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英成
田英成(上圖):作家群中,有多位是参与反殖斗争,且成为游击战士。砂拉越诗人肖南在1963年到印尼边境参加武装斗争,1971年在战斗中牺牲。 作家群中,参与反殖斗争而被捕坐牢者,更不胜枚举。他们的斗争经历往往成为他们写作的思想源泉。
马来亚共产党于1930年成立,在抗日卫马战争中,它是一支最重要的战斗部队,抵禦日本侵略军的铁蹄。日本在1945年8月投降,迎来的却是英国殖民地政府重临新加坡与马来亚这片资源丰富的土地,并且对马共及其支持者展开残酷的镇压。1948年6月开始,马共被迫进入森林发动游击战,一场艰苦的抗英民族解放战争由此展开。尽管英国政府不愿意放弃马来亚,但时势所逼,马来半岛在1957年8月取得独立,新加坡也在稍后获得自治权。
马来亚联合邦在1957年宣布独立之后,在英殖民主义操纵下,统治集团为了维护其既得利益,以“剿共战争”之名目,延续之前的殖民地战争。因此马共被迫继续进行游击战。直到30多年之后,在泰国有关当局见证和调解下举行马共、吉隆坡政府和泰国政府三方会谈,签署了《合艾和平协议》,实现和解,才结束这场历时近四十年代战争。留下多少可歌可泣的血泪事迹。
砂拉越當年的尋求獨立解放的社會運動
现时成为马来西亚一州的砂拉越(Sarawak),于1963年9月16日与马来亚、新加坡、沙巴(前称北婆罗洲)合併组成马来西亚。砂拉越在1840年之后原是英国人布洛克家族所统治的一个邦国,二战之后,沦为英国直属殖民地,这一时期,正是亚非拉许多殖民地社会掀起反殖反帝浪潮,长期深受英国统治的砂拉越人民,自觉地行动起来,寻求独立解放,通过各种社会运动、学运、工运、农运以及公开政党组织,企图推翻英殖民地政府。
砂拉越解放同盟和隨后的近30年森林武裝斗爭
1963年初,砂拉越解放同盟(1965年9月之后改名为北加里曼丹共产党)发动武装斗争,以砂拉越与印尼边界为战斗基地,展开军事武装斗争。这场斗争虽经多方挫折,仍持续到1990年初,与马来西亚政府取得协议签署协议书,砂共放下武器,结束了近三十年代武装革命。
马来西亚的组成,无疑是英国殖民地在幕后操纵。马共以马来半岛为基地,而砂共则以砂拉越为基地,目的皆为所属地的独立解放。这两场以抗英斗争开始,直到1990年之后结束的游击战,投下的人力、物力及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极其深远。
文學是時代的反映
文学是时代的反映,数十年的斗争事迹,将会呈现在文学创作中。马来半岛与砂拉越这些年已有不少文学创作,包括诗歌、小说与记述文学等出版,这些作品所展现出的时代精神,呈现出马华文学创作的新面貌。
金枝芒和他的多篇小說
马华作家金枝芒写下多部中篇与长篇小说,近期陆续出版。长篇小说《饥饿》、中篇小说《督央央和他的部落》、《烽火中的牙拉顶》及《甘榜勿隆》。
《饥饿》是一部近三十五万字的长篇小说,是作者在五十年代抗英斗争时,在部队参与作战,烽火连天中创作成篇的。这部小说最初的手抄油印本,1960年10月1日由吉槟北星社出版。2008年6月由吉隆坡21世纪出版社整理再版。
小说反映了反殖抗英斗争的艰苦,战士们为争取国家独立的壮烈事迹。在英殖民地当局严厉封锁粮食,战士们长期处于缺粮的饥饿线上,但他们不屈的斗志并未消逝。一面反映出革命战士的高贵品质,如队长老刘在队伍最后突围时因弹尽而投崖就义。小说同时写下立场不稳、品质低劣者,逃跑投敌而为人所不齿(如明富)。故事呈述虽显得平稳,但悲切壮烈之处,扣人心弦。
类似题材的文学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已有多部,但在马华文学史上则少见。金枝芒的游击战亲身经历,提升了作品的真实性,场景叙写与人物刻划表现生动。
金枝芒的《抗英战争小说选》收集三篇中篇小说:《督央央和他的部落》、《烽火中的牙拉顶》及《甘榜勿隆》。小说反映森林中的阿沙族、华族和马来族在英殖民者强加的战争中遭受的凌辱、苦难和杀害,以及他们如何奋起抗争和献身。虽然至今事隔已超过半个世纪,读来仍令人激动不已。
金枝芒原名陈树英,1912年出生于中国江苏省常熟县,在原籍接受师范教育。1935年皆同妻子南来。南来后投身教育界,在吡叻州一所华文小学任教。1937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马来亚各界展开了蓬勃的抗日救亡运动,金枝芒在马来亚华文报章发表大量抗日宣传单作品,以金枝芒、殷枝阳、乳婴、周容为笔名。
