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10年12月30日星期四

诗巫诗潮吟社诗词第十六期诗钟比赛成绩揭晓

诗巫诗潮吟社诗词研习班主办的第十六期诗钟比赛,成绩揭晓,吴燕梅获第一名。


〈花月〉第五唱,左右不拘
导兼评审拟作----罗礼耕
1.气盛曾催花送酒年高更爱月为朋
2.运移朝改月长在国破人亡花自开
3.霜风秋水月临阁烟雨春林花满蹊
4.因怜离艰月常缺不解闲愁花又开
5.吟偏朝晴花满径钓残夜色月涵江
6.情多总怕花期误笔拙偏为月色迷
7.踏残春色花粘屐吟冷秋光月满襟
8.几经雨打花应累又被云遮月不明

第一名:国破山残花有泪城空水冷月无光--吴燕梅
第二名:端午悲歌花溅泪中秋雅集月明心--刘金仕
第三名:千秋供赏花无憾万里相随月有情--汪义英

佳作(不排名)
1.青山古道花千树碧海孤舟月一轮--伍振景
2.故国人师花满径他乡梦醒月当窗--吴燕梅
3.诗酒一生花作伴风霜万里月相随--吴燕梅
4.得意应嘲花失色伤心但觉月生愁--黄治力
5.仕途顺逆花开谢人事悲欢月缺圆--诗流

入选(不排名)
1.雨细春朝花色艳云稀秋夜月光明--涂福备
2.日暖更添花色艳水清倍觉月光寒--汪义英
3.春色山间花拟火秋光海上月如冰--赖凤英
4.尽兴杯空花下酒牵怀肠断月边箫--赖凤英
5.卧看窗前花弄影坐观海上月生辉--王美玲
6.乐观彩蝶花间舞愁听寒蛩月下鸣--王美玲
7.雨润春泥花艳丽云开夏夜月光辉--邓万秋
8.春朝雾散花铺径秋夜云开月照门--黄碧玲
9.雨润山林花有态运遮宵汉月无踪--刘乃逖
10.情深但惜花前约忆远何堪月下思--刘乃逖
11.春飘细雨花争艳秋满寒霜月独明--方由传
12.平添瑞气花香处更现祥光月满时--箫如意
13.春风有意花初放秋色无情月又亏----箫如意
14.春暧风和花艳丽秋凉气爽月光明--黄治力
15.舞蝶双飞花拟锦征鸿独过月如霜--刘金仕
16.风吹一路花容艳斗转今宵月镱圆--林美全
17.日暧春山花拟锦霜寒秋水月如银--金琳
18.湖畔静观花出水山颠遥望月梳云--叶绍欢

2010年12月18日星期六

砂华文协推介《加拿逸》论著


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将于2010年12月月19日(星期日)上午9时正在加拿逸镇闽南同乡会所,为己故美国人类学学者里察德.菲德勒(Richard C.Fidler)英文论著《加拿逸:婆罗洲的一个海外华人社区》(kanowit:An Overseas Chinese Communityin Borneo)举行推介仪式。
砂华文协会长拿督刘乃好、拿督何明益及协办单位加拿逸县闽南同乡会主席何星添届时将出席主持推介仪式。
《加拿逸》一书原为菲德勒早年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经其家人同意由砂华文协正式出版。作者在书中以人类学参与观察的研究方法,探讨1970年初加拿逸华人社会的状况,包括经济形态、家庭组织、文化信仰、族群关系及在社会变迁中镇民所采取的因应方法等。
作者里察德.菲德勒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洲,曾在美国和平团派遗下至沙巴担任教师,1971至1972年在加拿逸进行博士论文田野考察,于1973年完成《加拿逸:婆罗洲的一个海外华人社区》。
自此,菲德勒继续将其研究重心置放于婆罗洲的研究,不时往来美国及砂拉越两地,相较于其西方同僚多专注于婆罗洲土著社群的研究,菲德勒更关注于华人社群的探讨。
他早年从事田野调查所拍摄的许多的照片及幻灯片,已成为人们了解70年代初期加拿逸社会生活最珍贵的影像史料。菲勒于2009年逝世,生前是婆罗洲研究学会的活跃会员。

2010年12月10日星期五

编者的自觉

  • 李笙

文艺副刊的编纂出版,对砂华文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编者对此间文学的发展,亦扮演了相当吃重的角色, 虽然这份工作吃力不讨好。

不容讳言的是,在文学期刊或诗文小说选集不可多得的 情况下,文艺副刊的总和几乎形成/塑造了所谓的「砂华 文坛」;而这些副刊无形中负起了支撑文学烟火延续的「历史包袱」。不论自觉与否,编者的责任和态度不啻 便是架构文坛生态的催生者,因此编者的「政治性」极 可能左右了未来文学史形成的一部份动力,或反动力。

我绝对相信,此间的编者并没有意识到本身「政治性」的存在,以及这种政治性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对於他 们来说,强调客观、强调包容(比如我们常听到的「不分派别,只要是好的作品我们都愿意刊登」这类话)、急急撇除意识型态等,正是所有编者乐此不疲表达自已 立场的「陈腔烂调」。这一类人人可派上用场的说词既缺乏「创意」亦复掩盖了背后所涉及的种种问题,比如情感偏好、理论学养、艺术品味等等。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本州报章文艺副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来稿照登」型,主编者几乎完全缺乏文学方面的知识,他们监于馆方授命接下编务,於是我们看到刻板 工作态度下的「成果」,版面设计僵硬、内容杂混、轮廓模糊;最糟的是在稿源匮缺情况下,伪文学作品也混迹其中。

另一种则由本身从事(或曾经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主编, 这类副刊还偶见佳作;但如上所述,他们严格强调客观公正,各种风格、派流、手法的创作都统摄在同一个版面上,「大拼盘」的性格就很容易地显露出来。其实我 一向来觉得,没有本身特色正是导致本州文艺副刊面目模糊的成因之一。

