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09年8月31日星期一

Persatuan Karyawan Sastera Sarawak (PEKASA)


Persatuan Karyawan Sastera Sarawak (PEKASA)adalah persatuan yang menghimpunkan semua para karyawan Sarawak,lama dan baru, tua dan muda, tanpa mengira, bangsa, agama, genre penulisan. Matlamat utamanya ialah untuk menyatukan semua penulis yang berasal dari Sarawak.

Persatuan Penulis Utara Sarawak (PUTERA)


Persatuan Penulis Utara Sarawak (PUTERA) diputerakan pada tanggal keramat 7 Jun 1979 di Miri, Sarawak. Ia lahir daripada gelojak kesedaran dan keazaman para karyawan dan peminat sastera tempatan tentang perlunya wujud sebuah badan penulis yang bakal menjadi pusat bagi penggemblengan tenaga dan minda dalam merancang dan melaksanakan aktiviti kebahasaan dan kesusasteraan di wilayah utara Bumi Kenyalang. Pengasas utama dan orang yang paling penting dalam mengilhamkan kelahiran PUTERA ini ialah Jeli Bohari Biha, mantan ketua I PUTERA. Daripada pengalaman berharga ketika bersama Persatuan Bahasa dan Sastera Sarawak (PEBAS) di Kuching, beliau pun mula menghimpunkan beberapa orang penulis dan peminat sastera setempat untuk duduk semeja dalam usaha untuk menubuhkan sebuah persatuan penulis. Akhirnya mesyuarat penubuhannya berlangsung pada 7 Julai 1979 di Kelab Shell, Lutong. PUTERA didaftarkan secara rasmi pada 4 April 1980. Ketua I yang pertama ialah Abu Bakar Matasan dan Setiausaha I pula disandang oleh Jeli Bohari Biha sendiri.

2009年第二届北斗星文学奖

主催: 砂拉越州教育厅
主办:砂拉越星座诗社
赞助:黄彭玉莲文教基金会
宗旨:一、鼓励老师投入写作。
二、鼓励老师协助带动校园创作风气。
征文种类:散文,题材不限,字数以2000字至3000字为限。
奖励:总奖金RM1,100.00
首奖(1名),奖金RM 300.00 + 奖座
佳作奖(8名),奖金各RM 100.00 + 奖座
应征条件:一、只限征稿期间之砂拉越州在籍中小学老师参赛。
二、每人可同时以多篇作品参赛,唯只可以获得一个奖项。(以评分最高作品为准)
三、文学奖评委会成员不得参加。
收件:2009年7月1日起
截止日期:2009年11月30日,邮戮为凭
揭晓颁奖:日期和地点另行刊布
评选:一、应征稿件寄到后,立刻编号。
二、邀请专人担任评审。
三、作品如未达水平,评审有权议决某些奖项从缺。
注意事项:一、来稿必须以有格稿纸缮写清楚,打字亦可;字体潦草不易辨认者,不列入评选。
二、每份应征作品,除原稿外,需另附三份副本,合共四份。
三、稿件上请勿填写个人资料,另用一张白纸填写真实中英文姓名、笔名、地址、
联络电话、任职学校及个人简介,不遵守此条文者,不列入评审。
四、应征作品不得在国内外任何媒体(包括报章、杂志、书刊、互联网)发表或印刷过
五、严禁抄袭或一稿两投,如经发觉,当予公布或追回奖金
六、请在信封上注明参赛类别,一律以挂号寄至:
北斗星文学奖工委会
P215D, 1st Floor, Chonglin Park, Jalan Tabuan, 93200 Kuching, Sarawak.
七、请自留底稿,恕不退件
其他:本征文章程如有未尽善处,工委会有权增删之,并将另行公告补充

焉知舞者之於舞乎?沈厌旺<加威安都>的表现与局限

  • 石问亭

一九九三年五月沈厌旺以<我蹲踞在那柱孤单顶端挖
空心思搁置明朝繁华的瓮中>荣获<中华文艺社>常
年文学奖诗奖第一名。这篇作品流露着诗人深厚民族
情感,尢以伊班族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关系,达练了解。
他以异於一般诗人的观物、构思,配搭伊班族习俗,
虚中得实,作了多方面的投射。这首诗的成功,激发
了他同类作品的产生,同时,开发了一个创作的新貌。
当中一些创作上的发现,是值得作进一步观察的。

基於篇幅,这篇文章拟举沈厌旺一首近作<加威安都>
为例,并藉此探讨他以伊班族人习俗入诗的表现及局
限。这一点要建立的,即诗与读者之间文字理解上的
界限,尤其在二种文化背景下,与诗之融合产生那些
效果。这些观察可否建立,那是笔者的学识能力,并
无损於诗作的完整性。本文属於初步概论,难免不足
以盖其全,倘若有些创意的话,那应归功於诗内容的
启示。

[一]
讨论之前,我们先把伊班族人的『加威安都』与诗交
待一下。

总的来说,伊班族有三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加威巴
都』『加威乌麦』『加威安都』。这三个节日,皆与
社群生活息息相关。遵照 先规矩,『加威安都』每
间隔十五年得举行一次,是整座长屋一次极盛大的祭
祖,拜祭对象包括历代列祖列宗与上距祭祀尚未列入
的死亡族人。

对伊班族人来说,举办一次『加威安都』意义重大,
代表整座长屋人一生人的心愿:向过往的逝者,如带
领族人拓荒的先辈,战争英雄及在世的英雄表以最高
的敬意。对生人来说,谁可请来喝英雄酒,是极高的
荣誉。作为族人一次风光大祭,通常得以一二年的时
间来筹备,一次大祭连续十几天。程序相当复杂。

简单地说,『加威安都』由一系列大小祭典组成。当
中有二个较为重要祭典,Gawai Beban Ramu
Sungkup 与Ngeretok。前者在於收集建造
Sungkup 屋木 的前夕;後者在於工匠建搭
Sungkup屋之前一 天。这二次「加威」,远亲近邻
都邀来叁於其盛。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吃喝,浸沭於
节日欢乐气氛之中。

从建造 Sungkup屋到『加威安都』的本日,长屋里
天天都有举行传统拜祭。当日落日升,长屋男丁聚集
於走廊上敲打伊班传统乐器,呈现 Ngalu Antu
音乐。他们相信祖先的灵魂,於此时刻都会前来享用
族人供奉的食物及见证各阶段的工作。就在其中选定
一天,用完晚饭之後,先由筹备会领导人作个总祭,
然後各房顺序前来供奉。祭品摆置於选定建搭
Sungkup的地点。过後就等着Ngeretok日子的到
来。这期间有一舴斗鸡盛会,以娱前来观礼之祖先的
灵魂。接下来的一些传统的拜祭,都为『加威安都』
莅临而进行。这几个盛会展开终完成整个『加威安
都』的祭典。

沈厌旺的『加威安都』是他一组伊班诗其中一首。虽
然,冠以写实题目,但内容并不竟如此,可以看出其
与原本的祭典竟不相同。诗人并不注重於描绘伊班族
人一生人难逢半次的祭祖仪式。他乐意表现的,是藉
着其中看到的事件,反映伊班族人生活的处身安危、
恐惧、希望,例如,日常生活中面对森林流失的困
境;年青一辈面对传统习俗承传的难题。诗中一个重
要的讯息,即希望唤起伊班族人的团结。

首先,我们发觉这首诗相当难读,内容并不那麽显眼
地一下子便得出来,须要更细心地阅读、比较。其说
甚繁,主在舒发个人观感,而无视於表现『加威安都』
的现实性。这些非写实的文字,几 用了他五分之三
的篇幅;既不涉及事实,又不明显地表达自己的感慨。
但在字里行间又好像急於反映一些看到的情事,而欲
言不语。然而,就诗内容上看,并非如此,仍有些阴
暗的一面,好像蕴含着一些不如意的情事,令人觉得
他在描写伊班族人淫乱的一面,是有所指。 此中一
些尖刻的批评及露骨的性爱描写, 可在本文范围之
外,不拟讨论。现在只把诗略作分析,然後才来看其
他变化。

诗共分九节。写作的技巧,有许多地方均得自电影的
灵感,每一节诗相当於影画、镜头推动的结果。不过,
它并没有如电影镜头的连续性,而只做到如幻灯片固
定的画面。第一节诗,他运用了今昔对照的手法,令
人想起电影景物移离镜头,一远一近,产生一种疑幻
疑真的气氛。启首几行诗,作者先把读者的视域带到
遥远的景、事,让他们明白『加威安都』举行的前因。
到了「祖宗神圣的英灵」一联,镜头才移近现代。这
现代的『加威安都』已不如旧日一般了。诗人假借基
督教望弥萨时的祝词以暗示,是很适当的安插。这一
个对比,显露了诗人讽谕之旨。同时,使读者脑海中,
浮现一个伊班族人祭典的轮廓:一今一昔,而就其中
所见作个比较。我们在诗人的提示之下亦感到,原来
『加威安都』习俗形成,还有这麽一段历史。就诗中
提示,还承担了整个族人的「原罪」:例如,各长屋
之间的战争、仇恨等等。於是,我们开始明白为何诗
里,有「吉祥平安」之句。此节,诗人用一个
Softfocus镜头转到一位「和平使者」,由他的祝
词,带出振兴族人的希望。

第二节诗,照理承接前一联,即写『加威安都』的举
行。可是,诗人却意外地把话题拉远,等到第三节诗
才续上。这一转变,或许可以解释为诗人有意扩大其
观察和作不同的投射与暗示。第三节诗回到祭典举行
之後,侧重描绘伊班族人吃喝玩乐场面。诗人於此所
思所想形成了他後面几大段诗。他在此的表现,天马
行空,很难有个圆满的解释。於此,诗人电影之笔又
再出现。不过, 其中还加上小说意识流的写作, 在
他脑海里翻动,而产生了「幻象」。下来的四五六节
诗,即由这个「幻象」串联而成,主要在於『加威安
都』完结後的人间景况, 一个现代的伊班族人「厌
祝」『加威安都』,酒、性、欢乐的场面。凡此种种
皆在表现伊班族人的杂交与肉体上的挑逗。现实中是
否如此,我们不用追问,因为这是诗。另一方面,诗
人之所见亦带有神秘的色彩:其所见场面疯狂之状,
实是惊人。

叁予此次『加威』的伊班族人为神灵所充满,所支配,
好像获得一种不可制服「性」的力量。 他们已经进
入原始的人与性,且与飞禽走兽一样,表现「性」的
原始动力。他们的神经在酒精的作祟下已完全失去常
态。这几节诗即在反映这个时刻的前後,与此同时,
诗人进入『加威安都』的思维活动。此节,诗人运用
慢移镜头一步步走进自己的内心。

最後几节诗,反映了沈厌旺内心的世界;他的亲身体
验。他内心的感受极为强烈而复杂。这一夜, 伊班
族人的吃喝玩乐之场面带给他极大的震憾: 现实、
历史、伊班族人、及各种情结交错纠缠, 且在他脑
海中激盘互撞,於是,产生一些不为外人理解的意与
象。而此节之构句成诗,想是後来创作上文字处理。
因此,我们看到这几节诗富有寓意,借物而影射,正
如屈原<离骚>篇之「追问」直投向诗人自己内心
深处。到了诗的尾声,他负起为历史作证的使命感,
此节,他除去其诗人身分,完全化入达雅克族群一边
来看这次的『加威安都』,承担他们的忧愁、烦恼。
可说是极为微妙的。诗末,他看到一个没落的伊班族
群。从诗句的排例展现一条无尽头、前程未卜的路,
很富暗示性。