抗日战争胜利之后,金枝芒来到吉隆坡,此时正值当时华人社会文学的一项论争走向公开化,论争的焦点在于确立本地作家应该反映“此时此地”社会现实,为争取美好的生活而斗争,努力为社会改革。金枝芒为文表达这是马华文艺的主导方向,这个正面论点获得当时文化界的认同。稍后,文化界展开“马华文艺”与“侨民文艺”的论争。金枝芒以周容为笔名发表多篇论文,强调侨民文艺不应该是马华文艺的主导方向,指出马华文艺的独特性,在形式上不能排除来自中国的,但内容却必须是马来亚的。中国南来的作家,不熟悉马华社会的现实,因而无法创作具有独特性的马华文艺。强调马华作家必须深入现实社会,才能写出具有现实意义的马华文学作品(注)
1948年,马来亚进入紧急状态,金枝芒投入武装斗争,参加马来亚民族解放军。在火线上度过十多年,主要是参与教育宣传工作。
1961年,金枝芒途经越南前往中国,执行组织交给他的任务。1969年,“马来亚革命之声”开播,金枝芒是电台华文组第一把手。
1988年1月,金枝芒在北京逝世,终年76岁。
賀巾和他的小說
另一位参与马共森林武装斗争的作家贺巾,他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即开始文学创作。《青春曲》、《沈郁兰同学》以及稍后的《青青草》都受到读者与评论界的赞赏。贺巾原名林金泉,,他于六十年代初参与武装斗争,九十年代以后在泰马边境居住,更努力创作中长篇小说,《巨浪》一书广受好评。
(二)
砂拉越的左翼運動 和 近30年森林游擊戰文學創作
在砂拉越(东马来西亚),这个土地面积与马来半岛相若的州属,战后所展开的反殖斗争,写下了悲壮的一页。1963年初“砂拉越解放同盟”(砂共)发动武装斗争,历经十多年,1974年的斯里阿曼和平行动,有近600名武装人员在协议签署后,放下武器,走出森林,但仍有近百名武装人员持续留在森林进行游击战,至到1990年初与政府签署协议,结束这场长达近三十年代武装革命。
砂拉越左翼运动,由公开到武装斗争,历时数十年,斗争时日漫长,青春儿女的血泪故事丰富,这些都将成为文学创作的源泉。
友誼協會已經出版了十多本有關當年的叢書
砂拉越中區友谊协会成立十多年,是凝聚老战友的一个组织。多年来友谊协会已出版了是十多本的友谊丛书。这些丛书包括《往事》、《林中猎奇》、《悠悠岁月话当年》、《风雨年代》、《砂印边界风云》、《回憶1990年和平談判》、《心中有个宏大的世界》、《追尋民族區的蹤跡》、《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人》、《戰火燃燒的歲月》、《斯里阿曼行動始末》等。书中内容有写战士们在森林里艰苦生活,回忆早年在砂印边界风雨战斗历程,或监狱中的绝食斗争等。
《林中猎奇》主要作者是梁娇芳与俞诗东,书中写下森林生活与长征途中的狩猎及艰苦的战斗行程。
《砂印边界风云》一书,收集多位作者的文章,有回顾1965年印尼“9.30”事件,印尼共产党员遭到集体血腥屠杀的悲剧,苏哈多暴政下的排华惨情等。
《永远活在人民心中的人》一书,收集多篇战士们回忆已故的烈士。大批英勇善战、工作积极负责的英雄,他们的献身精神,写下了可歌可泣、人生壮烈的一页,留下那个年代英雄们的生平事迹。
结语
马来西亚分成东西马两地,马来半岛与砂拉越森林武装斗争经历数十年,有关这类史实及其惨烈悲壮的事迹,将后必会陆续呈现在文学创作中,也将丰富了马华左翼文学。这场武装斗争显然不能从表面得失来考察,但影响却是深远的。马华作家不可能逃避地生活在迅速变迁的时代,得以其作品反映这个时代的面貌。这也是马华文学从中国文学的支流走向独立发展的过程。
.
馬來亞詩人鐵戈
马华作家群中,有多位是参与反殖斗争,且成为游击战士。诗人铁戈在五十年初参与武装斗争而身亡,他著有诗集《在旗下》,1947年在香港出版。
.
砂拉越诗人肖南
砂拉越诗人肖南(真名溫振南,部隊名字新華)。在1963年到印尼边境参加武装斗争,1966年在北加里曼丹人民軍第三支隊擔任新聞和出版部主任,并在每天的部隊朝會(即早上的集會)中,宣讀最新的新聞報導。1969年進入第三省民族區進行民族工作,后不幸在1971年的一次战斗中牺牲。
肖南在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写下大量诗歌、小说与散文,迄今尚未结集出版。
而贺巾与金枝芒成为游击战士,写下的长篇小说,已为人熟知。
作家群中,参与反殖斗争而被捕坐牢者,更不胜枚举。他们的斗争经历往往成为他们写作的思想源泉。研究马华文学,势必得清楚这个地区抗日及反殖斗争的历史。
时代赋予作家艰巨的任务,固然作家所书写的题材可以更广泛,更多元,不能只局限于一个调子。但应该强调的是,脱离时代,不具社会意识的作品,其生命力也薄弱。马来西亚森林武装斗争的事迹,未来将呈现出文学创作的异彩。
2010年11月初稿
(注)参阅方修著《战后马华文学史初稿》 197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