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13年12月21日星期六

在新纪元的台阶上 —— 为纪念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开创180年而作

  • 吴岸
在新纪元的台阶上
在二十一世纪的门槛
我们
以母亲的语言
纵情歌唱
歌唱民族教育的诞生
歌唱中华文化的繁衍

母亲的语言
是珍珠的语言
晶莹亮洁
光明璀璨
在天地间闪耀着光芒

山崩地裂的十九世纪
  过去了
天翻地覆的二十世纪
  即将过去了
世间多少沧海变桑田
世间多少王朝
成为过眼的云烟
母亲
您的语言
是沧海横流中无数的珍珠
在这世纪末的灰暗的大地上
闪烁着灿烂的光辉

历史
正在静静地倾听
倾听我们的歌声
一百八十年的风风雨雨
冲不去先人刻骨的记忆
也洗不掉我们永恒的思念……

从印度洋吹来的季节风
吹拂着北方荒岛上的槟榔
十二月绵绵的淫雨
侵蚀着“五福书院”斑驳的门墙

听!
“人之初,性本善……”
听!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一声声,一阵阵
是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在风雨中
从北到南
在半岛的土地上
飘荡……

但是此时此刻
朗朗的读书声骤然停止
年老的教师也放下手中的书本
他们在翘首
他们在倾听
倾听这来自二十一世纪的门槛
  新纪元台阶上的
    我们的壮丽的歌声……

在新纪元的台阶上
在二十一世纪的门槛
我们
以母亲的语言
在纵情地歌唱
歌颂民族教育事业的伟绩
歌颂华教斗士的丰功

在那乌云密布的年代
华文教育
面临被扼杀的厄运
母亲
您的语言
化作了熊熊的火焰

看!
是谁
昂立在万人集会的讲台上
瘦小的身躯发出雷鸣的呼声?
“横挥铁腕批龙甲
怒奋空拳搏虎头……”
林连玉
林连玉
是林连玉
我们敬爱的华教斗士!
历史
正在静静地倾听
倾听我们的声音

此时此刻
他那仿佛在力挽狂澜的双手
骤然停歇在空中
沸腾的群众
也肃然无声
他们在倾听
倾听那来自二十一世纪的门槛
  新纪元的台阶上的
    我们雄伟的歌声

母亲的语言
燃亮了天空
照亮了林老脸上的微笑……
在新纪元的台阶上
在二十一世纪的门槛
我们以母亲的语言
在纵情歌唱
歌唱民族教育的成长
歌唱我们跨世纪的梦想

母亲的语言
是爱的语言
母亲的语言
是民族亲善的心声
母亲的语言
是全民团结的象征

不管前面有多少的风雨
不管前面有多少的艰辛
我们将把华文教育的旗帜
擎得更高     更高
在二十一世纪的天空
让母亲的语言
如鲜花在祖国遍地开放
让母亲的语言
像和平的鸽子
在天空自由飞翔

五十年后
一百年后
未来将频频回首
我们的子子孙孙
也将倾听我们以母亲的语言
纵情的歌唱
歌唱民族教育的理想
歌唱中华文化的辉煌
倾听这来自二十一世纪门槛
来自新纪元台阶上的
我们不灭的歌声……

1999年10月31日 

不折的旗杆

馬來西亞著名詩人、東南亞華文詩人筆會創會及常務理事吳岸先生的新書。由雪蘭莪暨福建會館贊助出版,内容以馬來西亞華文文学为主題的诗作与文論。
 

我伫立在时光倒流里  (代序)  吴岸

    八三年十一月五日参观雪兰莪中华大会堂主办马华文学史展,看先辈作家文物有感。

我伫立在时光倒流里
历史
袒露出
    磊磊滩头
一副残损的舷
一具锈蚀的锚
一柱断折的桅杆
默默
向我诉说
远航者征服大海的故事
想当年
你们乘风破浪
是怎样的
    英姿

潮声中
遂惊觉
我曾是少年的搭客
此刻
正昂立在
你们歇足的
    好望角 

  水手们
让我们重新起航

解缆
以他们的风范
不管骇浪来袭
不管
    多少年後
有否劫后传人
凭吊我们
    不折的旗杆……

            一九八四年一月

詩評吳岸

                
序:  马华诗坛伟岸人物——吴岸
                               
 
                                                                             
