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10年7月25日星期日

觀楊藝雄與其書<獵釣婆羅洲> 尋找失落的東馬來西亞





信念--观秦俑有感

  • 吴岸

他们焚我以烈焰
坑我以沙石
而我不死
我等待
等待一万年后
重见天日

这一天终于到来
我听见掘井的铲声
我听见人语
我兴奋地挪动身体
而我的躯已折
骨已碎
蓦然
一抹强光
伴着人间的惊呼
照见我
残损的微笑

1986年5月29日于西安

吴岸简介:原名丘立基,1937年生于砂劳越古晋。1953年15岁开始诗歌创作,迄今创作生涯已逾半个世纪, 仍笔耕不辍,为马华作家坚持写作最久的作家之一。60年代曾任《新闻报》副刊《拉让文艺》编辑。处女诗集《盾上的诗篇》于1962年在香港出版,被誉为拉 让江畔诗人。1966年因参加砂劳越独立运动,被监禁达十年之久,出狱后继续文学创作。1982年出版诗集《达邦树礼赞》,深获好评。其后之著作包括诗集 《我何曾睡着》(1985)、《旅者》(1987);《榴梿赋》(1991)、《吴岸诗选》(1996);论文集《到生活中寻找缪斯》(1987)、《马 华文学的再出发》(1991)、《九十年代马华文学展望》(1995);历史著作《砂劳越史话》(2002)。诗集《破晓时分》(2004)、文集《坚持 与探索》(2004)及散文集《葛园散草》(2005)。诗人之第八部诗集《美哉古晋》(2008)已出版。其文学成就受国内外学术界肯定。1995年获 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颁“峥嵘岁月奖”,2000年获第六届马华文学奖。1998年与1999年,北京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与《诗探索》杂志社及马来西亚华校 董联会曾分别举办吴岸作品学术研讨会。吴岸现任砂劳越华文作家协会会长,东南亚华文诗人笔会常务



诗的拉让江──论马来西亚诗人田思的诗歌创作

【篇名】诗的拉让江──论马来西亚诗人田思的诗歌创作

【作者】陈望衡

【刊名】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4年01期

【摘 要】田思是马来西亚著名诗人。他的华语诗歌善于用绚丽的色彩描绘迷人的亚热带风光,体现出浓郁的乡情。他的咏历史人物、咏物之作除了有深刻的哲理情思外, 还能有时代的沧桑感。田思比较喜欢用自抒胸臆的手法写景抒情,景真情切,有着浓厚的艺术感染力。作为华裔的马来西亚诗人,他的诗作体现出深沉厚实的中华民 族文化精神,同时又具有强烈的马来西亚地域文化色彩。

我没有见过田思,甚至还未通过一封信,但我从他赠我的诗集中认识了他,熟稔了他。

我相信文如其人,诗如其人。

读田思的诗,我的脑海总是幻化出滔滔的拉让江,江畔是浓绿浓绿的热带丛林,丛林旁边是别具风味的长屋竹廊,累累的椰实透出诱人的清香,灿烂的热带花朵绽放出动人的风采。

……

田思的诗,犹如千姿百态的热带风光,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田思多次讴歌他家乡的江一一拉让江,而他的澎湃的诗情亦如这滔滔的拉让江。

灯下,读田思的诗,我也情不自禁地游进了诗的拉让江。

也许是对异乡风情的特别好奇,也许是受田思诗情的强烈感染,我对田思诗歌中那些描绘砂捞越风情的作品很感兴趣。

《竹廊》写得很朴实,几乎用纯白描的手法,但仍然有它特殊的魅力:

……

竹廊的一端有丛丛的绿竹

竹廊的一端有清激的溪流

竹廊下猪和鸡鸭在闲荡

竹廊外掩映着香焦槟榔

……

现代的城市虽然为人们建立了崭新的风景线,却永远不能取代这古朴的田园风光的魅力。

也 许有人觉得田思的风情诗写得过于朴实,没有特别技巧,甚至嫌它缺乏哲理的深度,而我却丝毫不认为这样。且不说朴素本身就是美,单就我这中国读者的欣赏兴趣 来说,我就宁愿更多地看到沙捞越乡间本真的风光。我不喜欢在这样的风情诗中去勉强地追求哲理,更不喜欢离开真实动人的描绘去炫耀技巧。

位于诗集《我们不是候鸟》开篇的《夜探马峦河》给了我多少美的享受!其描绘近似电影的镜头:

在激流与暴雨的

簸弄着每一个过回

剧烈争吵中

前导的手电简光柱

我们以一舟轻巧

像一把锋利的匕首

掠过千重山万重滩

刮得峭壁上的魅影

穿入双溪马峦

吡牙咧嘴

穿入黑暗的心脏

我们都在冷湿中颤栗了


一盏灯

像一团浓稠的黑浆糊涂

陡地从前面升起

把树林与天空

一座村落

紧紧粘在一处

倏然在河岸隐现

只有榕树老人的长髯

在滩上传来

缀着闪闪流萤

村人亲切的招呼

像咀嚼满嘴虫鸣后

惊喜交际中

溅下的点点星白

我们把陌生的客心

交给荡漾着

激流扣舷叫嚣

铜锣声和米酒香的

雨网铺天盖地卷来

长屋之夜

舵手稳牵引李

请 原谅我不惜篇幅将诗全部引完,因为我觉得它是一个有机整体,任何节录都会严重损害它的美。这首诗的好处就在白描,一个个镜头,连接顺畅、紧密、自然。读这 首诗似乎觉得自己也在那一叶小舟上,也在激流与暴雨的剧烈争吵中领略大自然的壮观和生命的意义。诗篇动词的运用特具神采,虽然也只是普通的动词(“掠 过”、‘“穿入”、“粘”、“溅”、“簸弄”……)但联缀在一起,就构成一种气势,一种情感,一种神韵。第四节诗是对前三节约递转,犹如“山重水复疑无 路”,突见“柳暗花明又一村”,为全诗投入一束强烈的光环;亦如风吼雷鸣之后又现燕语莺歌,倍添韵味。浓浓的乡情、浓浓的酒香溶化了刚刚逝去的惊险、恐惧 和顽强拼搏。

风情诗能写得这样动人已是难能可贵的了。

当然,田思的风情诗不是每首都如《夜探马峦河》这么好。但可以肯定的是,田思的每首风情诗都灌满了他对家乡的爱,收入《犀鸟乡之歌》的《热爱》和《美丽的犀鸟乡》尤为突出。

田 思不过分追求含蓄,他的诗大多是直抒胸臆。其实,诗的抒情本也可以多样,含蓄与直抒胸臆本身并不存在高下或好坏之别,一切要看用在什么地方、怎么用。田思 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来表达他对家乡的热爱,效果也是很不错的。田思的直抒胸臆并不是空洞的亦或概念的,他总是将他澎湃的炽烈的情与生动的丰富的景水乳交溶地 结合在一起。《热爱》一诗前面四节用排比的手法写自己曾驱车在家乡公路上的飞驰,曾乘船在家乡河流上的颠簸,曾在家乡美丽的海湾徜徉,亦曾攀登过家乡白云 缭绕的高山……同样用的是白描,然深情绵邈,感人肺腑。在田思,是爱家乡之情的畅快抒发;在我,却又是一次他乡奇异风光的精神漫游。

