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09年8月1日星期六

“河婆双宝”刘伯奎与张肯堂



刘伯奎(1913-1996)遗照


河婆双宝
刘伯奎与张肯堂
作者:马来亚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苏庆华博士


前言
马来西亚的客家学研究,严格的说起步是较晚的。虽然,我们庆幸有两位河婆籍贯的学 人孜孜不倦地为我国客家学研究奠基工作献出了巨大的心力。他们即是我在本文中誉为 河婆双宝的刘伯奎和张肯堂二位老先生。


历史学训练出身的刘伯奎及其重要著作

伯奎先生(1913-1996)诞生于砂拉越的新尧湾( SINIAWAN),幼年时期在石隆门县 的乌梭接受小学教育。他于1930年至1940年间负笈中国国内接受中学和大学教育。氏毕 业于广东中山大学历史学系。1941年,氏到中国战时的首都——重庆出任中央研究院南 洋研究所副研究员,并兼任国立第二华侨中学代校长、(国民党)党史编篡委员会总干 事,从事研究工作。他的第一部著作《新疆伊犁外交问题研究》于1943年在重庆出版( 1981年重修,台北学生书局再版)。

年,《马来人及其文化》由重庆商务出版。1946 年《中缅界务问题》相继出版。抗战胜利后,他曾赴广州出任教育厅科长,兼独立出版 社经理。1949年,他重返砂拉越,翌年,出任古晋中华中学专任教员,曾担任中华第一 中学校长,1969年从教育界退休,在中中执教前后达廿年之久。退休后,氏隐身古晋私 宅,从事著书立说的工作。此一时期出版的著作计有:《砂拉越之真空教》(1977)、 《河婆史话》(1978)、《中法越南交涉史》(1981)、《抗日时期砂拉越华侨机工回 国服务实录》(1983)、《杏坛二十年》〖又名《中中二十年》〗(1984)、《十九世 纪中叶砂拉越华人两大公司》(1987)《十九世纪砂拉越华工公司兴亡史》(1990年重 修再版,并改用此书名)、《寻金路早期砂拉越华人》(1992)及《砂拉越河畔的华 人神庙》(1993)等。(注 1)氏也主编过砂拉越河婆同乡会出版的《河婆之声》第 1 7期,及《砂拉越客属公会五十周年纪念特刊》(1983),可谓著作等身。

肯堂先生(1918—)出生于中国揭西县河婆溪角村。1930年大光学校小学毕业、1934 年毕业于五华县立第三中学。抗日战争时,曾做生意、小学教师、通讯记者。1948年南 来印尼坤甸,历任当地中华职工会秘书、中华公会理事等职。他在侨居印尼期间,还坚 持业余学习、毕业于厦门大学海外函授学院。(注 21960年,氏自坤甸迁居砂拉越古 晋马当,于马当山下种胡椒。1969年迄今,定居吉隆坡做生意,业余时间从事写作。1975 年出版《河婆风土志》时曾风靡一时,并受到日本学术界的重视、将该书翻译为日文。1986年氏出版了《河婆民间故事集》,1991年主编《霹雳拱桥新村河 婆同乡互助会银禧 纪念特刊》、1994年执行编辑《马来西亚河联第七届大会、柔佛州河婆同乡会庆祝十六 周年纪念特刊》,2001年出版《河婆乡土情》,新年出版的则有《河婆客家山歌选辑》 2002)、《河婆文史拾萃》(2004)。氏也是多届马来西亚河婆同乡会会刊《河婆之 声》的编委和主编,对保存本邦河婆人的史料,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氏于1994年被北京 逸仙学院聘为名誉教授

本文拟由二氏所出版许多有关客家、尤其是河婆人的重要著作切入,探讨他们作为本邦 客家学研究先驱的杰出贡献。

检阅上述所列刘先生诸著作中,第一本与客家及本土研究相关者,乃出版于1977年的《砂拉越之真空教》一书。据该书〈卷头语〉,刘伯奎是在业师罗香林教授的鼓励和指导下完成这本小册子之写作的。

这之前,罗氏曾于民国五十一年(1962将昔年在(中国)内地所搜得有关真空教的资料,撰作《流行于赣闽粤及马来亚之真空教》一书,对真空教的 传入马来亚等地,及其在海外的分布等问题。(注3)惟对真空教在砂拉越的传播,仅列举设立于古晋和诗巫几间道堂的名字而已,对有关的史迹则未克详叙。为 此,执教于香港大学的罗氏乃致函当时居住在古晋的学生刘伯奎,请他代为设法补救。刘氏遂对砂拉越之真空教进行研究,并撰成此书。

