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晨露的艺术成就而欢呼
——读晨露的诗集《鱼说》
拿起晨露的诗集,品味着标题“鱼说”二字,似觉从中漾出一缕悠远而绵长的思绪,掺杂着几分古意,几分神秘,还有几分跳脱。翻开诗页,一口气读完,那些清丽
淡雅的诗句就留在了心底。我感觉,读这卷诗,应该拣一个闲暇的日子,最好是一个人独处的午后,沐浴着和煦的阳光,展开诗卷,细细品读,由不得你不被它们拨
动心弦。
我不熟悉晨露,只从这本诗集的作者简介和三篇序言中略知些许。晨露祖籍福建闽清,1954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砂捞越诗巫市,在拉让江畔卢岩坡度过快乐的童
年,1971年毕业于诗巫中华中学。工作与结婚后辗转住过文莱、美里、斗湖、山打根及诗巫各城乡。1996年后定居美里,操持家务之余,从事文学创作,散
文、诗歌都有建树,曾获多届中华文艺社常年文学奖。
从这份简历可见,晨露大半生的足迹不离砂捞越及其周边,生活视野不算开阔,如著名诗人吴岸所说:“她过着朴实无华、与世无争、平凡得近乎刻板的生活,但却能细细品味人生,体悟生命的哲理,又从中欣赏自然界的美,她在她的小小的天地里,创造了缤纷的世界。”
一、小小天地中的缤纷世界
的确,晨露诗中的自然界,往往不是来自于山中、野外、江河湖海,而是她自家的小院。例如《牵牛花二贴》中,显然是她家篱笆上的牵牛花,在阳光下“尽情歌
唱”,好似一片绿海中荡漾的紫色小舟,每一瓣都“有梦香香”;它们还张着“灿烂笑容”在清晨迎风飘送无数紫色的“蝶魂“,在绿毯上“憩息”诉说“前世/今
生”。因为它们栖身篱笆,所以诗人赋予它们“珍惜每一寸/土地”的品质。它们还“扎根生长/在冷凉人间/传递/温热”。它们的生命纵然短暂,却能够“淋漓
的焚烧/如喷泉/激射光华/瞬那/而/永恒”。
再如《有鸟喧哗》写早晨八点时分,一场风雨过后,阳光灿烂,她家窗外一双“小小褐鸟”衔草筑窝,叽叽喳喳,墙角还有一簇长春藤迎风招展。
不仅是这些盛开的花儿、喧哗的鸟儿能让诗人觉悟到人生的哲理、领略到自然界的无限生机,就连一片枯黄的落叶也能触动她易感的心灵,如《落叶一片》:
“嗒”
一声清响
空寂的下午
细细的音波
挑醒了
昏昏欲睡的耳膜
空中一场曼舞
明亮了
朦花的双眸
披一袭金黄
属于丰收的颜色
掩不住的
欢喜
这一个圆满的终点
熬历青涩的成长
消化阳光和雨水
空气中飘散着
一缕芬芳
徐徐跌落
归于
大地怀抱
一只蝉
长长的唱了起来。
最寻常不过的生活场景,也能在诗人笔下散发出独特的韵味。比如《午后时光》,写午睡时似睡非睡时刻听到的各种声音——左邻一扇门“啪哒一声上了/锁”,后
院芒树下一群鸟“啾啾/啁啁”,有一口窗“哑哑
唱着/半弦音乐/所有的声音/锁在喉里”,还有“路过的车”声、“七四七”在“云絮中穿梭”的轰鸣、铁栅拉上的声音。就在这噪杂中,午睡的人“梦/更深沉
/更香甜了”。
要有怎样澄澈宁静的灵魂,才能从败叶看出美景,把噪音当作享受?
