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13年5月7日星期二

砂勞越華校史

    砂勞越華校的歷史,不足一百年。
    大致上說,在砂勞越,戰前的華校,仍屬小學階段。那時,只有極少數的華校是兼辦初中的。
    最早出現的華校,大概是十九世紀中葉拉惹布洛克王朝第一代時期的私塾。
    到了二十世紀初,方陸續出現兼教英漢文的學校。
    至於正式的華小,則由教會或鄉團或熱心華校人士開辦,以1912年1月30日開辦成功的古晉福建學校爲濫觴。
    以後,各省華校相繼創立。
    惟於1920年代之前,所有華校,均以方言爲教學媒介語,而教學內容,則以三字經、四書、百家姓及珠算等爲主。直到二十年代初,方改以華語爲統一教學媒介 語,多以"中華學校"爲統一校名,而教材也隨之改變。最初全是中國出版的教科書,以後政府介入,強行加入砂勞越也方色彩的教材內容,如文言教科書《砂羅國 志略》,與史地,算術等科同列爲小學科目,傳授學生。
    基本上,這類正式的華校,仍沿襲中國新式學堂的模式,無論在師、課程及教科書等方面,都以中國編制爲准。


受制時期(1924-1941)
    因此,砂勞越當時白色拉惹統治政權,爲確保當地政府的利益,於是,從1924年到1930年這段期間,先後布"學校津貼法令"、"學校註冊法令"及"學校章程課程條例"。試圖逐步控制和限制國內的華校發展。
    當時所有華校,均在政府註冊,由政府給予津貼,並受政府教育部的管理。至1933年起,教育部關閉,所有華校改由"華民政務司"管理,至1939年爲止。
    由於華文教育本身發展的需要,一些較具規模的華校,便增辦初中部,以利學生深造並培養華小師資。
當年最負盛名的華校,如詩巫的中華中學、光華中學、光南中學及古晉的民德學校、越光學校等,均設有初中部,以後,方逐漸發展至高中部。根據1937年的統計,砂勞越全國共有223間學校,其中華校141間(63.22%),包括10間初級華文中學。

