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思
二00三年某個星期日,我坐在門口閱報,一輛載著蔬菜的貨車停在門前,是賣菜的老
楊打從十七哩新村趕下來,帶一位姓鄭的朋友來訪我,他就是剛從澳洲回鄉省親的會
石兄。
楊打從十七哩新村趕下來,帶一位姓鄭的朋友來訪我,他就是剛從澳洲回鄉省親的會
石兄。
老楊和會石兄都出身於砂拉越古晉附近的貧困農村。其實我和他們并不熟絡,只知道
在六十年代反帝反殖時期,他們都受進步思潮的影響,在左翼報紙“新聞報"的文藝副
刊上寫稿。會石兄擅長寫新詩,筆名是卡斯特,詩風清健,是當時較受注目的詩人,只
惜那時期的作品多已湮沒。而老楊好像是寫雜文的,他後來成了左翼政黨的農村幹部,
因逃避殖民政府的逮捕而參加游擊隊,曾在森林中出生入死,我聽一些朋友講過他傳奇
性的經歷。會石兄是當年少數有機會接受英文教育的農村青年之一,曾在教育部任職,
八十年代移民澳洲,現已退休。
在六十年代反帝反殖時期,他們都受進步思潮的影響,在左翼報紙“新聞報"的文藝副
刊上寫稿。會石兄擅長寫新詩,筆名是卡斯特,詩風清健,是當時較受注目的詩人,只
惜那時期的作品多已湮沒。而老楊好像是寫雜文的,他後來成了左翼政黨的農村幹部,
因逃避殖民政府的逮捕而參加游擊隊,曾在森林中出生入死,我聽一些朋友講過他傳奇
性的經歷。會石兄是當年少數有機會接受英文教育的農村青年之一,曾在教育部任職,
八十年代移民澳洲,現已退休。
那次兩位文學前輩的到訪,是希望我協助會石兄出版他早年詩作的結集“碧湖詩輯"。
因為會石兄是客家人,當時我剛在報上看到客屬公會出版基金的啟事,就建議向它提
出申請。會石兄省親回澳後,我把他的詩集複印了幾份,幫他填寫申請表格,親自交到
有關公會去。不料事後這個所謂“出版基金"的計劃胎死腹中,負責人也沒有作出任何
交代,令人疑憾。
因為會石兄是客家人,當時我剛在報上看到客屬公會出版基金的啟事,就建議向它提
出申請。會石兄省親回澳後,我把他的詩集複印了幾份,幫他填寫申請表格,親自交到
有關公會去。不料事後這個所謂“出版基金"的計劃胎死腹中,負責人也沒有作出任何
交代,令人疑憾。
最近會石兄從澳阿德萊得打來長途電話,說他退休後仍常有寫詩,並與一些中國移民
組織華文作家協會,自己當了會長。為了紀念早年的一段文學經歷,他決定將有關砂拉
越題材的作品在南澳出版,囑我寫序。我為會石兄能將其對文藝的興趣貫徹至今而高興,
雖然彼此了解未深,也欣然應允作序。
組織華文作家協會,自己當了會長。為了紀念早年的一段文學經歷,他決定將有關砂拉
越題材的作品在南澳出版,囑我寫序。我為會石兄能將其對文藝的興趣貫徹至今而高興,
雖然彼此了解未深,也欣然應允作序。
記得在幫會石兄申請出版基金時,曾被他詩集中的兩纇題材深深感動,并選了幾篇推
薦給當時在編篡中的“馬崋文學大系--新詩集"。這兩纇題材就是對友情的堅貞不渝,
與對砂拉越鄉土的熱愛。對於一個已移民西方國家二十多年的知識份子來說,這種情懷
彌足珍貴。
薦給當時在編篡中的“馬崋文學大系--新詩集"。這兩纇題材就是對友情的堅貞不渝,
與對砂拉越鄉土的熱愛。對於一個已移民西方國家二十多年的知識份子來說,這種情懷
彌足珍貴。
“走在馬麗河上/不在家鄉/聽農場犬叫/心里正緊張/見鮮血遍地/知道你已創傷//聽說你回
過村庄/大地依舊無光/誰料到/你走的路有多長/伯母不知道你的去向/只說/你離開門房/有點
倉惶/懷里揣了/一撮菜地的土壤"(遠航)
過村庄/大地依舊無光/誰料到/你走的路有多長/伯母不知道你的去向/只說/你離開門房/有點
倉惶/懷里揣了/一撮菜地的土壤"(遠航)
凡是經歷過砂州“十年動亂"那段辛酸歲月的人,誰不會對這首詩中所流露的高度真實
性驚心動魄的歷史創傷而感到憟然動容?當年“懷里揣了一撮菜地的土壤"的那位農村
青年,大概萬想不到在他九死一生的劫難中,會有一位“遠航"至異國的的朋友在惦念
著他的安危;更想不到在劫後余生的几十年後,這兩位朋友又在同樣的菜畦見面敘舊,
重拾當年的滄桑,還包括文學的話題吧?