吴岸认为《落叶一片》20多行的短诗中,作者写了一片落叶、一声轻响、一场曼舞、一袭金黄、一个圆满的终点,一缕芬芳和一只蝉的具象。
但是诗的特点并不止于表象而已,它又具有苏东坡所说的“质而实绮,瘠而实腴”的丰富内含。不过是一片落叶落地的声音而已,便在作者感官上引起如此巨大的变
化,在心理上产生如此深远的思考和欢乐的激情,作者更由此而悟到生命的意义,体悟到生命在熬炼中消化阳光和雨水的成长历程,和最后散发着芬芳飘舞向死亡的
无缘壮丽的圆满。
吴岸认为晨露诗歌的这种风格很符合晚唐诗人兼诗歌理论家司空图所说的“冲淡”:“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诗人保持默默无言,细心而认真地观察,心中就常会产生很微妙的感触,吮吸着天地间的太和之气,就仿佛独个儿与白鹤一起飞翔。晨露正是做到了这一点,在外人眼里刻板的家庭主妇生涯对她来说则是处处都有诗意。
像《一天的路程》一诗,显然是从男主人的视角写一个温馨的家庭,从他回家用晚餐写起。女主人不知是厨艺不太好,还是心有旁骛(比如说写诗),鱼烤焦了,酸
辣汤太咸,但是,一盘饭后西瓜,弥补了这些不足——对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她还是尽心尽力的。后院里,他们养的一盆昙花,开了,又谢了,在瞬息间,好似拉着月
弦,为一只蟋蟀的夜歌伴奏。妻子的微笑,孩子的睡鼾,伴着男主人公进入梦的港湾。早晨起床,吃过妻子准备的早餐,他开车去上班,舒心地浏览着街景。就这
样,一天天地,平凡的路程,平凡的生活,伴着他的年华的渐渐老去。普通,却幸福。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晨露的小院中的确是这样,不仅花鸟有情、草木有灵,星月有声,就连一盘石磨、一柄蒲扇、一条鱼、一盘菜,都负载着主人人生的点点滴滴。
如《石磨》,那“墙的一隅/稳妥安坐/古老石磨”,勾起作者对“欢稚童年/一个情深的回眸”,曾经有过“/一双神奇的手/长年驻守/石磨长木柄上”,“雪
白了/满盆满桶/香甜的奶水/嫩滑的豆腐/以及/一头青丝”。这位手握石磨长柄,把一头青丝磨成雪白的人“一抹黑裤蓝衫”,应该是诗人慈爱的外婆,因为诗
集第71页的《外婆》一诗的起句就是“黑裤蓝衣”。诗人看到石磨,就想起外婆辛劳的身影,仿佛看见外婆“额上一排汗珠/犹自闪滴”,她“殷殷伸手/掏一巾
手帕”想去替外婆擦一擦,然而,“惶惶然”只接得自己“一颗/碎裂的/泪”,而那“石磨/犹自静静/守候”。典型的睹物思人,但却物是人非。
再如《蒲扇》,在夏日周末的下午,“斜卧竹榻”,“手中轻轻”摇一柄“扁扁宽宽”的蒲扇,“闲闲/唤来缕缕/清凉”,恍惚间“梦纷飞”,似看见“一只干瘪
大掌/若隐若现”。在诗人“当年少小”的时候,有一只“干瘪大掌”的,应该是祖父辈了。他在“黄昏瓜棚下/晚饭后”,摇着蒲扇,为孙儿女们讲着“千古英雄
儿女”,讲着“来自北国/赤道生根”的家族史。他把这些与“月光萤火”一起“亮晶晶”地种进后代的“小小心灵”。现如今,“当年少小/黑发转白”,“瓜棚
岁月/早已凋落/电视荧幕上/剧情沸腾”。时代前进了,社会进步了,可诗人怀念的不只是已经早逝的亲人,还有那瓜棚夜话的浓浓亲情和薪火相传的优良传统。
一般女诗人多写爱情诗。在晨露的这本诗集中,我却看不出明显的爱情之作。可能是我不了解她的家庭和感情生活。细细研读其诗,觉得有几首有点迹象。像《心情》:
赴约之前的心情
已无从追溯
公园的树梢头
有一轮明月挂着么?
一样是谜
凭栏
听
拍岸轻轻的江水
昨日的清澈
今日的浊黄
一如
许多的许诺
何处放舟
在月光邀约的夜晚
粼粼
漾漾
水波上那一瓣温柔
如何掬取
伤痛是
一只
彷徨旋飞的小鸟
无枝可依
在渐深渐黑的夜色里
依然
寻觅
依然
期待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一句出自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后人引用一般指情侣相会。《心情》化用了这个意象,就不大会是写其它种类的约会。何况,是
什么样的约会能让抒情主人公抑或是诗人本人,在赴约而对方不至时,满心的伤痛似彷徨旋飞的小鸟,无枝可依,而且还在渐深的夜色里,依然寻觅、期待?恐怕也
只有爱情能有这个魔力吧?!
