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22年9月8日星期四

把诗带进生命 --序蓝波的诗集 【变蝶】

田思

   
   这是蓝波的第一本诗集,里头的作品是从他这十年来所写的近二百
首诗中挑选出来的。也许可以说,诗成为蓝波这十年来生活中重要的一
部份,而其所带来的甘苦乐趣,相信也必不少吧。果真如是,那我们应
该向蓝波祝贺。
  现在筛滤后的这六十多首诗,内容相当广泛。有怀念童年乡居生活
的,如【去一页童年】,【水花漂在故乡的河上】,【故乡的呼唤】
,【小孩与木舟】等。有流露环保意识的,如【雨林之殇】,【走在雨
林中】,【黑死河】,【或许是河的报复与伐木无关】等。有宣扬人类
的爱与和平愿望的,如【流离的鸽】,【伯利恒上空的那颗星】等。有
作者到各地旅游的观感,如【蔗田之歌】,【海底观鱼】,【京都三十
三间堂】,【柏里斯本的卖唱者】等。有对寄居的市镇生活的素描,如
【诗巫夜市】,【他在浮轿上览一镇的欢腾】等。有日常生活的小感触,
如【炒】,【困夜记】,【昨夜一只蝙蝠撞进客厅】等。有对簇群文
化的忧患意识如【哭龙伤】,【端午】,【中秋】等。有对社会不合理
事物的嘲讽,如【拳击赛】,【小丑】,【泥鳅】等。更有不少蕴含个
人哲思的咏物诗,如【变蝶】,【石榴】,【牵牛花】,【木棉】,【
塔】,【莲想】,【残荷】,等。此外还有一些是对亲情和友谊的歌颂
   综观这些诗作,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善良的灵魂,在举世骚攘,世
风不纯的环境中,如何想觅一份内心的宁静,在良知、友情、艺术的滋
润下,追寻一份理想的微光;并对各种丧失自然与人性的不合理现象,
感到无可奈何的失落感。【有心人】是可以从这真诚的款款心曲中找到
共鸣,而诗句语言的不多累赘与意象营造下的美感,也使人乐于卒读。
   在上举蓝波诗作的分类内容中,我认为写得最好的是有关童年生活
与环保的题材。其旅游诗与山水诗也能写出各地民情风俗与大自然的一
些特点。咏物诗有自己的风格,偶有佳作,其他几类较不特出。现择要
分折如下。
   去一页童年】是作者惊闻童年所居住的小填(木胶)遭遇火患
后所表露的缅念与惋惜之情。那熟悉的木板店屋,那发出哒哒的脚板声
的【五脚基】,那与玩伴们打泥战的沼泽,那闲坐言欢的弓桥,都在一
场大火中化为灰烬,更令人伤感的是,灰烬下还埋着一页【缺了角】的
乡愁。作者对儿时家乡的眷恋是真挚的。
    我乃寄望
    坚固的砖塔
    依然顶着榕树
    气根如发飘絮
    企立
    滩边的青葱海松
    依然站守
    以松涛呼唤
    而海浪
    依然轻拍细沙诉说
    在走过的每个脚印  
    告诉我
    海畔的童年
 
   由于作者离乡多年,在外谋生的颠沛岁月中,每回忆起童年的玩乐
情景,终带着一丝惘然若失的沧桑感。这种微妙的心情也体现在【水花
漂在故乡的河上】和【小孩与木舟】,这两首诗中:
    【机敏的弹涂鱼
     惊慌闪着凸眼
     (点点点点……
    漂起自个的水花
 