此小册子只有63页,刘氏本身所撰研究文字仅占38页。书前有〈卷头语〉、罗香林教授〈序〉,及国立新加坡大学社会学系讲师陈国汉所撰、长达9页的英文〈序〉。书后附上相关照片多帧(页38—48),及真空教经典《报恩宝卷》原文(页39—63)。

空教发祥地黄畲山,地处广东、江西、福建三省的边境。教主廖帝聘(1827—1893),江西寻邬县水东村人,生于道光七年,卒于光绪十九年,享 67岁。他升空后,被世人尊为真空祖师。(注4)该教教义包括五归四考(注5);其主要经典有:《首本经卷》、《无相真经》、《三教 经卷》、《报恩真经》、《报空真经》,亦称宝卷

真空教创立约四十年后,开始向南洋各地传播。传入马来亚和新加坡的时间,当 在清代介绪末年,即19001908年间;(注6)其坛所遍及新加坡、马 六甲、芙蓉、马口、吉隆坡、波德申、打巴、和丰、万里望、怡保、红毛丹、丹绒马林各地。在东马的砂拉越,其坛所则分布于新尧湾、石隆门、古晋、诗巫各地。

当时本邦的华族侨胞受鸦片烟荼毒的情况颇为严重,而真空教坛所的主要工作乃为其门徒戒烟,间有因病重求医者。

最神妙处为饮仙茶。清茶一杯,烟瘾顿除、沉病立起,但茶内无药物(注7)故此,真空教于当时流传甚广,时人称之为戒烟教。罗香林于前揭 〈序〉中赞誉刘伯奎的《砂拉越的真空教》曰:凡我昔年所认为最难得的资料,都给刘先生得到了;凡我昔年所认为最难阐述的史实,如庐天福道长在诗巫发扬教 务的伟绩等,都由刘先生阐述的很详密了
刘之研究于填补罗氏著《流行于赣闽粤及马来亚之真空教》之不足处,经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该书虽篇幅不大,却是早期少数以田野考察完成的本土华人宗教研究专著之一。
年(1978),刘伯奎又出版了一本书名为《河婆史话》的著作。该书厚97页,英文书名除了“A History of The Hoppu Chinese以外,另加副题“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ir migration and sett lement in Sarawak under Brooke rule”,清楚表明该书在介绍河婆名称由来及其演进;各姓迁入河婆史及其分布后,即把焦点放在砂拉越白人拉惹詹姆士·布洛克(Raja James Brooke1841-1868)统治时代移民、定居砂拉越的先驱河婆人之历史。(注8)类此本土研究著作,在当时也是颇为少见的。

续上揭书对早期河婆人在砂拉越历史之研究,氏又于1987年出版了《十九世纪中叶砂拉越华人两大公司》,副题为石隆门十二公司和英吉里利十五分公司

书荣获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颁发1987年度学术组优秀奖,由该基金资助出版,并列为南洋学会丛书第三十一种。本书分四章,除首二章泛论华人 初期南来的动机与目的,以及新客抵南洋时的处境与待遇外,第三章〈十九世纪中叶砂拉越华人所创两大公司〉及第四章(石隆门华工反英事件失败原因初探)乃据 作者亲访两大公司遗址、进行相关史实的口述历史和文物之考究撰写而成。

该书付梓后一年来存书已罄,同时作者于此期间从各方面收集到更多与本书有关系的新资料,(注9)故此毅然着手将初版本重修,并将原来书名《华人两大公司》更改

这是因为:两个公司的际遇不同,前者因反殖而昙花一现;后者则因业务日落西山而终告消亡。作者认为:将书名改为《十九世纪华工公司兴亡史》,来得更恰当更实际

(注 10)石隆门矿工事件的华工,被英殖民政府定位为受私会党徒煽动,起而反抗政府的叛徒’”。直至1989年一位达雅党菲力蒙奴英州议员始于砂 拉越州立法会上疾呼亦应为华工事件死难者平反,并如反抗白人拉拉惹的马来英雄罗斯里多比和达雅族英雄仁达一样获得平反,及设立英雄纪念碑。作为代表华 族抗英英雄的刘善邦,其籍贯是在刘伯奎《华人两大公司》出版后,继续多方打听才查出其原籍为广东省陆丰高塘乡罗庚山人。(注11)随着十二公司的坟场于近 年被发现,作者也于新版书中列出该公司内之要员。

