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12年11月23日星期五

家在砂拉越 百年印记

砂拉越,刻写了华人先辈南来、石隆门华工事变等难忘的血泪史,而这片土地上也保存了他们所带来的中华文化与精神。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传统民间信仰、风俗习惯及母语教育,都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石隆门华工事变

在1841年前,砂拉越一直是汶莱苏丹的管辖地,而白人詹姆士.布洛克的出现,可说改写了这个地方的历史。他从汶莱苏丹手中取得了统治权,成立了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白人拉者王朝”,他与其继承者陆续统治了砂拉越长达106年。

对于白人拉者掀开砂拉越历史新篇章,砂拉越华人学术研究会会长房汉佳博士认为,詹姆士.布洛克也许是好运吧,因为当时古晋有很多人反抗汶莱苏丹的统治。

“其中包括马来人、比达友族、伊班族在内,几个民族撮合起来,形成了一个集团,反抗汶莱苏丹的统治。汶莱苏丹一点办法都没有,就要求詹姆士.布洛克协助平定这个乱事。”

1841年9月24日,汶莱苏丹正式割让砂拉越这块土地给詹姆士.布洛克。他就这样成为了砂拉越第一任白人拉者,并建都在古晋。

但若说到华人抵达砂拉越的历史,其实比他更早。在1830年左右,客家人就陆续来到了砂拉越的石隆门小镇,这些客家人主要是来自聚集在西加里曼丹三发一带开采金矿的矿工。

他们来到以后,又在石隆门帽山发现了金矿,便成立了一间采矿公司。最初名为“义兴公司”,后来改名为“十二公司”,并以刘善邦为首。

“十二公司”的客家人在石隆门帽山金矿场经营得相当成功,把帽山逐步变成一个繁荣的市镇,并吸引了更多华人从荷属婆罗州迁入。

不久,另一批来自西加里曼丹三发的客家人,也来到了英吉利里。他们在马鹿组织另一家采矿公司,名为“十五分公司”。

据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副秘书长吴诰赐分享,其实当时的“十五分公司”,所谓的“公司屋”,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办事处。而目前“十五分公司”,是以红色庙堂的形式竖立原地上。

从采矿公司的遗址看来,不难发现百多年前在砂拉越采矿的华人组织已相当具规模。然而,正因为采矿公司日益壮大,开始引起白人拉者政府的担忧。詹姆士.布洛克因此颁布了许多不平等政策,试图加强对华人采矿公司的控制。

这不断的欺压,引来了华工的不满。就在1857年,一场石隆门华工武力反抗事件,一触即发。

当时大约有600名华工,从石隆门乘船到古晋,袭击白人拉者的私邸和政府官署,更烧燬了一些政府的住屋,杀死了一些英国官员,而詹姆士.布洛克则侥幸逃走。

华工们成功占领了古晋数天,但最终还是被白人拉者镇压,结束了这场石隆门华工事变。其中,领导石隆门华工起义的刘善邦,也不幸在这起事件中阵亡了。后来,后人为了纪念他,而在新荛湾建立了一座“刘善邦庙”。

石隆门和英吉利里,见证了华人在砂拉越落脚的历史。在不同的年代,华人陆续在砂拉越不同的地点上岸,落地生根,开枝散叶。华人的传统文化、民间信仰、风俗习惯,以及对母语教育的坚持,也开始陆续在砂拉越不同的角落传承和发扬。

歌仔戏唱一甲子

华人在砂拉越扎根以后,不但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动力,也带来了不少传统的民间艺术,如唱歌仔戏,一种以闽南语演唱来说故事的表演。

在21世纪的今天,古晋艺声闽剧社的成员,也是古晋硕果仅存的福建歌仔戏表演者,依然坚持传承先辈们留下来的文化。

古晋艺声闽剧社成立于1950年,是一个业余戏剧团体,靠自力更生维持整一个甲子。今年已76岁的周贻山导演,在艺声闽剧社成立之初,就已是个活跃份子,一路来不离不弃地陪伴着剧社成长。

