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23年3月5日星期日

融入過程中需做出取捨 華人根據時勢調整世界觀

 《在盾上也心中:从吴岸早期诗歌看砂华文学现实主义及民族主义书写》新书作者阮光安表示,吴岸书中的现实主义不仅仅是文学的表现,更多的是生命的再现。

他称,从民族主义方面,他更多的是看砂华民族的历史进程,来探索砂拉越华人的身份认同,以及民族的世界观。
他以他族认为的华族为角度出发,看待华人在砂拉越历史的痕迹,如从布律克时代到二战时代,再到殖民地时代,直至马来西亚的成立,在整个阶段中,华人是如何反映出政治与历史变化,“华人做了什么,想了什么,说了什么。”
阮光安指出,华人会根据时势来调整世界观,也就是开阔的民族主义,即华人在地化的过程中,会可以的去淡化身份,尝试将自己融入家国的一份子,当然在融入的过程中,需要做出一些的取舍。
他说,在华人坚持了什么,放弃了什么之中,反映出华人是如何在波涛汹涌或是风平浪静之中,如何的自处与生存,也就是华人如何在砂拉越这个地方安身立命,如何的再建构自己的身份,如何去重新定义华人之所以是华人的身份,包括砂拉越华人及马来西亚华人的定义。
阮光安在新书发表会上分享时,表明他是以东西马的轨迹与发展的差异作为切入点,来看待砂拉越华人文学。
他续称,在马来西亚这个国家的概念里面,砂拉越华族的生态在结构与整个意识形态上,都有一定的差距。
“如果我们从中国、港台澳的华文文学来看,我们可以看到砂华文学的可能性,是如何在世界华文文学的大范畴里面自立门户。”
他表明他以此选择了砂华文学,而且最大影响他的概念,就是书写婆罗洲,至于选择吴岸,而且还是吴岸早期的行诗,是因为砂拉越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关系。
他以在盾上也心中为标题,是要呼应吴岸于1962年出版的《盾上的诗篇》。
他说,从50年代至70年代,砂拉越是一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在动荡的年代中,华人是如何的自处,如何在砂拉越的这块土地上,确认民族的身份。
阮光安以现实主义及民族主义的理论框架去探讨吴岸的行诗,发现里面的现实主义并不简单。
他指出,在地的书写可以看到砂拉越华人的自我意识及乡土情怀,就是认可这块土地,将这个块土地认为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葬于斯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就是自己的祖国,就如吴岸的祖国就是砂拉越一样。
他也表示,在吴岸的行诗中,可以看到一个很有趣的异象,“就是大陆是父亲,砂拉越是母亲,所以我们是大陆父亲与砂拉越母亲生下来的子孩子们。”
他续说,其中一句话这么表示,现实主义就是现实的生活,将建构文学的再现,因此他就以这个角度去分析吴岸书中的现实主义。
阮光安称,这本书是他于2011年至2013年在清华大学进行硕士研究时的一个思考,当时候他就想到,在北京研究,能够做的就是提升砂华文学,因为当时砂华文学在马华文学之中,是处于边缘地带。
他续称,中国北方对于东南亚的华文文学没有很大的重视及学术研究,因此他就本着身为砂拉越华人,就为砂拉越华人做些什么。
“当时我离开了砂拉越,当我回头看砂拉越时,由于距离及角度的不一样,我看到及想到过去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方面,就以此展开研究。”
2本新书作者在自己的著作上签名,左1及2分别为阮光安与汤嵋厢。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