    马来西亚著名诗人吴岸,以丰盛的生命经验,在现实生活里燃烧着火红的艺术热情,轰轰烈烈的写出了内容与艺术结合得美好的诗作,数量和质量皆令人赞叹的铿锵诗篇,丰富了马华诗坛甚至是世界华文诗坛。其生命是传奇性的,其诗歌则反映了部分传奇的色彩。
    本集取名《诗评吴岸》,集中的诗评和文稿,可以佐证吴岸在诗歌创作上,默默付出辛劳,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体现了诗人对诗的热爱。坚持和探索的精神,相信值得后辈敬仰和学习。
    在收集其诗评集时,发觉竟然有那么多诗评家,从各个层面、探讨,发掘吴岸的诗创作,这些林林总总的诗评文章,值得保留和推广,也可作为研究马华文学及诗人吴岸的学者们的参考资料。
    本书封面之人像素描,为己故著名画家黄乃群于1994年为吴岸所绘作。
    在编篡之中,不免有沧海遗珠,不足之处,尚请诗人、读者和研究者包容。

    是以为序。

吴岸序跋集







《吴岸序跋集》前记

吳岸

 我初入文坛时,得到文学前辈杏影先生,姚紫先生的提携。杏影先生为我在1962年出版的第一本诗集《盾上的诗篇》作序。他的热忱和爱护使我对文学产生终身不渝的信念。著名文史家方修先生是我的另一位恩师,他为我的第二本诗集《达邦树礼赞》写序。因为这些缘故,自80年代开始以来,我便竭尽绵力,支持或提携文学青年作者,为他们的著作看稿写序,至今屈指算来约写了70余篇。
    199611月,中国海南大学周伟民与唐玲玲两位教授,来我国考察与研究马中两国文化交流历史,他们在古晋访问期间,曾语重心长地向我建议,希望我把所写的序跋文章编辑成书出版。他们说序跋文学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悠久的传统,是散文中具有特色的一体。他们当时大约已阅读过我为马华作家著作所写的序言,认为有编辑成书的必要。他们返国后,以马来西亚诗歌创作本土化的个案艺术经验进行研究,并合著了《奥斯曼和吴岸比较研究》一书,于1999年由大马翻译与创作协会出版。
    为了说服我,他们过后自海南大学寄邮来两部《中国现代文学序跋丛书》散文卷与小说卷,这两卷各厚达1600页,由柯灵主编,海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巨著,共收入中国19191949年文学著作的序跋文章,目的是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历史提供资料。书中所收的文章,包括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为自己或别人文集的序跋,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文献史料价值。
    我很赞同他们的建议,但因种种主客观上的原因,一直未予重视,一来总觉得我写的序文仅是我个人的阅读观感,个人的创作经验谈,未必有太大的参考价值,二来是觉得这些文章大都已收集在我已出版的四本文集里。
    进入21世纪,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华文学的研究有日益增加的趋势。作为马华文学组成部分的砂华文学,也渐渐受到关注。有些大学与学院的师生,来信或到砂拉越来访,目的在收集本地作家的著作及历史资料进行研究或撰写论文,但我手头甚少存有这些作家的书籍,所以只能给他们提供一些有关的参考资料。面对这种情况,我又萌起当年周唐两位教授的建议,编一本序跋集子。
    现在付诸行动,编就了这本集子,除希望能给马华文学研究者提供一点资料外,也作为我与作者们在文学上曾经的切磋的存档。
    在编辑过程中,回想起这60余部著作的作者,不能不感叹岁月的易逝。这些作者中,洪钟,乌斯曼·阿旺,端木虹,李一文,融融,陈育青等均已作古。而当年中年的,如今也和我一样年届古稀。但其中一些年轻一辈的,凭着他们对文学事业的坚定信念与契而不舍的努力,已青出于蓝,活跃在今日马华乃至国际文坛上。
    这本序跋集除我为作家友人写的序文外,也收入我为自己著作写的序言与后记。
甄供先生写于2004年的一篇题为《论吴岸的文艺评论——格式别致的序跋体散文》的文章,对我的序文有深入的研究,这篇文章原载于他的《吴岸及其作品研究》一书中,原文很长,转载于《爝火》期刊时,作者曾予以减缩。现蒙甄供先生允应,根据他的减缩版,作为本书的导言,我谨此表示感谢。

