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12年11月9日星期五

砂华族文化地方化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文化(Culture)系指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提出
:“文化或文明,采取这个字汇的广义民族志意议来看,是做为社会成员的人们习得的复杂整体,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的能力与习性。” 
 
 文化,不仅是代代相传的生活习俗,更是个人在生命历程中依其际遇及生活经验,不断学习、
实践与创造的。因此,在探讨华族文化的特色时, 不仅探究华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更要思考在日
常生活中,华族究竟如何实践与再造自己的文化。 
 
 由砂州政府资助的砂拉越华族文化研讨会,5年才举办一次。今年以主题“45年文化汇合及族
群团结”探讨了砂州华族文化,5名研究背景迥异的主讲人,从不同面向探讨了砂拉越华族的本土
人文结构及面貌。 
 
 从全球化及地方化角度,剖析砂华族人文结构的徐雨村, 是加拿大亚伯达大学人类学系博士
候选人 。他是个台湾人,旅居砂州诗巫。为完成博士论文,以观察者角度,从过往文献及今日砂
华人生活中,看见自十九世纪起迁移砂州定居的华人,保存至今的文化意识。这群华人以华语或方
言交谈、华报及华文书籍杂志广为流传,维持传统农历庆典与宗教信仰,积极参与华人社团、教会
及政党,到现在,揉合其他族群文化要素,衍生具砂拉越特色的华族文化。 
 
 然则,1990年后的全球化脚步在加速。航空交通、电子通讯、电脑网络以及冷战结束,使全球
资讯流通快而频繁并相互影响。人们比以往更常旅行,形成跨国与跨地区的关系网络。全球化延伸
了地方化,凝聚了一个殖民或后殖民脉络、同一种社会认同或阶级认同的跨国连结。砂华人文化也
因此形成了深具特色的地方色彩。


砂华文学纯朴真实 


2008年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在受访时曾说:“西方文化过于突出其城市性,技
术性,妨碍了其他表现形,如地方性,技术性的发展。人类的整个不可知的部份被理性所掩盖了。
正是这种认识,促使我转向其他文明。 “ 
 
 砂拉越华人文学界深具代表性的文人田思认为,上述谈话同时言明砂华文学的特质,“或许正是
它较少受到西方文明中某些负面的影响,而表现了人类世界中纯朴真实的一面。这也是砂拉越本土
文化中最值得自豪的地方。 “


各族交融 ,砂华地方化色彩浓郁

   徐雨村从观察中看到了砂华族文化的地方化。所谓地方化 (localization),指的是砂华以来自
中国原乡的文化根基,揉合当地族群文化,再加上南洋地区华人的相互往来,所产生深具地方特色的
文化传统,诸如传统文化、地景塑造、语言交流、食物、华文报纸,都凸显了地方化色彩。 
   他说,“某些华族文化内容强调传统,有些揉合世界文化要素, 而全国与本州的族群文化,也对
砂拉越华族文化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堪称传统典范的莫过于各庙宇与宗教团体,依据农历举办的岁时庆典。 例如诗巫永安亭大伯公庙,
在送神、除夕、接神、天公诞、元宵节,以及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各神明诞辰等时间进行传统
祭典。 
 
 而基督教会对于不涉及鬼神崇拜的华族文化传统包括农历新年、清明节都抱持开放气氛,而华人新
年期间,教堂、教友也会在家里挂灯笼或贴门联 。清明节则不分信仰,是华族感怀先人的共同日子,
家族、公会、校友会也借此机会聚餐相会。 

公会传承传统扮要角 

   公会社团在传承传统的上扮演重要角色。乡属公会举办春节、公祭等节庆活动;艺文爱好者会以华
乐、书法、诗词、狮队、龙队、武术等活动来传承传统。除了岁时庆典及传统艺文活动 ,砂华还会透
过地理景观(地景)的塑造,强化对于乡土、国家及族群的认同。在诗巫,官民合作公园成为华族文
化的表征之一。 
 
