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23年3月12日星期日

焉知舞者止於舞乎? 沈厌旺<加威安都>的表现与局限

 石问亭 

一九九三年五月沈厌旺以<我蹲踞在那柱孤单顶端挖空心思搁置明朝繁华的
瓮中>荣获<中华文艺社>常年文学奖诗奖第一名。这篇作品流露着诗人深 
厚民族情感,尢以伊班族与中华民族之间的关系,达练了解。他以异於一般
诗人的观物、构思,配搭伊班族习俗,虚中得实,作了多方面的投射。这首
诗的成功,激发了他同类作品的产生,同时,开发了一个创作的新貌。当中
一些创作上的发现,是值得作进一步观察的。 
基於篇幅,这篇文章拟举沈厌旺一首近作<加威安都>为例,并藉此探讨他
以伊班族人习俗入诗的表现及局限。这一点要建立的,即诗与读者之间文字
理解上的界限,尤其在二种文化背景下,与诗之融合产生那些效果。这些观
察可否建立,那是笔者的学识能力,并无损於诗作的完整性。本文属於初步
概论,难免不足以盖其全,倘若有些创意的话,那应归功於诗内容的启示。 
[一] 
讨论之前,我们先把伊班族人的『加威安都』与诗交待一下。总的来说,伊
班族有三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加威 都』『加威乌麦』『加威安都』。这
三个节日,皆与社群生活息息相关。遵照 先规矩,『加威安都』每间隔十
五年得举行一次,是整座长屋一次极盛大的祭祖,拜祭对象包括历代列祖列
宗与上距祭祀尚未列入的死亡族人。对伊班族人来说,举办一次『加威安都
』意义重大,代表整座长屋人一生人的心愿:向过往的逝者,如带领族人拓
荒的先辈,战争英雄及在世的英雄表以最高的敬意。对生人来说,谁可请来
喝英雄酒,是极高的荣誉。作为族人一次风光大祭,通常得以一二年的时间
来筹备,一次大祭连续十几天。程序相当复杂。简单地说,『加威安都』由
一系列大小祭典组成。当中有二个较为重要祭典,Gawai Beban Ramu 
Sungkup 与 Ngeretok。前者在於收集建造 Sungkup 屋木 的前夕;後者在
於工匠建搭Sungkup屋之前一 天。这二次「加威」,远亲近邻都邀来叁於其
盛。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吃喝,浸沭於节日欢乐气氛之中。从建造 Sungkup
屋到『加威安都』的本日,长屋里天天都有举行传统拜祭。当日落日升,长
屋男丁聚集於走廊上敲打伊班传统乐器,呈现 Ngalu Antu 音乐。他们相信
祖先的灵魂,於此时刻都会前来享用族人供奉的食物及见证各阶段的工作。
就在其中选定一天,用完晚饭之後,先由筹备会领导人作个总祭,然後各房
顺序前来供奉。祭品摆置於选定建搭Sungkup的地点。过後就等着Ngeretok
日子的到来。这期间有一舴斗鸡盛会,以娱前来观礼之祖先的灵魂。接下来
的一些传统的拜祭,都为『加威安都』莅临而进行。这几个盛会展开终完成
整个『加威安都』的祭典。 
沈厌旺的『加威安都』是他一组伊班诗其中一首。虽然,冠以写实题目,但
内容并不竟如此,可以看出其与原本的祭典竟不相同。诗人并不注重於描绘 
伊班族人一生人难逢半次的祭祖仪式。他乐意表现的,是藉着其中看到的事
件,反映伊班族人生活的处身安危、恐惧、希望,例如,日常生活中面对森
林流失的困境;年青一辈面对传统习俗承传的难题。诗中一个重要的讯息,
即希望唤起伊班族人的团结。 
