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思
星期日早晨,藍波穿著及膝短褲和印著獵人頭圖案的T恤,脚底趿著拖鞋,慢條斯理地從那掛著許多熱帶懸垂植物的車房出來,開著他的“靈鹿”小車,沿途欣賞 風景,四十五分鐘後便到了離古晋十七英里的新生村小鎮。那裏的巴剎有許多山珍野味和各種森林産品。藍波總是知道哪個攤位可以買到新鮮又便宜的野菜或山猪
肉,以及各種做菜的作料。選購完畢他又順便到鄰近的咖啡店買了幾塊錢的三角菜粿,然後施施然地駕著“靈鹿”回家。
那邊厢,由吉隆坡大將出版社派來爲藍波的新書《砂拉越雨林食譜》拍攝圖片的攝影家蔡立豪與副總編劉藝婉已恭候多時了。他們一早被石問亭載去吃古晋的哥羅面和叻沙,大快朵頤,想不到還有機會品嘗藍波帶回的客家三角菜粿,大嘆此行不虛也。
整個下午,藍波的妹妹與外甥們都在客廳看電視,兩位吉隆坡來的客人在整理攝影器材以及各種富有婆羅洲特色的小擺設,如藤籃、木雕、錫盤等。而藍波一個人
却在厨房大顯身手,或炒或煮,或燉或燜,兩三個鐘頭內就調製出七八道“雨林佳肴”,什麽野蕨炒蒜米、烤茄子、山猪肉醮峇拉煎、咖喱魚頭、豆豉泥鰍、野山茄 湯……真是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三尺。石問亭與沈慶旺幫忙把菜肴擺好在光綫充足的前院小桌上,藝婉不斷用小簿子記錄著食材和每道菜肴的烹調程序,立豪則對
著攝影鏡頭哢嚓連聲,尋找著最好的角度。幾個鐘頭就這麽過去了。
晚餐時又來了幾位文友的家眷,大家圍坐一桌,成了藍波《砂拉越雨林食譜》付梓前的第一批鑒賞家。
藍波在籌備那本《砂拉越雨林食譜》之前,我們早已戲稱他爲“雨林食神”,除了因爲每次聚會談文學時,藍波總順手做一兩道小菜給我們下酒之外,還由于去年 底沈慶旺的《蛻變的山林》于吉隆坡ikopi咖啡消閑館舉行推展禮時,藍波越洋表演厨藝,把帶去的各種山林食材,在ikopi的小厨房內“現炒現賣”地弄 出好幾味美食,讓一百多位出席新書推展禮的文友都吃得很開心。文藝版編輯黃俊麟還差點把整撮巴裏奧山鹽一口吞下,連忙灌了幾杯Tuak米酒解鹹。而藍波 還在現場接受《星洲日報》記者林悅的訪問,介紹各種雨林佳肴的製作過程幷拍下有關食材的照片。事後這篇報導在副刊版圖文幷茂地刊載,連新加坡《聯合早報》
也彩色精印了這篇報導。藍波“雨林食神”的雅號從此不脛而走。
其實,“食神”只在我們有好東西吃的時候才叫著玩玩的,平時我們都叫他“波哥”。這位波哥的一生可以用一段文字來概述:
他出生於木膠省木膠河口的小鎮木膠,幼年家貧,母親替人洗衣幫補家用。木膠小鎮的自然景物與風土人情給藍波的童年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也給這册《尋找不達大》增添了豐富的寫作素材。藍波求學時期成績不俗,但中學階段是在私立英校以半工半讀的方式來完成的,他很感念曾提携他的恩師。畢業後藍波就當上了公務
員,數度轉徙各地。他曾在蜥蜴鎮(Biawak)學人“撈金沙”,似乎也沒發財;又到林夢的順叻“守邊境”,開始爬格子的玩意;也曾到老越港口當過“一個 人的檢查站”的站長,閑極無聊開始釣蟛蜞,亦曾在汶萊灣垂釣,自得其樂;或在美里長橋看落日,渾然忘我。最後調到詩巫海關部,住在甘榜南甲的公務員宿舍。
適逢一班文友籌組詩巫中華文藝社,藍波欣然參與其盛。從會員、秘書到主席,他都曾當過。他的宿舍取名“風鈴閣”,藍波常以自製的“薄餅”招待到訪的文友,
包括一些來自西馬的教師,彼此談文論藝,其樂無窮。更難得的是,他以宿舍狹窄的地板爲桌,經常剪剪貼貼,在那裏編出了兩三百期的〈文苑〉副刊和好幾本“拉 讓盆地叢書”,維持了拉讓江畔近十載的熱鬧文事。藍波默默耕耘的精神,很受朋友們的敬重。而他豐富的人生閱歷,也使他有取之不竭的寫作題材,不管是寫寫
專欄或參加文藝創作比賽,都能得心應手。
從駐守林夢的歲月開始從事寫作,藍波那支筆從來沒有停過。在編文藝副刊的那段日子,有時爲了補版,他寫得更勤。參加創作比賽也屢有斬獲,最近一次得獎是“第二届馬鳴菩薩文學獎”的小說獎,我們很爲他高興。
藍波退休以後,經常雲游四方。每當遠游回來,都會和老朋友歡聚,談談旅途見聞與分享一些近作。大多時候是我和沈慶旺、石問亭等談得口沫橫飛,而他只偶 爾插上一兩句,這就是波哥的風格。當我們一干人興起提倡“書寫婆羅洲”的概念時,藍波積極響應,他充滿鄉土味的作品成了最好的示範。
藍波除了在1992年出版詩集《變蝶》之外,多年來仍未有其他集子面市。現在挾“雨林食神”的美名,一口氣連出兩本散發美食與原鄉風味的杰作,一本是 《砂拉越雨林食譜》,另一本就是《尋找不達大》了。藍波那支樸實而矯健的文筆,將帶給我們無比的心靈享受,也讓我們對“犀鳥之鄉”砂拉越的風土人情有更深 刻的認識,就像我們品嘗他用道地的本地食材,親手泡制出來的風味小食一樣。至於您的味蕾能得到何種程度的滿足,就有勞讀者諸君深入藍波的文字世界,親自體會一番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