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12年3月4日星期日

《尋找不達大》序文

鄉情撩起的味蕾

◎ 田思
 
 
   星期日早晨,藍波穿著及膝短褲和印著獵人頭圖案的T恤,脚底趿著拖鞋,慢條斯理地從那掛著許多熱帶懸垂植物的車房出來,開著他的“靈鹿”小車,沿途欣賞 風景,四十五分鐘後便到了離古晋十七英里的新生村小鎮。那裏的巴剎有許多山珍野味和各種森林産品。藍波總是知道哪個攤位可以買到新鮮又便宜的野菜或山猪 肉,以及各種做菜的作料。選購完畢他又順便到鄰近的咖啡店買了幾塊錢的三角菜粿,然後施施然地駕著“靈鹿”回家。

  那邊厢,由吉隆坡大將出版社派來爲藍波的新書《砂拉越雨林食譜》拍攝圖片的攝影家蔡立豪與副總編劉藝婉已恭候多時了。他們一早被石問亭載去吃古晋的哥羅面和叻沙,大快朵頤,想不到還有機會品嘗藍波帶回的客家三角菜粿,大嘆此行不虛也。

   整個下午,藍波的妹妹與外甥們都在客廳看電視,兩位吉隆坡來的客人在整理攝影器材以及各種富有婆羅洲特色的小擺設,如藤籃、木雕、錫盤等。而藍波一個人 却在厨房大顯身手,或炒或煮,或燉或燜,兩三個鐘頭內就調製出七八道“雨林佳肴”,什麽野蕨炒蒜米、烤茄子、山猪肉醮峇拉煎、咖喱魚頭、豆豉泥鰍、野山茄 湯……真是色香味俱全,令人垂涎三尺。石問亭與沈慶旺幫忙把菜肴擺好在光綫充足的前院小桌上,藝婉不斷用小簿子記錄著食材和每道菜肴的烹調程序,立豪則對 著攝影鏡頭哢嚓連聲,尋找著最好的角度。幾個鐘頭就這麽過去了。

  晚餐時又來了幾位文友的家眷,大家圍坐一桌,成了藍波《砂拉越雨林食譜》付梓前的第一批鑒賞家。

   藍波在籌備那本《砂拉越雨林食譜》之前,我們早已戲稱他爲“雨林食神”,除了因爲每次聚會談文學時,藍波總順手做一兩道小菜給我們下酒之外,還由于去年 底沈慶旺的《蛻變的山林》于吉隆坡ikopi咖啡消閑館舉行推展禮時,藍波越洋表演厨藝,把帶去的各種山林食材,在ikopi的小厨房內“現炒現賣”地弄 出好幾味美食,讓一百多位出席新書推展禮的文友都吃得很開心。文藝版編輯黃俊麟還差點把整撮巴裏奧山鹽一口吞下,連忙灌了幾±­Tuak米酒解鹹。而藍波 還在現場接受《星洲日報》記者林悅的訪問,介紹各種雨林佳肴的製作過程幷拍下有關食材的照片。事後這篇報導在副刊版圖文幷茂地刊載,連新加坡《聯合早報》 也彩色精印了這篇報導。藍波“雨林食神”的雅號從此不脛而走。

  其實,“食神”只在我們有好東西吃的時候才叫著玩玩的,平時我們都叫他“波哥”。這位波哥的一生可以用一段文字來概述:

   他出生於木膠省木膠河口的小鎮木膠,幼年家貧,母親替人洗衣幫補家用。木膠小鎮的自然景物與風土人情給藍波的童年留下許多美好的回憶,也給這册《尋找不 達大》增添了豐富的寫作素材。藍波求學時期成績不俗,但中學階段是在私立英校以半工半讀的方式來完成的,他很感念曾提携他的恩師。畢業後藍波就當上了公務 員,數度轉徙各地。他曾在蜥蜴鎮(Biawak)學人“撈金沙”,似乎也沒發財;又到林夢的順叻“守邊境”,開始爬格子的玩意;也曾到老越港口當過“一個 人的檢查站”的站長,閑極無聊開始釣蟛蜞,亦曾在汶萊灣垂釣,自得其樂;或在美裏長橋看落日,渾然忘我。最後調到詩巫海關部,住在甘榜南甲的公務員宿舍。 適逢一班文友籌組詩巫中華文藝社,藍波欣然參與其盛。從會員、秘書到主席,他都曾當過。他的宿舍取名“風鈴閣”,藍波常以自製的“薄餅”招待到訪的文友, 包括一些來自西馬的教師,彼此談文論藝,其樂無窮。更難得的是,他以宿舍狹窄的地板爲桌,經常剪剪貼貼,在那裏編出了兩三百期的〈文苑〉副刊和好幾本“拉 讓盆地叢書”,維持了拉讓½­畔近十載的熱鬧文事。藍波默默耕耘的精神,很受朋友們的敬重。而他豐富的人生閱歷,也使他有取之不竭的寫作題材,不管是寫寫 專欄或參加文藝創作比賽,都能得心應手。

  從駐守林夢的歲月開始從事寫作,藍波那支筆從來沒有停過。在編文藝副刊的那段日子,有時爲了補版,他寫得更勤。參加創作比賽也屢有斬獲,最近一次得獎是“第二届馬鳴菩薩文學獎”的小說獎,我們很爲他高興。

   藍波退休以後,經常雲游四方。每當遠游回來,都會和老朋友歡聚,談談旅途見聞與分享一些近作。大多時候是我和沈慶旺、石問亭等談得口Ä­橫飛,而他只偶 爾插上一兩句,這就是波哥的風格。當我們一干人興起提倡“書寫婆羅洲”的概念時,藍波積極響應,他充滿鄉土味的作品成了最好的示範。

