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09年6月16日星期二

与石问亭一起 探讨网路文学

图与文:杨顺才(美里)



石问亭:当下年轻人﹐有谁不上网?



网路不因为你而停顿

  
我的第一台电脑价值八千令吉﹐今天可买两台手提电脑。



  喜与文友研究文学的石问亭﹐时常上网与台湾大学生交流﹐被冠以“大侠”雅号。他藏书丰富的手提电脑是学生们搜寻资料的“宝库”。



  
古晋是石问亭的出生地。他不姓石﹐原名吴崇海﹐现改吴俊辉。石问亭是他常用的笔名。现年60岁的他﹐尽管到了退休年龄﹐由于任务特殊及得到长官器重﹐他依然留在部门服务。
  在砂州文学史上﹐石问亭算是最早进军网络文学的文友之一。因此﹐网络文学成为他的专长﹐加上他的资深﹐美里笔会特邀他为美里文友主讲:「网路文学」。
  石问亭80年代末开始玩电脑﹐那时也是国内电脑业萌牙阶段﹐美里卖电脑的商店只有一家﹐为了实现上网发展文学的理想﹐他以分期付款方式﹐花费8000令吉购入属于自己的第一台电脑。
  他主持《网路文学》讲题说﹐「网路文学」是「网络的文学」之简称。
  从传统文学走上网路文学10余载的石问亭认为﹐网际网络的发明﹐文学路好不好走﹐见仁见智。但明显地﹐它已经拉近了全球文学爱好者的距离﹐也为写作者创造出人人平等的地位。
   他表示﹐网际网路,又称作商业互联网,自1990年代开发以来与广泛的应用,不到20年时间,已经在全球各个领域产生重大影响。1998年,痞子蔡在台 湾大学校园BBS电子布告栏写小说,很多人好奇追看,引起跟风的热潮。网路文学于是应势而生,蔚然成风,成为青年人最受宠的媒体。2008年十周年纪念, 海内外作了盘点的谈话,使我们对网路文学有了新的认识。

探讨网路文学 3重点

  砂华文坛还真没有出现这个写作环境。时至今还也没有网站的设立,这带给我们什么问题和启示呢?这个问题可分几方面探讨,比较值得加以讨论的三个重点有:
  (1)网路文学
   「1998年,痞子蔡在网上发表“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成为网路文学正式登场的标志性事件。仅仅10年,这一新兴的文学存在样式已走向主流。」这是 2009年3月,中国作协创作研究部主任胡平先生在中国作家协会七届四次全委会上有关网路文学的重点谈话,亦是我今天演讲的关键字:让我们回顾过去、评估 现在、展望将来。
  说来说去﹐网路文学还是一个暧昧的词。如果加个‘的’字﹐网路的文学,就更容易明白了。
  “以我来看,它不见得就 是新兴文学,也不一定会走入主流。我们可以凭藉传统文学的观念来看,也可以从网路上各路参谋来说,除了各说各的争论并没有一定的答案。因为目前网路文学并 未形成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文学流派。何况网路文学到此只有10年,往后还不知派生什么变化,不得而知。然而这个文学样式确实定型下来:21世纪是网路文学的 世纪。”

青年人的新宠

  在互联网上,我们惯 用“传统文学”指称平面媒体刊载的作品和其书籍,包括网路出现之前的印刷品。“网路文学”自然是指在网路上的作品和被编印出版的书籍。不过现在已经很难作 出分别。好比说“鬼吹灯”这部小说,因为它最先在网路上发表,还是称为“网路文学”。网路语言变动快,很多已经失去文本的字义。
  简单地说,它是一种文学青年的文学,或者说,是一种文学爱好者的文学,因网际网路的兴起而发展开来,以互动和原创为特点。复制上网的文章,就不能称为“网路原创文学”了。但复制原创作品遍地都是很难辩别,所以这些冠词只能当作一个协定,没有一定的标准。