一 般说来,诗歌长于抒情并不长于绘景,绘景是造型艺术特别是绘画的长处,而绘画虽长于绘景却拙于抒情。美学上为诗与画的区别与相通的问题展开过极为有趣的讨 论,西方有莱辛的专著《拉奥孔》,对此问题研究得很深入、很细致。而在中国,自王维提一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后,引起苏轼等文人的浓烈兴趣,留下许多精彩 的议论。

中 国古代文人所推崇的诗画互含,具体显现则为情景互含,最高的境界则是一切情语皆景语,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田思的风情诗其中好些篇章是试图做到情景合一的。 《渡头》一首全是写景,诗人没站出来说一句带感情的话,但全篇并不觉得情感贫乏,它的情就在景中。也许情过于内含,在结尾的时候,诗人忍不住吟道:

一艘满载椰子的长舟

镀着阳光徐徐靠岸

远处

谁人的鱼网

扬起了一道金弧

仍然是景,然而那“谁人”的问语又分明闪耀出诗人情感的色彩。

田思写诗在题材上并不过多挑剔,他往往是信手拈来,即景为诗,虽然有时难免显得粗糙,锤炼不够,但有时却又因率真情切,有感而发而别具风采。《甘榜之夜》写得很美,意境深邃却又并不模糊,童稚般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在满潮的小河里

我们坐着没蓬的小船

闪烁的

是头上的星光和流萤

闪烁的

是童稚的喜悦心情

田思在表现砂捞越风土人情时并不是热衷于展示这地方土著民族的贫穷落后,而是以充满挚情的笔调描绘现代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是如何使这一片苍莽的热带土地闪耀着绚丽的霞彩的。一方面,传统的“卡歪’,(庆 典式节日仪式)在铜锣声中依然热闹地举行,另一方面新潮音乐,交际舞会也吸引着大批大批的达雅儿女。由封闭走向开放,从远古通向现代,似乎并没有什么悲剧 色彩,而充满着喜剧的气息。《长屋离情》表现达雅儿女是如何与老泪纵横的酋长告别,走向新生活的。尽管这中间也有“沉痛的心情”,也有闪闪的泪花,但更多 的是壮志、豪情,是欢快、祝福。“岸上挥手的亲人已看不见了/小舟载着满怀抱负的伊班青年/在激流中冲下险滩……”

也许是热带的阳光比温带的阳光充分得多,我总觉得热带的人民比温带的人民要开朗得多,热情得多,乐观得多,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时常可以感受到的优郁感伤、徘侧缠绵在田思的诗歌中很少看到,它给我们展示的都那么令人感到畅快,感到欢乐。

神奇而欢乐的砂捞越,真想来看看你。

在田思的诗歌中,咏物以及咏人的诗占了一定的比例。其中也不乏佳作。

咏物诗通常是哲理诗,它是审美与科学的完美结合。一般来说,这种诗不易写得好。田思的咏物诗也不是首首都成功,但的确有佳作。《海鸥》一首获得好些诗评家的赞赏,大体上可说有了定评。这首咏物诗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呢?是独到的发现,是深刻的哲理,抑或特别新颖的比喻、象征?我认为都不是。这首诗的感人之处是它所包含的沧桑感。试读如下的诗行:

他只有沉默的苦笑

即使在风平浪静时的休憩

可不是吗

仍在悸动中奔腾不息

他那疲惫的眼神

他那抿紧的尖喙

因为他是一只海鸥

又如何诉说得尽

他的生命是奋斗

每一个波涛后面的故事

他的经历写在大海里

这首诗好就好在“又如何诉说得尽/每一个波涛后面的故事”。

这 首诗并不试图阐说一个什么深刻的哲理,它是一个饱经风霜的男子汉在倾吐那种最能动人肺腑的沧桑意识,那种勇士、好汉都具有的万难不屈的抗争气概和进取精 神。从美学上来讲,这种美是“崇高”。“崇高”通常是与苦难、流血、抗争联系在一起的。它也许不如“优美”那般雅致潇洒,漂亮,但它是时代的主旋律。人类 就是凭着这种“崇高”的精神冲破原始的蒙昧,开辟文明的曙光,并不断地创造更加文明的新生活的。这首诗中的海鸥就是这种“崇高”美的象征。它的闪光之处正 是在这里。

海鸥在这里除了外形上还保留它作为一种海鸟的某些特点外,精神上完全人化了。海鸥就是人!我们对海鸥能够迅即认同,并从中强烈地感受到“崇高”这种审美意识,也就在于它是人!

我终于悟出这首咏物诗魅力所在!曾记得中国著名的国画大师石鲁说,画山水要把山水当作人来画,要画出人的精神气概来。其实,对于咏物诗来说,哲理不哲理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要写出人的追求、人的愿望、人的情感气概来。

田思写得比较成功的咏物诗几乎都是这样。他的《橡树》也很不错:

刀痕刻满身躯

而道劲的根

痛苦熬红了绿叶

仍牢牢抓住大地

当烈阳施淫威

只等旱季过去

只能以光先先的枝干

雨撒新绿

伸向蓝天抗议

再以白色的血液

去塑造一个

历尽酷署

韧性者的世界

同样是把物当作人来写,同样是抓住了物的特点,同样是歌颂人类最可宝贵的“崇高”的精神。这首诗的结尾: “只等旱季过去/雨撒新绿/再以白色的血液/去塑造一个/韧性者的世界”——何等地有力量啊!这首诗的缺点是刚性过足,缺乏柔的调节。好诗是应该刚柔相 济,显出轻重疾徐的情感节奏来的,所谓“端庄杂流丽,刚劲含婀娜”是也。这首诗我觉得它缺乏一点这样的节奏,《山石》、《煤》似乎也都有这缺点。

比较而言,《萤火虫》要精彩得多:

如果恶劣的环境

就那么

逼使我们

一闪

一闪

与草木同腐

戮破黑暗的专横

那就化作萤火虫吧

在黑暗中

无心当引路者

一闪

一闪

无意受人瞻仰

告诉人们

那微弱的点光

光明的点点形象

只源于一种执着的爱

就让自己不经意地消失吧

没有灸人的热量

在黎明的曙色里

没有美妙的声音

“只 源于一种执着的爱”一一诗眼所在,透过这句诗,我们触到一颗温馨的心。它的高尚、它的纯真是很清楚的。这且不说,我要说的是诗人将这一意蕴表现得很美,很 动人。就上面我提到的情感节奏来说,“一闪一闪”的两次出现,不仅在内容上起着连接上下节作用,而且在形式上造就一种特别的美。这种美就视觉效果来说它是 光亮的、鲜明的、动态的;就听觉效果来说,它平添了一种轻缓韵律。前一个“一闪? 一闪”连接“光明的点点形象”,其调性属柔;后一个“一闪? 一闪”连接“戳破黑暗的专横”,其调性属刚,刚柔相济,妙不可言。