    削出的童年石片
    漂到高脚屋下
    红树丛林
    匆匆隐没 
    对岸】
 
    【踏上甘榜的路口
    灰蒙中
    他依稀看到
    一个瘦小的身影
    拖着一只小木舟
    蹒跚  在小路尽头】
   通过诗句的意境,作者那薰发着泥土味的童年,似乎像弹涂鱼或一
跳一跳的石片一样,隐没在红树林深处,也像甘榜路口那瘦小的身影,
在灰蒙中蹒跚地消失了。诗的语言平易,感染力强,佳作也。
   作为一位热爱大自然,关心人类世界的诗人,在地球生态迭受破坏
,【环保】的觉醒普遍提高的今天,自然会对森林的被恣意砍伐,河流
受污染,水土流失,岩洞的宁谧奇观因旅游业而备受骚扰等问题,感到
忧心忡忡。于是在蓝波笔下出现一系列以【环保】为主调的诗句:
    有人问起一座雨林消逝的因由
    我默视着河平线尽处
    一片丛生荒草茫茫
    且已失去绿伞天幕的空旷
    快艇与快艇相对驶过
    河浪互撞溅起的心跳
    我泪腺乾涸的瞳孔
    冷冷   漠然
    投在沿河企立的木山板厂
    以及伐木公司招牌上
                     【雨林之殇】
    骤然间
    有人睁开眼
    江河已是
    流浊的尿道
    有人才开始追溯
    河清澈的前身
    可有人紧持合法弑杀令
    苍苍峦峦的雨林族群
    纷纷肢解躯离
    山土谷泥
    失去保障
    以绵绵的雨哭诉
    泣成一江黄血
 
                    【或许是河的报复与伐木无关】
    她舒展开叉的肢掌
    平卧在沼泽里
    让无数黑斑蚊的鸡寮
    叮住
    框成一幅风化
    见证了
    山里的黄色花朵
    萎缩在她眼梢
    滴下鲜红
             【黑死河】
    我惊悸不远处
    轧轧电锯响起
    千年巨木撞跌声
    震汤起雨林族群
    慌慌狂舞
    哀求
    执权弑杀令
    不要伸延到雨林
                  【走在雨林】
 
   这些句子都叫人读了怵目惊心。人类在盲目追求物欲,高唱工业化
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惨重代价,这些诗句不啻作了人证物证。
统计一下蓝波这类以环保为题村的诗,在数量上约占了集子中的六份之
一。说蓝波是现阶段砂华诗人中最重视环保题材的,当不为过。
   蓝波另一类写得较具特色的诗是咏物诗。蓝波并不像一些平庸的诗
人一样,为咏物而咏物;而是通过咏物把自己的主观感悟与哲学认知寄
托进去,歌颂了一些高贵,美好的情操,也表达了一些对世俗的不屑。
其中写得晶莹剔透的是那首【石榴】:
    有人把乡愁叠摺
    塞进你密密齿缝间
    飘渡南海一片透明蓝色
    在绿影浓荫里
    让你笑落艳红
    挂成一盏盏风铃的灯
     
    在炽烈火阳的南洋
    有你故乡流沙的燠热
    没有四季节令
    唤醒你何时相思
    可在洁白粉红
    莹莹水晶里
    依然隐着
    苦涩的核心
 
   这首诗构思完整,寓意深刻,从石榴的原产地到被移植的过程,兼
及植物性特质和它所象征的乡愁意义,都在优美的语言中浑化为一体,
可谓整个集子中的压卷之作。
   蓝波性喜自由,不受羁绊,闲来喜欢游山玩水,到过许多国家游历
,因此也写了不少旅游诗,以纪行脚。这首【荒域之夜】是写对东京这
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的观感:
    霓虹灯
    热情的闪烁
    是一条条光管的
    冰冷
    万头蠕动的人群
    胸贴背。肩磨肩
    脸对脸。眼互视
    都映照着一张张
    冻结了的脸谱
   这首诗采用了蓝波诗中少有的简单排比手法,但却表现了深刻的内
容。霓虹灯的【热情】与光管的【冰冷】,采用了矛盾语法,而【冻结
】的脸谱,更能点出大都市人的紧张和冷漠。难怪作为旅客的诗人走在
人群中会自感是一个【异形】。而题目【荒城之夜】凑巧是一首东洋名
曲的标题,冠予高度繁华的东京颇具反讽性。
   有关族群文化的省思与忧患意识,像这首【中秋】:
   【族人的血浆、污染着私利、已不再是月饼中、豆沙般似、浓聚、
族人的团结、也不再是饼馅中、夹着的讯息】,虽有愤慨,略少创意。
   至于蓝波诗作中的一些缺点,深知蓝波有容言的雅量,我这里也不
惴指出。 
  (一)语言失之平板:蓝波早期的一些诗作,语言显得太直太露,
过于【口语化】,缺乏诗意和美感,例如:
    【啊、蝶虫、你要成蛹、蜕变成蝶、花粉还得靠你传播、我又怎能
忍下心】(【那只吃了锦芋叶的虫】)。
    【看啊/地中海畔/同族的相残/宗教与宗教之争/竟堂皇的冠上
。圣战/杀戳岂非成了/合法/人权啊/你被强暴了(伯利恒上空的那
颗星】)。
   可幸这种毛病在后期的诗作中获得较多的纠正。
 