   藍波除了在1992年出版詩集《變蝶》之外,多年來仍未有其他集子面市。現在挾“雨林食神”的美名,一口氣連出兩本散發美食與原鄉風味的杰作,一本是 《砂拉越雨林食譜》,另一本就是《尋找不達大》了。藍波那支樸實而矯健的文筆,將帶給我們無比的心靈享受,也讓我們對“犀鳥之鄉”砂拉越的風土人情有更深 刻的認識,就像我們品嘗他用道地的本地食材,親手泡制出來的風味小食一樣。至於您的味蕾能得到何種程度的滿足,就有勞讀者諸君深入藍波的文字世界,親自體 會一番了。

  


蓝波个人简介:

四字辈,原名沈若波。生于检朴的渔村小镇—木胶。

1959年迁至古晋。华小毕业转入私立英校,考取英国剑桥海外文凭,服务于马来西亚海关部30多年,海域驻站,边界把关。

1970年代在林梦开始写作。

砂 拉越星座诗社社员,诗巫中华文艺社前主席。曾主编中华文艺社副刊<文苑>及砂拉越星座诗社副刊<田>,编辑拉让盆地丛书。作品有 诗集<变蝶1992>、散文集<寻找不达大2009>及食谱<砂拉越雨林食谱2009>。

曾获多届砂拉越星座诗社、诗巫中华文艺社常年文学奖诗歌和散文首奖,并曾获砂留台同学会诗巫分会首届文华文学奖散文第二名、新加坡国际广播电台、武吉智马琼崖联谊会散文第三奖、马佛青总会第二届马鸣菩萨文学奖小说首奖等。

2012年2月25日星期六

守护新尧湾

 
守护新尧湾(1)
  • 遥想一代英国皇族当年避暑山庄的奢华景象,如今古建筑只残余枯柱苟延垂喘伫立山中原处供后人“凭吊”,却是何处话凄凉。


 守护新尧湾(2)
  • 新尧湾,一个几乎被遗忘的乡土小镇。
  • 这个昔日依砂拉越河畔而建的百年历史古镇,尽管曾经风光无限,但岁月流转,她终究也敌不过残酷的发展巨轮,被冷落至今。



守护新尧湾(3)
  • 因为太熟悉,所以忘了欣赏。因为已习惯,所以不以为然。
  • 当记忆逐渐斑驳,哪怕一点颜色也弥足珍贵。
  • 在外面的世界看似很精彩的冲击下,过气小镇新尧湾在许多原乡民眼中,是愈加的老态龙钟,说是太熟悉,其实又满是疏离感。


守护新尧湾(4)
  • 这是个属于新尧湾人的夜晚。
  • 水月宫神诞闹了10多个夜晚之后,8月23日来到了由五脚基文化表演坊、砂文化遗产协会与水月宫理事会古迹保留委员会所联合筹办登场的纯新尧湾乡土大汇演,终于将庆典推向高潮。


 守护新尧湾(5)
  • 洗尽铅华的古镇,还能有什么作为?
  • 眼下的新尧湾,一付闲在深闺无人知的穷乡僻壤模样,环顾经济层面,她并非工业与园丘种植业的交汇点,兼且淹水威胁仍存,遥望前路茫茫,几乎不容乐观。
  • 然而,若就坐以待毙什么都不做,随着老店屋地契期限倒数迫近(多数是2034年到期),人口外迁持续严重,那尚有25年期的建筑物产业又怎么办,不力挽狂澜,恐怕这个镇就会加速没落。

记忆遗珠,重焕光彩 —— 一个古镇的文化环保经验




 

  •  田思

1.文化环保,有待加温

马华环保文学在上个十年曾经盛极一时,我所撰写的《马华文学中的环保意识》(1)一书,内容是针对1989-1999这十年期间涉及环保题材的小诗、诗 歌、散文、特写、报告文学等各类马华文学作品所作的评论,兼及一些国内重大环境课题的探讨。环保文学要蔚成风气,报章的配合是很重要的。上个十年的我国华 文主要报章,几乎每一家都有刊载环保课题的专门版位,通常是每周一大版,还有专门负责撰写环保课题的记者;再加上各报文艺副刊上所登载的环保诗文,其数量 也颇为可观,使环保文学骎骎然成为马华文学中较受关注的题材之一。

进入廿一世纪,由于媒体生态的改变,马华环保文学反而相对降温。比对近年地球危机的日益严重,各种天灾与疫病不断发生,环保文学较过去显得沉寂是一种很不健康的现象。

我觉得马华环保文学作者,有必要重燃激情,在环保文学的推动与实践方面,继续向深化与广化方面发展,让环保文学出现新的内涵与风貌,进而达到普通唤醒环保意识,挽救环境危机,并丰富马华文学的神圣使命。

所谓环保文学的深化,是指作者们在撰写有关环保的文学作品时,能涉猎更多的科学与社会知识,旁及环境学、生态美学、考古、建筑、历史、民俗、民間美食、古 董鑑識、美術、攝影等专业;宣扬人文思想,特别是中西圣哲与宗教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睿智阐释。并对于既有的环保文学作品,作出爬梳评价与理论上的总结,检 讨其得失,进而厘清环保文学的发展方向。