网路面前人人平等

   网路文学以其即时传输,无篇幅限制,互动的特性,跟贴评论,点击数,转贴,链结的花样,成为青年人最热衷的写作平台。这不是因为普遍的青年人都懂电脑和 网路,喜欢热闹,创新,我以为是那发表的欲望。网路以来者不拒庞大空间吸纳所有平面媒体是应付不来的投稿,使到人人有发表机会;看到他们的作品。比以前写 出一部文稿而无人问津,在心理上是天差地别的。我想这也是它吸引人的地方,而选择在网路上发表。当年电子布告栏写作的流行,就是针对平面媒体报刊而发的。 他们争取的就是这个发表的空间。因为文稿的发表权由副刊编辑控制,而版位往往落在几个名作家手里,一般写作者是很难见报的。所以网路平台一开放,人人受宠 若惊。
  网路文学面前人人平等。你只要掌握基本常识就可以上网上贴文章,跟贴评论,没有人能阻止。摆在我们面前是一种自由自在的写作的风气。你 想写什么就写,不受有关当局审稿,站主也不会改动你的文字。当然一些敏感字眼被过滤,煽动性的文章被撤除还是有的。一般的文艺写作人都能遵守网站的协定。 当然倒楣的还是有的。

网路文学的新衣

  从开 始到现在,网路文学一直是以一种颠覆者的姿态出现,有自己的传播管道和阅读方式。就连笔名也有自己的一套,比如痞子蔡、九把刀。由于微软视窗的出现,互联 网形成图文并茂3D多维世界。网路文学开始穿上新衣。当我们谈到这问题时,而仅仅是从这形式上的变化来谈论网路文学。例如它的开放性,超文本链结,虚拟与 影视的效果等等。无可否认这些东西确实给网路文学带了变化,这只是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跟文学没有关系,但依此来企图说明网路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内在差异, 是很难弄个明白的了。
  网路文学说到底还是以作品文章见示于人,而不是萤幕上那些闪闪发光的点缀,这只是网路文学的工具。

网路文学的阅读

   就是因为太自由上网,网路文学的素质引起很多争议。目前活跃于海峡两地的网路文学,台湾比较偏向搞笑、图文的创作,有九把刀小说类、散文类天马行空的作 品。大陆则倾向玄幻和历史的创作,有天下霸唱、当年明月这类比较严肃的作品。他们在网上是热点,落地出书也一样洛阳纸贵。
  以中国大陆“起点中 文网站”举例,已经有3个板块,分成11个不同类别:爱情、历史、武侠、恐怖、魔幻、侦探、悬疑、纪实等题材的作品,涵盖了人们所能想到的任何一种文体。 从传统的诗歌散文到网路小说、剧本,更有专设专案,比如军事文学的专项批评,新文体手机小说等。这些项目几乎是平面媒体的复制或翻版--传统文学有的网路 文学都出现了。
  网路文学所表达的内容在某方面可能不同于传统文学,但大致上是一样的。网路文学中的诗歌和传统的诗歌创作没有任何区别,比如说 2008年5月汶川地震“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一诗。散杂文也没什么改变,评论文章无不是在传统思维下用传统话语来搭建的。唯一受影响的是小说,一路来 都引起争议。我以为这是因为这些是属于低龄写作者,主要是发表欲过过瘾而已。但大体上符合一般市民的喜怒哀乐,中间加了一些疾世愤俗、男欢女爱,所以深受 一般读者的欢迎。网路写作人众多成名没几位,这是事实。
  网路文学在很多人眼里仍然是“不入流的文学”。网路写作者还不能成‘家’只叫‘写手’。
  网路当然有高素质作品。比如平面媒体名家的作品上贴,与纸面书同步发行的网路书籍。以我涉足“天天社区”、“天涯线上”,都是百里挑一的文章。这些作者不求名利,不理网路,不赶时髦,借助网路的空间默默耕耘,让我们认识网路文学的另一个方面。

