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华日报办中秋节散文创作赛成绩揭晓:
公开组
首奖:从缺
次奖:从缺
三奖:黄俊惠(最美的月亮)
鼓励奖:倪惠群(念中秋)、黄秋霓(月亮圆)、
杨美琪(望月相思苦)
学生鼓励奖:白洁薇(思乡曲)、赖己瑜(月亮下的承诺)
吴岸,原名丘立基,其它笔名有叶藜、叶草,广东澄海
人,1937年7月24日生于砂拉越古晋。现任公司秘书、砂
拉越华文作家协会会长、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会员、
世界华文诗人笔会会员。曾任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副
会长、会长、亚洲华文作家协会理事、世界华文诗人笔
会理事。
【寫作資歷】
1.1993年,获中国南湖杯世界华人“我的一天”征文第三奖
2.1995年,获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颁“峥嵘岁月”奖
3.1996年,获砂拉越州政府文学奖
4.1998年,北京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与《诗探索》杂志举办
“吴岸诗歌研讨会”
5.1999年,马来西亚华校董联会举办“吴岸作品国际学术
研讨会”
6.2000年,获第六届马来西亚华文文学奖。
【著作年表】
1.《盾上的诗篇》诗集,1962年香港新月出版社
2.《达邦树礼赞》诗集,1982年吉隆坡铁山泥出版社
3.《我何曾睡着》诗集,1985年吉隆坡铁山泥出版社
4.《到生活中寻找缪斯》文集,1987年吉隆坡双福文学出
版基金
5.《旅者》诗集,1987年砂拉越华文作家协会
6.《榴槤赋》诗集,1991年砂拉越华文作家协会
7.《马华文学的再出发》文集,1991年吉隆坡大马华文作
家协会
8.《Gulombang Rejang 》马来文译诗集,1988年吉隆坡大马
译创会
9.《A Tribute To The Tapang Tree》英译诗集,1989年大马译
创会
10.《九十年代马华文学展望》文集,1995年砂拉越华文作
家协会
11.《吴岸诗选》诗集,1996年北京华艺出版社
12.《生命存档》诗集,1998年砂拉越华文作家协会
13.《砂劳越史话》历史,1998年砂拉越国际时报
14.《黄文彬传》传记文学,2000年
15.《吴岸短诗选》中英对照,2003年香港银河出版社
16.《破晓时分》诗集,2004年砂拉越华文作家协会
17.《坚持与探索》文集,2004年砂拉越华文作家协会
18.《葛园散草》散文集,2005年新加坡青年书局
(于2002年11月20日由诗巫中华文艺社主办的书写婆
罗洲文学研讨会讲题内容)
· 桑木(宋志明)
01
婆罗洲的独特雨林,是一幅天然画卷,早年摄影大师黄杰夫的一本「异教天真」(PAGAN INNOCENCE BY K.F.WONG)在国外出版,引起震撼,国际摄影师纷纷奔走相告,走访砂拉越,那笔墨不能形容的婆罗洲自然景致,使砂拉越在国际知名度提升,我们的婆罗洲雨林的天然景观,也受到了肯定。也许早年受到大师影响,我也步其他摄影前辈如林宝昌、孙丽源(ARPS)等人足迹,走访婆罗洲的雨林。我的路线自然以拉让江沿岸开始,十多年来,我访过沿岸深处,其中包括那里不同居住密林深处人民,我以相机记录沿途所见,我以笔记下他们的班顿(民谣),他们的传说,我突然发觉在他们族群中,确是那么真挚、热情、好客。这不是我们长久居住于城市人们所能体会到。
由于长久婆罗洲雨林之行,我对它有一种说不出的亲切感受,使我认识到自然事物对人的社会生活和美得,有著多方面的息息相关,各方面的暗示和启发。在我们生活有著很多无形虚伪,或抽象意识,就要借自然事物有形的东西来表现,也许我们早期受了“君子比德”、“以形媚道”的传统观点看待山水,山水就容易被歪曲形象,不被作为独立形象来颂赞,山水是否开始枯蒌,相对的山水也会因而失色,我们与自然的距离也就有隔膜。
长久漫步在山林中,主要是寻觅自然山水个性,排除了知行和理性的干预,以独立的观点来欣赏山水自然表现,山水就自然而然变得丰富多彩,在其景象万千魅力中,让人陶醉和冶炼性情。当然在表现山水的自然,应该不停留在描写山水的形象,应该揭示山水自然内涵,尤其是有关哲理的内涵,以禅意,说玄悟道,表现一种空寂的境,让理性完全消融于自然景界中。带著思辨的形式,走出解说的语体,排除知性的侵扰,让理性完全消融于景物中。我就常在婆罗洲雨林中,「老壮告退,山水方滋」的心境,让哲理不会抽象在诗中,让它进一步达到以艺术的血肉和灵魂试探在诗中,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02
在试探婆罗洲雨林山水之际,是自然而然的走进“老壮告退,而山水方滋”的境界而不知,那就是自然的景象万千,其魅力使人陶醉和冶炼行情。试探山水自然有其共异的方法和手法。有人以镜头(相机器材),有人以文字记载,有人以画画,来表现对自然的感受,说来道去,就是不能摆脱自然山水的真、善、美。
促使我接触山水,则是先以镜头,后以文字。说来摄影与文学好像是两码事,事不相关,其实它的来龙去脉,丝丝相扣,其中最大的主题,溶洽了真、善、美,三个人生最高境界。当你走进山水,你能体会多少,感染多少,那是你的造化,多少于自身的美学修养有关,眼前一幅山水名画,在凡夫走卒,或文人雅士眼中,一定呈现了不仝的层次。
来到了长屋,提及歌手,我在「歌者」写著:
谱在心坎 / 奏于 / 微风细雨 / 唱绝 / 一盏油灯 / 一床破席
那是作者心中的感受,面对<一盏油灯,一席破床>,让人想及<岁月悠悠地流过/溪碎的音符溅起。>你若是没到我们的热带雨林,你是没有这样深切的感受。诗是写于某小镇的群众大会,想的确是长屋昔日风雨,那是山水给我带来的自然感受画面。