咏物诗既要写得深刻,真有创见,又要写得很动人,富有奇趣。中国宋代多咏物诗,虽然有些诗嫌理性味太浓,但大多数的咏物诗还是写得很美的。象朱熹的名篇:《咏砚》,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诗可谓奇趣盎然,千古绝唱。苏东坡的咏庐山,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脍炙人口,其理、其趣、其美更是难以道尽。

衷心希望田思的咏物诗更上一层楼。

田思有几首咏历史人物的诗很值得一读。咏物与咏人应大体属一类诗,都强调要抓住对象特点,传出对象的精神来,而且也都要由此及彼,见出一点超出对象本身的哲理或人生感概。田民咏历史人物的诗不多,但其中《读李白》《读王安石》《读苏东坡》堪称不可多得的佳作。

这三首诗的突出特点是将历史上物的精神、品格、情感与今天的社会生活贯通起来。这种贯通不是明说的,却是明白的。因此,尽管面对的是数千年前的古人,仍能令人砰然心动,激起强烈的共鸣:

你的诗

点亮了千古的明月

让无数失意的人

看到理想的面影

让几许漂泊的游子

怀念甜密的乡情

——《读李白》

李白在后世的巨大影响,就这几句诗已经说透了,说尽了。李白的心与许许多多的后人的心就这样合着同一节拍跳动,李白就这样永远永远地活着,连同他讴歌过的明月、山川。

一个不设篱笆的心胸

难免惹来许多画地为牢者

乱扔石头

多少世代了

那些石头已化为尘埃

而日月辉照的

却是你愈见峥嵘的风骨

——《读王安石》

何等美好的诗句!字字掷地可为金石声;我想,王安石九泉之下当为远在南洋有这样一位知音而安慰;而作为读者的我们从中得见的岂只是一个刚直不阿的“拗相公”,我们不也可以从这诗句窥见种种的世人也包括田思自己么?

三首诗中,写得最美的当属《读苏东坡》:

大江东去

淘尽的岂止是风流人物

像浪花泡沫般碎裂的

淡泊

还有幻着红彩的名利

才驾得起扁舟

天地既不能停于一瞬

何仿再扣舷高歌

生生不息的创造便是永恒

对着江上的清风

随缘

山间的明月

就是快乐

不 论从构思,从色彩,从音韵,从意境都堪称佳作。苏东坡是中国文人中最为典型的一位,他的思想兼儒道佛三者,其才华冠绝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诸多领 域,堪称中国封建社会百科全书式的人物。然而他的仕途命运却颇为不幸。苏东坡的可贵就是不论处何种境地都能随缘自持。佛道成了他后期的主要精神支柱。在深 刻地全面地把握苏东坡性格、遭遇的基础上,诗人塑造了一个颇为真实、又颇为动人的苏东坡形象。诗句的字里行间又分明听得出作者的知音式的慨叹!

比起田思的咏物诗来,我更喜欢这三首咏历史人物的诗,也许是这里有更多的情感、思想得以交流。诗之美、诗之魅力难道不就产生在诗篇与读者的交流之中么?

从诗作可以看得出来,田思的性格是耿直的,坦诚的。他已习惯于运用诗的形式把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包括他的人生理想,道德观念和盘托出。他是那种不写便罢,一写便要尽情倾吐不留半分的诗人。

田思喜欢写抒怀诗,这种诗的特点是直抒胸臆,虽然它也往往要借助形象,或设喻,或起兴,但并不以咏物为主,而往往是直接地向读者表达自己的情感,张扬某一种人生信念。

《海问》既是向海又是向自己。这首诗写得很有气势,可以说是激情澎湃。诗歌形象很是壮观,读起来令人回肠荡气。尽管颂海之作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但此诗似应有它的地位。诗人问海,问得何等强劲,何等气派!

不肯随波逐流者

你是个混杂的污秽

命运是不是孤独

你是个永远的温柔

拒绝同流合污者

还是个猝然的粗幕

下场是不是放逐

你是个永远的神秘

你是个永远的澄澈

还是个可亲的伴侣

而回答同样是气势磅礴,动人心坎。我们且看其中的一段:

你看那苍劲的海松

经过风涛的搏击

所以挺立百年

在我平静的海面下

你看那嶙峋的礁石

总会有暗流的汹涌

经过波浪的咬啮

在我倒映的天空上

所以硬骨朗朗

总会有明媚的风光

对 生活底蕴的深刻洞察,与之俱来的则是万难不屈的豪情胜概,但诗人强调的却又不是你死我活的斗争,而是人类最为难得最为可贵的品德——“宽容”。我很欣赏这 个“宽容”,大海般的宽容。这种宽容不是软弱的表现,恰好相反,它是强大的显示,这种宽容也不是污秽的包藏,恰好相反,它是污秽的荡涤。

人生是一条艰辛的路,然而路的两旁又时而可见诱人的鲜花。只要是有过三十年阅历的人莫不能体会到做人的艰难。做人之难其实往往不在可以明见的种种困苦,而在难以明察的许多足以使人堕落的诱惑。因而,操守、信条是不可不有的。田思在《坚守》一诗中明确地表明了他的人生原则。

……守一份良知卫

守一脉活水

用内心的热泪凝冻

用生命的苍绿蕴蓄

我坚信

我坚信

我会孕成一颗珍珠

那会沁出一道清泉

守一片激情

守一芯香火

用外表的冷漠煨贴

用肌髓的青油燃烧

我坚信

我坚信

那会绽出一朵雪莲

那会焕出一灯灿烂

人 是应该坚守一些东西的,这些东西是人生的基本原则,是人格所在。田思的“坚守”与“坚信”之所以能够引起大家的共鸣,乃是因为他所坚守、坚信的正是一个正 直的好人所应该坚守、坚信的。田思不愧是一位优秀的诗人,他把这种人类认同的善的原则表达得这样的美,这样的富有魅力。

《澄静》可视作《坚守》的姊妹篇。如果说,《坚守》重在哲理的概括,那么,《澄静》则重在意境的提炼。《坚守》表达一种追求,可以视为一个宣言,当然用的是诗的、审美的形式;而《澄静》描绘的是一种心态,它既是“坚守”的心理前提,又是“坚守”的心理产物。

浓醉似酒……

清凉如月色

管它风从哪儿来

我已澄静

我自安然凝定

当冷月映着彼心

当旋涡冲出潭影

那是我的脚步

“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如果说《坚守》一诗是刚,那么,《澄静》一诗是柔。

从诗可以看得出来,田思是个很重友情的人。他对朋友的真诚帮助、无私的奉献在《打开你的心窗吧》一诗中表达得独具风采:

打开你的心窗吧

让我听到你心弦的颤动

让我飘进你的心怀

吟一首友谊的歌儿

像一阵清炎的徽风

让我看到你的心版上

像一片灿烂的霞彩

绘一幅美丽的未来

让我在你内心的厅堂

要是你高兴的话

快乐地拘束地排徊

要让心窗永远敞开

我会为你拂去一些尘埃

我心灵的翅膀很轻很轻

我会为你添上几道光彩

像一阵微风,像一片霞彩

这是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想象奇特又十分贴切。“微风”轻柔舒适,多么适合抚摸一颗受伤的心啊!“微风”不就是爱的象征么?“霞彩”,美丽灿烂,用它作喻,代表希望、未来不是也很美,很动人的么?

