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15年11月5日星期四

黄叶时《最是明媚的地方》

黄叶时的中篇小说《最是明媚的地方》以石隆门金矿和砂拉越为背景,收集了她的六个中短篇小说--《是云烟》丶《又听唢呐声》丶《悠悠河水》丶《河湾旧事》丶《最是明媚的地方》和《水边》。
黄叶時已出版書籍有:散文集《有情天地有情人》(1988)、小说集《露从今夜白》(1991)

2015年11月2日星期一

2015 马来西亚“点燃写作火种”文字营






主讲:莫非(创文培训书苑主任、富勒神学院神学硕士、2012 汤清文学奖得主)
日期:2015 年 10 月 24 日(六)至(一)26 日(三天两夜)
地点:Methodist Centennial Park(卫理公会百周年纪念园), Sibu, 
 Sarawak, Malaysia.
主办:卫理公会砂拉越华人年议会文字事业部
协办:创世纪文字培训书苑(美国)、卫理公会沙巴临时年议会文字事业部

美国创文培训书苑主任莫非老师表示,该书苑发现现代人不大喜好阅读,一些教会亦不大鼓吹阅读风气,所以该书苑近年大力推动‘全民阅读,全民书写’风气,尝试复兴整个华人基督教会的阅读文化。
她说,现代人愈来愈不认识读书的重要性,纸本书更开始被人哀悼,连《古腾堡挽歌》、《曾在那儿的书》之类的书都开始一一出版。不禁让人思考书对现代人的意义,到底是墓碑?还是灵魂?是单纯的表述?还是黑暗中的哭喊?
她也说,现代人不好读书,取而代之的是资讯爆炸的讯息横飞,整个文化透过媒体的多面渗透,互相抄袭和复制。
“在《时间里的痴人》一本书里,有一位角色史考特是个隐于世之人,不上网路,不出席公共场合,然而仍可以「穿梭地球这颗行星和整个宇宙。」他眼中的现代人,可以从电视节目或报章杂志里来创造自己的故事。像一个资讯处理器,能够透过观看各种基本要素,再将这些资讯转译、复制成自己的经验,所有人就因而拥有了一模一样的经验。”
“不只如此,现代人不但彼此抄袭、复制媒体文化来写自己的故事,还特别渴望向他人公开述说自己的故事。博客、脸书、微信和微博等,都成为我们晒心情、晒菜单、晒生活日记的平台。”
“因为如此,大量文字天天在网路里曝晒,大把时间人们挂在网上彼此作肤浅的阅读扫描。”
莫非老师昨晚受邀出席‘启动阅读DNA’讲座上分享信息时,如是指出。
忽略判断力
她表示,著名心理学家葛林芙德曾研究调查不同媒体对人类智力和学习能力的影响,结论是,当人们愈来愈多的使用网路还有其他萤幕的科技,会削弱人的支撑头脑储存知识的深度处理,归纳分析、批判性思维、想像和反思的能力。
“说白了,就是网路或谷歌会使我们头脑变笨,这也是一本书的名字《网路让我们变笨?》要传达信息的重点。”
她也表示,网路媒体尤其影响我们的阅读,因为阅读是一‘从文字建构意义’的活动,过程中牵涉到默想和推断,是把外放的注意力往内里收敛,好更深地投入内里文字、想法和感受的流动。
在文字处理的反复刺激下,还会带来脑子的填补和更新。然而网路碎片化和层层涉入不同介面的跳跃性阅读,已剥夺我们深化、内化、专注和归纳分析所读文字的能力。
也因此,文化评论学者西格尔认为网路娱乐成为阅读的主要分心原因,博客、微博让所谓的专家学者权威崩溃。在碎片化、多层面网路虚拟的世界里,故事全然地瓦解。
为此,莫非老师坦言,过度依赖网络资讯会造成我们不只无法创造自己原创的故事,也已失去阅读他人故事的能力。因为我们不再了解故事的真正意义,对他人的内心世界也已失去了同理心。
她说,其实很多是因为阅读会让一些界限模糊,真实与虚构,人与人,读者和作者间,产生一种内在的交流。透过阅读可以搭出一道桥,作者进入我们里面,我们也赋予作者生命,让我们从寂寞里迈出和另外一个灵魂连结。
阅读的本质也是‘进入’。在我们的阅读过程中,可以暂时抛下本身拥有的观感,进入另一个人内心、另一个年代或另一个文化。而‘进入’(passing over)这一名词,是由神学家约翰·邓恩所提出的。旨在描述透过阅读我们得以尝试融入,最后甚至得以暂时进到另一个与我们自身截然不同人的观感世界。
失去同理心
她也认为,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接触不同的人性挣扎,发展出对不同人的同理心,增加对人性的容纳能力。
“由于我个人成长背景是在美国,所以待人处事较为西方化,后来接触到中国名作【红楼梦】,才了解到中国人待人处事较为不一样,在【红楼梦】里头,我读到有些人可以脸上带笑,可是说出来的话可以很伤人心。这是一种不同的世界,不同的待人处事,所以从阅读可以让我们体会到跨越自我的生活经验。”
莫非老师称,阅读是一种透过与他人认同,进而可以自我认同的形式。
她续称,既然阅读和认同有关,若不阅读,就意味着‘拒绝进入’自己之外的世界,也就是故步自封。
“固步自封的人习惯了只生活在一个世界里,就是自我。只能用自身一种经验来推想他人,因为缺少其他的参照点。因此比较难理解他人世界为何和自己不同。若说阅读让我们的思想受到挑战,既有的价值观和假设会被质问或被开启;不阅读的人则不再会问问题了,他们只会凭直觉来反应,面对各样谎言会变得脆弱、易受影响。”
莫非老师以孩子为例,孩子是透过阅读来进入社会的共同集体记忆,而成人是透过阅读来涉入人类共有的文明思想精华。大家用阅读来开拓一个更大的内在自我世界,同时,对外界也有了更宽广的了解。
购书不吃亏
此外,莫非老师也强调,美国创文培训书苑撰文推动‘全民阅读’,并不是推动‘电子阅读’,而是质本阅读。
“当大家认为电子阅读越来越普遍,可是实际上美国年轻人,尤其是85年后的年轻人,根据研究调查,85年后的年轻人偏向质本阅读是超过电子阅读。”
她根据当局所提供的电子阅读数据指出,在美国,电子书占整个书市销售量,在2009年是占1.5%,2010年为5%,2011年为9%,2012年为13%,2013年为14%;所以从2010到2011年,电子书成长率是百分之四,所有的出版社都感到非常兴奋,认为需要开发电子书市场。
惟,2012至2013年期间,电子书销量开始减缓,仅增加了百分之一,所以由此可见,电子书出版和销售仍未是市场主流。而且不同媒介的阅读,对读者的影响也存有利弊,所以该书苑的推动,还是以质本书为主。
她希望,年轻一代不应该过度沉迷于电子阅读。
莫非老师认为,阅读要能成为‘悦’读,需要长时间的养成。其中也包括了对购书观念的提升。
“有些人因为书贵而不舍的花钱,反而舍得花两杯星巴克或波霸奶茶的钱买一本书。一本书,从写作到出版,需要4年时间,而且每本书都是作者的心血,购书是最物超所值的投资,因为从书中所学到的知识,其‘报酬率’绝对超过书钱本身。”
同时,莫非老师也赞扬卫理公会,在众多教会中,是唯一推动灵修阅读的教会,使得基督徒能学习以基督的价值观来看书中的世界,来亲近书中的人事物。也透过阅读,能与配偶、孩子、亲友产生更深层的亲密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