首先,我们发觉这首诗相当难读,内容并不那麽显眼地一下子便得出来,须
要更细心地阅读、比较。其说甚繁,主在舒发个人观感,而无视於表现『加
威安都』的现实性。这些非写实的文字,几 用了他五分之三的篇幅;既不
涉及事实,又不明显地表达自己的感慨。但在字里行间又好像急於反映一些
看到的情事,而欲言不语。然而,就诗内容上看,并非如此,仍有些阴暗的
一面,好像蕴含着一些不如意的情事,令人觉得他在描写伊班族人淫乱的一
面,是有所指。 此中一些尖刻的批评及露骨的性爱描写, 可在本文范围之
外,不拟讨论。现在只把诗略作分析,然後才来看其他变化。 
诗共分九节。写作的技巧,有许多地方均得自电影的灵感,每一节诗相当於
影画、镜头推动的结果。不过,它并没有如电影镜头的连续性,而只做到如
幻灯片固定的画面。第一节诗,他运用了今昔对照的手法,令人想起电影景
物移离镜头,一远一近,产生一种疑幻疑真的气氛。启首几行诗,作者先把
读者的视域带到遥远的景、事,让他们明白『加威安都』举行的前因。到了
「祖宗神圣的英灵」一联,镜头才移近现代。这现代的『加威安都』已不如
旧日一般了。诗人假借基督教望弥萨时的祝词以暗示,是很适当的安插。这
一个对比,显露了诗人讽谕之旨。同时,使读者脑海中,浮现一个伊班族人
祭典的轮廓:一今一昔,而就其中所见作个比较。我们在诗人的提示之下亦
感到,原来『加威安都』习俗形成,还有这麽一段历史。就诗中提示,还承
担了整个族人的「原罪」:例如,各长屋之间的战争、仇恨等等。於是,我
们开始明白为何诗里,有「吉祥平安」之句。此节,诗人用一个 Softfocus
镜头转到一位「和平使者」,由他的祝词,带出振兴族人的希望。 
第二节诗,照理承接前一联,即写『加威安都』的举行。可是,诗人却意外
地把话题拉远,等到第三节诗才续上。这一转变,或许可以解释为诗人有意
扩大其观察和作不同的投射与暗示。第三节诗回到祭典举行之後,侧重描绘
伊班族人吃喝玩乐场面。诗人於此所思所想形成了他後面几大段诗。他在此
的表现,天马行空,很难有个圆满的解释。於此,诗人电影之笔又再出现。
不过, 其中还加上小说意识流的写作, 在他脑海里翻动,而产生了「幻象
」。下来的四五六节诗,即由这个「幻象」串联而成,主要在於『加威安都
』完结後的人间景况,  一个现代的伊班族人「厌祝」『加威安都』,酒、
性、欢乐的场面。凡此种种皆在表现伊班族人的杂交与肉体上的挑逗。现实
中是否如此,我们不用追问,因为这是诗。另一方面,诗人之所见亦带有神
秘的色彩:其所见场面疯狂之状,实是惊人。叁予此次『加威』的伊班族人
为神灵所充满,所支配,好像获得一种不可制服「性」的力量。 
他们已经进入原始的人与性,且与飞禽走兽一样,表现「性」的原始动力。
他们的神经在酒精的作祟下已完全失去常态。这几节诗即在反映这个时刻的
前後,与此同时,诗人进入『加威安都』的思维活动。此节,诗人运用慢移
镜头一步步走进自己的内心。 
最後几节诗,反映了沈厌旺内心的世界;他的亲身体验。他内心的感受极为
强烈而复杂。这一夜, 伊班族人的吃喝玩乐之场面带给他极大的震憾: 现
实、历史、伊班族人、 及各种情结交错纠缠, 且在他脑海中激盘互撞,於
是,产生一些不为外人理解的意与象。而此节之构句成诗,想是後来创作上
文字处理。因此,我们看到这几节诗富有寓意,借物而影射,正如屈原<离
骚>篇之「追问」直投向诗人自己内心深处。到了诗的尾声,他负起为历史
作证的使命感,此节,他除去其诗人身分,完全化入达雅克族群一边来看这
次的『加威安都』,承担他们的忧愁、烦恼。可说是极为微妙的。诗末,他
