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10年12月30日星期四
诗巫诗潮吟社诗词第十六期诗钟比赛成绩揭晓
〈花月〉第五唱,左右不拘
导兼评审拟作----罗礼耕
1.气盛曾催花送酒年高更爱月为朋
2.运移朝改月长在国破人亡花自开
3.霜风秋水月临阁烟雨春林花满蹊
4.因怜离艰月常缺不解闲愁花又开
5.吟偏朝晴花满径钓残夜色月涵江
6.情多总怕花期误笔拙偏为月色迷
7.踏残春色花粘屐吟冷秋光月满襟
8.几经雨打花应累又被云遮月不明
第一名:国破山残花有泪城空水冷月无光--吴燕梅
第二名:端午悲歌花溅泪中秋雅集月明心--刘金仕
第三名:千秋供赏花无憾万里相随月有情--汪义英
佳作(不排名)
1.青山古道花千树碧海孤舟月一轮--伍振景
2.故国人师花满径他乡梦醒月当窗--吴燕梅
3.诗酒一生花作伴风霜万里月相随--吴燕梅
4.得意应嘲花失色伤心但觉月生愁--黄治力
5.仕途顺逆花开谢人事悲欢月缺圆--诗流
入选(不排名)
1.雨细春朝花色艳云稀秋夜月光明--涂福备
2.日暖更添花色艳水清倍觉月光寒--汪义英
3.春色山间花拟火秋光海上月如冰--赖凤英
4.尽兴杯空花下酒牵怀肠断月边箫--赖凤英
5.卧看窗前花弄影坐观海上月生辉--王美玲
6.乐观彩蝶花间舞愁听寒蛩月下鸣--王美玲
7.雨润春泥花艳丽云开夏夜月光辉--邓万秋
8.春朝雾散花铺径秋夜云开月照门--黄碧玲
9.雨润山林花有态运遮宵汉月无踪--刘乃逖
10.情深但惜花前约忆远何堪月下思--刘乃逖
11.春飘细雨花争艳秋满寒霜月独明--方由传
12.平添瑞气花香处更现祥光月满时--箫如意
13.春风有意花初放秋色无情月又亏----箫如意
14.春暧风和花艳丽秋凉气爽月光明--黄治力
15.舞蝶双飞花拟锦征鸿独过月如霜--刘金仕
16.风吹一路花容艳斗转今宵月镱圆--林美全
17.日暧春山花拟锦霜寒秋水月如银--金琳
18.湖畔静观花出水山颠遥望月梳云--叶绍欢
2010年12月18日星期六
砂华文协推介《加拿逸》论著
2010年12月10日星期五
编者的自觉
- 李笙
文艺副刊的编纂出版,对砂华文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编者对此间文学的发展,亦扮演了相当吃重的角色, 虽然这份工作吃力不讨好。
不容讳言的是,在文学期刊或诗文小说选集不可多得的 情况下,文艺副刊的总和几乎形成/塑造了所谓的「砂华 文坛」;而这些副刊无形中负起了支撑文学烟火延续的「历史包袱」。不论自觉与否,编者的责任和态度不啻 便是架构文坛生态的催生者,因此编者的「政治性」极 可能左右了未来文学史形成的一部份动力,或反动力。
我绝对相信,此间的编者并没有意识到本身「政治性」的存在,以及这种政治性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对於他 们来说,强调客观、强调包容(比如我们常听到的「不分派别,只要是好的作品我们都愿意刊登」这类话)、急急撇除意识型态等,正是所有编者乐此不疲表达自已 立场的「陈腔烂调」。这一类人人可派上用场的说词既缺乏「创意」亦复掩盖了背后所涉及的种种问题,比如情感偏好、理论学养、艺术品味等等。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本州报章文艺副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来稿照登」型,主编者几乎完全缺乏文学方面的知识,他们监于馆方授命接下编务,於是我们看到刻板 工作态度下的「成果」,版面设计僵硬、内容杂混、轮廓模糊;最糟的是在稿源匮缺情况下,伪文学作品也混迹其中。
