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庆旺
生命在自身的生长进程中总是要遇到种种令人悲哀的事情。
人的生活中充满 了偶然性的因素却又因为人性中严重的欠
缺感,难免令人陷入痛苦和不安的 局面。文字是文学雇佣
来使人沉默使人表达无限使人在历史肌肤上渍留无可 诠译
的“刺青”。
(一)砂华写作人的特色何在?
华人自飘洋过海并落地为居而始,就紧紧面对文化思想不能
纵横发展的困境. 砂华人自南来伊始至今,尚不能逸出此局
限;不仅砂华人如此,我们甚至可说 大马华族的文化亦深陷
於所谓“五千年优良文化”之祸。
砂华文学自战前延续中国新文学主流,不论在表现手法、形
式、体裁,甚至在流派主义风格,都有相当共同之处。50年
代始,是砂华文学蕴酿与萌芽期,至 60年代初,砂华文学
趋向反殖反帝时期,此期作品常带有浓厚政治色彩与怀念歌
颂祖国(中国)之风,62-63年因政治因素,许多砂华写作
人都沉默下来.致 使60年代后期砂华文学显得凄冷。到了
70年代初期,标榜着现代主义流派的文 学作品与活动涌现
砂华文坛,此时期的砂华写作人,大多是侨民第二代,其宗
主国之概念渐渐与中国隔离;紧随着80年代的来临,砂华
写作人大多是大马独 立后出生的青少年,这一批写作人至
少都接受了为期十二年的“三种语文”教 育;砂华文学在此
时段,可说是稳健成长时期。文学团体的成立与文学奖的设
立以及文学活动的频繁,无形中刺激了砂华写作人的增长。
纵观砂华文学的历史,如果要给砂华写作人的特色定位,我
认为不能以现今的 砂华写作人的标准来界定过去各个时期
砂华创作人的特色。因为侨民南来时所 承受的文化传统必
须在扎根本土之后才有力量,不然则只是徒具形式而已。这
里所谓的传统文化当然是指传承自中华的传统文化,此传统
文化是作为文化或 文学发展应具有的依循根本,依此根本
再吸纳其他的文化资源而自成一格,形 成砂华文学的本土
特质. 砂劳越是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土地,多元文化已
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份,再 加上砂劳越因地理关系,砂华
写作人具有创造属于砂华文学的独特性的先天条 件。我个
人的论点是,砂华写作人的特色应是尝试跳出原有的框框,
尝试跳出“传承”自派别,主义的思想桎梏,把身心熔合在砂
劳越的本土性去创作融合世 界性的文学作品,这才是砂华
写作人应有的特色。
(二)砂华文坛面对许多客观环境的局限,诸如书籍的匮乏、
文学资讯的封闭、 文学交流的不足等,砂华写作人在这样的
情况下,该如何挣脱困境 ?该如何寻 求定位?该如何进一
步提升作品素质? "文学创作是件十分个人的事。学术研究
与艺术创作则不仅是个人的事而且还是 十分寂寞的事。当
许多人都在凑热闹、赶文化的墟集之际,你得回到书房里苦
思、创造。”……" 争取多些时间给自己读书、思考、写作,
只有这样写作才 不是“玩票”……”(30.11.97)我在星洲
读到此段温任平的“ 家书论学 ”, 他不仅道尽写作人的心
声,同时也说出写作人应具的治学态度。由此我们来看 砂
华文坛所面对一些客观局限是否真的使砂华写作人陷入困境?