至于环保文学的广化,应将环保的观念加以扩大,不止是揭示环境危机,也应包括对河川山岳和生态变化的重新观察与记录,动植物品种和特性的研究介绍,城镇古 迹的考察与维护,地方志和方物志的撰写,民俗和民间艺术的整理与提升,环保义工与团体的文宣资料,学校环保教育和户外教学的推行,儿童环保文学的提倡与表 演,“心灵环保”与“乐活方式”的倡导等,在在需要有心人的参与和鼓吹,并把它反映在文学作品里面。文学手法也不妨力求创新,像卡尔维诺的《烟雾》,瑞秋、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卡夫卡的《鼠疫》那样具有透视力的预言式或科幻式作品,都是值得我们效法的对象。

所谓“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这是环保人士的基本理念。我想大家都已意识到:当前地球环境危机的日益加剧,与人类过度追求发展和急功好利的心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超速发展的洪流 中,不但人类赖以维生的自然环境深受破坏,而且许多珍贵的文化传统也逐渐沦丧,造成“失根”的遗憾。为了避免这些流弊的发生,我们应揭橥“文化环保”的精 神,对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和家乡风物加以维护和保存。我想这也应该是马华文学中一个新的着力点。以下我就以东马一个小镇的文化环保经验作为例子,尝试记下环 保有心人所踏出的脚印和跫音。

2.古镇没落,乡情何堪

这个古镇叫新尧湾(Siniawan),位于离古晋16哩之处,靠近当年盛产金矿的石隆门镇(Bau),距后者只有6哩;在一百多年前曾是繁荣的小镇,有 几百户人家。该镇背倚瑟冷布(Serembu)山,傍着右手港(砂拉越河右支流)。山区住着比达友人,河边则是马来人聚居的甘榜,自古以来各族就融洽共 处。1857年石隆门华人矿工组成的十二公司,为了反抗白人拉者詹姆士布洛克(James Brook)的压迫,在帽山誓师起义,沿河而下,攻打古晋的拉者皇宫。在短暂占领古晋市及与各族领袖会商和平之后,回程中遭到拉者军队的追击。当时华工义 军就在左手港(Lidah Tanah)与友兰肚(Jalan Jugan)设防,双方血战,华工领袖王甲与刘善邦先后阵亡。义军被歼灭后,拉者军队仍进攻帽山总部赶尽杀绝,连妇孺也不能幸免。这就是砂州历史上著名的 “石隆门华工事件” 。

乱事爆发时,有不少马来人因恐遭池鱼之殃而迁走。但过后新尧湾小镇又因华族移民的涌入而恢复繁荣。上世纪20年代,膠价上涨,该镇经济活动也被带旺。由于 那时代陆路交通不发达,新尧湾介于古晋与石隆门之间,货船可以在河上川行,所以小镇的生意兴隆,人口日增。

但该镇地势低洼,每逢豪雨就成泽国,店铺惨遭水淹。1963年的水灾几乎淹没整个小镇,2003与2004年的水灾也很严重。天灾以外,在马印对抗期间, 农村动荡不宁,许多镇民都选择离乡另谋出路,该镇人口逐渐稀少。巴刹的两排旧店屋,其中约1/3已被弃置。仍旧营业的商店也显得生意清淡。许多坡众都搬走了或出门工作,只有清明扫墓或过春节时才回来看看。较热闹的时候是每逢农历六月初九水月宫神诞和元宵节的庆祝,戏台连续十几个夜晚办庙会活动,歌舞酬神或游神闹元宵。镇民和一些游客才会专程回来,给小镇带来一点生气。而在平时则非常沉寂,似乎嗟叹着被遗弃的无奈。

眼看新尧湾这个具有百多年历史的小镇走向没落,在人们记忆中逐渐模糊,更甚的是古晋通往石隆门的新公路已完全峻工,新尧湾不在来往的通途上,它在人们口里出现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
但是右手港的河水毕竟曾哺育过许多纯朴的坡众。而对于家乡的孺慕之情,仍然会在记忆的一角闪现微光。几位喝过右手港河水长大的新尧湾中青年,本着对乡土的深挚感情,在一群执着于传统文化的有心人配合下,终于发起了一项“家乡守护计划”的文化环保运动。

3.守护家乡,整合资源

这项文化环保运动的策动人是45岁的绘测师温志坚,他担任了4年的砂拉越文化遗产协会(Sarawak Heritage Society)会长,在古迹的保存与维修上做了不少贡献。他出生于新尧湾,7岁后迁居古晋,对家乡念念不忘,总想为它做点什么事情,免得这古镇的痕迹被 时代的洪流冲刷干净。于是他联同新尧湾古迹保留委员会及古晋的五脚基表演艺术坊,共同推动“家乡守护计划:记忆的遗珠——新尧湾”, 希望以当地百年老镇为起点,维护古老建筑,整合民间文化为主轴,重新擦亮记忆的遗珠,让它重焕光彩。这项计划也获得新尧湾私人企业来实(砂)有限公司赞助 经费。

新尧湾作为一个具有百多年历史的古镇,它有什么吸引人的魅力和有待重整的社区文化资源呢?

