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12年3月31日星期六

2012年3月24日星期六

2012年3月16日星期五

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新著出版





由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所出版的兩本新著,即楊佳佳著《政府的教育政策對砂拉越華文教育發展的影響》及楊曜遠著《婆羅洲對外條約史》已正式問世。

《政府的教育政策對砂拉越華文教育發展的影響》一書,闡述了布洛克王朝、英殖時期及獨立參組馬 來西亞後3個時期,砂拉越華文教育的成長狀況。書中著重分析此3個時期,政府教育政策的制訂及推行,如何影響及華文教育的整體發展;以及在面對諸多法令的 箝制下,民間華文教育機構所採取的應對之策。在資料發掘及徵引方面,作者下了很大功夫,成果甚豐。 對於有興趣瞭解或研究砂拉越華文教育發展歷史者,此書可以提供很大幫助。

作者楊佳佳,畢業於拉曼大學中文系碩士班,曾任馬華策略分析與政策研究所“馬來西亞華文中學改制”研究計劃研究助理。

《婆羅洲對外條約史》則闡述了從17世紀至20世紀,歐美諸強為爭奪婆羅洲島貿易而借機侵佔領 土的歷史。這些國家藉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佔據了大片領土,導致許多蘇丹王國,如蘇祿與西婆羅洲王朝的滅亡; 甚至連當時最強盛的汶萊也幾乎遭受併吞。這部婆羅洲條約史,是一部歐美國家在東方的侵略史,也是婆羅洲蘇丹王朝的衰亡史。

作者楊曜遠,原名楊謙俊,退休資深新聞工作者,出版有多種中英文著作。

上述3書分別由砂華文協─“拿督劉乃好出版基金”及“范培堯-包惠菊出版基金”資助出版。

2012年3月15日星期四

黑榄赋





  • 蓝波
 
之一
     滑溜溜
     闪亮亮的黑
     是最具引诱的色泽
     再露一点
     黄
     怎不令人垂涎

之二
     你见过
     黑榄树何时开花?

     当市上摆卖
     果王飘落的花瓣
     食客厨房炒出
     乡野菜肴的香味
     黑榄树依然静默
     静默中
     他们撑着绿色阳伞
     企立在拉让江
     流域的丛林边岸
     接受绵绵雨露滋润
     大地母亲的祝福

     当榴锆以狐臭
     醺醉老饕的囗味
     黑榄树悠悠然顶着
     淡黄色美丽花冠
     默数季节的期档
     把沿江的岸头
     点缀着秋末的初雪

     终於
     果王杳逝最後一阵遗香
     黑榄一 摄人的
     媚态裸 
     贪咀的
     无能躲过诱惑

之三
     吃黑榄
     不可煮
     何能炒
     更无可生吃

     选它黑皮肤黄肉的
     泡一阵温吞吞的热水
     再盐沙沭浴分秒
     让它廷硬的性格
     软化,在
     乳白瓷碟中
     是不腻不黏的黑珍珠
     入囗爽爽
     嚼後留香

     核中果仁
     淡淡的浅青色
     香香脆脆的味道
     吃它可不易
     非大刀叨喝
     才能切开

    「没有这坚硬护层
     怎有后裔相传?」

之四
     伊班妇女
     砍折一把一把的黑榄
     连枝带干
     从不设想
     一种完善的采摘

    「反正江河流域一带
        黑橄榄无处不在」
     哈!
     她晶亮的双眸
     看不见   江河
     已流浓成疾
     大地母亲的皮衣
     已逐渐斑剥

     她灵通的双耳
     听不见
     大江在哀号
     土地的呻吟
     当两林被蹂 
     大地皮衣被剥削
     河源死於污染
     黑榄
     已是断市中
     伊班妇吟哦的
     神话

附:拉让江流域一带,土质有异於其他地区,土壤肥沃,雨水充足,
出产黑橄榄,别具风味,尤以肉黄品种为隹。
 
(1997年巫中华文艺社第九届常年文学奖新诗组推荐奖)

