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08年11月5日星期三

詩巫中華文藝社--- 拉讓盆地20載文藝匯流

楊詒鈁

《緣起》
19886月份,詩巫中華文藝社誕生了。仿佛才
眨眼之間,歲月匆匆過了廿載 。人事更迭,社
會型態的變遷,文藝
活動亦經歷高潮低谷之轉折,
其中艱辛 ,非局外人所能理解。


非營利的文藝團體的確是一條艱辛難行的路程!
然而;堅持不懈的道途所憑 藉的又是甚麼呢?
創立20年的文藝社進入了另一個階段,另一個
里程碑。藉此,筆者身為中華 文藝社的秘書,
特邀歷任主席現身說
法,闡述文藝事業承先啟
後的發展路程 。

發揚傳統古典文學
中華文藝社是以古典詩詞起家。創社主席黃政仁,1948年出生,筆名楚狂、上官劍等。

他畢業於馬來西亞皇家衛生學院。因自小酷愛古
典詩詞,自修台灣僑務委員會主辦中華函校文史
科詩詞學畢業。


1987年他與一班古典詩詞同好 籌備創立《詩巫
中華文藝社》,
1988年獲社團註冊,他被選為
第一及第二屆主席。


黃政仁談起創社緣起,最主要的是對古典詩詞有
著濃厚的興趣及一班朋友,如黃國寶,已故的侯
越英及黃廣捷等對
發揚文藝的共同理念。

憑著過去兩年詩詞研習班累積的社友創作,
1988
年即出版古典詩詞合輯《春草集》;當時出
版的
數量不多,相信僅有早期的社友有收藏。

創社隔年即舉辦了一場為期
3天的盛文藝營,邀請
大馬作家詩人吳岸、
田思、陳蝶、梁放擔任主講
人。推動了一股幟熱的文藝風潮,本地文壇展現
百花齊放之景觀。
文藝社隨著亦積極廣招會員,辦寫作班、文藝營、
常年文學獎,通過報章編文藝副刊以及出版拉讓
盆地叢書系列。


黃政仁談起對古詩詞的興趣,還須追溯到童年的
記憶;由大他十三齡的姐姐照顧,約莫五、六歲
光景的他,每晚臨
睡前望著帳眉上的繡花圖案及
一首詩,那是他母親的手工刺繡品。他好奇地向
姐姐追問,那是甚麼,這又是甚麼,
姐姐逐一解
答,並向他解釋帳眉上繡著的那是一首李白的詩。

於是他每天臨睡前都照姐姐教的唸著這首《靜夜
思》
。詩詞的種子即開始在他小小的心靈萌芽茁
壯。

自小,他愛讀金庸和梁羽生的武俠小說,還有章
回小說,《紅樓夢》
、《西遊記》、《東周列國
志》等他很早就涉獵,吸引他的不僅是故事情節,
書中的古典詩詞亦是一大吸引力。

久受古詩詞的薰陶,像儲備了充裕的養份,時
機到了自然而然綻放出花朵 。他的第一首詩寫於
14 歲那年。

他寫古
體詩,也寫雜文。在中華文藝社的前半段
時期,他在報章上與侯越英 、黃國寶、王政賢
闢了一個《茶餘飯後》的
專欄寫雜文,後來收在
1991年出版 的《洗耳集》。


黃於
90 年代初到印尼海島工,間中尚返回詩巫
定居有兩年時間,
1995年再 出版古典詩合輯
《心窗風雨》,收入
拉讓盆地叢書之12

去國經年,回鄉後他少有參與文藝社活動。而
在《詩巫詩潮吟社》重設古詩詞講習班,始終
徹對古典文學的執著。

他認為,著手華文文學創作,就得從古典詩詞
開始,古典這一部份有比較好的修養,文采就

比較好。好比台灣詩作家余光中,他雖然寫現
代詩,但他很強調古典文學的基礎。

黃現為《詩巫詩潮吟社》會務顧
問,詩詞評選
詞宗,並定期主持詩詞講習班 。學員老中青皆
有,人數逾
20 ,皆對古典詩詞興趣濃厚者。

他指出,
很多人對傳統詩詞誤,有兩種情況,
一是寫的人水準不高,使讀的人看不懂,誤
以為很深奧,另一是真正寫得好,
卻遇不到
讀得懂的人。因此,他有心於古典詩詞教學,
首先就是要學員懂得欣賞,會賞析才會貫徹
寫詩詞的理論、
技巧與辦。他在詩潮吟社開
辦的讀詩會即是基於這樣的理念建設的。

