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08年12月2日星期二

热带雨林:生存者呼唤至深者--马华诗歌的精神投向及艺术呈现

杨匡汉(中国)
 
 
这一片美丽、富饶、神奇的土地。这土地是以激情方式呈现的

奇观;地壳隆起上升,岛屿冒出海面,岩浆凝成山峦,雨林酿
成葱郁。滚烫跃动的物质衍生精神燃烧的期许,郁郁葱葱的雨
林饱含声音与节奏的无穷能量。这里水媚山辉,大地丰硕得足
以囊括一切生死,也怦重得足以承载屈辱辛酸。这里怀珠蕴玉。
命运赐予人们万斛涛头千般风雨, 也慷慨地回报人们持有的遐

想与灵性, 大海、热土、雨林自有其交响乐。那原是凝固的音
符渐渐弹跃,於是,旋律变成了道路、绿地、屋舍和广场。土
地属于有尊严的民族,它的呼吸和叹息都象征并吟唱着母性。

我们拥有最沧桑的过去(1), 那是狱壁上被抹除了千次后终
又显现的一痕血影
(2)。 谁也无法估量这片土地含蕴的生机和
迸发的热
力,但沧桑和血影无疑给土地上的主人一种文化指令,
那就是人的生存将与诗意结合在一起。

 
雨林雨林,韵林韵林。这就是我们面对的马来西亚。这就是我

们所要观察和理解的、生存者注定会呼唤至深者的马华诗歌。
戴小华在捡视马华文学的旅程与得失时指出:
早期确是历经
了一段混乱动荡的艰苦时期,而后接着是一段漫长的调整与适
应时期,经过多少灵慧的腋集,才智的凝集,水准才得以提升,
渐渐显现其光华。(3) 这大体上也符合马华诗歌的发展概貌。

如果说,早期
的诗歌多么漂泊、恋根的侨民性为特征,那么,
当下的诗歌渐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社会现实相认同、相适应,
从艺术视野到诗美传达, 确已趋于指涉滂溥,发端澶漫, 情
意姿肆,气象不俗。 我们毋需以文学史的策略胪述章章节节,
或重复那种
排排座吃果果在这里,我愿意提出若干问题稍
加考察,以求窥取马华当代诗歌殊相之一斑,略呈芹献,就正
先进,亦未必可采。


 
〖在多重时空中运思〗


 
任何一位诗人都在特定的━━间写作。诗人总该是站在

坚定的土地上为求永恒歌唱。当今的马华诗人,在整个国家走
向开放的经济、政治、文化架构中,时代意识和诗歌意识也从
单一走向多元,从狭窄走向宽阔。他们在多重空间运思,多种
向度交织互补,呈现了融合重叠的诗歌景观。

 
第一个时空维度是根性的。由于一般人心目中的马华文学乃

是马来西亚华文文学
(4),由于作为诗思与诗情载体的一种文
字/刻在祖先的墓碑上/刻在父亲的招牌上/刻在我的脊梁上
/刻在孩子的吞头上
(5),诗人对遥远祖邦和故土的追寻、眷恋
是自然的。一行古文,一帧书法,一幅绘画,一曲音乐,一折
戏曲,一项武术,一种民俗,一具陶瓷工艺,一宗美食,一品
茶酒,一方园林,乃至一盆花卉....常常会引发诗人的精
神触觉,化作不绝的诗情。有些诗人,迄今自称走的是精神放
逐之路,心目中不时漂着孔孟的叮咛和老怦的吊诡,睡在一种
缥邈的梦里,如:

 
在流放中飘泊 /被我装进怦子的梦中/在梦中修 ,养浩然之

 /借放逐供养
中国的梦/如观音,供养世人的命运
(6)

 
应该说,在赤道炎炎的南中国海追寻莲根,在共处却又相异的

族类中不忌怀一种生死相交的文字和笑泪相融的性情,并不和
作为马来西亚公民的国家意识相抵 。诗歌中
泛中华文化
精神向度,既是对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超越国界)的孺慕,
又结合了当地的现实和诗人的机智,形成根性与变貌兼俱的自
己的特色。试看游川的<粽子>:


 
  妈妈是没读过书的农妇/不懂离骚不识三闾大夫/只一心一意

将自己投入/
用宽大的竹叶/将散疏疏的糯米以实包住/兰心
细细地裹,巧手实实地缚/
一投不投入江河/投入沸腾大锅/
在水深火热里/熬炼出成熟的我们/团团
结结的粽子(7)

 
诗由即物而达至物我同一,以熬炼为征喻,以拟声揭题旨,把

母性的情态和当下的命脉胶结起来, 让文化色彩再生。 既然有
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公共空间,马华诗歌自然有一方视界,
并在新的多声部和弦中一展恢宏的歌喉。




第二个时空维度是本土的。众马华诗人都有身份的认同:我们

已不是候鸟。尽管祖先飘洋过海且笑泪与恩怨以诗文为寄,但
如今,
大地,睡在我的梦里/我的梦,就是您/马来西亚
(8)因为这片热土,她以赤道的阳光/给我热情/以白的胶乳/
活着我和七百万人民
(9)本土的现实生存与诗情,无凝是当
今马华诗人生命体验的重要问题和内容。

 
大马着名的本土诗人,吴岸强调指出: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

化之能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并对世界文化保藏增添一分贡献,
则决定于它是否保有其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10)他赞誉
自己的出生地沙罗越州是
斜斜挂在赤道上美丽的盾(11)砂罗
越因这一诗的命名而更加风光;他把婆罗洲的神木达邦树
称作

银色的巨人,皎好得足以吮吸宇宙的灵 酿制百花的
芬芳
(12);他们对母亲河拉让江的浪起浪落,为马来母女俩
手把桨笑吟吟坐在浪峰上
(13)而 喜与骄傲;他把浩叹献给
穸抱着本土的大海,
你把北方的大陆和南方的岛屿分开,又
把北方的大陆和南方的岛屿连接起来
(14),这一”“
记录了本土颠踬漫长的生命旅程;他把目光投注于国色天香的
果王榴锆,
独它一 赤道林里的青面 牙,却归然以亿万
乘风雨炼就的雄姿
(15), 不管是对本土的凝重,厚实与风采的
眷恋。诗人餐椰风,宿蕉雨,
那率真自由的歌吟,
如同这片
土地一样有血有肉。另一位诗人田思亦非
候鸟,这土地的
肤色,荣辱和悲喜也是自己的肤色、荣辱和悲喜,站在脚下
的土地而腾 诗性的神往:

 
给我一片天空/一片成熟的紫色天空/别让酸雨淋湿了我的

梦/别让烟雾遮蔽了我的真诚/别叫我内心天然的热带雨林/
让位给一楝楝冷漠的洋灰钢骨/我把 智 成一壶龙井/我把
哲思梳成一株银柳/我平和的心思通过一管牧笛.悠悠地 荡
在晚风夕照里。
(16)

 
立足于本土的歌吟并非意味着安于美满。 真心的诗人即使为本

土唱赞歌 的时候,心中也总潜藏 郁、 患、不安和企盼,莫
不表现出力图突破圆满而对于更高人生价值的渴求。骚动不安、
有所进取的心灵,成了马华诗人为本土歌唱时灵感的激情的源
泉。




第三个时空维度是人类的。尽管对诗人来说,任何一个审美对

象的意义都以个我的感觉所触知的程度为限,但诗人作为社会
的人的感觉,则是全部世界史的成果,其中积堙着从族类到人
类的种种经验和智慧。已经存在、并在发展中的社会,同时造
就着具有人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的人。故而诗人个我的感受不
仅是个人的,也该是属类整体的;故而诗人的审美触觉,往往

进入进入无垠进入有限有限
进入无恨,从而由一已扩延至大千世界,担当山河,拥抱
人类。诗美是自由的象征,其境界往往超越本土而放眼世界。




一些马华诗人获得了如此精神自觉;人类总以一种问题的型式

不断重新发现;既是审美的高蹈,又是对罪愆的揭 ;既是先
尽的暗示,亦是广阔的证明。方昂由关注民 而延至人类,视
界有所扩大的幻化:



当世界的某一角落/有人扑食掉在地上的面包屑/在另一角

落,有人用牙签/剔掉爱犬牙缝的肉丝/这世界,于我,就只
是/画评家啧啧赞赏,一幅倒挂的/抽象画。
(17)

 
夏绍华的末日泳叹因散漫和隐晦固然为读者带来一定障碍,

但他无疑在人类星空间思虑一种空寂的旅程:

 
坐在第一百八十七层楼的花毯上相信所有淡入的过程/淡入是

活着唯一的程序/这种年代正进行以光年的节奏/全部的视觉
映象将被速速褪化/包括生命包括昨天/昨天只是一颗蕈状的
云炸/昨天是一篇致命的诗导/是被翻新被修蕈过的历史/连
梦也都被挡驾于睡眠的入囗之外
(18)




如果说当今是焦虑的时代,那么,当焦虑由指出具体的

生命扩至指向世纪的人类,乃是更高层次上的诗情维度,是缪
斯空间的又一种拓展。




根性的、本土的和人类的时空相重叠,使九十年代的马华的诗

人超越
家园的单纯, 诗歌也开始更具丰富和复杂的品质。
这也使诗歌的
个人空间公共空间,建立起更多的通性。
 




〖生存/灵魂状态的体验与追问〗


 
在三重时空运思,诗情未必是空山 月,未必是凄茫迷情。诗

人多愁善感而从内心构筑乌托邦, 但当下的社会现实充满着肉
与灵、 物化与文化、卑劣与高尚、渎神与皈依、恋土与弃根等
种种矛盾,逼迫你在
外界真精彩、内在真无奈的围城式的天
地间左冲右突。马来西亚在向工业社转型、迈入现代化的进程
中同样遇到许多社会问题。
在哲学意义上的无限,
到了诗人这里,则必须在
刹那的现在拥有并艺术地掌握有
限。

 
诗人充满激情地活着,活在教人向往教人困惑教人焦灼教人思

素的生存状态和灵魂状态。一位马华女诗人在这样的状态里表
达了生也有涯的无奈:


问今世是何朝/封建只剩得帧帧遗照/文明把月里嫦娥变炭焦

/这里非灵台方寸/此地是挂空楼头/她不是追魂侠女/是嗜
酒的灵蛇/摆一个迷阵/引你走入平生
(19)挂空迷阵
意象令人震撼,揭示了文明噬心的衰发的症候。然而,就诗人
而言,他(她)们毕竟又是一批在道义上,伦理道德上和哲
学、美学上与自己所处的时世进行不倦争辩的文明之子(20)
真心的诗人
不会悬置对具体历史文明语境的敝开和对当下攸兑
的问题的深度处理。诗人不是某类文化人仅作遣兴消闲的东西,
而是生存和生命/思想和语言交锋的的精神产品,是生存者呼
唤至深者的神圣话语。从近些人的马华诗歌件品中,我们可以
辨认诗人以不同的体验方式映现着生存/灵魂状态。

 
一是社会人生的体验方式。 面对日趋繁华的工商社会, 叶明体

验的是人生慨叹:
生活在文明的时代中/我们却没有与文明谈
判的条件/但它一寸一寸地朝我们逼来/我们唯有往后退缩/
直到自尊矮了下去。
(21)面对金钱狂舞的市井,郑醉以舞狮
的律动作了反讽:
懂钱懂钱懂钱懂懂钱/懂懂懂懂懂懂懂懂
钱/钱钱钱钱钱钱钱钱钱
/抢抢抢抢抢抢抢抢抢/抢钱抢钱
抢钱抢钱抢。
(22)面对机械化的都市生活,吕育陶深深悸动
于人性的异化:
每天他像体内的红血球/被石英锺频率的心
脏/准确无误送往远方都市的心脏/通过城市捷运系统/通过
堵满脂肪的肥大动脉/投入生活的脑叶摺层。
(23)面对大马
变动中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形态,近年以来又涌现了诸如郑云城
的《政治隐题诗》、《她被逮住了痛脚》、傅承得以《那一夜
我们说停电》以及林金城的《零通胀颂》等等
政治诗;尽管
这种分类的科学性尚待探讨,却也从一个特定的层面体验了世
态炎凉,表达了诗人了然于胸的感 和志难。社会人生的体验
一旦入诗,只要不止于视象坐实而进生意象幻美,不止于世俗
偏见的遮蔽而进至对人间真相的独到发现,依然能成就为绝壤
殊风。