从上述诸诗句中得知, 沈厌旺这首<加威安都>
并不完全放在此祭典的观察。其中之写,都是一些
抽象性质的描述;可以说,『加威安都』提供他一个
写作场景;场,即此祭典的举行;景,亦这场「加
威」进行的事件,但已超越了单纯描述的文字,揉
合诗人个人情感与反思贯串伊班族今昔,以虚之笔
写出<加威安都>可见诗人匠心。此诗虽长,但认
真看待伊班族人这个祭典则嫌不足。一个不谙伊班
族人习俗的读者实难看出其中的来龙去脉。诗中
「你我」不分,「我们」站在甚麽样的位置也未明
显标示,读者只能一步算一步跟着诗人去认识「加
威安都」。从整个来看,它只是诗人所看到的一个
现象,而非它的根本。

[二]
以上面的篇幅,大致解明了<加威安都>的整个意
思,但作深入论证恐怕还得进一步说明。为了支持
本文写作的论点,现在把诗分割成几个「视窗」;
其用意是把诗人的观察固定在一个特定的昼面,正
如电影的凝视镜头,方便分析。

第一视窗里,是伊班族『加威安都』的举行,可以
第三四六的片断组成。前二段掀开了『加威安都』
欢乐场面,男女杂沓、吃喝、跳舞、呐喊、几近於
疯狂的状态:

舞蹈之神
已投入
忘掉一切个体
裹入群体
只知道跳个不停
酒後肌肤激情的节奏
在咽喉
绽开

上面两小节诗一呼一应, 完全在反映祭典里欢乐一
面;跟其他段落配合起来,已生动地画出整个『加威
安都』性爱图象。第六节诗再次呼应这场面加强诗的
对比,於此,我们发现今日的『加威安都』似乎失去
昔日的精神。长廊上是年青一辈在歌舞欢乐,而老辈
人退居长廊暗处,吃着米酒神驰於昔日风光:

再尝一次
最後一次忘情的初夜
晃入诱惑欲火的醉
在这生命中不再重复的大节日
载酒载歌载舞
让古老的感性醉在
长廊最黝黯黝黯之


在这个视窗里,我们看到伊班族人『加威安都』的
精神,如今不复存在,後人只有把握住良辰美景,
享受眼前。

下来,我们要注意的,是沈厌旺将『加威安都』予
以诗化的部分,即前章提到的变奏。这个变奏的产
生,大半来自诗人对伊班族人习俗深一层认识而作
的联想。 由此,也造成他对於「现代的加威安都」
祭典的歌舞节目不表认同。诗人所追寻,是「原本
的加威安都」神秘的祭典,以今日反映旧日,形成
对比。第二个视窗正表达了这方面情事,可以一三
四五六八节诗的片断组成:

燃起祖先心里的火
向尚末受孕即已
身许的
从末残杀即已
肩负族恨的子孙



第三节诗:

只知道跳个不停
戳破黑夜耳膜的
嘶喊不为
交媾的欢乐不为
快感的爱抚
指尖交织在
酒精胶漆了的
无可拆释的
血缘



第四节诗:

酒後肌肤激情的节奏
在咽喉
绽开
山林已失色
啜泣满山年轮裸 
躯干贯穿饥渴的民族
爱抚与残杀与交媾同属
一种兽欲
循蛮荒孕育的胴体
而来

第五节诗:

可在今夜这河水酿就的一  
一  
酸涩的故乡酒已裹住你
窜流的心裹住你
流浪惯的裹住
飘荡的游魂裹住
心中的欲念裹住
屋顶洒下的无尽
星星

第六节诗:

再尝一次
最後一次忘情的初夜
晃入诱惑欲火的醉
在这生命中不再重复的大节日

第八节诗:

一座屋
一座长长长长长长的屋
爆裂成烟花
散落散落
散落在现代的
星空

在这个视窗里,我们当看到,经过诗人巧手的编
织,意象鲜活地把一个富於传统习俗精神的祭典,
如何瓦解、式微、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加威
安都>极重要的成分, 此即诗人眼中的「真现」,
反映目前伊班族人社会的实况。它,与实际的
『加威安都』如何,并不重要。

第一节诗,正如电影中安排了事件发生的导因。
「燃起祖先心里的火」交代了历史背景之同时,
也告欣读者伊班族先辈罪行,部族的仇恨一代一
代如何地被承受下来,正如基督徒的「原罪」一
样。可是,年青一辈并没有认真去看待。他们只
知道吃喝玩乐,根本不知『加威安都』的原本。
诗人以性爱为象,非常暧昧;或许此象正比喻为
「世界没日」。第五节诗是一个转折,一部分发
自诗心中的表白。诗人以土酒暗示, 代表与传
统的认同:只要喝了酒, 族人一定记住这个节
日。 第六节诗可与第五节诗合观,取向神秘,
尢以「初夜」二字, 不易了解;或许是指族人
习俗少男少女的偷情。第八节诗针对整个伊班传
统习俗而发。长屋是社群团结的象徵。如今已像
烟花般地散开来。『加威安都』举行正如烟花的
灿烁,到底只那麽一现。族人浮萍聚散,难得有
个「加威」的召唤,可是今日冲着个吃喝而来,
并不能带给伊班族群那些作为。

第三个视窗是前二个视窗之重叠。在此,大致可
分成五个小节,由如下几组诗组成:

迎祖:祖宗神圣的英灵
长屋山林的守护神
即将莅临盛会
赐予所有在场的子民
吉祥平安

礼魂:

乐舞:舞蹈之神
已投入
忘掉一切个体
裹入群体
只知道跳个不停
戳破黑夜耳膜的
嘶喊不为
交媾的欢乐不为
快感的爱抚
指尖交织在
酒精胶漆了的
无可拆释的
血缘



观者:燃起祖先心里的火
向尚末受孕即已
身许的
从未残杀即已
肩负族恨的子孙


一片片倒卧的树
童年醉卧在
憩息尿溺过的
长长长廊
骨骼间缝底今夜
祭坛上的小猪淌不尽
传统的血泪
戳开的胸腔穿越
所有的族群
幽深幽深的性灵
那一朵沉痛安抚的肝脏
可否将吉兆显现
可否将心愿满足
幽深
原始不是落後
而是更接近本质 
来吧再递一壶浓浓酸酸涩涩的故乡酒
晃入那座长长长长长的
屋廊幌入

人间:贫乏的子民已开化成
土地崩流的河
摆脱荒野
奔向繁华
文明已混浊我们的血
民族的感觉已被同化
让我们最後一次
忘情地享有
传统幻灭的痛苦欢悦
搜寻他的古代在夜底
搜寻他的传统在夜底
搜寻他的哀伤在夜底
搜寻他的存在
在夜底
搜寻
他的
本质
而夜




由上面的编排,似 可以探侧<加威安都>原本
旨趣,由几方面的情事,及几方面人物的谈话组
成,且透过诗人眼睛带出。迎祖,即『加威安都』
举行的原本动机,属於族群。它之召集在於完成
族人的礼仪,有关内容,上文已作了分析。诗人
假借基督教崇拜仪式,来反映目前伊班族群、社
会,而藉此呈现的观察,是有力的影射。我们看
到,基督教文化影向下,一个祭典的变质, 尤有
进者西方文化的影向下, 伊班族群的习俗已逐
渐在年青一辈中瓦解。所以这个祭典已流於形式,
完全处於被动的情况下而举行。 诗中没有『礼魂』
部分,原因在此。

乐舞部分写的是长屋人的寻欢作乐。诗人大约用了
三大段的篇幅。此节紧扣上几节诗,主在加强诗人
对一个祭典的变质的看法。

观者部分,是诗人的观察,可与人间部分合看。里
边尚包括诗人内心思维活动,此节,我们关心的,
是他所作的道德批判之前的谈话。他告欣我们伊班
族人举办这次祭典之心愿,历史:猎头、戳杀等等。
正因为这些前因,造成目前的局面。字里行间,诗
人感叹这次祭典虽召集了族人,却不能把他们的心
连在一起。

从以上的认识,回头来看<加威安都>,不过是诗
人用来组织这首诗的架构的工具而已,主要在於表
现诗人眼中看到的「真相」。诗人通过这个祭典反
映目前伊班族人社会的景况:即诗中背後所牵涉达
雅克族的社会风气如何、祭典进行如何、全长屋人
尽情地欢乐如何。此外,尚加插了个人观感,写成
诗时,即上文提及的变奏。但,他所关心的,是潜
藏在此之中一个问题深入的探讨。他从「加威安都」
表面现象,整理了一个共通的认识而作个对比,其
中还包括他一些无意识心理活动。虽然,我们对作
者感官世界里的经验,无从说明,但透过这些组合,
想已清楚说明整首诗所要表达的情事。

[三]
我们在上文大致交代了诗的表现, 下面篇幅将用
来检讨诗的局限。 无可否认,这个问题牵涉太广,
因此只集中於诗表达这个祭典的观察。一次『加威
安都』连续十几天。而诗人要我们看的是那个部
分?首先,我们来谈写作技巧、素材的选择。其次,
是诗与读者之间文字理上的界限,尤其在二种文化
背景下互相了解问题上。

有关写作技巧的谈论, 建立在前章提到「你我」
「我们」位置不清的观点上。这些都是诗人的谈话。
为行文方便,我们把它当成第三者的「旁白」。诗
中出现「旁白」无常不可, 可惜,作者却不能善
加利用, 把句子混插其中,造成「主客」不分,
因而捣乱诗的排阵,读起来相当费神。可以说,这
种「旁白」往往阻挡着读者的视线,正如观赏戏剧,
碰上人在前面走动;碰上旁座观众针对戏文发表高
见,是扫兴的事。莎剧的写作,就相当注意「旁白」
的运用,例如<暴风雨>开场时女巫的旁白及场景
替换时人物进场的旁白,不止交代了场景,更交代
了事件的发展。柯律治<老水手之歌>,於诗本文
另例出旁白, 分出「你我」「场景」「时空」,
更加强诗的张力。可惜,<加威安都>急於表现诗
人的热情,直把旁白混插,造成主客不分,因而情
节松动,给人一种 episodic 的印象。我们相信
诗人若能善加利用「孟南」这个角色,或者即由孟
南代替诗人来说白,使之互相映衬,不用等到第九
节诗才出现,更能加强诗的统一。