首先就是当年和石隆门毗邻的一段华工开发历史和民间掌故。凡有华人落脚处就有庙宇的建立,该镇的水月宫神庙记载,早于1870年时,就有一名婆罗洲华裔青 年移居新尧湾而创建此庙。另外新尧湾社区八个港门都分别建有庙宇,其中友兰肚奉祀刘善邦的“善德庙”最具历史价值。加上新尧湾中华公学兴建于1925年 间,以及更早设立在老镇对面江的私塾学堂的史实资料,也可推断1880年以后,迁移定居镇上的华裔人口随着砂拉越河两岸的逐渐开发而增长。原本只拥 有三几间华族经营的商店开始增多,最终形成两排互相对峙的店铺。以店屋的地契为凭据,其地契期限为1935年至2034年,可以追溯74年前或更早之前, 已建有这些店铺。(2)新尧湾的一间店屋窗门,镌有1926的符号,证明地契是稍后才发出的。1857年华工事件爆发时,左手港与友兰肚曾是双方激战的战 场、更早之前,据说新尧湾有400多户的马来居民,人丁兴旺。1939年拉者布洛克曾率兵征讨土著的叛变,许多居民为避战祸而迁走。这两次战争都造成当地 马来居民一度减少。

除了两排历尽风霜,古色古香的华人店屋之外,新尧湾的另一个古迹是拉者布洛克当年在本宁召(Peninjau)山区建立的别墅遗址,以及传说他与情妇洗澡 处的山中磐石。根据文献记载,拉者布洛克曾在新尧湾的巴当古当小学处,开辟一条山径从后山策马上到栢宁召;又动员甘榜居民之力,盖建了那间山中别墅。曾与 《进化论》作者达尔文共事过的自然学家罗素华叻斯(Alfred Rusell Wallace)于1854年至1856年期间来过砂拉越,并花了两个月的时间逗留在本宁召采集昆虫标本,就住在布洛克的别墅中,据说他在那里一个晚上可 以捉到上百只的昆虫。

新尧湾的三大民族,自古以来和谐相处,是个典型的多元文化社会。各族流传的民间故事和地方掌故,有待发掘和整理。华裔中多数是客家人。该镇水月宫所祭拜的 慈悲娘娘,每年于元宵节或农历六月初九的神诞,坡众都举行盛大的庙会,舞狮舞龙好不热闹。早年由当地乐手组成的潮州乐队与“闹三阵”锣鼓队,都曾名震遐 迩,再加上许多道地的民间美食,构成了这个小镇的文化遗产。这也是“家乡守护”团队所要维护和整合的重要项目。

4.古迹测量,坡众互动

“家乡守护计划”的参与者在初步了解与确定了新尧湾古镇的文化资源之后,就进行了一系列与当地坡众交流的活动。他们经常利用周末与星期日的时间,三五个人 从古晋驱车到约30分钟路程外的新尧湾逛逛,喝杯咖啡,吃碗干捞面,顺便与当地的社区领袖及乡亲父老聊天。到彼此熟络之后,就举办了几场座谈会,商量如何 让这个沉寂的小镇“动”起来,恢复生命的活力。

古镇的最大魅力是来自那两排为数48间的老店,或许将后一切文化活动的构想先得从这里起步。于是由温志坚的得力助手黄仕俊(他也是新尧湾人),组织了一支 五人测量队,从今年4月开始,每逢周末到镇上的店屋进行测量和记录,每一趟约耗时五个钟头,前后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去完成。测量队所记录的新尧湾店屋,有 14间是空置的,11间为住家用途;仍旧营业的是以杂货店为主(9间),其他是咖啡店、冷藏店、脚车与电单车维修店、面包店、五金店、土产店、燕窝加工店 等。尤其燕窝加工业是坡众主要的致富之道,似有特别推介的潜能。

测量队把勘察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观察地方上值得勘察的建筑物与景点,第二步是建筑物的基本测量,第三步是选出有价值的屋子结构作深入测量,第四步是研 究如何为文化遗产规划出指南或建议,以作为保留遗产的指引。当坡众对测量队的表现,由开始的好奇疑虑到习以为常时,也就是发动坡众一起来搞文化活动的时候 了。

甫于去年10月成立的五脚基表演艺术坊的两位台柱林世伶与杨万豪,本着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一起参加了这个小镇的文化环保运动。他俩能言善道,很快地与坡众 打成一片。他们拜访当地的父老耆宿作了一些口述历史的记录,又与镇上的一批老乐手交流,觉得他们宝刀未老,热忱犹在,于是鼓励他们东山再起,让蒙尘的乐器 重新发出幽雅的旋律。

在野外考察方面,“家乡守护”团队在当地社区领袖本固魯黎世雄(他也是水月宫理事会所属古迹保留委员会的主席)的率领下,于4月间到海拔1100公尺的本 宁召山区去探测拉者布洛克于1853年留下的别墅遗址。该处是古时比达友族聚居的地方,现已呈荒凉。在识途老马的土著带路下,一行人攀山越嶺,终于找到百 多年前拉者别墅所留下的残柱和一块离地30尺的架空大石,据说当年石下有溪流,是拉者洗澡之处。此行的发现也鼓舞了“家乡守护”团队维护新尧湾文化遗产的 信念。

5.童稚歌声,小镇春回

“家乡守护”团队深知一项社区文化活动如果没有年轻一代的参与,就显不出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和后续力,而最具活力的新血非儿童们莫属。参与“家乡守护计划” 的成员中,就有擅长培训儿童才艺与语言表演的导师。他们特地到新尧湾中华公学去,征得校长的同意,利用下课时间向小朋友们作了一番动员谈话,鼓励他们参加 才艺表演,并宣布他们将与水月宫理事会配合,趁六月中庆祝慈悲娘娘神诞之际,举行一场盛大的文娱汇演,不过表演者得事先经过选拔。新尧湾中华公学的小同学都踊跃报名,愿意参加选拔。于是五脚基表演艺术坊的两位异师林世伶与杨万豪花了几个周末时间,给当地小朋友加油打气,激发他们的信心,至于表演节目则由他们自己去准备。

事实证明,这种发动小朋友参加的文化活动是最容易引起普遍反响的,家长们都很关注,连亲戚朋友也等着观看他们的表演,学校的老师义不容辞地当起艺术指导, 教歌教舞又教童谣。镇上的歌手也勤练嗓子,准备一较高低,看谁当上偶像歌手。而那批玩潮乐与演奏潮州大锣鼓的老乐手,不但重操故枝,而且为了壮大阵容,还 收了不少新徒弟,来个老中青少大结合。镇上的歌声与乐声不时飘荡,古老的小镇似乎又回复了青春。