文學提昇人文素質

黃政仁表示,領導層對文藝的濃厚興趣、執
著與堅持,才能擔負一個文藝團體的長遠發展。


創社元老之一的黃國寶持有同樣的看法。他認為,
只有秉持著對文藝的一股熱誠,才會無怨無悔的全
情投入,並且
將文藝工作當做是一種莫大的福份。

他表示,文藝社是一股凝聚力,提供一個創作的平
台,將自己的作品公諸同好
,藉以與其他人進行交
流、揣摩與提昇。

在功利主義掛帥的社會,很多人會以為文學並無社
會功用,黃國寶認為,
文學是一個城市文化的表徵,
亦是人文的一部分,缺少文學這部分,一座城市就
顯得很荒瘠。

他特別註解,不是荒
寂,是荒蕪與貧瘠。因此;提
昇文學的價值觀,提昇一個城市的人文素質。一個
文藝團體所扮演的角色亦即在此。


他表示,一個社會進入了富裕的環境,生活安定,
就會尋求生活情趣,並不單單只是看電影打麻將而
已,而是自我
充實,加強文化素養,自我增值。

基於上述原因,當時中華文藝社的創立與發展可以
說是佔盡了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優勢。
天時:上世
80年代整個華社籠罩著華文會被消滅的陰影,獨
立大學不被批准、種族關係氣氛僵化,在鼓吹華文
作的前提下成立的這個團體受到各界 的認同。
地利:本地的兩家華文報章(詩華日報及馬來西亞
日報)給予本地的文藝活動大力支持,提供副刊版
位由社員負責
編輯,新月及文苑即是在此情況下誕
生。


人和:
1987年在醞釀成立文藝社之籌委會人士多為
媒體編採人員、公務員及教員,具備了很有利的推
廣管道。


推廣古典文學為文藝社的最初概念,除了研習舊體
詩,文藝社很快就多元化推廣各種文體,致力廣砂
華文學,栽培
寫作人材,提昇本地文藝創作為宗旨。

在推廣創作之餘,當初最大的理念還是朝翻譯方面
去發展,亦即將中文創作
譯成馬來文或將馬來文譯
成中文,以達致民族交流與了解,對於各民族之間
的文化習俗皆能釋然於懷。
翻譯馬華文學的目的在於加強華文語文在教育中的
使用,致力於提高華文華語的掌握及促進華族文化
與友族文化之
間的交流。然而這個理想終究未能實
現,因為缺少的是雙語人才。

他表示,翻譯等同再創作,要掌握好兩種語文之
餘,
文學的修養與功力都要好,否則只能達意而已,不
足以達致再創層次。

文字道路十年轉折
文藝社前十年經歷了創會主席離鄉、接任的侯越英
離世,到了黃國寶任期(
1992-1999年連任3屆主席),
開始朝互
聯網絡方面發展。犀鳥文藝 1998524日舉行正式上網儀式,亦是中華文藝社十周年
慶典活動之一。


另一方面,在報章開闢的文藝副刊,獲得各地文友
踴躍投稿,文藝社每年挑選新詩、散文、小說優秀
作品交由專人
評審,文學獎於焉產生。
而常年文學獎更是該社每年最盛大的重點活動,他
也致力於編輯常年文學獎合集。從
草葉集1
草葉集2花雨水雲皆由他主編,
之後才由藍波 接續編輯工作。
愁月磐石綠苔及至地錦之後,文學獎辦了總共9
屆 。