“我 当时才16、17岁,从中国来觉得这里没什么娱乐,就和几个朋友凑在一起,发起唱歌仔戏。刚开始我们都没有女的参加,因为那个时候还是很封建,一些家长都 不肯让女儿出来抛头露面,所以我们都是以男的反串女生。还记得我第一次出场就很怕,站也站不稳。”聊起成年趣事,周贻山乐得笑开怀。对于第一次粉墨登场、 反串女性角色的唱歌仔戏点滴,他依然印象深刻,一切仿如昨日之事。

这么多年来,剧社有个不变的习俗,就是行重要的请神仪式。艺声闽剧社的神台上,供奉着两尊戏神的金身。其中,一尊长期镇守着剧社,一尊则被请到演出现场庇祐大家演出顺利。

戏神,也叫田都元帅或湘江爷,是戏班的守护神,也是剧社全体同仁的精神寄托。

时代交替之间,艺声闽剧社的成员,创造了历史,也正走向历史。令人可惜的是,现今年轻人对演唱歌仔戏的兴趣不大,仅靠着一班老成员继续撑下去。虽然辉煌年代已经过去,可是在戏班身上,我们看见古晋华人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最美的一份坚持。

亚答街古庙

今天的砂拉越,是马来西亚最大州属,有超过50万的华人居住在这,而华族是仅次于伊班族的第二大族群。

这些不同籍贯的华人,在砂拉越古晋扎根的悠长历史,可依循民间信仰的建设找到痕迹。就好像古晋最古老的著名庙宇—寿山亭福德祠,估计已有超过两百年的历史,在先贤与今人的努力下,留住了历史真貌。

在亚答街上,也有三座由不同籍贯华人所兴建的百年古庙,即潮州人的上帝庙、福建人的凤山寺、以及海南人的天后庙。

这三座古庙,共同见证了各籍贯华人先辈,最初落脚古晋的历史,也成了几代华人祈福的场所。

古晋华人的传统民间信仰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啊。有一间位于古晋中央路的皇麟庙,供奉了全马唯一的鲁府大神。

一般上,被神明选中的乩童大多为男性,然而在皇麟庙的三位乩童都是女性,她们是李珍珠、关凤莺和方亚玉。

扶乩资历最深的李珍珠,今年已80岁,是皇麟庙的长驻乩童。从鲁府姨妈托梦把意愿告诉她,希望她当乩童,将这信仰发扬光大后,她便与皇麟庙结下深厚缘份。作为人间与灵界之间的沟通桥梁,她生命中大半时光都在这里度过。

皇麟庙里所供奉的神明多,所以当乩童在扶乩状态中,案前弟子就要依据乩童的动作、神态和语气,判断前来扶乩的神明,并及时调整服饰。

好比说来的是“阿公”,弟子就得赶紧送上“阿公”最爱的烟斗。要是下一个换“二小哥”来,就得在乩童头发上别红色蝴蝶结,穿上肚兜,附上糖果。

捍卫中华文化

华人先辈南来砂拉越后,除了组织乡会、建立庙宇之外,更大的贡献是兴学办校,以让炎黄子弟延续教育的薪火,不让中华文化断了根。

“我们华人有个传统,就是说你本身必需要懂得华文,要懂得这个优良传统。而要维持,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受华文教育,要不然你不会感激,也不会去推行。你要记得你是华人,要传播下去,传承我们的文化。”古晋中华小学校董会主席周启明博士语重心长道。

“早期,各个公会都各办义校,让各自的子弟有念书的机会。当时的感觉像是自扫门前雪,福建人照顾福建子弟,客家人照顾客家人,那是战前的事。”

“在第二世界大战之后,那时候日本投降了,也进入和平进程。殖民主义提倡英文教育,所以当时的华社领袖,大概有意识到问题所在,就是大家要团结,才有更大的力量发展华文教育。”

“所以,之后大家统筹统办,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地出地,就这样联合起来,组织起校董会。”

1912年,福建公会集合了大家的力量,创建了福建义学,改变了当时私塾的现象,更在砂拉越的华文教育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虽然,今天福建义学已经不在,但在原有的校址上,后来也建成了如今的古晋中华小学第一校。

马来西亚的华人,就该这样捍卫着中华文化,我们的根基。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