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22年9月8日星期四

认识蓝波

 蔡羽

认识蓝波时,我十五岁,他是那位待在诗巫不多话的诗人蓝波。退休后,他回到古晋定居,我们接触的机会多了,之前经常在青统大厦周末下午茶聚,近年则时常周末早餐聚,新年通元回来度假时也会聚。

每次见面,他总是很轻的唤我一声"蔡羽",这是我从十五岁听惯的声音。前几天最后一见,有点虚弱的一声轻唤,还是那风格。

从脸书搜出2016年为蓝波拍的照片,我觉得很好看,桌面都是他的拿手好菜,朋友们封他雨林食神可不是盖的。

差不多也在那时,我配合一档电视节目的拍摄,为他做了一个极为详尽的专访,蓝波聊了他心目中的山水,山水里有他念念不忘的家乡。

回顾诗人,回顾食神,回顾前辈,回顾朋友,容我再贴一次《婆罗洲雨林食神蓝波:没有了河流和山林,就不会再有生命》

* * *

1940年前后,蓝波的父亲沈瑞钿老先生从中国潮州南来,在新加坡稍作逗留,经同乡介绍抵达砂拉越的沿海小镇沐胶,自此定居下来,在码头担任搬运工。提及这段听来的往事,蓝波内心总有个疑问——当年父亲怎么不与新加坡的潮州同乡为伍,反而选择到沐胶这个小地方?

这大概是尘封的历史谜团,已经无从解答,却因此在数十年后,催生一位书写砂拉越原住民饮食文化的华文作家。

* * *

沐胶镇的华人社群以潮州人和福建人为主,主要民族是靠海为生的马兰诺族,是砂拉越的原住民之一。早年,相传马兰诺族为了防范海盗攻击,特意将房子建成高达40尺的高脚屋,如今成为沐胶独特的文化遗产。

1946年,蓝波就出生在这个椰风蕉雨的小镇,并且度过甘榜童年岁月。他接触马兰诺人,学习简单的马兰诺语,品尝马兰诺人的传统美食乌麦umai,即鱼生),也发现马兰诺人经常吃一种叫米丁midin)的野菜。这种野菜在胶园里很常见,蓝波和玩伴常常在胶园玩耍时就顺手采了大把米丁。当年蓝波没有想到的是,数十年后野菜米丁竟登堂入室,成为餐馆酒楼的桌上佳肴。

13岁那年,蓝波举家迁居古晋,他先入读古晋中华四小,而后进入私立英文学校完成中学学业,并考取英国剑桥海外文凭。1968年,蓝波正式进入海关部门,先后被派驻林梦、老越、美里,而后调回古晋,复于1984年被派驻诗巫,直至2002年退休。在诗巫期间,蓝波住在宿舍三楼,并将之命名风铃阁。独居小楼中,蓝波得自行张罗三餐,厨艺也是自那时练就。

* * *

诗巫拉让江边当年有个原住民市集,许多居住在上游的伊班小贩,乘船带来上游采集和捕获的野菜、野味、海鲜等,在市集席地摆卖。蓝波经常到市集采买,初时对许多食材感到好奇,就向伊班妇女们请教烹调的方法,从中习得许多雨林料理的法门,也引发蓝波对雨林美食的更大兴趣。

也因此,他和住在风铃阁楼下的伊班同事史蒂芬多玛士成了莫逆之交。史蒂芬的曾祖父据说曾经是砂拉越第二代白人拉者查尔斯布洛克的随从,协助拉者处理伊班族的事务。他擅于烹调,自然成为蓝波的雨林美食顾问,两人经常聚在一起切磋厨艺,蓝波因此掌握了更为道地的雨林烹调手法,也对伊班族的饮食与其文化有了相当深的认识。

* * *

蓝波指出,伊班美食是砂拉越最主要的雨林料理,主要原因是伊班族比较早接触外界,文化较为发达,加上拥有本身的语言文字,使其文化得以传承,建立深远的影响力。根据推测,雨林料理在早期应当极为简单,在与其他族群的饮食文化接触交流后,才日渐讲究与精致化。

一如所有地方饮食文化的特点,雨林食材取自大自然,经搭配料理成为美食,里头隐含生活智慧。就蓝波的经验,雨林料理中常见的蕨类,一定要加点海味才好吃。比如巴固蕨加入虾膏拌炒,再加一点虾米、椰浆和黄姜粉,就是一道令人垂涎的美味。