当然要求风格统一,强烈具有某种特色,对我们的编者毋宁不简单,在文学人口寥寥无几、文学创作水准低落的砂州,任何编者都可能面对抱负难展的窘困。另一方 面,编者的後知後觉,和文学素养也导致他们筛选来稿时,往往对作品优劣丧失了判衡的依据;有识之士当可从副刊作品中获得引证,可知我此言非虚;尤有甚者, 一些编者喜在编後也来那么几笔,不写尤可,一写便彻底露出了贫瘠的「底细」,在这些编言中极易窥探出编者学识修养的深浅。

张汉良主编台湾尔雅版《七十六年诗选》时,曾经强调他的「政治性」立场。他说:「一般人的要求的是编者应当客观,其实这是似是而非的看法。编选集的人和写 历史的人有其诠释视域,由错综的文学、社会、心理、政治等种种因素构成他认知诠释的模式。他再把这模式投射到他可能读过的作品上,他的作为已然经过成见与 立场中介,因此所谓客观的立场其实是不存在的。…… 笔者不觉得「门户之见」或「党同伐异」等主张有何不耻」。妙哉斯言。我们终於读到了一部「另类」而又标青的後现代诗选集。

诗选集与报章文艺副刊的主张当然不可同日而语,毕竟两者在性质上判然有别,前者具有某种文学史「价值分配」的意义;後者则「服务」的意义大些,尤其此间文 艺副刊一向来予人的印象是,提供文学创作发表的园地而已。但无论如何,它们的编者都有一个共同点,任何被选刊的作品已是经过过滤。剔除後的产物,编者的 「排他性」仍然存在着权力运作的深刻痕迹,这一点编读者不容忽略。

期待砂州出现一份特殊而有份量的文艺副刊,它不仅仅提供园地,它还必须栽培新秀。带领风骚、开拓新的文学风貌,影响当代也影响我们书写中的文学史。

书写婆罗洲与典律建构

  • 李笙

2002年12月7日,诗巫中华文艺社主办一项文学研讨会,主讲人之一的田思在会上首次提出“书写婆罗洲”的概念,意图在砂/沙华文学之外,确立新 的书写范围。据田思的观察,长期以来,在政、经、文化等方面,相对於西马的中心而言,东马两州有被边缘化的危机;反映在文学领域上,自然产生西马文学即马 华文学统称的误解。因此,上述“书写婆罗洲”,便具有抗衡被刻意遗忘、夺回阅读中心位置的作用,其内在的历史意义是无庸质疑的。

技术层面付诸阙如


不过,我仍然愿意在此指出,田思提出“书写婆罗洲”此一概念,并未赋予它较严谨的、学术上的定义;它充其量只是一个初步而笼统、旨趣相对模糊的书写疆界。 他一时说似乎想确立婆罗洲文学的书写范围和内涵,但论文中却将刘子政、刘伯奎等人的史学论著、蔡宗祥的田野考察、历史民俗著作涵摄在范围内,与一般传统文 学即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4大文类的观念有异。


另一方面,论文中列举的书写实例仍著眼於著作中有关婆罗洲的景物人兽等较浮面的现实描摹,通篇突显“文本中的现实”必须对应於“实现中的文本”此一自然观。更为重要的先决条件,即作为文学艺术的基本要求--成熟的技术层面--似乎付诸阙如。


田思论文中引述张贵兴(砂拉越作家,后入籍台湾)的小说《群象》为例,其中一段描写拉让江的景物特写--一个原住民男孩在江上拉屎,继而以江水洗脸;一大 群绿头红头黑头蝇绕着一群大鱼小鱼--的恶心画面;小说中甚至形容落在水上的粪如“婴臂,婴腿,稀拉聚在岸边,如一具婴尸”,这样具体而手法夸张的描写, 田思据比指控它的失败在於“扭曲了婆罗洲的真实面貌”,以致结论出“离谱编造,不忍卒读”的责难。

文学观出现落差


这段话很可以反过来映照出本地拥抱现实主义作家的文学观与新世代作家文学观之间的巨大差异,和接受美学、欣赏角度的杆格。田思要求的文学创作似乎是对应於 固定不变的现实场景,也即是说文本中的景物描摹必须与现实产生镜像的原始效果,排除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和虚构的成份。


读过拉丁美洲文学,尤其是198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奎斯巨著的读者,大概可以看出张贵兴师法魔幻现实主义的痕迹,进而了解张氏呈现书写的方式。
我始终坚持,不论砂华文学,还是范围更广的婆罗洲文学也罢,文学技术的成熟才是裁定作品能否成为“文学”的基准。


当然就技术层面而言,会有风格、手法、流派、题材等的差异,但整体而言,它必须能够经得起一套文学批评标准的检验;通过这一标准考验,在这个层次上才能谈“砂华文学”,或“婆罗洲文学”,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婆罗洲观点才有意义,才成为可能。

经不起严格检验


只有大量成熟、优秀的文学创作,才能让一个区域文学建立起它的历史身影。部份砂华文学作品之所以遭受学院派的责难,正是因为它们经不起严格的检验,一经分 析便“形销骨立”,无所遁形。如果文学作品空有地域特色而抽离品质这片血肉,未免如空中造楼,不要说与中文世界接轨,恐怕本地写手也走不出婆罗洲这片文学 荒土。


“典律”观念始於80年代的西方世界,具有衡量标准、指南和规范的意义。在此借用此一概念,事实上系回应并认同田思“书写婆罗洲”的愿景与企图心,只不过 希望重新回到文学典律的基准来省视边缘文学同样具备中心文学的重量。当国外文学家以他们的标准,或以其论述架构来看待、评量我们的文学时,仍然可以赢得掌 声,而不是割舍了某些判准条件,采取一种文化殖民者的姿态,以同情的角度来嘉奖或诠释徒具异域色彩的文学成品。


换句话说,婆罗洲文学的典律建构旨在消弭某种意识型态的介入,进而建立形式与内容具特色的文学范本,并因此引起共呜。

要求文学典范转移

据田农《砂华文学史初稿》考证,砂华文学发韧於20年代末30年代初,迄今少说有70年的历史,但在马华文学史中,我们似乎被排除在边缘之外,或偶尔成为 聊备一格的装饰作用。时至今日,有雄心的砂华作家理应设法扭转这种劣势,进而让西马乃至全球中文作家肯定砂华边缘的文学状态,或更进一步要求文学典范的转 移,建构一个强大而精密的边缘文学体系,并唤起重写文学史的迫切呼声。

