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蓝波
故乡沐胶,早年的市镇范围,只在沐胶河左岸边;市区与村落民宅也在边际十多里之內,其他的地段或河沿,都是沼泽芭地。
在一大片的沼泽泥地里,生长了一种棕櫚科类似椰子树,叶较大而树干粗巨,玛兰诺人管它叫做“芭
佬”的硕莪树;树身全是宝,叶子可编成亚答屋瓦,嫩叶织成大片席子,可当亚答屋的墙,遮风挡雨,织成袋子可装湿的硕莪粉。而整株树干內的淀粉含量更高,经
过处理后晒干成硕莪粉,內用外销,是沐胶居民的经济来源。
砍树、踏粉、晒粉都是玛兰诺人的专长。由于晒干的硕莪粉垂手可得,当年还没大量出口,价钱也便宜;玛兰诺妇女的巧手艺,制作出许多好吃的族人糕点。
小时候吃过一种硕莪饼,主要的配料是硕莪粉、糖和发粉加水,搅和成粉,平成一两公分高,用圆形的模压成饼形。当年没有电烤炉,用印度咖哩铝锅,放入生饼,用火炭烤,扁平的锅盖上也放了炭火,就这样烤出硕莪小饼干。
一小块只卖五分钱,咬一口在嘴里,硕莪饼在舌头上软化开来,味道有硕莪粉香。
很可惜,这样的美味饼干並没有承传下来。多年以后返回故乡,再也买不到童年那种入口即化的硕莪饼,而吃到的类似糕饼,既硬又没有口感。
但是,从硕莪饼所研发出来的另一种硕莪粉饼食Kueh Bangkit“梦吉糕”(福建话),这种砂拉越各民族都会烘烤制作的小饼干,也是华人新年必备的待客糕点。
“梦吉”糕的制作和硕莪饼近乎相似,同样用料是硕莪粉、糖粉、椰浆和蛋。先將生硕莪粉炒热,凉
干后掺入其他用料一起搅和成粉,再用手搓匀。手的热度和椰浆的油份,很快就把粉搓和得不粘手;再把粉团成平扁,印花的模是铁质开透型的五瓣梅花状,压出一
朵朵的硕莪梅花,若想要比较花巧的,会用拔鸡鸭毛的夹子,捏出一些纹,烘烤后,比较美观。“梦吉”糕外观硬梆梆的,含在口中,它会粘在舌头上,椰浆的香气
会充塞鼻腔,当味蕾被刺激而分泌唾液时,它就松化开来,口感香酥。
玛兰诺人最传统的硕莪糕点是酥椰片 (Tebaloi)。
制作酥椰片过程颇费周章,素材原料虽简单,但烘烤费时,帮手多才好做事。
硕莪粉掺进砂糖和椰浆,搅拌成稀汁糊状,加入白椰丝搅均。
舀一大匙掺杂料,放在一片差不多两尺长六至八寸宽的香蕉叶上,用刷子或匙刷均匀;能刷得越薄越
显功夫到家,然后放进土制灶內烘烤,就像烤意大利比萨一样。这土灶的灶面亦是用来烤制硕莪粒的。烤硕莪饼片时,把灶內柴火烧成炭,拨到一边摊出空间,放进
香蕉叶,烤至椰片八分熟时,拿出来,这时椰片还有柔软性,用刀子或剪刀剪切成小方块,再放到网上用慢火烤至熟了酥硬了,退热后存放在大方罐內,密封。
硕莪酥椰片要薄、脆、嚼起来酥酥的,才有椰香味,如果太厚实,反而只有粉的口感。当年烘烤出最好吃的酥椰片,是一位青云老先生的福州籍太太!