另一种则由本身从事(或曾经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主编, 这类副刊还偶见佳作;但如上所述,他们严格强调客观公正,各种风格、派流、手法的创作都统摄在同一个版面上,「大拼盘」的性格就很容易地显露出来。其实我 一向来觉得,没有本身特色正是导致本州文艺副刊面目模糊的成因之一。
当然要求风格统一,强烈具有某种特色,对我们的编者毋宁不简单,在文学人口寥寥无几、文学创作水准低落的砂州,任何编者都可能面对抱负难展的窘困。另一方 面,编者的後知後觉,和文学素养也导致他们筛选来稿时,往往对作品优劣丧失了判衡的依据;有识之士当可从副刊作品中获得引证,可知我此言非虚;尤有甚者, 一些编者喜在编後也来那么几笔,不写尤可,一写便彻底露出了贫瘠的「底细」,在这些编言中极易窥探出编者学识修养的深浅。
张汉良主编台湾尔雅版《七十六年诗选》时,曾经强调他的「政治性」立场。他说:「一般人的要求的是编者应当客观,其实这是似是而非的看法。编选集的人和写 历史的人有其诠释视域,由错综的文学、社会、心理、政治等种种因素构成他认知诠释的模式。他再把这模式投射到他可能读过的作品上,他的作为已然经过成见与 立场中介,因此所谓客观的立场其实是不存在的。…… 笔者不觉得「门户之见」或「党同伐异」等主张有何不耻」。妙哉斯言。我们终於读到了一部「另类」而又标青的後现代诗选集。
诗选集与报章文艺副刊的主张当然不可同日而语,毕竟两者在性质上判然有别,前者具有某种文学史「价值分配」的意义;後者则「服务」的意义大些,尤其此间文 艺副刊一向来予人的印象是,提供文学创作发表的园地而已。但无论如何,它们的编者都有一个共同点,任何被选刊的作品已是经过过滤。剔除後的产物,编者的 「排他性」仍然存在着权力运作的深刻痕迹,这一点编读者不容忽略。
期待砂州出现一份特殊而有份量的文艺副刊,它不仅仅提供园地,它还必须栽培新秀。带领风骚、开拓新的文学风貌,影响当代也影响我们书写中的文学史。
书写婆罗洲与典律建构
- 李笙
2002年12月7日,诗巫中华文艺社主办一项文学研讨会,主讲人之一的田思在会上首次提出“书写婆罗洲”的概念,意图在砂/沙华文学之外,确立新 的书写范围。据田思的观察,长期以来,在政、经、文化等方面,相对於西马的中心而言,东马两州有被边缘化的危机;反映在文学领域上,自然产生西马文学即马 华文学统称的误解。因此,上述“书写婆罗洲”,便具有抗衡被刻意遗忘、夺回阅读中心位置的作用,其内在的历史意义是无庸质疑的。
技术层面付诸阙如
不过,我仍然愿意在此指出,田思提出“书写婆罗洲”此一概念,并未赋予它较严谨的、学术上的定义;它充其量只是一个初步而笼统、旨趣相对模糊的书写疆界。 他一时说似乎想确立婆罗洲文学的书写范围和内涵,但论文中却将刘子政、刘伯奎等人的史学论著、蔡宗祥的田野考察、历史民俗著作涵摄在范围内,与一般传统文 学即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4大文类的观念有异。
另一方面,论文中列举的书写实例仍著眼於著作中有关婆罗洲的景物人兽等较浮面的现实描摹,通篇突显“文本中的现实”必须对应於“实现中的文本”此一自然观。更为重要的先决条件,即作为文学艺术的基本要求--成熟的技术层面--似乎付诸阙如。
田思论文中引述张贵兴(砂拉越作家,后入籍台湾)的小说《群象》为例,其中一段描写拉让江的景物特写--一个原住民男孩在江上拉屎,继而以江水洗脸;一大 群绿头红头黑头蝇绕着一群大鱼小鱼--的恶心画面;小说中甚至形容落在水上的粪如“婴臂,婴腿,稀拉聚在岸边,如一具婴尸”,这样具体而手法夸张的描写, 田思据比指控它的失败在於“扭曲了婆罗洲的真实面貌”,以致结论出“离谱编造,不忍卒读”的责难。
文学观出现落差