看到一个没落的伊班族群。从诗句的排例展现一条无尽头、前程未卜的路, 
很富暗示性。 
从上述诸诗句中得知, 沈厌旺这首<加威安都> 并不完全放在此祭典的观
察。其中之写,都是一些抽象性质的描述;可以说,『加威安都』提供他一
个写作场景;场,即此祭典的举行;景,亦这场「加威」进行的事件,但已
超越了单纯描述的文字,揉合诗人个人情感与反思贯串伊班族今昔,以虚之
笔写出<加威安都>可见诗人匠心。此诗虽长,但认真看待伊班族人这个祭
典则嫌不足。一个不谙伊班族人习俗的读者实难看出其中的来龙去脉。诗中
「你我」不分,「我们」站在甚麽样的位置也未明显标示,读者只能一步算
一步跟着诗人去认识「加威安都」。从整个来看,它只是诗人所看到的一个
现象,而非它的根本。 
[二] 
以上面的篇幅,大致解明了<加威安都>的整个意思,但作深入论证恐怕还
得进一步说明。为了支持本文写作的论点,现在把诗分割成几个「视窗」;
其用意是把诗人的观察固定在一个特定的昼面,正如电影的凝视镜头,方便
分析。 
第一视窗里,是伊班族『加威安都』的举行,可以第三四六的片断组成。前
二段掀开了『加威安都』欢乐场面,男女杂 、吃喝、跳舞、呐喊、几近於
疯狂的状态: 
舞蹈之神 
已投入 
忘掉一切个体 
裹入群体 
只知道跳个不停 
酒後肌肤激情的节奏 
在咽喉 
绽开 
上面两小节诗一呼一应, 完全在反映祭典里欢乐一面; 跟其他段落配合起
来,已生动地画出整个『加威安都』性爱图象。第六节诗再次呼应这场面加
强诗的对比,於此,我们发现今日的『加威安都』似乎失去昔日的精神。长
廊上是年青一辈在歌舞欢乐,而老辈人退居长廊暗处,吃着米酒神驰於昔日
风光: 
再尝一次 
最後一次忘情的初夜 
晃入诱惑欲火的醉 
在这生命中不再重复的大节日 
载酒载歌载舞 
让古老的感性醉在 
长廊最黝黯黝黯之 
隅 
在这个视窗里,我们看到伊班族人『加威安都』的精神,如今不复存在,後
人只有把握住良辰美景,享受眼前。 
下来,我们要注意的,是沈厌旺将『加威安都』予以诗化的部分,即前章提
到的变奏。这个变奏的产生,大半来自诗人对伊班族人习俗深一层认识而作
的联想。 由此,也造成他对於「现代的加威安都」 祭典的歌舞节目不表认
同。诗人所追寻,是「原本的加威安都」神秘的祭典,以今日反映旧日,形
成对比。第二个视窗正表达了这方面情事,可以一三四五六八节诗的片断组
成: 
燃起祖先心里的火 
向尚末受孕即已 
身许的 
从末残杀即已 
肩负族恨的子孙 
传 
递 
第三节诗: 
只知道跳个不停 
戳破黑夜耳膜的 
嘶喊不为 
交媾的欢乐不为 
快感的爱抚 
指尖交织在 
酒精胶漆了的 
无可拆释的 
血缘 
湍 
动 
第四节诗: 
酒後肌肤激情的节奏 
在咽喉 
绽开 
山林已失色 
啜泣满山年轮裸  
躯干贯穿饥渴的民族 
爱抚与残杀与交媾同属 
一种兽欲 
循蛮荒孕育的胴体 
而来 
第五节诗: 
可在今夜这河水酿就的一   
一   
酸涩的故乡酒已裹住你 
窜流的心裹住你 
流浪惯的裹住 
飘荡的游魂裹住 
心中的欲念裹住 
屋顶洒下的无尽 
星星 
第六节诗: 
再尝一次 
最後一次忘情的初夜 
晃入诱惑欲火的醉 
在这生命中不再重复的大节日 
第八节诗: 
一座屋 
一座长长长长长长的屋 
爆裂成烟花 
散落散落 
散落在现代的 
星空 
在这个视窗里,我们当看到,经过诗人巧手的编织,意象鲜活地把一个富於
