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12年9月7日星期五

你走了,但留下足迹——深深怀念文友沈庆旺




  • 许文荣

湘婷发了一则短讯过来,说沈庆旺今晨过世。

听后第一个反应是不敢相信,接下来是震惊。马上致电田思老师,在断断续续的电话线上,确认了庆旺兄的死讯,一股难以言喻的伤感如洪水般汹涌澎湃。

我和庆旺兄虽只见过一次面,而且是在与田思老师、蓝波兄及问亭兄一起会面。但是,感觉好像跟他认识很久了,非常熟悉,这种熟悉感我也说不出来,就好像是与 一位失散多年的兄长相见。庆旺兄的说话语气很诚恳,低沉的声调中散发出无形的魅力,非常有亲和力,瞬间能把陌生感消解。我依稀记得,他的第一句话说:“以 前读了你的文章,现在总算有机会见到你,没想到你这么年轻”。其实,这句话也是我想向他说的,没想到他却先说了。虽然他比我长七岁,但感觉他比我更年轻, 不管是在外型上或心态上。很奇妙,我们怎么一见面便“轻轻相惜”起来?

今年五月十五日星期二下午,田思老师带着三位砂华文友来酒店找我们,当时我和另外三位研究生正在为马华文学电子图书馆的事务拜访砂华作家,古晋是我们的第一站。研究生当中薏洁是和庆旺兄最熟悉的,她之前也为硕士论文研究找过庆旺兄。这次见面也是她多次联系之后所促成的。

庆旺兄之前所负责的犀鸟之乡网站我时有浏览,觉得这网站的资讯非常丰富,相必他花了不少时间去经营,这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工作需要有足够的奉献精神。他听了马华文学电子图书馆的概念后,马上给予积极的支持,并建议我们向一些作者征求电子稿,以减少扫描的工作负担。

他本身也以身作则,我离开砂拉越的第二周,便收到庆旺兄寄来的电子档文稿,包括他个人的两部著作与他的一篇谈砂华文学史的文章。我对他那篇谈文学史的文章 很有兴趣,虽然还没时间细读,但已略略的浏览了一遍,对他的努力很尊重。砂华文学史的论述前有田农先生的大作,田先生谈到六十年代,过后一直再没写下去。 庆旺兄延续田先生的工作,继续再写到九十年代。虽然他并非以学术的方法操作,但是却给研究者留下不少可资参考的线索与材料,为砂华文学作了一项很有意义的 工作。

我对文学沈庆旺的认识始于六年前读过他的那本诗集《哭乡的图腾》,后来我在福州发表了一篇题为《马华文学的少数民族书写》的论文,他的诗集是我论述的重点。其中有两段我这么写:

“沈庆旺的诗集《哭乡的图腾》,可说是马华文学中唯一完全书写少数民族的诗集,诗集大都从伊班人的内部视角去观察与书写他们的社会与文化,文本多从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叙说了伊班人在现代化之下的困窘。”

“在现代化下,原始的文化形态与生活方式经常被标签为落后,诗人则高喊:‘原始不是落后/ 而是更接近本质’这句话成为他的诗集所要张扬的理念,显然是要为伊班族洗脱这种莫须有的标签。特别是在全球化铺天盖地收编下,越来越多民族重新去寻找自身 的本质意义,所谓的‘原始’可能是自身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资源与财富”

庆旺兄尝试进入他者的视角真诚的为少数民族发声,重新思考所谓的“原始”的更深层意义,发人所未发,引人深省。

那天我们为庆旺兄录制了“作家现身说法”短片,相信这是他短暂的55岁人生中,最后一次以这样的形式留下他的英姿神采与谈论自身的文学历程,这是非常具有历史价值的档案啊。我们将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这短片上载,以纪念这位我们所敬爱的作家。

以他所留下的诗与散文文字,他的犀鸟之乡网站,他的砂华文学史论述,足已让他在砂华与马华文坛中名留青史。

马华文学电子图书馆同仁以最沉痛的心情慰问庆旺兄的家属。

诗人、我们最挚诚的朋友,希望你一路走好。

我们这网站会永远存载着你的作品与访谈短片。

 

 


你的音容将永存于我们心中,一路走好。

马华作家沈庆旺逝世






2012年8月31日星期五

砂华文学报章报导(部分)











第三届马来西亚“英殖民时期研究”学术交流会



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与新纪元学院马来西亚与区域研究所,将订于2012年9月30日(星期日)于文协会所联办〈第三届马来西亚“英殖民时期研究”学术交流会〉。


 
这项主题定为:“英殖民时期马来亚、砂拉越及北婆(沙巴)的华人社会”的学术交流会,宗旨在于发掘及探讨英殖民统治时期,马来亚、砂拉越及沙巴华人社会的组织形态及各领域的发展;同时提供东、西马华人研究学者一个交流论坛,以针对相关时期的研究课题交换意见、分享成果。


在相关主题之下,交流会探究的范围则包括:


1. 英殖时期华人社会组织形态及各领域的发展状况, 
2. 英殖民政府政策对华人社会的影响,
3. 华人自我身份认同及与其他族群的关系, 
4. 相关时期华人社会的研究著述及研究方法评介等。