这段话很可以反过来映照出本地拥抱现实主义作家的文学观与新世代作家文学观之间的巨大差异,和接受美学、欣赏角度的杆格。田思要求的文学创作似乎是对应於 固定不变的现实场景,也即是说文本中的景物描摹必须与现实产生镜像的原始效果,排除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虚构的成份。
读过拉丁美洲文学,尤其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奎斯巨著的读者,大概可以看出张贵兴师法魔幻现实主义的痕迹,进而了解张氏呈现书写的方式。
我始终坚持,不论砂华文学,还是范围更广的婆罗洲文学也罢,文学技术的成熟才是裁定作品能否成为“文学”的基准。
当然就技术层面而言,会有风格、手法、流派、题材等的差异,但整体而言,它必须能够经得起一套文学批评标准的检验;通过这一标准考验,在这个层次上才能谈“砂华文学”,或“婆罗洲文学”,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婆罗洲观点才有意义,才成为可能。
经不起严格检验
只有大量成熟、优秀的文学创作,才能让一个区域文学建立起它的历史身影。部份砂华文学作品之所以遭受学院派的责难,正是因为它们经不起严格的检验,一经分 析便“形销骨立”,无所遁形。如果文学作品空有地域特色而抽离品质这片血肉,未免如空中造楼,不要说与中文世界接轨,恐怕本地写手也走不出婆罗洲这片文学 荒土。
“典律”观念始於80年代的西方世界,具有衡量标准、指南和规范的意义。在此借用此一概念,事实上系回应并认同田思“书写婆罗洲”的愿景与企图心,只不过 希望重新回到文学典律的基准来省视边缘文学同样具备中心文学的重量。当国外文学家以他们的标准,或以其论述架构来看待、评量我们的文学时,仍然可以赢得掌 声,而不是割舍了某些判准条件,采取一种文化殖民者的姿态,以同情的角度来嘉奖或诠释徒具异域色彩的文学成品。
换句话说,婆罗洲文学的典律建构旨在消弭某种意识型态的介入,进而建立形式与内容具特色的文学范本,并因此引起共呜。
要求文学典范转移
据田农《砂华文学史初稿》考证,砂华文学发韧於20年代末30年代初,迄今少说有70年的历史,但在马华文学史中,我们似乎被排除在边缘之外,或偶尔成为 聊备一格的装饰作用。时至今日,有雄心的砂华作家理应设法扭转这种劣势,进而让西马乃至全球中文作家肯定砂华边缘的文学状态,或更进一步要求文学典范的转 移,建构一个强大而精密的边缘文学体系,并唤起重写文学史的迫切呼声。上述决心,只有重新回到写手们的努力创作上,不可能假手於人,而且在目前的政治大环境下,似乎也不可能完全倚赖政府来“推动”,或指望拨出巨款来“鼓励”写作质量俱佳的文学成品。
作为一个关心文学发展的末学后进,我谨藉这篇专栏文字,对田思先生的鸿文做出另一个角度的阅读、回应和补充。此文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仅是一己观感的书写,离面面俱到远矣。题大文短,书不尽意,尚望海涵。
30.12.2002
记忆遗珠,重焕光彩──一个古镇的文化环保经验
- 田思
2010年12月3日星期五
第三届全砂文艺创作比赛成绩揭晓
各组优胜荣誉榜,兹摘录如下:-
初中小说组:
第一名:张蓉绮(‘永远的朋友’,古晋石角政中)、
第二名:刘晶晶(‘芭蕾舞背后的一个故事’,美里中华中学)、
第三名:苏俊恩(‘最珍贵的角落’,美里中华中学)、
鼓励奖:陈淑娜(‘第100个对不起’,古晋MATANG HILIRl中学)、王理威(‘欧米茄手表’,古晋中华第一中学)、黄巧琳(‘惊异的XX海边’,古晋MATANG HILIRl中学)、张嘉欣(‘紫蝴蝶’,古晋MATANG HILIRl中学)、张源珊(‘我的帅气学长’,朋尼逊政中)。
高中小说组:
第一名:刘利汉(‘名字的故事’,诗巫公教中学)、