至于英吉里利的十五分公司的领袖黄(成)际,亦被查证为揭西县河婆马头乡人。惟其与石隆门十二公司的派系不同,处境也不同。他们是在矿苗开采光后,为了生存改行从农,成为开发成邦江土地垦殖的先驱。这些新资料的细节,均于此新版书中交待清楚。

氏复于1992年出版了《寻金路》(又名:早期砂拉越华人),是为图文版的早期砂拉越华人史普及本。

伯奎最后一本著作《砂拉越河畔的华人神庙》获得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赞助经费(列入砂华文阶丛书第四 种),于1993年出版。该书列举了砂拉越河两岸边的二十九间大小神庙。对个别庙的历史和神明作出了介绍。出身历史学的刘老非常重视庙宇内的碑记、匾额对 联铭刻文字,于行文中将这些文献加以附录。

书的出版,经使西马学界一直以来因经费问题、无法进行的调查砂拉越华人宗教的愿望得以实现,并为填补此方面研究的空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书中有关纪 念刘善邦等反殖义士的纪念坊义德庙,让我们了解反殖失败的阵亡领袖刘善邦,仍受石隆门地区的民众爱戴,并被当地人尊为开山始祖加以膜拜。重修于 1980年的义德庙正厅设有三义堂,供奉了刘善邦和另三位反殖义士:王三甲、刘大伯及刘珍珍的神位。使吾人得以认识西马独特的仙四师爷和甲必丹叶 亚来等近代历史人物历经本土造神运动案例以外,东马所见的同类例子。书中介绍的石隆门帽山国王古庙供奉了河婆神三山国王与城岳公王。庙内所存 文物虽非十二公司时期者,但年代最早的一幅对联,志明光绪丙申年(1896),亦足见其历史之悠久。(注12)石隆门帽山是早期客家人淘金胜地,将该庙称 为早期客家人于当地所建庙宇,盖与史实相去不远。

此外,刘伯奎也为柔佛新山的河婆同乡刘南辉编辑其言行集:《拿督刘南辉言行集》第一集出版于1983年;第二集则于1991年出版。氏亦主编《砂拉越客属公会五十周年纪念特刊》,该刊厚四百余页,于1983年出版。

老卧病达四年之久,不幸于199685日辞世,享年八十四岁。挚友张肯堂老人为之撰写了〈深重的追思:纪念刘伯奎先生〉感人肺腑的长篇哀悼文, 刊载于同年115日的砂拉越《国际时报》,随后并将之收入氏编著之《河婆乡土情》里头,(注13)足见二氏情谊深笃之一般!

注释:
注(1)参考张肯堂〈深重的追思:纪念刘伯奎先生去世〉,刊张氏编著《河婆乡土情》(2001),页213-217。刘伯奎著《砂拉越河畔的华人神庙》(1993),书皮背页〈刘伯奎简历及其著作〉。
注(2)参考蔡俊举撰〈民俗学家张肯堂〉,收入前揭《河婆乡土情》,页535
注(3)见罗香林为刘著所撰之〈序〉,1977年,页VIII
注(4)参考刘伯奎《砂拉越之真空教》,1977年,页6
注(5五归即:归依、归中、归正、归一和归空;四考乃指:考真、考直、考愿及考舍。参同上刘氏前揭书,页8
注(6)同注(3),页21
注(7)引自刘氏上揭书,页27
注(8)见《河婆史话》第四篇〈河婆人谁最先到砂拉越发迹?〉,页55-97
注(9)引自〈重修再版序〉,1990年,页1。再版时,将原书名改为《十九世纪砂拉越华工公司兴亡史》,由刘南辉、杨民献赞助出版。
注(10)同(注8),页1
注(11)参阅刘伯奎撰〈十九世纪砂拉越两位华工领袖简介:刘善邦与黄成际〉,刊《国际时报》2521990
注(12)参阅刘伯奎著《砂拉越河畔的华人神庙》,1993年,页91
注(13)参阅张肯堂编著《河婆乡土情》,2001年,页213-217。刘伯奎亦曾为张氏于1975年出版的《河婆风土志》撰写序文,对张之著作给予高度赞誉和评介。



刘伯奎著作《砂拉越河畔的华人神庙》封面。



刘伯奎著作《十九世纪砂拉越华工公司兴亡史》封面。



刘伯奎(左)与友人合影。右起为蔡高廷、杨慕青。


刘伯奎在古晋中华第一中学运动场前留影。背景是学生们正在体操。


刘伯奎的生活照。


刘伯奎以二十本著作荣获砂拉越州政府所颁发的表扬状。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