(二)语感与逻辑性不顺,如:
   【总坚韧自己/攀住依附/欣欣以赴/在惊觉之前/一场生的使命
】(【牵牛花】)【你是否/已呼吸到,/即将在周遭亮起的/讯号/
状你/如此阻障了/另一个繁荣的/跃起】(【木棉】)。
   上列中的【攀住】和【依附】都需要一个受词,这两个顾词合在一
起很牵强,【在惊觉之前】。也给人突兀之感。下列中的【讯号】语焉
不详,【罪状】名词动用,似乎不大贴切,少了一点语感上的顺畅。

(三)闲笔破坏美感:在蓝波的一些较长的诗中,往往会出现一两
句与整首诗的精神与基调不甚符合的闲笔,有时显得累赘,有时甚至破
坏了整首诗的美感,例如:
   【冷气机隆隆在催眠/拥吻过高的坐垫/周公投怀/把他压在石灰
地上脊骨节节冷冷/光管热情挑逗/一夜缠绵/辗转开始】(【困夜记
】)【且把成熟风韵/舞成情欲且诱惑/掀开裸裸/托媒昆虫蜂蝶。媾
合。在褪落片片纱裙瞬间/毅然承下/莲心的苦楚】(【莲想】)。
   【困夜记】本来是要表现文艺工作者熬夜赶工却被反锁斗室的困窘
,【莲想】也以莲为高洁典的形象来歌颂,但由于出现了上述迹近轻佻
的字眼,也就损害了原来的格调。

(四)意象不准确,如:
   【我仰着头/看拥挤在空中的石林/看企立的游泳池/看黑色的飞行
霸王/看现代骑在古旧上/看金三角外的金三角(【都门印象】)。
   【在辉煌华厦边际、有被迫挤的破烂、超围的大肚腩/勒扁的肚皮/
是两个脸谱/永远不面照/遥遥相视着】(【天使众多的城市】)。
   上列中的【石林】是【钢筋水泥森林】的简称吧?
   游泳池如何【企立】呢?【飞行霸王】与【金三角】
又如何用在闹市上?这些都煞费猜疑。下例又说【肚皮】,又说【脸谱
】,不能准确地把贫富悬殊的现象刻划出来。
   又如:
   【倾耳/微微音波传递中/叽叽细语/来自深邃的黑/一百亿只蝙蝠绣
起的挂廉/在述说昨夜的晚餐/在计议今夜如何佐膳(【鹿洞·蝙蝠】)
   【一百亿只蝙蝠绣起的挂廉】本来是美的意象,但插在【叽叽细语
】与【在述说昨夜的晚餐】两句之中,便有突兀之感。
   蓝波的诗较不受诗坛上一些华而不实、玩弄文字的诗风所影响,在
手法上也多采取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可以说是相当传统的,但传统的
诗,特别是古典诗词,仍有许多可以借鉴和吸收的养份,诸如意境的含
蓄,词语的锤炼韵律的和协,节奏的抑扬顿挫等等。在这方面。蓝波还
承续得不够。至于从新颖的诗歌手法中引进一些脱俗而适宜的技巧,也
有待诗人今后更多的努力。
   蓝波说,写诗是寂寞的道途。我们可以从【独身】、【自你走后】
等诗看出蓝波在生活上的寂寞。在心灵上,他也选择了写诗这条【寂寞
】的心路历程。如果所谓寂寞是指精神上的洁身自爱,不随俗浮沉,不
哗众取宠,不蝇蝇苟苟,只是安于恬淡地执著于艺术的追求,这种情怀
是可敬的。
   蓝波把诗带入了生活,因此他通过诗来诠释生活,反映生活,充实
生活,但要在艺术的境界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则还需进一步把诗带入生
命。让生命的哭泣成为诗的哭泣让生命的欢笑成为诗的欢笑;让生命的
智慧成为诗的智慧,生命的语言也变成诗的语言。那时候,诗是用整个
生命的重量写出的,其有更大的震撼力是不待言的了!
   蓝波是相信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正如【变蝶】一诗所说的:        
  【你要负起/延续香火的工作/你要振翼勤飞/更要坚强/因你在风雨
中成长/在你短促的生命中,让花结籽成果/让生命循环。
     愿与蓝波共勉之。
      1992·11·5