第二名:张凤銮(‘永恒的怀念’,古晋ST.THOMAS中学) 、
第三名:江美(‘浪漫满屋’,诗巫公教中学) 、
鼓励奖:张世君(‘梦想’,石角政中)、许醴文(‘铜镜’,诗巫公教中学)、江敏慈(‘活出自我’,诗巫圣伊丽莎白中学)、杨淑梅(‘伊圪络丝的真爱冒险记’,诗巫公教中学)、陈施颖(‘下一站,幸福’,诗巫公教中学)。
公开小说组:
第一名:王理威(‘地球最后一个人的日记’,古晋省)、
第二名:李慧莉(‘不舍’,诗巫省) 、
第二名:张永众(‘三脚虎棍’,诗巫省) 、
鼓励奖:六月(‘神圣的一票’,美里省)、刘佩琼(‘孽缘’,古晋省)、邓艳芳(‘梦之歌’,民都鲁省)、陈孟沁(‘玻璃月亮的心’,诗巫省)、郑碧珍(‘浮云上的一片情’,诗巫省) 。
初中散文组:
第一名:温宣维(‘零’,美里中华中学) 、
第二名:许意筠(‘幸福’,美里中华中学) 、
第三名:陈素婷(‘如何面对生活上的挑战’,诗巫公教中学) 、
鼓励奖:郑淑慧(‘天空’,美里中华中学)、杨秀(王旁)秀(王旁)(‘用心领悟,活在当下’,美里中华中学)、杨婷娟(‘生命中的良伴’,美里培民中学)、杨婉佩(‘天空’,美里中华中学)、王理威(‘善有善报’,古晋中华第一中学)。
高中散文组:
第一名:余朝卿(‘人之战’,诗巫公教中学)、
第一名:陈宜(‘老街的记忆’,美里廉律中学) 、
第三名:范丽兰(‘情’,古晋青草路政中) 、
鼓励奖:刘利汉(‘月的联想’,诗巫公教中学)、郭思琳(‘ 因为付出,所以杰出’,美里培民中学)、林先爱(‘ 因为付出,所以杰出’,美里培民中学)、彭煜惠(家的乐章,古晋中华第一中学)、柯佩伶(‘故乡月夜’,诗巫公教中学) 。
公开散文组:
第一名:刘纯瑶(‘童乡’,美里省)、
第二名:六月(‘我的爱情,你的游戏’,美里省) 、
第三名:钟济源(‘番薯树’,古晋省) 、
鼓励奖:张永众(‘树魇’,诗巫省)、陈宏富(‘童年玩意儿’,美里省)、韩岳洧(‘五毒薰心’,古晋省)、吴欣慧(‘夜光’,诗巫省)、黄筱茵(‘ 回家看看’,泗里街)。
蚬标肯雅兰新闻奖
以下是肯雅兰新闻奖各组成绩:
保健新闻奖
(1)马来文 冠军:史提夫(婆罗洲前锋报)亚军:海妮罗拉尼(砂拉越前锋报)
(2)华文 冠军:杨小慧、萧惠敏(国际时报)亚军:何俐萍(星洲日报)季军:叶佩妤(诗华日报)
(2)英文 冠军:爱德林林(东方时报)亚军:邓贤英(婆罗洲邮报)季军:包斯海(婆罗洲邮报)
(4)电子媒体 冠军:阿拉菲(第3电视)亚军:西西丽雅、诺丽莎卓、朱莱喜及美丽哈雅蒂(第1电视)
专题新闻奖
(1)马来文 冠军:苏旦(婆罗洲前锋报)亚军:韩旦(马新社)季军:海妮(砂拉越前锋报)
(2)华文 冠军:蔡传晋、林青青(联合日报)亚军:陈绍良、朱秋玲(国际时报)季军:朱美芳(联合日报)
(3)英文 冠军:爱德林林(东方时报)亚军:驰希爱德华(星期天邮报)季军:科罗妮(婆罗洲邮报)
(4)电子媒体 冠军:阿拉菲(第3电视)亚军:玛莲、诺丽莎卓(第1电视)季军:莫哈末沙迪清(第1电视)
环保新闻奖
(1)马来文 冠军:莫哈末希朱汀(每日新闻)亚军:海妮(砂拉越前锋报)
(2)中文 冠军:田诗其、温武豪(星洲日报)亚军:张淑珍(诗华日报)季军:杨锦香(诗华日报)
(3)电子媒体 冠军:西西丽雅、阿旺、旺莫哈末、诺丽莎卓、诺拉妮(第1电视)亚军:爱丽丝黄(第1电视)季军:玛莲(第1电视)
新闻报导奖
(1)马来文 冠军:蜜西雅(每日新闻)亚军:苏旦(婆罗洲前锋报)季军:莫哈末希朱汀(每日新闻)
(2)中文 冠军:温永祥(联合日报)亚军:田诗其(星洲日报)季军:吴金英、郑凯祥、胡贵祥(星洲日报)
(3)英文 冠军:菲立黄(婆罗洲邮报)亚军:郑莲香(东方时报)季军:鲁克斯查隆(婆罗洲邮报)
体育新闻奖
(1)马来文 冠军:菲查武让(砂拉越前锋报)亚军:莫哈末希朱汀(每日新闻)