田思的咏友情诗尚有不少的佳作,比如《邮包》((那年的素馨),《回伤》,都很感人。《那年的素馨》又尤为突出。那束素馨花作为友情的象征,将十年来的祝愿、思念贯串起来,其中又点缀上“逆旅’,“凌晨’,“寒星’,“寒风”这样的形象,于温馨之中又增加了几分沧桑的感喟,颇能引起中年人的共鸣。

读田思的诗,我感到田思是一个很有社会责任感的诗人,他不是那种只注意个人生活小事,沉浸于个人情感而不能自拔的人。他的诗域之所以很宽广,与这点很有关系。明朝顾宪成曾有一联,云: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田思的作品充分地体出这副名联的精神。因此,田思的诗有较宽的读者面。我认为,对于一 个诗人来说,社会责任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真诚地反映人民心声,充分地传达时代脉搏的诗才能有较高的社会价值。我不认为有脱离社会需要的纯属孤芳自赏的审 美价值存在。美总是社会精神之花。

田 思的诗风,有评论者说是“朴素谦诚”,我也赞同这种评价。谦诚最为不易,只有谦才能诚,同样,只有诚才能谦。谦诚的精神首先表现在发自内心地毫不勉强地把 自己看作是人民的一分子,看作是人民的歌手,而不把自己看成是驾凌于人民头上的颐指气使的精神贵族。有了这种谦诚的品格,为人自然朴素,诗风也自然朴素。

朴素并不是简陋,朴素并不排斥必要的修饰。朴素的实质是真实。田思的诗尽管有各种不同的风姿,但给人的感觉都是真实的生活面貌的反映,都是真诚情感的流露。

我觉得还要补充的是,田思的诗从风格来讲,还有豪放洒脱的特色。田思写诗有一吐为快之感,当诗情涌来之时,犹如川之出峡,奔腾澎湃,此时流出的诗句必然以气势取胜。这样的诗在田思诗作中占了很大比例,那些较长的诗几乎都可算在其内。

有些小品诗似写得轻松活泼,使人感到有游戏笔墨之感。不过应该指出的是这些写得轻松活泼的小品诗也都是有社会内容的,而且不少都是针对社会某一现象有所感而发的,就是这些诗,我觉得也带上田思特有的豪放洒脱的风格。

深情绵邈的诗作也有,比如那些表达友情的诗篇,不过,这些诗,田思写来也不是如柳永、李清照他们那样的感伤、灰暗,而是在深情绵邈之中隐含着热烈、乐观、希望。

田思对自己的事业是执着的,对人生是充满希望的,对自己是充满自信的。在前进的道路上,他自然也免不了会遭受种种挫折,但他,“痴情”不变,壮志不衰。在诗中他这样豪迈地吟唱:

我竟如此痴情

是背脊的暗伤

从织梦岁月

到微斑的两翼

痴情也使我

远离了繁华

痴情曾使我

让心曲

磨蚀了青春

在幽幽弦管中倾诉

让精力

而回报我的

在悉悉粉屑中消失

是曲终的落寞

而回报我的

是轻蔑的睥睨

我不悔

那是我的选择

痴情曾使我

纵使柔肠寸断

抛弃了舒适

也自抚伤

让脑汁

对着耿耿星光

在孤灯白纸中煎熬

涤我坦然的胸襟

而回报我的

我十分钦佩田思这种“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事业心。虽然这首诗谈的不只是他的写作事业,但也包括了写作事业。有了这种精神,还有什么艰难不可以克服,有什么险峰不可以攀登呢?

田思,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继续努力吧!就象你家乡的江拉让江永远不停地向前奔腾……

2010年7月24日星期六

在墙脚与鹰架间印证那年吹号的颜色

  • 名翔


    把鹰架塔好
    趁早
    远方星光还没点着
    把历史
    重温一遍
    那也不算抛下自己的
    掌故
    其实每一种相貌
    都是自己历史中
    永远的见证
    只是谁也不能阻挡
    谁也不得不
    随 波 逐 流

    街硕古朴的灯架
    毅然梳上新的
    色泽

    那是一种仪态
    所以叶落也要换绿
    一撮青苔也要隐到墙脚下
    一道灯光闪过
    谁的脸孔注定要
    容 光 焕 发
    在午夜的火树绰约起日落的城
    映着
    轻轻到来心中的消息

    一双鞋子沾了漆点
    一副眼镜镶了漆花
    一把鞋子染了漆雨
    都说三十年
    从前翻硬揪土

    锄下种子
    已然演泽成今朝的成长
    在回忆里寻个脉络
    那年谁在风雨中走过
    荆棘
    谁在墙苔上印证
    倔立的
    年轮

    把土
    盖下
    就那么隐隐封闭
    一条细细的沮痕
    (隐约听见
    什么东西
    忽然在墙角缝间
    绞着
    哭声)
    听!
    空瓶打着轮子婉约而去
    轮子打着空瓶空空而去
    路人忙着跫音而过
    谁都忘了
    诸都忘了古者的脉搏
    昔日的动汤

    于是
    那轻轻来到心中的消息
    于架上侧扫横刷
    行行色泽

    锐利的
    讯号
    最后
    一群杂货在青苔上放假
    一撮青苔在墙角下


    有人
    在墙脚与鹰架间
    印证那年吹号的颜色

    (国庆见店铺被令刷漆有感)
    重修于8·8·93

2010年7月21日星期三

文化节冠顶诗钟赛 林野获第一奖

配合第九届婆罗洲文化节,诗巫省华团与诗巫诗潮吟社联合举办“文政”冠顶诗钟比赛,成绩已经揭晓公布,林野获得比赛第一奖。另 悉,诗潮吟社第十四期诗钟“听看”第三唱(左右不拘)公开征诗比赛亦随着即日公布征稿,截止日期为8月30日。欢迎各界诗友踊跃参加,稿件可寄至诗巫布 律客8H,长进画廊汪义英处(电话:084-338399)。
以下是本年度婆罗洲文化节诗钟公开赛作品成绩:
第一名:文史长存当届鉴,政纲不堕赖维新---林野。
第二名:文章不畏批是弊,政见尤能体国情---吴燕梅。
第三名:文承二圣人匡世,政效三皇德化民---程光利。
另有优等奖20位,佳作30位。