下一节,我们要观察的,是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
『加威安都』互为关联情事产生的对立面,例如那
些寻欢作乐与祭典仪式所产生的问题。我们相信诗
人关心的,是如何以诗的方式,呈现这处於没落衰
败的伊班族群。他选择了寻欢作乐的场面、鲜明强
烈的意象;前者为实笔,後者虚笔交相衬托,极隐
含寓意。可惜,诗人不能从容把握,使到这几节诗
不能贯穿全诗,得到诗的统一性。对读者欣赏诗而
言, 自然有了分歧。这几节诗里, 作者思潮连绵
不断,相当於小说处理的意识流。他藉此将诗的暗
示扩至极大,且将诗的说明缩至极小,一反诗启首
的复笔。诗的跳越、换位,加上伊班习俗与典故,
构成诗的难懂。同时,在整体上看而有割裂之感。
一般读者会问,<加威安都>明明在写『加威』祭
典,怎麽竟出现这些「非事件」的场面?我们当看
艾略特的诗,天马行空,但其运用的「非事件」的
场面紧扣,究其原因就是他能利用素材的关系。其
中重要一点,是他的诗绝少把内心感情和心境直接
描述出来,此即「客观投射」 Objective
Correlative的运用。

不管从那个角度来看,社会的一切现象的发生,都
有其内在、外在的因素,且藉相互的关联而产生意
义。以<加威安都>一诗为例,我们如着眼伊班族
人祭典里的吃喝玩乐,或专注於记录整个祭典的程
序、仪式,则所观察的都是局部的现象,而非全盘。
当然要全盘的观察,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一首诗
的创作,一般都有个主题一有选择就会失去一些东
西。经过上面视窗的分析,我们在了解诗之外,同
时知道由此形成的对比。若我们认为,这首诗表达
的,是伊班族族传统习俗的失落,而礼仪的失落,
应是最能代表伊班传统的式微的素材。 比如说『加
威安都』 的举行应是一个极重要和有意义的责任,
是族人精神上的指引,那么将成为主线,诗亦由此
推展。反之,他也可以性与爱为经,而以伊班习俗
为纬。无论如何,一首诗的创作,主要还是选对材
料。 但他却以性爱及个人的「幻象」来表达这个
情况, 似乎较为间接,重重影向了其题旨。艾略
特的<荒原>,引用了三十五位作家的着述,近十
种不同文字剪贴而成,仍然主线分明。清.张岱写
八月十五中秋月景,以服筛来反映看人与给人看的
社会现实的一面;及,元.马致远<天净沙>亦是
善用素材之一例。

从上章的理解,我们当看到<加威安都>不是一个
有机的架构,而是诗人用来组织这首诗的工具而已。
接下来,我们迫切要知道的,是这个「加威」已被
诗人转换, 变成反映伊班社会的实际客体之後所
产生的问题。 可以说,它,已经不是本来的伊班
人的祭典了。所以读者所看到的『加威安都』,是
另一番景象。它,变成了「记号」:一个「缓冲折
衷」过程、与读者、诗人形成三角关系。我们可以
从各个角度来观赏这首诗,也可以不同解释。为了
较明白分析,我们可从下面三角图形看出:

作品
/\
/ \
诗人=读者

从上面这个小提示,我们当看到<加威安都>并没
有如期得到诗人=读者的想望,因此,诗的局限由
此而生。此节,我们看到『加威安都』在转换成记
号之後,与原来祭典的差异。第二,诗人读者观察
角度相等。但诗人从当事人的眼光与我们读者对诗
的了解,是否可容纳这缓冲折衷mediating
process元素的介入形成三角关系?这个问题,即
我们局限所在。

初初,对着诗题,以为是写与鬼有关的东西。『加
威』是伊班族各种厌典的通称,『加威安都』类似
华人的鬼节。但在伊班族的词汇里「安都」则有多
种解释。它,不是单指中文上之鬼魅,鬼怪之鬼,
属於阴暗方面。若照此演释,并不知其内容的实际。
从整个词汇来看,「安都」与我们神字连用之鬼字
━鬼神━较为接近,属於光明方面,且含有极崇高
敬意的意思。略为解释如下。

伊班族人认为人的灵魂与神灵鬼魅都没有分别。这
方面的看法,可以说是他们的原本信仰的基础。他
们相信的神灵皆有神奇的超然力量,而且具有神亦
人的双重身份。正如他们相信, 飞禽走兽亦与人
一样, 都有生命灵魂,不过,人的灵魂还具有
「神游」的能力:作梦的能力。他们相信人的身躯
还有某种「实质」,或者化为第二个魂魄。它,并
不在人的体内,而是化身为某种植物长在深山里;
伊班族人的第二个魂魄都集中在某个深山顶上。

另外,伊班族人相信人死後尚有一个归处。此归处
几乎与人界没有二样。他们并没有华人的仙界地狱
之说。正因为如此,伊班族人觉得有义务提供死人
在生时的一切日常用品、食物、让逝者生活。可以
说,这样的鬼,当然不是华人眼底那种「人死为鬼」
的鬼了。可以说『加威安都』,除开古文化馘首的
遗风,其他方面,正是古书『礼记』所谓「鬼神得
其飨」,可以与神同享人类祭祀中的「鬼」了。换
句伊班族人的话说,『加威安都』的举行就像祖先
的来访。

从上面的理解,伊班族人观点,是人鬼不分,凡是
在他们神圣领域之中,而认为有超自然力量的,如
祖灵━灵魂━神焱都称为「鬼」━「安都」。从这
一点看出『加威安都』颇接近屈原作<楚辞>时代
楚国越人的「乐舞」。王逸<九歌>章句,有「昔
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
必作歌乐舞以乐诸神」之句。笔者以为『加威安都』
正沿续了一部分「礼魂」的遗风。昔日,每当伊班
族人行阵出战、馘首,有所斩获,必带回长屋举行
盛大祭典。祭毕,族人再歌舞以娱祖先「英灵」。
这是『加威安都』极重要的成分。自从布洛克王朝
禁止伊班族人馘首,百年以来,由於没有新鲜人头
的生祭。『加威安都』从此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与
色彩。每次祭典的举行终变成形式。近年来,伊班
族群的现代化,尢其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向下,一些
祖宗的规矩更见式微,更不说这个一生人难逢一次
的『加威安都』了。所以年青辈回到长屋,省亲之
外,就是寻欢作乐。他们把城市的耍儿都搬回长屋。
由於生活习惯之不同,『加威安都』在外族眼里,
似乎是以吃喝玩乐为主,其实皆不尽然。我们不可
勿略其古文化部分。毕竟,吃喝玩乐正是这古文化
的一部分。长久以来,我们常把伊班族人当成了落
後的民族、淫乱、杂交的一群人,尢其是女孩子沦
落欢场。所以造成一些误解。其实,我们若参考了
他们古文化的特质,必将会改变一些看法。可能出
自於无心的判断,<加威安都>的写作,就有这种
心里。他可能是从华人的观察。这可能发生在他与
伊班族群所产生的文化差异的问题。由於篇幅,我
们再举一例。

根据诗人注文,<加威安都>的用意,即把存在天
地间祖先灵魂送到极乐世界。这一点值得商榷。其
实「加威安都」的祭典本意并没有出现把祖先的灵
魂送到极乐世界。他们并没有通过「加威」祭典表
现了「赎罪」或「减轻」祖先在灵界的罪行。其实
伊班族人并没有把祖先的灵魂送住那里去,但在诗
中却不知不觉中以一个华人观点去看。 在我们华
人观点看, 不管属谁的宗教,人死了总归极乐世
界━是受佛教影向所建立的死亡观━我们观看了一
个种族的祭典,旋即进入思维活动,本是人类心灵
的基本运作模式,所谓的「二元对立」。此即,我
们与他们的分辨活动。但彼此不是对立,而是彼此
互为关连的对立才能产生意义。好比说,杜甫的
<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何以
「闻乌」会惊心呢?长久以来都容有许多解释。但
在一个伊班读者来看, 以二元对立论,可能是直
接的。 在战乱跟家人隔绝了三个月,在极渴彼此
通消息的时候,一只鸟叫或出现,不免想到鸟呜
在暗示家人遭遇了些甚麽变故,是忧、是喜,全
凭其中所示的凶吉。因为在他们的习俗里,鸟兆
是值得信赖的启示,所以直接了当地辨明兆象。
但是,这伊班的极乐世界可不能那麽直接了当,
让一个华人读者去作分辨。与此同理,孟南是谁,
也不是一个易於分辨的人物,在注文里被解释为
巫师、乩童:主持各种祭典兼土医之职。乩童与
孟南之职可说是天南地北。他怎能让我们去分辨?

沈厌旺在另一篇诗中,对此角色含胡地说:

这里只有苍茫和暮色
似 满足於无奈的失落
唯一的期 或是
抚摩创伤了的传统
演译鬼节...
孟南
像一段失落的经文
在寂寞的时代里
弧单地唱着
一遍又一遍父子相傅的
不曾明白过的
古老褪色的咒语...

我们研读一首以他族素材为背景的诗,是不能就作
品论作品,而须牵涉作品背後的世界。以这首<加
威安都>而论,极重要一点,是如何调整读者在读
此诗面对的问题,尢其诗人处理的,是一个关於他
族祭典。比如在说到「安都」,华人读者即刻想到
「鬼」与「鬼」种种形状,一般来说都不会讨人欢
喜的鬼。 但在伊班人来说,鬼即灵魂, 而且不会
如华人读者即刻联想到的鬼。在伊班人来说死去的
亲人与生时没有甚麽分别。而华人眼中的,人死了
就阴阳两隔,差异实在太大;不管二者的关系如何,
都出现一些禁忌。例如盂兰盛会, 大家认同的鬼
节,二者的关系是一在阴一在阳, 二个孤立的世
界。在人的一方有一种「讨好」的心理。在伊班人
的观点上看却不是如此;他们对人鬼如同陌路,是
不能接受的。

[四]
<加威安都>之写,暗示多於白描,间接多於直述,
向内心世界的探索多於向外现实世界的接触。诗人
的创作意图,不仅要进入自己内心,探寻生命,同
时亦希 敞开他这扇内心的门扳向世界的现实,掌
握了二方面的特质与融合。如此写作可见诗人的用
心。取景近似电影蒙太奇的镜头,里面又有小说意
识流,老实说这首诗是蛮有创意的,可惜,诗人在
写作的过程当中,头绪有点混乱。乍看起来,诗的
内容相当有深度,但问题的发掘多在浮面,而且几
乎失去自我控制力下,不由自主的心里状态。他选
择一个外族的习俗来作实验,似 难以应付,尢其
对所见事件发生,不能有所解绎,再加上主观的看
法,於是诗中出现浓烈视觉和时空交错的感觉,正
是他所受局限的结果。第九节诗以孟南独奏结尾,
是他对事件的逃避, 把心中出现的难题排拒在外,
解决了危机重新开拓一个生存的机运。诗人无能力
去破解这个问题而出此策。 就诗的写作而言,手
法高明;我们读到此, 已经受到诗人情绪的感染,
为着加威的场面而叹息。

质言之,沈厌旺以一个诗人的身分去观察这一次伊
班人『加威安都』而写出了他个人的经验与神秘。
我们相信用诗来表现的只是利用一些伊班族素材当
作联想。他以一个外族人的身分看到的这一次祭典,
可说是他受到外族文化刺激下的产品,是砂劳越多
元种族社会统合文化一个特质的反映。沈厌旺毫无
保留地写出了他的观察。创造了诗,表达了伊班族
传统习俗的式微。他不止相信它可以用来批评伊班
族社会,而且把自己的心迹具体扩大地托出来。至
於诗中太强调「性」,只是他这一组诗的沿续,那
是题外的解释。从中我们看出,其所表达的意与象,
根据西方文学的解释,性交即死亡。 另外二个譬
喻:吹筒、图腾,可列为战争,寻根的认同,无形
中加强我们对<加威安都>的认识。