(2)中文 冠军:黄锡文(星洲日报)亚军:黄身龙(联合日报)季军:吴金英、王丝丝(星洲日报)
摄影奖
冠军:黄爱安(联合日报) 亚军:江云龙(诗华日报) 季军:吴金英(星洲日报)
2010年11月30日星期二
砂华文协肩负使命 永续传承文化薪火
他称,早在20年前砂华社一批高瞻远瞩的华社精英,先知先觉的感到历史对一个民族、地方,甚至于国家发展的重要。
海内外研究者关注参与
有鉴于当时砂华族文物史料与学术研究报告的严重缺乏与不完整,造成先辈南迁时对本地所带来的贡献与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被忽略或随着岁月的消逝而被埋没,为使华族后裔与友族同胞了解先辈在本地政、经、文化与教育方面的辛勤奋斗的经历与贡献,并使华族文化能在本土扎根,张晓卿当仁不让负起时代的使命,创立砂华文协。
他表示,全砂华人研究者的力量得以凝聚于一个屋檐下,拥有对外联系的文化组织。
在历任会长及众理事的努力耕耘下,砂华文协已根深叶茂,并在许赞礼会长的任内建成会所,至今已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华族文化收藏与展示历史文献物证的文化宝库中心,扮演着为砂华人研究者的平台,使收藏的文物变成活的知识。
且该会出版砂华人的史料与学术报告书籍至今共有65本,由该会所出版的刊物为研究砂华文学者提供很大的参考便利。
刘子政贡献巨大
蔡雄基也对已故刘子政在从事砂华人研究四十余年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感谢。他称,刘氏搜集与整理数量浩繁的史料,包括剪报、历史照片、历史文献及各类书刊,并于1995年将毕生所收集的资料悉数捐献予该会,成为该会的镇会之宝。
他吁请各界人士若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如老相片、史料集、文件及书报等,皆可以刘子政为典范,赠予该会以丰富文化宝库。
在二十年后的今天,该会不会满足于目前所取得的成果,今后将在既有的根基上,一面继承与秉持发扬华族文化的原点精神,再厘清组织在现代的定位与发展方向,与时并进。
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会长蔡雄基是于昨晚该会一项创会20周年纪念晚宴上致词时,如是说道。
砂华文艺最早萌芽在拉让江
访 诗 人 白 羚
- 洪惠明
白羚就是邓裕强。早期甚具知名度的文艺青年。白羚是真正的拉让
江畔的诗人。他出生於泗里街,受教育在诗巫。他最早接触文艺是
在他中学时期。当年,他无所不写,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去整理出
一套完整的资料。现有作家写出来的材料,所谓砂华文艺都是集中
在第一省,白羚认为这很值得文艺界人士去研究。他说,砂华文艺
应该整理出一份正确的史料;不能够把古晋文艺当作砂华文艺,正
如把西马文艺当作马华文艺一般。
据他所知,砂华文艺最早是在拉让江流域萌芽,所以,砂华文艺应
该是跟拉让江有很大的关系。
“这也跟华文教育的普及有很大的关系,”白羚说,“如果我们去研究,
就算在目前来讲,在第三省,包括整条拉让江流域,华文教育最普
遍。如果根据统计数字,第三省的华文小学多过第一省。因为教育
普及,使到华文最早被普遍使用,这就和文艺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尤其早期在小学当校长的,都是从中国南来的,从中国南来,你若
没有两手,没有丰富的学识,像能写,能讲,甚至些书法,写应用
文,你想在农村里当校长或教员,人家那会聘请呢?”