上述决心,只有重新回到写手们的努力创作上,不可能假手於人,而且在目前的政治大环境下,似乎也不可能完全倚赖政府来“推动”,或指望拨出巨款来“鼓励”写作质量俱佳的文学成品。


作为一个关心文学发展的末学后进,我谨藉这篇专栏文字,对田思先生的鸿文做出另一个角度的阅读、回应和补充。此文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仅是一己观感的书写,离面面俱到远矣。题大文短,书不尽意,尚望海涵。

30.12.2002

记忆遗珠,重焕光彩──一个古镇的文化环保经验

  • 田思
1.古镇没落,乡情何堪
这个古镇叫新尧湾(Siniawan),位于离古晋十六哩之处,靠近当年盛產金矿的石隆门镇 (Bau)只有六哩之距;百多年前曾是繁荣的小镇,有几百户人家。该镇背倚瑟冷布(Serembu)山,傍著右手港(砂拉越河右支流)。山区住著比达友 人,河边则是马来人聚居的甘榜,自古以来各族就融洽共处。一八五七年石隆门华人矿工组成的十二公司为了反抗白人拉者詹姆士布洛克(James Brook)的压迫,在帽山誓师起义,沿河而下,攻打古晋的拉者皇宫。在短暂佔领古晋市及与各族领袖会商和平之后,回程遭到拉者军队追击。当时华工义军就 在左手港(Lidah Tanah)与友兰肚(Jalan Jugan)设防,双方血战,华工领袖王甲与刘善邦先后阵亡。歼灭义军后,拉者军队仍进攻帽山总部赶尽杀绝,连妇孺也不能幸免。这就是砂州歷史上著名的 “石隆门华工事件”。
乱事爆发时,不少马来人因恐遭池鱼之殃而迁走。但过后新尧湾小镇又因华族移民涌入而恢復繁荣。上世纪二○年代,胶价上涨,带旺该镇经济活动。由于那时代陆路交通不发达,新尧湾介于古晋与石隆门之间,货船可以在河上川行,所以小镇的生意兴隆,人口日增。
但该镇地势低洼,每逢豪雨就成泽国,店铺惨遭水淹。一九六三年的水灾几乎淹没整个小镇,二○○ 三与○四年的水灾也很严重。天灾以外,在马印对抗期间,农村动荡不寧,许多镇民都选择离乡另谋出路,该镇人口逐渐稀少。巴剎的两排旧店屋,其中约三分一已 弃置,仍旧营业的商店也显得生意清淡。许多坡眾都搬走了或出门工作,只有清明扫墓或过春节时才回来看看。较热闹的时候是每逢农历六月初九水月宫神诞和元宵 节的庆祝,戏台连续十几个夜晚办庙会活动,歌舞酬神或游神闹元宵,镇民和一些游客才会专程回来,给小镇带来一点生气,平时则非常沉寂,似乎嗟嘆著被遗弃的 无奈。
眼看新尧湾这具有百多年歷史的小镇走向没落,在人们记忆中逐渐模糊,更甚的是,古晋通往石隆门的新公路已完全峻工,新尧湾不在来往通途上,它在人们口里出现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
但是右手港的河水毕竟曾哺育过许多纯朴的坡眾,而对于家乡的孺慕之情,仍然会在记忆的一角闪现微光。几位喝过右手港河水长大的新尧湾中青年本著对乡土的深挚感情,在一群执著于传统文化的有心人配合下,终于发起了一项“家乡守护计划”的文化环保运动。
2.守护家乡,整合资源
这项文化环保运动的策动人是四十五岁的绘测师温志坚,他担任了四年的砂拉越文化遗產协会 (Sarawak Heritage Society)会长,在古跡保存与维修上有不少贡献。他出生于新尧湾,七岁后迁居古晋,对家乡念念不忘,总想为它做点什么事情,免得这古镇的痕跡被时代 洪流冲刷乾净。于是他联同新尧湾古跡保留委员会及古晋的五脚基表演艺术坊,共同推动“家乡守护计划︰记忆的遗珠——新尧湾”,希望以当地百年老镇为起点, 维护古老建筑,整合民间文化为主轴,重新擦亮记忆的遗珠,让它重焕光彩。这项计划也获得新尧湾私人企业来实(砂)有限公司赞助经费。
新尧湾既为一个具有百多年歷史的古镇,它有什么吸引人的魅力和有待重整的社区文化资源呢?
首先就是当年和石隆门毗邻的一段华工开发歷史和民间掌故。凡有华人落脚处,就有庙宇建立,该镇 的水月宫神庙记载,早于一八七○年时,就有一名婆罗洲华裔青年移居新尧湾而创建此庙。另外,新尧湾社区八个港门都分別建有庙宇,其中友兰肚奉祀刘善邦的 “善德庙”最具歷史价值,加上新尧湾中华公学兴建于一九二五年间,以及更早设立在老镇对面江的私塾学堂的史实资料,也可推断一八八○年以后,迁移定居镇上 的华裔人口隨著砂拉越河两岸的逐渐开发而增长,原本只拥有三几间华族经营的商店开始增多,最终形成两排互相对峙的店铺。以店屋地契为凭据,其地契期限为一 九三五年至二○三四年,可以追溯七十四年前或更早之前,已建有这些店铺。新尧湾的一间店屋窗门,鐫有一九二六的符號,证明地契是稍后才发出的。一八五七年 华工事件爆发时,左手港与友兰肚曾是双方激战的战场,更早之前,据说新尧湾有四百多户的马来居民,人丁兴旺。一八三九年拉者布洛克曾率兵征討土著叛变,许 多居民为避战祸而迁走。这两次战爭都造成当地马来居民一度减少。
除了两排歷尽风霜,古色古香的华人店屋,新尧湾的另一个古跡是拉者布洛克当年在本寧召 (Peninjau)山区建立的別墅遗址,以及传说他与情妇洗澡处的山中磐石。根据文献记载,拉者布洛克曾在新尧湾的巴当古当小学处,开闢一条山径从后山 策马上到磐召;又动员甘榜居民之力,盖建了那间山中別墅。曾与《进化论》作者达尔文共事过的自然学家罗素华叻斯(Alfred Rusell Wallace)于一八五四年至五六年期间来过砂拉越,並花了两个月的时间逗留在本寧召采集昆虫標本,就住在布洛克的別墅中,据说他在那里一个晚上可以捉 到上千种的昆虫。
新尧湾的三大民族自古以来和谐相处,是个典型的多元文化社会,各族流传的民间故事和地方掌故有 待发掘和整理。华裔中多数是客家人,该镇水月宫祭拜的慈悲娘娘,每年于元宵节或农历六月初九的神诞,坡眾都举行盛大的庙会,舞狮舞龙好不热闹。早年由当地 乐手组成的潮州乐队与“闹三阵”锣鼓队都曾名震遐邇,再加上许多道地的民间美食,构成了这个小镇的文化遗產。这也是“家乡守护”团队要维护和整合的重要项 目。
3.古跡测量,坡眾互动
“家乡守护计划”的参与者在初步了解与確定了新尧湾古镇的文化资源后,就与当地坡眾展开了一系 列的交流活动,经常利用周末与星期日的时间,三五个人从古晋驱车到约三十分钟路程外的新尧湾逛逛,喝杯咖啡,吃碗乾捞面,顺便与当地社区领袖及乡亲父老聊 天。到彼此熟络之后,就举办了几场座谈会,商量如何让这个沉寂的小镇“动”起来,恢復生命的活力。
古镇的最大魅力是来自那两排为数四十八间的老店,或许一切文化活动的构想先得从这里起步。于是 由温志坚的得力助手黄仕俊(他也是新尧湾人)组织了一支五人测量队,从二○○九年四月开始,每逢周末到镇上的店屋测量和记录,每一趟约耗时五个钟头,前后 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去完成。测量队记录的新尧湾店屋,有十四间是空置的,十一间为住家用途;仍旧营业的是以杂货店为主(九间),其他是咖啡店、冷藏店、脚 车与电单车维修店、面包店、五金店、土產店、燕窝加工店等。尤其燕窝加工业是坡眾主要的致富之道,似有特別推介的潜能。
测量队把勘察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观察地方上值得勘察的建筑物与景点,第二步是建筑物的基本 测量,第三步是选出有价值的屋子结构深入测量,第四步是研究如何为文化遗產规划出指南或建议,当作保留遗產的指引。当坡眾对测量队的表现由开始的好奇疑虑 到习以为常时,也就是发动坡眾一起来搞文化活动的时候了。