当“家乡守护计划”到了可以大张旗鼓的阶段,古镇最热闹的慈悲娘娘神诞也莅临了。8月23日那天,几个参与其事的团体正式举办“家乡守护计划:记忆的遗珠 ——新尧湾”活动推展礼,由该区的州议员主持推展,同时颁发委任状给社区领袖。由于神诞是小镇历年来最隆重的庆典,除了传统的舞狮舞龙与游神活动之外,酝 酿了两个月的文娱大汇演也正式登场了,难得的是所有节目都由当地居民自编自导自演。坡众扶老携幼,合家出动,外坡人士也闻风而来,在水月宫戏台下挤满千多 人在观看节目。台上表演的节目也很精采,除了老中青少的镇民各显身手之外,还邀请到该社区的比达友同胞与马来同胞客串舞蹈,连文化村艺人也上去表演拿手的 绝活——打竹筒鼓。一项社区文化的融合计划至此已慢慢成型。


6.古镇中秋,冉冉天灯

这一段时日,由于报章的协助宣传,新尧湾小镇的名字已不胫而走,有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与文化界人士对“家乡守护计划”表示关注,愿意加入有关的活动。 “记忆的遗珠”多年来沉寂在幽暗的角落,如今已被刮垢磨光,重焕神采,这是令所有参与“家乡守护计划”的人士感到无比兴奋和鼓舞的现象。他们再接再厉,又 在今年中秋节把这项社区文化活动推向另一个高潮。

农历乙丑年八月十四日,也即是中秋前夕,夜色还未完全笼罩新尧湾镇,而老街的两排店铺已张灯结綵,街边后巷泊满了来自古晋与附近地区的汽车,大家都以热烈的心情赶赴一个古镇的花月良宵。

这项街边节庆盛会是坡众自动自发共同参与的。每家店前都摆着铺上红布的桌 子,各种客家美食琳琅满目,如鸡屎藤糕、菜糕、擂茶、煎芋头糕、肉丸汤,加上炒饭、炒面与本地风味的罗惹(rojak)与猪笼草装糯米饭,免费待客,任君 品尝。你可以一边啃着烤鸡翅一边浏览五颜六色的灯笼和活灵活现的走马灯。这边围了一群人,在观看大笔叔黄贵荣龙飞凤舞的书法表演。那边是成群结队的孩子, 手提灯笼沿街游行。蓦地锣鼓喧天,“金生”店前,那幅以1937年街照为背景,题着“记忆的遗珠——新尧湾”的布幕前,老中青少三代人组成的潮州大锣鼓表 演开场了。扬琴与秦琴弹着古雅的节奏,哨呐吹出高亢的音色,小朋友兴高采烈地敲锣打鼓,天真的童颜与阿公的白发相映成趣,几位穿凤仙装的少女以柔唇吐出笛 子的悠扬旋律。围观的人潮站满五脚基和街道;童谣的伴鼓朗诵逗人开心微笑,快板说书的伶牙俐齿叫人听出耳油。到了卡拉OK的时段,镇上的歌手又一次轮番大 展歌喉,纷纷选唱应时应景的歌,从“敖包相会”唱到“月亮代表我的心”, 连“月亮圆,月亮圆,月亮照在我的家”的本土歌谣也派上用场。唱到尽兴处,连司仪杨万豪也在盛情难却下高歌一曲。当晚的节目都是即兴的,没有事先的安排, 但进行得有条不紊,观众的情绪都很热烈,特别是拍卖对联这个环节,把现场气氛炒得闹哄哄的。所拍卖的是田思现拟的“新风秉尧舜,湾镇焕遗珠”嵌名对子,由 民间书法家黄贵荣大笔挥就。结果在几轮喊价之后以一千元成交,拍卖所得捐给新尧湾中华公学。

当晚的压轴节目是放天灯(即孔明灯),这又是老温出的点子。大家都聚在河边的旧渡头上,看着老温所点的天灯冉冉上升,又缓缓随着风势飞远了。天灯腾空了一 阵子后,因蜡烛燃完而掉落,但大家雀跃的心情,相信与百年前升腾的灯火一般灿烂无异,也相信在另一个百年仍会熠熠生光。这是古镇最有意义的一个中秋节。


7.取之社会,用之社会

上述这项以“记忆的遗珠——新尧湾”为主题的家乡守护计划,其一系列活动是由专业人士、文化工作者、社区领袖、广大坡众与个别赞助商共同结合起来推动的社 区文化重整活动。其着眼点是让一个已衰落的古镇换发新的生命力,达到提升精神生活素质的要求。从它的酝酿到落实,似乎可以看出环境保护工作的一种新的模 式。这一切社区活动都是在有组织、有计划的情况下进行,其动机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维护,又和周遭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我把它称为文化环保运动。它与 一般古迹考察的不同之处,在于策动者与当地社区的互动,让更多人参与保护环境与提升文化素质的行列。

具体来说,“家乡守护计划”的开展步骤可分为四个层面:首先是激发当地人的参与,从老一辈的乡情和年轻一代的干劲找到他们的归属感和投入感。其次是环保意 识的灌输,通过对话、访谈、座谈会、生活营等,让他们认识乡土文物的价值与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再其次是从现有的古迹与建筑物中,选择有价值的部分,提醒大 家要加以珍惜并保留原状,至于修复的问题,因水灾的威胁仍在,在现阶段不宜摆上台面,不过防火措施是有必要强调的。同时也鼓励推销民间美食与手工艺品,创 造当地商机,使小镇重燃活力。最后是把经过调查记录的当地文化资源印刷成册并加以推展,把当地历史和民间掌故重新整理,对证文献资料以求翔实,再将成果交 给当地社团保管。也考虑设立网站,以广流传,方便游客按图索骥。一旦发展成旅游点,则应协助培训当地的导览员,制造就业机会。总之,“取之社会,用之社 会”是整个计划的主要原则。