总的来说<加威安都>并非一首祭歌,它,是一篇
想像之作,其趣味全在文字表现的奇特。可是,大
半是浮光片影。就在这浮光片之中,叫人强烈地觉
着,这次的『加威安都』的举行,是处於混乱、无
秩序之中。而此状态尚持续不断,至到诗的完结。
然而,整首诗实际的精神上,似 给人一种近乎不
动,以静为主的感觉。诗人内心各层次的投射使到
诗的表现较为间接。这些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诗
人对伊班族群的认识而产生了许多不为外人了解的
观察; 他希尽可能作出全面的观察, 又加上他急
於寻求「诗的形式的热情」,使到他所要表现的,
是其外形而非实质。另一方面,这首诗多少有用到
小说家常用的「全知」观点,我们都得按照他的角
度来看;除非我们对伊班习俗有所认识,不然,对
诗及事件便无法融会。我们以为诗人若要开拓这一
片天地,则须互相调整。简单地说,写作技巧,不
难克服,而文化差异之问题可得下一番功夫。虽然
如此,他以祭典为诗之经,以历史、现实、人事变
迁、个人感怀、政治与族人命运为诗之纬,认真地
呈现了伊班族与『加威安都』的今日与将来。不论
是往过去或将来,我们亦感到此时此刻伊班族人徘
各徊传统习俗与现代化的边缘,望向
不可知的未来,
可完全反映在这首诗
中,『加威安都』的今日,一
个失去的图腾。

被遗忘的乡野…序沈庆旺诗集<<哭乡的图腾>>


  • 田思

(一) 蜕变的前奏

当一个孤独的山林行者:"背着黄澄澄/像黄皮肤一样/
逐渐叫黑夜给噬蚀的夕阳”在默默地赶路. 他一行行饥
渴的足迹, 朝着归乡的方向. 而故乡,却迷失在苍茫的
暮色中.

当山林族群的长屋,在清晨"撑开多睫毛的窗/揉一揉/
那被雾锁了一宵的眼睛/向落居於此的朝阳/无精打采
地招呼一声 ".这原是猎人的部落, 却"隐隐地/像许
多被禁猎的野兽/远远地抛在浓雾里".

当长屋中主持祭典的 "孟南",在狂欢的节庆,在荡
不起回响响的长廊,绕着一圈圈不断重复的步伐,"像
一段失落的经文/在在寂黑的年代里/孤单地唱着/一
遍又一遍父子相传的/不曾明白过的/古老褪色的咒
语".

当八月乾旱的季节,"耕种的火/熊熊燃起/天空正在窒
息/土土地正在爆裂",而曾是 "黑壤朝天" 的沃土,
却在"刀耕火种" 者的手里, 让谷种"茁长成一株株/
贫血的瘟神 ".而那些独倚长廊 ,与瘦狗为伴的老者,
徒然嘘欷的,"只是手臂的贲肉/已在时间的皱纹里松
懈/只是习俗的长耳垂/已羞缩在耳珠里/只是黄灿灿
的耳坠/已变卖成骨董 ".

当山林溪畔那 "纯朴清稚的采蕨少女, 卸下了 "用
经纬清晰编织传统的`布娃'纱笼 ",以 "容易挥发"
的虚荣,走入 "一座饥 饿的蛛网 ",终於堕落"在繁
华世俗黝黯的/阁楼里/廉售裸贞", 而更多刺青纹身
的儿郎, 却用传统的槟榔剪"截断脐带和乡土的牵系",
并且 "蜕变成山林的弃儿/放逐在繁华的文明中 ".

当文明像一支利箭,"搭上现代紧绷的弓弦/射向古朴
的乡野',而为财团挖掘钜富的"木山道一直深入/深入
到山林的心脏 ",在摧枯拉朽般的电锯声中, 造成"山
林已失色/啜泣满山年轮裸裎 ";而那条山林族群的命
脉, 却任"浊泪汇流成拉让江 ", 无奈地"淤积成青
山乾渴的记忆/三分苍郁/七分惆怅 ".

当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无助与无奈中凝成低沉的叹息,
你会深深感谓,一座乡野将被遗忘,并且被长久地遗
忘.

那儿曾是广袤而富於生机的大地,原住民世世代代在
此过着原始而宁静的生活,在此繁衍,在此劳动,在
此歌唱。那儿曾有清澈的河流,纯净的蓝天,充满猎
物的森林,清幽芬芳的野胡姬 ...

如今在文明的冲激下,这片乡野已被遗忘。乡野的子
民,憋不住文明与繁华的憧憬, 纷纷抛下传统, 抛下
习俗, 涌入城市, 涌入物欲的无底洞; 换来的是失
望, 是失落, 是彷徨, 是迷惘; 以及像汗斑一样,
流遍肌肤的泪渍. 乡野只留下梦魇, 留下回荡的咒
语, 留下一尊尊 "哭乡 "的图腾.

这是一个山林族群在通向文明之前的挣扎和蜕化, 与
面对社会急遽变迁下所付出的辛酸代价. 砂劳越华族
诗人沈庆旺的诗集 << 哭乡的图腾 >> , 尝试为我
们描绘出乡野与山林族群在蜕变中的剥蚀画面, 以及
深深勾勒在画面中的粗糙线条, 仿佛一幅幅抽象而阴
冷的现代画, 以多视角的效果,向我们展示灵魂深处
的悸动. 作为一个手法独特的诗人,他选择了灰黯和
孤寂, 有时甚至是病态,作为整部诗集的基本色调,
例如:

将哭泣冷冷呼唤成一片痴妄/朝长廊一圈圈/一圈圈/
回旋/回旋这朵念乡的幽灵/无从应化/无从应化成孤
单的夜色
<<梦回乡愁 >>

"碎溢的汗渍沁不透/贫癯之容颜/憔悴/故乡蔓生的野
蕨/有着夜/染也染不黑的赭色/在荒芜乡土的雨霁/一
蕞蕞/一蕞蕞长成营养不良/伊人的发鬓
<<月晕熏醉的 >>

"寂静的夜常把忧悒/咳成一阵阵/的寂寞/我以醉晃的
步履/覆你轻轻的呻吟
<<我们的夜总是长得不见边际 >>

(二) 存在主义与 '四不挂搭 '

读沈庆旺这部诗集, 不由的使人联想起存在主义, 这
种於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未兴起於西欧的哲学思潮, 经
法国的萨特引入文学领域 (当时以小说为主),曾引起
广泛的影响. 萨特认为人孤零零地被抛到这荒谬的世
界, 心灵难免会产生被遗弃的焦虑, 痛苦, 烦躁以及
对死亡的战栗和恐惧, 故其作品中常流露一种悲观绝
望的情调. 存在主义兴起的原因之一, 即是科技文明
对传统世界观的冲激, 使现代人在存在意义的摄受上,
陷入 "四不挂搭" 的困境中.而对于一个突然陷入文
明包围的原始族群,这种 "四不挂搭 " 的处境更为
尴尬. 虽然沈庆旺在诗句中说:"森林里没有什么哲学/
哲学里也没有森林 "但他也强调:"没有森林的族人/
没有故乡/没有图腾的部落/是捻熄的香火 ".这就是
"图腾 " 这个意象在沈庆旺诗中重要的象征意义.

现代人在文明狂潮下的 "四不挂搭 "的处境, 借用唐
君毅先生的诠释是 "上不在天, 下不在地, 外不在人,
内不在己"。 "上不在天 " 是指宗教信仰的崩溃,神
失去庇护的作用. "下不在地 "是指科技理性一枝独秀,
自然世界沦为被征服的对象. "外不在人 " 是指人情
味被工业社会的冰冷的权力与义务关系所取代."内不
在己 " 是指人类在物欲膨胀下, 原本宁静自足的心
灵, 让位给纷扰不安的意识形态. 正如沈庆旺在<<我
蹲踞在那柱孤单顶端挖空心思搁
置明朝繁华的瓮中>>
所暗示的:


"或许/当宁静消失或许/当纯朴湮灭或许/当原始绝迹
或许/当山林消失或许/当乡土已没有乡土/我们将是
谁/谁将是我们/而冰冷的时代/像一只都市的性感生
物/总在引诱年壮的族人/交媾/之后/刺激成/没有乡
愁没有图腾没有刺青没有开敝胸怀的/快感"

(三) 文明的副作用

对於那些还没有全面经过文明洗礼的山林民族, 在还
未接受文明的教化与提升之前, 恐怕已 " 未见其利,
先见其弊"了. 请看沈庆旺诗中所展示的真实景象:

1. 原我的失去:

"要持续多久/同样的动作/磨弃旧有顽强的线条/
却划下新的败痕/我的雕像离我的面目/越来越远 "
<< 雕匠 >>

"自尊倾倾斜斜/倾倾斜斜在衣锦还乡的部落炫耀/
而长长长长的长屋/我们的根/竟没有一片板地/
容我站得稳/ "<<月晕熏醉的>>

2. 传统的 丧:

"走入繁华的云雾里/掌着千百年前的香火/
噢/祖先/您愿意时/就熄了灯吧/
我将部析你於幽暗/当所有的族人/
都褪下/兽皮战衣和 '达都 '/一切传统/
将在我心中消逝 "<< 倦 >>

"传统用槟榔剪/截断脐带和乡土的牵系/
我逐蜕变成山林的弃儿/放逐在繁华的文明中/
茁长 "<<血缘 >>

"走入节庆像/走入噩梦/挖掘陈旧的伤口/
痉挛在原生的凄叫/招唤人间残余的温情/
从血脉湍动结实的肌肉中/将乐极的/将哀伤的/
将迷惘的/将失落的/最后一次的/妄情/
摄尽忧虑/摄尽伤疼/文明已混浊我们的血/
民族的感觉已被同化 "<<加威安都 >>

3. 环境的破坏:

"当木山道一直深入/深入到山林的心脏/
深深刺痛原住民的梦幻/一切的梦幻憧憬/
在新月消逝无迹之前/跌跌撞撞在崎岖的山路间 "
<<有时酒与乡愁一样可爱 >

"我只知道/拉让江的浑浊/汇流许许多多/族人血泪
<<拉让江 >>

4. 迷途的堕落

"都市的锁总爱扣住我的欲念/也不知那一城那一市/
是我留连的梦 "<<浓浓酸酸涩涩的故乡酒 >>

"当心口上的脑袋/开始饿不择食/
当物质欲望膨胀族人的心灵/部落却越来越贫困/
当土著习俗地/一片片出嫁/祖先的汗水却一滴滴/
消逝/当族人以青春的肌体/交换货币/
部落的传统道德/却迅速地崩毁 "<<部落 >>

"文明的耻辱/教我们抛弃习俗的/无上装/
而在繁华世俗黝黯的/小阁楼里/廉售裸贞 "
<<一盏月亮的灯 >>

5. 政治的遗症

"至於绝对依从族长一致信行的步伐/已颠簸成/
数个极端混淆不清的政党喽罗/政治黑手/
掰开了朴素耿直/脾气暴烈的族性/
政治理想和长屋牢不可破的神话/开始分庭抗礼"
<<长屋里的神话 >>

"正当发展变成政治手段/有人租赁土著习俗地/
有人出售廉价体力/有人在农作物败退之际/
往来於镇上买醉 "<<蒌缩的部落 >>

作为一个头脑清醒的诗人, 沈庆旺是带着同情心与不
平心去描写山林族群在过渡向文明的荆棘路上所经历
的惶惑与痛苦. 这种同情心与不平心乃源於 "共饮一
江水 " 的兄弟般感情 . 但诗人毕竟不是这个族群中
的一份子, 不是他们的代言人. 他只能以现代人的
冷静观照和省思, 去表达自己心中的感触. 如果在反
映现实的观点上有所偏颇,这种偏颇是可以原谅的.
诗人对於山林族群的落後产生忧患, 但对於文明给他
们的冲激有更大的震撼, 所以揭露了文明所带来的许
多後遗症, 对那些畸形的现象有所质疑.我想这也是
一个忠实的艺术家的局限性. 他只能以艺术手法揭示
现实的问题, 而不能给这些问题提供答案,答案应留
给哲学家或社会学家们去解答.