性驚心動魄的歷史創傷而感到憟然動容?當年“懷里揣了一撮菜地的土壤"的那位農村
青年,大概萬想不到在他九死一生的劫難中,會有一位“遠航"至異國的的朋友在惦念
著他的安危;更想不到在劫後余生的几十年後,這兩位朋友又在同樣的菜畦見面敘舊,
重拾當年的滄桑,還包括文學的話題吧?
會石兄的童年與少年歲月大概是在石角,十七哩,石隆門這一帶的農村度過的。他在
這些地區留下許多生命的痕跡與刻骨銘心的眷戀。他寫從祖父傳到父親手裡,又從父親
手裡傳給他的那把“鋤頭"(象徵窮人的命運?):
這些地區留下許多生命的痕跡與刻骨銘心的眷戀。他寫從祖父傳到父親手裡,又從父親
手裡傳給他的那把“鋤頭"(象徵窮人的命運?):
“白天把你握在手里/夜晚和你躺在一起/不管風風雨雨/從腳下掘起/掘鈍了/再把你磨利"
(鋤頭)
(鋤頭)
他寫童年割膠的記憶:
“含淚的朝陽/濕透了橡樹胳臂胸膛/白乳淌淌/感情悽愴/只擔心價格下降/收了膠刀/頭上燈
兒不放/和汗斜靠在皺紋滿臉的橡樹身上"(割樹膠)
兒不放/和汗斜靠在皺紋滿臉的橡樹身上"(割樹膠)
他寫一個多世紀前,石隆門崋工起義的歷史悲劇的緬懷:
“一百三十年後/回到新堯灣/尋找王甲的片片傲骨/從多災多難的新宜山/從古老的短廊/到
古晉河東/二十哩路山搖地動/几多族魂/石火中緊緊靠攏"(山洪)
古晉河東/二十哩路山搖地動/几多族魂/石火中緊緊靠攏"(山洪)
他寫砂州“十年動亂"結束後重返“新村"的悲喜交集,充滿對家園和親人的眷戀和熱
愛:
愛:
“愛的甘泉/給我力量支撐/翩然繼續此程/家園啊/你是那麼嬌艷/叫我忘返留連/季侯的紫
雁/無論你飛到什麼地方/千萬/把這束信/遞給/新村的親人"(新村)
雁/無論你飛到什麼地方/千萬/把這束信/遞給/新村的親人"(新村)
他在獲悉“斯里阿曼"和平行動後,家鄉回復安
寧,對於那些曾嚮應時代風雷,為尋找自由而赴難的
犧牲者,表露出“怔忡"的感概:
“半個世紀/摸索怔忡//志滿山河/多少創痛"(怔忡)由於當年工作職位的遷調,他也
到過林夢,老越等邊陲的伐木區,寫下了“木山速寫":
到過林夢,老越等邊陲的伐木區,寫下了“木山速寫":
“赤著脖子/淌著汗/一輛山大王/老越雲端千條木桐飛下山"(木山速寫)
這些詩句,寫實中帶有想象,形成作者個人的風格。
作者是在六十年代初登上砂州文壇,所以在文字與創作手法方面都深受“五四"現實主
義文風的影響,詩風一般上都是平實的,有些詩句過於工整,少了一點騰挪跌宕的變化;
而在基調上以同情窮苦的下層人民為主,深深打著那個時代的烙印。由於作者是知識份
子,其詩歌語言也不免受古典文學的影響,有的帶著舊詩詞的韻味,如“采",“相思子"
等。作者在這方面的表現,似乎力有未逮。反而是“林嬸子"一篇與中國上個世紀六,七
年代的“民歌"式詩風很接近,寫得樸實動人。可見作者借鑒對象是多方面的,但理念上
仍以“五四"精神為主。其實作者深諳西方文,如果能從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吸收一些養
