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08年12月2日星期二

生长在北婆罗洲的诗歌植物

余 禺

他不是一个外来者以些许文化品味去对地域作有趣的猎奇,而

是以其中一员的姿势,深切地融于其中。他诗中的后殖民文化
语境、与此相关对于现代都市文明的审视、面对物华世界对心
灵和生命的安顿、出自当下关怀而指向诗意的传统等等,接续
了华族文化血脉、人类精神序列,又与本土认同不相矛盾。诗
意的相互指涉、辩难与照应体现了诗歌自身的文化含量。而所
触及的文化诗学内涵由其美学属性来奠定和实现;美的定义已
自然包括了生命的感知。他的诗作及对诗的思考,无疑为认识
马华文学乃至世界华文文学提供了一个好的范本。


    
  生长在北婆罗洲砂捞越的马来西亚华裔诗人吴岸,诚如许

多论者所言,是个
在历史与现实,在古典与现代,在东方与
西方的复杂经纬中
颇具文化意义的诗人。他的诗作及对诗的
思考,无疑为我们认识马华文学乃至世界华文文学提供了一个
很好的范本。概括起来,诗人吴岸的文化价值,应有如下诸端:


  说其诗其人是生长在北婆罗洲的诗歌植物,是有鉴于其

诗中所透露的北加里曼丹那块神奇地域的别样风情以及诗人浸
淫其中,对生于斯、长于斯的热带沃土的赤子情怀 :
又见到
马当山的秀美
/听见山泉泄落涧谷的潺潺//又见到鲁巴河的浩瀚
远处有
梦那>似闷雷滚过天庭/>>(《墙》)而那蓊郁深邃的自
然景观
是和北婆罗洲人民的文化习俗结合在一起的:
眩惑的
火焰不停地跳跃,
/阵阵馨香的浓烟在火上飘;/陆达雅汉子把
手伸入火中,取出了一个个红黑的茄公
(玉米)(《在答勒里》)
问题不在于诗歌具体描绘了多少
地域风俗画,而在于诗人的文
化位置。


  他不是一个外来者出自某种文化品味去对地域作有趣的猎

奇,而是以其中一员的姿势,深切地融于其中。马来西亚是个
多民族的国家,华族跟伊班族、普南族、肯雅族等民族共同生
活在这块土地上,理应是亲如手足的兄弟,脚下的土地是共同
的母亲。这并不影响华族对自己文化渊源的历史记忆:

我们在这里落土,又在这里生根/我们餐的是椰风,宿的是蕉

/炎阳天下烤黑了皮肤,但血仍然是血/说:我们是儿女,土地
是母亲脉的北方的大陆是我们的父亲
(《南中国海》)在这里,
二十一岁的吴岸已经解决
了他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颇似加勒
比海的现代诗人沃尔科特。但如果说后者的文化血缘是基于父
亲的英国,母亲的非洲,有着种族、文化和政治上的
精神分
的痛苦,那么前者在种族、文化及政治上则是精神和谐的,
其痛苦是同其他兄弟民族共同的痛苦。其原因正如诗人的自况:
你的根是扎在你的脚下的。

  也因此,诗人是作为马来西亚的一员而承领了这个国家的

历史赋予人民的全部苦难和欢乐,由此我们当极其容易理解他
诗中的后殖民的文化语境 :
那里有我的族人/他们衣衫褴褛/
在森林里到处流浪
/到处听见伐木的声响
//在委蛇的河上/一排排
木桐漂流而下
>>
(《摩鹿山》)吴岸曾经是一个反殖民主义的战
士,在
殖民地时代因领导工人运动而与他的妻子双双经历了十
载铁窗生涯,对殖民掠夺有着痛彻肺腑的感受。因此构想和创
造被殖民者自我的一种
界定性的象征便成了诗人内心激越的
诗歌因子。如《达邦树》:晨曦里,像一个银色的巨人;滚滚
浓烟中,像一个古铜色的巨人;倒下后幻化在晚霞中,则像个
金色的巨人。余如椰树、含羞草、拉让江、摩鹿山等等,都成
为诗人热恋和歌咏的对象。这些物象为诗人所摄取,不仅是诗
歌喜爱的形象,而是作为本土化的象征
( 虽然本土并非是惟一
的选择
),作为对殖民的反应,这个
本土是要“用新的方式创
造出有意义的自我属性


  那么,与此相关的对于现代都市文明的审视便是这样一种

诗写的题中之意。当静夜,诗人神游于
呼号的海天,思绪对
接向
长滩静海远鸥,妻子却关灯劝息,说迟了/
明早又塞车
(《画》)一早上路了,人却在烤炉似的车厢里
/油烟把我窒息了,在这种情形下冷气机却只是在街边,巨
大的广告牌上
”“昏昏欲睡,如此我遂觉悟,大家都已在死
胡同里
(《死胡同》);而当一片绿林被啃去,处女土,裸露
着赤红的丰腴
未来城市的钢筋/曳向地平的高点,那堂
皇的世界让人焦躁、疯狂和沦落,心理染上种种世纪病,必然
导致更多的罪衍和惊骇:在表面华艳、温馨的夜晚,却有