在史各朗河(SG.SKRANG)之旅,我不只游山玩水,因为在这条「历史长河」中:
十八世纪 / 你曾经火焰一把 / 被山雨摧残著 / 我们曾纵横天下 / 把浓烟烧得扶摇直上 / 把黑夜燃点
那是“历史感”,点起诗人的不凡感受。“一把曾经亮起火焰照过洪荒历史/覆盖被人遗忘……”这时河流也不再是河流,而是“一把火焰照亮的,惊天动地的刹那,犀鸟羽毛在飞舞”。
一声呼啸 / 河上岁月 / 都曾经 / 照亮过去
史各朗河,位于砂拉越第二省内陆,民族英雄林包(LIBAU EENTAP)曾在那里扎营,于十八世纪煽起抗异火焰与拉者决一死战。
还有在<一次横渡的联想>,写的是砂拉越河,见到一盏油灯,置于舢舨船头,横渡而过的感受,仍然摆脱不了那“唱一唱,历史的哀歌”。
你曾浮载 / 火焰燃烧的愤怒 / 在那刀头添血的日子 / 跌落河声的头颅 / 染沾香的诗与酒 / 干戈相对 / 滴滴流上………
我又从抗暴的历史,走上历史的另一章,那是涉及“石隆门华工事件”。
在<风啸过碧湖>一诗中,我写著“当年手指著石隆门秃山不朽旗杆共游的君则已病逝多年”。那是对故友的怀念,其实那是与“石隆门华工事件”有关。那“不朽旗杆”是否真实的存在,在山的背后却有一则动人的诗篇:
多少精雕细琢山河 / 述说著 / 地底翻腾的熔岩 / 凝固的古老民族尊严 / 付上血河代价 / 告诉在雨中,砂拉越河的今昔
是否“在那舒展的季节 / 闪著深沾碧绿光磷 / 诉说著这一叶残缺不持久 / 将送来失落历史片段………”
当然从河流中,让我记起昔日共游的文友,在<巴都吉当河………>则是一例。那是五十年代与穆谷(郑和贵)共赴碧湖一游,路经 <巴都吉当河………>等候舢舨情景,后我们失去联络,也听说他已“北归”,后在文艺资料中,偶尔说及他的诗篇,他原是早年写作人,60年代停笔,80年代未病逝。那是当年山水之旅的节外生枝,也让我陷入山水回忆。
看他筏子 / 桨起微风细雨 / 就没见 / 他一领蓑衣 / 打船划开………
巴都吉当河,也因故友的印象,而在我心灵再度苏醒起来,依稀记得。
皱面河纹中 / 偶尔在添 / 银珠,迸跳
是诗情?是画意?也在我的记忆中成为昙花一现,疑是繁弦?急鼓?
画意不只是在画面寻觅,亦能在诗中找之。在<岩石看尽了倒影>一诗中,我描写了山的雄姿,河的魅力。
薄墓穿过了长舟 / 这里拉让江尽头 / 乳石隙缝跃出绒舌 / 弦声察在沙滋滋
那是清淡的描述,但你到了海边的情景又是不一样,你会感到“生命里注定有海,而不论在彼岸或此岸”(余光中),你会感到
饮尽内陆长河 / 醉成满天似浪 / 天地要飞翔,风是翅膀 / 大地要缤纷,浪是花瓣
诗虽不是哲学,但可以含哲理,同样摄影作品,只是直接的风景人物的描绘,但其背后亦可包含不同的故事情节,这就是美学上的结构,我们以摄影器材,拍下眼前的摄影画面,我们以秃笔写下文字记录(文学作品),则是我们与自然交流的结果。正如稣轼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卢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所以摄影、文学作品,在婆罗洲岛上,它的热带雨林则成为我们分析山水的对象。
03
然而山水也有山水的忧郁,就是面对人类文明的冲击,换句话说人类就是山水自然的致命敌人,我在纽约就见过占地340公顷的中央公园内禁行汽车,周末假日公园内禁行汽车,使得脚踏车骑士及慢跑的人享有充份的通行权。那是人类对自然的忏悔录。
在我长年内陆之旅中,我深切地体会到地方的发展,不因几只昆虫,几株植物而作罢,却不知我们为了文明付出伤痕累累的代价。所以我在<山水十四行>一诗中就写过:
一纸封杀 / 却因促销 / 头戴羽毛内陆风情之说 / 草菅热带林 / 禽飞兽走
我曾在哈佛大学一篇报告读之,在马来西亚一片25亩热带雨林,竟拥750种不同植物,那是上苍赐给我们珍贵礼物,我们砍伐一片25英亩热带雨林,就等于毁掉750种不同植物命运,心想上帝给人类一个地球,我们回馈给上帝什么?于是我走过热带雨林,拍下心情沉重的记录,正如我心灵的记忆:
自从电锯声响嘘寒问暖之后 / 引来一阵山林震撼 / 哽咽中 / 古木横七竖八 / 矮树丛林,攀登绿藤 / 早已葬身于锁声匿迹………
在感觉上,雨林的忧郁,也成了人类的忧郁,这是人类于自然的相依,也充满著矛盾。
一片落叶 / 也那么战战兢兢 / 谁知引来 / 反目成仇的下场 / 信乎 / 人间有手引来白刃 / 一声锋厉 / 召来电锯 / 楚痛却一样
04
雨林之行,行于前边原住民向道导告诉我,眼前每一株都鬼魂,当树砍伐或枯楼时,也正是山魂离开的时刻,也是人类承受自然诅咒的时刻。
当然除了人类对山林的威受胁外,自然的灾害,也给雨林造成了巨大的祸害,是否与人类无知,伐木烧芭耕种,人类从来没有关切雨林的命运,就像在“乌也路那一场森林大火”,人类只能袖手旁观,爱莫能助,眼看:
风和火相拥 / 在舞著 / 摇醒了古森林的老梦………
自从山林被破坏,严重严重影响了自然生态,甚至在圣诞前夕,向朋友问候祝福,而不寄圣诞卡,为的想拯救林中一木一树,昔日雨林之旅,仿佛成了昨日的梦。
我会踏月而来 / 在林中 / 寻觅昔日欢笑 / 热泪相见 / 期待在丛山黯暗 / 在岁月逝去时 / 多想凭著记忆 / 相拥而上
昔日的热带雨林岁月,确是令人怀念,像我在<夜过马峦河>那一季,与三五同好,远赴拉让江,吉蒂芭河流域,途中夜宿长屋。
饮尽最后一滴杜亚 / 长老故事 / 也近了尾声………
即使「卡歪」佳节在即 / 为了「杜亚」与雅扎之魂 / 依旧背著昏黄 / 燃点枯枝 / 期待饮烟四起 / 不知时刻是什么
真的,到了热带雨林空间,山空鸟语,真的不知时间是什么?这也许是雨林给我们在感觉上带来乱象。曾在内路长河中,不见人烟烟火数日,只能吃著自己的干粮渡日,溶于婆罗洲的天然画帘,于朦胧中摄起真意所寄,绚烂满目,我惊奇地发觉自然界的凌乱景致,也有其自然的规律,也别具鲜明的意象,令人感到古意温婉的情调,这不是我们所说的诗情画意吗?
