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问亭
巍萌,一九三二年出生於砂拉越,以一九八六年五月廿三日遇车祸不治, 享年五十四岁。一九五一年开始写作,共有散文、广播剧、小说十数种书 的出版,而以小说成就最高,是马来西亚文坛上极重要作家。 今日重读巍萌写於五、六十年代,以当时之社会背景及青年男女对『新社 会』向往为素材的小说,有关於青年「出走」问题者,值得我们进一步研 究的。然而,把它与西方『启悟』小说相提并论,却是个大胆的尝试。 巍萌至少有四篇小说:<晨光照耀着山村><明天><手><鲁素英>皆 围绕着「出走」母题作不同处理。这篇文章,为了便利分析,拟举<鲁素 英>为例,研究范围暂定於问题分析。然後,根据其中的发现,试图探求 它与「启悟」小说的正确解释,以及此解释对「出走」「启悟」的生活意 义。这些论点能否建立,那是笔者对此问题的领悟及学识能力范围,并无 损<鲁素英>的完整性。本文属於初步概论,难免不足以盖其全,倘若有 些创意的话,那应归功於小说内容的启示。 [二] <鲁素英>作於一九五六年,属於四万字的中篇小说。时代背景取之於五 十年代英国殖民地砂拉越的地方。它与上举三篇小说,格调几乎一致。一 个年轻人在本身的家庭中有所不满,离家出走,终於在外头生活中得到满 足或实现了愿望。他们皆是年轻女性,装扮与性格都出自同一典型:均出 身在新旧社会交替的时代,饱和着人性、良知、幸福生活气息的特性,交 融着一股年轻人反叛意识。就连出走离家也具有个共同理由,追求壮丽的 场面。 鲁素英一家人住在M坡。父亲鲁老头曾作过蒋朝的官员。大陆解放前夕, 举家南来。鲁老头为人固执而思想封建,整日抱着本蒋中正着的书『中国 之命运』。鲁素英与其兄鲁素民,属於新生一代,思想较为「前进」。小 说第二章,鲁素英小学毕业,与鲁老头商议到K坡C中学就读而被拒绝。 鲁老头则考虑给她在本坡英校升学。此本非她所愿,於是在其兄鼓励下假 借旅行K坡报读C中学。这篇小说之写,即在她十六至廿一岁之间的一段 学校生活。「出走」与「启悟」问题都集中在这位女子身上。 鲁素英的「出走」: 「妹妹,就这样决定吧!我们决不能跟他老人家一齐开倒车!他所笃信的 那个「命运」,将像自己一样地没落了!...」。 「唉,妹妹,年青人干事是爽直乾脆的!你有你的美丽远景与志愿,何必 迟疑呢?」... 「你说得是!其实我并不依恋这个没落的家...」。 「妹妹,我的希望也全寄托在你了啦!记住,年青人做事应该果断、机 智、绝不可反覆无常!」... 「哥,我一定牢记你的话!」 「妹妹,路是人走出来的!... 从以上谈话及观察,鲁素英的「出走」在当代砂拉越殖民地政治背景中有 层特别意义:反映了当时青年一代的政治思想格局。他们展望「新社会」 的美好,便有当时「左倾」青年追求「圣地」意念的存在。而且,都认识 到只有接受华文者,才能把它开花结果。这些问题,对旧日读者来说,更 见其政治上的重要性。它,表达了当时青年,追求政治理想一股伟大的意 志力;为了个人从旧思想解出来和表达了对某个政治团体的活动而努力; 为了追求个人的幸福与理想付出代价;也反映了那些不能「出走」之人的 希望。 从这方面的了解,鲁素英出走K坡,不单为了升学,正如鲁老头所反对也 不是纯粹怕其女儿「学坏」,实则还有另一目的。对鲁素英来说,这里边 主要在於参予C中学「新思想」活动。这也是鲁素民几年前要走的路,却 一直面对鲁老头的反对:「这老头儿早觉察到, 儿子的思想和他的相 违」。从中亦显示鲁素民兄妹的政治思想背景。鲁素英这次能够「出走」 受到素民很大的鼓励。值得注意的,鲁素英就升学一事与鲁老头商议之 前,把文凭搓成一团的下意识动作,正表示不管升学与否,她已响应了号 召决定「出走」。