在战后,第三省出版的报章就有副刊,尤其在五十年代,自诗华日
报创立之后,很早就有文艺副刊,他记得,他念初中二使候,他就
跟几个同学帮忙编诗华的文艺副刊,那副刊叫`草地`。
当年和他一起搞文艺者有孙春德,他的笔名叫砂海,经常在文艺副
刊写诗歌及散文。雷皓明也是那时代的诗人,他甚至投稿南洋商报,
星洲日报,以及新加坡出版的刊物,如`荒地`,`耕耘`等。张宗利律
师也是当时的作家之一。丘道惠,蔡存堆也很会写,还有一个很爱
写作的女青年沈泽枝,她的文章也写得很好。
白羚肯定,砂华文艺的发展最早应该是在第三省,第三省的文艺不
仅萌芽早,而且比较普遍。
“拉让江作家其实很多,”白羚讲。不过提到“作家”时,白羚笑了,
他问:以什么标准才称住家呢?是不是要出了书才算是作家?
他认为未必。
甚至五,六十年代的那些老作家,他们都没有出个书。而且很多在
目前已“封刀”了。
他讲他自己,高中毕业后,他在诗巫民众报工作,有个文艺副刊叫
“赤道文艺”,就是他编的。这是比较高曾次的文艺版,另外,有一版
水准较低,是提供给初学写作者的园地,叫‘新旗手’。除此,还有一
个理论性的园地,他已不记得叫做`红炉`还是`红流`了。
“不过”,他说,“在发展文艺方面,比较侧重的是赤道文艺,当时是
六十年代,配合整个局势的发展,文艺遂跟政治密切地联系起来。”
同一时期,第一省的新闻报有个文艺副刊叫`拉让文艺`。白羚也很奇
怪,他们不是在拉让江,他们却用“拉让文艺”,而位於拉让江的一群,
又不用“拉让文艺”;这个文艺园地由吴岸主持。在第四省的砂民日报,
也有个文艺副刊,由黄纪邻主持。
“在早期推动砂华文艺方面,我们这三个文艺园地扮演着很重要的角
色,”白羚说。
五十年带至六十年代,砂州的文艺青年很多。大家都有一股热诚,要
把砂华文艺搞起来。
“文艺青年又与当时的政治脱离不了关系。”白羚追忆说。“我们年青,
在那时候,中国大陆才解放,左派思想对一个学生来讲很新鲜。这个
理想值得我们去追求。所以,无形中这种思想都注入文艺作品里。”
白羚没有否认,六十年代的作品大都是左倾的。这个思想与他们的政
治理想结合在一起,那个时候,他们提出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文艺应该
反映什么?