我以镜头记录了诗情,也以文字记录了画意,这时山水在我看来,确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我愿以我的诗情,我的画意与大家分享我的热带雨林经验。
田思,原名陈立同(应桐),1948年出生于砂拉越古晋。
毕业于南洋 大学中文系并考获马来亚大学中文系硕士学
位;历任独中语文教师。曾于1982-1986年担任砂拉越华
人社团总会执行秘书。现执教于古晋中华第一中学,兼
任砂拉越英迪学院讲师。他曾任砂华作家协会副会长
(1986-1991),亦曾主编国际时报《星期文艺》副刊。现
任砂拉越华人学术研究会副会长。
田思自60年代末开始创作,作品以诗为主,兼及散文、
小说及文学评论,散见于马、新、中、港、台各地文艺
副刊杂志。他亦热心参与文学活动,推广及发扬文学,
曾多次受邀在青少年文艺营上演讲与出席国际华文文艺
研讨会,提呈论文,并曾担任星洲日报”花踪文学奖”诗
歌组决审员与大马华总“大马优秀青年作家奖”评审。
田思也是华乐爱好者,曾长期担任古晋东方民乐团秘书
(现为会务顾问),并任古晋一中华文学会与华乐团指
导老师多年。
作品亦收入《青年作者小说选》(香港青年出版社)、
《TITIKNUANSA》、《海外华人文学大系》(短篇小
说卷,杜丽秋编,诗歌卷,马阳编)、《葡萄园30周年
诗选》、《SUARARASA》(乌士曼·阿旺编)、《双福
诗歌精选》、《双福散文精选》、《阳光·空气·雨水》、
《异乡梦里的手》、《镜子说》、《三十三个理由》、
《宇宙中的绿洲》(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马华文
学大系》以及中学华文课本。
【得獎年表】
1. 1980年获得南马文艺研究会的“青年文学奖”(诗与散
文两项;同年诗集《竹廊》与散文集《长屋里的魔术师》
获得大马福联会出版基金奖。
2. 1992年,评论集《六弦琴上谱新章》获得砂拉越华族
文化协会出版基金奖。
3. 1995年评论集《找一条共同的芯》获得大马福联会文
学出版基金奖
4. 1996年《田思散文小说选》获得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
出版基金奖
5. 1997年《田思小品》获选《德麟文丛》第二辑而出版。
6. 1999年荣获砂拉越州政府颁发“各民族文学奖”。
【作品出版年表】
1. 诗集《赤道放歌》1978年新加坡洪炉文化企业
2. 诗集《竹廊》1982年吉隆坡铁山泥出版社
3. 散文集《长屋里的魔术师》1982年居銮曙光出版社
4. 诗集《犀鸟乡之歌》1986年香港国际出版社
5. 诗集《我们不是候鸟》1989年砂拉越华文作家协会
6. 评论集《六弦琴上谱新章》1992年砂拉越华族文化协
7. 诗集《给我一片天空》1995年吉隆坡千秋事业社
8. 散文集《撷一辑多彩的人生》1995年马来西亚董总
9. 评论集《找一条共同的芯》1995年诗巫中华文艺社
10.散文/小说集《田思散文小说选》1996年砂拉越华族
文化协会
11.散文集《田思小品》1997年彩虹出版有限公司
12.与何乃健合著《含泪为大地抚伤》1999年千秋事业
社
13.与傅承得合编《最美的诗·最爱的人》2000年大将出
版社
14.《田思诗歌自选集》2002年大将出版社
15.评论《沙贝的迴响》2003年南大教育与研究基金会
16.与傅承得合编《何乃健散文精选及赏析》2004年大
将出版社
17.学术论文《马华文学中的环保意识》2006年大将出
版社
梁放,本名梁光明,1953年生于马来西亚砂拉越,
英国土木工程学士、苏格兰土壤力学硕士,现任
砂拉越水利灌溉局土木工程师、砂拉越华文作家
协会理事。
作品多次获奖,并被编入马来西亚、新加坡及台
湾等地的中学与大学教科书,小说〈玛拉阿妲〉
入选《世界中文小说选》。
马来亚作家吴岸论梁放的小说:“善于布局,情节
的发展,看似偶然,实则都经过设计,埋下了伏线,
只是写来毫不经意,不露痕迹……”“……整个故事
充满诗一般的艺术魅力”。
台湾郑明娳教授论梁放的散文:“梁放的散文耐嚼
而有回甘,越到后来越能读出风格的醇雅之味……
《暖灰》、《旧雨》有浓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读
书天》开发机智幽默的领域,呈现活泼的生命力。
【著作年表】
1.《烟雨砂隆》小说,砂拉越作家协会,1985年
2.《玛拉阿妲》小说,砂拉越作家协会,1989年
3.《暖灰》散文,砂拉越作家协会,1986年
4.《旧雨》散文,砂拉越作家协会,1990年
5.《读书天》散文,砂拉越作家协会,1993年
6.《未写成的歌》禅诗译作,槟城佛教会1998年
7.《远山梦回》(散文),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2年
8.《湍流上的平原》游记小说,待印
9.《一件不予承认的事实》散文,待印
石问亭
巍萌,一九三二年出生於砂拉越,以一九八六年五月廿
三日遇车祸不治,享年五十四岁。一九五一年开始写作,
共有散文、广播剧、小说十数种书的出版,而以小说成
就最高,是马来西亚文坛上极重要作家。
今日重读巍萌写於五、六十年代,以当时之社会背景及
青年男女对『新社会』向往为素材的小说,有关於青年
「出走」问题者,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然而,把它
与西方『启悟』小说相提并论,却是个大胆的尝试。
巍萌至少有四篇小说:<晨光照耀着山村><明天>
<手><鲁素英>皆围绕着「出走」母题作不同处理。
这篇文章,为了便利分析,拟举<鲁素英>为例,研究
范围暂定於问题分析。然後,根据其中的发现,试图探
求它与「启悟」小说的正确解释,以及此解释对「出走」
「启悟」的生活意义。这些论点能否建立,那是笔者对
此问题的领悟及学识能力范围,并无损<鲁素英>的完
整性。本文属於初步概论,难免不足以盖其全,倘若有
些创意的话,那应归功於小说内容的启示。
[二]
<鲁素英>作於一九五六年,属於四万字的中篇小说。
时代背景取之於五十年代英国殖民地砂拉越的地方。它
与上举三篇小说,格调几乎一致。一个年轻人在本身的
家庭中有所不满,离家出走,终於在外头生活中得到满
足或实现了愿望。他们皆是年轻女性,装扮与性格都出
自同一典型:均出身在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饱和着人
性、良知、幸福生活气息的特性,交融着一股年轻人反
叛意识。就连出走离家也具有个共同理由,追求壮丽的
场面。
鲁素英一家人住在M坡。父亲鲁老头曾作过蒋朝的官员。
大陆解放前夕,举家南来。鲁老头为人固执而思想封建,
整日抱着本蒋中正着的书『中国之命运』。鲁素英与其
兄鲁素民,属於新生一代,思想较为「前进」。小说第
二章,鲁素英小学毕业,与鲁老头商议到K坡C中学就
读而被拒绝。
鲁老头则考虑给她在本坡英校升学。此本非她所愿,於
是在其兄鼓励下假借旅行K坡报读C中学。这篇小说之
写,即在她十六至廿一岁之间的一段学校生活。「出走」
与「启悟」问题都集中在这位女子身上。
鲁素英的「出走」:
「妹妹,就这样决定吧!我们决不能跟他老人家一齐开
倒车!他所笃信的那个「命运」,将像自己一样地没落
了!...」。
「唉,妹妹,年青人干事是爽直乾脆的!你有你的美丽远
景与志愿,何必迟疑呢?」...