《寻找不达大》序文 乡情撩起的味蕾

田思



星期日早晨,藍波穿著及膝短褲和印著獵人頭圖案的T恤,脚底趿著拖鞋,慢條斯理地從那掛著許多熱帶懸垂植物的車房出來,開著他的靈鹿小車,沿途欣賞 風景,四十五分鐘後便到了離古晋十七英里的新生村小鎮。那裏的巴剎有許多山珍野味和各種森林産品。藍波總是知道哪個攤位可以買到新鮮又便宜的野菜或山猪 肉,以及各種做菜的作料。選購完畢他又順便到鄰近的咖啡店買了幾塊錢的三角菜粿,然後施施然地駕著靈鹿回家。

那邊厢,由吉隆坡大將出版社派來爲藍波的新書《砂拉越雨林食譜》拍攝圖片的攝影家蔡立豪與副總編劉藝婉已恭候多時了。他們一早被石問亭載去吃古晋的哥羅面和叻沙,大快朵頤,想不到還有機會品嘗藍波帶回的客家三角菜粿,大嘆此行不虛也。

整個下午,藍波的妹妹與外甥們都在客廳看電視,兩位吉隆坡來的客人在整理攝影器材以及各種富有婆羅洲特色的小擺設,如藤籃、木雕、錫盤等。而藍波一個人 却在厨房大顯身手,或炒或煮,或燉或燜,兩三個鐘頭內就調製出七八道雨林佳肴,什麽野蕨炒蒜米、烤茄子、山猪肉醮峇拉煎、咖喱魚頭、豆豉泥鰍、野山茄 湯……真是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三尺。石問亭與沈慶旺幫忙把菜肴擺好在光綫充足的前院小桌上,藝婉不斷用小簿子記錄著食材和每道菜肴的烹調程序,立豪則對 著攝影鏡頭哢嚓連聲,尋找著最好的角度。幾個鐘頭就這麽過去了。

晚餐時又來了幾位文友的家眷,大家圍坐一桌,成了藍波《砂拉越雨林食譜》付梓前的第一批鑒賞家。

藍波在籌備那本《砂拉越雨林食譜》之前,我們早已戲稱他爲雨林食神,除了因爲每次聚會談文學時,藍波總順手做一兩道小菜給我們下酒之外,還由于去年 底沈慶旺的《蛻變的山林》于吉隆坡ikopi咖啡消閑館舉行推展禮時,藍波越洋表演厨藝,把帶去的各種山林食材,在ikopi的小厨房內現炒現賣地弄 出好幾味美食,讓一百多位出席新書推展禮的文友都吃得很開心。文藝版編輯黃俊麟還差點把整撮巴裏奧山鹽一口吞下,連忙灌了幾杯­Tuak米酒解鹹。而藍波 還在現場接受《星洲日報》記者林悅的訪問,介紹各種雨林佳肴的製作過程幷拍下有關食材的照片。事後這篇報導在副刊版圖文幷茂地刊載,連新加坡《聯合早報》 也彩色精印了這篇報導。藍波雨林食神的雅號從此不脛而走。

其實,食神只在我們有好東西吃的時候才叫著玩玩的,平時我們都叫他波哥。這位波哥的一生可以用一段文字來概述:

他出生於木膠省木膠河口的小鎮木膠,幼年家貧,母親替人洗衣幫補家用。木膠小鎮的自然景物與風土人情給藍波的童年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也給這册《尋找不達大》增添了豐富的寫作素材。藍波求學時期成績不俗,但中學階段是在私立英校以半工半讀的方式來完成的,他很感念曾提携他的恩師。畢業後藍波就當上了公務 員,數度轉徙各地。他曾在蜥蜴鎮(Biawak)學人撈金沙,似乎也沒發財;又到林夢的順叻守邊境,開始爬格子的玩意;也曾到老越港口當過一個 人的檢查站的站長,閑極無聊開始釣蟛蜞,亦曾在汶萊灣垂釣,自得其樂;或在美里長橋看落日,渾然忘我。最後調到詩巫海關部,住在甘榜南甲的公務員宿舍。 適逢一班文友籌組詩巫中華文藝社,藍波欣然參與其盛。從會員、秘書到主席,他都曾當過。他的宿舍取名風鈴閣,藍波常以自製的薄餅招待到訪的文友, 包括一些來自西馬的教師,彼此談文論藝,其樂無窮。更難得的是,他以宿舍狹窄的地板爲桌,經常剪剪貼貼,在那裏編出了兩三百期的〈文苑〉副刊和好幾本拉 讓盆地叢書,維持了拉讓畔近十載的熱鬧文事。藍波默默耕耘的精神,很受朋友們的敬重。而他豐富的人生閱歷,也使他有取之不竭的寫作題材,不管是寫寫 專欄或參加文藝創作比賽,都能得心應手。

從駐守林夢的歲月開始從事寫作,藍波那支筆從來沒有停過。在編文藝副刊的那段日子,有時爲了補版,他寫得更勤。參加創作比賽也屢有斬獲,最近一次得獎是第二届馬鳴菩薩文學獎的小說獎,我們很爲他高興。

藍波退休以後,經常雲游四方。每當遠游回來,都會和老朋友歡聚,談談旅途見聞與分享一些近作。大多時候是我和沈慶旺、石問亭等談得口沫­橫飛,而他只偶 爾插上一兩句,這就是波哥的風格。當我們一干人興起提倡書寫婆羅洲的概念時,藍波積極響應,他充滿鄉土味的作品成了最好的示範。

藍波除了在1992年出版詩集《變蝶》之外,多年來仍未有其他集子面市。現在挾雨林食神的美名,一口氣連出兩本散發美食與原鄉風味的杰作,一本是 《砂拉越雨林食譜》,另一本就是《尋找不達大》了。藍波那支樸實而矯健的文筆,將帶給我們無比的心靈享受,也讓我們對犀鳥之鄉砂拉越的風土人情有更深 刻的認識,就像我們品嘗他用道地的本地食材,親手泡制出來的風味小食一樣。至於您的味蕾能得到何種程度的滿足,就有勞讀者諸君深入藍波的文字世界,親自體會一番了。



藍波先生答客問(書面資料)/李瑞騰

 

砂拉越華文詩人藍波大去的消息,我先是在朋友的臉書看到,接著查看了振平經營的「拉讓盆地文學」網站,振平也貼了訃告,並有藍波談他故鄉沐膠的影音。我想起了他的詩集《變蝶》,想起1999年它書面回答了我的七個提問,也想到砂華以外的朋友大概都不認識他,我找出他的相關資料,為他重新編寫一份小傳,提供給大家參考;當年那篇書面訪談,現在看來彌足珍貴,一併奉上。

 

認識藍波

藍波(1946-2022),本名沈若波,祖籍廣東省潮安縣人,1946年生於砂拉越沐膠,1959年遷至古晉。華小畢業轉入私立英校,獲英國劍橋海外文憑,通曉馬來西亞華、英、巫三大語言,以及多種本土方言。任職於政府部門,為關稅局官員三十多年。

1970年代在林夢開始寫作。為砂拉越星座詩社社員,曾主編星座詩社副刊〈田〉;1984年遷詩巫,參加詩巫中華文藝社,曾任秘書、主席,主編詩巫中華文藝社副刊〈文苑〉及詩巫中華文藝社《草葉集》多冊:

《愁月》(《草葉集》第五輯;第五屆常年文學獎入選作品合輯)

《磐石》(《草葉集》第六輯;第六屆常年文學獎入選作品合輯)

《綠苔》(《草葉集》第七輯;第七屆常年文學獎入選作品合輯)

《地錦》(《草葉集》第八、九輯;第八、九輯常年文學獎作品合輯)

著有詩集《變蝶》(詩巫:中華文藝社,1992)及散文集《尋找不達大》(吉隆坡:大將書行,2008)、《砂拉越雨林食譜》(吉隆坡:大將書行,2009)。

作品主題傾向鄉土與環保。詩曾於一九八一年、一九八二年獲砂勞越星座詩社文學獎及中華文藝社常年文學獎;散文、小說也曾獲中華文藝常年文學獎。並曾獲砂留臺同學會詩巫分會首屆文華文學獎散文組第二名、新加坡國際廣播電臺、武吉智馬瓊崖聯誼會散文第三獎、馬佛青總會第二屆馬鳴菩薩文學獎小說首獎等。

 

藍波先生答客問(書面資料)/李瑞騰

一、談談您從事寫作的歷程

從來就沒有想到,自己會走上寫作這條道路。

我是從華文小學畢業的,中學卻受英文教育而考取英國劍橋(CAMBRIDGE)海外文憑,所接受的華文教育有限,從而對文字上的運用,不能發揮自如;更何況當年年少,並沒有勤於學作。

一般上,砂州的一些從事華文寫作者,只有少數是科班出身,其他大多是受少許華文教育而是英校出身。他們除了對華文有偏好,我想多多少少是有天份的!

雖然在學時沒有勤於寫作,但在我小學六年級已開始對報章的副刊感興趣。有些文章讀來一知半解,對一些新詩更摸不出門路,但我每一期都很用心去讀。當時,同學的一位兄長是〈砂拉越星座詩社〉的成員,他們在六十年代已經寫新詩了。同學時常提起,更令我對他們的副刊感興趣。也許在不知覺的接觸中,久而久之的累積、沉澱,最終成了往後創作道路的舖腳石。

可是,我開始寫作,並非寫詩,而是小說。

或許,小時候聽的故事多,尤其是祖母、母親及親戚們的一些閒聊:唐山的、渡海的、日侵的,種種事故經歷,都在小小腦海中烙印下來,也促成了許多幻想。

工作以後,被調職到偏遠的小鎮,工作悠閑,空餘的時間沒什麼消遣;那些幻想慢慢開始蠕動,終於動手寫小說;當然都是些不成熟的作品,而每一篇都在本地報紙的年刊徵文比賽中獲獎,且是前三名。這些給了我很大的鼓勵,也促成了往後一直走下去的執著。

從一九七四年開始寫作,七五至七六年是創作的高峰期。那時是被調到一個漁村檢查站把關。當時的漁村似乎與對外界隔絕,無水無電,工作清閒;晚上點了蠟燭,在搖晃的豆光下寫至深夜,甚至凌晨,一點也不言苦,興致卻濃。每一篇創作也在報章徵文比賽中得獎,後來也把稿件投給本地報紙副刊,更有當時西馬的學報。

八十年代調返古晉後,才開始寫詩。其實也不知道自己能寫詩。一直以來我都有看詩人的集子,如余光中,楊牧,鄭愁予,以及閱讀本地副刊的詩作,這一直以來的累積灌輸,或許在無形中成了一股想寫詩的衝動。當然當年所寫的詩非詩,後來認識了一些寫作人,從他們的指導中,獲益不淺,漸漸對詩有了認識。後來加入〈砂拉越星座詩杜〉,主編副刊〈田〉和〈煙火〉。

八四年調來詩巫,加入〈詩巫中華文藝社〉。由於社員同仁熱衷文學,勤於舉辦文藝講座,互相切磋,以提昇文藝創作,我更獲益良多。除了這些年多寫散文外,更負責主編〈文苑〉副刊。

 

二、在您寫過的作品中,有些什麼值得特別提出來談的?