《晚了一步》应该是写作者本人的家庭生活。当“暮色攻陷厨房”的时候,别人家“一缕鸡汤香味”传来,她才“把自己从书本中/赎了回来”,从冰箱里找出冰冻的鱼在微波炉里化开,用电饭锅煮上米饭,又洗好青菜,这时,
下班的脚步
叩响了走廊
嘀嗒在心口上的钟声
热乌龙茶一杯
外添两朵菊花
一朵笑
于是,“乱哄哄”地打发了一顿“晚了一步的/晚饭”。这里,热乌龙茶、两朵菊花、一朵笑的呈献对象不大可能是儿女,只有丈夫才比较合适。还有,《记忆》中:
留这一片
小小天地
听
哭笑两个
老顽童
斑剥的跷跷板上
弹高
跌底
撩拨心弦
坐在斑剥的跷跷板上的两个老顽童,应该是一对人过中年的夫妻。诗中有“每日的风景”一句,想必是他们俩每日晚餐后散步至此小憩一下。在“弹高/跌底”的时候,还能撩拨起心弦,那是他们依然相爱。
日复一日,女子晨露在她自家的小天地里,过着家庭主妇的“刻板生活”,尽着妻子、母亲的责任,同时享受着亲情的温馨、自然的美妙、生活的幸福。农人晨露在前庭、后院挥舞着的锄头;作家晨露、诗人晨露“荷/一管笔/四方小格田上”。
三者都给这个小天地增添许多缤纷色彩。诗集中有不少这方面的表述。《烙印》写清晨在庭院中的“春耕”,“汗珠欢呼胜利/嘴角一滴/盐味/赤脚一双/测探大
地的脉搏“。《叩访》写入夜在灯下“叩访”缪思的“一座门”,诗人特别写到是在“柴米油盐的隙缝里”一茎诗草,“扎根牢牢”,在“生活的轨道外/奔驰”,
而且是“脚步错落”地叩访那座门,非常符合她的身份和她的写作状态。《开垦》则是将农耕、笔耕结合起来。起段:
篱寄在
都市的大门中心地带
一名农夫
念念
一畦乡土
泥香
果菜
孙桂春教授在本书的序言中说晨露“始终保持着农家女的本色”。
这里的“农夫”显然是诗人自况。紧接着起段的下面两节都是写“笔耕”:荷一管笔,在“四方小格田”上耕作,“颠倒了/时令/一管灯/夜里的太阳/孵/一窝
横竖撇捺/点
提”。再下面一节,用一个“推开/关上/一扇窗”的动作,承上启下,把读者的视线由屋内拉到“前庭/后院”,看到了啁啾的小鸟、蔓藤野草、朝阳、牵牛。说
明诗人的笔耕一夜到天亮,又将开始另一种耕耘。下一节就写她院中的农耕。结尾“窗里窗外/守候”,守候什么?自然是笔耕、农耕两种劳作的果实,两种丰收的
喜悦。
生活中有甜就有苦。《游戏》抱怨不得不面对自己“最怕/数字游戏”——大约是“开门后/岂止/七件事“的账单。起初用算盘,后来用计算器,转而用电脑,从
自己还是“一双明眸”时,算到现在的“昏花老眼”。最头痛的是带着“薄薄/手中这一握”去缴费,遇上堵车,守候“一盏/养眼的绿灯”,煎熬一番,觉得都已
经“消瘦了/日子”,变得“憔悴苍白”,不料抬头一看,仍然是“一轮红灯/灼灼/是一朵红玫瑰”。而且,这种“圆圈游戏”,周而复始,疲而不休。想来家庭
主妇们读后都会发出会心的笑意。
二、时为“生民”而歌
我们钦佩晨露能在日常的平凡生活中吮吸天地间的太和之气,体悟到生命的意义,并不是说她只囿于自家的小院,两耳不闻窗外事。其实诗人亦非常关注社会民生,时为“生民”而歌。
《泥香》写的是应该是一群难民的生活。他们只不过追求“一样荷锄/一样栽种/一样成家/一样养儿/一样的泥香”,换句话说,就是人类生活最起码的温饱繁
衍,却要付出跋山涉水,“篱寄异国”的代价。这里的“篱”根据上下文,是“圈”的意思,他们被禁足在果林里一排窗框歪脱的木屋中,“非法的身份/背袱/逐
赶的恐惧/果林外/是禁区”。他们为挣脱饥饿而流浪至此,却被迫囚住了自由。他们年幼的儿女们对自己的境遇还懵懂无知,“三五孩童/追逐/一对彩蝶/一茎
牵牛花/开得璀璨”。孩子的天真和他们处境的严峻形成强烈的对比,无言地托出诗人的不平与悲悯。
《风中的哀哭》写一伙恶徒、“人狼”,挟权力的“巨掌”,呼喊着口号,浩浩荡荡成群结队,“破门而来/啮啃/人性”,把“所有神圣的角色/母亲/祖母/妹妹/妻子/女儿/”像对“篱下寄生的野草”一般地“践踩”。诗人愤怒地警示人们:
历史告诉我们
冠冕
以一层