「你说得是!其实我并不依恋这个没落的家...」。
「妹妹,我的希望也全寄托在你了啦!记住,年青人做事
应该果断、机智、绝不可反覆无常!」...
「哥,我一定牢记你的话!」
「妹妹,路是人走出来的!...
从以上谈话及观察,鲁素英的「出走」在当代砂拉越殖民
地政治背景中有层特别意义:反映了当时青年一代的政治
思想格局。他们展望「新社会」的美好,便有当时「左倾」
青年追求「圣地」意念的存在。而且,都认识到只有接受
华文者,才能把它开花结果。这些问题,对旧日读者来说,
更见其政治上的重要性。它,表达了当时青年,追求政治
理想一股伟大的意志力;为了个人从旧思想解出来和表达
了对某个政治团体的活动而努力;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与
理想付出代价;也反映了那些不能「出走」之人的希望。
从这方面的了解,鲁素英出走K坡,不单为了升学,正如
鲁老头所反对也不是纯粹怕其女儿「学坏」,实则还有另
一目的。对鲁素英来说,这里边主要在於参予C中学「新
思想」活动。这也是鲁素民几年前要走的路,却一直面对
鲁老头的反对:「这老头儿早觉察到, 儿子的思想和他
的相违」。从中亦显示鲁素民兄妹的政治思想背景。鲁素
英这次能够「出走」受到素民很大的鼓励。值得注意的,
鲁素英就升学一事与鲁老头商议之前,把文凭搓成一团的
下意识动作,正表示不管升学与否,她已响应了号召决定
「出走」。鲁素民安排了她的生活费。当她隐瞒家人说去
K坡旅行时,拿着的皮夹还是鲁老头专备逃走时用的。一
语双关,倒底揭露了鲁素英「出走」的原意,而且还冲着
一个远大的目标。所以,就在赴K坡的旅途上,即现出了
她的心底话。这个代表旧式家庭鲁老头的「家」,在她心
灵上,「正随着滔滔巨浪而褪色。」等到她在K坡站住了
脚,即与同来的同学疏远了。这些可都是暗示,反映了彼
此志向之不同及界线的划清。可惜,由於作者对当代政府
的顾忌,此中问题成了弦外之音。鲁素英到了K坡并没有
进一步的活动,只间接透露了一些消息。至此,小说转到
鲁素英的学校生活,与朱克新的恋爱及二人对此的反省。
终而留下一个未决的「出走」问题。小说结构之简单,可
说是个缺陷。它,处理的是表层现象:友情,互助互爱,
人类温情的一面。而对生活深层意蕴的一面,尤其在「新
社会」追求方面,则发掘较少。事实上,在处理二代之间
的问题,尤其是鲁素英「出走」前後,父女之间的对立,
心理上的交战、感受与情绪,再及教育、社会问题,都是
值得深入揭示。但在作者一下子就把鲁素英带到K坡生活、
读书、恋爱,造成「出走」问题的旨趣,相形下亦显得微
弱了。
就那个时代而言,鲁素英的「出走」应有一个感奋的场面;
是当代前进分子所响往的,或是鲁素英个人的行动与渲染,
比如说地下活动的情节。本来<鲁素英>的写作意图,即
在表现这麽一个青年思想演变的故事,摆脱传统旧理教的
枷销,改革社会现状,建立新社会与政治制度及对自己祖
国革命活动的拥护。这是当代「新青年」特别关心的问题。
於是,「出走」当成行动的表示;一股伟大的意志力;征
服和创造;新的人生观。在这段追求的过程中,他们面对
着黑暗的一面,应付着正与邪、善与恶的力量;对着逆流
的洗刷,咬紧牙根。这样在搏斗中,他们奋足抗拒,才有
战胜的喜悦;败了,没有放弃希望。这才是他们的生活。
可惜,这篇小说避开这些情节。鲁素英K坡五年的生活,
直把它当成苦尽甘来,一般爱情小说的场面。实在烘托不
出鲁素英当初怀着一股热血而「出走」是为了何事?
鲁素英的「出走」是因环境所造成,起之於新旧思想与社
会背景。它,抹杀了青年人追求理想的欲望,也挫败了他
们追求人格的完美。照这角度来看,小说寓意即在反出旧
有的一切,以实现新社会的秩序,代表青年人的希望。不
管是脱离农村「出走」城市,还是从城市重回农村一如
<晨光照耀着山村>的李碧华,总之,经过这场「出走」
的洗礼後的青年人都变成一个新人,而且极积地表现他们
对新社会的信心与拥护。他们从此过着另一种生活。形体
改变,心志随之转换,乃有了富有生气的「再生」。另外,
他们四周也相继起了变化。李碧华在流浪一段日子之後,
倒回农村;农村变了。鲁素英「出走」城市之後,学业有
成,不只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父亲的政治观点。另外,
鲁素民亦在她资助下完成中学教育。这改变的力量委实强
大。从中也显示了一个缺乏真实感的世界。但这样的故事,
在当时的读者来说,已够动人心弦的了。主人公放弃物质
上的享受,转而追求崇高的理想;牺牲自己而成就他人的
美德,正是,当时青年一心一意追求的。
从以上的观察,显然可以认定,主人公要改变个人的处境,
唯「出走」一途,但其基本因素不是反抗的精神或是自由
意志,而是受到外来人的影响及劝说下才作出决定。鲁素
英的「出走」就受到其兄很大的鼓励。小说第二章说的很
清楚。为了较明白分析,兹引李碧华的「出走」来与前文
所引之兄妹谈话作个参考。
...王凤握着碧华的手,亲切地,友爱地说:
「碧华,勇敢点,你出去工作,才会体会到,生活在群众
中的意义,在那里,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跟山芭死水般
的生活是绝对不同的,难道你愿意永远依赖父母生活麽?