2010年7月17日星期六

《童眸看世界》诗集面市

美里笔会童诗集《童眸看世界》已出版,欢迎各界购买。

这是笔会继《闪烁的童心》、《童心童语》之后所出版的第三本童诗集,主要收录于2008年第三届全砂小学童诗创作比赛的34篇优胜作品。

本次童诗 创作比赛共收到来自古晋、美里、诗巫、砂拉卓、民都鲁和马鲁帝等地的188份参赛作品。

该书除了学生的得奖作品,还列出指导教师,以及附上三位评审的评语。三位决审者是来自古晋的田思、蔡羽,和诗巫的王振平。

美里笔会本着推动砂拉越州小学童诗创作与发掘文学幼苗,从2006年开始举办童诗创作比赛,2008年是第三届。将得奖作品编辑成书出版,以供社会人士参 阅,也期望社会更重视文学的重要价值。

《童眸看世界》由笔会秘书许庆平编辑,由顾问徐元福、副主席蔡宗祥作序。书内插画精彩生动活泼,充满童趣, 适合小学生阅读。

本书列为美里笔会丛书之三十一,售价5令吉,有意购买者可致电:蔡宗祥(联络电话:013-8378508);张猷疋(联络电话:085-412320、 016-8533586)洽询。

笔会海马文学奖 截止日期延至9月杪

美里笔会举办首届“笔会海马文学奖”,由于反应未达理想,该会决定展延截止收件的日期至今年9月30日。

为鼓励华文文学创作,推动马来西亚华文文学,激励文坛生态,彰显马来西亚华文文学,进而与世界华文文学接轨,该会举办“笔会海马文学奖”。

该项文 学创作比赛共分3组,分别是小说、诗歌与散文。比赛总奖金高达6600令吉。公开予全国文学爱好者参加,2010年1月1日起收件。

欲知详情者可 联络:蔡宗祥(手机:013-8378508);许庆平(手机:019-8545263);张猷疋(手机:016-8533586)。

以下为“笔 会海马文学奖”比赛细则:
◇主办单位﹕砂拉越美里笔会
◇参选资格﹕马来西亚公民
◇征文类别﹕
1.小说
2.新诗
3.散文

一、宗旨:鼓励华文文学创作,推动马来西亚华文文学,激励文坛生态,彰显马来西亚华文文学,进而与世界华文文学接轨

二、奖名/奖额
小说奖:第一名,奖金1000令吉,奖座一座;第二名,奖金700令吉,奖座一座;
第三名,奖金500令吉,奖座一座;佳作3名,奖金200令吉,奖座一座。
新诗奖:第一名,奖金800令吉,奖座一座;第二名,奖金500令吉,奖座一座;
第三名,奖金300令吉,奖座一座;佳作3名,奖金100令吉,奖座一座。
散文奖:第一名,奖金800令吉,奖座一座;第二名,奖金500令吉,奖座一座;
第三名,奖金300令吉,奖座一座;佳作3名,奖金100令吉,奖座一座。

三、作品征文办法
作品必须未经发表在任何报章、杂志、网路等媒体,且该作品不能同时参加其他征文活动。参赛作品必须以华文书写。主题不限,惟不可涉及敏感课题。小说类限1 万5千字之内;新诗类限80行之内;散文类限5千字之内。
参赛者每人每项限投一篇作品。参赛作品一式7份。另纸详列作者中英文姓名、身分证号码、 地址、联络电话、电邮(若有)。

四、收件
收稿日期:2010年1月1日至9月30日止,以邮戳为凭。
收稿方式:邮件务必以挂号寄出,并于信封上注明应征“笔会海马文学奖”,并注明“征文类别”。收件地 址:P.O.Box1416,98000,Miri,Sarawak.

五、评审
评审作业分为初审及决审。由本会邀请专人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审查工作。评审之决定为最后决定,参赛者不得有异议。

六、其他注意事项
所有参赛作品,一律不退回。
参赛者所送作品格式有疑议时,由评审委员会合议认定之。

七、评审原则
评审委员均不得参选。

2010年7月13日星期二

清明谒浩云亭

  • 吴岸

这里弥漫的已不是硝烟

在思念香蔼的萦绕中
添 上馨香一柱
在置满鲜花的坛上
献上黄花一束

这历史丰碑
镌铸着金光闪烁的
青春的名字
每一个英灵
是一部诗篇

往事不随硝烟散
卧倒血泊中
仍高擎旗帜不倒
闭 上双眼
呼声仍回荡山谷间
远离尘世
遗爱人间

闯不过死亡的围剿
却冲破了历史的牢门
因为英年
他们青春永驻

浩云亭上云浩浩
浩浩云下
姆鹿山巍巍
拉 让江滔滔……

2008年清明节

浩云亭为纪念50年代至90年代砂拉越反帝反殖斗争中牺牲烈士之公墓。
2008 年清明节皆亲友往谒祭,因记之。

《白发赞》(朗诵诗)



──喜见老朋友久别重聚

  • 吴岸

1.


这一头头的白发
是迎着拉让江的晨曦而来的
那一头头的白发
还闪着鲁巴河的波光
还有那银光闪闪的
是从北方乘万里长风来的
都来了
来到古晋
和我们这群
来自四面八方
白发苍苍老朋友
相会

白发苍苍
相聚一堂
汇成了一个海洋
看海上翻卷着银色的波澜
白发苍苍
相聚一堂
凝成了一个山峰
看山峰上白雪闪闪

2.

你曾有一头乌黑的亮发
粗短而朴素
挥洒着少男的英武风华
她曾有两条乌黑的辫子
矜持中有少女的温柔
我们一头头乌黑的粗发
隐藏着青春的理想
我们一头头乌黑的秀发
散发着青春的热情


但无情的岁月
使我们的头发
由黑变灰
由灰变白

是那高高的围墙和铁刺网
是那漫长的监牢的黑夜
是那艰苦战斗的硝烟
是思念亲人的泪水
是怀念牺牲战友的悲痛
还有那日夜辛劳的血汗
还有那战胜疾病与绝望的勇气
染白了
我们的头发

我们都是祖国的儿女
只为了争取自由解放
献出了我们青春岁月
我们都是平凡的百姓
为了实现人类幸福的理想
经历了一个动荡的时代

3.

我赞美
姐妹们的白发
我赞美
弟兄们的白发
虽说岁月无情
年华似水流
独有我们的岁月
使我们的白发
闪耀着生命的光辉
独有我们的岁月
凝聚着人生的智慧
我们的白发
不在孤独里叹息
我们的白发
忘不了战友的情谊
我们的白发
深藏青春的记忆
我们的白发
坚守?谛牟幻鸬墓饷?

虽说岁月无情
虽说往事如烟
独有我们的岁月
青春无悔
我们都热爱生命
在这夕阳红的时刻
珍惜着生命的分分秒秒
独有我们的岁月
让我们的白发
从南到北
跨越时空
汇集在一起
汇成一个海洋
汇成海上翻腾的波澜
汇成一座高山
汇成山上巍巍的雪峰

我赞美
我们的白发!
我赞美
我们的白发!