传统习俗精神的祭典,如何瓦解、式微、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加威安都
>极重要的成分, 此即诗人眼中的「真现」, 反映目前伊班族人社会的实
况。它,与实际的『加威安都』如何,并不重要。第一节诗,正如电影中安
排了事件发生的导因。「燃起祖先心里的火」交代了历史背景之同时,也告
欣读者伊班族先辈罪行,部族的仇恨一代一代如何地被承受下来,正如基督
徒的「原罪」一样。可是,年青一辈并没有认真去看待。他们只知道吃喝玩
乐,根本不知『加威安都』的原本。诗人以性爱为象,非常暧昧;或许此象
正比喻为「世界没日」。第五节诗是一个转折,一部分发自诗心中的表白。
诗人以土酒暗示, 代表与传统的认同:只要喝了酒, 族人一定记住这个节
日。 第六节诗可与第五节诗合观,取向神秘,尢以「初夜」二字, 不易了
解;或许是指族人习俗少男少女的偷情。第八节诗针对整个伊班传统习俗而
发。长屋是社群团结的象徵。如今已像烟花般地散开来。『加威安都』举行
正如烟花的灿烁,到底只那麽一现。族人浮萍聚散,难得有个「加威」的召
唤,可是今日冲着个吃喝而来,并不能带给伊班族群那些作为。 
第三个视窗是前二个视窗之重叠。在此,大致可分成五个小节,由如下几组
诗组成: 
迎祖:祖宗神圣的英灵 
长屋山林的守护神 
即将莅临盛会 
赐予所有在场的子民 
吉祥平安 
礼魂: 
乐舞:舞蹈之神 
已投入 
忘掉一切个体 
裹入群体  
只知道跳个不停 
戳破黑夜耳膜的 
嘶喊不为 
交媾的欢乐不为 
快感的爱抚 
指尖交织在 
酒精胶漆了的 
无可拆释的 
血缘 
湍 
动 
观者:燃起祖先心里的火 
向尚末受孕即已 
身许的 
从未残杀即已 
肩负族恨的子孙 
传 
递 
一片片倒卧的树 
童年醉卧在 
憩息尿溺过的 
长长长廊 
骨骼间缝底今夜 
祭坛上的小猪淌不尽 
传统的血泪 
戳开的胸腔穿越 
所有的族群 
幽深幽深的性灵 
那一朵沉痛安抚的肝脏 
可否将吉兆显现 
可否将心愿满足 
幽深 
原始不是落後 
而是更接近本质  
来吧再递一壶浓浓酸酸涩涩的故乡酒 
晃入那座长长长长长的 
屋廊幌入 
人间:贫乏的子民已开化成 
土地崩流的河 
摆脱荒野 
奔向繁华 
文明已混浊我们的血 
民族的感觉已被同化 
让我们最後一次 
忘情地享有 
传统幻灭的痛苦欢悦 
搜寻他的古代在夜底 
搜寻他的传统在夜底 
搜寻他的哀伤在夜底 
搜寻他的存在 
在夜底 
搜寻 
他的 
本质 
而夜 
竟 
是 
他 
由上面的编排,似 可以探侧<加威安都>原本旨趣,由几方面的情事,及
几方面人物的谈话组成,且透过诗人眼睛带出。迎祖,即『加威安都』举行
的原本动机,属於族群。它之召集在於完成族人的礼仪,有关内容,上文已
作了分析。诗人假借基督教崇拜仪式,来反映目前伊班族群、社会,而藉此
呈现的观察,是有力的影射。我们看到,基督教文化影向下,一个祭典的变
质, 尤有进者西方文化的影向下, 伊班族群的习俗已逐渐在年青一辈中瓦
解。所以这个祭典已流於形式, 完全处於被动的情况下而举行。 诗中没有
『礼魂』部分,原因在此。
乐舞部分写的是长屋人的寻欢作乐。诗人大约用了三大段的篇幅。此节紧扣
上几节诗,主在加强诗人对一个祭典的变质的看法。 
观者部分,是诗人的观察,可与人间部分合看。里边尚包括诗人内心思维活
动,此节,我们关心的,是他所作的道德批判之前的谈话。他告欣我们伊班
族人举办这次祭典之心愿,历史:猎头、戳杀等等。正因为这些前因,造成
