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羽
有一本食谱,符合当前世界流行的有机饮食风,但食谱内的食材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都找不到,除非你来到婆罗洲雨林。是的,这本食谱的名字叫《砂拉越雨林食谱》,由马来西亚大将出版社出版。
食谱的作者是蓝波。别误会,不是电影上那位拿着机关枪的蓝波,这位蓝波原名沈若波,是砂拉越著名的诗人,也写得一手好散文,获得无数文学奖。这次,诗人笔锋一转,写了一本食谱。
蓝波小时住在沐胶,那里是一个俭朴的渔村小镇。大自然的好山好水,养成蓝波热爱自然的个性。小时的蓝波就很喜欢钻入家附近的森林,去窥探森林里的一切。
退休以前,蓝波在海关部服务,有很多伊班同事,其中不乏烹饪高手。本身也喜爱烹饪的蓝波就经常和这些同事切磋厨艺,掌握了伊班人和其他原住民的烹调方式。
为了把这些经验记录下来,蓝波开始以散文手法撰写这些雨林美食及其烹调手法,后来大将出版社社长傅承得向他建议:“不然写一本纯食谱,把原住民的美食介绍给外国人。”
这一来,《砂拉越雨林食谱》的概念就出现了,还请来著名摄影家蔡立豪负责拍照,力求图文并茂。
靠自然吃饭的原住民
深居雨林的原住民,靠山、靠河、靠海吃饭,鱼虾山菜野兽随手拈来都是食材,随着几代人在口味上的不断推陈出新,早已成为一个独特的烹调体系。以原住民的传统烹调手法来说,烧烤、熏、晒、腌制都是主要的料理方式,蓝波也将食谱中的部分菜色,糅合华人的料理手法在内。
“原住民是一个统称,砂拉越不同的原住民族群,都有本身独特的美食,有些美食恐怕不是一般人敢于尝试的,味道也不易让人接受。《砂拉越雨林食谱》内主要是伊班美食。”蓝波说。
根据蓝波的观察,伊班人的口味重,喜爱烧烤,也嗜吃咸,这或许跟林间生活需要耗费体力有关,所以亟需补充身体的盐分。
雨林美食还能飘香多久?
其实,不说外国人,砂拉越人对原住民的美食何尝不是认识有限,除了已经在餐馆热卖的炒米丁、或者竹筒饭、竹筒鸡等,一般人恐怕再也叫不出其他原住民美食的名字。
《砂拉越雨林食谱》的出版,其实对砂拉越人的教育意义更大。
在诗巫,中华文艺社为这部食谱举行了推展礼,该社主席杨善说:“我们大家都可以轻易的在菜市场找到原住民美食的食材,但是大多数人却不懂得怎么料理,这本书就要告诉大家烹调的方法。”
可以想像,读过《砂拉越雨林食谱》的读者,日后在菜市场对着过去叫不出名字的雨林食材,肯定心里有数,或许随手就买点回家,炮制雨林美食去了。
问蓝波,对雨林美食的传承可有隐忧,他坦承有。“在发展洪流下,原住民陆续离开山林,一些需要到深山才能找到食材的美食,或许日久就会失传。城市里的原住民,越来越失去其传统文化特点,比如婚嫁都放弃传统的仪式,跟其他人一样到酒楼办个宴会就算了。”
在蓝波微皱的眉宇中,藏着一份对友族文化变质的焦虑不安。
食神秘诀:原汁原味!
大将出版社社长给蓝波封号“雨林食神”,挺有意思。
蓝波应用他擅长的文字,为友族同胞撰写食谱和散文式作品,把友族代代相传的美食文化以更广泛的方式传承下去,甚至介绍给异族,介绍给世界。《砂拉越雨林食谱》肯定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原住民文献,这份功德跨越肤色,贡献巨大。
“《砂拉越雨林食谱》并不是总结,还有许多季节性的食材没有赶上出版时间,来不及收入,比如原住民美食其中一个用途很广的食材榴莲花就不在里面。”蓝波诚恳的说。
问他会继续研究下去吗?他肯定的回答:会。
蓝波认为雨林美食最大的价值,就是食材天然健康。由于还未能有效的大规模繁殖与种植,许多雨林食材依然还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符合有机的标准。
在烹调方面,蓝波强调原汁原味。
“食材为主,配料是辅。配料是给主食材提味,万万不可抢了主角的味道。以米丁为例,以道地的乌拉煎调味,还是最能衬托其每位。”蓝波说。
为了确保雨林美食的永远存在,保护食材是当务之急,而保护食材,还得从保护雨林开始。保护雨林,不正是在保护这个古老岛屿最重要的资产。
热爱雨林的食神,重重的点了一下头。
虾酱(摘录自《砂拉越雨林食谱》)
食材:
鲜幼虾1公斤
海盐适量
鲜姜数片
红辣椒2条
蒜头5片
红葱3粒
做法:
将幼虾洗干净,滤干水份,装入玻璃瓶内,加粗海盐使虾脱水。
置于烈阳下晒一两个小时;封盖前,加入适量白酒。
食用时,将鲜姜切成细丝,辣椒、蒜头切碎,小红葱切细圈,
掺入虾酱中伴匀,再加些柠檬汁,组成一道开胃的沾酱。
总是忘不了那年的一次经验。
故乡的海滩水湄,一夜间突然被染红了!原来幼红虾丰产,在海底水流波动而被推上岸。
全镇的居民携桶捻篮子的,都涌向海边去捞虾。我的家人也捞得满载而归。顿时所有的人都忙了,都在捣烂幼虾、做虾膏,母亲很费时在挑白幼虾,装进瓶子,做“金楂露”虾酱。
可惜,海滩被破坏,海水污染了,幼虾也未再涌现。(蓝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