后 记:2007年6月9日晚,由砂拉越前政治拘留者所举办之聚餐晚会,于古晋肯雅兰康乐中心举行。来自美里、民都鲁、诗巫、泗里街、民那丹、成邦江及古晋等 各地区上千前政治拘留者出席此项"老朋友"的聚会,众多自70年代由离开集中营返回社会至今阔别三十多年的男女营友,久别重逢,皆已白发苍苍,有感而作 此。

上世纪的汶莱华文文学

  • 王昭英

汶莱从来没有像新马等地一样,有大批南来的中 国文化人,因此没有所谓的「侨民文学」。

1964
1119日,一群留学台湾的文艺爱好者,在台湾创办了《婆罗乃青年》期刊。后易名为《汶莱青年》。60年代末70年代初,汶莱一些文艺爱 好者与《美里日报》借版编辑了《火炬》及《文苑》的文艺副刊。可惜《火炬》只维持了几年就停刊了。汶莱写作人从此沉寂了五六年,一直等到1978年才创刊 了《油城文艺》。

1989
3月间,附属于「汶莱留台同学会」的写作组成立后,汶莱出现了第一个未经获准注册的文学团体。「写作组」所编的文艺副刊《思维集》,为汶华 写作人提供了主要的耕耘园地。「写作组」还于19999月出版了《汶华荟萃》的选集,开始引起华文文学世界的关注。

1999
8月鹭江出版社出版、汕头大学陈贤茂教授主编的《海外华文文学史》第二卷第三章,第一次较全面地对汶莱华文文学作出探讨。同年,厦门大学出 版社出版、庄锺庆及陈育伦教授主编的《世纪之交的东南亚华文文学探视》收入汶莱一凡(王昭英)在《香港文学》发表的文章《汶莱华文文学初探》。

此外,中国文评家赵朕也在同年于《世界华文文学论坛》发表了《路漫漫而修远的汶华文学:汶莱华文文学概观》。王丹红在20006月《厦门广播电视大 学学报》第一期发表了《试论汶华文学特点》。李国正等撰的《东南亚华文文学语言研究》则收入杨子菁文《汶莱华文文学语言研究》。

本世纪的汶华文学
本世纪以来,能经常有作品发表的汶莱华文写作人,不超过十个。连去年200437日才获准注册成立的「汶莱华文作家协会」,根据该协会秘书张银启 的反映,也只有大约十六名的会员。而且过半会员近期没有创作或较少创作。那些没有加入「汶华作协」的写作人,人数也不超过十名。

本世纪起始至今,汶莱只有两个文艺副刊,都是与近邻沙劳越的华文报章借版出版的。一为「汶华作协」及其前身「汶莱留台同学会写作组」编辑的文艺副刊 《思维集》与《汶华文艺》。一为由汶莱「马来奕五属乡团联谊会」文化组编的副刊《五属文苑》。《五属文苑》自199965日创刊以来,已有接近六年的 历史,到今年二月份为止,总共出了七十期。为了纪念《五属文苑》创刊五周年,编委会已将五年来在《五属文苑》发表的大部份作品结集出版。这本文集在相当大 程度上反映了本世纪至今的汶华文学面貌。

目前经常有作品发表的当推梁友情、林岸松、傅文成、刘华源、一凡、煜煜及海庭。其次是紫蔓、一粟、鹰、胡斐、樱桃、韩勉元、陈开舜等。不少上个世纪相 当活跃的写作人如笔名任翔、莫非、禾月等的沈仁祥、笔名无极人的罗国华、笔名朱喻的朱运利、笔名无肠的何少明、笔名山川的刘佑亮等人,不是封笔就是极少创 作。写作人中笔耕最勤的当推梁友情及林岸松。两者的创作以诗为主,几乎在每一期的《思维集》、《五属文苑》及《汶华文艺》上都可读到他们的作品。

本世纪汶华文坛最盛大的活动,当数2002913日「汶莱留台同会写作组」主办的第八届亚细安华文文艺营、现寓居香港的前汶莱资深作家丘启枫出席 了盛会,过后在他任编辑的《亚洲周刊》发表了题为《南洋文艺营》的报导文章。他在结语中有如下的一段文字,颇值得汶华写作人思考:「汶莱提出东南亚华文文 学迈向全世界,获得与会各国的共识。不过,大家都认为,要遇向全世界,需要宽广的视野、更高水平和更扎实的脚步,这肯定是一条漫漫长路。」这段话提示我 们,目标定得高固然可取,但实现目标需要提升创作水平,一步一脚印地前进。有一位作家说过「文学写作的基座是个体生命。没有个体的集体,是一种纸扎的庞 大、空洞的合唱、虚假的一致」。这都说明个体的努力是很重要的。

汶华文学的本土化倾向

笔者在主编的《东南亚华文文学选集·汶莱卷》序中,谈到「汶华文学既无深刻的中国文学传统,也无鲜明的本土文学传统。所谓的本土文学指的是反映生活的 周遭所发生的一切文学作品。汶华文学基本上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传统,这固然和汶华文学的正史短暂有关,更重要的原因,相信是由于汶莱的特殊国情」。

这段话是针对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末的情况而言。跨入廿一世纪,汶莱上述的特殊国情基本上没有改变,但作者心态却有了变化。反映在作品中的本土意 识较上世纪强。其中反映汶莱历史、风土人情的诗作有《汶莱水乡》、《火炬,燃亮和平之乡》、《苏丹街怀旧》、《大茶壶》、《火箭大钟楼》、《花伞市场》及 《小草》等篇。尤其是《文莱水乡》、《水乡河上图》及《烟雨水乡》对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汶莱特色之一的水乡,作了生动的描绘,让人对闻名于世、有「东方 威尼斯」之称的汶莱水乡有所了解。而《火炬,燃亮和平之乡》反映了作为石油王国的汶莱的国泰民安、《花伞市场》呈现的是富有汶莱特色的市集,汶莱土著称为 斗磨「tamu」的景象。《小草》反映的则是华人在汶莱的处境。此外,本世纪初才投入写作行列的退休律师刘华源,以笔名发表的诸如《石油的话》、《因为我 已经爱上了你》等诗,亦是反映本土及抒发本土情怀的诗作。这些诗作,聚焦点都开始转移到吾国、吾民、吾土了。

散文本土化的收获更丰。发表在《五属文苑》的有紫曼的《从请柬谈起》、《他的朋友》等篇,刘华源的《吾王万岁》、《七十年前的马来奕》、《春风化雨的 一生》、《为什么开斋节是穆斯林的最大节日》、《和平终于来了》等篇。一凡的《梦里不知身是客》、《油城无处不飞花》、《仙鹤飞翔》等。