这就是所谓的“文艺路线”,风花雪月,当时被他们叫做`鸳鸯蝴蝶派`,
他们被指为脱离实际的文艺思想,不切实际。
“我们当时强调的是,应该些一些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作品应该反映
整个社会现实,反映当时大多书人对社会变革之要求。”
这个很重要的文艺路线,最後被确定下来了。三家报馆的文艺副刊都
持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在文艺上,
他们鼓吹着同个东西,文稿也互相转载。只是,篷勃的现像只维持数
年,即因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九日汶莱事变後第三天,英殖民地政府下
令,封闭了这三家报馆。
随着而来的,就是全砂大逮扑事件发生了,砂拉越进入动荡的年代。。。
2010年11月25日星期四
河岸的胡姬花
作者:徐然
出版:美里笔会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
页数:223
装订:平装
语言:简体中文
ISBN:978983473193
作者简介
徐然,笔名公孙羊,原名徐元福。早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大学。随即投身新闻工作。曾任报章编辑近20年,是砂州一位资深新闻工作者。自报界退役后,转入商界。现已全面退休,但仍与文学结不解之缘。曾任美里笔会主席达8年,现任顾问。已出版著作有《初生集》、《牛场村杂笔》、《谈新怀旧》,与蔡宗祥联合编著《美里省社会发展史料集》以及七人合著《钻油台》。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以武装斗争为背境的本土小说。作者以斗争为经,掺上男情女爱为纬,看完整个故事,我们彷似重返那个属于动荡不安的年代,旧梦又得以重温!就像作者 在他的序中所说的,“凡走过必留下痕迹”,书中的多位男女主角、配角,隐隐然,有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自新人士”的身影。至于书中的场景,凡在拉让江畔成长 过的儿女,或多或少,也能猜到七八分,因为,我们都对书中的地形或地势,眼熟能详。
全书共分12章,女主角胡芝桦在作者的生花妙笔 下,活灵又活现。她敢爱;她敢做;一切,皆因为一个理念,一个人生的终极追求。她为了大我的斗争,可以放下小我的“一家团圆”,于是,她离家,抛夫弃子, 走入森林。虽然到后来她的丈夫杨健杰也走入森林与她相会,共同斗争,她在最初却是一个人进去的。
“沥血一杯酒,与君兄弟交,君母即吾 母,君仇即吾仇”梁启超在中国维新运动所吐的诗句,竟然与《河岸的胡姬花》一书中胡芝桦所展现的“虽万危千险,吾往矣......”不遑多让。在关系到大 是大非的大课题上,个人的得失与生死存亡反而显得微不足道了。胡芝桦一个弱质女流竟然胆敢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没有超强的意志力,根本无法办得到,在这 节骨眼上,她胜过很多昂藏七尺的雄雄大丈夫。
像很多长篇小说一样,胡芝桦为了更能赚取读者的眼泪,只得充当大时代下的一个悲剧人物,以很煽情的死法来向读者们告别。
在罕见的殡葬场面上,有数百人参加胡芝桦的葬礼。“胡芝 桦同志眼里含着泪水,她热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今天她死了,她连身体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因为她对这土地爱得深”。
胡芝桦不是种植在花盆中的胡姬花而是生长在荒山野岭的胡姬花;是的,一株不怕风吹雨打的胡姬花......作者在小说中所赋于女主角的,原就是那样子的鲜活形像。
今生约定
作者:黄素晶
出版:美里笔会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
页数:266
装订:平装
语言:简体中文
ISBN:9789834216023
作者简介
黄素晶,笔名金树凤、千桑羽薇、聂敏。在诗巫的拉让江畔出生,斯里阿曼的鲁巴河畔成长,美里定居。曾在板督小镇当过临教,然后进入诗华日报当记者,现任编辑。
内容简介
该书收录作者个人近20年来旅游世界各地即时写下所感所思的散文游记。全书以感性笔触描写旅途所见所闻,并抒发心怀,抒情写意,情理交融,有别于一般旅游 手册僵硬刻板的文字。全书厚达266页,全彩刊印,印刷精美,除了文字之外,穿插大量配图,可说是一本集散文摄影于一体的专著。
作者踏遍亚洲、欧 洲、非洲,凡所走过必留下痕跡--以文字记录每一站的心理歷程,以文字涂染山河胜景,以文字彰显各种文化,也从旅途中感悟人生。书中篇章所笔记的除了作者 出生地砂拉越之外,还包括汶莱、印尼、新加坡、中国、澳洲、新西兰、韩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瑞士、德国、荷兰、比利时、孟加拉和肯雅。
该 书除了时间幅度跨越逾20年,在地理上也横跨半个地球;地理与心理的距离,迸发深刻的感怀,作者以“约会”来形容对旅游的热衷,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 “许多旅游景点都曾经先复印在脑海里,与自己约定的期限越接近,图像越明晰。而终于踏在真实的土地上,就有那种似曾相似的陌生与熟悉,我终于去赴约。”
江河浪淘沙——砂拉越大時代兒女情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