当然,碍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不同地方的原住民有不同的料理。然而,这却也是砂拉越雨林美食丰富之处。比如靠海的马兰诺族以乌麦闻名;高原地区的科拉毕族料理喜用姜花入味;游牧民族如本南人的料理则经常采用硕莪。

砂拉越的原住民美食中,最广为人知的其中一道大概要数竹筒鸡(Ayam Pansuh),蓝波指这道美食应当源于伊班族,因为伊班族擅于使用竹筒煮食,另有竹筒饭也是大家喜爱的食物。根据蓝波的经验,煮竹筒鸡一定要采用新鲜的竹筒,那是因为竹筒内的膜是天然调味料。烹调程序是将鸡肉和姜放入竹筒里,加水至满,再加入少许盐,筒口以丢了棒嫩叶塞住。然后将竹筒斜置于炭火上烤,并不断转动,以免竹筒被烧裂。待竹筒内的水滚时,甜美的鸡汤就成了。

* * *

蓝波自小就在砂拉越内陆小镇出入,接触原住民美食的机会多。按照他的记忆,早年在各个小镇已经可以寻获雨林美食的踪迹,甚至华族的食物和原住民的食物还在这些小镇对话。直到1990年代,原住民美食才输入到各大主要城市,打头阵的正是米丁、巴固这些蕨类。

时至今日,雨林美食逐渐在城中食肆普及化,几乎家家餐馆都在卖蕨类。近年来,达雅族、伊班族、毕达友族、乌鲁族、科拉毕族经营的原住民餐厅或摊档,也在古晋的大街小巷挂上招牌,而且获得不错的回响,对雨林美食文化的推广起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在雨林美食普及化的过程中,蓝波是不无隐忧的。由于雨林食材大多是野生品种,栽种和养殖不易,因此难以承受大量消费。餐厅和食肆多,食材逐日减少,最明显的例子是市面上的蕨类物以稀为贵,价位持续攀高。未来,原住民食物要不就走向高价,否则在商场求存的考量下,或许将因为更换食材以降低成本而致失去原味。此外,原住民为了谋求生计,年轻一代涌入城市,造成乡村人口凋零,不利于其文化的传承,自然也将影响饮食文化的这一块。

蓝波最深层的隐忧,还是环境问题。水土保育失衡,内陆河岸干涸,许多动植物种无以为生,加速雨林食材减少的危机,更危及靠自然吃饭的原住民的生存空间与生活质量。过去,马兰诺人抓鱼时会将小鱼放生,伊班人砍硕莪树时会留下小树,确保生态环境的永续经营。当大型开发与捕捞活动进入山林以后,这个雨林秩序被破坏殆尽,物种迅速减少甚至灭绝。

* * *

所谓一叶知秋,蓝波在雨林寻味的过程中,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千万年资产正在损耗,诗人心怀忧虑,因此提笔写书,为原住民发声。翻阅《砂拉越雨林食谱》和《寻找不达大》,我们闻到雨林美食的香味,我们感受到雨林生活的乐趣,我们从这些美好中体会到珍惜美好的必须。

与蓝波聊雨林美食,轻易可以感受他对原住民文化的一份情意结,也想起他每次端出一道道雨林美食与朋友共享时,眼神总是焕发神采,表情也总是殷切。诚如蓝波在访谈尾声时说的——没有了河流和山林,就不会再有生命。

我明白了蓝波在烹调雨林美食时,怀的是一份怎样的心意。

雨林食神的美食经

 蔡羽

有一本食谱,符合当前世界流行的有机饮食风,但食谱内的食材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都找不到,除非你来到婆罗洲雨林。是的,这本食谱的名字叫《砂拉越雨林食谱》,由马来西亚大将出版社出版。

食谱的作者是蓝波。别误会,不是电影上那位拿着机关枪的蓝波,这位蓝波原名沈若波,是砂拉越著名的诗人,也写得一手好散文,获得无数文学奖。这次,诗人笔锋一转,写了一本食谱。

蓝波小时住在沐胶,那里是一个俭朴的渔村小镇。大自然的好山好水,养成蓝波热爱自然的个性。小时的蓝波就很喜欢钻入家附近的森林,去窥探森林里的一切。

退休以前,蓝波在海关部服务,有很多伊班同事,其中不乏烹饪高手。本身也喜爱烹饪的蓝波就经常和这些同事切磋厨艺,掌握了伊班人和其他原住民的烹调方式。

为了把这些经验记录下来,蓝波开始以散文手法撰写这些雨林美食及其烹调手法,后来大将出版社社长傅承得向他建议:不然写一本纯食谱,把原住民的美食介绍给外国人。

这一来,《砂拉越雨林食谱》的概念就出现了,还请来著名摄影家蔡立豪负责拍照,力求图文并茂。

 