捉襟见肘的框框

  网路文学迎来了一个萤幕也带来一道难题。1998年痞子蔡作的“第一次的亲密接触”是这样开头:
  “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
  我有一千万吗?没有。
  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
  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
  我有翅膀吗?没有。
  所以我也没办法飞。
  如果把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爱情的火焰。
  整个太平洋的水全部倒得出吗?不行。
  所以我并不爱你。”
  2008年“明朝的那些事儿”朱元璋开头的介绍:
  我们从一份档案开始
  姓名:朱元璋别名(外号):朱重八、朱国瑞
  性别:男
  民族:汉
  血型:?
  学历:无文凭,秀才举人进士统统的不是,后曾自学过
  职业:皇帝
  从这两段小说我们看到什么了?网路文学的“新文体?你说搞怪也行,文字新潮也可以,你答对一半。但你有没有看到,你眼睛一扫大概也弄明白了。上面一段写爱情小说,下一段写历史小说。朱元璋是谁大概也知道了。
  文字段落简短,一目了然是它的特色。怎么说呢?
   由于网路文学是通过电脑萤幕阅读,超链结和滑鼠主宰了我们处理它的方式。比如说长文章得利用滑鼠拉动,流览起来不是那么方便。重看时或不明白的地方还要 上下拉动。所以网路文章为了迁就萤幕阅读大都简短,最好三言两语把话交代清楚,而段落是以萤幕框里看到的最为理想,这是许多人不知道的事,以为网路作家都 在搞怪。网路大都是速读者,不会有人为了一个介绍写上千字,除非作考据。
  然而顺随软体的精进,这个框框开始变化。下图就让人耳目一新。此书制作精致,出自高手,完全符合电脑萤幕阅读的尺度和习惯。整页书的画面正好在萤幕上,把滑鼠点击,那一块画面就放大,让人阅读。不过这个以特别软体制作还有它的局限,就是得不停用滑鼠点击放大文字阅读。
  以上下两个举例来看,我们大概明白萤幕写作和阅读是什么一回事。
  “我到现在还是有这种感觉,从网路下载鲁迅文章就是不能像书本上读到鲁迅文章那样的权威。鲁迅在网路上是平面的,书上的鲁迅是3G。纸质书籍确实有它的魔力。”
  (2)传统文学走入网路
  总的来说网路文学自有其一套游戏规则,你要加入你要生存就得遵守没二句话。
“我认为在审视和看待网路文学的同时都应该放弃带有色眼镜,把对网路文学的和偏见转化成对网路文学的研究和学习,让网路文学走进大众的阅读生活。无论你是否喜欢它,是否反抗它,这个潮流是不可能避免的,谈论网路文学都得从这个角度来看。”
  网路文学已经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文化现象。今天在传统和网路媒体的和合之下,网路和传统文学已经互相融合,互相依存。许多网路作家落地被收编出版纸质书,传统作家也上网,各领风骚。这是好的开始。现在市场上传统和网路书籍基本上是很难分别出来了。
  网络迅速增长、博客流行,资讯无远弗届,以其即时传输、互动、无篇幅限制的特性,无偿取用的惯例,成为当今最受宠的媒体。基于其虚拟的特性,网路摆脱了传统媒体,如报刊、广播、电视庞大的财务负担,成为极容易建立的载体,谁都可以弄一个几乎是免费的网站、博客。
   传统文学与网路文学不一定要挂?设立网站不一定要跟着人家弄个什么网路文学。这是两码事。在我们的地方上很多人可以用电脑写作,文学团体也很乐意地替会 员出书,但都不上网。我们是满足现状,还是无能为力?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我想问的是既然书出版费都花了,为什不上网呢?现在设立一个网站并不需要很多的 经费,况且技术也很普及,不必什么专业知识,尤其有了扫描器一本书即可影印出来,所以现在传统文学上网不是件难事。
  1990年,石问亭看到网际网路快速的成长趋势,而建立了“犀鸟文艺”。这是以『诗巫中华文艺社』为基地的文学网站。当时是网路萌芽时期,也不知要搞些什么。后来﹐他还是认清了一个大方向,那就是「库存」。