二是个性生命的体验方式。 在社会文化更多加多元, 书写空间

更见宽广的大马,那些被公共规范与普遍法则所抑制所遮掩的
个性生命体验,自然会由己成为
边缘人的吟者倾诉的表达出
来。在一定意义上,个性生命体验式标志着
公共民众
大我和个人化的小我的关系,得到一种诗学的调整。诗常
自我表现为起点,由个性生命体验而生发的表达冲动和倾
诉欲 ,往往是叙唱的内驱力。在小曼的心目中,
山谷/是大
地上最原始的/留声机/登山临崖/ 最好半句话也别说/ 尤其
是/天长地久之类的/誓言
(24);在风子的潜意识里,我是月
晕  醉的不归夜/以贫脊民族失调的泪咽中/酌饮一杯杯传统
的残涎/挑引乡愁../故乡蔓生的野蕨/有着夜/染也染不
黑的褚色
(25); 在李国七的隐秘欲念中,空间在等待/可惜我
总是错过/类似影子穿 于每个隙缝/找寻一切失落的自己/
舌头是美丽的诺言或者谎言/我苦守的防线终于崩溃
(26)在张
永修的梦幻里,
如果下辈子是这样的话/ 不便于行而且哑了
/ 心事碎成绿叶层层 / 让我,长成盾柱木一株
(27);在陈强
华难言的隐痛中,
伴着沉堙的香片/那支患上肾结石的原子
笔/竟又咳嗽起来/重回心灵的咖啡座/我们却很生疏了

(28)。这些个性生命体验与书写,尽管带有私人化的特点,
但终归仍然就是体生活溶化在个体心灵中的秘密,是
小我
向文学与美学的一种再生。


三是历史文化的体验方式。人们今天置身其中的物欲横流的时

代,可以说是在一片被抽空的疆域又裂开一重空白。这双重空
白布下的阴影难以规避。诗人当然不去同物质主义宣传亲和,
但应学会与之对话。对话的方式则存在于一种恰当的选择之中。
马华诗人、 特别是砂罗越诗人谋求历史文化的体验与书写方
式,无疑是又一种策略的选择。他们将精神投向于生命之河拉

让江流域的风情民俗, 投向对富有特色的地区文化历史的关注,
既与之具理性的时代拉开距离,又于历史文化的光中观照现实。
蓝波笔下有
苍苍峦峦的雨林族群岁月在脸上捏皱的沧桑
刻在颗颗鹅卵上 漫长飘柔的山中传奇(29);沈厌旺以裸程的
乡愁和 患,向人们,诉说山林族群历史蜕变中的命运沉浮,
以重新唤起被混浊了的民族和文化的感觉,确信当我们一起

走入同一座雨林/都能采集到彼此的需要
(30);雨田浮上心头
的是历史,他也
带一支吹筒/一根竹竿/一柄巴兰刀/走遍
雨林心脏/寻找姿彩跌挎
(31);李学笙则在童话消逝的地方寻
索神话、寻索陆沉的记忆,
隔着一练瀑布/一疋抖动的森林/
一个早已走失的时空/一如逐渐涣散体温的水母/坚持着回潮
皮被大雨冲刷的梦境
(32)重温历史唤醒文化,并非阻挡,而
是调整今人前进的步伐。