靠自然吃饭的原住民

深居雨林的原住民,靠山、靠河、靠海吃饭,鱼虾山菜野兽随手拈来都是食材,随着几代人在口味上的不断推陈出新,早已成为一个独特的烹调体系。以原住民的传统烹调手法来说,烧烤、熏、晒、腌制都是主要的料理方式,蓝波也将食谱中的部分菜色,糅合华人的料理手法在内。

 原住民是一个统称,砂拉越不同的原住民族群,都有本身独特的美食,有些美食恐怕不是一般人敢于尝试的,味道也不易让人接受。《砂拉越雨林食谱》内主要是伊班美食。蓝波说。

根据蓝波的观察,伊班人的口味重,喜爱烧烤,也嗜吃咸,这或许跟林间生活需要耗费体力有关,所以亟需补充身体的盐分。

雨林美食还能飘香多久?

其实,不说外国人,砂拉越人对原住民的美食何尝不是认识有限,除了已经在餐馆热卖的炒米丁、或者竹筒饭、竹筒鸡等,一般人恐怕再也叫不出其他原住民美食的名字。

《砂拉越雨林食谱》的出版,其实对砂拉越人的教育意义更大。

在诗巫,中华文艺社为这部食谱举行了推展礼,该社主席杨善说:我们大家都可以轻易的在菜市场找到原住民美食的食材,但是大多数人却不懂得怎么料理,这本书就要告诉大家烹调的方法。

可以想像,读过《砂拉越雨林食谱》的读者,日后在菜市场对着过去叫不出名字的雨林食材,肯定心里有数,或许随手就买点回家,炮制雨林美食去了。

问蓝波,对雨林美食的传承可有隐忧,他坦承有。在发展洪流下,原住民陆续离开山林,一些需要到深山才能找到食材的美食,或许日久就会失传。城市里的原住民,越来越失去其传统文化特点,比如婚嫁都放弃传统的仪式,跟其他人一样到酒楼办个宴会就算了。

在蓝波微皱的眉宇中,藏着一份对友族文化变质的焦虑不安。

食神秘诀:原汁原味!

大将出版社社长给蓝波封号雨林食神,挺有意思。

蓝波应用他擅长的文字,为友族同胞撰写食谱和散文式作品,把友族代代相传的美食文化以更广泛的方式传承下去,甚至介绍给异族,介绍给世界。《砂拉越雨林食谱》肯定将成为未来重要的原住民文献,这份功德跨越肤色,贡献巨大。

 《砂拉越雨林食谱》并不是总结,还有许多季节性的食材没有赶上出版时间,来不及收入,比如原住民美食其中一个用途很广的食材榴莲花就不在里面。蓝波诚恳的说。

问他会继续研究下去吗?他肯定的回答:会。

蓝波认为雨林美食最大的价值,就是食材天然健康。由于还未能有效的大规模繁殖与种植,许多雨林食材依然还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符合有机的标准。

在烹调方面,蓝波强调原汁原味。

食材为主,配料是辅。配料是给主食材提味,万万不可抢了主角的味道。以米丁为例,以道地的乌拉煎调味,还是最能衬托其每位。蓝波说。

为了确保雨林美食的永远存在,保护食材是当务之急,而保护食材,还得从保护雨林开始。保护雨林,不正是在保护这个古老岛屿最重要的资产。

热爱雨林的食神,重重的点了一下头。

 

虾酱(摘录自《砂拉越雨林食谱》)

食材:

鲜幼虾1公斤

海盐适量

鲜姜数片

红辣椒2

蒜头5

红葱3

 

做法:

将幼虾洗干净,滤干水份,装入玻璃瓶内,加粗海盐使虾脱水。

置于烈阳下晒一两个小时;封盖前,加入适量白酒。

食用时,将鲜姜切成细丝,辣椒、蒜头切碎,小红葱切细圈,

掺入虾酱中伴匀,再加些柠檬汁,组成一道开胃的沾酱。

总是忘不了那年的一次经验。

故乡的海滩水湄,一夜间突然被染红了!原来幼红虾丰产,在海底水流波动而被推上岸。

全镇的居民携桶捻篮子的,都涌向海边去捞虾。我的家人也捞得满载而归。顿时所有的人都忙了,都在捣烂幼虾、做虾膏,母亲很费时在挑白幼虾,装进瓶子,做金楂露虾酱。

可惜,海滩被破坏,海水污染了,幼虾也未再涌现。(蓝波)






