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華人與馬來西亞的接觸
我們且先從中國古籍中看華人與馬來西亞的接觸。<漢書>卷二十八下
<地理志>曾提到都元國,許雲樵認爲那就是今日丁加奴龍運(Dungun)
。<漢書>同卷記平帝元始(紀元1-5年)中,王莽輔政,他爲了要顯耀威德,曾遣使到黃支國去,要該國獻生犀牛。<漢書>記當時漢譯使的路程有雲:“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二月,到日南,象林界雲。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文中的皮宗,有些學者推度爲馬來半島南部的Pulau
Pisang。如果上述的推測是正確的話
,那麽中國人在漢代就已經到過馬來西亞了。
,那麽中國人在漢代就已經到過馬來西亞了。
至於最早提到東馬的中國載籍,應是唐朝安從事攀綽所著的<蠻書>。該書第六卷所記的勃泥,也正是趙汝適<諸番志>內的渤泥國。有些學者將渤泥斷爲Borneo的對音,其地即在東馬。不過上述諸書都沒有提及
有華人定居在都元,皮宗或渤泥等地。
有華人定居在都元,皮宗或渤泥等地。
到了元朝,華人定居在新加坡的記錄出現了。汪大淵的<島夷志略>“
龍牙門”條述及單馬錫(新加坡的舊名)說,可見遠在十四世紀便有華人在單馬錫居住了。至於馬來西亞本土在那段時間裏有沒有華人居住,有
關這方面的記錄至今尚未發現.
華人大量南移
關這方面的記錄至今尚未發現.
華人大量南移
無論如何,在十九世紀以前,本邦的華人畢竟爲數不多。十九世紀末葉及本世紀初期,才是華人大量移居我國的時期。這些華族先輩,梯山航海,冒險南來,他們絕大部份是赤手空拳而至。可是憑著克勤克儉的精
神堅苦奮鬥,在充滿挑戰的陌生環境中掙扎求存。
神堅苦奮鬥,在充滿挑戰的陌生環境中掙扎求存。
推動華人南移有三股力量:一爲中國國內情勢所逼,二爲華人本身所具有的冒險精神及善於應變的求生本能,三爲南洋物資豐富,土地肥沃及環境利
於發展對華人所産生的吸引力。至於華人南移的內在動因乃是中國國內政局不穩定,農村的經濟崩潰以及有利的出洋條件等。因爲清朝末葉,時有戰亂,而中國人口
極多,糧食不足,人民應付不了苛捐雜稅,這都是逼使華人移居中國國外的重要因素。再加以華南的閩粵兩省頻臨南中國海,地近南洋,因此當兩省的人民被上述的
情勢所逼時,便會遠走南洋。其外在動因則起於南洋當地的需要大量勞工,如採礦業及種植橡膠的勞工。不過航運的發達以及南洋殖民地政府的寬待華工等措施
也不能不說是促成華人南移的外因素。
也不能不說是促成華人南移的外因素。
十九世紀的我國華族移民大部份屬於下兩類:第一類是強制勞工移民。這類移民有些是被人強擄售予買主;有些則是受拐騙而後被強迫到南洋來當勞
工。此類勞工南來的時期以十九世紀的四十年代中至五十年代爲最多。第二類則是契約勞工移民。這類移民多是十九世紀下半期的産物。當初因不受管制,有很多勞
工是在受騙之下簽署工作契約的,他們所受的待遇幾與禽獸無異。1877年,英殖民地政府在新加坡設立華民護衛司,以畢其磷(W.
A. Pickering)出任斯職,負責審查契約勞工的入境及其待遇等。從此契約勞工的待遇才稍有改善。到了1914年,英殖民地政府在輿論的壓力下終於完全廢止馬來西亞及新加坡的契約勞工制。華
族移民從此才免受此種制度之害。
華人的政治活動
族移民從此才免受此種制度之害。
華人的政治活動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華人的政治意識與活動有三個傾向,那就是華族新移民的傾向中國,海峽僑生的傾向大英帝國及還有一部分的人傾向馬
來亞共產黨,想藉此推翻殖民地政府。
來亞共產黨,想藉此推翻殖民地政府。
傾向中國的華族新移民最初是受到保皇黨和同盟會等組織以及中國領事的爭取,接著又被中國國民黨支部所影響以致産生了民族主義思想。海峽僑生
都以英籍民自居,在義和拳之亂時,他們曾發出組織自願軍以助英軍撲滅義和拳的呼籲。第一次打戰期間,他們還曾捐贈噴射機給英國抗敵。不過他們也曾向英政府
要求更大的參政權。傾向馬來亞共產黨的華人則是國際共產黨以及印尼共產黨人宣揚共産主義的影響所致。他們加入馬共,反對英帝國主義。1942年,日本進攻馬來半島及新加坡時期
,他們才與英軍並肩作戰,抵抗日軍。
,他們才與英軍並肩作戰,抵抗日軍。
華人政治意識的提高是在第二世界打戰時期。在第二此世界打戰初期,日軍揮師進犯馬、新。華人基於保護鄉土的觀念,一方面與殖民地政府共同負
起抵抗日軍的任務,另一方面又支援中國的抗日運動。此舉導致日軍佔領馬、新之後對兩地的華人進行鎮壓,諸如遊街示衆,強迫勞動,監禁及殺害等行動皆時有所
聞。在日軍統治期間,光是被檢舉而後被殺害的華人,據估計也有數萬之衆。日軍又曾逼迫華人呈獻“奉納金”
。此舉弄到千千萬萬的華人家破人亡。
。此舉弄到千千萬萬的華人家破人亡。