目前的局面。字里行间,诗人感叹这次祭典虽召集了族人,却不能把他们的
心连在一起。 
从以上的认识,回头来看<加威安都>,不过是诗人用来组织这首诗的架构
的工具而已,主要在於表现诗人眼中看到的「真相」。诗人通过这个祭典反 
映目前伊班族人社会的景况:即诗中背後所牵涉达雅克族的社会风气如何、
祭典进行如何、全长屋人尽情地欢乐如何。此外,尚加 了个人观感,写成
诗时,即上文提及的变奏。但,他所关心的,是潜藏在此之中一个问题深入
的探讨。他从「加威安都」表面现象,整理了一个共通的认识而作个对比,
其中还包括他一些无意识心理活动。虽然,我们对作者感官世界里的经验,
无从说明,但透过这些组合,想已清楚说明整首诗所要表达的情事。 
 [三] 
我们在上文大致交代了诗的表现, 下面篇幅将用来检讨诗的局限。 无可否
认,这个问题牵涉太广,因此只集中於诗表达这个祭典的观察。一次『加威
安都』连续十几天。而诗人要我们看的是那个部分?首先,我们来谈写作技
巧、素材的选择。其次,是诗与读者之间文字理上的界限,尤其在二种文化
背景下互相了解问题上。 
有关写作技巧的谈论, 建立在前章提到「你我」「我们」 位置不清的观点
上。这些都是诗人的谈话。为行文方便,我们把它当成第三者的「旁白」。
诗中出现「旁白」无常不可, 可惜,作者却不能善加利用, 把句子混插其
中,造成「主客」不分,因而捣乱诗的排阵,读起来相当费神。可以说,这
种「旁白」往往阻挡着读者的视线,正如观赏戏剧,碰上人在前面走动;碰
上旁座观众针对戏文发表高见,是扫兴的事。莎剧的写作,就相当注意「旁
白」的运用,例如<暴风雨>开场时女巫的旁白及场景替换时人物进场的旁
白,不止交代了场景,更交代了事件的发展。柯律治<老水手之歌>,於诗
本文另例出旁白, 分出「你我」「场景」「时空」, 更加强诗的张力。可
惜,<加威安都>急於表现诗人的热情,直把旁白混插,造成主客不分,因
而情节松动,给人一种 episodic 的印象。我们相信诗人若能善加利用「孟
南」这个角色,或者即由孟南代替诗人来说白,使之互相映衬,不用等到第
九节诗才出现,更能加强诗的统一。 
下一节,我们要观察的,是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加威安都』互为关联情事
产生的对立面,例如那些寻欢作乐与祭典仪式所产生的问题。我们相信诗人
关心的,是如何以诗的方式,呈现这处於没落衰败的伊班族群。他选择了寻
欢作乐的场面、鲜明强烈的意象;前者为实笔,後者虚笔交相衬托,极隐含
寓意。可惜,诗人不能从容把握,使到这几节诗不能贯穿全诗,得到诗的统
一性。对读者欣赏诗而言, 自然有了分歧。这几节诗里, 作者思潮连绵不
断,相当於小说处理的意识流。他藉此将诗的暗示扩至极大,且将诗的说明
缩至极小,一反诗启首的复笔。诗的跳越、换位,加上伊班习俗与典故,构
成诗的难懂。同时,在整体上看而有割裂之感。一般读者会问,<加威安都
>明明在写『加威』祭典,怎麽竟出现这些「非事件」的场面?我们当看艾
略特的诗,天马行空,但其运用的「非事件」的场面紧扣,究其原因就是他
能利用素材的关系。其中重要一点,是他的诗绝少把内心感情和心境直接描
述出来,此即「客观投射」  Objective Correlative的运用。 
不管从那个角度来看,社会的一切现象的发生,都有其内在、外在的因素,
且藉相互的关联而产生意义。以<加威安都>一诗为例,我们如着眼伊班族
人祭典里的吃喝玩乐,或专注於记录整个祭典的程序、仪式,则所观察的都
