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11年6月14日星期二

eL诗展(上)

诗人简介:

常用笔名为eL,中文名林颉轹,1982年生于砂拉越鲁市,祖籍广东潮州。主要创作为诗,其它文类次之。作品散见马来西亚一些报章文艺版及文学刊物。曾经在马来西亚《向日葵双月刊》撰写专栏。曾合著《有本诗集》。

诗人秘密身分

文学Q&A

问:张永修

答:eL

Q:写诗是私人的私密行动。不过很少诗人私密到不想让非写诗的人(或文人)知道其秘密身分。其中原由,可否略加说明?

A: 写诗与真实生活可以互涉,也可以维持在互相抵抗的状态。我觉得两者都是可能以及需要的。我的创作多半是在这一种互涉及互相抵抗的状态下产生的,有时前者 (互涉),有时后者(互相抵抗)。不想高调的让自己曝光,维持私密写诗是为了维持在一定的“互相抵抗”状态,让我获取创作能量、能源。这是选择的问题,而 这次,我选择了这种方式。

Q:宗教与传统的习俗文化庆典(如清明、端午)会让你产生文化冲突吗?有尝试用文学处理这些矛盾吗?

A:会。有处理过,但不是每一次都去处理。我也必须诚实的承认自己不一定有能力将它们处理得好。因此,这一类的诗,我写得不多。

Q:诗能给你什么?

A: 先说我给诗下的定义,曾经是“寄居的所在,成为定居的所在”,随着时间推进慢慢变成“定居的所在,成为寄居的所在”。诗能给我什么?它曾经成为我的一切 (定居的所在),现在,它(寄居的所在)带给我的,是借着它我尝试去寻找一切。当然,这(寻找一切)是不可能的,因为“一切”是一个傲慢、自大的词。/它 应该写在引号里。/它假装无所不包,/聚积,收纳,囊括,拥有。/其实一直以来它不过只是/一点狂风。

(【一切】是1996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辛波丝卡的一首短诗)



乡愁的样子



这种回来,曾经有过吗?回家的次数没变,但深度变了。我喝过母亲人参鸡汤,但我第一次喝。我与父亲看报纸聊天过,但我第一次这么做。可以这样子回家吗?让我回到曾经有过,却又一再失去的回来。——朴为夫(1982-2011)



外婆跌成一首隐晦的诗



外婆跌伤之后成了一首

隐晦的诗。

伤口朗诵不来。

我们明白不来。

医生解读不来。

神也不怎么修改她,

神没收。



父亲头上一场六十岁的雪



其实,在老的里面

父亲不过初生。

坐在屋后纳凉

势与静默对峙到底

雪,算你早到

了。



陪母亲买筷子



你知道那些人卖东西

无非想削弱诗意。

讲价不以诗

招呼顾客不像吟诗

更别说开档铺像写诗

了。那么母亲,

何必向他们买

筷子?回家吧,让我

给您看歌川广重(注)的《骤雨中的箸桥》

给您朗诵《桥上的人们》



【注】 歌川广重(1797年-1858年10月12日)是日本浮世绘画家。出身于江户的一个消防员家庭,后成为浮世绘画家。他的作品对后来欧美的印象派画风产生 了一定的影响。歌川广重最知名的作品是《东海道五十三次》。《骤雨中的箸桥》是其作品之一。《桥上的人们》是辛波丝卡(1996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诗 (由陈黎与张芬龄翻译),以《骤雨中的箸桥》为其诗的写作背景。



姐,你忍受得了

这重金属的静默吗?



我知道,时间在尽量

与姐姐对齐步伐

避免孤单重新变得重要

只是姐,

你忍受得了这重金属的静默吗?





我整整衣领就黄昏了



以前整整衣领就黄昏了

船破水流,网比我深沉

我和父亲,天天经过海湾

婉转谈哥哥

我昨天经过海边,船过境迁

几年下来我就这般风景

风浪们都年轻而时间过

过时间。磨擦

热早没了。哥哥,我伸手一触

就是身外雾,余辉推不动

夜幕罩下来。就廿八了

河流们都喜欢我们。只不过

岁岁我凭栏 灯火仍阑珊

哥哥,你若回来,我整整衣领

写点诗。恐怕

又黄昏了。



醒来



沉睡使她更加清醒。

她从挂满雾的房间出来,

她知道她掉落的,不过是

一朵可爱的玫瑰花苞,

一个草丛里的小皮球,

以及一声很细微的叹息。

醒来啊,她知道

世界将以崭新的秩序

迎接她。





弟弟的志愿



你的愿望巨大如夜空,

却发光如星星。

徬徨的的词藻,

漂浮在巨大的辞海里。





一半



我越来越

少了。少到只剩

一半

一半才是

完整。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