201361日于古晋葛园

2013年12月20日星期五

吴岸:未达国际水平 东南亚诗人勿自满



砂拉越知名作家吴岸促请东南亚华人诗人笔会会友们以自觉地严格自我要求,升华自我的文艺水平,以期获得更好的文艺成就。

吴岸促请东南亚华人诗人笔会会友们以自觉地严格自我要求,升华自我的文艺水平,以期获得更好的文艺成就。

他也希望中国和其他的评论家们能更加提高对东南亚诗人的要求,以期东南亚的文艺造诣能达到国际水平。

吴岸说,“我们应该自觉到,专家给我们的好评在不同的程度上是出于对我们东南亚华文文学的一种鼓励和赞扬。但是仍然希望中国和其他评论家们给我们更加高的要求。”

“如果没有学者专家,特别是中国学者专家的帮助,我们是无法取得如此成就的。虽然如此,我们东南亚诗人的一些作品获得了好评,但是我希望会友们自觉到我们的作品和国际及中国的水平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更严格要求自我提升

他也提到,“我们东南亚的诗人不要自满,应该认识到我们还有许多弱点,仍不及许多国际水平。如果要继续我们的工作,我们必须更严格地要求自己,拿出自己的作品来给专家评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获得好的成就。”

吴岸今日出席第六届东南亚诗人大会受邀代表发言时如此表示。

东南亚诗人笔会在2006年成立,6年来在会友们努力的创作以及在各界的批评、教导以及在中国的教授学者的指导下,获得了一定的成绩。目前该会有40多个会员来自9个国家。在创立的时候是只有6个国家,后来加入了越南、缅甸和柬埔寨。

东南亚诗坛欠缺新血

吴岸在会上也语重心长地表示,目前东南亚诗坛欠缺新血,目前只有老一辈和中年一辈,年轻一辈相对的少,这是该会目前所面对的问题。他希望会员们在各自的国家能够尽量培养新秀,尽量把他们吸纳为会员。

“在目前的情况底下,因为人手和经济能力的不足,加上最近我们的创办人云鹤先生的逝世,我们正面对一些在行政上、经济和在外交上的各方面问题。虽然 我本身是常委,但已经75岁了,是即将退休的年龄,希望由年轻的一批来接班,但是我们更需要的是更多人来参与我们的工作,也希望中国的专家们给我们更大的 支持。”

考虑使用互联网创作

吴岸亦透露,在出版方面,也许碰到经济上的问题,但是在目前的科技发达的情况下,东南亚诗人笔会会考虑使用互联网等等的方式来进行他们的创作,发表和出版他们的作品。

也是东南亚华人诗人笔会常务助理的吴岸说,“我们这次的评论得到了中国、新加坡等地教授和学者的大力支持。但是这次的评论集是在仓促的情况下出版,有不足的地方希望大家见谅。”

他也感谢参与这次评论的学者们、教授们,以及来自中国的特别嘉宾,广汉的陈修元教授、青岛大学的曹安娜教授和中国福建省华侨大学的文学系院长林祁。

6年以来,东南亚诗人笔会开了包括这次已有6次会议,一共出版了9期的《东南亚诗刊》期刊、5版评论集。

本地写作人--李志平

1986年出生于砂劳越古晋。现于补习中心当全职书记兼收银员,并在同样的补习中心里当兼职补习老师。中三开始投稿,至今仍执笔写作,也努力投稿。从 2006年开始,刊登在报章的作品就逐年增加,作品大多为散文或诗歌。作品不只曾在《国际时报》的《新激流》和《笔会文艺版》两个版位刊登过,也曾在《联 合日报》之《文艺梦》(旧称为《竹原》和《文艺小站》)里刊登过。曾经在《国际时报》举办的征文赛小说组中获得入选奖,小说题目为《无去向的小船》。出版《青春的阳光》。

砂拉越乡镇的文化环保经验:新尧湾场所精神与地方知识构成

 
 
由年轻一代本土文史研究者,陈雁妮着《砂拉越乡镇的文化环保经验:新尧湾场所精神与地方知识构成》,于12月初由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正式出版。

本书主要通过砂拉越一个乡镇─新尧湾的个案研究,提出“文化环保”的概念,并分析其调动历史记忆、凝聚“场所精神”的力量。本书所提的文化环保,旨在探索全球的脉络下的地方角色,即“场所精神”小区重构的关系。此外,本书也藉由“文化环保”中的“在地史观”与“共生理念”的阐述,期许人们能够通过地方建立身份认同,进而激发各界由衷投入“在地智能”的保育事业。