是局部的现象,而非全盘。当然要全盘的观察,是不可能的事。因为,一首
诗的创作,一般都有个主题一有选择就会失去一些东西。经过上面视窗的分
析,我们在了解诗之外,同时知道由此形成的对比。若我们认为,这首诗表
达的,是伊班族族传统习俗的失落,而礼仪的失落,应是最能代表伊班传统
的式微的素材。 比如说『加威安都』 的举行应是一个极重要和有意义的责
任,是族人精神上的指引,那麽它将成为主线,诗亦由此推展。反之,他也 
可以性与爱为经,而以伊班习俗为纬。无论如何,一首诗的创作,主要还是
选对材料。 但他却以性爱及个人的「幻象」来表达这个情况, 似乎较为间
接,重重影向了其题旨。艾略特的<荒原>,引用了三十五位作家的着述,
近十种不同文字剪贴而成,仍然主线分明。清.张岱写八月十五中秋月景,
以服筛来反映看人与给人看的社会现实的一面;及,元.马致远<天净沙>
亦是善用素材之一例。 
从上章的理解,我们当看到<加威安都>不是一个有机的架构,而是诗人用
来组织这首诗的工具而已。接下来,我们迫切要知道的,是这个「加威」已 
被诗人转换, 变成反映伊班社会的实际客体之後所产生的问题。 可以说,
它,已经不是本来的伊班人的祭典了。所以读者所看到的『加威安都』,是
另一番景象。它,变成了「记号」:一个「缓冲折衷」过程、与读者、诗人
形成三角关系。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来观赏这首诗,也可以不同解释。为了
较明白分析,我们可从下面三角图形看出: 
   作品
    /\
   /  \ 
诗人=读者 
从上面这个小提示,我们当看到<加威安都>并没有如期得到诗人=读者的
想望,因此,诗的局限由此而生。此节,我们看到『加威安都』在转换成记
号之後,与原来祭典的差异。第二,诗人读者观察角度相等。但诗人从当事
人的眼光与我们读者对诗的了解,是否可容纳这缓冲折衷mediating process
元素的介入形成三角关系?这个问题,即我们局限所在。 
初初,对着诗题,以为是写与鬼有关的东西。『加威』是伊班族各种厌典的
通称,『加威安都』类似华人的鬼节。但在伊班族的词汇里「安都」则有多 
种解释。它,不是单指中文上之鬼魅,鬼怪之鬼,属於阴暗方面。若照此演
释,并不知其内容的实际。从整个词汇来看,「安都」与我们神字连用之鬼
字━鬼神━较为接近,属於光明方面,且含有极崇高敬意的意思。略为解释
如下。 
伊班族人认为人的灵魂与神灵鬼魅都没有分别。这方面的看法,可以说是他
们的原本信仰的基础。他们相信的神灵皆有神奇的超然力量,而且具有神亦
人的双重身份。正如他们相信, 飞禽走兽亦与人一样, 都有生命灵魂,不
过,人的灵魂还具有「神游」的能力:作梦的能力。他们相信人的身躯还有
某种「实质」,或者化为第二个魂魄。它,并不在人的体内,而是化身为某
种植物长在深山里;伊班族人的第二个魂魄都集中在某个深山顶上。 
另外,伊班族人相信人死後尚有一个归处。此归处几 与人界没有二样。他
们并没有华人的仙界地狱之说。正因为如此,伊班族人觉得有义务提供死人
在生时的一切日常用品、食物、让逝者生活。可以说,这样的鬼,当然不是
华人眼底那种「人死为鬼」的鬼了。可以说『加威安都』,除开古文化馘首
的遗风,其他方面,正是古书『礼记』所谓「鬼神得其飨」,可以与神同享
人类祭祀中的「鬼」了。换句伊班族人的话说,『加威安都』的举行就像祖
先的来访。 
从上面的理解,伊班族人观点,是人鬼不分,凡是在他们神圣领域之中,而