不是在对于必然性的盲目的基础上,而是在自由的基础上重新

铸造人与自然、个体与整体、存在与本质的统一。历史文化的
体验之意义正在于此。

 
基于人生在历史叙述中的异化、生命程序在物化世界中的分崩

离析,蓝波、夏绍华等一批年轻诗人致力于
环保诗的创作,
具有前瞻性价值。当今,全世界城市面积加起来不足全球陆地
面积的0.3%,却居住着全球总人囗的40%,且有继续增
长的趋势。城市是人类征服自然力的象征,同时也濒临自身践
踏自然界的后果的无情报应,并为一系列头痛的城市问题所困

扰,大马社会亦不例外。什么时候重现
万斛涛头一岛的景观?
诗人无法改变现实,但诗歌是被人类良知照亮的艺术之光,它
常常从现实的反题做文章,以反题到合题展开自己形而上的精
神探求。
环保诗不仅只是题材的拓展,不仅只是困扰的生存
失衡状态的心灵补偿,而且是思维的重要转换。未来社会应向
生态社会转变,
环保诗将是21世纪诗歌谱系的重要一支。

 
诗意是生存/灵魂增长的一种能力。有了诗意,才体验到无诗

意的生活。诗歌创作不是实录或验证生活,而是在不断的追问
中创造奇迹。




〖艺术的呈示和提升〗


 
将精神投向转化为诗题艺术,诗人追求文本的迸射状态,自然

也对读者的
二度创造有较高的期许。

 
生存者呼唤至深者,要求诗歌的艺术品质有所提升。九十年代

以来马华诗歌有了长足的进步, 其优长与缺憾之共生, 为我们
思考艺术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不必讳言目前马华诗歌的某些欠缺。如:有些作品仍滞留于泄

性陈述,时空顺序尚缺少诗性的调整;有些篇什不甚讲究情感
逻辑和张驰调适,诗之传达较为平面化;有些诗行过于近趋明
朗而忽视其它,削弱了诗意之深度;有些重句未能控制言说的
欲 ,芜杂而欠简 ;还有些诗歌题材本可以、却未能交融东
西方文化去处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既影响了艺术视野的开阔,
也影响了
本土特色之发挥,等等。然而,马华诗人为使诗写
得更像诗而作了可贵的努力,是不容忽视的。

 
这种努力,首先表现为在诗歌创作中,更注重意象思维。意象

思维是诗歌艺术生命在中国,
意象的前身为,源于《易》
(《系辞》
圣人立象以尽意),大辩于魏晋(关于言、意、
象),及至南朝,刘勰明言意象之说;
玄解之宰, 寻声律而
定墨;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33)从此绵近至今。在西方,
意象派鼻祖庞德从中国古典诗歌得到启迪,声称:
意象是一
种在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正是这种瞬间呈现的复

合体;使我们在体验伟大的艺术作品时,产生豁然开朗之感,
摆脱时间与空间限制之感,年龄陡然成长之感。
(34)诗人追求
思路新颖,莫不通过意象去协调抽象与具体、
思想与情感、推
理与想象,使诗作成为鲜活的心灵雕塑。艾文将
榴锆
两种意象联结,多刺的榴锆,,经先辈的反复扭捏而成
为孙辈圆圆的
皮球,这一意象的腾跃与转换,历史的凝重和
辛酸凸显了出来
(35), 永修为色彩赋序意象的亮泽,红、绿、
黑、白、黄诸种色彩成为山海城池、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隐
喻与象征
(36)。不必一一例举,精巧的意象运思无疑激活了诗
情。意象大体可分单纯意象和复合意象两大类,后者又有并置
意象、比较意象、替代意象、转借意象、联觉意象乃至各种意
象组合。若是细作辨析,马华诗人已在复合意象上多有着力,
只是有的人更自觉罢了。