以上所述的具体措施,目前只开了一个头,还有几个步骤有待逐步完成。我们期望新尧湾这个古老小镇在这些文化活动中所取得的经验,可以给有心人提供参考,作 为以“多元化”对抗“单元化”的一个案例。也希望许多“记忆遗珠”不再有沧海遗珠之憾,能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洪流中保持本身的特色。

(完稿于2009年10月25日)

注释:
1.田思《马华文学中的环保意识》,吉隆坡:大将出版社,2006。
2.此段资料引自古晋《国际时报》2/9/2009,兆良、秋玲联合报导:“守护新尧湾”系列2。

断裂

  • 锺怡雯
沈庆旺去年刚出了第一本散文《蜕变的山林》,书写现代化 过程中,正在快速流失的砂拉越原住民族群,流失语言、生活、习俗,流失那些部落里被视为生命核心的,存在的价值。那麽理性冷静的观察,报导文学式的旁观笔 调,不太能读出刻意隐藏的叙述者性情。如果没有这本抒情手记,我会以为沈庆旺就是那样了,那麽冷眼热心,不动声色。

显然我错了。读完这本散文《台北的雨、古晋的蚁》(我宁愿称它为手记),一时还无法把这个沈庆旺和《蜕变的山林》那个沈庆旺兜在一起。错乱的究竟是我,还 是沈庆旺?完全两回事,两种风格。山林跟城市,叙事跟抒情,旁观跟介入,理性跟感性,这些对立的元素,竟然出自同一个人。

我的错乱还来自时间。这本大概写於二○○一到二○○三年的手记体应该出现在八○年代的台湾,现代主义方盛的台北。大学时代我曾购得台湾作家沈临彬的《方壶 渔夫》,流淌一种沉郁情绪的手记体,让刚抵台北的我印象深刻。怎麽有人活得这麽痛苦这麽清醒?怎麽有人用这种诗意笔调抒发忧郁的存在?忧郁是存在的证明 吗?我在阅读沈庆旺时,不断想起《方壶渔夫》。两者自然是没有师承的,只是那种压得很低很低,濒临情绪临界点的迷惘非常类似。一种对存在的强烈疑惑,对活 着和生命的疑惑,或者,也可能跟际遇或命运之类的思索有关。

无数次搬家之後,《方壶渔夫》早已不在书架上,作者亦已停笔,跟书一样失去音讯。那本书如果没记错,应是出版於八○年代末,那时台湾还相信价值,还有理 想。这让我想到《蜕变的山林》跟《台北的雨、古晋的蚁》之间,或许不是那麽截然对立。或许这样的断裂,就一个创作者而言,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从山林到 城市的转变毕竟太巨大,也实在太激烈,任何人恐怕都得面临心态的大盘整,何况是创作者,他们是最敏锐的一群。

沈庆旺在二○○一年来到台北,那是台北颠峰刚过,繁华转浮沫的时代。算一算,沈庆旺该已四十出头,进入中年,照理说,他早该过了质疑生命质疑存在的年龄。那麽,书里的躁郁情绪所为何来?质疑又意味着什麽?迟到的现代主义对沈庆旺意义何在?

还是回到断裂吧!一个从山城出走的中年灵魂,突然被抛掷到陌生的城市,他熟悉的语言和生活模式彻底被颠覆了,面临“从一个口袋到另一个口袋”的掏空感。隔 绝和孤独,一种非沟通的状态横在他和生活之间,唯一的慰藉是咖啡。中年灵魂忽然发现了乡愁,意识到存在,时间变得格外锐利而清楚,乃有了“冬天已经很老, 夕阳里有人长满了白发”这种超现实的诗性领悟,“存在是一种搬运的游戏”这种身不由己的透视。

如果不是断裂,他或许会一直在山林里寻找存在的价值。陌生的时空释放了他的感性和压抑,让他发现了另一个自己,又何尝不好?对创作者而言,尝试总是必要 的,尝试的际遇却不是常常有,得看缘分和际遇。现实主义的沈庆旺因为断裂而有了现代主义的样子,梦呓式和独白体只能诞生於老是下雨,老是被关在室内喝着苦 涩咖啡,老是失眠的岁月。在阳光灿烂婆罗洲,忧郁很难长成得逼视它的模样。在赤道,忧郁比较轻,没有阴郁冬天的缘故。

因此有了另一个沈庆旺。在台北的雨中想着古晋的蚁。在台北的雨中爬行的,古晋的蚁。那麽格格不入,那麽忧郁。

拉让江畔的诗人吴岸简介



                                                           左起王涛、秋山、吴岸、甄供

吴岸,原名丘立基,男,1937年生於砂拉越古晋。祖籍广东省澄海县。祖辈於19世纪即南来砂拉越拓荒。

吴岸在中学时期即参与学生运动,并开始文学创作。曾任文艺副刊(拉让文艺) 主编,致力推动当地华文文学。1962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盾上的诗篇>,被誉为”拉让江畔的诗人” 。

1966年,与妻子因参与当时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政治斗争,在狱中度过十年岁月。在重返社会时,已是近四十岁的中年人。