把匕首
/向你的腰间/微闪着青光满城的光灿/一刹那都黯了
(《华灯》)

  面对如此物华而心悸的世界,诗人需要安顿自己的心灵和

生命,就像遍历惊涛险滩的航船需要宁静的港湾,长途跋涉的
渴意需要一杯泉水,为命运所迫的流浪者在他的兜里携着故乡,
那么经验了喧嚷闹腾的白天,
“今夜且让我安睡/在夜的浅滩上/
解开紧绷的缆绳,让喘息,化作一线游丝/去去/那白昼里/声嘶
力竭的叫嚣
(《今夜且让我安睡》)。在这里,梦湖畔、夜的
沙滩、细小的夜鸣虫的清唱
鹰的嘴、蛇的舌、乌鸦的唠
,构成了两组对立的意象,诗人的灵魂当然是要从后一组
超离而归向第一组,这是两个不同的价值体系,诗人想要

的,不仅是夜晚以及夜里安谧的景物而已,他实要安睡
向一个精神的家园。这样一个超离的安睡,与中国的传统文
化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应该指出的是,从吴岸的写作中不难看出.他的华族文

化血脉,然而与其说这表现在他的《北行集》、《北行二集》、
《北行三集》等对中国风物的吟哦以及其他寻根怀旧的咏叹
(
《小瓷盘》、《古瓮》、《铜鲤灯》
)上,不如说是他的笔下
所透露出的诗意情怀,接续了民族文化的根性。固然,对古文
物的
惊艳,唤起了他的民族文化情感,然而怀旧在当下
显现,是源于对现时代的感慨,表现出
现在进行的动因。
如叹铜鲤灯:“
是哪个朝代哪一双巧手/将这鱼儿放生到人间,
在苦海里给夜行者一点光明
/是离乱抑或是背叛/抛弃它在黑暗
沙滩
/任风餐锈蚀/颠沛流离>> 这里,是黑暗的沙滩
苦海催生了铜鲤灯的光明,所以,诗人的怀旧是源于对
今天的关怀,出自今天的关怀而指向诗意的传统,而诗人的关
怀又是诚挚、深情且广阔的:对老人,孩子,菲律宾女佣,懦
弱的少女,乞丐,流浪者,环保会议,伊班族人的历史、家庭
和习俗,众多的友人,砂捞越的山山水水
>>如果说吴岸以大自
然作为精神依归的象征是道家的,那么他的现实批判意识和积
极入世的关怀则是
儒家的,有着中国传统士大夫兼济天下与独
善其身的风范。


  这样一个文化风范的持守与他的本土认同不相矛盾。这实

际上也是接续了人类的精神序列,与爱尔兰的叶芝、法国的艾
吕雅、中国的艾青、马来西亚的奥斯曼
>阿旺等产生了精神的呼
应。因为诗人的生命与大地关联,其胸怀
是宽广的,诗歌的心
灵是没有框限的,所以当吴岸在吟颂华族传统的粽子时叹道:
人在水中采摘包粽子的班兰叶,“
却不知那倒影儿/此刻是在双
溪砂捞越里
/还是在汨罗江上
(《粽子赋》);而作为大地的赤
子,他所歌颂的守护
神毋宁是立足于本土的,并具有对接华族
传统、面向人类问题的文化含义。正如萨义德在评析叶芝的诗
时所论:
“在任何情况下。本土主义都不是惟一的选择。一种以
更宽容和更多元的视野看世界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在这一视野
里,帝国主义在某种程度上仍然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迟缓地行进,

统治的关系依然继续着,但是解放的机会仍然存在。
>>这种解
放就其本质而言包含了一种社会意识的转变,它是超越民族意
识的。
吴岸的守护神就具有这样的超越性,因为这个守护神
遭遇了
流落到遥远的国度,寂寞地伫立在艺术馆里”“望穿宇
宙的空虚
这样的命运,所面对的不仅是卡布阿斯河的乡愁,
而已经是全人类共同的乡愁。由此获得形而上的深远意味
(
《守护的神》
)