 
这种努力,还表现在日趋注重美感意义上的诗意结构。诗歌不

是可以被筒化了的遣词造句的修辞构成, 也不是说明某些理念
的原始材料的分析排列。 实际上,诗歌的本文亦属一个
生存
,并且是不断自我构成、有序生长而后艺术地呈现为一个
完整的、自足的世界的
生存者。它因此而同样呼唤本文的审
美结构,呼唤自足世界的自在敞开,以诗意的结构向人们显示
内在的的深度与意蕴。这种诗意结构,我们不妨视作以情思力
为实体,由心灵共振型、有机统合型和开张放射型交织辉映而
成的结构模型,在不同的作品中可以有结构的侧重。张光达以
友人相赠的一根人叁引爆情感,作为运思的载体,将根性
━━
苦涩人心的温热丝丝入扣,使诗以心灵共呜与有机统合的结

构,
流通道我们期待已久的暖意(37) 李国七吟唱和平与人
类的爱心, 从一家小小的酒
楼、一宗因战灾而离乱的跨国婚恋
落墨,开张放射,让诗意在空中荡漾,让人们看到真有
一队
鸟,拎着甜甜的橄榄/送到风信鸡也必须挂号的土地上。

(38)在富有美感的诗意结构中,情思力使诗不至于漂渺玄虚而
置于厚实;心灵
共振将一种心火点燃另一种心火;有机统合在
混纯中建立必要的秩序;而开张放射又输出更多的信息,象一
条看不见然而拧不断的经带,把诗和世上出类拔萃幕的人们联
系起来。

 
这种努力,又表现在对于语言扩张的追求上。马华诗歌中,那

种纯粹的、中国古典式的华语已不复存在,今日里,因时代性、
区域性和多元种族多元文化融汇加入许多活性因素,原典意义
上的华语变得
混杂了。林耀德认为:不要把这种语言混杂
的现象当成一种不纯粹,相反的当成是华语的一种扩张、一种
成长。任何语言、文字, 它在历史的发展中是不断扩张, 不断
加入新的因素。各地不同的语言加入华语本身,应视为华语本
身的一种扩张,因为活的语言是会变化的
(39)马华诗歌语言
具有生存地域的特质与新征,一方面,它
在多元种族多元文化
的历史语境中生长,必然融汇他语,渗入马来语、印语或达雅
(伊班)语的活性因素,而展现马华诗歌语言的鲜活性和容力;
另一面,它在总体呈扩张的情境里, 华语自身也受到波动,
其因有的弹性、空灵、张力、隐喻、悟性、意境、神韵等等的
审美潜能和能技特质,也应当并且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出来。诗
人不实录孤寂和异化,而是说
丹顶鹤在空中飘泊。诗人不直
友谊地久天长,而是说今夜我为你饮下一个大海。诗
人不依赖方块的堆砌,而是相信华文有
化腐芨为神奇的生
力,有
酿出令人酣畅千年的酩酊的创力,有垦拓不尽的疆
(40)只要活在空 、充份和土壤里,可以生长出万紫干红
的花朵。

 
马华诗人的精神投向和种种艺术上的努力,不仅以汗水、心血

和智慧献给了这片土地,而且为世界华文诗歌增添了独异的一
页。生存者呼唤至深者,在为土地而歌吟,变血为墨迹的苦痛、
焦虑和渴 中,让生存/生命得有力的质询,灵魂的状态被展
示,语言的深渊被举起,人类被现实强度刺激所夺走的内在精
神活力再度唤回,这既是马华诗歌、也是世界华文文学面临的

共同课题。呼唤
至深也必然期盼大诗,诚如博尔赫斯希的
注定要歌唱的、将深深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奥德赛》和《伊
利亚特》之类的史诗的声息
(41)。这种声息在向我们走近。
可喜的是,马华已有诗人倾心于诗之
大 象(42). 我们恳求
也深信马华诗人的缪斯之恋、之魂生生不息,因为在椰风蕉

雨中生长的生命是炽热、坚强的,而且诗友们也如此告示世
━━

 
              我不断占据
              我不断抛弃
              在占据与抛弃之中
              扩大着我生命的疆城   (43)