鲁素民安排了她的生活费。当她隐瞒家人说去K坡旅行 时,拿着的皮夹还是鲁老头专备逃走时用的。一语双关,倒底揭露了鲁素 英「出走」的原意,而且还冲着一个远大的目标。所以,就在赴K坡的旅 途上,即现出了她的心底话。这个代表旧式家庭鲁老头的「家」,在她心 灵上,「正随着滔滔巨浪而褪色。」等到她在K坡站住了脚,即与同来的 同学疏远了。这些可都是暗示,反映了彼此志向之不同及界线的划清。可 惜,由於作者对当代政府的顾忌,此中问题成了弦外之音。鲁素英到了K 坡并没有进一步的活动,只间接透露了一些消息。至此,小说转到鲁素英 的学校生活,与朱克新的恋爱及二人对此的反省。终而留下一个未决的 「出走」问题。小说结构之简单,可说是个缺陷。它,处理的是表层现 象:友情,互助互爱,人类温情的一面。而对生活深层意蕴的一面,尤其 在「新社会」追求方面,则发掘较少。事实上,在处理二代之间的问题, 尤其是鲁素英「出走」前後,父女之间的对立,心理上的交战、感受与情 绪,再及教育、社会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揭示。但在作者一下子就把鲁素 英带到K坡生活、读书、恋爱,造成「出走」问题的旨趣,相形下亦显得 微弱了。 就那个时代而言,鲁素英的「出走」应有一个感奋的场面;是当代前进分 子所响往的,或是鲁素英个人的行动与渲染,比如说地下活动的情节。本 来<鲁素英>的写作意图,即在表现这麽一个青年思想演变的故事,摆脱 传统旧理教的枷销,改革社会现状,建立新社会与政治制度及对自己祖国 革命活动的拥护。这是当代「新青年」特别关心的问题。於是,「出走」 当成行动的表示;一股伟大的意志力;征服和创造;新的人生观。在这段 追求的过程中,他们面对着黑暗的一面,应付着正与邪、善与恶的力量; 对着逆流的洗刷,咬紧牙根。这样在搏斗中,他们奋足抗拒,才有战胜的 喜悦;败了,没有放弃希望。这才是他们的生活。可惜,这篇小说避开这 些情节。鲁素英K坡五年的生活,直把它当成苦尽甘来,一般爱情小说的 场面。实在烘托不出鲁素英当初怀着一股热血而「出走」是为了何事? 鲁素英的「出走」是因环境所造成,起之於新旧思想与社会背景。它,抹 杀了青年人追求理想的欲望,也挫败了他们追求人格的完美。照这角度来 看,小说寓意即在反出旧有的一切,以实现新社会的秩序,代表青年人的 希望。不管是脱离农村「出走」城市,还是从城市重回农村一如<晨光照 耀着山村>的李碧华,总之,经过这场「出走」的洗礼後的青年人都变成 一个新人,而且极积地表现他们对新社会的信心与拥护。他们从此过着另 一种生活。形体改变,心志随之转换,乃有了富有生气的「再生」。另 外,他们四周也相继起了变化。李碧华在流浪一段日子之後,倒回农村; 农村变了。鲁素英「出走」城市之後,学业有成,不只改变了自己,也改 变了父亲的政治观点。另外,鲁素民亦在她资助下完成中学教育。这改变 的力量委实强大。从中也显示了一个缺乏真实感的世界。但这样的故事, 在当时的读者来说,已够动人心弦的了。主人公放弃物质上的享受,转而 追求崇高的理想;牺牲自己而成就他人的美德,正是,当时青年一心一意 追求的。 从以上的观察,显然可以认定,主人公要改变个人的处境,唯「出走」一 途,但其基本因素不是反抗的精神或是自由意志,而是受到外来人的影响 及劝说下才作出决定。鲁素英的「出走」就受到其兄很大的鼓励。小说第 二章说的很清楚。为了较明白分析,兹引李碧华的「出走」来与前文所引 之兄妹谈话作个参考。 ...