2012年3月11日星期日

砂华族文化协会设宴款待丸山宏伉俪

日本的筑波大学丸山宏教授博士莅临诗巫,获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代表盛情款待。

丸山宏教授是日本筑波大学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科、历史、人类学专攻教授博士(文学)。他也是留台生,可以以基本的华语进行沟通与交流。他的台湾屏东人太太也随同前来。

次是丸山宏教授第一次前来诗巫,并在四天里对本地民间信仰,如诗巫永安亭大伯公庙做初步考察工作,

2012年3月10日星期六

徵集星馬舊書刊

 砂拉越華族文化協會擬向民眾徵集早年出版的星馬舊書刊,以供該會作永久保存。砂華文協自成立以來,便將史料收集及整理列為該會重點工作,經多年努力,該會資 料室目前的史料收藏,已日臻充實;成為砂州館藏最為豐富的華族學術文化機構。該會的資料室也長期為學術研究者提供參考之便利。
  
為使該會收藏的本土書刊,能更為齊全完備,以利史料保存及提供學術研究用途;該會希望民眾能惠賜早年在星加坡、西馬及砂拉越出版的書刊;尤其是在砂拉越州內所印行的書刊,更為該會所致力蒐集的項目。 

這些早年出版的書刊,除西馬、新加坡出版的中文書籍;砂拉越出版的部份,主要包括有拉者王朝至1980年止所出版各種語文書刊及教科本,如:殖民地官員著作、砂拉越年報,政府報告書、法令冊子/早期婆羅洲文化局出版的各種語文叢書及〈海豚〉雜誌/ 個人著述等。 

另外早年留下的帳本、契據、手稿及與唐山往來家書,也在該會收藏之列。 

凡收藏有上述書刊及史料而願意惠賜該會者,可於辦公時間將書刊送至該會沙廉路會所( 華利商場附近)或撥電084-212253 與辦公室人員聯絡。

文協收藏的舊課本。如果你有1970以前出版的華文課本願意惠贈本會,可與我們聯絡。

 一批由熱心人士從回收中心轉送過來給本會的舊書刊,經封存等待處理。

2012年3月7日星期三

诗潮吟社诗词共赏


给我一片天空

  • 田思

給我一片天空
一片幼年的乳白色天空
游逛的白云像成群的绵羊
倒映在辽阔的池塘和草原上
夜晚总有月亮温柔的窥探
还有星星眨眼讲着敻远的故事

我爱这一片天空
让我看见蜻蜓和松鼠的腾跃
让我听到蟋蟀和青蛙的歌唱
别给我太多的娇宠和搀扶
我要试着从跌倒中学会走路

给我一片天空
一片童年的蔚蓝色天空
永远有长尾巴的风筝在飘扬
听到热带鱼唼喋和林鸟的啁啾
嗅到泥土和花草的馨香
别老叫我把心拴在斗室里
别让电子游戏机昏眩我的视力

我的天空有一道畅快的滑梯
呼啸着滑向友伴的玩闹和嬉戏

给我一片天空
一片青年的金黄色天空
永远有蒸发不完的汗水和精力
用来浇铸人类正义和善良的丰碑
远方总有亮丽的彩虹
远方有蜿蜒的山径和千丈瀑布
为了那蔷薇色的爱情
我在跋涉中付出多少斑斑的血迹
我朗朗的豪笑总在山谷发出回音

给我一片天空
一片成熟的紫色天空
别让酸雨淋湿了我的梦
别让烟雾遮蔽了我的真诚
别叫我内心天然的热带雨林
让位给一栋栋冷漠的洋灰钢骨
我把睿智沏成一壶龙井
我把哲思梳成一株银柳
我平和的心曲通过一管牧笛
悠悠地回荡在晚风夕照里

我们不是候鸟

 
 
 
 
 
 
 
 
 
 
 
 