认为有超自然力量的,如祖灵━灵魂━神焱都称为「鬼」━「安都」。从这
一点看出『加威安都』颇接近屈原作<楚辞>时代楚国越人的「乐舞」。王
逸<九歌>章句,有「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
必作歌乐舞以乐诸神」之句。笔者以为『加威安都』正沿续了一部分「礼魂
」的遗风。昔日,每当伊班族人行阵出战、馘首,有所斩获,必带回长屋举
行盛大祭典。祭毕,族人再歌舞以娱祖先「英灵」。这是『加威安都』极重
要的成分。自从布洛克王朝禁止伊班族人馘首,百年以来,由於没有新鲜人
头的生祭。『加威安都』从此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与色彩。每次祭典的举行
终变成形式。近年来,伊班族群的现代化,尢其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向下,一
些祖宗的规矩更见式微,更不说这个一生人难逢一次的『加威安都』了。所
以年青辈回到长屋,省亲之外,就是寻欢作乐。他们把城市的耍儿都搬回长
屋。由於生活习惯之不同,『加威安都』在外族眼里,似 是以吃喝玩乐为
主,其实皆不尽然。我们不可勿略其古文化部分。毕竟,吃喝玩乐正是这古
文化的一部分。长久以来,我们常把伊班族人当成了落後的民族、淫乱、杂
交的一群人,尢其是女孩子沦落欢场。所以造成一些误解。其实,我们若叁
考了他们古文化的特质,必将会改变一些看法。可能出自於无心的判断,<
加威安都>的写作,就有这种心里。他可能是从华人的观察。这可能发生在
他与伊班族群所产生的文化差异的问题。由於篇幅,我们再举一例。 
根据诗人注文,<加威安都>的用意,即把存在天地间祖先灵魂送到极乐世
界。这一点值得商榷。其实「加威安都」的祭典本意并没有出现把祖先的灵
魂送到极乐世界。他们并没有通过「加威」祭典表现了「赎罪」或「减轻」
祖先在灵界的罪行。其实伊班族人并没有把祖先的灵魂送住那里去,但在诗
中却不知不觉中以一个华人观点去看。 在我们华人观点看, 不管属谁的宗
教,人死了总归极乐世界━是受佛教影向所建立的死亡观━我们观看了一个
种族的祭典,旋即进入思维活动,本是人类心灵的基本运作模式,所谓的「
二元对立」。此即,我们与他们的分辨活动。但彼此不是对立,而是彼此互
为关连的对立才能产生意义。好比说,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
别鸟惊心」,何以「闻乌」会惊心呢?长久以来都容有许多解释。但在一个
伊班读者来看, 以二元对立论,可能是直接的。 在战乱跟家人隔绝了三个
月,在极渴彼此通消息的时候,一只鸟叫或出现,不免想到鸟呜在暗示家人
遭遇了些甚麽变故,是忧、是喜,全凭其中所示的凶吉。因为在他们的习俗
里,鸟兆是值得信赖的启示,所以直接了当地辨明兆象。但是,这伊班的极
乐世界可不能那麽直接了当,让一个华人读者去作分辨。与此同理,孟南是
谁,也不是一个易於分辨的人物,在注文里被解释为巫师、乩童:主持各种 
祭典兼土医之职。乩童与孟南之职可说是天南地北。他怎能让我们去分辨?
沈厌旺在另一篇诗中,对此角色含胡地说: 
这里只有苍茫和暮色 
似 满足於无奈的失落 
唯一的期 或是 
抚摩创伤了的传统 
演译鬼节... 
孟南 
像一段失落的经文 
在寂寞的时代里 
弧单地唱着 
一遍又一遍父子相傅的 
不曾明白过的 
古老褪色的咒语... 
