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08年11月5日星期三

"書寫婆羅洲"是鄉土文學嗎?

田思

從字面上看,書寫婆羅洲這個概念似乎純粹在鼓吹婆
羅洲的本土文學,但在意義上,它應該有更豐富更廣泛的
內涵。

 砂拉越與沙巴(舊稱北婆羅洲)兩地很早就有了自己的華
文文學。沙巴 的第一份華文雜誌《婆羅洲雜誌》創刊於

1920,砂拉越的第一份華文報紙《新聞啟明星期報》則
創刊於
1913年。50年代後,由於爭取自治獨立,反帝反殖,
砂華文學傾向
於緊扣社會脈搏的現實主義路線,以反映社
會人生為主 ,手法也較平實,並且自成一個文學聚落,與
西馬華文文學迥異。
 
東馬華文文學作品中,不乏描寫鄉土、關注鄉土的題材。砂
拉越資深作家中,如巍萌(已故)描寫農家人物的中短篇小
說,吳岸的婆羅洲山水詩與《美哉古晉》系列,桑木的旅遊
詩與攝影集,徐源福與王政賢有關殖民地時期的懷舊文章,
蔡宗祥的砂州原住民習俗研究,蔡增聰的砂州史料整理爬梳,
黃順柳從史實中衍生人物情節,刻劃鄉土變遷的城鎮小說,
黃葉時描寫故 鄉小鎮新堯灣的人事滄桑的小說與散文,英儀
記敘在拉讓江下游任教時與伊 班學童的接觸經歷,李流雲的
犀鳥童話故事,梁放以
十年動亂為背景的農村悲劇故事
等,都帶著鄉土文學的色彩。沙巴方面,黃任芳所寫的神山
故事與汶萊作者所寫的水鄉風光,也深具鄉土文學的特色。
可以說
書寫婆羅洲並非自我們而始,前此已有不少人在
做類似的工作,而且成績斐然,更遑論台灣 素負盛譽的小
說家李永平與張貴興了。前者的《拉子婦》和《雨雪霏霏》,
後者的《群象》和《猴杯》,都以婆羅洲元素為題材而成為
評論家矚目的對象。
 
那麼婆羅洲鄉土文學書寫婆羅洲這兩個概念有
甚麼實質上的不同呢 ?

簡單說,前者是狹義的,屬於文學題材的範疇;後者是廣義
的,屬於多層面的文化建構。我於
2002127日在詩巫中
華文藝社所主辦的
書寫婆羅 洲講座中的講詞,與2007
817日於古晉電台的訪談錄音(後由黃裕斌整 理成〈田思

書寫婆羅洲〉一文),對於書寫婆羅洲的提出原因
與主客觀條件,取得成果等,都作了具體的闡述,這裡再作
一點補充。
 
婆羅洲是世界第二大雨林,森林覆蓋,河川密布,具有多元
生態、多元景觀、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等特色。作為熱愛婆
羅洲的子民,我們要把這個世界第三大島嶼的自然景觀與生
態環境介紹出來,把多彩多姿的各族文化與融洽相處的和諧
社會描繪出來,把傳統文化加以記錄、提昇和發揚。
書寫
婆羅洲
除了具有鄉土文學的本質外,它是一種爭取中文閱
讀世界市場的書寫策略,涉及的範圍包括奇山異水、壯美河
山的探險與描繪,各族風俗習慣的采風記錄,種族關係的探
討,原住民關懷,古跡考察與維護,歷史遞嬗,城鄉變化,
街巷掌故,地方志,人物志,民間玩藝,傳統與觀光節慶,
民間美食 與食材,花卉草木與荒野動植物,歌舞藝術與手工
藝,民謠傳說等等;還得加上一項,環境關懷與保護。我們
號召有心人從不同的層面,以不同的方式來展現這些具有婆
羅洲特色的東西,並且用行銷策略加以包裝,與國內外有影
響力的出版社配合,讓它打入國內與國際市場,那麼我們繼
承與發揚婆羅洲傳統文化、揭櫫人文精神、提倡綠色文學與
崇尚自然生活方式的願望庶幾可以更普及。
         
 書寫婆羅洲並不是一小部份人的專利,不管是誰只要他
對婆羅洲的寫作題材有興趣,而又有一定的認識,都可以執
筆成文。至於作品水準的高低, 寫得深刻還是膚淺,那就留
待評論家去月旦了。有些西馬作者,由於
在地觀 察的時
間較久,寫出來的婆羅洲風貌也很多彩多姿,表現手法更獨
樹一幟,像潘雨桐的《河岸傳說》與冰谷的《走進風下之鄉》
,我們也很欣賞。還有邡眉幾篇描述沙巴原始森林與原住民
的散文
雨林系列,也給人深刻的印象。西方白人作者撰
寫的婆羅洲旅遊見聞也不少,但多少帶著白人優越感與獵奇
角度,不易引起共鳴。
         
 書寫婆羅洲的寫手應該越多越好,這樣才能引起廣泛的
關注。而婆羅洲的引人入勝之處,也不只限於文學方面的題
材,這就是我們提出
書寫婆羅洲 這個理念的由來。只有
認同這個理念的人,才能發揮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作
用;並且形成良性競爭,讓優秀的作品在對比與互相頡頏之
下脫穎而出;並在互相激盪與批評討論之中去蕪存菁,精益
求精。
         