  如上所述,诗人吴岸所触及的文化诗学内涵是相当丰富的。

这内涵中的各个层面的相互指涉、相互辩难与照应也体现了诗
歌自身的文化含量。然而诗歌的文化属性离不开她的美学属性,
是由其美学属性来奠定来实现的。吴岸的诗歌之所以体现为一
种地火般的热度、一种近前的悠远,以此感染了我们,是因为
吴岸是从诗的甬道进入生活、生命、时代与历史的。对此,吴
岸有着一份自觉。他说:
一些一意追求形式而拒绝干预社会
生活的现代诗人,常常因为创作题材的枯竭而江郎才尽,是不
可取的。同样的,一些虽投身社会,生活经验丰富而却因不事
在艺术上求创新的主张现实主义的诗人之最终销声匿迹,也一
样是不可取的
每首诗都要求是艺术的完美的创造,它必
须给人一种如杂技表演者在高叠的椅子上空达到平衡的惊险的
美感。
吴岸拥抱生活、信奉诗歌,但他不单从经验出发,而
是经由心灵的沉潜、孵化,再以个人对生活、对诗的理解去触
之摸之。生活与心灵搭桥,拉开距离而相互往返,这是诗美建
立的前提。


   
  如此吴岸常常运用隐喻,这往往令他的诗产生最简洁、有

力的效果。如《诗》:
不知已收养,多少小豹子在/遗忘的黑
林里
/直到失眠的夜/又一只突然/向我袭击/直到精疲力竭的我/
于被它吞噬
。在这里诗人准确地写出了作为诗人的自己与诗
歌的关系:我收养小豹子,这是很私人的,所以在
黑林里
中,但有更多的“小豹子向我袭来。这表明诗歌又是广
大的,我养护它,但我也臣服于它,我愿为它献出我的生命。
若将诗歌喻为“
女神钻石等属于常态,喻作豹子则较陌
生化。如果我们联想到在非诗的时代,诗人对诗歌追求的艰辛,
需要放弃现世的幸福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那么这个隐喻对于
诗人的内心,则不失精当。因此出其不意而又入情入理的隐喻
最能产生美感,这需要依靠大幅度的想象的链接,
在显而易
见的不同中发现了隐蔽的美学联系
。为人所乐道的《星遇》
一诗亦属此类:以宇宙太空的两颗星星隐喻曾是小伙伴的你
和我,具有相当惊人的时代特征,人在现世被抛掷而移位,
漂离故乡、人性、精神的本质,恰像在宇宙空间
在亿万星
辰中,迷失自己
苍茫中”“又有多少星族消陨,两星相
遇是相当不易,所幸是经过沧桑巨变,我仍有
内心的炽热
而你也保有“通体的光明

  在这样一种诗的表达空间里,个人曾有的经验十分重要。

假如我们能够设身处地地体会吴岸曾在监狱里蹲了十年的情
形,就不难理解,当他走出牢狱重新回到他热爱的家园,并
重新回到诗坛,是那样一种
出土的感觉。以这样的感觉经
验投射在西安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身上,这个兵马俑就成
了一个诗歌意象,是那样独特。那是一种不无生命折损的感
慨:
我听见人语/我兴奋地挪动身体/而我的躯已折/骨已碎
因此
伴着人间的惊呼”而做出残损的微笑。固然,以第一
人称抒写,显见作者自况的意味,这是个人经验使然;不过,
吴岸并非纯然借助这个意象来表露个人遭际的悲戚,在这里,
秦俑作为一个历史意象,有着与今天的观者的关系对比。与
历史碰撞的是今天,当我们回望历史,我们感到经过那许多
岁月,历史它磕磕碰碰地走来,曾经历多少次的摧折与毁坏,
那秦俑的残损实是传统的残损,那秦俑的微笑实是传统回归
的微笑。如此,意与象经由个人的生命经验在瞬间契合,而
使意象具有功用的,不是它作为一个意象的生动性,而是它
作为一个心理事件与感觉奇特结合的特征
,遂产生诗意复合、
回环和深长的意味。


  在好的诗歌中,情感和意味的表达是经由控制来进行的,

那是剑未发、的已中的状态。吴岸的一些好诗就是这样。作为
一个充满现实关怀的诗人,且能充分尊重诗歌美学方式,是难
能可贵的。除上述隐喻和意象的经营之外,更加内敛地将情绪
客体化的象征和暗示,也是被诗人熟练运用的。如晚近的一首
《晚霞》,自然、流畅,
“晚霞象征了诗人的终极信仰,并由
诗所提供的时间情景:从黄昏到夜深,从实景到心境,象征了
这个终极朝向的精神实体在现实生活中的遭遇以及同诗人的私
密关系。如果说
晚霞是过于熟常的诗歌元素,但这个熟常需
要仔细品味。诚然,吴岸的诗歌意象有不少是熟常而朴素的,
却因其不露痕迹的技巧而创造了拙中见雅的诗美意境。《生命
存档》一诗,描写一对男女含泪拥吻之后,诗如下进行:

声敲响午夜
/当长针和短针/紧紧拥抱着/向燃烧的,星空。这里,
看似简单的情景衬托,实则暗藏玄机:是以时间和星空暗示爱
的永恒,以夜深比附情深。这样一个比附和暗示,营造了诗的
意境,对于本诗的恰切,是不可多得的。