一层
层层
叠叠的
白骨
耀眼的光芒
冷森森
塑雕
……
风中那一声紧一声
哀哀哭泣
从古迄今
不曾
停
歇
我没有向晨露证实,她在这里所写何事。不过,这首诗写于1998年9月16日,几个月前,印尼暴发了血腥的排华惨案,震惊世界。诗人一定是从“电脑荧幕
上”看到“复活了/所有的冤魂”,悲愤交加,写下了这首在她全部诗作中感情最强烈的作品。她不仅谴责了暴徒们烧杀奸掠的恶行,还笞伐了当局事前的推波助澜
和事后的伪善:他们本是靠层层叠叠的白骨谋取或保住自己的冠冕,而又用“薄饼似的一圈甜品”施舍给劫后余生的百姓,还“衣冠楚楚/重新斟酌/道德的市
价”。当然,诗歌的矛头也不仅仅指向这一事件,她用了一个“历史”、一个“世世代代/血泪之债”、一个“从古迄今”,就把所有喋血的暴君狂徒全都包含在
内。所有陷无辜百姓于灭顶之灾的种族仇杀、恐怖主义,都是“强者签欠”,都应该向“弱者赎还”。
晨露也在诗中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如《写真集》揭露“一只丑兽/吞了道德”,以“以一个父亲的年龄/如何/焙烘/幼嫩的一朵/待燃的火焰”。因为诗中有
“四百五十页/震世秘文”这样的句子,这首诗应该是有具体所指的,我不了解其写作背景,但从诗中可以判定,是一桩大人物“奸幼”的性丑闻。诗人觉得此人不
仅道德败坏,其在电视上的辩解本身,就患上“极度严重口臭/平白喷得/整个地球/乌烟瘴气”。再如《唯一的一座》中“沧桑人间无数浮沉/经不起/超重超载
的勾挂”,孙桂春教授认为是对“商业社会是金钱万能的社会,金钱主宰着人的躯体和灵魂”的揭示与批判。《关于蜂与苍蝇》写一只苍蝇停在高级酒店的自助餐桌上,进而又飞上“粉红康乃馨尖端”,就餐的人们“停了/所有凑向唇边的/银匙”。大概觉得高级酒店有苍蝇有损酒店的档次,进而有损自己的身份,便硬说是一只蜜蜂。于是:
一只蝇
深深迷惑和
眷恋
花朵的色和香
披着蜂的外衣
扭曲生命的本质
从相异的方向
虚荣、虚假、指鹿为马,众口烁金,很有些黑色幽默的意味。形象生动,哲理隽永。
《一江浊黄》我认为是哀一位女子的不幸。这位女子不会是诗人本身,甚至不是她的熟人、朋友,而是一位诗人经常见到的,精神不大正常的渔女。她曾经是“两岸
花姿树影/有鸟飞渡/鱼虾款款”的“晨妆少女”。据”风中的一则传说”,她有过“亮丽的太阳”和“璀璨的月亮”下面的爱情,却遇人不淑,“失节”后被抛
弃,“伤痛汩汩”,“相见/无岸堪系”。她心灵上的伤口,“不能复原/蔓延
溃烂”,变成一滩“疮脓。人们对她的遭遇,只有口中的“轻轻/一声叹息”,而她呢:
跌跪双膝
渡头上
下午三点的艳阳
熬一个
卑微的身影
掬一江浊黄
自头顶淋
下
颤栗的冰凉
由外至
内
男人的始乱终弃、传统贞操意识的残酷、社会大众的冷漠无情,生生地扼杀了一位原本是非常美好的女性。
如果说,要从这本诗集中找到批判的关键词,那就非“烟雾”或“烟沙”莫属了。《生活》中有“烟沙呛咳“、《另一场烟雾》中有“迷漫的烟雾”、《烟雾》中有
“烟雾如此多情/去而复返”、《不关我的事》中有“烟雾重临”、《回家》中有“烟雾太浓”。《不关我的事》写得最形象也最深刻。这首诗写烟雾是“土生土
长”的,“季候风摇头/不关我的事”,看来,某些当权者曾把空气重度污染的责任推给“季候风”。污染造成孩子们不得不戴上口罩,以过滤空气;“时钟放慢了
脚步”——白天黑夜分不清;“好事的太阳/把头伸进/梦境里”——阳光迷迷朦朦、浑浑沌沌的;星星之火都能“燎爆整片森林”,造成“蛙鸟虫蚁”失去家园。
孙桂春教授说晨露“对大自然的酷爱,使诗人成了生态环境的忠实保护者”,此话不假。
三、冲淡的风格和多种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
诚如吴岸所说,晨露诗风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冲淡”。他还说:“我每读晨露的诗,就会被她的诗歌语言的简练,意象的单纯,风格的轻柔,和优美的意境所深深吸引。”晨