該社自1988年的第一本為舊體詩合集《春草集》,20年來陸續出版了個人詩集、小說集、散文集、常
年文學獎合集、
雜文合集、舊詩合集等,以及今年
剛推介的黑岩兩本個人作品,前後共出版過
25
拉讓盆地叢書
黃國寶說,文藝社走的是一條文字的道路,以文字
耕耘為根本,隨著環境的變遷,廿年前還沒出現的
電腦資訊,例
如互聯網、部落格,現在已經很廣泛。
隨著社員帶來不同的創作方式,種類更多樣化,因
此這條道路只會越走越廣


他認為,文學雖為小眾文化,這是一條公認的孤寂
道路,有不少默默耕耘者,因此堅信寫作不會絕跡,
只是呈現
的方式不同而已,以不同的方式生存。

文學也可能以另一種藝術形式呈獻,詩或散文、小
說可以舞蹈方式肢體動作呈獻,但不脫文字為腳本。
他表示,其實在商業社會,文學的生存領域更為廣
泛,例如可在網絡上出版文字創作,創作亦可以成
為創業的基礎
,除了開拓網絡市場,文字創作在商
業資訊傳播中佔有一定的發揮地位。

新生代超脫政治框架

宋志明於
1988年加入剛剛創立的中華文藝社。他當
時也是基於對古詩詞產生濃厚的興趣。熱愛攝影藝
術的他,並且
認為中國古典文學的修養可提昇本身
藝術素養。


文藝社成立之後一年之內,就有了很多轉變,朝多
元化的創作方向發展,開始廣招社員,並且舉辦了
系列文藝活動
,包括文藝營,在報章編文藝版供社
員及吸引寫作人投稿,他十分積極參與每個活動。

他說,上世紀五、六年代的
文藝創作是與政治掛鉤。
進入
70年代的文學經歷了政治局勢的動蕩陷入低谷
之後,新生代的文學創作與活動掘起,
可以說完全
超脫了政治的框架。那是一個新生代新的文藝風氣,
展現的是一幅新氣象 ;例如砂拉越星座詩社致力

現代文學的創作以及將現代文學作品以全新的概念
呈獻出來。


中華文藝社雖然以推展古典文學作為創社的宗旨之
一,最主要的還是帶動一股創作的風氣。而新生代
的創作完全自
由開放,舉凡舊體詩、現代詩、散文
、小說及雜文之創作,有抒情、時評、社會批評,
各有風格,不受囿限。
宋志明認為,文藝社在當時能蓬勃發展是因為有報
章提供的副刊版位。
文苑在當時的馬來西亞日
報每星期刊出
兩期從不間斷。當時尚有新月
刊經歷報章副刊,雜誌期刊等形態,斷斷續續存在
過,最終還是遭遇停刊的命
運,教他感慨商業社會,
文學備受冷漠對待的現實無奈。


他對此作了一首詩
新月西沉。這首詩請本地青
春網站的年輕人譜了曲,並在廿週年紀念慶典活動
中現場演唱。


儘管社會對文學的冷漠,依然還是一批人堅持對文
學的信仰,自我提昇之餘,亦致力於栽培後進。

對於文藝社未來方向,他寄望於培苗聯會栽培的學
子,將來能夠成為接班人。為文藝創作的延續承傳
及文藝活動的
推展作出努力。然而不可否認的是,
文藝社也面臨學子出外深造或就業,聯繫中斷,後
續工作銜接不上等問題。


他說,一個團體活動,必然的會有不同的聲音與意
見,如何取得共識去完成職務,需要團體的互相配
合。而作為領
導層,最重要的是在位時克盡己職,
不能要求太高,達不到時也不必失望,我們只要以
平常心對待得失。


宋志明表示,在田思與石問亭等人倡導
書寫婆羅
的概念提出之後,更為本地寫作人推展了創作
的道路與方向
。當時在文藝社主辦了一場書寫婆
羅洲
的講座,並將包括他本人在內的講義付梓,
收在拉讓盆地叢書之
24
他在任期間致力推動著書、出版、講座。而令人遺
憾的是,文藝社預計要出一本已故侯越英的遺作
《上谷齋詩文集
》,卻由於氏生前收有不少佳作
剪報
,致未能確定是否其原創,這本編纂中的文
集遂宣告
胎死腹中