做个寄生虫?将来被父亲卖物品的卖给人家做老婆?碧华,
勇敢点,相信我的话准没错。...
王凤对李碧华的「出走」起了相当影响力,正如鲁素民之
对鲁素英。这二件事清楚说明,在环境的压迫之下及追求
理想所作的一个选择。而「出走」之人却没有选择之馀地,
眼前只有一条路可走。只要他随着指点上路,终能达成意
愿。这样的「出走」代表了许多当代青年的心声;他们全
力以赴都为了一个信念。
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一个「出走」之样版:主人公皆
来自旧式家庭,有个专横暴虐的父亲。他们响往外头的世
界,一心一意要「出走」本家与其他有理想的新青年会合,
共同创造新社会美景。这样的写作与中国三十年代的小说
有些相似。可是,在本土政治的压力下,巍萌仍不能深入
且从容解开这方面的问题。他主要的任务在於分别对错、
好坏、黑白、善恶。不外一些口号、申诉。而且人物,来
去总是一样的人:贫苦群众、妇女及被欺压的工人阶级。
对社会不公不平的现象, 只写出层面而不深入。就「出
走」问题上看,鲁素英不出走,不往外头升华文中学,就
与鲁老头一样开倒车,没落了。如此说法,似乎勉强。他
似乎不知道,要改变这一切是道德勇气;而反抗与自由意
志,才是青年人改变旧有的精神力量。就此而言,主人公
「出走」的意愿与独立,也相对变成没有甚麽重要可言。
下面的篇幅,在小说内容的牵制下,带出这个「出走」的
问题上,读者想看到的本是一个满腔热血的的鲁素英,其
实自己却无所作为的鲁素英。她都被作者理想化,被光荣
化了:
「鲁素英,谁不喜欢她呢?虽然模样儿平凡,可是她那大
方的态度,那不时笑容可掬地迎人,活泼而结实的体格,
又是球场上活跃的运动员... 从她底睑儿上,是永远找
不到一丝不愉快的表情的,即使是算术不及格也是如此...
瞧着她,总带给人们舒服底感觉,所以有些同学称她为
「快乐的安琪儿」!
在课外活动场合,她的表现甚麽事都要抢一分儿。对同学
的刁难与妒忌,她又以宽怀大量与挈诚待之。当她与朱克
新的恋情有了反省,她变成「智者」,以飞扬的口才,说
出高人一等的大道理。当她帮着寡妇的菜摊,显得灵活能
干并熟练地帮着招徕;小贩们「没有人不喜欢她。」凡此
种种的写作可说是人物理想化的投射。
当鲁老头知道真相之後,切断了鲁素英的生活费。她只好
靠兄长寄来些稿费勉强过日子。当汇款未到,却不知如何
应付,收起笑脸,「没精打采地挽着书包,沿着回寓所的
马路,徐徐跑去... 」当她断粮时,好心的寡妇前来问暖,
她「... 埋下头,用筷子在桌上昼圈圈。」以後,寡妇
探明真相,常把剩菜拿回来给她食用。她就一直这样维持
生活。当她没钱交租,她「... 的心七上八下的乱跳」,
显得六神无主。在她遭受屋租婆女儿的奚落时, 「低着
头装着不知道任何事的发生的看书。」 当她功课遇上难
题,捧着本练习簿找上朱克新,眉梢一抽说:「克新,麻
烦你一下,这条答案,我老想不出来。」後来,为找房屋
事也通过朱克新协助而搬离。到了面临升学及就业大前题
下,总想到了与兄长许下的诺言,并没有去看待自己的前
程。竟连觅职也不见有一番奔波,而是通过朱克新兄长的
介绍。
凡此种种, 她一直处於被动的状态, 没有自主的意志。
其实在这种「出走」的情况下,人要生活就得有应变的能
力。她好像经不起挑战,一遇上难题,就有「贵人相助」。
从这点看来,书中人「出走」的意愿与独立,也相对变成
没有甚麽重要可言。同时难得反映与之对立的场面,表现
出不愿妥协的英雄气概。
从另一个角度,这个环境因素并没有对书中人有不利的情
况。主人公在认清了目标即展开追求的旅程,且得到想望。
<鲁素英>这篇小说并没有涉及到「出走」的负面问题。
契可夫<一个带狗的女人>就提及一个未卜的路向。书中
人终於明白,二人恋情长此下去,绝非了局。於是细斟密
谈:解决的办法,看来一会儿就可以商量出来,辉煌的新
生活就可以开始。他们都认识到前路漫长,险阻艰难,只
不过刚开始。去呢?还是不去,这仍是个问题,蹰躇满志。
鲁迅在<伤逝>这篇小说及另外有一篇演说:<娜拉走後
怎样?>都从相反的方向来看待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
的出走。
鲁迅提出一个社会改革的问题:环境因素。如果没有彻底
的社会改革,这样的出走结果不是坠落,就是又重回到旧
时环境。曹禺<北京人>之写一个封建旧家庭崩溃的故事。
他认真鞭挞的同时也提出新希望。仅管他是以人猿生活
━北京人━ 来代替中国人的生活, 值得商榷,
但瑞真和 方的「出走」切合生活,倒底深深显示新一代
所应走的路。<鲁素英>缺少的是,瑞真等出走之前看待
问题利害的部分。茅盾短篇小说<创造>中的君实和娴娴,
重复着娜拉和她丈夫种种问题。君实按照他自己的趣味,
塑造娴娴。娴娴发觉她坚信的社会主义立场,与她那爱舞
文弄墨、附庸风雅的丈夫在思想上有很大分岐,觉得离开
他之外,别无他途。她的出走已不是盲目的的、弧立的,
而且是和某个社会力量取的了联系。她认清了自己,同时,
亦不愿成君实的玩物或傀儡。她有自己的计划和理想。
<鲁素英>的体材与之接近。她不满意老父安排的学校,
更不愿跟从老父的政治思想,离家出走。在此之後,社
会里有批人与她接触。可是,小说中却没有提及<创造>
中那社会的力量的联系,更没有接头的路线。鲁素英来到
K坡,生活茫茫,慢慢才遇到一些善良人与之结成朋友,
博取一些支援。而她的生活却平平地过,没激出点火花。
看起来<鲁素英>变成个流水式的故事:一个少女,出远
门求学,跟着恋爱,与男朋友反目。几年後,中学毕业,
谋了差事,认真生活━作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可以说,<鲁素英>没有体现那时代青年人「出走」的奉
献精神;主人公「出走」意向单纯,在目前的故事里,只
集中在於她如何过那五年生活;爱情小说的公式:李碧华
不满老父安排的婚姻,向往进步女性的号召,出走社会,
以「双手自食其力」。<朋友>阿花亦然。<手>中的粟
秀是被迫出走,本有多方面的发展,但她仍旧是「凭着一
双手,自力更生」。彷佛,生活上自己养活自己,超越了
所有生活意义。<水浒传>好汉的「出走」虽然是因为环
境所迫,但并不是全为了生活,底下还有深层的社会批判。
他们虽在建立个人的功业,选择自己的路向,但他们却看
清自己及对社会的责任。他们:「苟全地回到原来社会?