以上这些作品一反上世纪较偏向于个人情思抒发、生活感悟及对自然景物抒写的艺术导向。写作人已开始把目光投注在自己生活的国土上。有些作者虽然身份证 上还不是汶莱公民,但在久居客似主的情况下,他们已把汶当作自己的家乡,视汶莱为自己的祖国了。

汶萊華文作家協會簡介

汶萊華文作家協會是2004年3月成立,汶萊華人沒有專業或職業作家,從事寫作的來自各行各業,當然以文教界居多。第一屆理事會包括教師、報社、廣播、律 師以及商人。

汶萊華文作家協會雖然剛剛成立,迄今只有一年,但其文學活動及經歷卻有十六年的歷史。十多年前各國華文作協如雨後春筍紛紛創辦,區域性及國際性的作家會議 經年召開,汶萊經常受邀參與,當時東南亞國家聯盟開始組成,向心力熱度居高,東盟創立國成員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尼以及汶萊六個國家, 每每召開東盟會員國會議時,主辦國都希望所有成員出席,東南亞華文作協會議也不例外,汶萊華文作家在國際趨勢下於1988年開始組織「汶萊華文作家協會」 籌備委員會,在政府准證未取得前,卻獲得汶萊留台同學會熱心及積極的協助,1989年歲末成立「寫作組」,附屬在汶萊留台同學會,全名為汶萊留學同學會寫 作組。因此可即刻有組織參與國際會議及推動華文文學活動。寫作組的成立成為汶萊唯一的華文文學組織,開創汶萊華文文學的天地,肩負華文文學發展的重任。茲 將十六年來重要活動列出:

(一)《文華薈萃》——這是一本世紀末(1999年)出版的重要「文華」作品選集,本為97篇作品,倘若加上2篇序文及一篇跋,卻達到百篇。作者有54 位,作品縱貫50年歲月。當時汶萊留學同學會接任主席孫德安,發現有一本選集遲遲不能出版,於是立刻協助寫作組克服及解決面對問題,使這本《文華薈萃》得 以順利出版。

(二)「思維集」——寫作組成立,主要任務是鼓勵本地寫作人多多創作,於是與《美里日報》、《詩華日報》、《國際時報》三家報社借版位,每個月在各家報社 刊出一整頁「思維集」副刊,《思維集》在十多年來不間斷的刊出,總共出版近三百集副刊。文華作協成立,為使本地作家及外人容易辨認文學作品,於是創辦文華 文藝副刊代替「思維集」,文華文藝每個月在《聯合早報》(美里日報)最後星期日,《詩華日報》最後一天刊出。

(三)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究會—此研究會將在2006年年底在汶萊舉辦,這是第二次在汶萊舉辦的國際華文文學會議,第一次在汶萊舉辦的華文文學會議是 2002年的亞細安華文作家文藝營。2005歲末文萊中華中學將舉辦「東南亞華文教學研討會」,這三次國際性的華文文學或教育性研討會,都是「文華」會長 孫德安參加國際研討會時毅然決定接辦,回國後各單位欣然支持及積極推行。

當然十六年來的活動不單如此,因篇幅有限,僅簡單扼要述說,2005年4月中旬「文華」作協並與廈門市東南亞華文文學研究會、廈門大學東南亞華文文學研究 中心、廈門大學中文系、廈門大學海外教育學院、集美大學中文系、華僑大學華文學院、泉州師範學院、漳州師院中文系等單位聯辦第六屆東南亞華文文學研討會, 議題之一為「汶萊華文文學歷程及特點」,一方面希望本地作家能夠藉此機會學習、交流,另一方面促進國外作家、學者更了解文華文學。

