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13年6月12日星期三

砂华文坛的危机?

*聂明  
  

在进入正题之前,让我稍对「砂华文坛」一词作一个权宜性且笼统  
的定义,这里「文坛」指的是此间的「文学环境」。事实上,一直  
以来,我都很怀疑,所谓真正的「砂华文坛」可能根本不曾确实存  
在过,它只是人们为了方便论述或区别所杜撰出来的名词而已。  

当我称砂华文坛赢弱不振时,可能许多人不以为然,甚或嗤之以鼻。  
试看文学团体,不论历史长短,以砂劳越这个什么都还不甚发达的  
地区而言,实在不能算少;报章上的文艺副刊篇幅之多可以「洋洋  
大观」形容之;一些团体更不惜耗费「巨资」以书籍形式出版文学  
刊物;而每年文学性活动总有那么几次,而且总能吸引大批年轻年  
长者凑凑热闹;近几年来,出版文学著作(包括专辑合集)已寝寝  
然蔚为小小风气。  

不错,表面上看来,砂华文坛的确充满着一些生气,尤其出书量的  
明显增加,一再佐证了我们的文学环境不致被70年代人们所喻的  
「沙漠」。有心人出钱出力,赞助出版几乎没有销路的文学著作,  
其慷慨胸襟实令人敬佩;而创作者的献身精神亦堪称勇气可嘉。  

然而掩饰在这些「表象」背后的真相是否如此?我想,恐怕很少人  
愿意(或不自觉)承认,我们的文坛正渐渐走向没落的境地;当然  
希望我这种悲观的看法是一厢情愿的,我的危机意识只存在於我创  
作习惯深度浮夸的想象中。  

检验文学的蓬勃与否,可以从两个面向来着手:一是文学创作的品  
质;一是读者阅读的反应;至于市场的问题,在砂劳越我想根本趋  
近於零。  

我始终坚信不疑,「创作」并不单是一种如复印机式的重复工作,  
它必须无时无刻地寻找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表达形式,即使处理非  
常庸俗的题材仍能凸显独特的语构游戏规则;然而翻开报章文艺副  
刊,流水账作业已成为时下一般文学作品的标记,它们面目模糊呆  
滞文字僵硬干涩架构似曾相识,活脱脱犹如孪生兄弟。至于读者阅  
读的反应,更显得「乏善可陈」。作者的创作就像单向运作的时针,  
没有交流、没有对话、没有辩诘的回应,作者永远寂寞,他们的努 
力没有回馈的力量支持,或反扑力量的颉抗。读者(包括许多作者 
在内的读者)就像一部缺乏思考和声音的扫瞄器,漠然也默然於白 
纸黑字的哀怨或愤怒。  

此外,我们有资格言市场吗?作家出书往往变相地沦为孤芳自赏或 
同仁传阅的意义,即使某些读者构书往往抱着「意思意思」支持而 
已,或者竟是在被迫情况下购买,没有一本本地著作是畅销的。文 
坛本身作用於社会更显得疲乏,文学永远停留在「小众化」的传播。 
这种现象的产生当然不能排除相对的客观情势,但是我几乎不敢想 
象,有一天恶梦的「小众化」是否萎缩为文学团体的内部活动?  

忝为文坛的一份子,尤其是无力感的那一种,我的忧虑绝对漫长、 
绝对落入无可奈何的宿命论中。唉!    23。5。96。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