  有时,吴岸的暗示没有交错或变形,而完全遵循生活的实

际,这往往表现在他的一些叙事性的诗中。如《鹅江浪》叙述
一对在波涛汹涌的江上驾舟的马来母女,她们的
与惊险场
面的对比固然给人深刻的印象,而诗的第二节写出
浪落时/
见了踪影
/久久/久久
,让人疑心莫非那舟儿人儿/都已在浪里
葬身
?
却是以浪的沉浮,暗示了生活的艰难险阻,由此再推出
待到浪起时,母女俩却笑吟吟/坐在浪峰上,遂以无言的
电影般的镜头、静观的暗示,活写出马来民族勇于同生活抗争
的坚韧和乐观的精神,并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生活态度。而另一
种不加以特定的主观暗示的叙述,更加注重具体事象的活动的
存真。如《拉让江渡头》一诗,仅仅记录了一个司空见惯的送
别场景:船靠岸,上船的是一个年轻的汉子和一个含羞的少妇,
以及少妇怀里的小宝宝;而岸上送别的是一个老人、两个孩童
和一只吠着的狗。此外诗中的物象就只有江畔的树影和茫茫晓
雾。全诗仅仅是这样一个单纯的画面,正如叶维廉分析中国古
典诗学所说的:
能以不决定、不细分保持物象的多面暗示性
及多元关系,是依赖文言之超脱语法及词性的自由,而此自由
可以让诗人加强物象的独立性、视觉性及空间的玩味。而显然,
作为诗的媒介之文言能如此,复是来自中国千年来所推表的

无我>所追求的‘溶入浑然不分的自然现象>之美感意识。
岸的这首 诗虽然并非以文言写作,却亦能达到古典诗
无言独
、“不设理路,不落言诠的美学效果,让人在对这个画面
的观照中,联想到古往今来众多的送别场面,有多少亲情与乡
情环绕着离去和回望的情感涡漩。


  与叙事相关的是戏剧的表现。如果说,吴岸在空间上的纯

客体化雕塑尚非他的典型作品,那么,戏剧性的表现则不在
少数。除前文提到的《画》、《华灯》,尚有《传奇》、《六
弦琴
>小孩》、《青年与海》、《台北司机》、《小城故事》、
《约会》、《度假》,甚至如《夜过玲珑》、《夜里当电光一
闪》,甚至如《古瓮》等等。这种把戏剧化因素融入情境叙述
的手法,有时经由特写镜头,有时以出其不意的
包袱,有时
对比,有时递进,有时留白,有时转折,假以诸种手法来产生
艺术效果。早期的吴岸已能熟练运用戏剧手法。《四个喷泉》
一诗以对白和情感的转折来处理:四个青年在咖啡店里邂逅一
位少女,了解了她显然是悲惨的身世,
我们指责她的眼泪是
懦弱的、丧失理想的表现,有的劝告她擦干眼泪,有的激励她
鼓起信心,然而最后,经由我在劝导她的同时跟她一起流泪的
转折,诗意骤显,引发对悲惨世界的深沉感慨。如此,这首诗
在读者不经意间,产生了声东击西的戏剧效应和客观呈现的诗
学效果。


  应该说,吴岸在诗中运用的许多艺术手法是朴素而有效的。

关键的问题并非是手法本身有何高明之处,吴岸的诗作也尚未
能篇篇讲求技巧而表现为艺术的精彩,他虽有形式要求的自觉
性,但其技巧运用毋宁是根据内在的需要随机而生的。这正如
水与承载水的大地的关系,凹地是承载水的必要形式,但这个
凹地的具体形貌却是水给定的,愈是活水,则凹地的形貌愈是
自然与可变,而水自身也愈被形塑。从形式,我们看到的是诗
人的内心
——他的内心所包容的生活、生命、情感和诗的整体,
因此我们才能感到婆罗洲的拉让江和世界其他水域的异同,感
到生长在婆罗洲的达帮树及其它植物的特殊的样态。这里,诗
的本质是极为重要的,这个本质自然包括了诗的形式。而对于
吴岸这样。一个具有赤子之心的诗人来说,在他的美的定义里
已自然地包括了生命的感知,那么,也许由另一类诗人看来,
吴岸的诗的语言形式还不够那么
现代化或不那么满足他们对
于诗歌优美和创新的期待值。然而,作为一棵生长在北婆罗洲
的诗歌植物,吴岸的创作对于华族诗歌大厦的贡献是有目共睹
的,他的感情的真实和对于诗歌的执著,光是这两点就足以令
我们敬佩了。
 
 

(收录于犀鸟天地网站)

http://www.hornbill.cdc.net.my/shahua/shengzhang.htm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