抑或弃绝所有,另为新国度的子民?」比如阮家兄弟:
「这腔热血只要卖於识货的!」<鲁素英>所见,仍是平
俗。总的来说,<鲁素英>的「出走」,就她所处的时代
意义而言,应表现一个具体的情事。一个女孩子不惜牺牲
一切去争取教育,故事的交待应是以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为
基础;一种努力与企图;反抗与自由意志。就是不幸而处
於失败的地步,乃须以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精神奔赴。她的
努力与企图应落力实现当时兄妹谈话所订下的愿望。可是,
鲁素英除开达到升学目的一项,却乘离了原本「出走」的
目的。她好像是入宝山空走一回。而出走在K坡的一段生
活也看不出那些生活意义,除开一张要填饱的肚皮,就是
些自我陶醉的「人间美景」。
「... 孩子们天真的脸孔与充满着生气和智慧的黝黑的
眼珠子,都亲切地注视着她,把她的心点燃起来啦!她默
默地下更大的决心:必将这些纯洁的灵魂培植起来,个个
将成为新国家的建设者...
故事到此结束,但读者还是可以感觉到,这为了「下一
代」的馀音未了。
[三]
「启悟」主题是西方小说常见主题。 此英文语词有另外
二种中译 :「启蒙」「入世」。英文字义为原始民族的
成年礼,即青少年过渡到成年的一项仪式。他们远离家园,
被置於严酷野地,独自接受生活磨练,考验合格再接纳回
归族群正式成为社会一分子。在西方社会,青少年并没有
履行此项仪式,然而却在小说创作上强调及展示此中意义。
总的来说,西方启悟小说,其哲学根据是基督教式的,而
且还包含了神话故事的原型。小说家就此人生观、思想格
式,控制题材,表达主题。基本上,主人公须经历「出发」
「变形」「回归」三阶段。换句平常话,即主公脱离自幼
熟习的环境,展开人生旅程、追寻目标,接受点化,从中
认识自我,超越过去种种,如性格的超越,对世界社会看
法的改变,从而进入另一层次的人生观。鲁素英的「出走」
正有这几方面的反映。
鲁素英之「出走」是「启悟」的追寻?
鲁素英小学毕业证书及与鲁老头商讨往K坡升学,表示她
已达到履行「成年礼」的岁龄与资格。K坡之生活遭遇,
可当成她的磨炼,正如原始民族成年礼经历的野地生活。
她在此足足呆了三年。她的自爱,反映了其磨炼与净化过
程,经得起考验。「倒是同来的同学跟她疏远了」,可算
是「启悟」考验中主人公形象的变改。
鲁素英的野地考验,有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二部分。她另
一场考验是与朱克新的恋情。学校生活是追寻目标、接受
点化,从中认识自我,追求人生真谛之地。小说第八章,
以<牛虻>这部小说,点出鲁素英的思想格局。
「...为着幸福的未来与共同的理想而斗争!如牛虻与
琼玛...。其中的认识自我,尚包括功课难题,同学刁
难与妒忌。社会生活部分则充满了诱惑及困境。
鲁素英租住在屋租婆寓所的後房,正在厨房上面,每天迷
漫着主人家美食的油烟,而她却常常勒紧肚皮过日子。那
天华人新年,她照常用膳,配碟江鱼子,一碗黄瓜,而整
个厨房却充满着烧腊肉的香气。她禁不住这些味道,走避
到客厅。在此,遇上屋主一家。他们的谈话,对鲁素英说
来是很大的考验。首先,她得忍受念英文教育者的优越感
及念中文教育者得遭人轻视的眼光。下来,她要忍受穷者
遭富者奚落的感受,而且还得经得起吃喝玩乐的诱惑。这
是鲁素英接受试探的一个场面。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与
露西对话,她坚持用中文「小姐」的称呼。露西则满口英
文。两人成了强烈的对比。但这一场针锋相对的谈话,在
鲁素英的考验过程并没有让她有所突破。她低着头看书,
「气愤填胸,很想跟她们吵一吵,难道穷人就可以任意欺
侮吗?」看起来,是消极及认命的表现。这时,朱克新到
来邀看电影。
「两个人在去影院的路上,临时改变了主意。他们穿过喧
哗的闹市与爆竹声;挤开逛街的红男绿女,沿一条宽敝直
透近郊的马路跑去...」
过後,这位无无傍的少女作了个斩钉截铁的行动,搬到克
新的家去住了。就「启悟」研究而言, 「临时改变了主
意」不言而喻, 决定了下一个行动。「穿过喧哗的闹市;
挤开逛街的红男绿女」暗示突破、脱离而得到某个启示。
爆竹声与新年象徵新生、新希望。宽敞直透近郊的马路,
指示目标。(细心的读者或许有注意到,巍萌常在谈到敏
感的政治话题时都爱用这种断句。近郊马路暗示一个活
动。)
就『启悟』的意义而言,鲁素英到此尚未完成试探。她还
得经过另一场试探。由於朱克新的介入,使到鲁素英展开
另一层次的生活考验:从生活的实质到生活的梦想。小说