婆罗洲雨林食神蓝波:没有了河流和山林,就不会再有生命

 蔡羽

【蓝波小档案】

原名沈若波,生于简朴的渔村小镇沐胶,1959年迁居古晋,并服务于海关部30多年。1970年代,在派驻林梦时开始写作,创作以诗和散文为主,并主编多个文艺副刊,作品经常在国内外得奖,是砂拉越星座诗社与诗巫中华文化社社员,曾经担任诗巫中华文艺社主席。1980年代在诗巫工作之际,有缘接触原住民美食,自此迷上雨林料理,后来也在2009年出版《砂拉越雨林食谱》和《寻找不达大》,被出版人傅承得誉为雨林食神

* * *

1940年前后,蓝波的父亲沈瑞钿老先生从中国潮州南来,在新加坡稍作逗留,经同乡介绍抵达砂拉越的沿海小镇沐胶,自此定居下来,在码头担任搬运工。提及这段听来的往事,蓝波内心总有个疑问——当年父亲怎么不与新加坡的潮州同乡为伍,反而选择到沐胶这个小地方?

这大概是尘封的历史谜团,已经无从解答,却因此在数十年后,催生一位书写砂拉越原住民饮食文化的华文作家。

沐胶镇的华人社群以潮州人和福建人为主,主要民族是靠海为生的马兰诺族,是砂拉越的原住民之一。早年,相传马兰诺族为了防范海盗攻击,特意将房子建成高达40尺的高脚屋,如今成为沐胶独特的文化遗产。

1946年,蓝波就出生在这个椰风蕉雨的小镇,并且度过甘榜童年岁月。他接触马兰诺人,学习简单的马兰诺语,品尝马兰诺人的传统美食乌麦umai,即鱼生),也发现马兰诺人经常吃一种叫米丁midin)的野菜。这种野菜在胶园里很常见,蓝波和玩伴常常在胶园玩耍时就顺手采了大把米丁。当年蓝波没有想到的是,数十年后野菜米丁竟登堂入室,成为餐馆酒楼的桌上佳肴。

13岁那年,蓝波举家迁居古晋,他先入读古晋中华四小,而后进入私立英文学校完成中学学业,并考取英国剑桥海外文凭。1968年,蓝波正式进入海关部门,先后被派驻林梦、老越、美里,而后调回古晋,复于1984年被派驻诗巫,直至2002年退休。在诗巫期间,蓝波住在宿舍三楼,并将之命名风铃阁。独居小楼中,蓝波得自行张罗三餐,厨艺也是自那时练就。

诗巫拉让江边当年有个原住民市集,许多居住在上游的伊班小贩,乘船带来上游采集和捕获的野菜、野味、海鲜等,在市集席地摆卖。蓝波经常到市集采买,初时对许多食材感到好奇,就向伊班妇女们请教烹调的方法,从中习得许多雨林料理的法门,也引发蓝波对雨林美食的更大兴趣。

也因此,他和住在风铃阁楼下的伊班同事史蒂芬多玛士成了莫逆之交。史蒂芬的曾祖父据说曾经是砂拉越第二代白人拉者查尔斯布洛克的随从,协助拉者处理伊班族的事务。他擅于烹调,自然成为蓝波的雨林美食顾问,两人经常聚在一起切磋厨艺,蓝波因此掌握了更为道地的雨林烹调手法,也对伊班族的饮食与其文化有了相当深的认识。

蓝波指出,伊班美食是砂拉越最主要的雨林料理,主要原因是伊班族比较早接触外界,文化较为发达,加上拥有本身的语言文字,使其文化得以传承,建立深远的影响力。根据推测,雨林料理在早期应当极为简单,在与其他族群的饮食文化接触交流后,才日渐讲究与精致化。

一如所有地方饮食文化的特点,雨林食材取自大自然,经搭配料理成为美食,里头隐含生活智慧。就蓝波的经验,雨林料理中常见的蕨类,一定要加点海味才好吃。比如巴固蕨加入虾膏拌炒,再加一点虾米、椰浆和黄姜粉,就是一道令人垂涎的美味。

当然,碍于地理条件的限制,不同地方的原住民有不同的料理。然而,这却也是砂拉越雨林美食丰富之处。比如靠海的马兰诺族以乌麦闻名;高原地区的科拉毕族料理喜用姜花入味;游牧民族如本南人的料理则经常采用硕莪。