王凤握着碧华的手,亲切地,友爱地说: 「碧华,勇敢点,你出去工作,才会体会到,生活在群众中的意义,在那 里,你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跟山芭死水般的生活是绝对不同的,难道你愿 意永远依赖父母生活麽?做个寄生虫?将来被父亲卖物品的卖给人家做老 婆?碧华,勇敢点,相信我的话准没错。... 王凤对李碧华的「出走」起了相当影响力,正如鲁素民之对鲁素英。这二 件事清楚说明,在环境的压迫之下及追求理想所作的一个选择。而「出 走」之人却没有选择之馀地,眼前只有一条路可走。只要他随着指点上 路,终能达成意愿。这样的「出走」代表了许多当代青年的心声;他们全 力以赴都为了一个信念。 从上面的故事,可以看出一个「出走」之样版:主人公皆来自旧式家庭, 有个专横暴虐的父亲。他们响往外头的世界,一心一意要「出走」本家与 其他有理想的新青年会合,共同创造新社会美景。这样的写作与中国三十 年代的小说有些相似。可是,在本土政治的压力下,巍萌仍不能深入且从 容解开这方面的问题。他主要的任务在於分别对错、好坏、黑白、善恶。 不外一些口号、申诉。而且人物,来去总是一样的人:贫苦群众、妇女及 被欺压的工人阶级。 对社会不公不平的现象, 只写出层面而不深入。就 「出走」问题上看,鲁素英不出走,不往外头升华文中学,就与鲁老头一 样开倒车,没落了。如此说法,似乎勉强。他似乎不知道,要改变这一切 是道德勇气;而反抗与自由意志,才是青年人改变旧有的精神力量。就此 而言,主人公「出走」的意愿与独立,也相对变成没有甚麽重要可言。 下面的篇幅,在小说内容的牵制下,带出这个「出走」的问题上,读者想 看到的本是一个满腔热血的的鲁素英,其实自己却无所作为的鲁素英。她 都被作者理想化,被光荣化了: 「鲁素英,谁不喜欢她呢?虽然模样儿平凡,可是她那大方的态度,那不 时笑容可掬地迎人,活泼而结实的体格,又是球场上活跃的运动员... 从 她底睑儿上,是永远找不到一丝不愉快的表情的,即使是算术不及格也是 如此... 瞧着她,总带给人们舒服底感觉,所以有些同学称她为「快乐的 安琪儿」! 在课外活动场合,她的表现甚麽事都要抢一分儿。对同学的刁难与妒忌, 她又以宽怀大量与挈诚待之。当她与朱克新的恋情有了反省,她变成「智 者」,以飞扬的口才,说出高人一等的大道理。当她帮着寡妇的菜摊,显 得灵活能干并熟练地帮着招徕;小贩们「没有人不喜欢她。」凡此种种的 写作可说是人物理想化的投射。 当鲁老头知道真相之後,切断了鲁素英的生活费。她只好靠兄长寄来些稿 费勉强过日子。当汇款未到,却不知如何应付,收起笑脸,「没精打采地 挽着书包,沿着回寓所的马路,徐徐跑去... 」当她断粮时,好心的寡妇 前来问暖,她「... 埋下头,用筷子在桌上昼圈圈。」以後,寡妇探明真 相,常把剩菜拿回来给她食用。她就一直这样维持生活。当她没钱交租, 她「... 的心七上八下的乱跳」,显得六神无主。在她遭受屋租婆女儿的 奚落时, 「低着头装着不知道任何事的发生的看书。」 当她功课遇上难 题,捧着本练习簿找上朱克新,眉梢一抽说:「克新,麻烦你一下,这条 答案,我老想不出来。」後来,为找房屋事也通过朱克新协助而搬离。到 了面临升学及就业大前题下,总想到了与兄长许下的诺言,并没有去看待 自己的前程。竟连觅职也不见有一番奔波,而是通过朱克新兄长的介绍。 凡此种种, 她一直处於被动的状态, 没有自主的意志。其实在这种「出 走」的情况下,人要生活就得有应变的能力。她好像经不起挑战,一遇上 难题,就有「贵人相助」。从这点看来,书中人「出走」的意愿与独立, 也相对变成没有甚麽重要可言。同时难得反映与之对立的场面,表现出不 愿妥协的英雄气概。 从另一个角度,这个环境因素并没有对书中人有不利的情况。