于二○○八年十月成立的五脚基表演艺术坊两位台柱林世伶与杨万豪,本著对传统文化的执著,一起参加了这个小镇的文化环保运动。他俩能言善道,很与坡眾打成一片。他们拜访当地的父老耆宿,记录了一些口述歷史,又与镇上的一批老乐手交流,觉得他们宝刀未老,热忱犹在,于是鼓励他们东山再起,让蒙尘的乐器重新发出幽雅的旋律。
在野外考察方面,“家乡守护”团队在当地社区领袖本固黎世雄(他也是水月宫理事会所属古跡保留 委员会主席)的率领下,于四月间到海拔一千一百公尺的本寧召山区去探测拉者布洛克于一八五三年留下的別墅遗址。该处是古时比达友族聚居的地方,现已荒凉。 在识途老马的土著带路下,一行人攀山越岭,终于找到百多年前拉者別墅留下的残柱和一块离地三十尺的架空大石,据说当年石下有溪流,是拉者洗澡之处。此行的 发现也鼓舞了“家乡守护”团队维护新尧湾文化遗產的信念。
4.童稚歌声,小镇春回
“家乡守护”团队深知,一项社区文化活动如果没有年轻一代参与,就显不出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和后 续力,而最具活力的新血非儿童莫属。参与“家乡守护计划”的成员中,就有擅长培训儿童才艺与语言表演的导师,他们特地到新尧湾中华公学去,征得校长同意, 利用下课时间向小朋友们作了一番动员谈话,鼓励他们参加才艺表演,並宣布他们將与水月宫理事会配合,趁六月中庆祝慈悲娘娘神诞之际,举行一场盛大的文娱匯 演,不过表演者得事先选拔。新尧湾中华公学的小同学都踊跃报名,愿意参加选拔。于是五脚基表演艺术坊的林世伶与杨万豪花了几个周末时间,给当地小朋友加油 打气,激发他们的信心,表演节目则由他们自己去准备。
事实证明,这种发动小朋友参加的文化活动是最容易引起普遍反响的,家长都很关注,连亲戚朋友也 等著观看他们的表演,学校的老师义不容辞地当起艺术指导,教歌教舞又教童谣。镇上的歌手也勤练嗓子,准备一较高低,看谁当上偶像歌手。而那批玩潮乐与演奏 潮州大锣鼓的老乐手不但重操故技,为了壮大阵容,还收了不少新徒弟,来个老中青少大结合。镇上的歌声与乐声不时飘荡,古老的小镇似乎又恢復了青春。
当“家乡守护计划”到了可以大张旗鼓的阶段,古镇最热闹的慈悲娘娘神诞也蒞临了。八月二十三日 那天,几个参与其事的团体正式举办“家乡守护计划︰记忆的遗珠——新尧湾”活动推展礼,由该区州议员主持推展,同时颁发委任状给社区领袖。由于神诞是小镇 歷年来最隆重的庆典,除了传统的舞狮舞龙与游神活动,酝酿了两个月的文娱大匯演也正式登场了,难得的是所有节目都由当地居民自编自导自演。坡眾扶老携幼, 合家出动,外坡人士也闻风而来,在水月宫戏台下挤满千多人观看节目。台上表演的节目也很精采,除了老中青少的镇民各显身手,还邀请到该社区的比达友同胞与 马来同胞客串舞蹈,连文化村艺人也上去表演拿手绝活——打竹筒鼓。一项社区文化的融合计划至此已慢慢成型。
5.古镇中秋,冉冉天灯
这一段时日,由于报章协助宣传,新尧湾小镇的名字已不脛而走,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与文化界人 士对“家乡守护计划”表示关注,愿意加入有关活动。“记忆的遗珠”多年来沉寂在幽暗的角落,如今已被刮垢磨光,重焕神采,这是令所有参与人士感到无比兴奋 和鼓舞的现象。他们再接再厉,又在二○○九年中秋节把这项社区文化活动推向另一个高潮。
农历乙丑年八月十四日,也即是中秋前夕,夜色还未完全笼罩新尧湾镇,老街的两排店铺已张灯结采,街边后巷泊满了来自古晋与附近地区的汽车,大家都以热烈的心情赶赴古镇的花月良宵。
这项街边节庆盛会是坡眾自动自发共同参与的,每家店前都摆著铺上红布的桌子,各种客家美食琳瑯 满目,如鸡屎藤糕、菜糕、擂茶、煎芋头糕、肉丸汤,加上炒饭、炒面与本地风味的罗惹(rojak)与猪笼草装糯米饭,免费待客,任君品尝。你可以一边啃烤 鸡翅一边瀏览五顏六色的灯笼和活灵活现的走马灯。这边围了一群人,在观看大笔叔黄贵荣龙飞凤舞的书法表演,那边是成群结队的孩子手提灯笼沿街游行。驀地锣 鼓喧天,“金生”店前,那幅以一九三七年街照为背景,题著“记忆的遗珠——新尧湾”的布幕前,老中青少三代人组成的潮州大锣鼓表演开场了。扬琴与秦琴弹著 古雅的节奏,哨吶吹出高亢的音色,小朋友兴高采烈地敲锣打鼓,天真的童顏与阿公的白髮相映成趣,几位穿凤仙装的少女以柔唇吐出笛子的悠扬旋律。围观的人潮 站满五脚基和街道;童谣的伴鼓朗诵逗人开心微笑,快板说书的伶牙俐齿叫人听出耳油。到了卡拉OK时段,镇上歌手又一次轮番大展歌喉,纷纷选唱应时应景的 歌,从《敖包相会》唱到《月亮代表我的心》,连“月亮圆,月亮圆,月亮照在我的家”的本土歌谣也派上用场。唱到尽兴处,连司仪杨万豪也在盛情难却下高歌一 曲。当晚的节目都是即兴的,没有事先安排,但进行得有条不紊,观眾的情绪都很热烈,特別是拍卖对联这个环节,把现场气氛炒得闹哄哄的。拍卖的是田思现擬的 “新风秉尧舜,湾镇焕遗珠”嵌名对子,由民间书法家黄贵荣大笔挥就,结果在几轮喊价后以一千元成交,拍卖所得捐给新尧湾中华公学。
当晚的压轴节目是放天灯(即孔明灯),这又是老温出的点子。大家都聚在河边的旧渡头上,看著老 温点的天灯冉冉上升,又缓缓隨著风势飞远了。天灯腾空了一阵子后,因蜡烛燃完而掉落,但大家雀跃的心情,相信与百年前升腾的灯火一般灿烂无异,也相信在另 一个百年仍会熠熠生光。这是古镇最有意义的一个中秋节。
6.取之社会,用之社会
上述这项以“记忆的遗珠——新尧湾”为主题的家乡守护计划,其系列活动是由专业人士、文化工作 者、社区领袖、广大坡眾与个別赞助商共同结合起来推动的社区文化重整活动,著眼点是让一个已衰落的古镇换发新的生命力,达到提升精神生活素质的要求。从它 的酝酿到落实,似乎可以看出环境保护工作的一种新模式。这一切社区活动都是在有组织、有计划的情况下进行,动机是出于维护传统文化,又和周遭的环境有著密 切关系,所以我把它称为文化环保运动。它与一般古跡考察不同之处,在于策动者与当地社区的互动,让更多人参与保护环境与提升文化素质的行列。
具体来说,“家乡守护计划”的开展步骤可分为四个层面︰首先是激发当地人的参与,从老一辈的乡 情和年轻一代的干劲找到他们的归属感和投入感。其次是灌输环保意识,通过对话、访谈、座谈会、生活营等,让他们认识乡土文物的价值与资源整合的重要。再其 次是从现有的古跡与建筑物中选择有价值的部分,提醒大家要加以珍惜並保留原状,至于修復的问题,因水灾的威胁仍在,在现阶段不宜摆上台面,不过防火措施是 有必要强调的,同时也鼓励推销民间美食与手工艺品,创造当地商机,使小镇重燃活力。最后是把经过调查记录的当地文化资源印刷成册加以推展,把当地歷史和民 间掌故重新整理,对证文献资料以求翔实,再將成果交给当地社团保管。也考虑设立网站,以广流传,方便游客按图索驥。一旦发展成旅游点,则应协助培训当地的 导览员,制造就业机会。总之,“取之社会,用之社会”是整个计划的主要原则。
以上所述的具体措施,目前只开了一个头,还有几个步骤有待逐步完成。我们期望新尧湾这个古老小 镇在这些文化活动中取得的经验,可以给有心人提供参考,成为以“多元化”对抗“单元化”的案例。也希望许多“记忆遗珠”不再有沧海遗珠之憾,能在“现代 化”与“全球化”的洪流中保持本身的特色。

