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19年10月28日星期一

砂华人文协抢救史料 诗斯泗省完成编写工作

砂华族文化协会10月26日在沐胶举办“三河华人历史研讨会”,吸引各省文协成员与爱者参与。砂华族文化协会10月26日在沐胶举办“三河华人历史研讨会”,吸引各省文协成员与爱者参与。
在砂拉越华人文化协会的推动下,包括诗巫、斯里阿曼省及泗里街省,都已完成了他们各自史料集的编写及出版工作。这些史料的整理、编纂及出版, 既可以记录华人的历史,还可以提供学者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基础。
砂华文协会长刘伯举说,文协过去20多年来, 已经在许多地方,开展了历史田野调查工作。该会之所以重视这项工作, 主要是意识到许多地方的华人史料, 随着城镇的重建、居民的搬迁、火灾等因素, 已遗失湮灭。
他认为史料没有获得更好的保存,将使下一代因为历史的空白、欠缺, 而无法了解先辈为乡土所做出的贡献;同时,因对自己成长乡土历史的缺乏认识, 也会减弱年轻一代对这片土地的认同及关怀。所以文协的调查工作,事实上就是一项抢救史料的任务。藉此,刘伯举特别呼吁凡藏有史料的民众, 不妨考虑将它捐献给文协收藏或出借供复印保存。
三河华人历史研讨会
砂华文协於10月26日(周六)在沐胶晶木酒店举行的“三河华人历史研讨会”,这也是沐胶首次举办类似的华人历史研讨活动,吸引专程从诗巫、成邦江、美里及泗里街等省份的文协成员及历史热爱者参与。砂华文协会长刘伯举希望透过这项活动能激发大家对华人地方历史保存的重视,同时促使更多文史工作者参与地方史的书写工作。
他在研讨会开幕仪式中说,三河的乡镇,在砂拉越华人地方开拓历史中, 亦占有重要的位置。文协的历史组,在过去已在这一带进行过好几次历史调查, 并取得一些的收获。
这次研讨会有几篇论文的资料, 即部份参考了上述调查之所得。虽然这次研讨会所提呈的议题,无法概括所有三河的乡镇,但却可以作为一个好的开始,他深信今后将会有更多新的研究成果发表,文协考虑将相关的论文,加以整理出版,让三河华人的历史可以获得保存及流传。
“三河华人历史研讨会”共邀请了4位文史工作者出席提呈论文/报告。
首篇论文《沐胶华人早期社会结构与网络》,由阮光安博士提呈,他在文中提到:


砂文协赠送地方史料集给参与研讨会的沐胶团体保存。右一至三是主讲人阮光安、主讲人蔡增聪、本固鲁蔡雄基,右七是文协会长刘伯举,左一至三是主讲人林礼长、文协秘书长刘锦虎、主讲人江寿海。