  • 田思

候鸟飞去了
他们说
这里阴晴乍变
这里风雨如晦
这里的老鹰贪婪
这里的枭鼠猖獗
彼岸的草木肥美
异国的天空明朗
是该飞去的时候了

不!不!
我们不是候鸟
我们是大地的儿女
谁生养我们
谁就是我们的母亲
这里的每一吋土地
都滴过我们辛酸的血汗
这里的每一个园圃
都开过我们欢笑的花朵

啄木鸟笃笃地啄著病树
他要啄出常青的春季
燕子自由地翱翔
他要剪出一片蔚蓝的天空
海鸥搏击在风口浪尖
他要寻找海洋丰富的历史
布谷鸟声声催耕
他要衔出穗穗的金黄
还有热带的犀鸟在森林中
执拗地守著他们的淳朴

我们不会忘记
祖先漂洋过海的苦难
我们打心底珍惜
他们留下的唯一遗产
那把磨损而残缺的锄头
太阳把名字印在山峦上
祖先把劳绩
刻在每一棵树胶
每一个矿坑

我们不会忘记
母亲生我们的那一滩血
已渗入这里的每一道溪流
母亲割断的那条脐带
已接到活水的另一个源头
我们在这里哺育
在这里成长
我们更用勤劳的双手
把大地重新装扮
大地的芬芳
就是我们的芬芳
大地的繁荣
就是我们的繁荣

我们不羡慕
孔雀的艳丽
因为他开屏后一无所有
我们不效法
蛇鼠的饕餮
因为不劳而获者
终究没有好下场
我们不理会
鸱枭的信口雌黄
因为他们的翅膀
遮不著真理的阳光

我们是犀鸟
我们是布谷
我们是海鸥
我们是燕子
我们是啄木鸟
我们是和其他子民万物
共存共荣的
土地最挚爱的儿女

我们不是候鸟
我们永不离开
最最亲爱的土地
为了她明天的幸福
我们誓言
把我们的青春和力量献出

我何曾睡着

  • 吳岸

我俯首
那震天撼地的春鼓    也随之沉寂
人的山
如梦
初醒
遂溶落成海成河    依依归去
广场上
遗留
几许孩童的回眸
流连    流连於我
凛凛的犀角
飕飕的眉鬚


当人们带着我的祝福
重扑生活的沙场
我又回到    我小小的天地
如闭关的人
恒守    千年的孤寂
昨日
万头钻动的精武山
报我
擎柱采青的    欢呼
沉了
浮起
终沉入    我悠悠的梦里……


依稀
是江南红绿
我探步出洞    在佛山哪个寨尾?
登高踩桥    在羊城哪个街头?
那缠腰的壮士    挥引着綵球
逗我    千里躥仆
霍然一个腾空
挟掌声雷动
不觉
双双    已飞渡万里重洋……


不  不
我并未睡着
我何曾睡着
我在梦中    醒着
我醒在    梦里
这斗室晨昏不分
岁月似流水无声
但我听见    季节的脚步
感受    人世的悲欢


当椰风送走    炎炎的长夏
蕉风来报    南国的春讯
当邻家的孩子
在院子里
敲打起    木箱铁桶儿
咚咚锵    咚咚锵
我就睁眼
就昂头
满心祥瑞
再次向人间        躍腾……

达邦树礼赞

  • 吴岸


你是山顶上
一颗高大的达邦
在拂晓时第一个
去迎接黎明的曙光
你那参天的绿叶
吮吸着宇宙的灵气
蜜蜂在你的怀抱里
酿制百花的芬芳

 那一天
我来到山下把你眺望
只见你一身洁白
沐浴在晨曦里
像一个银色的巨人

有一年炎热的七月
正是农人烧芭的季节
熊熊的野火
把山坡烧成一片焦黑
我站在新辟的芭场上向你眺望
只见你岿然不动
屹立在滚滚的浓烟中
像一个古铜色的巨人

半夜里我从梦中惊醒
耳边犹如听到轰隆一声巨响
我连忙起身
向山上眺望
啊…
美丽的达邦树
你已不见了踪影
你已经倒下了
消逝在黎明前最深邃的黑暗中

从此山顶上
再也看不到巍峨的达邦
你已化为沃土
滋育着漫山的稻秧

 每当夕阳西下
彩云片片的时候 
我抬头远眺
仿佛又见到了你
含笑地陶醉在晚霞中
像一个金色的巨人

2012年3月6日星期二

为陈瑞麟老师寿


陈瑞麟老师何人也?天南一放翁是也!

