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15年3月6日星期五

纪念砂拉越华侨机工赴华抗日75周年史料展 暨《英雄的故事》新增版推展礼 工委会主席陈应桐讲词

纪念砂拉越华侨机工赴华抗日75周年史料展
暨《英雄的故事》新增版推展礼

工委会主席陈应桐讲词


今年是马中建交40周年纪念,明年我们就要庆祝世界人民反抗法西斯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战争取得胜利的70周年纪念。当人们沐浴在和平的阳光下,特别缅怀的是那些在反侵略战争中“抛头颅,洒热血”的志士仁人,包括当年赴华抗日的三千多名南侨机工。
1937年,当日本侵略军在卢沟桥响起第一阵枪声后,在中国腹地长驱直入,随后中国沿海的重要港口就受到严密的封锁,中国局势岌岌可危,当时新加坡侨领陈嘉庚担任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他得知滇缅公路是中国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不仅输送军事的物资,还可运输工业生产原料与大后方人民的生活物品,并且急需大量汽车司机和修理人员,于是发出了“南洋总会第六号公告”,号召华侨踊跃参加招募,因此有了先后9批华侨机工回国,而这些人就被组织成“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团”,简称“机工团”。
1939年,这群分批赴华,总人数达3272人的华侨机工(其中砂拉越人约117名)辗转来到滇缅公路支援抗日战争。在这条外国人唤作“死亡公路”,中国人称之为“抗战输血管”的崎岖山路上,冒着日本军机的狂轰滥炸,从缅甸运输军用物资到中国的云南,使抗日力量得以补充。这些南侨机工的英勇行动是出自捍卫世界和平的纯正动机,机工中有马来人,印度人,锡克人,甚至还有印尼人和缅甸人,可说是超越种族,超越国籍。他们对侵略者敌忾同仇,他们不畏艰苦与牺牲的精神长留史册,与日月同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东南亚,我国人民蒙受了三年八个月的黑暗日子,证明这些机工的正义行动是有远见的。二战结束,日本投降,抗战胜利,当年赴华抗日的三千多名华侨机工,已有一千多人死于战火,瘴疠与车祸中,复员回到侨居地的有959人,其他因婚姻等原因而留在中国的约数百名。根据林韶华博士书中记录,目前全世界健在的南侨机工有15位,10位在中国,1位在西马,砂拉越人有4位,即许海星,李亚留,冯增标和远在加拿大的廖平。今年(2014)清明节有位在中国的女英雄白雪娇女士逝世。
本州对赴华抗日机工的研究,始于刘伯奎先生的《抗日时期砂拉越华侨机工回国服务实录》(1983年出版)。后来房汉佳博士与林韶华博士在访问了张天赐等几位健在的砂拉越机工后,就撰写了《砂拉越华侨抗日机工——英雄的故事》初版。房博士不幸于2010年底病逝,林博士为了完成其先夫的遗志,继续做更大范围的田野工作,甚至远到中国和加拿大等地,与中国南侨机工研究机构交流,以及访问在世的老机工。她又从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得到了南洋华侨筹赈会的许多宝贵资料,使这段史实的记录更为详尽。也使南侨机工的可敬形象更为彰显。正如中国驻古晋首任总领事吴德广先生在初版序文所说的:“南侨机工回到砂拉越之后,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工作,建设自己的家园,为马来西亚国家经济繁荣和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这种精神应保持和发扬。”事实上当年许多冒着生命危险在砂拉越各市镇担任筹赈会要员的侨领,如黄庆昌,陈立训等人,在光复后都对本州的工商业与教育慈善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所以抗日卫马援中是善良人民的共同愿望,表彰华侨机工也绝对不是沙文主义,反而是捍卫尊严,热爱乡土,珍惜和平的高尚情操,具有普世的价值。
值此马中建交40周年纪念之际,我们欣见我国首相拿督斯里纳吉成功完成了访华的亲善之旅,同时也乐悉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主办了“中华文明与马来文明比较”的国际研讨会。我们殷切期望类似的研讨会也能在我国,甚至在本州召开。华总、文协,学人社任重道远,让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加油!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