份,使詩歌內容與表現形式多樣化,我想也不是壞事。
作者是在六十年代初登上砂州文壇,所以在文字與創作手法方面都深受“五四"現實主
義文風的影響,詩風一般上都是平實的,有些詩句過於工整,少了一點騰挪跌宕的變化;
而在基調上以同情窮苦的下層人民為主,深深打著那個時代的烙印。由於作者是知識份
子,其詩歌語言也不免受古典文學的影響,有的帶著舊詩詞的韻味,如“采",“相思子"
等。作者在這方面的表現,似乎力有未逮。反而是“林嬸子"一篇與中國上個世紀六,七
年代的“民歌"式詩風很接近,寫得樸實動人。可見作者借鑒對象是多方面的,但理念上
仍以“五四"精神為主。其實作者深諳西方文,如果能從西方現代主義文學中吸收一些養
份,使詩歌內容與表現形式多樣化,我想也不是壞事。
看來在“五四"詩人群中,給作者最大影響的應該是艾青。輯中的“靜靜的石角河“便深深
帶著"大堰河--我的母親“一詩的影子。這首詩深感情充沛,鄉土味濃,敘事有層次,
可說是詩人鄭會石的代表作:
帶著"大堰河--我的母親“一詩的影子。這首詩深感情充沛,鄉土味濃,敘事有層次,
可說是詩人鄭會石的代表作:
“
石角河/今天/我看到空中瓢著的風箏/就想起你/你的飄滿中原紙綻的義山/你的門戶頹敗的
百姓祠/你的奇石堆疊上邊的古廟/你的老店中間的古樹排/你的廟土坡的防空壕/你的刀轎
上邊驅邪的乩童/你的大樹底下午睡的乞丐/你的肥沃的新宜山/你的果季裡累累的山果//在
你的洪水來時/在你的潮水退後/在毒魚季節過後/在祭過河神之後/在我玩得滿身泥濘之後/
在我摔倒染血之後/在我數天不見你/病倒痊癒之後/我浸到你涼快的水的懷裡/你以柔唇親
我"(靜靜的石角河)
從“靜靜的石角河"一詩,我們看出鄭會石寫敘事詩的才能,据說他近年的創作傾向正是
向敘事詩方面發展,而題材上也多所開拓。隨著南澳華文文學大環境的提升,我們期待
詩人會有更精彩的佳作出現。
百姓祠/你的奇石堆疊上邊的古廟/你的老店中間的古樹排/你的廟土坡的防空壕/你的刀轎
上邊驅邪的乩童/你的大樹底下午睡的乞丐/你的肥沃的新宜山/你的果季裡累累的山果//在
你的洪水來時/在你的潮水退後/在毒魚季節過後/在祭過河神之後/在我玩得滿身泥濘之後/
在我摔倒染血之後/在我數天不見你/病倒痊癒之後/我浸到你涼快的水的懷裡/你以柔唇親
我"(靜靜的石角河)
從“靜靜的石角河"一詩,我們看出鄭會石寫敘事詩的才能,据說他近年的創作傾向正是
向敘事詩方面發展,而題材上也多所開拓。隨著南澳華文文學大環境的提升,我們期待
詩人會有更精彩的佳作出現。
2004年5月5日完稿
(附記):這篇序文草稿完成後,本想請詩人老楊過目,並向他求証一些他們青年時期
的往事。豈料老楊遽爾在今年5月18日辭世,來不及看到好友的詩集面世;造化弄人,殊
覺無奈。謹以此序文與老楊在天之靈分享。
的往事。豈料老楊遽爾在今年5月18日辭世,來不及看到好友的詩集面世;造化弄人,殊
覺無奈。謹以此序文與老楊在天之靈分享。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