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蜕变的山林》
出版缘起
“《蜕变的山林》这本书可说是1994年出版的诗集《哭乡
的图腾》的延续篇。还记得大约于2001年3月份,大将出
版社社长傅承得向我提议以散文的形式介绍砂拉越原住民
的生活习俗。我同意后,他就跟《星洲日报?星云版》的主
编接洽,要我在《星云版》写专栏。于是,从2001年开始,
我每个星期都在写这个专栏,主要是把以前经过的地方,
访问过的一些原住民民族的生活习俗,用散文的形式把它
写出来,这个专栏一直延续到2003年。”
大将出版社社长傅承得对于这个专栏给予很高的评价,因此
打算结集出版,作为大将“婆罗洲系列”的第二炮。但是因
为公务上的繁忙,沈庆旺很多时间都不在马来西亚,因而一
拖再拖,拖了整整四年余,才在去年完稿出版。
内容简介
沈庆旺指出,《蜕变的山林》这本书的文章多数是专栏文章,
只有一些文章是后来觉得有需要才补上的,如“民族篇”这
个部分,当初仅写了十篇,其余五篇是后来补充的。《蜕变
的山林》这本书总共分成3个部分:第一部分——“民族篇”,
共写了15个民族,包括人口最多的伊班族、比达友族及人口
最少的本南族、普南族。第二部分——“习俗篇”,主要讲
述每个民族他们的生活习俗。第三个部分——“伤情篇”,
是沈庆旺本身对于原住民的传统习俗,还有整个社会结构变
迁的些许感触。
推展礼
“西马人对于婆罗洲概况较为陌生,是故我希望可以在西马
举行推展礼。”
《蜕变的山林》这本书的推展礼成功于2007年10月20日假
西马茨厂街i-kopi举行。推展礼上,大会把这所休闲咖啡馆
布置成如同长屋的形式,还挂上Pua kumbu、沙贝等。节目
开始,会场播放长屋生活电影和音乐。推展礼列席者还包括
田思、蓝波、雨田、石问亭等。田思先生负责开幕词;沈庆旺、
石问亭主讲关于原住民在长屋一天的作息、习俗;蓝波谈原住
民食品;雨田则负责雨林渔猎部分,让出席者对婆罗洲的原住
民多了一点认识,也拉进了东马作家与西马读者的距离。
“书写婆罗洲”在台湾的回响
《蜕变的山林》的出版,与田思“书写婆罗洲”的概念是
相吻合的。谈及“书写婆罗洲”,沈庆旺认为,“我们华
族在全世界各地方都有,而每一个地方的生活习惯、环境、
历史都不一样,因而造就了各区域独特的语言跟文字。就
以东马和西马来说,东马的华语语言文字就与西马的华语
语言文字的运用有所差别。”
“这几年我在台湾,发现台湾文学的起步比我们早得多。
他们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注重返璞归真那种书写。
书写自然、原住民文学这类题材,他们在十几年前就已经
开始了,我们这边的起步则显得比较慢。我觉得这种书写
在整个文学系列里面是不可以缺少的一个部分。”
“身处台湾的陈大为、钟怡雯这几年来都很尽力地在做一
些马华文学史的资料收集和出版的工作。前年,他们出版
了《赤道回声》这本马华文学论文集,其中还收录砂华的
文学史。这个部分,在马华文学史里面是找不到的,反而
是由在台湾的马华作家出版。此外,他们还将出版《马华
散文史读本(1957——2007)》。其中收录了大概6位
到8位的砂华写作人的作品。他们所收集的散文都是与
“书写婆罗洲”相关的,可见这类散文是一种独特的书写
题材和手法,文章中所运用的文字及口语都与一般不同。”
“这种口语在台湾曾经引起一阵很大的轰动,早期的李
永平先生和张贵兴先生,他们那种热带雨林书写的口语,
比如说“日头雨”、“拉子妇”等口语,在台湾是根本听
不到的。这类属于我们东马婆罗洲独特的语言文字,在台
湾的文坛曾引起一些骚动。如果接下来砂华的写作人再创
作出婆罗洲系列,我想在台湾应该可以造成第二波震动,
这是除了李永平、张贵兴以后的第二波震动,尤其是在目
前,很多学者都在研究砂华文学的历史还有我们的写作方
法。”
后绪
“书写婆罗洲”这个概念,让婆罗洲子民以婆罗洲人的笔
触来书写这块美丽的婆罗洲土地。沈庆旺《蜕变的山林》
是一张亮丽的成绩单,真实地以中文字块记录了砂拉越原
住民的风土民情,以及他对城市化冲击原住民起居生活的
种种感伤,打开了中文阅读世界的另一面视窗,增添了另
一种新的阅读感受。
[本文为古晋电台“文学星座”节目之记录稿,于2007年
8月23日的“Red FM频道”播出。访员为砂拉越星座诗
社之林世伶。文稿由黄裕斌根据录音整理。]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