几年前,我曾经写了一首五言绝句送给陈老师。诗是这样写的:

天南一放翁,
诗酒气相通。
椽笔冲霄过,
飞鸿西复东。

这首诗基本上是描绘了陈老师的个性和嗜好。他性情开朗豪放,喜好诗文与书法,又爱旅游,数十年间,游遍天下。

我和陈老师本无渊源。 我在公教中学上学时,他在中华中学教书,互不相识。待得他到公教中学执教时,我早已出国留学了。十余年后,当我倦鸟思归时,他已从教育界退休了。但我和陈 老师还是有一些间接的渊源,因为我的岳父、岳母是陈老师伉俪的同事,我的太太更是陈师母王美玲老师的学生,而他们的大儿子则是我的同行和生意上的竞争对 手。因此,我们是注定要相识的。

我和陈老师结的是笔墨缘。这是近二十年的事。那时,诗巫的一些有心人成立了马来西亚书艺协会诗巫联委会,我和陈老师夫妇都是会员,合力推广书法艺术 的工作。陈老师后来还当了多年的秘书和主席,对于诗巫书法艺术的发展,居功至伟。陈老师的楷书有很深的基础,近年来专攻隶书、篆书和金石文,成就卓著,与 他的夫人王美玲老师常常参加国际书法展,可说是一位国际书法大师了。

陈老师也喜欢古典诗词。诗巫这个小地方,地灵人杰。老一辈从中国南来,出了不少杰出的诗人。他们在二次世界大战后成立了诗潮吟社,雕金缕玉,传唱不 衰。但是这班人逐渐老去,有的隐退了,大部分去世了,开始出现了青黄不接的现象。有鉴于此,陈瑞麟老师在约十年前提出了举办诗词研习班的建议,可惜苦无良 师。为此他就找上了我。我那时年轻气盛,平生虽然只写过一首七律,却占着这些年多读了几本书,竟敢滥竽充数,上台教起古典诗词来了。这个诗词研习班吸引了 十几、二十位的诗词爱好者,持之以恒,终于奠定了新生代诗家的基础。后来,经黄政仁、罗礼耕两位明师的指导,诗潮吟社如今又逐渐恢复了旧日的风采了。现在 我们每周有一个晚上还在陈老师的家里上课。陈老师是我们的班长。

陈瑞麟老师夫妇喜旅游,每年都要出国旅行数次,国际上每有盛会他们也必参加,如二零零八年的北京奥运会、去年的上海世界博览会、历年来的国际书法展和中马书法交流展,他们都参加了。

今年是台湾的民国政府建国一百周年,他们在十月份也要去台湾参与其盛。陈老师在中国和台湾都有亲人,旅行方便。他又广结朋友,到处都能得到亲切的招待。加上他的四个儿子各居世界的一方,每年他们夫妇都要花时间去探望各地的儿孙们,也够他们忙的了。

我和陈老师还有一桩笔墨缘。十几年前,几位文友相约在《诗华日报》开辟了一个专栏,叫做《丰采》。陈老师和我都是特约写作者。这个专栏断断续续地维 持了三四年的时间,令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文学风雨情。我因此也出版了两本书,聊可称为作家了。陈老师比我勤快,即使《丰采》结束后,他仍然笔耕不辍,至今年 他已出版了五本书了。相比之下,我真是难望其项背了。今年,旧文友们又相约在《诗华日报》开辟新的专栏,名曰《篇篇丰采》,延续旧日《丰采》的路线,我和 陈老师也重作冯妇,再结文字缘。希望这次能开出更灿烂的花,结出更丰盛的文学之果。
陈瑞麟老师生于中国,长于台湾,落根于砂拉越的诗巫。他经历了军阀的割据、日本的侵略、国共的内战、台湾的戡乱时期,颠沛流离,饱受风霜,直至他在半个世纪前来到海外的天堂,美丽的砂拉越诗巫,他终于迎来了生命的春天。