 
我们将在遥远的地方聆听热带韵林新的绝响。
              一九九七年七月酷暑中于北京


 
(1)方昂:《给HCK》(1986),叁见《亚洲华文作家杂志》

33期。

(2)吴岸:《历史》,见《榴锆赋》, 砂罗越华文作家协会

1992年版。

(3)戴小华:《马华文学七十年的回顾与前瞻.序》, 马来西

亚华文作家协会
199111月版。

(4)郭 镇:《马华文学、 国家文学、马来西亚人民文学》,

叁见《马华文学
研诗会华文集》,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1987
年版。

(5)田思:《刻》,叁见《六弦琴上谱新章》,砂罗越华族文

化协会
1992年版。

(6)林幸谦:《幻象》,载《蕉风》总469期,199511-12

月号。

(7)见游川诗集《蓬来米饭中国茶》,紫藤(马)有限公司1989

5月版。

(8)傅承得:《我的梦》(1988)。


(9)杜红:《我底故乡》,叁见周 编《新马华文文学大系》

第六集。

(10)吴岸:《九十年代马华文学展 》,《亚洲华文作家杂志》

38期。(11)(12)(13)(14)(15)分别见吴岸诗 《盾上的诗篇》、
《达邦树礼赞》、《
鹅江浪》、《南中国海》和《榴锆赋》,
载诗集《吴岸
诗选》,华艺出版社19969月版。

(16)田思:《给我一片天空》,见诗集《给我一片天空》,千秋

事业社(马)
1995年版。

(17)方昂:《抽象画》,载《蕉风》总426

(18)夏绍华:《末日前书》,《沉思的芦苇》,南洋商报丛书

19975月版。

(19)陈蝶:《挂空歌》,见《蝶之集》,砂罗越华文作家协会

198910月版。

(20)见布罗茨基《文明的孩子》(1977),《复活的圣火》

1997年版。

(21)叶明:《静寂的声音》,见《马华当代诗选》(1990-




1994),文史推出版社1995年版。

(22)郑醉:《舞狮》,见《沉思的芦苇》,南洋商报丛书1997

5月版。

(23)吕育陶:《G公寓》,同上书。


(24)小曼:《诗抄》,见《镜子说》,南洋商报丛书1996

5月版。

(25)风子:《月晕熏醉的》,见《愁月》,诗巫中华文艺社

19954月版。

(26)李国七:《自述》,载《蕉风》总471期,19963-4月号。


(27)张永修:《盾柱木》,见《给现代写诗》,雨林小说1994

8月版。

(28)陈强华:《和遽变的文字》,《马华当代诗选》,文史哲

出版社
19959月版。

(29)叁见蓝波诗集《变蝶》,诗巫中华文艺社1993年版。


(30)叁见沈厌旺诗集《哭乡的图腾》,诗巫中华文艺社1994

年版。

(31)叁见雨田诗集《阔别》,漳泉之声丛书1995年版。


(32)李笙:《我们在远离城市的山林寻找陆沉的童话》,见

《花雨》,诗巫
中华文艺社19934月版。

(33)叁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34)叁见弗莱希曼(FLEISCHMAN)主编《二十世界文学百

科全书》
纽约,1974年版)第一卷第335页。

(35)艾文:《榴锆.皮球》,见《蕉风》总433期。


(36)张永修:《色彩变奏曲》,见《给现代写诗》,雨林小

19948月版。

(37)张光达:《根须》,见《镜子说》,南洋商报丛书1996

5月版。

(38)李国七:《风信鸡挂号的土地上》,见《三十三万个理

由》,南洋商报
丛书19959月版。

(39)林耀德:《华文文学未来发展的根源》(古晋演讲),

见《马华文学》
1995年第一期。

(40)见何乃健:《诗观》,《马华七家诗选》,千秋事业社

(马)
19946月版。

(41)博尔赫斯:《诗人》,《博尔赫斯文集.文论自述卷》,

海南国际新闻
出版中心1996年版。

(42)见陈大为:《大气象》,《马华当代诗选》,文史哲出

版社
1995年版。

(43)吴岸:《疆城》,见《三十三万个理由》,南洋商报丛

19959月版。

(收录于犀鸟天地网站)

http://hornbill.cdc.net.my/1998/yqhan/yqha.htm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