出狱后继续创作,至今仍笔耕不辍,作品以诗为主,兼及文学评论丶散文丶历史研究等。1982年,出版诗集<达邦树礼赞>,其后之著作包括 诗集<我何曾睡着>丶<旅者>丶<榴连赋>丶<吴岸诗选>丶<生命存档>丶<破晓时 分>丶<美哉古晋>,论文集<到生活中寻找缪斯>丶<马华文学的再出发>丶<九十年代马华文学展 望>丶<坚持与探索>,散文集<葛园散草>及历史著作<砂拉越史话>等。

吴岸现任砂拉越华文作家协会会长丶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会员丶国际华文诗人笔会会员丶东南亚华文诗人笔会常务。

1997年,获马来西亚最高元首颁发的KMN护国勋衔。

1995年,获砂拉越州政府颁发华族文学奖,同年获马来西亚华文作家协会颁”峥嵘岁月”奖,2000年获第六届马华文学奖。

1998年与1999年,北京中国海外交流协会与<诗探索>杂志社及马来西亚华校董联会分别举办吴岸作品国际学术研讨会。

吴岸的诗歌题材具有浓厚的马来西亚民族与地方特征,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文关怀。创作方法始终坚持现实主义原则,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情怀,同时吸收现代主义创作技巧与表现手法,形成自已独有的风格。

他将现实主义的传统与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巧妙地揉和在一起,并兼具有中国诗的风韵和鲜明的马来西亚乡土特征。

吴岸自认把文学创作当着自己生命的延续,其内容是生命的感知,其形式是感知的自然形态。他把自己的文学理念与创作实践完美结合。

吴岸现年72岁,一生经历动荡的社会生活,且长期与疾病斗争。但他一生孜孜矻矻,笔耕不辍,以顽强的意志和饱满的热情,创作并出版了百余万字各种不同文体的著作,为砂华文学乃至世界华文文学的宝库提供了丰富的足资垂之后世的文学珍品。

(注:此文录自爝火第30期,2010年3月版)

2012年2月23日星期四

砂华写作人--梁放


梁放,本名梁光明,祖籍广东新会,1953年出生于马来西亚砂劳越砂拉卓镇。他在华文小学接受6年教育、在英校念中学后,负芨英伦,现职土木工程师。他在1980年开始创作小说及散文。 

梁放所生长的乡土、环境,以及他的体验与思索,引导他走向小说创作。在《烟雨砂隆》及《玛拉阿妲》两本小说集中,收录了他创造的一系列阐释砂劳越风土人情的小说。 

在《龙吐珠》里,他描写早期从唐山南来的华裔与伊班族女子的故事,反映了早期砂州特殊的社会状况与民族关系。作者通过一个从唐山南来的华裔与一个伊班族 女子结合所生下的儿子古达之叙述观点,来揭示一个家庭悲剧。古达的父亲(阿爸)以过客的心态在砂州落脚生存,托人找来一个16岁的原始居民伊班族女子“印 代”(伊班语,母亲之意),表面是要为他打理家务,事实上是要一个能为他长期提供服务而自己却不需要负任何责任的女人。印代对阿爸产生感情,对他死心塌 地,甘心地留在他身边任他摆布,默默承受阿爸无情的对待,并为他生下儿子。阿爸不肯承认这个他坚持要打掉的骨肉:“怎么会有你这孩子的,黑黢黢的,拉子 种!”他一向就处处显得比印代与古达优越,吃饭时一个人在桌子上开饭,母子两人则坐在桌子脚边的草席上吃。此外,阿爸的眼中根本没有母子两人的存在,他一 心一意想回去唐山,因为“那儿才是家”,“那边才是明媒正娶的妻子与儿子”。这边的私生子与原不关紧要娶来为了陪宿的女子则是“拖累他,害他多了两张吃饭 的口,妨碍他提早蓄足钱回去的扫把星”。 

马华文学中,描写从中国过番到马来西亚的华裔之沧桑遭遇的内容并不少见,然而一般故事发展都是主角 在南洋落地生根,建立新的家庭,然后在良心的谴责之下,尽其能力去补偿隔海另一岸的发妻与孩子。梁放的这一篇小说则令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原因是选择具特 殊社会背景的砂州为故事背景令他有更大的发挥。砂州土著伊班人的低微社会地位及其善良、逆来顺受、忍耐力强的民族性格令印代成为阿爸“回唐山”意识与行为 的牺牲品,加强了故事的悲剧性,而另一个牺牲品古达,从小因身上有一半母亲伊班族血统而受到歧视、长大后耻为“拉子”、憎恨自己的身份而不愿意认娘的作 法,更为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力与感染力。 

《锌片屋顶上的月光》与《一屏锦重重的牵牛花》有着相同的主题,即揭露砂州陷入紧急状态时社会动荡不安的一些悲惨事件。在《锌》一文中,叙述者回到自己的故乡母校执教时,忆起了当年的老师与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通过现实与回忆穿插的方式,作者从刘老师及秦老师的际遇,揭示了马共组织渗透民间而造成的不幸事件。《一》则通过主角探访已故姐姐、姐夫遗下的孤儿,带出当年马共活动带 给人民不幸、造成许多家庭悲剧的故事。小说探讨了深受其害而支离破碎的家庭三代成员,在恐怖及悲惨的经历过后,如何适应及调整自己以面对现实。小说虽没对 砂州风情民俗作具体的描绘,乡土色彩并不强,然而它们就像是砂州的历史片段,令人看了对那恐怖的日子感叹不已。 