所用的香蕉叶,非一般普通的香蕉树叶,而是一种叫籽蕉的叶子,它与其他香蕉树叶没两样,香蕉却充满籽粒,肉无味不能生吃,只能把籽去掉,蕉肉搅和面粉和亚答糖,做成香蕉糕。
这种蕉叶有油质成份,用来包饭条(Pangang)最合適;蕉叶油沾到糯米,烤出来的焦味,才是真正的 Pangang原味。
五六十年代,沐胶是盛產硕莪粉的市镇,与附近的乌驛、拉叻分庭抗礼。出口到外国的硕莪粉,加工制成爽身粉、化妆粉底、饼干等;其中再进口的是那细小的硕莪米,用来加在绿豆汤或“復復杂杂”(BuBur Ca-Ca)蕃薯、芋头、糖水的甜品內。
玛兰诺人是做糕点的强手,也用硕莪米粒做出另一种属于他本族的传统糕点,那就是Kueh Beragin(胀风糕)!
这种独有的传统糕点,用多量的白椰丝,適量硕莪粉和硕莪细米粒。
將硕莪粉筛入椰丝中,加少量椰浆或水搅拌,不可太湿;將搅和的椰丝和粉放进圆形模內,將泡浸滤干的硕莪米粒搅入砂糖,撒在模內椰丝中央,然后再铺上一层椰丝。
烘烤器是一个大型印度咖哩铝锅,放在炭火架上,平扁盖上也放一些炭火,把锅变成一个烤炉,火候也要顾好,烘烤 Kueh Bangkit也用这种锅。
烤熟的“胀风糕”外层椰丝有一点干干的焦状,而中心夹层的硕莪米粒和糖,却是软绵绵湿润的。切糕如切比萨,可以切成十二或更多块。
离开故乡这些年中,一直因工作而多时候在这偏远小镇或边疆驛站工作,我也一直在寻找这仿佛消跡
的糕点;后来在拉让江畔镇上,玛兰诺摊贩售卖多样糕食堆中,看到思念的童年糕点,可惜吃在嘴里,口感变了,是加了黄姜粉,没有古早的原味。近年来,在星期
天市集里,有一摊子卖著同样的“胀风糕”,糕贩却是一位印裔的穆民。
在摊子上还卖有小时候最爱吃的“中国糕”。我曾疑惑,为什么马兰诺人做的糕,要叫做“Kueh Cina”中国糕呢?
原来它是潮州人做的“书册糕”和“白糕”的变奏。“书册糕”和“白糕”在中秋节期间就上市了。
糕的干磨米粉掺了糖去蒸熟,压入模子而成形,口感是软的,而 Kueh
Cina是搅拌均匀的料,模成糕形,再拿去烘烤,这口感是硬的,吃在口里,有时会被乾呛到喉咙,喝口咖啡,它就在咀里化开。
华裔各籍贯已没在做“中国糕”,反而被玛兰诺人承传下来,成了他们所谓的传统糕点。
另一种用水磨米粉浆,加了糖,少量硕莪粉和鸡蛋搅均;用的模是铜质的透洞花型,中央有一支小长铁条,末端有弯鉤。
將油烧热后,把花模放在油內烫热,勾著鉤子,沾了米浆,再放到油中,待米浆定形后,抖落成形的糕,炸得金黄。盛起时,它像一朵花,小小的隙洞像蜂窝,吃起来酥酥脆脆,有蛋香和米香。
由于在油中抖出糕的动作,像在盖印做的,所以这糕被玛兰诺叫著 Kueh Cap。
玛兰诺人也会用磨米浆混合椰糖,调配出浆糊状,稀稀的盛在如漏斗的器皿中,筛滴到热油中,用勺子翻摺成新月状,叫做“网糕”的 Kueh Jala;吃起来很香脆,不小心会散满地。但它太油了,炸的方法不妥当,有点腻。这种炸糕,大马各地很普遍。
还有一种用面粉搅和亚答糖,加水成稀浆,舀一大匙放进热油中,它会形成一个圆饼状,圆周边会起皱摺;中间插穿一小洞,热了会浮在油面,捞起盛盘,像极一顶小笠帽;就管它叫做“笠糕”Kueh Tapou。
玛兰诺人真是制糕能手,尤其是用料属硕莪粉为主,更能做出许多小零食。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