(四) 弃乡与乡愁的矛盾

但是, 人类社会的发展, 总是朝着现代化工业化城市
化的趋势走向, 这也是扭转不了的客观规律. 有些民
族由於世居山林, 民风闭塞, 没有顺序走完他们演进
的历史过程,当文明冲激下的突变到来的时候, 他们
就会茫然失措,就会颠踬跌扑, 晕头转向. 这是值得
同情, 关怀和协助的.但这不是一个诗人的责任. 作
为一个有良知的知识份子,沈庆旺在冷静地剖示了他们
落後的传统之余, 由於诗人本身曾受过存在主义的影
响, 对文明强势文化入侵山林族群的激进方式, 不予
苟同. 对人类原来的根--大自然--的迭遭破坏, 免
不了心存惋惜.於是在他的诗中, 出现了以"乡愁 "
为旋律的一些变奏. 这里的 "乡愁 "与其说是对逝
去的乡野的眷恋, 不如说是对整个母性般的大自然
的孺慕之情 :

"我的故乡在江的源头/是谁与我共掬一江之水/
品尝乡土的醇香/我裸身的乡愁/
我裸身的乡愁搁浅在石滩 "<<哭乡 >>


"像一尊空寂根生的墓柱/要屹立或是枯坐/
要枯坐或是横裎/那越奔越远/愈思愈淡的乡愁/
已被冷落成片片/不能拼凑不能转化的/悲哀 "
<<梦回乡愁 >>


"当我们侧转身躯/便可消除坐骨神经痛/
当我们一起走入同一座森林/都能采集到/
彼此的需要 "<<一朵不下雨的云 >>


诗集中的许多篇章, 一方面写出山林族群在文明狂潮
下的命运浮沉, 一方面也写出他们的无助感和挫折感.
但是作为这个族群以外的旁观者, 总不能叫他们不要
进步, 不要文明, 永远安於原始和落后. 纵使换个
立场, 作为山林族群的一份子, 为了要摆脱山林的
浓雾, 去享受城市的阳光, 不惜弃乡远扬, 抛弃传
统, 甚至把乡野当作一个禁锢的诅咒; 但是, 血浓
於水, 血缘和肤色, 已给山林子民留下刺青般的胎
记. 当他们从城市的喧嚣红尘中偶然清醒的时候,
他们不能不想起乡野, 想起族人, 想起同胞的命运.


这种矛盾复杂的情绪, 可以从以下的诗句总感受到:

"月是失色的脸/山林是否依旧寂寞如昔/
思念的时候/斟上一杯/浓浓酸酸涩涩的/
故乡酒/拒绝乡愁<<浓浓酸酸涩涩的故乡酒 >>


"呵/我太亲太亲的故乡人/土地正在受难/
天空正在受伤/是谁愿意别离/是谁愿意活在思念里/
是谁愿意拥抱无奈的乡愁 "(同上)


正因为有了这些矛盾, 沈庆旺在诗中有意流露的"回归
自然"的思想, 便染上了无奈和悲剧性的色彩, 那些游
离於主旋律外的 " 乡愁 " 调子, 成了一丝丝潜意识
的缥渺的呼唤.沈庆旺在表现这种微妙复杂的情绪时,
手法有独到之处:

"天空一只无助的犀鸟终於栖落下来/
粗糙的咏叹还给粗糙的泥土/你多茧的指头早已风化/
我正要回去/回去一座亲切的山林/像那个年代/
祖先裸着脚板根植在弹性的土地上/凝望粗糙的泥土/
交感着相依的默契<在你专穆凝视中凝成的一座山林>


(五) 冷冷介入的艺术手法

以原住民的生活为题材, 而要以现代文学的触角去测
应他们 心灵深处的悸动, 那必须要求诗人对於这两者
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我想这点沈庆旺是做到了.南美
洲最著名的作家, <<百年孤寂 >> 的作者马奎斯曾指
出 : "我读过戴着现代主义有色眼镜的洒尔戈里, 康
拉德和本世纪初拉丁美洲热带习俗作家,以及其他许多
人的作品, 从而发现在他们的观察之间存在着极大的
差距. 有些人只是罗列现象,而罗列得越多, 他们的视
野就越显得狭窄. " 沈庆旺的诗具有现代诗的一些手
法, 但不全然是现代主义的, 他也具有现实主义的较
客观性反映和事物内在连系的韧带; 在引起读者的思
考方面, 不至於停留在罗列现象或 "猎奇 "的动机上.

在诗的手法上,沈庆旺较多采用了 "冷冷介入 " 的方
式.诗中大量运用了第一和第二人称, 就是方便这种方
式的进行.

谈到诗的语言技巧, 沈庆旺有自己的风格, 晦涩和明
朗互见, 通顺与犯驳并存, 概念术语似乎有滥用之嫌.
在意象的经营上有时也刻意求工, 甚至在险僻处见奇
崛. 除了一般的比喻和象征, 可说用得生动之外, 别
具姿彩的手法也不罕见:


1. 化抽象为具象

"窄瘦的独木舟驮起了/种种矛盾的现代思想/
一条四脚蛇在窜逃 "<<一朵不下雨的云 >>

独木舟是山林民族原始的交通工具, 象征他们思想领域
的纯朴, 对矛盾的现代思潮有负荷超重之感, 而四脚
蛇常在丛林或沿泽中流窜, 象征惶惑不安的心态.


2. 复沓

"孟南休止的绝唱在夜底/搜寻他的古代在夜底/
搜寻他底的传统在夜底/搜寻他的哀伤在夜底/
搜寻他的存在/在夜底/搜寻大的本质/而夜/
竟是他 "<<加威安都 >>

这是写祭司在长屋念祈祠的情形. 复沓单调的语句, 表
现了时间的停滞感和气氛的沉闷.


3. 图象效果

"山林的荒冢
总爱把思念
孤独地雕刻成



腾 "
<<哭乡 >>


由 "一柱图腾 " 四个直排文字搜组成的图象效果,
可说不言而喻, 而且起了延缓节奏的作用.


4. 扭曲变形

"我无法抚慰/那化石般濯濯的山峰/
凝固在畸变的太阳下/像一颗/不再害羞的乳房 "
<<一朵不下雨的云 >>


"琐骨锁不住青春/肋骨根根挺突/似在努力地/
把薄薄的胸皮撑起 "<<伊匿 >>

通过这些病态的描写, 扭曲了事物原来的形状, 加深
了画面的沉重感和张力感.


5. 意识流

"一片片倒毙的树和/童年醉卧在/憩睡尿溺过的/长长
长廊/骨骼间缝的今夜/酒後肌肤激情的节奏/在咽喉/
绽开/山林已失色/啜泣满山年轮裸裎 "
<<加威安都 >>

这是写长屋居民在狂欢激情中恍惚的意识活动.

<<哭乡的图腾 >> 中的三十首作品, 可说是一系列
结构不很严谨的组诗. 作者似乎有意从各个不同的角
度来 辐辏成总体的主题, 有时难免出现内容重复之
币, 一些较晦涩的文字也不好理解. 我想如果读者稍
有涉猎哲学或民俗学方面的知识, 可能较易读懂. 这
与纯文学的欣赏恐怕有些杆格. 这也与沈庆旺诗艺的
未臻完全成熟有关. 而且,他的作品内容一涉及现实
社会的尖锐问题,诗句就显得生硬而浅露, 流於概念
化的直陈, 与描写传统的那些象征或隐喻手法大相迳
庭.这不能不说是 <<哭乡的图腾 >> 诗集中的最大
缺点, 可以举出的例子有:

"政治冲激下的/狂流/在选举过后/只是一声声叹息/
那些吃吃喝喝喧喧闹闹/繁忙的日子/
都封存在开票後的记忆中"<<长屋里的神话 >>


"老师是从很远很远的城市中流放来的/语言不通/
无所谓/反正用国语教学/反正不教原住民文化/
反正上课下课"<<部落 >>

所以, 从纯文学的角度来衡量, 我还是比较欣赏集子
中几首构思比较完整,形象比较集中和凝炼的诗作, 如
<<哭乡>><<雕匠>> 与 <<伊匿>> 等.


(六) 期待叙事诗的创作

以原住民为题材的诗集, <<哭乡的图腾 >> 在马华文
学中可能是第一部. 诗集内容以犀鸟之乡--- 砂劳越
州为背景, 它本来就是一个多元民族的社会,拥有二十
多个不同的种族, 其中很多是属於较落后的山林族群,
为这部诗集的内容提供了基本的素材.

沈庆旺在些这部诗集之前, 曾经深入长屋区, 与许多
兄弟民族相处, 对他们的生活和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他花了几年的时间构思和写作这批诗, 在结集出版时
舍弃了其他类型的诗篇, 不予收入, 可见沈庆旺的文
学企图. 不管他的企图是否能很好地达到, 他的努力
是值得肯定的. 他着眼於乡土题材的做法也是值得嘉
许的. 当代拉丁美洲文学的开拓者, 曾荣获诺贝尔文
学奖的危地马拉作家米格尔.安郝尔. 阿斯图里亚斯
在谈到拉美文学时, 曾说: "我原来并不想当作家,
总未下过决心当作家. 我只是想找到某种方式来表达
我所感受到的事物. 我相信那些愿意以本大陆印地安
人的原始资料和人民生活为题材进行创作的作家,只
要质料运用得当, 如同我所做过的那样, 而不是陷
入过分的 '风俗主义' 或者走向另一个极端, 满足
於世界主义,那么我的创作经验将对他们有所裨益.
"是的, 作家先得有所 "感 " , 然后才能有所
"作 ", 只要他的所"感"是基於人类良心, 基於对
人民和乡土的热爱, 便能在广大读者的心中引起共
鸣. 所谓 "越是乡土的, 就是世界的." 只有掌握
了文学的特殊性, 才能表现人性和人类遭遇的普遍
性.