他認為出版書籍有文化傳延的意義,但不會為了迎
合市場而寫作。


宋志明以桑木、黑岩為筆名,已經出版了多本小說、
散文、詩歌、攝影集。小說包括有《荒山月冷》、
《毒雨的傳
說》及《星子落在西加里曼丹》;詩歌
《一次橫渡的聯想》;散文《各舉門神的風采》及
《翻山越嶺》;攝影作品
集《山雨欲來》、《西藏7日》、《印度紀行》及《季節協奏曲》。他也編
有《林寶昌影藝作品集》、《孫麗源影
藝作品集》
及《書寫婆羅洲》。


舞文弄墨,原創最大


歡慶創社
20週年之餘,詩巫中華文藝社舉行了一系
列活動,包括今年年中與詩巫市議會聯辦的第
7屆婆
羅洲文化節
書攤展售本地創作;在9月份推介兩本拉
讓盆地叢書
黑岩的小說集《毒雨的傳說》及散文
集《翻山越嶺》;
101日剛剛進行了《第3屆拉讓
盆地徵文比賽》及《環保童詩創作比賽》頒獎禮暨
文學講座。


接著於
111日的慶典軸心將是假詩巫民眾圖書館舉
辦《
20週年紀念晚會》,會上將有一場由馬華著名
詩人、作家
田思主講的文學講座書寫婆羅洲是鄉
土文學嗎 ?
,各地文藝團體呈獻本地創作演繹交
流,以及與詩巫民眾圖
書館聯辦的本地創作書籍展。
20週年的慶典主題舞文弄墨,原創最大可以
看出文藝社懷抱著創作需要有企圖心的理念及所擔
負的使命。


拉讓盆地叢書顯綠洲


以藍波為筆名創作甚豐的沈若波,常讓人記不得他
的原名。退休後他定居古晉,同時淡出文藝社活動,
唯持續創作
不竭。

他在電話中接受訪問時表示,他在文藝社非常時期
接下了領導的職責。那時的文藝社已經少有活動,

文苑的作品少,只有幾個人在支撐著。他邀稿
邀得很勤,對稿件要求嚴謹,對版面的編排一直具
有審美的要求,可以說是很努力地在編
文苑
到現在
回頭來翻看所編過的文藝版,自覺並不輸於
今天報章的文藝副刊,可以說是交出了滿意的成績。
藍波認為文藝副刊是一份報章的靈魂,是代表一份
報章的人文特質。因為新聞每份報紙都一樣,而文
藝版的特質卻
代表報章的品牌,這是不應被忽略的
關鍵因素。

剛自新加坡觀賞友人的木刻作品回來的藍波表示,
新加坡的報章曾
經放掉文藝版位,如今反過來著力
提昇文藝副刊的定位,連版面都以彩色版編排。他
說,這是一種覺醒,很值得本
地報章借鑒,因為文
藝版的興盛,亦會提昇報章的品質。


另一方面,他同樣對文藝社出版拉讓盆地叢書系列
感到驕傲,尤其編撰常年文學獎合輯,他常有親自
參與編輯及設
計的一份成就感。由他編撰的每一本
合輯書名都請新加坡的書法家楊昌泰提字,可以看
出其用心。


此外;亦可從其後語中讀出他認真看待及珍視

讓盆地叢書
的價值。他說,地球趨向絕滅,綠意
的醒覺,環保
意識是詩作者最先探出觸角的領域,
所以詩的題材以這方面為多是理所當然。散文與小
說,不談鴛鴦不話蝴蝶不說
夢,而卻以本土富饒的
風土人情世故行文成章,這些都是綴成了
拉讓盆
地叢書
幾本集子的特色。

談到文藝社走過的歲月,藍波說,文藝社如一隻小
船,在砂華文學長河裡緩緩航行,為了中華文化遺
產的傳延,沿
岸傳播;間中雖然沒有驚濤駭浪,但
難免遇上湍流急灘。文藝社憑著堅持與信念,一一
撐過,偶爾也在河灣轉折處
,喜見有心人在擊掌鼓
舞。