早期沐胶社会结构
沐胶开埠至今仅有百年历史,与砂拉越其他地方的许多小镇相似,沐胶镇区的发展几乎都是依靠当地华人社群的劳作与经营才得以不断前进。主要由漳泉、潮州、福州等籍贯所组成的木胶华人社会,自开埠至今都秉持着合作互利、有福同享的团结精神,让沐胶镇得以持续健壮发展。
他指出,早年沐胶华人社群除了个别经营着各自的生意,也会通过各种公共场所的社区活动进一步扩大生活圈子和社会网络。除了最早的泰山亭福德祠大伯公庙,沐胶各籍华人群体也继续合作创建崇文学校、沐胶中华商会和沐胶华人慈善社。
这些社团组织联系和统合了华人在沐胶的网络,让所有沐胶华人都可以通过神庙、学校和会馆三大公共场域,以及各种商业供需,进行各种公益与社交活动,进一步培养族群感情和跨族关系。泰山亭大伯公庙体现了当地华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依靠,崇文学校则体现了华人典型的办学热忱和教育理念,而华人慈善社便体现了当地华人死于斯葬于斯和入土为安的死生有命观念。至于像是后来的先声戏院和各个商号店铺,更是充分体现当地华人长袖善舞、互通有无、敏于商机的劳动特色。
随着社会结构的扩大和深化,许多籍贯公会、业缘组织以及宗教团体的建立,也让沐胶华人的社会角色变得多元和重叠,进一步凸显了个别华人与华社组织的社会性与组织性特点。
新兴市镇前景看俏
他认为,今天的沐胶似乎是个前景看俏的新兴市镇,店屋林立、新人辈出,其发展程度令人称道。但较为惋惜的是,随着前辈的逐渐老去、旧建筑被高楼新厦取代、交通发达后外来人口与日俱增,仅仅数十年,沐胶已是沧海桑田,许多本地精彩的故事和值得怀念的故人都慢慢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只留下零星破碎的资料和记忆。新一代的沐胶人也几乎对沐胶的历史了解不多,毕竟这是一个不断向前进步的社会,没有太多感怀旧时和回忆过去的条件和兴致。
阮光安也解释,地方史也是国家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沐胶早期社会——尤其是华人群体的垦荒历程做进一步的考证,较全面地整理出当地华人的社会网络,以及对各个华人民间社团的过去与现在做一个较系统的梳理,便可以更清楚地确认华人在沐胶的历史地位和社会角色,进而补充砂拉越华人史的一些空白处。
紧接着阮光安的报告之后,沐胶地方耆老暨文史工作者江寿海, 透过幻灯演示,藉由个人珍藏老照片,讲述了沐胶的历史及当地陈氏家族的商业发展历史。让听众从老照片中, 重温了沐胶的过去, 讲述轻松生动,颇为吸引听众。
研讨会第三篇论文:《福州人在万年烟的发展》,由文协历史组副主任暨文史工作者林礼长主讲。
福州人在万年烟
林礼长的论文, 主要借助了口述资料,追述了福州人早年在万年烟的历史。在讲话中,他提到福州人在二战之前,已经在万年烟发展。除了做生意,与其他华商从事几乎类似的收购土产和物物交换,亦由于木材业的发展,而立足于万年烟。
福州人到万年烟谋生,是迟来者。据受访者严琚莱称,其父严金存,是福州人较早前往当地谋生的商贩。严金存抵达后,福州人还有黄祥惠在万年烟做生意,从事汽油买卖。黄祥惠父亲黄贤理等一批人士,也是福州人中很早前往当地发展的。这些人也包括了万年烟福州公会发起人王茂兴等。他们都是在严金存之后于不同时间前往当地发展。福州前辈们也在万年烟大伯公庙旁,设立了一间公家屋,做为福州移民在当地的暂时落脚地。一些生意人,也开始移到更上游的瓜拉勒迈做生意。
拿督池志平,于1972年赴万年烟管理华利火锯的板厂业务。华利火锯是福州人许如泉等人,在1959年承接的公司。他们业务发展到万年烟,与兴化人吴各良的联和火锯,各分据万年烟河两岸。
当地木材出口以杂木为主,亦配以较著名的兰彬木等。这是低地的木材,福州人和沐胶、达叻和乌也土著工人在水山开伐工作。当时都是以人工锯来锯木桐树,不是使用电锯,一间板厂工多达百人之数。由于板厂的设立,当时在这一带开发的木山,生产木桐的木山很多、工人多、伙食多,是万年烟最兴盛时期。乡区人口都挤入万年烟,一时之间市镇中心益常热闹,商业也非常兴旺。
华利板厂于2003年尾结束了在当地的生意。由于再没有木材生产,因此停止了业务,联和板厂则较迟了一些也关厂。
与池志平差不多同一时期在万年烟华利板厂工作的王启勃,是在1977年才到那里。他说,那个时期的板厂宿舍设备不错,还有冷气,由于有钱赚,连伙食都办得非常好。
在瓜拉勒迈,以福州为主的商人开了5间店,4间是福州人的店,另一间则是闽南人的店。他们当时主要从事米较、日罗东、胡椒、盐木、树胶、树枳等土产生意。他们也涉及水木的开发。如今这个地点的小商业环境,因经商地点的不尽理想,人口不多,发展空间有限,无法生存,最后落得放弃有关据点。福州人便选择沿河去到更上游的内陆,到实兰沟做生意。那里的商店也由于一场火被烧掉。
万年烟福州公会,是于1948年,由王茂兴、张学云、郑而程、黄其清、刘乃环、黄贤理、严身存等数十人倡组而成。首任主席是王茂兴,成立公会的目的是联络乡谊,为亲情谋求福利。福州人人数不多,但同乡都很合作,保持着福州人刻苦耐劳精神为宗旨。
早年福州人合资购置的公司屋,处在万年烟6间排的板店其中一个单位。后来面对战乱,加上公司屋破损不堪,福州人减少后,就不再使用而被弃置。他们把合资的剩余经费,转而在实兰沟购置了今天福州公会会所。福州公会搬迁实兰沟成为势之所趋。在池志平协助下,并受到当年诗巫福州公会主席张仕国的鼓励,2005年的5月间,实兰沟福州公会宣告正式成立。
福州公会代表着一个方言群,它的搬迁似乎也代表着这个几经努力之下扎根的小镇,发展光辉无法更加明亮。随着沐胶、万年烟和民都鲁之间沿海公路的建设,万年烟是否重拾发展生机,福州人是否将重返这个小镇,让它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是大家所期许的。