主人公在认 清了目标即展开追求的旅程,且得到想望。<鲁素英>这篇小说并没有涉 及到「出走」的负面问题。契可夫<一个带狗的女人>就提及一个未卜的 路向。书中人终於明白,二人恋情长此下去,绝非了局。於是细斟密谈: 解决的办法,看来一会儿就可以商量出来,辉煌的新生活就可以开始。他 们都认识到前路漫长,险阻艰难,只不过刚开始。去呢?还是不去,这仍 是个问题,蹰躇满志。鲁迅在<伤逝>这篇小说及另外有一篇演说:<娜 拉走後怎样?>都从相反的方向来看待易卜生<玩偶之家>娜拉的出走。 鲁迅提出一个社会改革的问题:环境因素。如果没有彻底的社会改革,这 样的出走结果不是坠落,就是又重回到旧时环境。曹禺<北京人>之写一 个封建旧家庭崩溃的故事。他认真鞭挞的同时也提出新希望。仅管他是以 人猿生活━北京人━ 来代替中国人的生活, 值得商榷,但瑞真和 方的 「出走」切合生活,倒底深深显示新一代所应走的路。<鲁素英>缺少的 是,瑞真等出走之前看待问题利害的部分。茅盾短篇小说<创造>中的君 实和娴娴,重复着娜拉和她丈夫种种问题。君实按照他自己的趣味,塑造 娴娴。娴娴发觉她坚信的社会主义立场,与她那爱舞文弄墨、附庸风雅的 丈夫在思想上有很大分岐,觉得离开他之外,别无他途。她的出走已不是 盲目的的、弧立的,而且是和某个社会力量取的了联系。她认清了自己, 同时,亦不愿成君实的玩物或傀儡。她有自己的计划和理想。<鲁素英> 的体材与之接近。 她不满意老父安排的学校, 更不愿跟从老父的政治思 想,离家出走。在此之後,社会里有批人与她接触。可是,小说中却没有 提及<创造>中那社会的力量的联系,更没有接头的路线。鲁素英来到K 坡,生活茫茫,慢慢才遇到一些善良人与之结成朋友,博取一些支援。而 她的生活却平平地过,没激出点火花。看起来<鲁素英>变成个流水式的 故事:一个少女,出远门求学,跟着恋爱,与男朋友反目。几年後,中学 毕业,谋了差事,认真生活━作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可以说,<鲁素英>没有体现那时代青年人「出走」的奉献精神;主人公 「出走」意向单纯,在目前的故事里,只集中在於她如何过那五年生活; 爱情小说的公式:李碧华不满老父安排的婚姻,向往进步女性的号召,出 走社会,以「双手自食其力」。<朋友>阿花亦然。<手>中的粟秀是被 迫出走,本有多方面的发展,但她仍旧是「凭着一双手,自力更生」。彷 佛,生活上自己养活自己,超越了所有生活意义。<水浒传>好汉的「出 走」虽然是因为环境所迫,但并不是全为了生活,底下还有深层的社会批 判。他们虽在建立个人的功业,选择自己的路向,但他们却看清自己及对 社会的责任。他们:「苟全地回到原来社会?抑或弃绝所有,另为新国度 的子民?」比如阮家兄弟:「这腔热血只要卖於识货的!」<鲁素英>所 见,仍是平俗。总的来说,<鲁素英>的「出走」,就她所处的时代意义 而言,应表现一个具体的情事。一个女孩子不惜牺牲一切去争取教育,故 事的交待应是以理想和现实的冲突为基础;一种努力与企图;反抗与自由 意志。就是不幸而处於失败的地步,乃须以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精神奔赴。 她的努力与企图应落力实现当时兄妹谈话所订下的愿望。可是,鲁素英除 开达到升学目的一项,却乘离了原本「出走」的目的。她好像是入宝山空 走一回。而出走在K坡的一段生活也看不出那些生活意义,除开一张要填 饱的肚皮,就是些自我陶醉的「人间美景」。 「... 孩子们天真的脸孔与充满着生气和智慧的黝黑的眼珠子,都亲切地 注视着她,把她的心点燃起来啦!