2010年12月3日星期五

第三届全砂文艺创作比赛成绩揭晓

由砂拉越留台同学会所主办的“第三届全砂文艺创作比赛”成绩揭晓。

各组优胜荣誉榜,兹摘录如下:-

初中小说组:
第一名:张蓉绮(‘永远的朋友’,古晋石角政中)、
第二名:刘晶晶(‘芭蕾舞背后的一个故事’,美里中华中学)、
第三名:苏俊恩(‘最珍贵的角落’,美里中华中学)、
鼓励奖:陈淑娜(‘第100个对不起’,古晋MATANG HILIRl中学)、王理威(‘欧米茄手表’,古晋中华第一中学)、黄巧琳(‘惊异的XX海边’,古晋MATANG HILIRl中学)、张嘉欣(‘紫蝴蝶’,古晋MATANG HILIRl中学)、张源珊(‘我的帅气学长’,朋尼逊政中)。

高中小说组:
第一名:刘利汉(‘名字的故事’,诗巫公教中学)、
第二名:张凤銮(‘永恒的怀念’,古晋ST.THOMAS中学) 、
第三名:江美(‘浪漫满屋’,诗巫公教中学) 、
鼓励奖:张世君(‘梦想’,石角政中)、许醴文(‘铜镜’,诗巫公教中学)、江敏慈(‘活出自我’,诗巫圣伊丽莎白中学)、杨淑梅(‘伊圪络丝的真爱冒险记’,诗巫公教中学)、陈施颖(‘下一站,幸福’,诗巫公教中学)。