作者陈雁妮,陈雁妮,出生于砂拉越古晋。毕业于古晋中华第一中学。中学时期曾多次参于全国性文学创作比赛,获得不殊成绩。后负笈新加坡,在南洋理工大学攻读生物科学。2010年毕业后为南洋理工大学破格录取,成为第一位非中文专业硕士研究生,师从魏月萍。2013年获颁中文系硕士。本书是由其硕士毕业论文修订而成。

洗耳集

cover

《洗耳集》,黄国宝主编,作者:胡言、哑牛、阿土、由衷,综合类杂文集。

  下载书籍 (21.68 MB)

草叶集(第二辑)

cover

《草叶集》(第二辑),黄国宝主编,综合文集。

  下载书籍 (17.61 MB)

文集20

cover

《文集20》,责任编辑:宋志明、杨必善,综合文集,诗巫中华文艺社20周年纪念。

  下载书籍 (35.41 MB)

草叶集

cover

《草叶集》,黄国宝主编,第一届文学奖入选作品专辑,综合文集。

  下载书籍 (8.46 MB)

新加波书法家---杨昌泰先生


新加波书法家---杨昌泰先生(右)曾为诗巫中华文艺社出版的文学著作书名挥毫。
左为砂华作家蓝波。

全国诗人雅集

  • 卜琯
对 于大部分的读者来说,诗没有多大的兴趣,以为读诗和作诗只是少数喜欢钻故纸堆和喜欢死文物的人所做的事。现代的人,对书本都已经没有多大的兴趣,有的话也 只是看看那些食谱,或是运书而已。年纪轻的,还会看漫画,对他们来说,书就是漫画,别无它物。这样的现代,是否可悲?不对,这年头捧明星作家的人也还不 少。你看,台湾的刘镛、张曼娟可能已经过时了,但是七把刀却正当行。在中国,莫言虽然得了诺贝尔奖,他的名气绝对不如郭敬明。这两个作家界的当红炸子鸡最 近都出了自己作品的电影,都是卖了个满堂彩。只有诗人们却独憔悴了。

我是非常敬佩诗人们的,不管是做古典诗的还是新诗的诗人。 学生时读过几首古典诗,对诗人们敬仰有余,对他们的认识却不足。我也曾看过几首新诗,多半看不懂,不是诗人写得不好,而是我的欣赏力不足。其实,小时候我 是在古典诗的氛围中成长的。我的父亲就是一个诗人,他是诗潮吟社创社的一分子,也是诗坛活跃的一分子 。那时候,每月诗钟课,我也曾经帮忙誊写诗稿,多多少少受过诗的影响。可是,我是不孝的,也是无能的,未能传先父的衣钵。这么多年来,几处奔波,日夜辛 苦,只为了生活,全无诗意。只有最近这几年,突然觉得亏欠了父亲太多,这个诗债是应该还的时候了。于是,我也开始附庸风雅,成了后进诗人了。

诗人是要有朋友的,否则,一个人独自吟哦,会变成诗呆的。幸好我们也有着么一班半是诗呆的人,闲着没事聚在一起,平平仄仄了起来,也蛮像那么一回 事,也蛮作了不少的诗。这些诗,自己欣赏,不如共同欣赏,自我标榜,不如让人标榜。于是,我们也曾与外界的诗人通讯、来往,甚至参加诗词比赛,为的不过是 想成为更大家族的一分子。去年,我们加入了全国诗词研究总会。去年,我们参加了中国的百诗百联诗词比赛。我们让全国的诗人认识了我们,也希望让全世界的诗 人们认识我们。我们不是最好的,甚至不是很好的,但是我们是很好学的,也很好奇的。我们读到了当代其他地区的诗人们的作品,认识了他们做诗的风格与倾向, 从而吸收养分。它山之玉,自可攻石。

今年的十二月,在诗巫举办全国诗人雅集,并以《冬至》为题,作诗、词和联,广求诗友们的合唱,蔚成风雅之气。拙作《冬至》七律喜获国内外诗人们的唱 和,至为荣幸,也喜见各位诗家的文学风采。十三日,举办了诗歌讲座,吸引了两百位老中青的诗歌爱好者来学习,并临场展现了不错的作品。这些诗歌爱好者,可 能成为未来诗巫诗界的接班人吗?我们是这样的期待着的。我相信,会有很多人喜欢古典诗的,很多人也会背几首古典诗的,甚至我们幼儿园的孩子们也会背几首古 典诗。但是,敢于尝试做诗的人很少,他们不是觉得自己很忙,不屑将时间花在不能当饭吃的诗歌上,就是他们自认没有作诗的天才,不敢踏进诗歌的门槛。其实, 作诗也不算难,作诗也不太花时间,作诗还可调节自己的心情,还可以发泄自己的抑郁,与其读别人的诗,不如欣赏自己的诗,更会有亲切感,更会有成就感,更会 有抒发感。