他說,砂拉越的華族文學一直被視為一片荒原,中
華文藝社的設立,當初被視為只可能站成文化沙漠
中一株多刺的
仙人掌,而時爾被拒於文學殿堂外。
在陣陣淒風苦雨的狂暴下,仍然有著默默耕耘者,
渡過了廿個年頭。
而從《草葉集》的初芽,《花雨》的喜悅,《水雲》
的萬象,《愁月》的執著,《磐石》的紮實,《綠
苔》的蔓延
,及至《地錦》的舖蓋,喜見砂華文學
長河的拉讓江岸,入眼荒涼的黃沙,已覆蓋著無比
的綠意。

這是文藝社不斷
努力在推動,致力提昇文藝創作,
以及本地寫作者孜孜不息的筆耕,所達致的成果。
對於未來的文藝社,他期許在新一代領導層的推動
下,會有突破的新格局呈現,畢竟今天的環境與以
往不同,有更
多的載體呈現的創作方式。

當務之急
?注入新血


20週年紀念慶典活動邀請歷屆主席參與,是源自上
屆主席王振平的概念,期望在這概念下,讓新與舊
社員之間有更
好的連繫,希望藉以提供分散在各地
的社友敘舊的機會;在延續的工作方面,有更清晰
的脈絡,在推動會務發展方
面亦有更明確的目標。
王振平表示,隨著時代與環境的變遷,文藝發展亦
有巨大改變,文學形式亦呈現多樣化,因此,在這
方面,注入新
血為極重要的一項工作。

他說,社員的老化與移居,文藝社面臨人手不足的
問題已是一段不短的日子,使得在推展
社務及活動
上常出現難以周全的窘境。

他說,文藝社全盛時期,有強大的寫作班底社員發
揮創作動力,如藍波、萬
川、雁程、紫汀汀、黑岩、
晨露、逸蝶、柏隱、金戈格,西馬的教師林陽、春
明及詩安等多出現於歷屆常年文學獎
的得獎名單中,
那時的
文苑稿源充足,對文藝創作及文藝活動
是一股極大的推動力量。


以田風為筆名的王振平,本身亦是其中一名在其創
作產量與質量頗豐的情況下,於
1994年受藍波等文
友的邀請加人
詩巫中華文藝社,並於2000-2003
擔任了兩屆的秘書長職。


2004-2007 年他擔任了兩屆的主席職。這之前因
為欠缺文藝副刊的版圖輔助而停辦了常年文學獎。
但在他領導下
的文藝社以徵文方式,即拉讓盆地
徵文比賽
,持續推動寫作風氣,並著重於栽培、
發掘年輕的寫作人才。


同一時期,他自黃國寶手中接過
培苗聯會的任
務,致力栽培中學華文學會的寫作人才。
培苗聯
6間中學華文學會,每間各有兩位代表組成,
通常由中四生代表,每一年由新的學弟妹接班,每
年有
定期寫作班及即席演講帶動各自學校的學生參
與。


去年,在他帶領下的
培苗聯會 首次從課室走向
戶外,在石山銀禧公園舉辦了一場野外創作營的活
動,他負責主
講《說明文和議論文寫作技巧》。如
此 ;配合戶外自然與開放的環境,吸引學生於現場
實境中演練,增添寫作的靈
感與學習的樂趣。

唯一令他感到頭痛的現在學生學校功課、課外活動
與補習皆繁重,不僅培苗活動時間要視情況來配合,
連文藝社的
文藝活動他們也很難參與,這是很可惜
的一件事。

另一方面,他也認為,文藝社目前缺乏一股凝聚力,
各人有各忙,
他本身亦忙得分身乏術,因此在任期
屆滿時才決定推薦更年輕的主席人才,改而從旁協
助社務的推展。


創作平台展現多元化


現任主席楊必善,筆名楊善,於
2001年加入文藝社。2008年新官上任,又遇到 20週年的重大日子,他旋
即推動了積
極的慶祝方式。

首先;他希望各個年齡層參與文藝創作,因此推展
的活動不僅年輕化,亦多樣化,目的是吸納更多年
輕人,包括部落
客及網站主持人加入文藝社。
已經出版5本著作的楊善擁有本身的部落格楊善過
癮地帶。他於
1988年中學時期開始創作,至今剛好
渡過
20個年頭。