在我的詩作中,多以環保課題入詩。

也許我的童年是在海湄小鎮長大的,對於大自然有特別感情.所以一些森林海灘,洞穴山溪,都是我喜愛的地方。在看到這些美麗的自然界逐漸被破壞,心痛之餘,不期然的在詩中發洩出來,亦想藉著文字,喚起讀者的環保意識。自己並非是有影響力的政要人物,所能做的只有不斷筆耕,不斷提及這方面的課題。

我的散文多是寫故鄉情懷,童年紀事,因為我是懷舊的人。雖然文中多是陳舊往事,但是主要還是緬懷以往而目前已滅跡的東西,多少也含著環保意識。

我的故鄉是畔海漁村,在發展的腳步聲中逐漸走向現代,許多東西都在這種過程中被破壞或消滅了,比如一些的本土樹,泥沼裡的生物生態,野胡姬和一些藥用植物等,現今已無跡可尋。

 

三、本地或外地的文友對您的作品有些什麼看法?

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人對我的作品撰文評論。

本州詩人田思在他的環保課題論文中,曾引用我的一些詩作。

中國詩評家楊匡漢在他一篇〈熱帶韻林:生存者呼喚至深者--馬華詩歌的精神投向及藝術呈現〉文中,也曾提及我的詩作。

作為砂華文學的推動者,對於別人的肯定,在我而言,並不在乎,自己的肯定才為重要!

 

四、您有沒有計劃要寫些什麼?

我不喜歡有計劃的創作,因為嘴上一直講要寫什麼什麼,到頭來什麼也沒寫。朋友中也有如是者,言談中計劃,到最後一篇稿也交不出。我也講過要著手寫故鄉的一篇小說,好多年了,都沒動筆;反而是一些沒想到要寫的題裁,靈感一來,很快就寫完。

不過,我想寫的這篇小說,我一定會把它寫出來。這些故事是童年時所見所聞的。

 

五、您覺得文學在本地是否受到應有的重視?

我想文學在本地是受到重視的,要不然它就不會一直延續不斷。總是有人在寫,有讀者在看。近幾年,更有許多社團競相出版他們社員的著作,藉以提高本地華文文學,報章也提供版位予文藝副刊,給予本地作者發表作品的空間;這是本地華社重視本族文學的表現。本州政府也有頒發〈犀鳥文學獎〉 予華族作家。至於「應有的重視」,我想那是華文文學被納入國家文化的夢想了!

 

六、您認為詩巫華文文學在砂拉越甚至大馬的地位如何?

地位是不可忽視的,而且是重要的一環!

我認為您所謂的詩巫華文文學應該稱為〈拉讓江盆地文學〉。這是本社社長黃國寶在中國廈門一項海外文學研討會上呈獻報告中第一次提及,也被認可。

詩巫屬於砂拉越的中區,而滾滾拉讓江,閱歷過許多風風雨雨:墾荒期有僑民文學,日治時期有抗日文學,共產思想期有地下文學,這些都是組成砂華文學的重要部份,所以當社長黃國寶的報告呈上研討會時,許多海外研究馬華文學的學者都感到驚訝,因為一路來在馬華文學中鮮少提到砂華文學,每每提及,也只是那兩位本地作者而已!所以,要研究馬華文學,少了砂華文學是不全的。砂華文學在馬華文學著作中被忽略是一大錯誤!

 

七、您認為詩巫華文文學的發展,環境如何?存在著什麼問題?

其於本地華社各社團對文學的重硯,更有科班出身的團體在大力推動,文學在詩巫的發展環境是不錯。加上現今科技發達,資訊快速,作者想要的文學理論,文學趨向,都可在彈指間取得。更何況一條拉讓江,叢叢雨林,特殊的人文社會,都是寫作的題裁,所以我說:「有拉讓江就有盆地文學!」 至於存在的問題,那是不可能除去的,因為有很多事故不能寫,許多東西不能入詩,不可明言,只能暗喻!

2022年9月7日星期三

2022年9月6日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