是项学术交流会乃由新纪元于2006年开始筹划主办,迄今己举办了两届,其中第二届乃由新纪元与砂华文协联合举​​办,并于2008年在西马加影新纪元学院召开。本届仍由两个单位合办,而举办地点首次选在东马砂拉越诗巫举行,也是为了进一步加强东、西马学者的联系,同时推动更深广的交流的层面。


本届学术交流会将邀请五位西马华人研究学者,以及五位东马(包含沙巴一位)华人研究学者提呈论文。受邀学者及所提呈论文如下: 


1.文平强博士─ 发展边区的华人先驱:以雪兰莪州鸟鲁冷岳为事例(Chinese Pioneers in the Development Frontier: The Case of Ulu Langkat District, Selangor)

2.廖文辉博士:英殖民时期马、新华商的社会服务和贡献


3.伍燕翎:二战后英殖民余绪:马华小说现实主义浪潮的反思


4.苏燕婷博士:战后马华小说的都市书写


5.罗荣照博士:马来亚华文教育的法律制约:以1952年和1957年的教育法令为研究视角


6.吴俊辉:砂拉越英国殖民地统治时期的民事服务与华人公务员(1946-1963)


7.温寅照博士:角逐砂拉越华人政治:外来者抑或砂拉越人?(Contesting Sarawakian Chinese Politics: Aliens or Sarawakians?)


8.张德来:沙巴早期的客家移殖史


9.林青青:浅谈英殖民初期的砂拉越华社之社会结构-从田汝康《砂拉越华族》报告书说起10.吴诰赐:鲁巴河流域的“惹船”

10.吳誥賜:鲁巴河流域的惹船

     这项学术交流会将免费开放于有兴趣的人士参于。参与人数(包括主讲人)将限制在70名以内,其中若干名额将保留部份予学院、中学高班学生及老师。有意参与的人士,可将中英文姓名/性别/职业/联络电话及手机号码等资料传至文协电邮(scca1990@yahoo.com)或传真(084-212285)。有关学术交流会的其他资讯将陆续在报端及文协部落(scca1990.blogspot.com)发布。查询电话:084-212253 文协办事处。

田思书写“岛”和“雨林”

“方修文学奖”诗歌组首奖为田思的《岛和雨林》 ,另两个优秀奖作品为王涛的《沧海桑田》以及吕育陶的《寻家》。

  来自砂拉越的田思前后出版8本诗集,《岛和雨林》是田思近年来的新诗结集,以“岛”和“雨林”这两个意象做为书写对象,内容包括以婆罗洲民俗和史实为背景的长篇叙事诗;以婆罗洲古迹、文物、历史、生态为书写主题,以及较富个人色彩的抒情诗,政治讽刺诗等。


  田思1969年毕业自南洋大学中文系,他说:“我念南大中文系时,许多南大诗人的诗给了我启发,我在南大图书馆读到的中国五四诗人及西方诗人海涅与朗费罗等的作品,给了我不少滋养,想当诗人的念头也是那时确立的。”


  田思认为,写诗是一种生命的追求过程。他说:“我想用我的诗证明什么是‘南大精神’,那就是‘自强不息,力争上游’,还得加上‘关心社会,尊重传统’。”


  田思说:“方修先生曾经为我早期的诗集写评论,说我的诗风‘朴素谦诚’,我喜欢这样的评语,常以此自勉。”

2012年8月28日星期二

砂州田思获得方修文学奖诗歌组首奖

开放给马新作家参与的第一届方修文学奖成绩已公布,小说组、散文组、诗歌组皆由大马囊括首奖,文学评论组首奖由新加坡抡元。

方修文学奖从2011年3月7日征收作品后,截至6月底共收获马新诗歌作品27部、小说作品30部、散文作品41部及文学评论作品16部,总计作品有114部。

方修文学奖执行委员会是由新加坡热带文艺俱乐部会长陈川波(笔名长河)为首,由新马文学史编撰者方修拨出首笔资金,並由海鸥集团提供赞助。

陈川波表示,文学界的创新有时候走向偏锋,以为搞怪就是创新,但其实作品让人看不懂並无意义,因为作品的发表就是为了让读者感动。

“所幸参赛作品的创意都不是走向让人看不懂的方面,这也让筹委有信心做下去。”他是在海鸥集团吉隆坡办公室出席「第一届方修文学奖」得奖名单发表记者会时,如是表示。

小说组首奖为黎紫书的《告別的年代》,散文组首奖为李忆莙的《沉默的留言》,诗歌组首奖为田思的《岛和雨林》,文学评论组首奖则为谢征达的《方修的现实主义系谱及爭议研究》。

小说组、诗歌组、散文组和文学评论组首奖得主分別可获得4000新元(约9939令吉),优秀奖得主则各获得奖金2000新元(约4970令吉)。

方修文学奖旨在鼓励作家肩负歷史使命与社会责任从事文学创作;奖励作家確实写出真实反映歷史时代、现实生活和表达人民思想感情和意愿的优秀作品。

海鸥集团董事经理陈凯希表示,希望方修文学奖能鼓励华文文学创作,协助传扬马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