她默默地下更大的决心:必将这些纯洁 的灵魂培植起来,个个将成为新国家的建设者... 故事到此结束,但读者还是可以感觉到,这为了「下一代」的馀音未了。 [三] 「启悟」主题是西方小说常见主题。 此英文语词有另外二种中译 :「启 蒙」「入世」。英文字义为原始民族的成年礼,即青少年过渡到成年的一 项仪式。他们远离家园,被置於严酷野地,独自接受生活磨练,考验合格 再接纳回归族群正式成为社会一分子。在西方社会,青少年并没有履行此 项仪式,然而却在小说创作上强调及展示此中意义。 总的来说,西方启悟小说,其哲学根据是基督教式的,而且还包含了神话 故事的原型。小说家就此人生观、思想格式,控制题材,表达主题。基本 上,主人公须经历「出发」「变形」「回归」三阶段。换句平常话,即主 公脱离自幼熟习的环境,展开人生旅程、追寻目标,接受点化,从中认识 自我,超越过去种种,如性格的超越,对世界社会看法的改变,从而进入 另一层次的人生观。鲁素英的「出走」正有这几方面的反映。 鲁素英之「出走」是「启悟」的追寻? 鲁素英小学毕业证书及与鲁老头商讨往K坡升学,表示她已达到履行「成 年礼」的岁龄与资格。K坡之生活遭遇,可当成她的磨炼,正如原始民族 成年礼经历的野地生活。她在此足足呆了三年。她的自爱,反映了其磨炼 与净化过程,经得起考验。「倒是同来的同学跟她疏远了」,可算是「启 悟」考验中主人公形象的变改。 鲁素英的野地考验,有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二部分。她另一场考验是与朱 克新的恋情。学校生活是追寻目标、接受点化,从中认识自我,追求人生 真谛之地。小说第八章,以<牛虻>这部小说,点出鲁素英的思想格局。 「...为着幸福的未来与共同的理想而斗争!如牛虻与琼玛...。其 中的认识自我,尚包括功课难题,同学刁难与妒忌。社会生活部分则充满 了诱惑及困境。 鲁素英租住在屋租婆寓所的後房,正在厨房上面,每天迷漫着主人家美食 的油烟,而她却常常勒紧肚皮过日子。那天华人新年,她照常用膳,配碟 江鱼子,一碗黄瓜,而整个厨房却充满着烧腊肉的香气。她禁不住这些味 道,走避到客厅。在此,遇上屋主一家。他们的谈话,对鲁素英说来是很 大的考验。首先,她得忍受念英文教育者的优越感及念中文教育者得遭人 轻视的眼光。下来,她要忍受穷者遭富者奚落的感受,而且还得经得起吃 喝玩乐的诱惑。这是鲁素英接受试探的一个场面。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 与露西对话,她坚持用中文「小姐」的称呼。露西则满口英文。两人成了 强烈的对比。但这一场针锋相对的谈话,在鲁素英的考验过程并没有让她 有所突破。她低着头看书,「气愤填胸,很想跟她们吵一吵,难道穷人就 可以任意欺侮吗?」看起来,是消极及认命的表现。这时,朱克新到来邀 看电影。 「两个人在去影院的路上,临时改变了主意。他们穿过喧哗的闹市与爆竹 声;挤开逛街的红男绿女,沿一条宽敝直透近郊的马路跑去...」 过後,这位无无傍的少女作了个斩钉截铁的行动,搬到克新的家去住了。 就「启悟」研究而言, 「临时改变了主意」不言而喻, 决定了下一个行 动。「穿过喧哗的闹市;挤开逛街的红男绿女」暗示突破、脱离而得到某 个启示。爆竹声与新年象徵新生、新希望。宽敞直透近郊的马路,指示目 标。(细心的读者或许有注意到,巍萌常在谈到敏感的政治话题时都爱用 这种断句。近郊马路暗示一个活动。) 就『启悟』的意义而言,鲁素英到此尚未完成试探。她还得经过另一场试 探。由於朱克新的介入,使到鲁素英展开另一层次的生活考验:从生活的 实质到生活的梦想。