 所谓的官民合作公园是指由合作机构集资建构公园,完成后交由市议会管理。且其公园多具历史纪
念价值,如纪念历任漳泉属侨长之 “漳泉园”、纪念福洲属港主黄乃裳的“乃裳公园”,让古田吉祥
塔、思源亭等“从中国复制到诗巫”的古田公园。

新生代华语罗惹式

在语言方面,砂华族因州内不同民族众多,多半具备多语能力,包括华语、马来语、英语及多种方言。
谈话时常混用几种语言,且将不同语言的调性划为一致,通称为“罗惹式(Rojak)”语言。 
   徐雨村表示,“迁移过来的第一代可能终生都能使用纯正乡音或方言交谈,其后代则具备多语能力
,且习惯用‘罗惹式’华语,这就是华族与友族共同生活后的自然产物。”
 
方言面对流失危机 

   至于正式场合与广播电视节目,则采用接近中国或台湾腔调用法的标准化华语。不过,由于教育制
度以学习国语、华语、英语为主,再加以通婚普遍,华族方言正面对流失危机, 即便是人口最占优势
的福州人也深感危机,使得乡属公会开始推广方言话剧或歌唱作等表演节目。 
 
 食物,是展现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而从砂州饮食更可窥见文化之发展脉络。砂华人在饮食上,有
着浓厚的地方化色彩。砂州外食餐饮以咖啡茶餐室为主,提供的食物包括乡属风味 ,例如福州干盘面、
潮州粿什、海南鸡饭;南洋风味之叻沙、马来风味之咖喱鱼饭、罗惹等。无论何种族群或宗教 ,都可
在同一家咖啡茶餐室用餐。在华族餐会或节庆中,虽仍备有传统华族年菜或菜色 ,但友族传统食物包
括咖喱、沙嗲也成为餐点之一,而马来族或伊班族过年,华族同样参与其盛。

砂州华文报特色

华文报纸是砂拉越华族社会日常生活的缩影,尤其地方新闻最能促进同一区域人民的共同意识。也因
此,销售节围遍及砂州各地的华文报纸包括诗华日报、星洲日报、联合日报等,虽于南、中、北砂各
有设厂编印发行,也都很注重当地的地方新闻。在国际新闻方面,华文报纸也很重视其他国家之华人
社会政经、娱乐时尚资讯、外报评论等。

人情广告华报特色 

    “人情广告是砂华文报的大特色。指的是以夫妇、个人或团体名义刊登广告,祝贺亲友结婚、获
颁衔头、当选社团要职、大学毕业,或哀悼亲友去世等。这在国外譬如台湾就没有这样的广告。” 
 
 徐雨村表示,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近两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华族从中国迁移并定居于砂
州。在商业及农业经营上站稳脚步, 进而在战后的都市化与专业化浪潮中加速发展。在此期间,砂华
人持续维持与大中华地区的文化互动、商业及政治互动。 尤其在地方化上,华族因与本地各族群的长
期互动,而产生深具砂拉越特色的华族文化,这是砂华族长久耕耘的成果, 也是参与砂拉越多元社会
与公民社会的资本。

文化意识情结难割舍 , 砂华大中华文化互动

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往往是跨国力量交互作用下的产物,包括地方社群、中国的文化中心城市,以
及地主国政府,所以自中国迁移而来的砂华人,和以华人文化为主流社会的大中华地区,包括中国、
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拥有难以割舍的文化意识情结。 
 
 影响砂华人与大中华地区互动的两个关键年代是1949年及1990年。前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者为冷战结束,跨国经贸结盟关系,于此后取代意识形态挂帅的对垒。 1955年周恩来并在英隆会议表
示,他希望华侨在外落地生根,争取当地公民权,参与当地政治活动, 砂华人开始由客居身份变为主
人翁,“华侨”逐渐被华人、华族或华裔取代。 1989年,英马政府禁止砂公民前往中国,定居中国者
将无法入境砂州。 