   “我比较注重有三个项目:一、中华文艺社丛书和副刊资料的库存;二、砂华文学作家,世界名作家作品的收集工作;三、提供文学资源的链结。我最大的梦想就 是建立一站式的「文学百货市场」。几年之后,资深作家沈庆旺先生也设立「犀鸟天地」。他看得比我远,发起婆罗洲文学资料的库存。这是一项专门的文学工程, 而且非常成功。砂拉越几个文学团体的资料都被他分门别类建立起来。”
  这两个“犀鸟网站”办的相当出色,有很多大专学生利用这些资料而完成他们的论文;有很多学者慕名前来砂拉越作研究。
   “最近几年我国的大专也有了砂华文学研究的专案。他们当中特地前来作实地调查,我记得美里笔会主席蔡宗祥先生已经是一个被研究的物件了。我不能说这些项 目是因为这两个网站促使的,然而当中通过网路而知道砂华文学有这么丰富的资源,大有人在。这之后文坛上开始出现不以西马为中心的论述,砂华文学与世界接 轨,砂华文学成为另一板块的谈话。砂华文学热门起来了。我个人并不喜欢这些板块之争、中心论,但还是很高兴看到砂华文学浮上来「西马是马,东马不是马」的 文学现象,开始不复存在了。”
网路不因为你而停顿
  “犀鸟文艺”后来因一些客观限制,业务完全停顿下来。但是网路不因为“犀鸟文艺”没 有更新而停止操作,反而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资料不断复制。这就是网路的力量。但是在平面媒体就没有这个本事。比如说,我知道美里笔会有个“钻油台”副 刊,就不知道还有另一个“巴南河”。上个月我到民都鲁,在旅店看到的已经出了一百多期。由此可见平面媒体是有它一定的区域限制,然而美里笔会的博客却跑到 世界各地,我在古晋也看到了。这是无可否认的,书籍能传多远呢?何况其千百本的印刷量又有多少本被卖出去,有多少本被国外读者看到?我们都明白,这些书其 实是堆积在屋里的床底下。以拉让盆地丛书来说被网路下载的次数至少十几万笔。这是传统书籍办不到的事。
  (3)网路文学的未来
  21世纪是一个网路的世纪。无论你是否喜欢它,是否反抗它,这个潮流是不可能避免的。
   对于文学团体,尤其我们砂拉越来说,冲击不大。因为到今天我们还不见文学网站的设立。目前虽然没有说不设网站、不建博客,就会被淘汰的命运。然而我们当 观察到过了三五年,平面文学的道路越变越窄,纸媒文艺副刊逐渐消失,纸质书出版费用越来越高,而电脑、网际网路越来越便宜的时候,就明白了。
  21世纪这个e时代是利用搜索机器与世界接轨。我们的文学团体若还是止步不前,那只在原地踏步。
   “以前我有提出一个计画:砂拉越文学团体建立官方网站,各别写作者设立“社区”,然后链结成一个大网与世界各地的文学网站接轨。当年的我哪会想到“社 区”是现在火热的博客。从目前来看,两者都没有实现。博客是有一些,可惜都没有链结。这两件事说明了什么?网路文学不是我一个人能决定的。有关这一章的谈 话我留给你们。”
结语
  我们争论的其实还是文学,这和那种沉缅于网路生活而产生的“文学”是两回事,虽然其中不乏这种痕迹。
  21世纪是网路文学的世纪。网路文学所表达的内容在某方面可能不同于传统文学,具体上仍然没有区别。你不搞网路文学也可以上网。网路作家出版纸质书,传统作家也上网。各出版社的书籍也在网路上同步发行电子书,网路与传统已经走在一起了,只要你喜欢可以上网也可以落地。
  随着网路的迅捷发展,以互联网为写作的平台展现了无限扩大的创作空间。我们看到大量非专业的网路作家构成庞大的创作群落,使到网路文学成为洪流。
  现代人没有建设网站没有网路文学不会死吧?肯定不会。但是设立网站对于一个文学团体或个体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因为这个网路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发展,上网条件越来越普及,并不一定要有专门的知识。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将来写作的平台也只有网路最便宜了。
  你选择留在旧大陆,还是迎向新大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