(A)书籍的匮乏:
砂劳越三大主要市镇古晋、诗巫、美里(美里我不熟习外),
自70年代我开始 学习写作时,古晋就有数家书局如:古晋
书局、国际书店、时达书局、大同书 店、大光书店、光华
书店、青天书店等。而诗巫则有拉让书局、前锋书店、大众
书局等都有售卖许多港台大陆文学书籍,例如当时我在古晋
数家书局就找到了水牛文库、仙人掌文库、三民文库, 向
日葵文丛、文星丛刊、萌芽丛刊、三 山文库、牧原丛刊、
纯文学丛书、新潮文库、兰开文丛、小草丛刊等等。其它如
港台中著名作家和欧美翻译名著,但是这些文学宝库的经营
者却惨淡经营数十年。而今,处於九十年代的砂劳越,虽说
大部份的书局已变更他们的营运方 针,但是其中仍有许多
文学书籍,只是砂华写作人甚少问津。再者,如今资讯、交
通都很发达,时代的进步已把世界距离缩短,许多文学出版
讯息皆可在报章杂志获得,邮购已不再是一种累。如果您真
的渴望充实自己。
(B)文学资讯的封闭:
自九十年代初始,大马报社及文化机构都频密的举办有关
政经文教的大型研讨会,邀请海内外名家学者作专题演讲。
而每年国内外所举办的文学活动,讲座 会都不计其数,这
些讯息却一一刊载报端,有者甚而连续双月刊登活动系列报
导等。我不认同砂华文学的资讯是封闭的状态,只是我们
的写作人没有自发自觉的去参与。当然,我们不否认,大马
许多活动都集中在都门吉隆坡,这是因 为西马的文学人口
比东马多的原故。但是,如果砂华文学团体、文化机构真的
体认砂华文坛已面临困境,那么扛着砂华文学旗帜的砂华文
学团体和文化机构 就应趁着国外学者在西马作完文学活动
之际,随后征聘至砂劳越作同样的文学 活动。但是往往就
因各团体的经济能力和人事问题而作罢.此点才是砂 华文学
的真正困境。再者,如今资讯发达,网际网络日益普及之际,
在浩瀚的网络中,有无尽的文学资讯和作品。世界已开始迈
入无纸张的时代;网际中的文学作品即使穷我们一生的时间
亦阅读不尽。砂华文学团体中,诗巫中华文艺社已在1998
年1月24 日上网,目前已把该社出版之18册“拉浪盆地丛
书”及其副刊“文苑”“新月”中刊登过的作品编排上网。其
主页为“犀鸟文艺”其中尚包括“书斋“常年文学奖”“本期焦
点文章”“拉让盆地丛书”等等,目前已进入第二期。其网址
为www.sarawak.com/org/hornbill。诗巫中华文艺
社在砂华文学史中虽不是一个历史最悠久的文学团体,但
却是第一个将砂华文学以网际网络推介到 世界各个角落的
“文学团体”。因此我还是坚信,砂华文学资讯的推广而或承
受都不是主观或客观环境的封闭。
(C) 文 学 交 流 的 不 足:
诚如以上所说过的,砂劳越的地理因素囿於对文学交流有一
点点的影响, 但是 砂华写作人还是不乏以私人或组团到港,
台,中观光参加文学活动, 也受到当地 作家学者的接待,从
而建立某种关系.这种交流原本是正常的,健康的,有益砂华
文坛的;但是,它的流弊常就因当地作家学者以为他们接待
的几位砂华 (当然也包括马华)写作人都是顶尖人物,(如果
这些人再衬以某文学团体作背景)而国外作家囿於接触面的
局限,一旦受邀作序,写评论或在研讨会,交流会发表论文,
便一味赞好,以期宾主皆欢.但是如果稍有留意马华文学讯息
的话, 并不难令人吃惊的是,这些作家学者,他们的评论不
仅资料不足,对马华,砂华作家的定位有者甚而本末倒置.资
料不足这点我们可以谅解,但是如因情感因素而垄断文学讯
息,造成错觉,试问这种文学交流是否值得继续提倡?
(D)砂华写作人该如何走位?该如何进一步提升作品素质?
砂华写作人该如何寻求定位,我认为其切身关系的就是砂华
写作人的作品素质.一个写作人, 最重要是以 "作品" 示
人, 而不是靠外在的 "名气" 来肯定自己 在文坛的地位;
举凡有好的作品自然能流传百世,没有好作品的 "名气"
总是经不起时间的磨蚀. 我个人认为, 一个从事文学创作
的写作人的地位是 <质与量> 都必须要衡量的.我们不要
砂华文坛癌化出一种病态; 即写作不及一两年, 创作量不
足以出版一部集子的写作人, 被某些 <名作家> <学者>
弹赞得不成 <人形>. 如前所说,创作是件十分寂寞的事.