如今,他婚姻美满,儿孙满堂,生活舒畅,所以自然长寿。他曾经说过要和台湾的老摄影家郎静山相比,要活过一百零三岁。他的妹妹也说过他可以活过一百二十岁。好人长寿,自不待言。不过我和他相比,相差太远。陈老师是否能活过一百二十岁,只有等待我的儿孙代我证实了。

如今,陈老师八十岁了。我作了一首七言律诗,特地为陈老师暖寿。诗云:

月满欣逢君进寿,清辉永夜耀明居。
春秋纸上江郎笔,风雨杯中惠子鱼。
老去不忙翻历日,闲来且喜读诗书。
长生自是人间好,梦里神仙总弗如。




 

抵詩巫出席書畫展‧馬英九胞姐向老師賀壽

 

台灣總統馬英九的胞姐馬以南,特地飄洋過海到詩巫,出席初中老師陳瑞麟與家人的書畫聯展開幕儀式。

 



馬以南是陳瑞麟在台灣北一女中的得意門生,頂著台灣總統胞姐光環的她,也因此成為會場矚目的焦點,陳瑞麟在詩巫的學生也爭喊馬以南“師姐”,並與她合影留念。

高貴大方的馬以南笑臉迎人,樂於接受會場人士提出合照的要求;之後在老師帶領下,參觀書書展,並且用心地聆聽老師對書畫作品的解說。眼見馬以南出席、捧場,陳瑞麟滿心感動、笑不攏嘴,師生倆喜相逢,相談甚歡。

馬以南受邀致詞時表示,陳瑞麟老師當了50多年的文藝人,如今已是文藝大師,而且還與家人一起辦書畫聯展。

師生關係50多年

“我與老師的師生關係已有50多年,可謂亦師亦友。老師在台北辦書畫聯展,我都有出席,此番到詩巫,我是特地向老師拜壽,也順道探訪他的家人。”

“因緣際會,老師來到大馬,誰知就這樣一去不回頭。他在這裡遇到了夢中情人,且成家立業,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

罗礼耕作品

  • 罗礼耕
    
    [赠侯越英]
     
    昔日萍逢抑岸亭
    江深云暖路花馨
    十年风雨几番事
    未改青山半点青
    
    [和无争居<心倦>原韵之一]
    
    卜宅无争下,安居久未违,
    车声门外寂,山色雨中稀;
    绿野开诗境,溪光驻夕晖,
    登临无限乐,蕨笋蟹鱼肥。
    
    [和无争居<心倦>原韵之二]
    
    归径人迹少,心倦世情违,
    旁榭今谁主,破檐故燕稀;
    晚烟笼老树,孤影迹馀晖,
    匹似镏驴路,飞源指爪肥。
    
    检十四盐韵[和无争取<心倦>]一首
    
    修到名山住,无争养智恬,
    澄穸诗旬炼,隹境俗尘歼,
    日暖花承屐,风柔燕入檐,
    云崖明月吐,伴读上窗帘。
    
    检十二优韵[和无争居<心倦>]一首
    
    老舍依山住,归居喜自斟,
    青山医俗眼,寂境豁尘襟;
    课子宵推卷,敲诗解倦心,
    悠然篱菊趣,端不让陶潜。
    
    检五横韵[和无争取<心倦]一首
    
    不羡长安第,山轩傍竹园,
    村居随处好,衷隐弃心违;
    细雨山鸡橱,秋风木板栅,
    闲来香一 ,读易下书韩。
    
    [新居雨後]
    
    凭空绿像映鲜明,尺许平场百态呈;
    足不跨门看世事,乐中增智更娱心;
    
    [新居雨後]
    
    雨後林梢欲化烟,断云明灭夕阳边;
    人间多少炎凉味,听尽胶风一树蝉。
    
    [大选有感]
     