诗人的雅集是匆匆的,但诗人的情谊是恒久的,诗人的感受更是终生的。冬至来了,冬至去了,春天还会来,冬至还会来,明年的诗人雅集也会再来。诗人可能会来会去,诗的精神却永远常在。

有诗为证:
其一:耐得冬凉欲待春,青山不改旧时身。有朋自远宜欢聚,道尽人间乐与嗔。
其二:得读诗章觉不凡,乃观风范感威严。诗人自古轻私利,气在胸怀月在衫。
其三:诗道从来写素心,悲欢离合感怀深。窗前明月池边柳,一念才生出口吟。
其四:一诗吟罢气膺胸,激越清音似鼎钟。回响千年声不减,迎来后辈紧相从。

写作

  • 卜琯
过 去二十年,我大概断断续续写了两三百篇的文章。这些文章虽然不登大雅之堂,却也让我出版了两本书,享有了作家的虚名。可是,这么多文章写了下来,却把大大 小小的题目都写完了,已经到了江郎才尽的时候。这几天来,我一直为了要写个什么题目而烦恼。主持人宏亮说我专门找大题目来写,其实我对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太 关心,而对宏观大事却没有头绪,只能选一些接近我的心事抒发一下感情。世事虽然无限,感情却有时而穷,奈何!

我很羡慕香港的专栏作家们能够长年累月地找话题来写,像蔡澜一样,虽然我一直觉得“蔡澜,太烂”,但能够每天写一篇烂文章,却还有可读性,还能吸引住读者,也够骄傲的了。想我们这些小作者,绞尽脑汁写了几个字,也吸引不了几个读者,只能自我陶醉一番,明天再说吧!

其实,在诗巫像我们这样还敢拿起笔来写点文章,而且还有报章愿意刊登的所谓作家,已经越来越少了。记得上个世纪的八、九十年代,可能是诗巫文学风潮 最盛的时代,那时的中华文艺社非常活跃,两家报纸也都有文艺专版,还有好几个社团支持作者出版专辑,一时文学人才辈出,佳作纷呈,响应热烈。几曾何时,这 些都已成了过去。我写过的书,放在书店里,一直乏人问津。有几本放在图书馆的书架上,也已尘封了,一次也没有被人借出过。文章无价,因为不值钱嘛!

幸亏还有我们这少数老作家,诗巫还残留着一点文艺气息。年轻人都想着做别的事了,没有人对文学稍有兴趣。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对文学创作没有什么帮助, 老师们更重视的是要学生们死背范本文章,考试时就照本背了抄入,背得越完整分数就越高。因此,所有的年轻的学生们都成了大大小小的文抄公,毫无创作能力。 我曾经做过好几次写作比赛的评审,对于参赛的作品多半感到绝望,因为这些文章都是千篇一律,互相抄袭而已,不仅内容相同,连文章结构和字句的安排都一模一 样,真是无从评分了。偶然遇上一两篇不一样的文章,却完全是港台文学的摹本,文字似乎很漂亮,内容也很精致,却总没有本地色彩,毫无独特的创见。我总觉得 我们的学校教育已经上了魔道,对于培养未来文学人才毫无帮助,反而是扼杀了他们的前途,真是非常的可惜。

很多学校有华文学会,但是他们的活动似乎并不包括文学创作,也难见到它们培养出什么杰出的人才,可能是有,但是因为没有什么发表的园地,又不得到学 校当局的大力鼓励,即使是文学人才,也被埋没了。长久下去,诗巫的华文文坛恐怕就后继无人了。过去社会上还有一些社团也很鼓励出版文学专著,如留台同学 会、漳泉公会、卫理公会、中华文艺社等,如今这些社团由于人事变迁,或是主持者意兴阑珊,已经不怎么再出版书籍了。还有一个砂华文化协会,却只重视史料方 面的收集,对于文学创作者有心无力,更是难得扶持了。