港澳双边交通媒介 

   在此期间,香港及澳门贸易商持续供应中国商品,并协助砂华人寄送礼物至故乡,成为砂华与中国
的交通媒介。 1974年,马中建立外交关系,65岁以上公民得以探亲名义,赴中探亲。  1989年,马来
西亚开放公民往中国探亲、旅游及经商。 时值中国开放,外侨投资受到重视,砂华贸易商业重心大幅
移向中国。 1994年,砂首府设立中国驻砂领事馆,关系更形密切。 
 
 由乡属公会力促的世界乡属籍贯大会,也使散居海外华人得以联系,并开始了中、砂学生交流计划
。中国商品更自由输入砂州,成为砂华人家居主要布置之一。 

南大成砂华教育摇篮 

   在中国与南洋华人阻断交往期间,新加坡华社于1956年设立的南洋大学成为砂华教育摇篮之一。它
以华语为教学媒介,欲维持南洋华人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华语教育体系。 唯1975年,南大改制,完整
的小学至大学的理想华文教育体系,宣告破裂。而台湾政府因极力落实反共与侨胞政策, 并鼓励全球
华人留学台湾,遂成为砂华文中学毕业生重要升学管道。尤其80年代,砂木材业鼎盛时期 ,砂台贸易
关系也达高峰。 
 
 1989年到2000年间,虽高喊回归中国寻根,但台政府坚持华侨文化政策 ,再加以留台校友在医疗、
商业、华教、新闻媒体及社团组织产生的影响力,双方往来无碍。但2000年台湾政党轮替,侨胞政策对
象从华侨转为台侨,影响海外华人对台政府的信任。 2008 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侨务工作回复初始。在
中国与台湾均加强海外华人工作下,砂华社团取得更多样文化交流
 
 关注全球“华人事务”
 
 由于历史背景使然,砂华对全球“华人事务”尤其政局发展抱持高度关注 。加以州内可透过卫星天线,
接收来自中国、台湾及香港中文节目,以及主流华文报章及华语广播也提供大量大中华讯息,砂华早已
生活中落实“家事国事,事事关心”。不仅政局评论或时事议题,就连中国、台湾、香港制作的人文地
理或娱乐时尚节目,也已占据砂华生活之一席。使人玩味不已的还包括,砂华人对台湾乡土闽南语长寿
的狂热。 

乡属地方化与跨国连结 

   砂华族多来自中国东南地区的方言群,随着华族在砂扎根 ,乡属公会以传统地缘籍贯概念为基础,
融合拉者布律克政府的社团制度,成为砂华族典型社会组织。 
 
 砂华族社会普遍用的方言群分类有七乡属,即福州、兴化、福建、潮州、广惠肇、海南、客家,后
来陆续又成立了姓氏公会、同业公会、宗教慈善团体、文娱团体,其组织形式多与乡属公会雷同。他
们具备自主独立的人力资源,其组织结构除了理事会,也有青年团(男)、妇女组(女)及乐龄组,
以应和不同的年龄及姓别族群需求。
 
社团进行地方性整合 
   在各社团组织运作成熟后,他们会进行地方性整合,由各城镇社团,派遣代表参与当地的华人社团
联合会如华团或中华工商总会等。目前华团成员包括地缘、血缘与业缘团体,也就是所谓的乡属、姓
氏与同业公会。 
 
 除了地方性整合,还有跨区域整合,各个公会社团,如华团、华总、独中董联会等均采以联邦体制
架构,派遗代表筹组参与全州、全国甚至世界相关组织。 
 
 以诗巫福州人为例,散居砂州各地的福州人经筹组成立福州公会,如诗巫福州公会、古晋福州公会
。而州内各福州公会又会联合成立砂福州社团联合总会 ,而大马各地福州公会又会成立筹组马来西亚
福州社团联合总会。各组织成熟后,又续组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总会,成为海外福州人的共同组织 ,建
立起乡属公会的跨国连结