小型砂华人历史海报及文协出版书刊展览。

乌也华人史概述
研讨会最后一篇论文:《河口小镇─乌也华人史概述》,由文协行主任蔡增聪提呈。蔡增聪的论文,借助了英文文献、碑铭、口述资料及华文书刊、报章等资料,结合实地调查所获;勾勒了河口小镇─乌也华人历史的演进梗概。
他特别提及,19世纪下半叶,华人在砂拉越境内的迁移,基本上是追随着拉者政府领土拓展的步伐行进。这种现像使大家在看待砂拉越历史的演进过程,尤其是华人拓殖的历史时,可以尝试从一种“地方”或“边陲”的视角来加以观察。他也提到在拉者政府整个开疆拓土的过程,其中最为凸显的一个现像,即是在不同河域中华人商贸聚落的形成。这些聚落,有者取得持续发展,成为古晋以外,其他河域主要或次要的城镇;有者在闪耀一段时间后,便卸下了它的历史角色;并在岁月的流逝中,逐渐被世人所遗忘。
文中所探讨的乌也,即是一个典型的华人乡镇, 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叶,作为乌也河的一个河口要站,它曾经在拉者政府,位于砂拉越西北海岸的硕莪贸易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19世纪末的拉者官员记载中,甚至曾将它喻为此海岸区,除沐胶外最重要的站口,其重要性在某一段时期更超越民都鲁。
论文从华人迁居乌也的历史背景、乌也镇的建置及商贸发展、以及后来乌也商贸地位的嬗变及华人社会的发展几方面切入,重构了华人在乌也百年来的活动轨迹;在史料的发掘及分析上,着力不少。
在结论中, 蔡增聪强调,乌也镇从一度是河口要津,转变为最终没落的境地。事实上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例子。像位于拉让江口的拉让镇,以及伊干河口的伊干镇,亦是如此,历史的形势及地理的优势,让它们有过光辉之一时;但时移势转,也使它们不得不从历史舞台上退却。
他表示: 乌也老镇的华人历史看似欠缺精彩,但他们在乌也百年来的生活轨迹,其实是华人在砂拉越许多边陲地区活动的写照, 反映了华人在砂拉越百年多来参与于开疆拓殖的史实。
论文提呈过后, 主办单位还安排了半小时的交流时间, 气氛非常热烈。对未曾举办过类似研讨会的沐胶小镇来说, 这是充满意义的一个上午。 在交流时间,大家针对三河地方历史不同课题,包括史料的搜集、课题的研究及文物的维护交换了意见,对今后三河历史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推行,多有启发。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