我们研读一首以他族素材为背景的诗,是不能就作品论作品,而须牵涉作品
背後的世界。以这首<加威安都>而论,极重要一点,是如何调整读者在读
此诗面对的问题,尢其诗人处理的,是一个关於他族祭典。比如在说到「安
都」,华人读者即刻想到「鬼」与「鬼」种种形状,一般来说都不会讨人欢
喜的鬼。 但在伊班人来说,鬼即灵魂, 而且不会如华人读者即刻联想到的
鬼。在伊班人来说死去的亲人与生时没有甚麽分别。而华人眼中的,人死了
就阴阳两隔,差异实在太大;不管二者的关系如何,都出现一些禁忌。例如
盂兰盛会, 大家认同的鬼节,二者的关系是一在阴一在阳, 二个孤立的世
界。在人的一方有一种「讨好」的心理。在伊班人的观点上看却不是如此;
他们对人鬼如同陌路,是不能接受的。 
 [四] 
<加威安都>之写,暗示多於白描,间接多於直述,向内心世界的探索多於
向外现实世界的接触。诗人的创作意图,不仅要进入自己内心,探寻生命,
同时亦希 敞开他这扇内心的门扳向世界的现实,掌握了二方面的特质与融
合。如此写作可见诗人的用心。取景近似电影蒙太奇的镜头,里面又有小说
意识流,老实说这首诗是蛮有创意的,可惜,诗人在写作的过程当中,头绪
有点混乱。乍看起来,诗的内容相当有深度,但问题的发掘多在浮面,而且
几乎失去自我控制力下,不由自主的心里状态。他选择一个外族的习俗来作
实验,似 难以应付,尢其对所见事件发生,不能有所解绎,再加上主观的
看法,於是诗中出现浓烈视觉和时空交错的感觉,正是他所受局限的结果。 
第九节诗以孟南独奏结尾, 是他对事件的逃避, 把心中出现的难题排拒在
外,解决了危机重新开拓一个生存的机运。诗人无能力去破解这个问题而出
此策。 就诗的写作而言,手法高明;我们读到此, 已经受到诗人情绪的感
染,为着加威的场面而叹息。质言之,沈厌旺以一个诗人的身分去观察这一
次伊班人『加威安都』而写出了他个人的经验与神秘。我们相信用诗来表现
的只是利用一些伊班族素材当作联想。他以一个外族人的身分看到的这一次
祭典,可说是他受到外族文化刺激下的产品,是砂劳越多元种族社会统合文
化一个特质的反映。沈厌旺毫无保留地写出了他的观察。创造了诗,表达了
伊班族传统习俗的式微。他不止相信它可以用来批评伊班族社会,而且把自
己的心迹具体扩大地托出来。至於诗中太强调「性」,只是他这一组诗的沿
续,那是题外的解释。从中我们看出,其所表达的意与象,根据西方文学的
解释,性交即死亡。 另外二个譬喻:吹筒、图腾, 可列为战争,寻根的认
同,无形中加强我们对<加威安都>的认识。 
总的来说<加威安都>并非一首祭歌,它,是一篇想像之作,其趣味全在文
字表现的奇特。可是,大半是浮光片影。就在这浮光片之中,叫人强烈地觉
着,这次的『加威安都』的举行,是处於混乱、无秩序之中。而此状态尚持
续不断,至到诗的完结。然而,整首诗实际的精神上,似 给人一种近乎不
动,以静为主的感觉。诗人内心各层次的投射使到诗的表现较为间接。这些
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诗人对伊班族群的认识而产生了许多不为外人了解的
观察; 他希尽可能作出全面的观察, 又加上他急於寻求「诗的形式的热情
」,使到他所要表现的,是其外形而非实质。另一方面,这首诗多少有用到
小说家常用的「全知」观点,我们都得按照他的角度来看;除非我们对伊班
习俗有所认识,不然,对诗及事件便无法融会。我们以为诗人若要开拓这一
片天地,则须互相调整。简单地说,写作技巧,不难克服,而文化差异之问
题可得下一番功夫。虽然如此,他以祭典为诗之经,以历史、现实、人事变
迁、个人感怀、政治与族人命运为诗之纬,认真地呈现了伊班族与『加威安
都』的今日与将来。不论是往过去或将来,我们亦感到此时此刻伊班族人徘
各徊传统习俗与现代化的边缘, 望向不可知的未来, 可完全反映在这首诗
中,『加威安都』的今日,一个失去的图腾。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