他回憶起高中時期,他由於本身對寫作興趣濃厚,
常在報章投稿,亦常出席文藝活動,因此認識文藝
社眾友,如藍波
、國寶、炎城、晨露等。

這些前輩對他語多鼓勵,後來他在報章寫
談情說
,他們也給了他中肯的建議,鼓勵他多創作純
文學作品,尤其是鄉土創作。

他說,前輩們打造出一種創作氣氛,醞釀創作的環
境,對於有意朝這條道路走
的初生幼苗,起著保溫
及鼓舞的作用。

因此;他的目標是將文藝活動深入到校園,與華文
學會配合,培養與啟發學生
朝創作方面發揮。

而他也認為,創作觸覺要及早開始培養,何況現階
段屬於創作方式與平台改變的時代。
例如網絡時
的今天,部落格的興起,成了一種最新的創作平台。
他說,目前的年輕人對部落格的興趣比平面媒體報
導更加濃厚。因此他也很鼓勵部落格文章修葺之後,
投於報章副刊
,更廣泛擴大讀者群,亦達致一項創
作發表的雙管道目標,因為畢竟網絡還沒有廣泛到
人人皆常上網的地步。


他指出,網絡作家那麼多,平面書籍的作家亦然,
這意味任何創作方式皆有其保留與發揚的價值。

他說,其實創作的
方式繁多,除了文學著作,課文
是創作,演講詞、歌詞、寫日記,甚至連手機簡訊
亦是一種創作方式。


他也鼓勵多元
化創作發展,例如寫歌的朋友,同樣
可以將一首歌延伸成一篇故事,如此;呈現創作的
平台就更豐盛。


他亦指出,有不少人只對徵文比賽感到興趣,但是
文筆的磨練也需要經驗的累積,學生要寫好作文,
就要多讀多寫,
練筆就是一種開啟創作的鑰匙。

凡是有心創作的人,無論他們是何種形式發表,文
藝社皆是一個理想的平台,只是這
個平台需要有人
去參與推動,才會蓬勃發展。

他期許文藝社有更多的創作發表空間,如在報章增
闢文藝副刊,吸引更
多好作品。今年跟進了第三屆
拉讓盆地徵文比賽,同時也舉辦了第一屆環保童詩
獎。未來的目標他期望恢復常年文學
獎的設立及文
學合集的持續編印。

展望未來遠景,他的確任重而道遠,為文藝創作營
造一場盛筵,讓同道中人欣然入
席。
結語

文藝社的
20年轉折,人事更迭,憑著為文藝事業的
堅持與信念,領導文藝社走過
20年的歷任主席,雖
各有作風,各有
所重,卻同為文藝獻出心力,昂首
闊步。


電子世代資訊的狂潮,平面文字的低迷,人心之迷
惑,大時局的沉荷,導致非營利的文藝工作者心情
之沉痛,下筆之
沉重,實難以言喻,然尚有寫作人
孜孜不息,默默耕耘。

憑是如此,文藝社仍然堅守初衷,依然堅持不言放
棄,為拉
讓盆地的文藝創作及提昇活動努力不懈。

為文化的堅持與使命,文藝社亦力圖匯集創作者,
重振原創精神,凝聚一股
力量,迎向風雨,逆流而
上,沿岸傳播。

文藝活動如同是一項人文生態的保育工作
──召喚
沉睡的靈魂,渲染精神之
怡悅,推動道德的良知,
洗滌蒙蔽的污垢,致力展現社會關懷而延伸至更大
格局的環境關懷。

文藝工作亦是一項扶持
幼苗的綠化活動,將荒天瘠
地轉化為一項播種的喜悅。大抵這樣喜悅是來自抱
持著只問耕耘不問收穫的傳播精神。那
是一種默默
付出的福份,只待那一陣喜雨將荒地轉為福田的契
機。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