小说第八章,记她「在朱克新诚挈的协助下」,搬离 了那晦气屋租婆的寓所,往朱家去住了。她的生活逐渐改善;努力学习━ 「牛虻」的爱国精神。朱家上下,尢其朱妈妈更把她当成亲生女儿看待。 「鲁素英也如同回到自个家一样的温暖。这其间,她与朱克新恋爱,同时 也因此恋情带来烦恼。朱克新因恋爱而误了功课;因此有所反省。中学生 可否谈恋爱,是当代的热门话题。它,似 与「启悟」无关,其实是鲁素 英一次重要的行动。她像一位接受成年礼的原始民族,被置於荒野里,独 立挑战大自然。二人的同学反对他们的恋爱。朱克新听取了学友的劝告, 逐向鲁素英提出分手。 「噢,你还不晓得吗?同学们都说,求学时期不应该谈恋爱。这会妨碍我 们的学习。甚至会断送了我们的前途!他们的话是有道理!我这回的成绩 你是知道的。这是一个实例!」 面对着一班学友,鲁素英在接受「批判」之同时,还得克服朱克新自己本 身的「试探」。 「克新,你这回成绩考坏了,怎能完全归於有爱人呢?为甚麽我的成绩倒 好了呢?当然,我也有责任,不够关心你的学习!不过难道就没有补救的 馀地吗?... 是的,要是我们之间的恋爱不正确,而且无法纠正的,那我 们应该勇敢地抛弃!然而,你这个做法,完全是一时的冲动与受了一些同 学们不实际的批评,他们并没有找到根本的缺点!」 鲁素英这回谈话已肯定地超越了所有同学。她突破了一般世俗对恋爱问题 的看法。从「启悟」的角度来看,通过这场考验,鲁素英已经从中认识了 自己。朱克新本是当她学习的指导,但这次给比了下去。故事至此已完全 把她解放出来。同时也给她设下另一个目标,亦即在追寻个人世俗理想之 外,更高的理想灵境。 鲁素英终於寻到个人理想,完成中学教育,转到S埠教书。经过一番生活 磨炼之後,鲁素英人格与形象逐渐地显露而清晰。 「鲁素英这个名字,对本村的青年,尤其是老者与妇孺是不生疏的,并非 她有「倾倒众生」的姿色,或圆滑的交际手腕,而是她有一种不可名状的 内在毅力,叫人喜欢她.爱接近她,尊敬她。...」 「... 鲁素英,这个俐落、隐当、沉着的姑娘,不,是老师。她矮个子, 有些儿发胖,圆中带匾的脸儿, 永远浮着圣洁的光彩, 从不沾丝毫的脂 粉;剪着短发,它老爱穿着套浅蓝色的裙子;睫毛下双眼眸子虽不甚大, 但似乎会射出有透视的光芒,令人爱看,而又不好意思多看。」 这已经不再是她五年前初临K坡的形象:这个刚满十六岁的小姑娘━鲁素 英,在微雨中,连雨伞也叫人拿去...(领了文凭) 生怕着了雨,跃呀跃, 跳呀跳,两条小辫子前後左右地跃着,一双圆圆的短腿, 满了污泥,白 鞋变了黑鞋,一古脑儿劲力赶回家去了... 可见,从十六岁时离开本家开始她一段人生旅程,追求目标,从中认识自 我且超越自己。五年时间,终於长大成人,明白了人生目标。她许下了诺 言:做个人类灵魂工程师。鲁素英的「启悟」於此是否完成,还得进一步 分析。 严格地说,此篇小说并没有那些重要的描述,造就鲁素英性格的转换。倒 底,她如何有着一股「不可名状的内在毅力」,其脸儿如何有着「圣洁的 光芒」,其眼睛如何有「着透视的光芒」,凡此种种并没有可靠的线索。 可以说,从踏上K坡开始至到S坡教学,只有一个平凡的鲁素英。下文希 望通过另外二个角度来研究。第一,要分析的是细节,即使「成年礼」达 成的事件与关键人物。第二,是希 从一个完整的梦境来看,这里边是一 个文学形式的要求。 鲁素英是先透过其兄鲁素民的向导,进入「启悟」的门槛。接下来是她个 人赴险的召唤。她乘着船,破浪前进。她来到K坡生活,面对现实及人间 种种丑恶,是她受考验的野地。在此之中,若照西方启悟小说的情节,她 本得到超自然力量的扶助。但她只遇上了「贵人」,即寡妇及朱克新的帮 助,渡过难关。二人与鲁素民一样,可算是启悟小说神话原型的「智慧老 人」。 