二十年前的红阳,发起了《丰采》专栏,曾经在诗巫文坛上发出了一道短暂但亮丽的光彩。

二十年后的宏亮,换了笔名,却还是同一个人,一个有心的文学人,如今再一次启动了少数几位文学爱好者,再次执起五色彩笔,写出一篇篇的《篇篇风 采》,也是想为诗巫留一点文学的香火,照亮人类的内心情感,也照亮未来的文学之路。希望当这些写作者年华老去之后,停下脚步之时,还会看到一些年轻的文学 爱好者接下文学创作的棒子,继续努力下去。

我们也只能这么期待了。

文人雅集


王振平、倪惠玲


李炎城、蔡忠良



李宣春、李炎城

黄国宝朗诵诗巫中华文艺社所出版《心窗风雨》里的旧诗词

18.12.2013金囍楼

2013年12月16日星期一

Junk Book Store, 寻二手书的天堂

  • 振平

多次想到Junk Book Store这间二手书店,都错过它的开店时间,留下遗憾归来。这次到吉隆坡特地安排时间,真正步入这间二手书店,沐浴在书海中。

Junk Book Store坐落在吉隆坡敦李孝式路(Jalan Tun H.S.Lee。它是马来西亚最大的二手书店,也是寻二手书者的天堂。它的营业时间是从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 8时30分至下午 5时,以及星期六上午8时30分至下午 2时。它在星期日和公共假日暂停营业。

这间二手书店始于 1990 52日,在安邦路Ann Koai大厦营业。当时,它只拥有六百平方尺的店位。为了扩充事业,这间二手书店1996128日搬迁至现在的三层店屋,拥有数不胜数的旧书让人选购。

通常,它的旧书来自资源回收中心、慈善团体、搬家遗弃的旧书、或从公众售卖获得。它的旧书范围涵盖很广,如艺术与设计、业务、传记、儿童、经典、食谱、词典、戏剧、漫画、百科全书、园艺、历史、投资、文学、市场营销和管理、武术、漫画、摄影、政治、参考书籍、旧课本等,常常带给爱书者一些惊奇。1998年,它荣获the Malaysia Book of Records最大二手书店奖项(The Biggest Secondhand Bookstore Award)。

走进狭窄的通道,琳琅满目的旧书籍映入眼帘。我发现这里有许多绝版、 高收藏价值的书籍。除了书籍,店中还有旧报纸和杂志,甚至黑胶唱片供收藏家去精挑细选。2004年,它特别在第三层设立一间存放历史书籍的房间,里面有许多大马殖民地历史、世界历史各类绝版或第一版的书籍。这间二手书店不像平常书店售卖新版书籍。二十多年来能面对市场的挑战,并且持续营业,确实有它的名气和人气。

这间二手书店以年份鉴定书价。我从书架中抽出一本由砂罗越文化局出版的《砂朥越简介》向工作人员询问价钱。出乎我意料之外,这本十多年前我曾经以三令吉从古晋某间书局购买的书籍竟以上百令吉的价钱售卖。我本想再买一本留着纪念,向她讨价还价后,始终无法减价,只好放弃拥有这本书的念头,真是旧书有价。想起自己从前把许多旧书当作资源回收,廉价售卖,的确有点心痛的感觉。

此外,我也看到本地作家黄孟礼撰写的《情系拉让江》和《24甲》,以及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的《诗巫旧影像》摆放在书架中,价钱应该比市价高。我还看到儿时阅读的《儿童乐园》,售价令人乍舌,每本六十令吉。尽管网络上可以下载全部《儿童乐园》,但是对于爱书者还是一书在手翻阅比较过瘾。

无论如何,这间二手书店一直爱书者最佳寻找书籍的地方。他们可能在以透明塑料袋包好的旧书中找到心想得到的书籍,仿佛找到珍宝一般高兴。该间二手书店已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庞大的客户群,获得本地及海外顾客信任和支持。它很乐意为顾客提供服务,若大家要知道更详细资料,可浏览该二手书店网络http://www.junkbookstore.com//或面子书https://www.facebook.com/JUNK.bs



二手书店入口处 














二手书店外景





                  



黄孟礼和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出版的书


店里一景




 装在箱子里黑胶唱片


这些可是绝版书



楼上堆满旧书



 店中的旧书













 
狭窄的通道左右旁堆满了旧书







走进这条走道,都会让爱书者惊奇
由砂罗越文化局出版的《砂朥越简介》具有历史价值
从楼上望下












令人怀念的《儿童乐园》
历史书籍






各类明信片

各类杂志


楼梯旁都堆满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