露的诗,多数都是语言轻柔,节奏缓慢,基调忧郁委婉,就连悼亡,都不流露太强烈的情感。如《悼》是悼念“三年相邻”、有着“暖暖的眼神”的老太太。老太太
少小离家,“南来”嫁人,“荒林中/扎根/一代新一代/香火/传递”,孀居后,“日子逐渐孤单”,只能靠回忆度日。而今,诗人痛感“明日早起的阳光/必然
黯淡”,因为“你脸上的笑容/不再绽放”,晒台上,“也不再/有你的衣衫飞扬”,但她又觉得这是一种饱满,因为老太太又像当年南来一样,是奔向“携手的伴
侣”,“来时
去时/终归合一”。而且,“长者慈容/是心中不灭的烙印/温婉细语/始终是一首悦耳的乐章”,死者会活在后人的心里。诗人还用“陪伴夕阳”、“霞色烂
漫”、“院前花木/犹自回映/一抹艳红”这样的诗句,增添了诗歌的亮色,衬托出死者的人品和生命更替的圆融。
晨露的诗又是简短凝练的。由《悼》中老太太的形象可以看出,晨露能用寥寥数语就将人物写活。再如《外婆》,全诗不到200字,40多行。首先,写了外婆的
形象:“黑裤蓝衣/穿裹/长长一生/一丝/系发红线/镇压在/螺形发簪下”,既写外婆的平凡,又写她的朴素,还写了她做人的低调。其次,写了外婆性格和人
生观的传统:“从父/从夫/从子/从来不曾/抬头说/不”。再写自己与外婆最后的相见,最后写她的死亡和后辈对她的怀念。突出了外婆的慈爱和诗人对她的深
挚情感。读过之后,令人难忘。
拟人、比喻、象征等手法的巧妙运用也是晨露诗歌的一大特点,简练了语言,增强了诗性。
《回家》用拟人手法写下雨,“大雨/小雨/纷纷回家来,哭诉/失散之劫”。大概是干旱太久了,人们等得“焚烧的心焦”,觉得雨们迷路了,认不得家了,现在总算“一弯三转”地回到了“家乡路”:
好一场哭闹
刷洗干净
一路的埃尘
相见相认
挂肠牵肚的容貌
走失了又归来,抱头痛哭是人们的一种常态,用在大雨小雨身上,意象清新,鲜活。
《叩访》一诗中比喻、拟人、拟物手法交替使用,纯熟巧妙,读来常有惊艳之感,如:
笔为火
纸为炉
煮字
焖词
熬句
炖一首
诗
煮、焖、熬、炖四个动词把写诗这一思维过程形象化地展示出来,非常贴切。
《鱼说》写“一尾离水的鱼”面对“一滩沸滚的油”时所做的回忆。它在“畅游的旅程”中“触网”,本来是“波涛千丈/水深海阔”,却“偏偏挑了一个/错误
/时辰/跳过龙门/跳不过/鱼网”,进退不得,鳞片剥落,自由被锁上手铐,摇头摆尾,四面楚歌。它的未来,只能是或蒸或煎,“一碟/扑鼻的香/涨肠/饱
肚”。最后,“净肉后的一把梳/握在/那一双/纤纤玉手”,利用鱼刺与梳子的相似度,把鱼的故事转移为一个女人的故事:
木鱼一尾
佛堂里
晨敲
晚捶
这样,鱼的悲剧故事就有了象征意义,象征着一个本来有理想的女人在不如意的婚姻之网中的苦涩的一生。
这一类的例子在晨露诗集中还有很多,限于篇幅,不再一一例举。
晨露诗歌还有一种写意画的韵味,既能悦人耳目,让人受其感染,更有微妙的启示。这里仅举《回家》的末节为例:
有鸟翔飞
天空
蓝色的镜子
映照
白云梳妆
那种久旱逢甘淋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令人体验到自然的美好,以及生命的雀跃。
总之,晨露诗歌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是非常优秀的。她在此书的自序中有言:“缪思之约,终生之约,发苍苍,齿摇摇,胸中噗噗有那一颗,不倦不悔,不认老。”这种创作精神很令人感佩。读过她的诗,我与吴岸有相同的感受,忍不住要为晨露的艺术成就而欢呼。
作者刘红林,女,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世界华文文学论坛》主编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