鲁素英在K坡二次落脚之处, 都是不甚完美的家庭, 屋租婆的寓所,其 一;隐喻资产阶级朱克新家,其二,可视为「越过门槛」及「鲸鱼之腹」 的情节。鲁素英与朱克新的恋爱,是「变形」的阶段,可视为她肉体的位 移。中学毕业及为人师表,是她愿 的实现。她与鲁老头取得谅解,是补 偿,其中包括资助素民完成中学教育;素民在此也是一个父亲的形象。 <鲁素英>在此问题研究仍有一个疑点不能解决。小说尾声,她来到一所 学教书,不知是否最终落脚之地。在她与鲁老头取得谅解之後,是否会回 到「老家」。她与朱克新是否会「成家」。看起来,鲁素英的被其中之一 接纳,相信是没有问题。但另一个问题,是倒底她有没有拒绝回归鲁老头 及朱克新的家。再者,她的教学生涯,是否真正她之想望。它,有没有破 灭的一天。看起来,这个问题是永远不能解决。这回归的课题似乎有一伏 笔:小说第三章,「船头起伏地向着西南海而破浪前进」。彼岸这片「大 陆」是否是她另一个家? 从整个来看,鲁素英的「成年礼」大致完成。她同时解除了她的情欲(与 朱克新的恋爱)及功名(中学毕业、为人师表)种种情意结。以後的鲁素 英,想来是能充满睿智地生活了。这是「启悟」小说中所谓最後的恩赐。 虽然她没有被「神化」,但也具备了「革命」的形象。 这篇小说中「启悟」问题的形成,是在作者不自觉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 在主题上缺乏纹路,难免出现一些含糊的现象。第一点,它没有一个宗教 观,只有一个思想观,所以缺少了西方启悟小说的特色,即「神话」及其 所支配的律则,一个主宰主人公命运的力量:所赋予主人公英雄式或超人 式的力量以破除难关。鲁素英在功课上平平表现及财源短缺亦表明她的人 类身分。第二点,主人公没有历经一些严酷的考验场面,而小说本身也没 有如西方启悟小说处处设下陷阱让主人公去破解,考验她的「启悟」的程 度。 <鲁素英>采用倒述的写作方式,混合了真实与回忆的情节,提供了一个 奇妙的「启悟」空间。它,可当成是书中入梦与梦醒二世界的心理变化及 人体位移━人格的成熟。它,是 吻合了「出发」(入梦)「变形」(回 忆)「回归」(梦醒)三个阶段。主人公经历了这场梦境(回忆)进而领 略出人生真谛。她看了一群充满生气与天真脸孔的学生,把她的心点燃起 来,下定决心担起这一分教育下一代的神圣工作。而在她修完中学教育以 後已完全从旧思想解放出来,变成一个新人,带有当年「革命」装束及左 倾青年的形象。从这角度看,她的「成年礼」终於功德圆满。她是否完成 「圣地」的追求, 加入新思想的行列, 或为新国家的建设者,是次要的 了。 鲁素英的回忆,连接了两个世界,即在现实里提供一个梦的第三空间,引 导主人公进入「启悟」的过程。先是,鲁素英在窗前望着一群毕业生,带 入她的回忆、遭遇及奋斗事迹。「接着一阵锺声把鲁素英从梦中惊醒。休 业仪式将开始了。」但对鲁素英来说,她的休业仪式已经完结。「她才拉 动麻痹的双腿,把先前打算写给克新的信笺收拾好。这是她第一封要给克 新的信,可还是一张白纸 ...」。这是她第一个「悟」:暂且把儿女私情 搁置。她下一个「悟」:她默默地下更大的决心!必将这些纯洁的灵魂培 植起来,个个将成为新国家的建设者...」。 鲁素英回忆旧日。回忆的日子历经几年,不过现实世界只有半日。锺声一 向,书中人回到现实,也在这一刹那「悟」出人生道理。此节在整个启悟 文学研究相当完整。鲁素英修完中学是她梦的落实。同时,也是与某个团 体取得「集体认同感」,达成她「回归」的门槛,即被纳为社会一分子, 其中包括与父亲取得谅解。这个「集体认同感」可新青年的形象。而且回 归的地方也确定下来。