    州国匡扶贵匹夫,那容海水许虚无,
    轮捐剪彩民心死,愧我中华钱可呼;
    每逢大选思骨肉,肩临忠骨耻头颅,
    同床历史今重演,似合尤分马达吾。
    
    [端午]
     
    南荒沿俗吊忠魂
    吃粽年年忆屈原
    小子爱听端午事
    鹅江岸话楚江冤钱可呼;
    每逢大选思骨肉,肩临忠骨耻头颅,
    同床历史今重演,似合尤分马达吾。
     
    清明扫墓
    
    踏青扫墓两相宜,历历容香忆旧时,
    无限感恩花一束,九泉含笑我心知。 
    
    

2012年3月4日星期日

《尋找不達大》序文

鄉情撩起的味蕾

◎ 田思
 
 
   星期日早晨,藍波穿著及膝短褲和印著獵人頭圖案的T恤,脚底趿著拖鞋,慢條斯理地從那掛著許多熱帶懸垂植物的車房出來,開著他的“靈鹿”小車,沿途欣賞 風景,四十五分鐘後便到了離古晋十七英里的新生村小鎮。那裏的巴剎有許多山珍野味和各種森林産品。藍波總是知道哪個攤位可以買到新鮮又便宜的野菜或山猪 肉,以及各種做菜的作料。選購完畢他又順便到鄰近的咖啡店買了幾塊錢的三角菜粿,然後施施然地駕著“靈鹿”回家。

  那邊厢,由吉隆坡大將出版社派來爲藍波的新書《砂拉越雨林食譜》拍攝圖片的攝影家蔡立豪與副總編劉藝婉已恭候多時了。他們一早被石問亭載去吃古晋的哥羅面和叻沙,大快朵頤,想不到還有機會品嘗藍波帶回的客家三角菜粿,大嘆此行不虛也。

   整個下午,藍波的妹妹與外甥們都在客廳看電視,兩位吉隆坡來的客人在整理攝影器材以及各種富有婆羅洲特色的小擺設,如藤籃、木雕、錫盤等。而藍波一個人 却在厨房大顯身手,或炒或煮,或燉或燜,兩三個鐘頭內就調製出七八道“雨林佳肴”,什麽野蕨炒蒜米、烤茄子、山猪肉醮峇拉煎、咖喱魚頭、豆豉泥鰍、野山茄 湯……真是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三尺。石問亭與沈慶旺幫忙把菜肴擺好在光綫充足的前院小桌上,藝婉不斷用小簿子記錄著食材和每道菜肴的烹調程序,立豪則對 著攝影鏡頭哢嚓連聲,尋找著最好的角度。幾個鐘頭就這麽過去了。

  晚餐時又來了幾位文友的家眷,大家圍坐一桌,成了藍波《砂拉越雨林食譜》付梓前的第一批鑒賞家。

   藍波在籌備那本《砂拉越雨林食譜》之前,我們早已戲稱他爲“雨林食神”,除了因爲每次聚會談文學時,藍波總順手做一兩道小菜給我們下酒之外,還由于去年 底沈慶旺的《蛻變的山林》于吉隆坡ikopi咖啡消閑館舉行推展禮時,藍波越洋表演厨藝,把帶去的各種山林食材,在ikopi的小厨房內“現炒現賣”地弄 出好幾味美食,讓一百多位出席新書推展禮的文友都吃得很開心。文藝版編輯黃俊麟還差點把整撮巴裏奧山鹽一口吞下,連忙灌了幾±­Tuak米酒解鹹。而藍波 還在現場接受《星洲日報》記者林悅的訪問,介紹各種雨林佳肴的製作過程幷拍下有關食材的照片。事後這篇報導在副刊版圖文幷茂地刊載,連新加坡《聯合早報》 也彩色精印了這篇報導。藍波“雨林食神”的雅號從此不脛而走。

  其實,“食神”只在我們有好東西吃的時候才叫著玩玩的,平時我們都叫他“波哥”。這位波哥的一生可以用一段文字來概述:

   他出生於木膠省木膠河口的小鎮木膠,幼年家貧,母親替人洗衣幫補家用。木膠小鎮的自然景物與風土人情給藍波的童年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也給這册《尋找不 達大》增添了豐富的寫作素材。藍波求學時期成績不俗,但中學階段是在私立英校以半工半讀的方式來完成的,他很感念曾提携他的恩師。畢業後藍波就當上了公務 員,數度轉徙各地。他曾在蜥蜴鎮(Biawak)學人“撈金沙”,似乎也沒發財;又到林夢的順叻“守邊境”,開始爬格子的玩意;也曾到老越港口當過“一個 人的檢查站”的站長,閑極無聊開始釣蟛蜞,亦曾在汶萊灣垂釣,自得其樂;或在美裏長橋看落日,渾然忘我。最後調到詩巫海關部,住在甘榜南甲的公務員宿舍。 適逢一班文友籌組詩巫中華文藝社,藍波欣然參與其盛。從會員、秘書到主席,他都曾當過。他的宿舍取名“風鈴閣”,藍波常以自製的“薄餅”招待到訪的文友, 包括一些來自西馬的教師,彼此談文論藝,其樂無窮。更難得的是,他以宿舍狹窄的地板爲桌,經常剪剪貼貼,在那裏編出了兩三百期的〈文苑〉副刊和好幾本“拉 讓盆地叢書”,維持了拉讓½­畔近十載的熱鬧文事。藍波默默耕耘的精神,很受朋友們的敬重。而他豐富的人生閱歷,也使他有取之不竭的寫作題材,不管是寫寫 專欄或參加文藝創作比賽,都能得心應手。

  從駐守林夢的歲月開始從事寫作,藍波那支筆從來沒有停過。在編文藝副刊的那段日子,有時爲了補版,他寫得更勤。參加創作比賽也屢有斬獲,最近一次得獎是“第二届馬鳴菩薩文學獎”的小說獎,我們很爲他高興。

   藍波退休以後,經常雲游四方。每當遠游回來,都會和老朋友歡聚,談談旅途見聞與分享一些近作。大多時候是我和沈慶旺、石問亭等談得口Ä­橫飛,而他只偶 爾插上一兩句,這就是波哥的風格。當我們一干人興起提倡“書寫婆羅洲”的概念時,藍波積極響應,他充滿鄉土味的作品成了最好的示範。

   藍波除了在1992年出版詩集《變蝶》之外,多年來仍未有其他集子面市。現在挾“雨林食神”的美名,一口氣連出兩本散發美食與原鄉風味的杰作,一本是 《砂拉越雨林食譜》,另一本就是《尋找不達大》了。藍波那支樸實而矯健的文筆,將帶給我們無比的心靈享受,也讓我們對“犀鳥之鄉”砂拉越的風土人情有更深 刻的認識,就像我們品嘗他用道地的本地食材,親手泡制出來的風味小食一樣。至於您的味蕾能得到何種程度的滿足,就有勞讀者諸君深入藍波的文字世界,親自體 會一番了。

  


蓝波个人简介:

四字辈,原名沈若波。生于检朴的渔村小镇—木胶。

1959年迁至古晋。华小毕业转入私立英校,考取英国剑桥海外文凭,服务于马来西亚海关部30多年,海域驻站,边界把关。

1970年代在林梦开始写作。

砂 拉越星座诗社社员,诗巫中华文艺社前主席。曾主编中华文艺社副刊<文苑>及砂拉越星座诗社副刊<田>,编辑拉让盆地丛书。作品有 诗集<变蝶1992>、散文集<寻找不达大2009>及食谱<砂拉越雨林食谱2009>。

曾获多届砂拉越星座诗社、诗巫中华文艺社常年文学奖诗歌和散文首奖,并曾获砂留台同学会诗巫分会首届文华文学奖散文第二名、新加坡国际广播电台、武吉智马琼崖联谊会散文第三奖、马佛青总会第二届马鸣菩萨文学奖小说首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