 書寫婆羅洲的氣勢與後勁,主要是靠一套精心策劃的叢
書來凝聚。
200312月,楊藝雄在吉隆坡大將出版社的策劃
下,以《獵釣婆羅洲》打響第一炮,造成一時的轟動,各種
媒體紛紛報道,三千冊的單行本在短期內售罄。而田思、沈
慶旺與石問亭等所提出的
書寫婆羅洲理念,也在一項交
流會中初次被西馬的文化界所認識。沈慶旺以兩年的時間經
營介紹原住民的專欄,終以《蛻變的山林》之名結集成書。
此書的推展禮可謂別開生面,富有原住民色彩的會場佈置與
土著米酒和美食的款待,加上娓娓動聽的沙具琴音樂和電腦
圖輯講解,給一百多位前來捧場的西馬文化界人士,呈獻了
一場心靈盛宴,也為藍波早已醞釀出版的《雨林食譜》作出
挑動味蕾的預演。而藍波的另一本回憶小鎮生活和介紹婆羅
洲小食的散文集《尋找不達大》也已排入了檔期。接下來還
有石問亭反映異族通婚的《夢縈巴里奧》,田思編的《婆羅
洲鄉土小說選》,夢羔子記載戒嚴歲月的《新村詞典》。沈
慶旺另一本反映原住民困境的詩集《消失的圖騰》,也將奏
出凄惋的餘音。此外,這套叢書還包括黃庭描述砂共游擊隊
悲劇故事的《最後的流螢》,小說中鮮為人知的加里曼丹場
景將在血色中浮現。砂州新聞工作者李振源的著作《砂拉越
河左手港探源》與《穿街走巷》也列在
婆羅洲書系的出
版計畫之內,而文壇後進之中,楊詒鈁描寫婆羅洲草木植物
的一系列特稿與蔡羽專寫街巷記憶的系列散文,也將有付梓
的機會。
 
  至於討論婆羅洲書寫的相關文章,在評論界也逐漸湧
現,據我所知就有以下的論述:
1.楊匡漢:熱帶雨林:生存者呼喚至深者──馬華詩歌的精
神投向及藝術呈現
2.林建國:有關婆羅洲雨林的兩種說法
3.陳大為:論潘雨桐的自然寫作
4.鍾怡雯:論馬華當代散文的雨林書寫
5.鍾怡雯:論砂華自然寫作的在地視野與美學建構
6.林開忠:異族的再現?從李永平的《婆羅洲之子》與
《拉子婦》談起
7.李瑞騰:詩巫當代華文新詩──以草葉七輯為考察對象
8.許文榮:書寫少數民族:馬華文學的個案
9.黃裕斌:如何在地,怎樣美學──解讀鍾怡雯〈論砂華自
然寫作的在地視野與美學建構〉
10.孫福盛:田思與東馬華文作家綠色詩派研究
11.馬淑貞:敘事話語中的族群關係
12.陳燕棣:在地書寫,在地的聲音──東馬作家書寫婆羅洲
13.余禺:生長在婆羅洲的詩歌植物
14.陳大為:婆羅洲圖騰──砂華散文場所精神之建構
15.莊薏潔:馬華文學中的原住民書寫(撰寫中)
16.黃裕斌:從本土文化實踐談砂華文學的建構(撰寫中)
 
 從以上的評論來看,書寫婆羅洲這個文化現象已受到華
文世界學者的關注,這是前人和現在作者共同努力的成果。
詩人學者陳大為說:
對婆羅洲以外的讀者而言,砂華作家
的原住民文化書寫,不僅僅是描述這個地方和事物,而是透
過文字來創造這塊土地,這是一項深刻的人文地理學的建構,
文字敘述當然不是百份之百客觀和透明,它必然包含著作者
的文化修養和視野。
而陳燕棣在訪問了田思、沈慶旺、石
問亭與藍波等人之後,在筆錄中加進了一段感言:
所謂的
書寫婆羅洲對東馬在地作家而言,其強調的是在地書寫的真
實性和原鄉情懷,並非念茲在茲的區域使命;更重要的是,
交出質量並重 的好作品,讓落在文學史上的婆羅洲聲音,更
為鏗鏘有力。
是的,我們都在等待那鏗鏘有力的聲音,並希望它不斷迴響!
     
1/11/08 詩巫中華文藝社创社20周年庆专题讲座会

2 条评论:

长竹 说...

可否抄给我田思的《给我一片天空》?谢谢。

振平 说...

给我一片天空

田思

给我一片天空
一片幼年的乳白色天空
游逛的白云像成群的绵羊
倒映在辽阔的池塘和草原上
夜晚总有月亮温柔的窥探
还有星星眨眼讲着芎远的故事
我爱这一片天空
让我看见蜻蜓和松鼠的腾跃
让我听到蟋蟀和青蛙的歌唱
别给我太多的娇宠和搀扶
我要试着从跌倒中学会走路

给我一片天空
一片童年的蔚蓝色天空
永远有长尾巴的风筝在飘扬
听到热带鱼唼喋和林鸟的啁啾
嗅到泥土和花草的馨香
别老叫我把心拴在斗室里
别让电子游戏机昏眩我的视力
我的天空有一道畅快的滑梯
呼啸着滑向友伴的玩闹和嬉戏

给我一片天空
一片青年的金黄色天空
永远有蒸发不完的汗水和精力
用来浇铸人类正义和善良的丰碑
远方总有亮丽的彩虹
远方有蜿蜒的山径和千丈瀑布
为了那蔷薇色的爱情
我在跋涉中付出多少斑斑的血迹
我朗朗的豪笑总在山谷发出回音

给我一片天空
一片成熟的紫色天空
别让酸雨淋湿了我的梦
别让烟雾遮蔽了我的真诚
别叫我内心天然的热带雨林
让位给一栋栋冷漠的洋灰钢骨
我把睿智沏成一壶龙井
我把哲思梳成一株银柳
我平和的心曲通过一管牧笛
悠悠地回荡在晚风夕照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