小说第一章「... 仍倚着窗槛,她的脚似 生了根 了,不想再动了。」另外,也从一群小学生身上看到她早年的身影:领到 毕业证书,兴高彩烈步上归途,开始她的长征。此节暗示一个归向问题。 从以上的了解,鲁素英确实有离开了本身所属的M坡至K坡,历经一番生 活磨炼,终於完成其「启悟」的考验。现在,接合上面梦境的了解,来看 鲁素英有没有实现了她的成年礼。 从小说的内容来看,鲁素英在K坡生活并没有让她完成其成年礼。问题出 现在她无从应变的能力。而且,她在生活的认识也浅薄。无疑,五年的生 活、时间足可让她长大成人,但在心志上并没有给她多大的磨炼,仍得接 受现实的生活。中学毕业,人浮於事,还得卖个人情谋个教职,倒底也没 有达至「启悟」,或者说只达至「顿悟」的成分。她想到这三年的K坡生 活: 「... 把她煎熬够啦,没有钱想多念书,在这种社会里,是不可能的!她 不能不想起为她苦了三年的哥哥,更不能忘记给哥哥许下的诺言一等到毕 业後,供给哥哥升学。」... 於是她想到一分工作,但人浮於事,想来可不容易。结果「还算幸运,得 克新兄长的一位颇体面的朋友介绍,」谋到S县乡村小学校教职。从这段 文字看下来,鲁素英当初怀有那一股「出走」的意志,化为乌有。虽然, 她仍旧学习,下乡活动,但已与当初离开M坡的本意大相迳庭。 [四] 基本上,巍萌小说是写实的: 以他熟习的五、 六十年代砂劳越农村作背 景,从各个角度, 反映当地人民生活面貌, 农村儿女思想感情。作者之 写,多为妇女,青年和被剥削阶级者的苦况,或为他们生活线上的遭遇抱 不平。<鲁素英>只是当中的一个故事,主要的,是在这位人物身上表现 了爱心,奉献给群众;为了下一代而奉献自已。这是一个他熟习的人物, 之写着重在这人物的故事、期待、个人化的故事。因此,在『启悟』的研 究,受到诸多限制,前章已作了分析。 鲁素英的「出走」有一层特别的政治意义,是值得将後个别深入探讨的问 题:一,不满当代殖民地政治的抗议?二,向往另一片美好的大陆?为了 一个新时代的来临,而作了一次盛大的长征?同时,希 他们的长征,能 够改变本地的政治面貌。於是,「出走」暗示一个新团体的形成,或为区 别,也表明了他们的归向,引发了他们的热诚与效忠精神。另一方面「出 走」亦在暗示一场人心激荡,热血的革命运动及对它的拥护。鲁素英出走 之後,鲁老头的政治观点作了一百八十度转变,已不在看<中国之命运> 关心家乡日新月异的飞跃进步。 从整个来看,鲁素英的出走也不是个人独立的行动,她代表了当代青年的 政治理想。她不在英校读书正暗示了这个思想的分岐。接受英文教育是与 现实的认同。鲁老头代表与现实的认同,而鲁氏兄妹代表另一方面的物。 兄妹二人,一个代表勇往直前的追求者,一个是犹疑不决的观 者。他们 都是当代看待「出走」问题的典型人物。鲁素民也可视为新旧时代的牺牲 品,或是新旧时代的过渡人物。 总的来说,在<鲁素英>『出走』的问题上,笔者以为应该在於完成自主 能力。一个人有自主能力,应该是在自已这一代内去作些有意义的事,也 为自已的幸福作出努力。而为了「下一代」的责任,并不是出走目的。 <鲁素英>与其他三篇小说有一共同点,「出走」的皆是年青女性,而且 是时代里优秀的女性, 与茅盾<野蔷薇>集所描写的有些相似。 在「启 悟」研究问题上, 这些女性是否是「地母」的意象: 即生育、保护、生 长、丰足的『启悟』原型女性的象徵,正如他多篇小说里寡妇的出现,都 是往後可以探讨的问题。 本文所讨论的仅限於鲁素英『出走』『启悟』的一面。此问题的观察并不 在於这篇小说的时代意义与价值有所限定。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