第八章,记她「在朱克新诚挈的协助下」,搬离了那晦气
屋租婆的寓所,往朱家去住了。她的生活逐渐改善;努力
学习━「牛虻」的爱国精神。朱家上下,尢其朱妈妈更把
她当成亲生女儿看待。「鲁素英也如同回到自个家一样的
温暖。这其间,她与朱克新恋爱,同时也因此恋情带来烦
恼。朱克新因恋爱而误了功课;因此有所反省。中学生可
否谈恋爱,是当代的热门话题。它,似 与「启悟」无关,
其实是鲁素英一次重要的行动。她像一位接受成年礼的原
始民族,被置於荒野里,独立挑战大自然。二人的同学反
对他们的恋爱。朱克新听取了学友的劝告,逐向鲁素英提
出分手。
「噢,你还不晓得吗?同学们都说,求学时期不应该谈恋
爱。这会妨碍我们的学习。甚至会断送了我们的前途!他
们的话是有道理!我这回的成绩你是知道的。这是一个实
例!」
面对着一班学友,鲁素英在接受「批判」之同时,还得克
服朱克新自己本身的「试探」。
「克新,你这回成绩考坏了,怎能完全归於有爱人呢?为
甚麽我的成绩倒好了呢?当然,我也有责任,不够关心你
的学习!不过难道就没有补救的馀地吗?... 是的,要
是我们之间的恋爱不正确,而且无法纠正的,那我们应该
勇敢地抛弃!然而,你这个做法,完全是一时的冲动与受
了一些同学们不实际的批评,他们并没有找到根本的缺
点!」
鲁素英这回谈话已肯定地超越了所有同学。她突破了一般
世俗对恋爱问题的看法。从「启悟」的角度来看,通过这
场考验,鲁素英已经从中认识了自己。朱克新本是当她学
习的指导,但这次给比了下去。故事至此已完全把她解放
出来。同时也给她设下另一个目标,亦即在追寻个人世俗
理想之外,更高的理想灵境。
鲁素英终於寻到个人理想,完成中学教育,转到S埠教书。
经过一番生活磨炼之後,鲁素英人格与形象逐渐地显露而
清晰。
「鲁素英这个名字,对本村的青年,尤其是老者与妇孺是
不生疏的,并非她有「倾倒众生」的姿色,或圆滑的交际
手腕,而是她有一种不可名状的内在毅力,叫人喜欢她.
爱接近她,尊敬她。...」
「... 鲁素英,这个俐落、隐当、沉着的姑娘,不,是
老师。她矮个子,有些儿发胖,圆中带匾的脸儿, 永远
浮着圣洁的光彩, 从不沾丝毫的脂粉;剪着短发,它老
爱穿着套浅蓝色的裙子;睫毛下双眼眸子虽不甚大,但似
乎会射出有透视的光芒,令人爱看,而又不好意思多看。」
这已经不再是她五年前初临K坡的形象:这个刚满十六岁
的小姑娘━鲁素英,在微雨中,连雨伞也叫人拿去...
(领了文凭) 生怕着了雨,跃呀跃,跳呀跳,两条小辫子
前後左右地跃着,一双圆圆的短腿, 满了污泥,白鞋变
了黑鞋,一古脑儿劲力赶回家去了...
可见,从十六岁时离开本家开始她一段人生旅程,追求目
标,从中认识自我且超越自己。五年时间,终於长大成人,
明白了人生目标。她许下了诺言:做个人类灵魂工程师。
鲁素英的「启悟」於此是否完成,还得进一步分析。
严格地说,此篇小说并没有那些重要的描述,造就鲁素英
性格的转换。倒底,她如何有着一股「不可名状的内在毅
力」,其脸儿如何有着「圣洁的光芒」,其眼睛如何有
「着透视的光芒」,凡此种种并没有可靠的线索。可以说,
从踏上K坡开始至到S坡教学,只有一个平凡的鲁素英。
下文希望通过另外二个角度来研究。第一,要分析的是细
节,即使「成年礼」达成的事件与关键人物。第二,是希
望从一个完整的梦境来看,这里边是一个文学形式的要求。
鲁素英是先透过其兄鲁素民的向导,进入「启悟」的门槛。
接下来是她个人赴险的召唤。她乘着船,破浪前进。她来
到K坡生活,面对现实及人间种种丑恶,是她受考验的野
地。在此之中,若照西方启悟小说的情节,她本得到超自
然力量的扶助。但她只遇上了「贵人」,即寡妇及朱克新
的帮助,渡过难关。二人与鲁素民一样,可算是启悟小说
神话原型的「智慧老人」。
鲁素英在K坡二次落脚之处, 都是不甚完美的家庭, 屋
租婆的寓所,其一;隐喻资产阶级朱克新家,其二,可视
为「越过门槛」及「鲸鱼之腹」的情节。鲁素英与朱克新
的恋爱,是「变形」的阶段,可视为她肉体的位移。中学
毕业及为人师表,是她愿 的实现。她与鲁老头取得谅解,
是补偿,其中包括资助素民完成中学教育;素民在此也是
一个父亲的形象。
<鲁素英>在此问题研究仍有一个疑点不能解决。小说尾
声,她来到一所学教书,不知是否最终落脚之地。在她与
鲁老头取得谅解之後,是否会回到「老家」。她与朱克新
是否会「成家」。看起来,鲁素英的被其中之一接纳,相
信是没有问题。但另一个问题,是倒底她有没有拒绝回归
鲁老头及朱克新的家。再者,她的教学生涯,是否真正她
之想望。它,有没有破灭的一天。看起来,这个问题是永
远不能解决。这回归的课题似乎有一伏笔:小说第三章,
「船头起伏地向着西南海而破浪前进」。彼岸这片「大
陆」是否是她另一个家?