在《烟雨砂隆》及《温达》 里,作者则描写了都市人走进原始居民的土地,从都市人的眼来看这片土地的人与事。在《烟雨砂隆》里,小说中的几个工程师从繁华热闹的吉隆坡来到砂州小镇 “坟”工作。他们都是“摆脱不了人类物质文明”的人。小说通过一宗在砂隆河发生的覆舟死亡意外事件,含蓄地表现出朴实平淡的乡下生活给人的不同感觉。对文 中的叙述者,这片土地“尽是看不断云与树,走不尽的是诗意盎然的羊肠小路”,而对意外事件中的死者而言,乡下生活是苦闷寂寞的,以致他冒险乘船到土族的长 屋里去找女人解闷,却不幸在汹涌的河流中丧命。 

《温达》则是通过叙述者因公事重新踏上阔别了10年的砂州美丽的小山城鲁巴安,与伊班族友人 温达重逢叙旧,带出了他们相识且建立了深厚友谊的经过。10年前叙述者以工程师身份到小山城来进行一项现代化工程,以自己是“改造这一片旷野森林的一份 子,以期日后向西方文明看齐”的优越感来到该地,雇用了温达当团队随身助手。纯良的温达身上有着浓厚的被落后观念所囿的历史积淀,但仍有不少道德精神的闪 光,勤劳质朴的民族品格溢露至深,民族文化的津液仍在他的血脉里流淌。这使叙述者从一开始对他的轻视、能力的怀疑及戒备转变为一股浓厚又微妙的感情。最 后,现代化工程结束了,叙述者在临走之前由衷的对温达道谢,而这道谢“指向还不止因为温达曾拯救过我”。在这儿,作者巧妙地安排了“道谢”来暗示叙述者从 原本的“施者”身份转变成“受者”的身份。当初以欲改革这片土地的优越姿态出现,而最后自己却转变成被这片土地改造的人(价值观之改变),这一切隐隐约约 地蕴藏着象征意义,说明这块土地上,时常传统与革新、容纳与排斥冲突,而溅起浪花,久而久之又复归于沉寂。而把所有对立的矛盾予于统合的,便是人们对土地 的眷恋与挚爱。 

以上几篇小说,虽然各有不同的内容、故事与技巧,然而予于连缀,就巧妙地反映出砂劳越历史上不同阶段的特色与时代精神,以及每一阶段的讯息。无论从人物性格的刻划到环境氛围的营造,从风情习俗的描绘到语言的运用,显示出作者真诚地反映了他所熟知的社会与生活现实。

声入心通:诗巫卓德福医生

●张齐清
我一直深信,勤奋的人必定有收获,希望卓医生除了行医的正业之外,也勤于努力写作,让读者能看到更多好文章。

五月中旬,接到卓德福医生来自东马诗巫的电邮,卓医生是在墨尔本大学念医科时和我相识的,电邮内说:“张叔叔,昨日我有一位来自吉隆坡的客人,她是卫生部Clinical Research Center(临床研究中心)全国总监,父亲是华小的退休校长,来自槟城。

文字的力量

我目前是诗巫医院的Clinical Research Center负责人,和这位总监素未谋面,平时只是透过电邮沟通。

据 她说,数天前她的妹妹从书局买了您的书,全家人一起看,这位总监看到您书里写到诗巫的卓姓儿科医生,她就十分期待和我见面的一刻,她猜想书中提到的医生应 该是我——她的下属医生。所以,昨晚大家在诗巫露天小贩中心吃饭聊天的时候,我们十分感慨文字的力量,我和您这位望年之交,竟然可以透过文字和一位看似不 相干的人传播我们的友谊,不知道这是否可以算得上是‘神交’。

当然,我要非常谢谢您的美言,让我和长官见面之前,就平白无故的拿了许多印象分。

我下个星期要到吉隆坡公干,会尽量抽空去一趟书局买您的书……”华校生的楷模

自从我的书 《西出澳洲有故人》出版后,陆陆续续也发生了一些令我感动和感激的事,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

我想写卓医生这篇稿,是因为他是杰出的华校生,努力、勤奋和上进,是华校生的楷模。卓医生去年荣获大马十大杰出青年奖(儿童、和平人权领域),真是实至名归。

1971 年出生在砂拉越诗巫的卓德福,在当地中华学校完成了中小学。1990年前来墨尔本大学念医科。和几位同样来自马来西亚的华校生成立了这间百多年老店的第一 个中华文化学会组织,他们准备在异国他乡推广中华文化。 他们出版了《青鸟》季刊(现在还在大学继续出版)、演出话剧、 还出版了两本集子。 后来的墨尔本中华辩论社,中华剧社和中华音乐社都是从母体“中华文化学会”里分支出来,今天更是有很多中国大陆和台湾留学生的参与这些组织而令它们茁壮长 大。

卓医生先后曾在英国多家医院和新加坡国大医院任职,目前是诗巫医院儿科专科顾问医生、马来西亚砂拉越大学医科系讲师。他拥有英国皇家儿科专科及儿童健康学院院士,马来西亚医科学院院士等学术资格。

卓医生也喜爱写作。 他不但在念大学时勤于写文章,毕业后还在继续写。 两年前他在砂拉越诗巫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中文集子《听心》,内有小说和散文,是一本值得看的书。

在 他给我电邮中写着:“去年我翻译和出版了一本英文父母手册——“Helping Your Child’s Language Development (Francesca Bierens)”(中、巫)。目前已经卖了四千多本(中、英、巫都有)——肯定比我的《听心》好卖得多。目前在撰写一本有关ADHD(好动儿)的父母手 册,希望可以在今年以中、英两个版本出版。

我一直深信,勤奋的人必定有收获,希望卓医生除了行医的正业之外,也勤于努力写作,让读者能看到更多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