汶华写作人简介


  • 谢名平
    笔名:劭安
    汶莱留台 同学会写作组发起人,曾任汶莱留台写作组组长。汶莱中华中学资深华文教师。 作品集有《脚印》《蜕变》《劭安小品》等。
  • 饶尚东博士
    汶莱大学 高级讲师,历任汶莱留台同学会写作组顾问。作品集有《汶莱华族会馆史论》 《汶来的经济发展》《落地生根》等。
  • 丘启枫
    1959 汶莱诗里亚中学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曾任中学教师、校长, 后任职于星洲联合早报、香港亚洲周刊。
  • 张 银启
    笔名:海庭
    1961汶莱诗里 亚中正中学高中毕业生。商人,。60年代起笔耕至今不辍。曾任汶莱留台同学会 写作副组组长。
  • 林木隆
    笔名:方竹
    诗里亚中正中学毕业,嗜好艺术、擅书法、喜摄影、爱好写作,常周游列国、深入了解各国风土 人情。结集作品有《方竹诗集》。曾任汶莱留台同学会写作组理事。
  • 方玉龙
    笔名:草地人
    汶莱公民,经营养 鱼业。受英文教育,却以华文写作,为80年代重要写作人。结集诗集《爸爸不见 了》。历任汶莱留台同学会写作组理事。
  • 林安顺
    笔名:林岸松
    理学士、硕士兼文学硕士、哲学博士,现任职讲师。足迹遍及欧、亚、非, 由于长期浪迹天涯, 人生阅历丰富,擅长中英文诗歌创作,并常有中译英诗作品,创作亦丰。结集中英诗集《秋天的过客》。
  • 傅文成
    笔名:清风、若虚
    1961汶莱诗里 亚中正中学高中毕业生,负笈新加坡南洋大学数学系。曾任教职、自创商务,现为电脑 程式设计师。才思敏捷,常有惊人之笔。第一届亚细安华文文学奖汶莱国得主。历任汶莱留台同学会写作组理事。
  • 陈 登忠
    笔名:罗米欧、随缘
    汶莱公民,祖籍福建金门。一九六五年出生于汶莱 首都斯里巴加湾市。毕业于汶莱斯市汶莱中华中学,初中时代 才开始写作 。一九八九年加入汶莱留台同学会写作组 ,曾任组长 ,干事 ,编辑 ,总务 。创作多见于砂老越美里日报"竹原文艺"及汶莱留台同学会写作组专辑"思维集"。性喜写 新诗及散文。现任职产品营业监督。
  • 胡 斐
    广东普宁人,马来西亚国籍,旅居汶莱斯市,任教于汶莱中华中学 酷爱文艺,目前投身网络文学,文艺实践文艺创作张贴网页,以文会友.
  • 林日新
    笔名:林下风
    新加坡公民,旅居 汶莱十数载,从事会计工作,自学华文有成。业余热爱写诗和散文,著作甚丰。结 集作品有《羽岛独行》《捉风尾的冰冷》《玩星》。曾任汶莱留台同学会写作组理事。
  • 莫丽明
    笔名:丹丹、蓝衣女
    祖籍广东。 1946年生于砂劳越,汶莱马来奕县受华文小学教育,中学转入英校。60年代开始写作,70 年代嫁至沙巴亚庇。诗与小说曾多次在全州征文比赛中得奖。
  • 李佳容
    笔名:煜煜
    马来西亚砂劳越 人,旅居汶莱从事教育工作垂30载。60年代末开始创作,多写小说、散文。小说集有 《荆陌》《那季秋色》《清舟已过》。第二届亚细安华文文学奖汶莱国得主。历任汶莱留台同学会写作组理事,海外海外女作家协会、马来西亚海外作家协会、砂劳 越海外作家协会、 美里笔会会员。1997年毕业于中国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语文系专科,现攻读本科学位。
  • 王昭英
    笔名:一帆、宁静
    祖籍福建闽清。生 于新加坡、长于古晋。1968年定居汶莱迄今。新加坡南洋大学中文系毕业後,赴英 国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中文系攻读一年。199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中医内科专科。曾多次参加国际文学研讨会、任文艺副刊编辑。结集作品 有《洒向人间都是爱》 。曾任汶莱留台同学会写作组理事。
  • 杨 镇声
    笔名:旅者、阳光、爵士狼、迎战
    祖籍广东汕头。 1966年生于汶莱斯里巴加湾市,汶莱永久居民。汶中中四肆业,现为汽车修理厂主管 。1982年开始积极投稿,有诗、散文、小说等创作。现任汶莱留台同学会写作组组长。
  • 黎梅娇
    笔名:小乔
    汶莱公民。诗里亚 中正中学高中毕业後,加入广播界,现为汶莱广播电台中文部节目制作。汶莱留台 同学会写作组理事。
  • 杨 德群
    笔名:一粟
    诗里亚中正中学高 中毕业。勤于自学、写作,诗文常在报刊发表,近专注于儿童诗歌创作。
  • 严莉英
    笔名:梨斯、小瞒、亚赛
    1977年诗里亚 中正中学高中毕业前的中学生时代,在诗歌、散文、小说等创作方面,已才华洋溢,为 当时报刊文艺版重要撰稿人之一。
  • 陶鑫
    笔名:蓝薇
    祖籍台湾,大学毕 业後远嫁至汶莱。多写诗,也写散文。历任汶莱留台同学会写作组理事。
  • 沈仁祥
    笔名:任翔、禾月、春蚕、莫非、燕翔、跃翔、冷然、木圭、向荣、欣荣、第二街、王白石。
    生于砂劳越、长于 诗里亚。汶莱诗里亚中正中学高中、台湾大学中文系毕业。从事文教工作。早期多 在新加坡南洋商报撰写杂文,后常在砂劳越报章。台湾中央日报发表报导作品。创作以诗歌、散文为主,多以不同笔名发表。历任汶莱留台同学会写作组顾问。
  • 汪相坡
    笔名:默湘
    中学时代即勤于写 作,1970年汶莱诗里亚中正中学高中毕业,先后负笈台湾及英国,专攻法律。
  • 江 素珍
    笔名:柯丽、曾宁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 学外文系毕业。马来西亚公民,70至90年代旅居汶莱。擅小说、散文与翻译。作品 散见于新、马台湾各报刊杂志。曾任汶莱留台同学会写作组理事。
  • 林玉枝
    笔名:夜星、扬子江
    从事教职。60年 代即勤于笔耕。汶莱留台同学会写作组理事。
  • 刘佑亮
    笔名:山川
    祖籍广东揭阳河婆 中心村。1971年汶莱诗里亚中正中学高中毕业,台湾大学地质系毕业。 曾任教职、商务,今从事电脑业。曾任汶莱留台同学会写作组理事。
  • 农东兴
    70年代文艺青 年。1970年中正中学毕业後,负笈台湾成功大学。返汶工作三年後,再到英国爱登堡大 学攻读海洋工程硕士学位。曾任职汶莱石油公司。1989年移民澳洲,1997年返汶工作。早年作品多发表在美里日报《火炬》、《新声》《原上草》,留台期 间亦创作不 辍。
  • 郑 有莉
    笔名:晓轨
    汶莱公民,16岁诗里亚中正中学高中毕业,任教一年後赴新修读电脑。嗜诗歌、散文,亦尝试短篇小说与儿童文 学创作。结集诗作有《记忆中有梦》。曾任汶莱留台同学会写作组副组长、理事。
  • 罗国华
    笔名:无极人
    汶莱蚬标石油公司华乐团团员。喜爱书法、国画,作品曾多次参展。对摄影、太极拳也有涉猎。
  • 杨庆光
    笔名:黑白人
    今移居澳洲。
  • 梁每璇
    汶莱广播电台业余广播员。喜唱歌,对古典诗词情有都锺。
  • 林德再
    1975年诗里亚中正中学高中毕业。曾任职汶莱石油公司,後移民加拿大。
  • 陈勇裕
    笔名:常青树
    1975年诗里亚中正中学高中毕业。後留学英国,返汶曾任职汶莱银行界。经移民纽西兰。
  • 何少明
    笔名:无肠
    台湾籍,在汶莱生长。留学台湾归来,曾任职中学。创作以诗歌为主。
  • 刘瑞强
    笔名:流泛
    1976年诗里亚中正中学高中毕业後留学英国。中学时代即开始写作。现职牧师。
  • 杨美莲
    1975年就读诗里亚中正中学高中时,即展现其文学才华。
  • 吴婉贞
    1977年诗里亚中正中学高中毕业前,即有丰硕的写作成果。
  • 林道抡
    成功大学建筑系毕业。
  • 叶玉霜
    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
  • 张文发
    笔名:致远
    汶莱中华中学毕业、留学加拿大。现任职银行,为电脑部门高级职员。
  • 陈伟玲
    汶莱诗里亚出生。1981年中正中学高中毕业後,赴台深造。获台湾大学农艺学学士。中学 时代即开始写作,随后或断或续,量少而精。
  • 黄丽珠
    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毕业。现任职中学教师。
  • 张满堂
    笔名:海棠
    小学教师。
  • 朱运利
    笔名:朱喻
    汶中高中毕业、留学加拿大。现任职银行高级职员,教会执事。
  • 魏巧玉
    笔名:语桥
    台湾政治大学毕业、曾任记者、编辑,现任教中学。勤于写作,各文体作品常见诸报端。 结集作品有《思索起》。
  • 李时展
    笔名:阿鸟
    诗里亚中正中学高中毕业。台湾艺专美工科毕业。目前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研究。曾任 汶莱留台同学会写作组副组长。
  • 田盈盈
    笔名:盈盈
    中学就读诗里亚中正中学,台湾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曾任中学教务主任,今定居香港。
  • 黄汉华
    笔名:孤雁
    文学士,现任中学教师。
  • 杨美梅
    汶莱中华中学高中毕业。
  • 邓 美玲
    笔名:谢童
    汶莱中华中学高中毕业,现任职商行。
  • 陈悟成
    商人。酷爱写诗。
  • 晟愿
    新加坡籍。旅汶时从事广告业。
  • 寒寒
    任职船务公司。
  • 落暮人
  • 云 下人

  • 浪、哨卒、小史
    作者曾任小贩、工人、记者、教师、业余农夫。现从商。虽离开教育岗位多年,仍然与 华文文化及教育保持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