砂华写作人在教育过程中大多得面对同时学习三种语文的
困扰,但是此困扰在今天无疑的是提高砂华写作人作品内函
与素质的最有利工具. 其一,可涉猎于本国巫文,西洋,欧
美等语文文学,开扩文学视野,读出马来文学与中西文学创
作手法,语言文字技巧的运用; 读出各语文文学的味道来.
从而与华文文学作品比较,研究.文学作品必须突破意识形
态的锁铐, 文化断层和时间差距.我们不应再浪费宝贵的
思维去标榜 <写实派> 还是 <现代派>,更不应自我归属
於 <后设><后现代><结构><解构> 主义之流.文学创作
这条路是笔直的一条路,没有捷径可寻. 如您已踏上这条
不归路,如您想继续走下去,外在的你唯有不断的努力,不
断探索, 不断的充实自己; 内在的您必须时时刻刻发掘
你心中的那个我,这样才能提升你的作品的素质. 如果你
无法寻获你的内心的自我,我相信,你的创作也将暂凝於某
一形式.
(三)普遍上,砂华写作人最大的弱势在哪里?
时值九十年代,砂华写作人最大的弱势无非在於后继者日
愈减少, 而有志於参与砂华文学行列的又苦於对华文文学
的生疏;此乃教育制度变更十多年所造成的后果.许多中学
毕业以后, 有志於创作的写作人对於华文的运用与文法都
不能掌握,但是只要肯在中国古典文学和古诗词下一番苦功,
并多阅读海外华文著作,此病列应可根治.无论写诗或散文,
写作人的文学必须控取自如' 基本文法是沟通最起码的要
求,但是有些写作人, 词汇运用模棱两可, 段落散漫, 章
法零乱, 意念的表达因语言的未逮而模糊暧昧,表现自己属
於 <现代主义> <拟前卫>等等性属,这些都可能只是一些
呢喃如梦呓咒语的作者个人病态的显露而已. 再者,致使砂
华写作人囿於固步自封的一个事实是文学派别主义的冲突.
此一冲突自60年代末至今仍有许多砂华写作人各执一词,
无形中对砂华文学的进展产生缓冲作用,以至部分有成就的
砂华写作人停留的定点上,原地踏步,这可谓是砂华文学的
一大损失.其实文坛可藉文学派别的歧见互相刺激,互相影
响,甚至对话交流,进而丰富砂华文学的内函.但是砂华文
坛 <写实主义> 与 <现代主义> 两派文学阵营间的隔膜
在70-80年代都是很深的.至今90年代新生一批砂华写作
人却能融汇 <现代主义>在形式技巧方面的长处,结合 <写
实主义> 的社会关怀而融成一股综合体. 由此点来看,我
认为那些老一辈的写实和现代主义砂华写作人有必要适时
调整自己的步伐;写实与现代已不必划清界限,应为砂华文
学作出贡献而互补有无融汇共存.
(四)目前,"地球村" 的概念在资讯领域常被提及,人们大
力提倡 "面向国际". 这样的概念, 若置诸砂华文坛, 是
否实际?若答案是肯定的, 砂华写作人又该如何去落实?
"地球村"与"全球化"是一体之两面;全球化意味着的是开
放性,现代性,扩充性及充满活力的体制, 我个人认为有其
好处. 现时网际网络日益普及之际,通讯技术一日千里;个
人,社群,国家的活动,几乎可以瞬间传送到地球任何角落.
这是人类文明所跃升;资讯,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全球化,
将使人类养成"地球公民"的意识.整个世界的文化将走向
熔合的趋势,文化全球化将成为生活的要素.砂华文学如不
愿固步自封於砂劳越本土, 就必须面对事实,走向国际,这
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那麽我们将如何去落实砂华文坛 "面
向国际" 呢? 除以上各点必须调整外,我认为沙化文学团
体应向诗巫中华文艺社看齐,设立属於砂华文学的网页或网
站, 把砂华文学作品呈现於国际文学网络, 这是砂华文学
融合世界文学的最基本工作. 再者,砂华写作人也必须及
时适应时代,开始学习资讯科技知识,以应付即将来临的砂
华文学高科技资讯时代.
<1.3.1998国际时报<文房>蔡羽提问, 沈庆旺笔答>
(收录在犀鸟天地网站)
http://hornbill.cdc.net.my/sko/Sko19&20.txt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