以诗歌去表现原住民的历史, 文化与生活, 是一件
和艰巨的艺术工作. 通常要写得较具体生动, 必须
有一些故事和吸引人的生活细节作为材料, 并以更广
大的历史空间和人类活动空间给这些作品厘定明晰的
座标. 成功的例子,像美国著名诗人郎费罗的<<海华
沙之歌 >> , 以及中国当代的一些少数民族叙事诗
如<<孔雀 >><< 阿诗玛 >> 等,都可以作为借鉴的
对象. 特别是表现美洲印第安人拓荒精神的<<海华
沙之歌>>,把神话, 民族性和大地旺盛的生命力揉
为一体, 充满了迷人的艺术魅力, 是真正值得学习
的优秀作品.
听说沈庆旺已在收集一些民族故事和传说资料, 我在肯定
他这部<<哭乡的图 腾>>之余, 殷切期待着他所写的叙事
诗的出现. 20-3-94

激情时代的理想驱歌:读雨田的阔别

  • 田思

有机会读到六十年代砂劳越诗人雨田的一叠泛黄的旧
诗稿,平静的心湖不禁掀起波澜;仿佛听到杂沓的时代
脚步,在历史的转折下渐行渐远,只留下伤残者仆倒的
血迹和阵阵在空间里偶尔回荡的歌声。

五、六十年代之交是个热火朝天的时代,反帝反殖,
争取民族独立,像一股无坚不摧的狂飙,席卷整个东南
亚。许多在这个年代中成长起来的青年,怀抱着远大的
理想,以国家民族为己任,誓把家邦的落后面貌彻底改
变,决心为同胞们摆脱贫穷困苦的命运。他们在集体主
义精神的感召下,筹组与拥护合法的政党,深入穷乡僻
壤,把进步的政治意识带给土着同胞,与他们一起生活,
一起劳动,为促进民族团结与创造美好的明天而跋涉奔
走,不辞辛劳。这些年轻的社会工作者的无私胸襟与理
想主义的精神,的确曾把巨轮推向一个旭日初升的方向。
但世事难以逆料,突然一声霹雳,风云乍变,山河泣血,
颠沛流离,乃至失去自由的灾难就在前面等着他们,激
情时代的理想主义者的驱歌,变成了一阕阕凄绝的悲歌
挽歌。许多身受者在缅怀“逝者已矣”的沉痛心情下,
恐怕只剩下数声无奈的唏嘘罢了。

尽管如此,当历史的巨轮已颠簸过这一段极其坎坷
的历程,当这片土地上出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气息,沭浴
在和风熙日下的人们,能不为当年这批热血青年所浇下
的血汗而心怀戚戚?能不为他们当年满怀诚挚的正义歌
唱而肃然动容?

在这种心情下我翻阅了雨田好几首写于六十年代初
的诗歌,并且为其中一首题为《阔别》的情诗所深深感
动。

雨田在诗后附记中透露,他的爱人当年曾是某合法
政党的基层干部,在党的号召下,到拉让江流域的民族
区去招收党员,为该党争取自治独立的政策展开宣传。
作者本身那时在油城美里工作,因思念远别的爱人而写
下这首情诗。

诗一开头,描写诗人在一天的忙碌之后,倚在窗前
小憩,看到幽静柔美的黄昏景色,很自然地想起远方正
在涉水翻山的恋人。诗人以巧妙的笔法引出这种绵绵的
思念:“翅膀乘着情思的胳膊/驾一丝风儿/跟着你/
在丛林野岳穿梭”;而读者也仿佛随着诗人所展开的心
灵翅膀,轻轻地伴着它进入一片奥秘的丛林。“看烟霞
雾海和/山峦情意缠绵/听清脆的鸟音揉成新歌/一双
麋鹿在树下闲逛经过”。原来诗人所心爱的少女,就在
那奥秘的丛林怀抱中探索,她所探索的想必就是祖国光
辉的明天吧。

诗的第二节,诗人发展了对爱人的思念之情,并在
意境上作了一些转换:“曾有多少这样的时刻/握着你
从浅滩激流里/掏来的石卵/这时刻你应坐在平滑的大
石上/在瀑布飞流旁洗澡/或者正是你思念我的时刻”。
在这里诗境很自然地出现了“主客易位”的变化,衬出
这对恋人的相爱之深,两情相悦,心意相通。接下来,
诗的调子随着诗人对理想和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而逐
渐变得高昂起来:“伫立在大山的峰巅/俯瞰滚滚的大
江飞涛雷动/震撼着/像要喝醒渐渐迷糊了的江山/我
尽让遐思驰骋/追随你惯于跋涉长途的脚步/犹豫着只
怕赶不上/你富丽神奇的生活”。然而诗人也深深体会
到其爱人为集体事业而跋涉山野的难辛,他的诗句带出
了具体的描述:“一荫老树/一条横枝/搭上一个篷帐
/再不然/在枝桠间挂一块麻布/憩息一个夜晚/等着
天明去赶路”。这种艰辛是有回馈的,也是其爱人工作
干劲的慰藉:“有多少赤膊的豪迈兄弟等着你/诉不尽
的豪情盛意/愿上苍的赐予/他们会留住你/在这安适
的夜/叫你和伙伴寄宿在长屋里”。

在第三节里,作者将他和爱人的理想升华,以大自
然的壮观来衬托彼此广阔的心胸:“你望穿了河山/我
与海洋作伴/你看惯飞瀑横扫拦江石柱/我看惯怒涛崩
空卷岸”。这“江山多麽娇娆”正是这对青年努力工作
的力量泉源。在这里,作者避开了“我要为祖国而献身”
这一类概念的表白,把诗境跳接回来,抒发了期望有情
人幸福团聚的心愿:“有朝一日/倚在波涛上的长桥栏
杆/携手同赏初升的太阳/望浩瀚的南中国海/擎起千
万把波澜/接上万里晴天/对这一片景致/让我们互诉
阔别/再比一比怀抱”。最后两句,仍然扣紧他俩对集
体事业的忠诚和持续的信念,把“小我”之情融入“大
我”的前景中。这便是那个时代理想主义者的典型形像。

总之,这首诗感情真挚,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语
言明朗亲切,可算是六十年代的一首隹作,在二三十年
后的今天读起来,仍有一定的感染力。由于客观因素,
许多六十年代的砂华文艺作品已大部分散失或湮灭,幸
好六十年代作者之一的雨田保存了他这首隹作,使我们
得窥当年的文学风貌。对于有意整理砂华文学史或研究
社会思潮演变的人来说,我愿意向他们推荐雨田的这首
诗。

2009年8月28日星期五

后院的绿

后院的绿
是母亲汗水

浇灌
每一株药草
是爱心的
呵护





















2009年8月27日星期四

散文——真善美的语言桥梁(林离下篇)

笔会顾问徐源福(左)颁发童诗创作奖。


蔡宗祥主席颁发最佳指导老师奖。


林离在美里笔会主办的文学讲座与文友分享书写散文的心得。左为讲座会主持人陈美仙。

  
  

图与文:杨顺才(美里)


  写散文是林离的兴趣,也是他的专长。他对散文有股特别的情感,并形容散文的书写,可让我们开启封闭的心灵,直接用心去感受散落在时间走廊的精灵,用文字捕捉起来,化作永恒的篇章。
  在美里笔会五月廿四日主办的文学讲座会,林离与文友分享个人的「散作创作心得」指出,廿一世纪的世界是一个迅速和剧烈变动的世界,我们在一个科技日新 月异和网际网络无孔不入的时代中生活,每天情绪波动大起大落,心头总无时无刻交织失望与希望,痛苦与欢乐。在现代都市的浮华喧闹与紧张匆忙的生活节奏中 ,长期面对学习和工作的压力时,总是让人容易感觉疲累厌倦,希望能逃到无人烟的小岛或海边舒解情绪。但如果此时能读到一篇好的散文,就有如干枯的心灵被澂 澈甘甜的泉水滋润了一般,身心的疲惫洗涤一净,心情也会安定下来。
  相信大家都有同样的感觉,阅读一篇好的散文,不仅是和作者做心灵上的交流,更是在优雅的文字中体味人生的哲理,感悟生活的真谛,陶冶性情之际又舒畅胸怀,有时更能启迪思想上的创意,突破个人成长中时常碰到的瓶颈。
   他称,散文是真善美的语言桥梁,它能给人以真诚淳善美好的感受,然而什么样的散文才是优美的散文呢?中国作家秦牧曾说:精粹警辟的,谈笑风生的,亲切 感人的,玲珑剔透的,使你读时入了神,读后印象久久不会消失的散文,还是不多。他指出一篇好的散文,除了文字技巧外,还应该通过各种各样的内容给人以思 想的启发,视野的开拓,情操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
  其实在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经过时间的流动与空间的递变,在不同的时空里,多少都会留下一 些看不见的东西,或情爱,或关怀,或思念,或期许,或真挚,或感动,或喜悦,或悲恸,诸如此类的感觉就像看不见的精灵一样,在时间走廊里飞舞,停留,然后散落并隐藏在记忆中某个角落,等待发掘。
  法国作家圣修伯里在《小王子》书里提到一个秘密,借狐狸的口中说出来:使一切美丽的东西是用眼睛看 不见的,只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可惜今天,许多人的心灵都开始盲目(麻木?)了,瞎得看不见的眼前许多美好的东西,只会自怨自艾,陷入冷漠的深渊,变得 毫无人性。而散文书写,正是让我们开启封闭的心灵,直接用心去感受和发掘这些无所不在的精灵,用文字捕捉时空的吉光片羽﹐再技巧地将它们串连起来,变成永 恒的篇章。

散文的定义

  何谓散文?曾经有位作家开玩笑说:一个人平平常常走在路上就像散文。可见散文是所有文学体裁中最自由活泼,最坦率直接与无拘无束的文体,它或轻便灵活,便于抒情写景,或嬉笑怒骂,便于进行思想交锋,或娓娓道来,便于漫谈人生。
   在西洋文学中,所谓的散文“PROSE”,可以是一篇历史报告、一篇哲学论文、一篇政治宣言、一段小说片断,它甚至可以是戏剧中的一个角色的一段 精彩的谈话。由于“PROSE”什么都是,所以它什么都不是,在西洋文学中,它只是由辞藻组合而成的语言工具或媒介,以达成一部文学作品。
  在 中国古典文学中,散文一义却概括了论说文(哲理性的),叙事记录文(历史性的)及说明文(实用性的)等。散文在中国文学史中的确占着一个极重要的位置﹐汉 代有散文家扬雄、司马迁、班固等,唐宋八大家,明代散文家归有光、袁宏道,清代散文家颜炎武、方苞等。中国历代较著名的散文甚至可追溯至老子的《道德经》 、庄子的《逍遥齐物》、孔子的《春秋》、左丘明的《左传》、诸葛亮的《出师表》及文天祥的《正气歌》等,历史性与哲理性兼容,而且阐述观念和抒写情绪,几 乎包罗万有。
  其实汉字散文“PROSE”“ESSAY”,更有散步的文字的韵味,在文学时空里飞散飘落的文字,更显散文的随意浪漫,让人有更多的联想空间。文字是表现人性和传达思想感情的一门学问,而现代散文更是 集诸美于一身的文学体裁,散文写得好,处处可见珠玑,仿佛让人看到生命中随处都散布闪亮的珍珠,使人惊叹,也使人欣喜,但若不用心去读,用心去体会,这 些珍珠往往就如沙粒一样被人忽略。散文书写,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作者用来表达内心深处的宁静思索和探讨灵魂真善美的最佳管道,原因在此,就如含着珍珠的贝壳 ,能否见天,全看作者的功力和读者的造化。