从椰风蕉雨的乡土 , 转目至书写婆罗洲 

   砂华文学,是砂拉越华文文学的简称,比起马来亚和新加坡,慢起步二,三十年。砂拉越开放大学
讲师暨砂拉越华人学术研究会副会长田思表示, “砂拉越青年尤其受华文教育者,受二战后民族主义
思潮影响,参与反殖反帝社会运动,通过组织政党与公会,唤醒民族团结意识,摆脱英殖民统治 。当
时的华文报章多辟有文艺副刊,创作与阅读文学作品蔚为风气,第一批土生土长的华裔文学作者 ,就
在这时涌现。这也是砂华文学的成长期,以及奠定后砂华文学本土特质的奠定基础。
 
 确立明确乡土观念
 
 砂华文学先行者如砂耶,巍萌,吴岸等与新马作者有个共同点,都受中国五四文学影响,服膺“为人
生而艺术” ,注重文学的社会性。尤其重要的是, “这批先行者,确立了明确的乡土观念,把自己
立足札根于椰风蕉雨的土地上,有意识地和父辈那种眷恋唐山的情意结区分开来。“这从吴岸于1957
年发表之诗作“祖国” ,可窥知一二。 
 
 “祖国”一诗描述在砂长大的华裔青年,送别“回国”的母亲,在码头依依不舍,而又毅然决定
留下,为脚下土地奋斗的心情 : “你的祖国曾是我梦里的天堂,你一次又一次地要我记住,那里的
泥土里埋着祖宗的枯骨,我永远记得-可是母亲,再见了!我的祖国也在向我呼唤,她在我脚下,不
在彼岸,这椰风蕉雨的炎热的土地呵!这狂涛冲击着的阴暗的海岛呵! “ 

此诗即写明对砂拉越乡土的深挚感情,也言明1956年至1962年期间,新兴写作者处于萌芽状态的乡土
观念和爱国思想。这与当时“北归” (回到大陆参与新中国的建设) 的思想比较,无疑具有时代性
的进步意义。

“拉让文艺”具影响力

反殖运动的开展,使得具有进步思想的文艺青年,即向新马文艺刊物投稿,也组织文艺小组,学习写
作和文艺理论,并在报章主编文艺副刊。在砂拉越反殖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文艺副刊“拉让文艺”创刊
编前小语即言: “文艺,不论在任何地方,都应作为认识现实和改造现实的工具。我们学习写作,
就是在学习如何掌握这种工作... ...我们希望这副刊能为大家所爱惜,并且至少它应些微地反映砂
拉越人民气息,砂拉越的景色。 “ 
 
 所谓“反映砂拉越人民的气息,砂拉越的景色” ,是当时比较朴实的乡土文学观念。而“拉让江
”与另一个意象“犀鸟”也似乎成为砂文学常用的符码,代表着某种本土特质。然而,刚萌芽的文种,
却因十年动乱,引致衰蔽。 
 
 1963年后,左翼政党浮起台面,加上前后发生的汶莱起义,印民政变,马印对抗,砂设三新村等
重大事件,政府与地下份子斗争持续十年。而当局对文网监控也越严厉,报纸被查封屡屡发生,作者
纷纷搁笔,新秀不见冒起,文坛逐淍蔽,为砂华文学黑暗期。
 
85年后政局稳定,砂华文学蓬勃发展

1974年斯里阿曼行动后,砂拉越基本进入发展政治的稳定阶段,但砂华文学却到1985年后才迈入蓬勃
阶段。由各地华人社团总会发起的检讨十年国家文化政策呼声,引起大气候的激荡。砂拉越重要的华
文文学团体纷纷成立,包括1986年成立的砂拉越华文作家协会, 1988年诗巫中华文艺社, 1993年美
里笔会。加上1971年砂拉越星座诗社,都大振旗鼓,引进具有创作与活动能力的新血。 
 