公开小说组:
第一名:王理威(‘地球最后一个人的日记’,古晋省)、
第二名:李慧莉(‘不舍’,诗巫省) 、
第二名:张永众(‘三脚虎棍’,诗巫省) 、
鼓励奖:六月(‘神圣的一票’,美里省)、刘佩琼(‘孽缘’,古晋省)、邓艳芳(‘梦之歌’,民都鲁省)、陈孟沁(‘玻璃月亮的心’,诗巫省)、郑碧珍(‘浮云上的一片情’,诗巫省) 。

初中散文组:
第一名:温宣维(‘零’,美里中华中学) 、
第二名:许意筠(‘幸福’,美里中华中学) 、
第三名:陈素婷(‘如何面对生活上的挑战’,诗巫公教中学) 、
鼓励奖:郑淑慧(‘天空’,美里中华中学)、杨秀(王旁)秀(王旁)(‘用心领悟,活在当下’,美里中华中学)、杨婷娟(‘生命中的良伴’,美里培民中学)、杨婉佩(‘天空’,美里中华中学)、王理威(‘善有善报’,古晋中华第一中学)。

高中散文组:
第一名:余朝卿(‘人之战’,诗巫公教中学)、
第一名:陈宜(‘老街的记忆’,美里廉律中学) 、
第三名:范丽兰(‘情’,古晋青草路政中) 、
鼓励奖:刘利汉(‘月的联想’,诗巫公教中学)、郭思琳(‘ 因为付出,所以杰出’,美里培民中学)、林先爱(‘ 因为付出,所以杰出’,美里培民中学)、彭煜惠(家的乐章,古晋中华第一中学)、柯佩伶(‘故乡月夜’,诗巫公教中学) 。

公开散文组:
第一名:刘纯瑶(‘童乡’,美里省)、
第二名:六月(‘我的爱情,你的游戏’,美里省) 、
第三名:钟济源(‘番薯树’,古晋省) 、
鼓励奖:张永众(‘树魇’,诗巫省)、陈宏富(‘童年玩意儿’,美里省)、韩岳洧(‘五毒薰心’,古晋省)、吴欣慧(‘夜光’,诗巫省)、黄筱茵(‘ 回家看看’,泗里街)。

蚬标肯雅兰新闻奖

本届的肯雅兰新闻总奖金超过5万令吉,主办当局总共接获166份参赛作品,较往年的参赛作品来得少。

以下是肯雅兰新闻奖各组成绩:

保健新闻奖
(1)马来文 冠军:史提夫(婆罗洲前锋报)亚军:海妮罗拉尼(砂拉越前锋报)
(2)华文 冠军:杨小慧、萧惠敏(国际时报)亚军:何俐萍(星洲日报)季军:叶佩妤(诗华日报)
(2)英文 冠军:爱德林林(东方时报)亚军:邓贤英(婆罗洲邮报)季军:包斯海(婆罗洲邮报)
(4)电子媒体 冠军:阿拉菲(第3电视)亚军:西西丽雅、诺丽莎卓、朱莱喜及美丽哈雅蒂(第1电视)

专题新闻奖
(1)马来文 冠军:苏旦(婆罗洲前锋报)亚军:韩旦(马新社)季军:海妮(砂拉越前锋报)
(2)华文 冠军:蔡传晋、林青青(联合日报)亚军:陈绍良、朱秋玲(国际时报)季军:朱美芳(联合日报)
(3)英文 冠军:爱德林林(东方时报)亚军:驰希爱德华(星期天邮报)季军:科罗妮(婆罗洲邮报)
(4)电子媒体 冠军:阿拉菲(第3电视)亚军:玛莲、诺丽莎卓(第1电视)季军:莫哈末沙迪清(第1电视)


环保新闻奖
(1)马来文 冠军:莫哈末希朱汀(每日新闻)亚军:海妮(砂拉越前锋报)
(2)中文 冠军:田诗其、温武豪(星洲日报)亚军:张淑珍(诗华日报)季军:杨锦香(诗华日报)
(3)电子媒体 冠军:西西丽雅、阿旺、旺莫哈末、诺丽莎卓、诺拉妮(第1电视)亚军:爱丽丝黄(第1电视)季军:玛莲(第1电视)

新闻报导奖
(1)马来文 冠军:蜜西雅(每日新闻)亚军:苏旦(婆罗洲前锋报)季军:莫哈末希朱汀(每日新闻)
(2)中文 冠军:温永祥(联合日报)亚军:田诗其(星洲日报)季军:吴金英、郑凯祥、胡贵祥(星洲日报)
(3)英文 冠军:菲立黄(婆罗洲邮报)亚军:郑莲香(东方时报)季军:鲁克斯查隆(婆罗洲邮报)


体育新闻奖
(1)马来文 冠军:菲查武让(砂拉越前锋报)亚军:莫哈末希朱汀(每日新闻)
(2)中文 冠军:黄锡文(星洲日报)亚军:黄身龙(联合日报)季军:吴金英、王丝丝(星洲日报)

摄影奖
冠军:黄爱安(联合日报) 亚军:江云龙(诗华日报) 季军:吴金英(星洲日报)

2010年11月30日星期二

砂华文协肩负使命 永续传承文化薪火

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会长蔡雄基指出,该会至今最大的收获,就是吸引大批海内外研究者开始对砂拉越华人研究产生关注,包括来自中国、台湾、日本及西马等地。砂华文协可说是砂州的文化大使。

他称,早在20年前砂华社一批高瞻远瞩的华社精英,先知先觉的感到历史对一个民族、地方,甚至于国家发展的重要。

海内外研究者关注参与

有鉴于当时砂华族文物史料与学术研究报告的严重缺乏与不完整,造成先辈南迁时对本地所带来的贡献与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被忽略或随着岁月的消逝而被埋没,为使华族后裔与友族同胞了解先辈在本地政、经、文化与教育方面的辛勤奋斗的经历与贡献,并使华族文化能在本土扎根,张晓卿当仁不让负起时代的使命,创立砂华文协。