散文的定位

   台湾作家王文兴曾说:诗是文学中跳芭蕾舞的王子,而散文则是漫步于万千风景道路上的路人。由此可见,诗的贵族气派和散文的平易近人。诗人余光中对 两者的区别作了最简单的解说:诗是诗人对自己说话,不小心被人偷听了。散文是有话要说,与读者对话。他又打趣说他写诗是为了自娱,写散文是娱人,写评 论,尤其是写序,是为了娱友,而翻译则是娱妻。其实诗歌是诗人对自己的心灵对话﹐散文则是作家与大众对话﹐评论是应付朋友所邀盛情难却,而翻译所赚来的较 固定稿费则是取悦太太,成了她的私房钱。这是题外话。
  1975年马华作家温任平和温瑞安两兄弟在「回首暮云远」一书里的《对话录》中,企图为 散文定位,因为在之前,台湾作家颜文叔在他的文学经验一书的《文学类型的观念》里,用西洋文学观点的说法,把第一层次文学类型分为三项:()诗歌、 ()戏剧及()小说。他把散文(包含议论文、说明文、记叙文、小品文、应用文、游记、随笔等)放在第二层次文学类型,列入了小说的范畴。温氏兄弟不同 意这点,用了极长的篇幅论证,以中国历代散文发展至今为例,把散文定位在第一层次文学类型的第四项,即:()诗歌、()戏剧、()小说及() 文。
  通常来说,小说、诗歌和戏剧在结构上,或是在格律、剪裁、对话等安排布局上,都有较严格的要求,有一定的规格可循,但散文却是可以随意自 由地抒写一己的经历和感受,描绘零星碎落的人生片断。因此温氏兄弟对散文的地位的肯定,个人相当认同,也支持他们的说法,在散文的幅度(增加)、意义(增 广)、结构(稠密)、境界(深度)、意象(精炼)和句法(弹性)作出更具价值的表现。
  总而言之,在这四种文学类型中,诗是人生的意象化,戏剧是人生的直接透露,小说是人生的戏剧化,而散文则是人生的哲理化,各有各的定位,也提供了四个创作的活动空间,而且各自拥有相当的收获与成果。

散文的类型

   散文的发展,从春秋战国以降直到近代,并不是平静的,其间波澜迭伏,风起云涌,风格趋向与形式内容都在不断变异。从唐宋八大名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苏轼、苏辙、王安石、苏洵与曾巩)至五四运动后的梁启超、胡适、鲁迅、梁实秋、林语堂、徐志摩、郁达夫等至近代的沈从文、冰心、何其芳、张爱玲、余光中 、杨牧、张晓风、余秋雨、席慕容、简贞、三毛、张曼娟等,由文言文至白话文,经典迭出,屡创新格局,精彩万分。
  根据温任平温瑞安两兄弟的说法,散文除了是第一层次文学类型的第四项外,在第二层次中也可分为:
  纯散文狭义的散文,感性抒情,知性体悟。
   广义的散文,理性写实,如新闻报导、时事评析、科学说明、记录随笔等。
  无论任何类型的散文,都在透露出作者的一种观念,一种哲理,纵使纯粹是极个人的,他都会企图说服读者,灌输作者的人生观和对事物的看法,虽然可能不是人生的直接反映,但却是思维的直接投射。
  按照现代散文书写的趋势,散文可以再规划出下列几种文体:
  记叙文记事叙述,写人事描景观,以物咏志。
  抒情文记录主观感情表现和抒发个人思路感悟。
  专栏小品现代媒体产品,短小精悍,讽世论政,内容五花八门,语言简洁利落,如今的网络部落格文章有些可归类于此。
  游记全球化的关系,游记体散文相对蓬勃,如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行者无疆,自成一派,异地记事描景加历史诠释,屡有佳作。
   以上的分类有些可能比较笼统,纯散文重感性,长以抒情,知性可能不足,而杂文则重实用,长于达意,不过两者并非截然可分,因为杂文写得好,可以当纯散文 欣赏,而纯散文也往往有为实用目的而作,两者皆可调换位置,并没有固定的目标。这些都是个人看法,若拿狭义的散文(纯散文)为例,譬如:徐志摩、张秀 亚、胡品清、西西、张晓凤等的作品,是纯文学,而广义的散文(杂文),譬如:余光中、丰子恺、刘庸、三毛、南方朔、张作锦、邱立本、马家辉、陶杰、梁 文道等的作品,条理分明,文字整洁,形像生动,尽管通篇不涉柔情美景,但由知性转入感性,文气流转,逻辑圆满,也可当作纯散文来欣赏。一篇作品不管出发点 是为解决问题,沟通社会,或抒发个人论点的评析(如歌影书评),只要作者有真挚的感情﹐深刻的思想,而又善以文字来表达,那么就是一篇好的散文。

散文的内容

  波兰作家以撒辛儿说:文学是一种没有方向的力量,好像海洋的浪花那样激发我们的心灵,令我们想起千万种心事。好的散文就有这种力量令人顿悟禅释,感动人心的除了写作技巧,最重要的就是内容重点能否发挥到位。
   相信大家都读过朱自清的《背影》,这篇散文篇幅短小,却具有经久不衰,扣动人心的力量。该文题材极其平常,几乎每个人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正是因为平常 ,反而难以下笔,而朱自清采用回忆性的抒写,表达的感情却极为真挚深沉。它通过描绘父亲给儿子送行时无微不至的父爱,抒发了思亲的感情,平淡中更见悲酸怅惘,而且首尾呼应,把中国传统家庭感情压抑全勾画出来,只透过父亲那肥胖蹒跚的背影,便把父亲对儿子的爱怜及儿子的心理变化全盘托出。
  散文的 好与不好,除了遣次用字恰当,内容的繁复简单并非重点,主要在于作者所表现出来的温暖人性和爱心,自然无做作,这才是隐藏在文字里的精灵,散文的精华。内 容不怕简单平凡,别人写过的题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都可以下笔,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能否感人肺腑,全看各自的慧心巧笔。
   好的散文具有怀德、怀生、怀善的特质,内容包含社会的道德观,对生命的关注和人性美好的一面。在此,笔者想强调,书写创作时,内容的取舍,必须有所信,有 所本和有所守,而且最重要的是具有热情,真心,人道和生命。有所信,才会有艺术的良心;有所本,才会有道德的勇气,有所守;才会有恬淡的胸襟,方能写出一 篇有生命的文字。

散文的语言

  余光中在《逍 遥游》散文集(1974年出版)里,自认尝试把语言压缩,槌扁,拉长,磨利,把它拆开又拼拢,折来又叠去,为了试验它的速度,密度和弹性。他当时企图把整 篇文字做到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步步莲花,字字珠玉,绝无冷场,而且他也做得相当成功。可是在二十年后,他自己在《凭一张地图》书中承认那时写散文,风格 飞扬跋扈,意气风发,技巧触须奋张,笔势纵横,属于实验精神。今天,他已转向客观叙事,由主观强烈长而紧张快而回旋的句子转趋于自然从容朴实,如下例引自 《凭》书中《落日故人情》里的句子即可看出一般。
每天黄昏我就坐在这样的窗口,守望着南中国海北面的大门。西子湾的落日是这一望海阔天空的美感焦点,一切遐思于远望的火艳靶心,天的苍苍海的茫茫有了这一丸夕阳,游目骋怀,也就有了定位。
  书,总是摊开而不看,笔,总是握而不写。因为这是最可惜的时刻,若不观礼,转瞬就日落水寒,夜色四起,这世界就由灯塔来接管了。落日,是天的回眸,睠顾着人间,但也是人的回眸,神往于小则一生一世,大则悠悠的历史。一切故事到结局的时候,总是有一轮夕照的吧。
   年少时字字推敲,咬字嚼字,钻进晦涩句子的象牙塔,虽然通篇紧凑,但内容空泛,读来让人费神吃力。这是每个有企图心的作家必经之路。年长后清风明月,用 字越见精简,便是应了人生磨出来的刀:语言属于时间,沉默属于永恒,无声胜有声,到了最后,真正的作家仿佛都患了失语症,慢慢把生命的量音关小,有些 甚至关掉。
  马华作家傅承得强调语言的具体,描写抽象事物时,尽量使用象征,隐喻,明喻,比拟等手法,避免陈腔烂调,用想象新颖奇特,意象贴切 的比喻,如下例:如果天空是一张盟书,月亮,就是我为你盖上的印章。这是男生对女生所立的誓盟,以天空和月亮的天长地久,比喻我对你的爱,气象宏伟, 我永远爱你的层次超出不止百倍。
  总而言之,散文贵在扎扎实实娓娓道来,文字马步好,言语或阳刚(余光中)、或婉约(叶珊)、或明朗利落 (张晓风)、或简洁爽快(简贞)、或感性(蒋芸)、或纯朴(也斯、西西)、或灵娇豪气(李默)、或巧思妙想(朱天文),这些个人风格,只要勤于笔耕,勤于阅读,勤于思考,就会慢慢自然形成。

书写散文是时间绘画

文学如同溪涧,允许不同姿势的流览与品味。好寻思的人,临流自伤,说人生是不可眉批的东逝水。自诩清高的人,水清濯缨,水浊濯足,一向自在。至于率然天真的人,俯身溪岸,一咕噜一咕噜地畅饮,把自己喝成一条支流。
   这是引自台湾作家简贞的一篇短文《伏流》,说文学观念主义的异同,不应该影响创作。其实爱好文学者,在真正的文学空间,一切主义都不应该存在,一切主义 都应该被认可,差别只是个人的审思角度,如何看待文学作品,甚至人事。不断自我更新,不固步自封,不矮化谄媚,也不故作权威,那么文学创作的空间决不局限 于一般主义纷争否定彼此之间,而是更自由开放,更广泛的空间,取长补短,相辅相成。
  写作时保持开放豁达的心灵和思想,不排斥,不盲目追随,别 陷于主义理论巢穴,要知道,摇旗呐喊某某山头主义论者,往往只是一些障眼法和权威感作祟,最后留下来的,还是作品。所以创作是最重要的,除此无他。各类作 品,必有其读者群,如水之冷暖,人各掏之,感觉不同是必然的。
  散文书写是时间的累积,一个生命体在时间洪流中的感性知悟记录,文字如同精灵, 将记忆里的吉光片羽摘取下来,谱成永恒的篇章。当你的笔尖涓涓流出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时,记住,文字本身没有生命,是你付出自己的生命来写生命,你不只是在 书写个人的存在,而是纪录某一段时空。散文书写,对我来说,就是时间绘画, 素描或速写,全在于你。
  诗人席慕容说:在心灵最幽暗之处,生命 因诗而苏醒。林离勉励本地年轻文友说:你们的青春因散文书写而更美好,因文学而无悔。在籍学生若能好好珍惜在书院的日子,用文字去关心你的周遭,生活中 有许多感慨,许多无法掌握的事情,个人的脆弱和孤独,生命里不能承受的轻,无一不是写作素材,都可以透过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永恒的回忆。若干年后,当你回首,你会发现,这将是你生命里最难忘的一段黄金岁月。
  对成长过程中,每个曾经收留过我们的地方,心存感激,因为这里的一切让我们年少时盘踞在灵魂深处惶惶然有了庇护,让我们安稳成长。通过阅读与学习,我们与一些深邃的心灵相会,和文字中隐藏的精灵窃窃私语,达到精神的充实,心灵的洗涤,生命的品味和人生的顿悟。
   当我们书写时,是在间接地阅读自己,一种自我省思,而阅读别人,则是一种启发。好好珍惜当下,因为时间一直在流动,你现在看到的日落晚霞跟下一刻永远是 不一样的。珍惜眼前,活在当下,记住,再美的风景也只是在经过。今天在这里与大家一起分享散文书写的美好经验,也只是不断地在经过,这是我们在这里的每一个人,此 刻生命共同走过的痕迹。
除了希望大家在读完一篇好的散文时,真真切切地感觉文字的力量,启迪创意,好好享受阅读的乐趣,我更希望年轻文友永保赤子之心,有书为枕,有友相伴,有梦相随,并努力创作,将来娱己的同时,也能娱人子弟!