从整个来看,鲁素英的「成年礼」大致完成。她同时解除
了她的情欲(与朱克新的恋爱)及功名(中学毕业、为人
师表)种种情意结。以後的鲁素英,想来是能充满睿智地
生活了。这是「启悟」小说中所谓最後的恩赐。虽然她没
有被「神化」,但也具备了「革命」的形象。
这篇小说中「启悟」问题的形成,是在作者不自觉的情况
下产生的,因此在主题上缺乏纹路,难免出现一些含糊的
现象。第一点,它没有一个宗教观,只有一个思想观,所
以缺少了西方启悟小说的特色,即「神话」及其所支配的
律则,一个主宰主人公命运的力量:所赋予主人公英雄式
或超人式的力量以破除难关。鲁素英在功课上平平表现及
财源短缺亦表明她的人类身分。第二点,主人公没有历经
一些严酷的考验场面,而小说本身也没有如西方启悟小说
处处设下陷阱让主人公去破解,考验她的「启悟」的程度。
<鲁素英>采用倒述的写作方式,混合了真实与回忆的情
节,提供了一个奇妙的「启悟」空间。它,可当成是书中
入梦与梦醒二世界的心理变化及
人体位移━人格的成熟。它,是 吻合了「出发」
(入梦)「变形」(回忆)「回归」(梦醒)三个阶段。
主人公经历了这场梦境(回忆)进而领略出人生真谛。她
看了一群充满生气与天真脸孔的学生,把她的心点燃起来,
下定决心担起这一分教育下一代的神圣工作。而在她修完
中学教育以後已完全从旧思想解放出来,变成一个新人,
带有当年「革命」装束及左倾青年的形象。从这角度看,
她的「成年礼」终於功德圆满。她是否完成「圣地」的追
求, 加入新思想的行列, 或为新国家的建设者,是次要
的了。
鲁素英的回忆,连接了两个世界,即在现实里提供一个
的第三空间,引导主人公进入「启悟」的过程。先是,
鲁素英在窗前望着一群毕业生,带入她的回忆、遭遇及奋
斗事迹。「接着一阵锺声把鲁素英从梦中惊醒。休业仪式
将开始了。」但对鲁素英来说,她的休业仪式已经完结。
「她才拉动麻痹的双腿,把先前打算写给克新的信笺收拾
好。这是她第一封要给克新的信,可还是一张白纸 ...」。
这是她第一个「悟」:暂且把儿女私情搁置。她下一个
「悟」:她默默地下更大的决心!必将这些纯洁的灵魂培
植起来,个个将成为新国家的建设者...」。
鲁素英回忆旧日。回忆的日子历经几年,不过现实世界只
有半日。锺声一向,书中人回到现实,也在这一刹那「悟」
出人生道理。此节在整个启悟文学研究相当完整。鲁素英
修完中学是她梦的落实。同时,也是与某个团体取得「集
体认同感」,达成她「回归」的门槛,即被纳为社会一分
子,其中包括与父亲取得谅解。这个「集体认同感」可新
青年的形象。而且回归的地方也确定下来。小说第一章
「... 仍倚着窗槛,她的脚似 生了根了,不想再动了。」
另外,也从一群小学生身上看到她早年的身影:领到毕业
证书,兴高彩烈步上归途,开始她的长征。此节暗示一个
归向问题。
从以上的了解,鲁素英确实有离开了本身所属的M坡至K
坡,历经一番生活磨炼,终於完成其「启悟」的考验。现
在,接合上面梦境的了解,来看鲁素英有没有实现了她的
成年礼。
从小说的内容来看,鲁素英在K坡生活并没有让她完成其
成年礼。问题出现在她无从应变的能力。而且,她在生活
的认识也浅薄。无疑,五年的生活、时间足可让她长大成
人,但在心志上并没有给她多大的磨炼,仍得接受现实的
生活。中学毕业,人浮於事,还得卖个人情谋个教职,倒
底也没有达至「启悟」,或者说只达至「顿悟」的成分。
她想到这三年的K坡生活:
「... 把她煎熬够啦,没有钱想多念书,在这种社会里,
是不可能的!她不能不想起为她苦了三年的哥哥,更不能
忘记给哥哥许下的诺言一等到毕业後,供给哥哥升学。」
...
於是她想到一分工作,但人浮於事,想来可不容易。结果
「还算幸运,得克新兄长的一位颇体面的朋友介绍,」谋
到S县乡村小学校教职。从这段文字看下来,鲁素英当初
怀有那一股「出走」的意志,化为乌有。虽然,她仍旧学
习,下乡活动,但已与当初离开M坡的本意大相迳庭。
[四]
基本上,巍萌小说是写实的: 以他熟习的五、 六十年代
砂劳越农村作背景,从各个角度, 反映当地人民生活面
貌, 农村儿女思想感情。作者之写,多为妇女,青年和
被剥削阶级者的苦况,或为他们生活线上的遭遇抱不平。
<鲁素英>只是当中的一个故事,主要的,是在这位人物
身上表现了爱心,奉献给群众;为了下一代而奉献自已。
这是一个他熟习的人物,之写着重在这人物的故事、期
待、个人化的故事。因此,在『启悟』的研究,受到诸多
限制,前章已作了分析。
鲁素英的「出走」有一层特别的政治意义,是值得将後
个别深入探讨的问题:一,不满当代殖民地政治的抗议?
二,向往另一片美好的大陆?为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而作了一次盛大的长征?同时,希 他们的长征,能够
改变本地的政治面貌。於是,「出走」暗示一个新团体
的形成,或为区别,也表明了他们的归向,引发了他们
的热诚与效忠精神。另一方面「出走」亦在暗示一场人
心激荡,热血的革命运动及对它的拥护。鲁素英出走之
後,鲁老头的政治观点作了一百八十度转变,已不在看
<中国之命运>关心家乡日新月异的飞跃进步。
从整个来看,鲁素英的出走也不是个人独立的行动,她
代表了当代青年的政治理想。她不在英校读书正暗示了
这个思想的分岐。接受英文教育是与现实的认同。鲁老
头代表与现实的认同,而鲁氏兄妹代表另一方面的物。
兄妹二人,一个代表勇往直前的追求者,一个是犹疑不
决的观 者。他们都是当代看待「出走」问题的典型人
物。鲁素民也可视为新旧时代的牺牲品,或是新旧时代
的过渡人物。
总的来说,在<鲁素英>『出走』的问题上,笔者以为
应该在於完成自主能力。一个人有自主能力,应该是在
自已这一代内去作些有意义的事,也为自已的幸福作出
努力。而为了「下一代」的责任,并不是出走目的。
<鲁素英>与其他三篇小说有一共同点,「出走」的皆
是年青女性,而且是时代里优秀的女性, 与茅盾<野
蔷薇>集所描写的有些相似。 在「启悟」研究问题上,
这些女性是否是「地母」的意象: 即生育、保护、生
长、丰足的『启悟』原型女性的象徵,正如他多篇小说
里寡妇的出现,都是往後可以探讨的问题。
本文所讨论的仅限於鲁素英『出走』『启悟』的一面。
此问题的观察并不在於这篇小说的时代意义与价值有所
限定。
(收录在犀鸟天地网站)
http://hornbill.cdc.net.my/wentin/lusuing.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