他表示,全砂华人研究者的力量得以凝聚于一个屋檐下,拥有对外联系的文化组织。

在历任会长及众理事的努力耕耘下,砂华文协已根深叶茂,并在许赞礼会长的任内建成会所,至今已成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华族文化收藏与展示历史文献物证的文化宝库中心,扮演着为砂华人研究者的平台,使收藏的文物变成活的知识。

且该会出版砂华人的史料与学术报告书籍至今共有65本,由该会所出版的刊物为研究砂华文学者提供很大的参考便利。

刘子政贡献巨大

蔡雄基也对已故刘子政在从事砂华人研究四十余年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表示感谢。他称,刘氏搜集与整理数量浩繁的史料,包括剪报、历史照片、历史文献及各类书刊,并于1995年将毕生所收集的资料悉数捐献予该会,成为该会的镇会之宝。

他吁请各界人士若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献,如老相片、史料集、文件及书报等,皆可以刘子政为典范,赠予该会以丰富文化宝库。

在二十年后的今天,该会不会满足于目前所取得的成果,今后将在既有的根基上,一面继承与秉持发扬华族文化的原点精神,再厘清组织在现代的定位与发展方向,与时并进。

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会长蔡雄基是于昨晚该会一项创会20周年纪念晚宴上致词时,如是说道。

砂华文艺最早萌芽在拉让江

访

  • 洪惠明

白羚就是邓裕强。早期甚具知名度的文艺青年。白羚是真正的拉让

江畔的诗人。他出生於泗里街,受教育在诗巫。他最早接触文艺是

在他中学时期。当年,他无所不写,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去整理出

一套完整的资料。现有作家写出来的材料,所谓砂华文艺都是集中

在第一省,白羚认为这很值得文艺界人士去研究。他说,砂华文艺

应该整理出一份正确的史料;不能够把古晋文艺当作砂华文艺,正

如把西马文艺当作马华文艺一般。


据他所知,砂华文艺最早是在拉让江流域萌芽,所以,砂华文艺应

该是跟拉让江有很大的关系。


这也跟华文教育的普及有很大的关系,白羚说,如果我们去研究,

算在目前来讲,在第三省,包括整条拉让江流域,华文教育最普

遍。如果根据统计数字,第三省的华文小学多过第一省。因为教育

普及,使到华文最早被普遍使用,这就和文艺的发展有直接的关系。

尤其早期在小学当校长的,都是从中国南来的,从中国南来,你若

没有两手,没有丰富的学识,像能写,能讲,甚至些书法,写应用

文,你想在农村里当校长或教员,人家那会聘请呢?


在战后,第三省出版的报章就有副刊,尤其在五十年代,自诗华日

报创立之后,很早就有文艺副刊,他记得,他念初中二使候,他就

跟几个同学帮忙编诗华的文艺副刊,那副刊叫`草地`


当年和他一起搞文艺者有孙春德,他的笔名叫砂海,经常在文艺副

刊写诗歌及散文。雷皓明也是那时代的诗人,他甚至投稿南洋商报,

星洲日报,以及新加坡出版的刊物,如`荒地``耕耘`等。张宗利律

师也是当时的作家之一。丘道惠,蔡存堆也很会写,还有一个很爱

写作的女青年沈泽枝,她的文章也写得很好。


白羚肯定,砂华文艺的发展最早应该是在第三省,第三省的文艺不

仅萌芽早,而且比较普遍。


拉让江作家其实很多,白羚讲。不过提到作家时,白羚笑了,

问:以什么标准才称住家呢?是不是要出了书才算是作家?


他认为未必。


甚至五,六十年代的那些老作家,他们都没有出个书。而且很多在

目前已封刀了。


他讲他自己,高中毕业后,他在诗巫民众报工作,有个文艺副刊叫

赤道文,就是他编的。这是比较高曾次的文艺版,另外,有一版

水准较低,是提供给初学写作者的园地,叫新旗手。除此,还有一

个理论性的园地,他已不记得叫做`红炉`还是`红流`了。


不过,他说,在发展文艺方面,比较侧重的是赤道文艺,当时是

六十年代,配合整个局势的发展,文艺遂跟政治密切地联系起来。


同一时期,第一省的新闻报有个文艺副刊叫`拉让文艺`。白羚也很奇

怪,他们不是在拉让江,他们却用拉让文艺,而位於拉让江的一群,

又不用拉让文艺;这个文艺园地由吴岸主持。在第四省的砂民日报,

也有个文艺副刊,由黄纪邻主持。


在早期推动砂华文艺方面,我们这三个文艺园地扮演着很重要的角

色,白羚说。


五十年带至六十年代,砂州的文艺青年很多。大家都有一股热诚,要

砂华文艺搞起来。


文艺青年又与当时的政治脱离不了关系。白羚追忆说。我们年青,

那时候,中国大陆才解放,左派思想对一个学生来讲很新鲜。这个

理想值得我们去追求。所以,无形中这种思想都注入文艺作品里。


白羚没有否认,六十年代的作品大都是左倾的。这个思想与他们的政

治理想结合在一起,那个时候,他们提出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文艺应该

反映什么?