 其中活动面最广的要属以诗巫为基地的中华文艺社。不仅与古晋,美里甚至西马作家保持联系,
还在网络上设立“犀鸟文学”与“犀鸟天地”网站,广泛登载收集砂华文学各种资料。 
 
 田思表示, “每五年举办一次的砂拉越民族文化研讨会的诞生,也于1990年的年催生砂拉越华族
文化协会。这几个团体诞生后,纷纷举办研讨会,座谈会,创作比赛,出版刊物与丛书,以及在报章
上主持主艺版位,一时文风鼎盛,提携各地的写作新秀,老作家也纷纷归队。 

半世纪出现4文学史

由于上述文学团体的推动,砂华文学变得活动与蓬勃 ,文艺副刊与期刊的出现比过去任何时期更多,
结集单本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另一项更大的成就是:砂华文学半世纪的实绩中,竟出现了四部
文学史,即田农的“砂华文学史初稿” ,黄妃“反殖时期的砂华文学” ,周翠娟“砂华文学团体简
介” ,沉庆旺“雨林文学回响” ,田思形容 “这是马来西亚其他局域文学所无法比拟的成绩。 ” 
 
 2002年12月,中华文艺社主办了文学讲座会,并由田思本人提出了“书写婆罗洲”理念 。他说, 
“ 50年代起,砂华文学的名称就沿用至今,由于历史因素,我们认为砂华文学颇能结合我们砂拉越
特殊的情况,在历史地理和人文方面,有别于西马。至于书写婆罗洲,是种文学策略。 
   婆罗洲的文化特色就是多元民族,文化,生态,景观,它还拥有仅次于亚马逊河流域的第二大雨
林... ...在这样时空背景下,若以婆罗洲为重点,进行文学创作,它将形成中文阅读世界很受瞩目
的卖点。 

书写内涵超越族群

书写婆罗洲,可说是砂华文学的延伸。写作的文学语言尽管是华文,但其内涵却超越族群。 “书写
婆罗洲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深入了解各民族生活范围,把他们失去的传统, 在他们的民族与文化所存
在的优质物找出来,我们需要去挖掘原住民的生活本质,所以我们也在学习,接触很多原始资料,对
友族同胞,带着更大的关怀心情。 “ 
 
 由田思,石问亭,沈庆旺,蓝波等人提出的“书写婆罗洲”理念,受到不少砂华作者的认同,他
们更有意识地在作品中强调婆罗洲的本土特质, 西马和中国台湾等地评论家也相当关注这个课题,
迄今为止,十余篇相关主题的学术性文章已被发表。杨艺雄“猎钓婆罗洲” ,沈庆旺“蜕变的山林
” ,蓝波“寻找不达大”与“砂拉越雨林食谱”等大将出版文物,都被列为婆罗洲系列丛书。

列婆罗洲系列丛书

另外列入出版计划的还有石问亭“梦萦巴里奥” ,梦羔子“新村纪事” ,李振源“砂拉越左手港 
探源” ,田思编的“婆罗洲乡土说选” ,石问亭编的“砂拉越原住民的一天 ” ,杨贻钫“砂拉
越草木花卉图鉴” 。 
 
 砂华文学体现文人对犀鸟乡的强烈归属感与感情,其文学内涵,不仅反映时代,更从演变体现本
土特质,与中国,台湾,北美等国,甚至也与西马文学风格大不同 。其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为提倡
种族和谐与关怀弱势者,尊重传统,维护环境,提示人性真善美。正如鲁迅所说, “越乡土的,就
越是世界” ,所以砂华文学有条件立足于世界文学之林。

提出“书写婆罗洲”理念 , 深化砂本土文学特质

50年代“反殖反帝”的民族意识,力求摆脱宿命及社会责任感的社会风气 ,浇贯了砂华文学根芽,
也壮大了乡土意识及爱国思想。但60年代的政治势力对立,关上社会现实创作题材的大门, “完
全忠实于自己”的现代主义成为砂州文学新派“ ,勇于标新立异”的文学青年,与服膺现实主义
文学派各有坚持。 
 
