中学改制计划]]。

    学生运动是砂拉越人民争取独立运动急先锋,领头者,在学生运动中培养出大量领导人,骨干份子。这些学生离校后,分别走向城乡各地,投入政党,工会,群众团 体,各行各业中去领导,发动群众开展反殖民地,争取国家独立斗争。可以说,学运是为独立运动的中流砥柱;亦也是后来的武装斗争的主要领导和干部力量。

    作者对胡芝桦的造型,基本上是反映了当年青年学生在时代感染下,走向进步和成长过程。

    三、 汶莱12.8事件的冲击

    1962年12月8日凌晨,汶莱发生武装事变,事隔两日,12月11日凌晨,英国当局在全砂各地展开了有预谋的,有明确对象的大逮捕行动。一瞬间,全砂各 地的政党,工会,群众团体骨干份子,纷纷被当局投入黑牢。这一突击行动过后,仍不间断的在城乡各地继续进行搜捕行动,迫使许多青年,学生隐蔽农村中,促成 了后来的武装对抗局面。

    1963年1月至5月,在砂盟组织发动下,先后约5百名青年从第一省和第二省越界到印尼西加里曼丹的坤旬,山口洋等地接受军事训练和淮备开展武装斗争。 1965年印尼9.30事件后,砂方人员先后分批转移到第一省,第二省和第三省边界,较后逐渐进入砂境内活动。

    拉让江区域进行武装活动是在1968年后才逐渐开展起来的。起初是在军警不断搜捕时,公然开枪射杀而开展的武装自卫行动发展起来的。这样随着时局演变和结合边区武装力量,发展为长期武装对抗局面。

    小说描述了拉让江区域当年农村革命武装活动的点滴情况。

    在漫长, 艰苦,挫折的民运工作, 军事抗争中, 出现许多可歌可泣事迹;在逆境中磨练出一批毅志坚强,不畏艰险的大地儿女; 与此同时, 也出现一些软骨份子。这些等等未能在小说中反映出来, 是美中不足之处。但, 作者由于未亲身经历其境, 所以不易全面掌握资料, 这可以理解, 也应该于予体谅。

    四、 读后感

    上面讲了小说中背景, 现在讲些我读了全书后的一些感觉。

    1. 作者徐兄, 以据自已的经历, 所见所闻,而唤起创作欲望, 经过努力, 终于完成和成功出版,可喜可贺。我对徐兄长期爱好努力笔耕,深表赞赏。

    2. 小说创作是成功的,人物从原型到塑造,故事情节的铺设,基本符合综合性历史人物和相关情节。

    3. 徐兄和我一样出生, 成长在拉让江畔, 同样经历过那个风雨年代,所不同的是生活环境差异, 人生实践道路和机遇不同;但在同区域内接受同样的基础教育和长大。 有许多相同的人生体验和感觉。所以在读该书过程中,感触良多,特别是激起我层层的历史回忆。故此,我希望随着《河岸的胡姬花》 后, 陆续有类似作品面世。

    4. 在小说结尾部分,即得知和谈消息和走出森林及其较后的相关情节上描述,或可会引起读者对历史的误解(有人有这种意见)。例如:事实上,当年和谈 消息主要是通过书信传递和口传,从1973年10月21日到第二年3月4日公告天下之前,虽然社会上一般人都知道了,但双方都不公开消息。至于内部反应基 本上冷静,只有少数人感到困惑。

    小说中最后结局是描述胡芝桦等人冒险重返森林取钱而发生枪击的情节,乃是作者为让故事增添精彩感人之情节,读者勿认为有这样的事实.

    5. 希望有了《河岸的胡姬花》后,有更多类似小说面世,因为:

    第一,小说可以吸引较多年轻人阅读,有利于培养年人轻阅读兴趣;

    第二,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创作,可以启发年轻人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历史可以启迪智慧,感化人生;

    第三,反映廿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砂拉越左翼运动的历史作品,尤为重要。因为,这场斗争不仅是史无前列的,更是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社会变革运动,是代表社会进步,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必须在文坛上占一席地位。

    在砂拉越历史上为什么会发生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斗争?

    概要说,是因为从1841年开始,砂拉越就落入西方列强势力范围,成了英帝等殖民者原料供应地和奴役对象。社会发展的进程是,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人民要翻身,就有革命运动。

    回顾砂拉越革命运动,是从低级,单一民族,个别地区,单纯为反抗某项不合理措施而引发的斗争,到有组织,有领导,有刚纲的全民运动。当中贯穿一致目标,摆脱不合理,不平等和被压迫统治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上产生了严重冷战思维,英殖民者藉口抵抗共产主义蔓延威胁,而实际上是维持其对砂拉越天然资源的掠夺,采取了一系列的严酷法令,刑 法,企图摧毁人民的反抗力量。然而不甘受奴役的人民,不屈服于压力,却奋起反抗,这就形成了持续三,四十年抗争行动。

    以整个东南亚历史上的左翼运动来看,左翼力量是击垮西方列强对殖民地人民长期奴役和剥削的主要力量,促成这些地区先后摆脱西方殖民统治,并取得国家独立。这些历史事实,只有那些不知历史者或是存有政治偏见者才不予以承认的。

    最近几年来,由于国内外形势娈化,促成了国家政策松绑针,对这一年代的历史书籍不断面世,已开始有利于让人们认识历史真相。在此,顺便对美里笔会同仁,老师们寄于期望,今后能往这方面多做贡献;联同马华文学一道,充实砂华文学发展。


    五、 结束语一一对历史小说的少许认识


    小说是文艺作品, 历史小说并非历史记实,但必须源于历史生活实践,而高于历史现况;它是历史真实性用虚构的手法进行加工, 提炼和升华。人物造型, 是在多个原型人物的基础上综合而加工塑成。这样小说就能产生艺术之美和艺术独特的精神震撼力,而且又不失一定程度上反映历史现况。

    例如: 中国于1961年出版的,由罗广斌撰写的历史小说《红岩》, 就是描述时代年轻人的反抗黑暗暴政斗争的历史事迹, 其震撼力至今不减当年;而且影响深远。

    我在中学时代读过这本小说, 激励很大,过后三,四十年里, 都希望再有机会读一读。十多年前有机会去中国旅游, 就去寻找这本书。今年5月, 特地与一班好友,安排一个旅程去到实地去看看,去感悟一下小说中所描述的动人故事,满足了多年的欲望。

    再说,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世世代代也不知迷倒了多少读者。当我们到成都的武候伺,重庆奉节县的白帝城,湖北省的荆州城或沿长江东去见到湖北省北岸边的赤壁之战古战场等等时,心情就会特别激动, 恨不得立即再去读一读《三国演义》。

    我想, 这些等等, 就是历史小说的成功与魅力。小说可以教育激励,感化人们的心灵。小说与文学作品是人类不可缺的精神力量。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