砂拉越的原住民美食中,最广为人知的其中一道大概要数竹筒鸡(Ayam Pansuh),蓝波指这道美食应当源于伊班族,因为伊班族擅于使用竹筒煮食,另有竹筒饭也是大家喜爱的食物。根据蓝波的经验,煮竹筒鸡一定要采用新鲜的竹筒,那是因为竹筒内的膜是天然调味料。烹调程序是将鸡肉和姜放入竹筒里,加水至满,再加入少许盐,筒口以丢了棒嫩叶塞住。然后将竹筒斜置于炭火上烤,并不断转动,以免竹筒被烧裂。待竹筒内的水滚时,甜美的鸡汤就成了。

蓝波自小就在砂拉越内陆小镇出入,接触原住民美食的机会多。按照他的记忆,早年在各个小镇已经可以寻获雨林美食的踪迹,甚至华族的食物和原住民的食物还在这些小镇对话。直到1990年代,原住民美食才输入到各大主要城市,打头阵的正是米丁、巴固这些蕨类。

时至今日,雨林美食逐渐在城中食肆普及化,几乎家家餐馆都在卖蕨类。近年来,达雅族、伊班族、毕达友族、乌鲁族、科拉毕族经营的原住民餐厅或摊档,也在古晋的大街小巷挂上招牌,而且获得不错的回响,对雨林美食文化的推广起了很大的作用。

然而,在雨林美食普及化的过程中,蓝波是不无隐忧的。由于雨林食材大多是野生品种,栽种和养殖不易,因此难以承受大量消费。餐厅和食肆多,食材逐日减少,最明显的例子是市面上的蕨类物以稀为贵,价位持续攀高。未来,原住民食物要不就走向高价,否则在商场求存的考量下,或许将因为更换食材以降低成本而致失去原味。此外,原住民为了谋求生计,年轻一代涌入城市,造成乡村人口凋零,不利于其文化的传承,自然也将影响饮食文化的这一块。

蓝波最深层的隐忧,还是环境问题。水土保育失衡,内陆河岸干涸,许多动植物种无以为生,加速雨林食材减少的危机,更危及靠自然吃饭的原住民的生存空间与生活质量。过去,马兰诺人抓鱼时会将小鱼放生,伊班人砍硕莪树时会留下小树,确保生态环境的永续经营。当大型开发与捕捞活动进入山林以后,这个雨林秩序被破坏殆尽,物种迅速减少甚至灭绝。

所谓一叶知秋,蓝波在雨林寻味的过程中,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千万年资产正在损耗,诗人心怀忧虑,因此提笔写书,为原住民发声。翻阅《砂拉越雨林食谱》和《寻找不达大》,我们闻到雨林美食的香味,我们感受到雨林生活的乐趣,我们从这些美好中体会到珍惜美好的必须。

与蓝波聊雨林美食,轻易可以感受他对原住民文化的一份情意结,也想起他每次端出一道道雨林美食与朋友共享时,眼神总是焕发神采,表情也总是殷切。诚如蓝波在访谈尾声时说的——没有了河流和山林,就不会再有生命。

我明白了蓝波在烹调雨林美食时,怀的是一份怎样的心意。

 

【暖心食谱一:鱼骨蕨嫩芽炒虾膏】

食材:

鱼骨蕨嫩芽约200

虾米100

蒜头3

辣椒2

虾膏一片

做法:

1。先将鱼骨蕨嫩芽适度氽烫,滤干。

2。虾米、蒜头、辣椒和虾膏一起捣烂,下锅爆香。

3。加些水,待滚,拌入鱼骨蕨嫩芽。

4。翻炒均匀,即刻熄火上碟。

 


【暖心食谱二:嫩椰心咖哩】

食材:

嫩椰心一公斤,切块

辣椒3

小红葱4

咖哩粉2

鲜虾半公斤,去壳,挑肠

椰浆一大杯

做法:

1。捣烂辣椒和小红葱,搅和咖哩粉,综合成咖哩料。

2。咖哩料下油锅炒熟,加入椰心拌炒。

3。倒入椰浆,慢火煮,稍滚后加入鲜虾。

4。大滚后,嫩椰心海虾咖哩即成。

 


【暖心食谱三:树枳菜滴得】

食材:

树枳菜一把

番薯一粒,先蒸熟、切片

虾米100克,烤香

辣椒2

小红葱3

椰浆一杯

做法:

1。脱下树枳菜的叶,搓碎。

2。将虾米、虾膏、辣椒和红葱一起捣烂,下油锅炒香。

3。加入树枳菜,盐少许。

4。放入番薯片,加入椰浆。

5。浆汁一滚,即上碟。



(稿于12-04-2016,为『全职生活』之暖心食谱节目撰稿,节目于马来西亚Astro AEC频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