这就是所谓的文艺路线,风花雪月,当时被他们叫做`鸳鸯蝴蝶派`

们被指为脱离实际的文艺思想,不切实际。


我们当时强调的是,应该些一些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作品应该反映

整个社会现实,反映当时大多书人对社会变革之要求。


这个很重要的文艺路线,最後被确定下来了。三家报馆的文艺副刊都

持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在文艺上,

他们鼓吹着同个东西,文稿也互相转载。只是,篷勃的现像只维持数

年,即因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九日汶莱事变後第三天,英殖民地政府下

令,封闭了这三家报馆。

随着而来的,就是全砂大逮扑事件发生了,砂拉越进入动荡的年代。。。


犀鸟文艺节录访谈中有关50年代文学部分

2010年11月25日星期四

童眸看世界


编者:清平
出版:美里笔会
出版日期:2010年5月
页数:46
装订:平装
语言:简体中文
ISBN:9789839473209

内容简介

美里笔会第三本童诗集,主要收录于2008年第三届全砂小学童诗创作比赛的34篇优胜作品。

河岸的胡姬花


作者:徐然
出版:美里笔会
出版日期:2010年12月
页数:223
装订:平装
语言:简体中文
ISBN:978983473193

作者简介

徐然,笔名公孙羊,原名徐元福。早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大学。随即投身新闻工作。曾任报章编辑近20年,是砂州一位资深新闻工作者。自报界退役后,转入商界。现已全面退休,但仍与文学结不解之缘。曾任美里笔会主席达8年,现任顾问。已出版著作有《初生集》、《牛场村杂笔》、《谈新怀旧》,与蔡宗祥联合编著《美里省社会发展史料集》以及七人合著《钻油台》。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以武装斗争为背境的本土小说。作者以斗争为经,掺上男情女爱为纬,看完整个故事,我们彷似重返那个属于动荡不安的年代,旧梦又得以重温!就像作者 在他的序中所说的,“凡走过必留下痕迹”,书中的多位男女主角、配角,隐隐然,有生活在我们周围的“自新人士”的身影。至于书中的场景,凡在拉让江畔成长 过的儿女,或多或少,也能猜到七八分,因为,我们都对书中的地形或地势,眼熟能详。

全书共分12章,女主角胡芝桦在作者的生花妙笔 下,活灵又活现。她敢爱;她敢做;一切,皆因为一个理念,一个人生的终极追求。她为了大我的斗争,可以放下小我的“一家团圆”,于是,她离家,抛夫弃子, 走入森林。虽然到后来她的丈夫杨健杰也走入森林与她相会,共同斗争,她在最初却是一个人进去的。

“沥血一杯酒,与君兄弟交,君母即吾 母,君仇即吾仇”梁启超在中国维新运动所吐的诗句,竟然与《河岸的胡姬花》一书中胡芝桦所展现的“虽万危千险,吾往矣......”不遑多让。在关系到大 是大非的大课题上,个人的得失与生死存亡反而显得微不足道了。胡芝桦一个弱质女流竟然胆敢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没有超强的意志力,根本无法办得到,在这 节骨眼上,她胜过很多昂藏七尺的雄雄大丈夫。

像很多长篇小说一样,胡芝桦为了更能赚取读者的眼泪,只得充当大时代下的一个悲剧人物,以很煽情的死法来向读者们告别。

在罕见的殡葬场面上,有数百人参加胡芝桦的葬礼。“胡芝 桦同志眼里含着泪水,她热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今天她死了,她连身体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因为她对这土地爱得深”。

胡芝桦不是种植在花盆中的胡姬花而是生长在荒山野岭的胡姬花;是的,一株不怕风吹雨打的胡姬花......作者在小说中所赋于女主角的,原就是那样子的鲜活形像。

简介本地写作人——黄素晶


黄素晶,笔名金树凤、千桑羽薇、聂敏。在诗巫的拉让江畔出生,斯里阿曼的鲁巴河畔成长,美里定居。曾在板督小镇当过临教,然后进入诗华日报当记者,现任编辑。出版《今生约定》。

今生约定


作者:黄素晶
出版:美里笔会
出版日期:2010年10月
页数:266
装订:平装
语言:简体中文
ISBN:9789834216023

作者简介

黄素晶,笔名金树凤、千桑羽薇、聂敏。在诗巫的拉让江畔出生,斯里阿曼的鲁巴河畔成长,美里定居。曾在板督小镇当过临教,然后进入诗华日报当记者,现任编辑。

内容简介

该书收录作者个人近20年来旅游世界各地即时写下所感所思的散文游记。全书以感性笔触描写旅途所见所闻,并抒发心怀,抒情写意,情理交融,有别于一般旅游 手册僵硬刻板的文字。全书厚达266页,全彩刊印,印刷精美,除了文字之外,穿插大量配图,可说是一本集散文摄影于一体的专著。

作者踏遍亚洲、欧 洲、非洲,凡所走过必留下痕跡--以文字记录每一站的心理歷程,以文字涂染山河胜景,以文字彰显各种文化,也从旅途中感悟人生。书中篇章所笔记的除了作者 出生地砂拉越之外,还包括汶莱、印尼、新加坡、中国、澳洲、新西兰、韩国、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瑞士、德国、荷兰、比利时、孟加拉和肯雅。

该 书除了时间幅度跨越逾20年,在地理上也横跨半个地球;地理与心理的距离,迸发深刻的感怀,作者以“约会”来形容对旅游的热衷,正如作者在后记中所说的 “许多旅游景点都曾经先复印在脑海里,与自己约定的期限越接近,图像越明晰。而终于踏在真实的土地上,就有那种似曾相似的陌生与熟悉,我终于去赴约。”

江河浪淘沙——砂拉越大時代兒女情懷




作者

林煜堂 博士

出版

林煜堂 博士

出版日期

2009

頁數

392

裝訂

平裝

語言

簡體中文

ISBN

9789834487706








本書所抒寫的有關人物與事件是砂拉越和馬來西亞獨立歷史過程裡一段可歌可泣,不可被泯滅和遺忘的事實。這事實反映出一伙砂拉越的熱血青年在二十世紀50年代中期到90年代開始所發動的反殖反帝以及締造砂拉越和馬來西亞獨立,自由,民主與和平的政治體制所表現的英勇行為和奉獻精神。

砂拉越的大時代在白雲蒼狗,時光流失下,已經走入了人們記憶的隧道,而大時代兒女偉大的形像也已經被蒙上了一層薄紗,很難能夠真正被清楚透視到;再者,大時代兒女的抗爭事跡也幾近乎被漠視到了無痕跡,這一切曾經直接影響砂拉越歷史進程的時與事,人與物雖然還埋藏在一部分人們的心裡,不過卻也因為現實生活中還是不能直接言說,連當事人也諱莫如深,調查問卷超低回收率說明了這一點。為了不讓歷史留白,本書表述了這重要歷史事件的真相,希望消除秘而不宣的耳語流傳可能產生的扭曲和誤解,更希望除社會大眾對過去發生的事件產生不必要的疑惑,也希望普羅大眾能夠給事情發生的始末做出公正的評價。

大時代兒女人生奮鬥過程的寫照,委實叫人感慨和敬佩,故特寫此書以資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