 早期星座诗社文人发表文章,多著重表现内心意识和技巧,不易寻找本土特质 。直到八十年代
后期,黄泽荣,林离,林武聪与沈庆旺等人才带出突破。等到提出书写婆罗洲理念,遂在以下不同
面向,深化砂文学的本土文学特质: 
 
 (一)猎钓文学:以山林为背景,以山猎海钓作为写作题材,以杨艺雄“猎钓婆罗洲” 为代表作。 
 (二)山水文学:将砂州景观与人文荟萃结合,进行诗意与翔实并容的记录,如吴岸“美哉古晋” 
                ,房汉佳“世界著名摄影家黄杰夫” ,黄孟礼“情系拉让江“ 。此外还有报社
                专题之小镇风光系列,包括杨善”犀鸟乡跑透透“ ,杨贻钫”小镇故事系列“ 。 
(三)街巷写实:集合城镇街巷活动和市井佚闻的正史轶闻,具代表性的有郭良“猫城?古城古意?情
                ” ,蔡宗贤“在老街五脚基上看外阳“ 。报社刊载特稿则有李振源之 ”串街走
                向系列“ , ”古晋古今系列“ , ”闽潮波澜系列“ ,温晓和”走进浮罗岸系
                列“ 。 
(四)种族探俗:出于共饮一江水的感情,探讨兄弟民族风俗习惯与反映实境,如蔡宗祥“伊班族
                历史与民俗” ,“砂拉越华族民间信仰” , “民俗探寻” ; 沈庆旺“蜕变的
                山林” ,林青青“砂拉越伊班族的民俗” , “说唱艺术及其文化色彩”等。 
(五)关怀弱势:关怀弱势的原住民,反映其受现代化冲击的困境,如沈庆旺诗集“哭乡的图腾” 
                ,黄泽荣“奴英的抉摆”夏秋冬“刺青”,“曼索的世界“ ,宣扬种族和谐的
                有英仪”璀璨的人生“ ,梁放”森林之火“ ,”龙吐珠“等。 
(六)历史反思:以历史真实事件,加以文学想像,以衬托时代特性,如黄顺柳“天地悠悠”,杨
                锦扬“晨兴圣歌” ;梁放“锌片屋顶上的月光” ,凡民“流民”等。 
(七)田园讴歌:早期砂州华人多是务农,有不少与土地相关的记载文字,使得许多出身农家砂华
                文学作,都能以饱满情感书写田园生活,如华雁“人间有情” ,晨露“ 荒野里
                的璀灿。 ”另梦羔子的田园诗,风格独树,被称为砂华文学界的田园诗人。 
(八)雨林美食:以热带特有食材结合民间烹制方法,将别具雨林风味的美食,采用散文笔法书写
                ,为砂华文坛异数,代表人物为蓝波,著作有 “寻找不达大” “砂拉越雨林食
                谱” 。 
(九)自然环保:重视环保题材是砂华文坛特色之一。由于砂州的发展与母亲河拉让江有密切关系
                ,使砂华文人对于森林滥伐,生态危机,环境恶化及江河污染课题特别敏感,散
                文著作有林离“水印” ,黄孟礼“情系拉让江” 诗歌方面,田思,蓝波,李笙
                ,万川,田风,雁程,蔡羽都有著作,但以田风所著之“环保童诗”最别开生面
                ,还有田思的学术论著“马华文学中的环保意识。” 
(十)草木有情:婆罗洲的多元景观,生态,民族,文化是文学上的灵感泉源,在草木花卉方面,
                各有习性,因此衍生以草木花卉为主要写作题材的文人,包括黄叶时,蓝波和杨
                贻钫,著作有黄叶时“有情天地有情人”蓝波“寻找不达大” , 至于杨贻钫则
                于报萃撰写特稿“行道树系列”及“雨林果树采风系列” 。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