黑暗時期(1941-1945)
    至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軍佔領砂勞越,教育部停辦,所有華校被關閉。砂勞越的華文教育,自此進人最爲黑暗的時代。
複辦時期(1945-1950)
    至1945年日軍投降,白人拉惹政權恢復,華校複辦。旋於1946年7月1日拉惹將政權讓渡予英國,致砂勞越自此成爲英國殖民地。
津貼時期(1950-1960)
    在英國殖民政府的統治之下,砂勞越各民族語文教育,包括華文教育、馬來文教育等,必然皆不如英文教育之一枝獨秀。特別是華文教育,從此面對英殖民政府諸多 爲難。許多不利華文教育發展的教育政策,先後被擬訂,依次是"1950年教育法令"、"1955年教育新薪制法令"及最爲嚴重的"1960年華校十年改制 計劃"的提出,選成所有華小及大部分的華文中學在接受政府津貼過後全歸教育部控制,董事部的主權也相對的幾乎被削減殆盡了。
非津貼時期(1960-1980)
    所以,到了60年代初,砂勞越的華校,不只中小學的管理杏從此截然分開,而且是華文中學進入生死存亡的關鍵性的年代。
    結果是,只有敉間華文中學堅持辦理華文教育而毅然拒絕接受政府津貼,成爲"華文獨立中學"。例如古晉的中華中學校董會屬下第一中學、第三中學及第四中學, 詩巫的光民中學、建興中學及開智中學等,乃是當時不接受改制,決定自力更生的華文中學。其餘大多數的華文中學,則接受"華校十年改制計劃"。雖然可以繼續 享受政府津貼,但是,逐步變質,先變成英文媒介的中學,至1963年砂勞越加入馬來西亞而獨立,這一類改制中學,複又棄英文而改用馬來西亞語(國語)爲主 要教學媒介語,變爲"國民中學",以迄於今。
雖然說,60年代初,多數華文接受改制,是華文教育式微的主要原因,使華教發展落後多年,至60年代中期,政府開始實施免費教育,並取消小學升中學會考, 導致華文獨中再面臨學生來源短缺的果境,差點從此一蹶不振,遭受淘汰。但是,在華教飽經浩劫和面臨更大困難之後,廣大華社的覺悟性和警惕性,卻反而提高 了。
    就在這個大變動的60年代期間,廣大華社不只要刻苦經營原有的六間華文獨立中學,而且,還先後創辦了更多的獨中,依次是:詩巫公民中學、詩巫公教中學、美 裏培民中學、詩巫黃乃裳中學、石角民立中學、美裏廉律中學、泗裏奎民立中學及西連民衆公立中學等八間,合爲今日砂勞越州的十四間獨中。
到了70年代,砂勞越各地局勢動蕩,再加上政府繼續實施9年免費教育,吸收一百巴仙華小畢業生升入國民型中學的影響,上述華文獨中紛紛陷入至爲嚴重的困境中,或處於最低潮的狀態,或被迫停辦,前途崎嶇且充滿荊棘。
振興時期(1980-迄今)
    80年代始,砂勞越各省的華文獨中,已漸擺脫延殘喘、掙扎求存的困難階段,一方面加強校董會內部的組織和強化學校的師資與設備,另一方面緊密配合華裔和華 團的力量,籌措鉅款充永久辦學基金,穩定獨中財政平衡,第三省率先(1980年)籌組個別省份的董聯會,以貫徹統籌統辦之原則,繼之(1988年)成立全 州性的華文獨中董總,且追隨全國董總的領導,群策群力,以振興和發展華文獨中。
    既經各方面的配合與砂勞越各華文獨中,近些件來,已取得了一些成果。無論在教學水平的提高、學生的出路的開展、董教管理層素質的改進等方面,都有顯著的成績表現,終贏得了廣大華社的信心與更大的支援力量。
    據1991年的統計,砂州十四間華文獨中(其中四間未有高中部,仍屬不完整中學),計有初中學生3,242名,高中學生2,409名,合爲5,651名, 教職員人數爲257名。平均每間中學不及五百名學生,二十名教職員。實際上,只有三間獨中的學生人數超過五百名,依次是古晉中華第一中學1,864名,詩 巫公教中學(由天主教聖母會辦理)1,410名,美裏培民中學583名。
    易言之,砂州獨中絕大多數地處效區及鄉區,由於這些地區人口稀少,且交通非常不便,以致學生來源十分不足,限制了學校的進一步的發展。
    唯至目前爲止,砂州所有獨中,仍堅持華語爲主要教學媒介語。近年來,儘管多有輔導和鼓勵學生參加馬來文媒介的"政府文憑考試"(如 SRP,SPM,STPM)以及英文媒介的"公共考試"(如LCCI及TOF)等考試,但是,全國董總主辦的高初中統考仍是所有華文獨中必須參加的"校外 考試",非特無違獨中創辦的宗旨,且能因此更顯現華文獨中的靈活和實用性。
    尤有進者,砂州獨中爲適應時代和滿足現實社會的需要,已有計劃引進技職教育,以補單軌的普通學術中等教育的不足,更增華文教育的優越性,俾與其他源流中學教育,一爭長短。
目前,砂勞越州,除有"砂州華文獨中董事聯合總會"之外,新近有組織了"砂州華文小學董事聯合會"。
而"砂州華文小學董事聯合會"之下(雖有詩巫省華文獨中董事聯合會之成立)的會員,皆爲州內所有十四間獨中的董事會。他們分別派出代表參與研討州內獨中共同課題和舉辦共同活動。
【附注】
馬來西亞半島於1957 年擺脫英國殖民地統治宣告獨立。1963年,馬來西亞半島和婆羅洲的砂勞越與沙巴組成馬來西亞,本文主要論述馬來西亞半島的華文教育發展沿革;文末所附 《砂勞越華校簡史》,乃由砂勞越華文獨中董聯會供稿,內容重點介紹砂勞越華文學校發展歷史,至於沙巴華文教育史,文獻從缺,未能一併輯入本文。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