不過這三年多苦難的兆尤次扌沃刑岣吡嘶犂說墓舭乙饈叮罎夠犂頌迦?到應與其他民族共同建立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之重要。因此戰前上述三種具有不同政治傾向的華人,到了戰後,便都把本邦當成自己的祖國,以本國爲他們的效忠物件,並積極爭取公民權和參加建國事業,以期避免另一次被侵略與掠奪的災難。這些行動使到戰後初期華人的政治運動
和馬來同胞的政治運動聯合彙成了當時馬來亞的政治發展主流。
和馬來同胞的政治運動聯合彙成了當時馬來亞的政治發展主流。
1946年底,華人成立了聯合行動委員會,要求與政府商榷草擬憲法之事。接著,爲了推廣活動,聯合行動委員會改稱泛馬聯合行動委員會,同時馬來亞中華商會聯合會也向英政府呈上備忘錄,爭取華人在本邦的平等權利。但是在1948年中,因爲英殖民政府在馬、新兩地實行緊急法令,本邦華人的政治發展便立即陷入停頓的狀況,當時的華人完全失去了所有的合法政治組織以爭取本身的權益。在這種情況之下,英政府遂于稍後成立了各民族聯絡委員會。這個委員會成立的目的是要尋求達致種
族和諧的方法。委員會的委員包括當時的華人領袖陳禎祿及李光前等。
族和諧的方法。委員會的委員包括當時的華人領袖陳禎祿及李光前等。
1949年2月27日,馬華公會成立。這是華人政治發展史上的重要事件,一般華人對馬華公會寄予厚望,認爲它是在當時情況之下最能維護華人政治權益的組織。在1952年及其後一連串的市議會及地方議會的選舉中,馬華公會與巫統聯手,取得輝煌的勝利。兩党遂於1953年8月23日正式成立華巫聯盟。稍後,印度國大黨也加入聯盟。聯盟於1955年7月27日的全國大選時贏得52個中的51個立法議會議席。當時馬華公會派了十五名候選人,結果全部中選,隨後,馬華公會對我國憲法的草擬也與巫統
等達致協定。於是我國於1957年8月31日宣佈獨立。
等達致協定。於是我國於1957年8月31日宣佈獨立。
本世紀六十年代初,由於成立馬來西亞的問題,曾引起馬、印對抗事件。全馬來亞的華人以實際行動表現了愛國精神,共禦外侮。這事件影響了1964年的國會大選成績。馬華公會在該次選舉中所推派的33名候選人,只有六名落選,它共贏得27席。這成績遠比它在1959年的國會選舉成
績好。1959年馬華公會共派出31名候選人,只有19名中選。
績好。1959年馬華公會共派出31名候選人,只有19名中選。
隨後由於許多華人對馬華公會處理政治、經濟及教育等問題感到不滿,在失望之餘,他們加入民主行動黨,民政黨及進步黨等政黨。此舉使到這些政黨於1969年的全國大選中在西馬的華人選區內大有斬獲。當時馬華公會所派出的33名國會議員候選人,只有13名中選;而在州議會選舉中,檳城州的執政權還落入民政黨的手裏。大選過後不久,發生了五一
三種族衝突事件。從此,華人的政治活動就面臨更大的挑戰了。
東馬的華人及海峽殖民地的巴巴
三種族衝突事件。從此,華人的政治活動就面臨更大的挑戰了。
東馬的華人及海峽殖民地的巴巴
在東馬,即砂勞越及沙巴州,華人占了相當大的比例。在砂勞越,華人占總人口的三成,是該州人口最多的一族。在沙巴,華人也占了總人口
的五分之一,成爲該州的第二大族。
的五分之一,成爲該州的第二大族。
根據史籍,早在十六世紀便有華人定居東馬了,不過人數並不多。後來由於砂勞越的白人拉惹(Raja〕非常歡迎華人移居砂州,因此華人在砂勞越的人數增加得很快。在三代白人拉惹的統治期間(1841-1947〕,
華人由一千人迅速增加到14萬5千人。
華人由一千人迅速增加到14萬5千人。
在沙巴州,卻要到1881年後華人才大量移入,那也就是在英國皇家公司管轄該州之後。華人大量移居沙巴的原因是該州需要勞工以發展其農業等,因此英國皇家公司便召募華人進入該州工作,於是沙巴州的華人人
口便迅速地增加起來。
口便迅速地增加起來。
東馬的華人也和我國其他各地的華人一樣,他們不管是務農還事經商,都能刻苦耐勞,勤儉興家,對東馬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苦拼的精神非常得到統治者的賞識,而事實也證明了,無論東馬的社會建設
或經濟發展,華人一路來都是推動的主力之一。
或經濟發展,華人一路來都是推動的主力之一。
至於海峽僑生,即海峽殖民地的巴巴,他們都是華人的後裔。因爲早期本邦的華族婦女很少,於是許多華族男性就只好娶土著或其他東南亞民族的婦
女爲妻。由於這些嫁給華人的婦女大多數不懂的講漢語,家庭用語便採用馬來話。這種馬來話及受馬來文化影響的家庭一多起來,便漸漸形成了一種所謂的“巴巴社
會”。那些華人的後裔便成了巴巴社會的成員。
在英殖民地政府統治之下的海峽殖民地巴巴,他們大部份都接受英文教育,因此這些巴巴們除了受馬來文化的涵化之外,也受英國文化的涵化。在前
面我們已經提到他們在政治上傾向英國,可是對於英國後來採取親馬來人的政策,他們卻非常不滿。他們認爲他們應該與馬來人享有相同政治地位與權力才合理。
自二生世紀以來,巴巴社會已逐漸並入其他華人的社會圈裏。目前只有
馬六甲一地尚有巴巴社會的存在,但人數也只剩數千而已。
馬六甲一地尚有巴巴社會的存在,但人數也只剩數千而已。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