业余写作人 林离/一字值两块半(林离上篇)

美里市长赖耀松律师为文学讲座主持开幕

美里笔会配合文学讲座主办的书展

林离1996年出版个人散文集《水印》

林离:写作过程最重要的是开始的那段酝酿期

  
图与文:杨顺才(美里)


  听林离讲散文,印像最深刻的是他幽默地把自己形容为「一个字值两块半」的业余写作人。
  524日,出席美里笔会假富丽华购物中心主办的文学讲座,第一次与古晋业余写作人林离见面。他是文学讲座的两名讲师之一。
  古训「书中自有颜如玉」及「书中自有黄金屋」,是为了鼓励学子努力向学。而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过去的确有不少读书人因为努力求学而考中状元,做上大官,享尽荣华富贵,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当今社会,也有不少文人雅士,凭着这股信念,苦学奋斗,成为了「一字值千金」的名作家或名书法家。

一字值两块半典故

  说起林离一字值两块半的故事,原来与他于2007年荣获《星云文学奖》有关。当时他写了一篇文长2000字的散文《江山无尽》,投稿参加这项散文公开赛,赢得了5000令吉的大奖。
  领获这笔奖金后,身边文友帮他计算,说他2000字赚获5000令吉,平均每个字值两块半,价值不低,也许是本土写作人的一个记录。就这样,林离有了一个「一字值两块半」的雅号。
  对于当年参加散文赛得奖,林离认为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意外惊喜,更属无心插柳,柳成荫之事,但却给他一个很大的启示,那就是搞文学千万不要向失败低头,必须坚持到底,这股信念非常重要。
  他坦言,自学生时代走上文学路,个人热爱文学纯粹为了满足兴趣,并把文学当生活抑或生活当文学,从不敢妄想有朝一日要当个大作家或名作家。
  如此默默走了3040年,没想到因为一个比赛,把自己的文学价值给爆露出来,虽然没有一字值千金,有两块半也算一个值得开心的安慰吧!林离如此与笔者分享他的幽默。

与书的瓜葛

  林离,原名林国水,反权威主义者。另有笔名:方林、H2O、林夏浓、沙其、林颜。1957年出生于诗巫省,在育德小学及卫理中学完成中小学教育,已婚,育有两男一女。
  与石问亭一样,林离也是一名公务员,现任古晋省农业部官员及砂罗越星座诗社多届执委。1996年曾出版个人散文集《水印》。许多创作被收录在星座诗社历届常年文学作品选集《星籁》、《石在》、《云涌》等,并负责封面设计。
   谈到与书的瓜葛,在襁褓时(这是大他十二岁的姐姐说的),林离每次要喝牛奶,总是嚷:奶奶,枕头,书!然后,吸着牛奶抱着枕头看著书,就这样进入梦乡。 这是他童年的趣事。他觉得好笑自嘲:当时大字不识一个,还看什么书,那时的书大概是「南国电影」之类,看明星大头照而已。
  我小学时看的学生刊物是《海豚》。之后《学生之光》、《知识报》,还有《儿童乐园》。以前的儿童学生刊物没有现在这么多,不过漫画倒是看了一大堆。

从喜欢看书到执笔写稿

   中文学念过渡班时,林离开始接触《学生周报》,之后的《学报月刊》。中二开始订阅《蕉风》,还有香港的《读者文摘》、《当代文艺》和台湾的《皇冠》。学 报和蕉风他看到停刊。当代文艺也是。槟城有本《教与学月刊》,由萧遥天主编﹐也是看到它停刊。还有八卦杂志也看了不少,如《新潮》、《姐妹》、《新女 性》、《先生》之类,总之,只要是有文字的,他有杀错没放过。
  当年什么书都看,金庸倪匡梁羽生依达严沁琼瑶等,管它什么武侠科幻言情侦探,都是看了再说。中学时很迷张秀亚和蒋芸,我有个笔名沙其,其实是取自蒋芸一篇散文的篇名,收在「迟鸽小筑」。
  看书看久了,林离手痒痒,也学人动笔。杜甫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他说:可是,当时我尚未读懂,也没有悟通,就为赋新词强说愁,第一篇作品叫愁的心语写一个将要辍学的女生心情,登在当时的RASCOM刊物《大众报》的「拉让文艺」版,稿费五元。
  记得第一次拿稿费时特别高兴,呼朋唤友去路边摊吃三毛钱的干盘,加肉要五毛。
   念完书出来打工后,林离开始喜欢张爱玲。那时他在伊干江拉稍板厂管理货仓,晚上闷逼自己一字一句去读张爱玲短篇小说集(皇冠出版),才认识张的文字魅 力,之后去古晋做工,参加「星座诗社」,帮忙编副刊,编书,像《星频》、《猫恋》、《塑像集》、《石在》和《 云涌》,都是熬夜编出来的。
  今 日虽然年纪已过半百,林离还是喜欢看书,有些作者的文字是百看不厌的,像中国作家钟阿城、张贤亮、沈从文、鲁迅、郁达夫、林微茵、何其芳、朱湘、余秋雨、 陈川燕、王安忆、安妮宝贝、韩寒;香港 的也斯、西西、黄碧云、钟晓阳、亦舒、林燕妮、李默、秋立本;台湾余光中、杨牧(叶珊)、李敖、颜文叔、钱歌川、龙应台、张秀亚、胡品清、张晓风、琦君、蒋芸、侯文咏、简贞、三毛、朱天文;马来西亚的迈克、雅蒙、风起、叶淮、梅淑贞、张锦忠、许友彬(瘦子)、李永平、黎紫书、龚万辉、钟怡雯、家毅、早慧、 温任平、温瑞安、方娥真等的著作,他都没错过。

写作的酝酿期 最重要

  询及个人写作经验,林离称:法国存在主义论作家沙特曾出版过一本自传,取了一个很奇怪的书名《词语》。整本书只有两章,一是「读」,一是「写」。我想他的一生大概就是如此,不停地读和写。
   我认为个人的写作过程,最重要的是开始的那段酝酿期,想到什么就写下来,等写完了才来整理,有时候写第一段跟第二段的时间相隔一星期都不出奇。基本上刚开始写作时,都是在风花雪月,无病呻吟,这些都不要紧,最重要的是整理你的思绪,锻炼你的文字,以后人生经验多了,写作方向也会改变。
  他把一些个人的书写心得分列如下:
  多读:如前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不过要写有关特别题材的文章,就要多读相关的作品,作记录摘要,别囫囵吞枣,要读懂悟通,消化后才能化成自己的文字,已逝的三毛曾说她一个月要读五十到七十本书,想想自己,跟她比,真得还差很远。
  多听:听一首好歌,如读一篇好的散文或诗,醍醐灌顶,耳目一新,从歌词中吸取营养,启发创意。目前的流行歌曲有些歌词写得如诗篇一样,歌名也取得创意十足,这些都可以是灵感的泉源,如「白月光」、「未央歌」、「且听风吟」...
   多观察:有时候,我们在美好的自然环境中生活,熙攘的人群中来去,却从没有真正地去观察眼前的一景一物。如果你抱持想去描写这些情景的心思,感觉随 时会不同。想像你自己是画家或摄影师,注意天空的蓝色有几种深浅,一棵树的树形如何,一条河怎样奔流,若你要把它画出来,从何下手,细心观察自然,多欣赏 自然。香港作家也斯在《山水人物》的前记中如是说,我常想把我遇到的任务和风景记下来,不是为了记录,而是存心留神。写东西帮助我学习观看,找寻事物的意思。我接触的多是平凡的人物,寻常的风景,于我有道理,便提笔写下来了。风景可能是小巷的风景,不是名胜,即使离岛的山水,也有生活的磨蚀,若果我从家 里的电器感觉季节的变化,又或者把春天比作母猪,那并无不敬,只是对人们习惯惊叹的美没有同感,老老实实写出自己的感觉。也斯还说他的书写是从一个人对 另一个人的留神,一个人对一条街的留神观察开始。
  多想:这个「想」是想象和联想,大家可别想入非非,笑。想象力是创意的泉源,而文学的想象是一种艺术的表现,绝对自由,天马行空,勇于创新,但不要离题太远。
  多用心:生活是产生文章的素材,尽量去承受生命的赐予,不管好坏,用心体验生活,用心感悟,用心留神,也用心思考。只要用心观看,独立思考,那么笔下一山一水必凝聚着深思,寻常风景写来不寻常,从平凡的生活提炼诗情,说人说事散发着温暖。
   多写:想了一大堆,如果从不动笔,与纸上谈兵无异。记下生活的感觉,一切事物的观察,一点一滴累积感觉,有机会就能发展出一篇文字。写你所熟悉的,有深深感触的,并且要通过自己的第一关,有没有说服自己,有没有感动自己,隔几天再读几次 --- 有拗嘴的句子吗,有浮词赘字吗,要如剪辑电影一样懂得取舍,删掉多余或无关的字句,基本的起承转合,如果能做到首尾相应,便是一篇好的文章。
  还有一个点子,不管在哪里(报章杂志课本),读到好的优美的句子,喜欢的句子,把它抄起来,作为参考。傅承得和黎紫书都有这样的习惯,文字抄下来,印象会更深刻。 张爱玲说她写作的时候,非常高兴,写完之后,简直是狂喜。希望大家也能享受这种创作过程中的喜乐。

2009年8月24日星期一

蓝波怀旧散文评读会


砂 拉 越 华 族 文 化 协 会 文 学 组 订 于 2009 95( 星 期 六 ) 下 午 230 分 在 该 会 2 楼 贤 英 厅 举 办 寻 找 不 达 大 -- 蓝 波 怀 旧 散 文 评 读 会 。 届 时 邀 请 资 深 文 学 工 作 者 黄 国 宝 担 任 主 要 评 读 人 。 有 关 评 读 会 将 以 蓝 波 著 作 < 寻 找 不 达 大 > 第 二 辑 < 木 胶 情 愫 > 中 怀 旧 散 文 作 为 评 读 材 料 。 参 与 者 可 于 会 前 阅 读 有 关 作 品 , 为 参 与 讨 论 做 好 准 备 。


诗巫旧景(三)-90年代初(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