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12年2月22日星期三

诗巫诗潮吟社读诗会近体诗『鹅江情怀』及诗钟『事、身』冠顶征作赛成绩

诗巫诗潮吟社读诗会举办之近体诗『鹅江情怀』及诗钟『事、身』冠顶征作赛成绩已经揭晓。
陈世与程光利获近体诗七绝与七律及诗钟佳作首奖。评审词宗为黄政仁。

诗社下一期征诗赛近体诗题目是『新年』。

诗钟赛以『莫、宜』冠顶,左右不移。欢迎各界诗友踊跃参加。稿件可寄诗巫布律克路8H,长进画廊,江义英处,电话:084-338399,截止日期是2012年2月30日。

以下是鹅江情怀及诗钟获奖作品:

鹅江情怀律绝诗佳作五首

鹅江村舍度童年,别后相思梦里牵。偶遇来人说近况,乡情山水不如前。(陈世银)

昔住鹅江畔,悠悠乡里情。鱼虾身侧戏,林鸟屋边鸣。往日清纯貌,今朝污浊名。问君何以致,无语诉心声。(陈世银)

和风拂面夕光红,一片残霞映水中。景色天然今不在,渔翁下钓已无功。(刘乃逖)

潮落沙明波浪静,夕阳河畔作鱼游。依然红树鹅江绿,不见童年弄水俦。(赖凤英)

幼饮鹅江水,划舟捕犬虾。冠年虽背乡,河畔是吾家。(林美全)

童年结伴河边玩,抓解(虫部首)摸螺乐忘怀。两岸橡林依旧绿,一江清水浩无涯。(林美全)

清澈江流西入海,苍桑半纪两风中。如今黄水青山秃,应是鹅江己老慒(伍振景)

鹅江情怀律绝诗入选作品

忆昔鹅江旧景光,熙熙攘攘四时忙。货船快艇沿江挤,游客商人行色惶。处处码头争闹意,家家摊贩竞飘香。如何物换潮流改,白发船夫徒感伤。(吴燕梅)

莽莽鹅江水,畅流雨岸宽。群田求一溉,百姓赖三餐。积淀河床浅,洪灾苦雨湍。陆沈人自造,治涝为民安。(程光利)

鹅江左右石桥牵,代步开车僻壤连。大厦高升摩碧汉,酒楼林立傍江边。繁荣茁壮人才众,磨察滋生意见偏。来往稀疏谋面少,心怀保守性情迁。(程光利)

同居赤道婆罗岛,地北天南各一方。人谓鹅江多秀色,我闻拉让泛书香。莲清翰墨追于草,吟社诗潮溯盛唐。云集千祥犀鸟聚,堪称福域虎龙藏。(沙巴 薛君毅)

滚滚鹅江西逝水,浪花难洗枯愁肠。游子他乡披月光,归鸦送落天边日。(刘金仕)

鹅江景致确倾心,朝夕波涛岸绿茵。秋月春花明似镜,欢娱览胜展翻新。(诗流)

榴梿享誉质优良,鹅堵飘香竞市场。遐迩风闻多抢购,果王南国颂昭彰。(诗流)

昔日水流净且清,眼前污浊失晶莹。天然好水今何在,目睹萌生痛惜情。(黄治力)

穿越砂州水道长,稻田灌溉产丰粮。船只往返交通旺,促进农商国盛昌。(黄治力)


诗潮吟社诗钟“事身”二唱评选

世事迁移难逆料。凡身老死孰能知。(程光利)
春事阑珊芳草远。薄身憔悴故人稀。(吴燕梅)
处事透明如望月。立身公正自端风。(伍振景)
成事半由天注定。立身全赖己修持。(范孝宋)
成事姜公循渭水。持身谢传起东山。(吴燕梅)
世事如觞谁未醉。浮身于海自知咸。(伍振景)
行事难迎群口味。修身易抹一皮污。(程光利)
往事堪哀后主恨。孤身奋战李陵冤。(吴燕梅)
掌事杏坛传圣道。献身会馆聚乡情。(邓万秋)
世事无常须有备。人身难得莫空过。(薛君毅)
旧事萦回难忘我。老身矍铄己无求。(林野)
万事无心难创业。一身是胆易成功。(陈世银)
处事公平赢众望。立身清白树高风。(赖凤英)
旧事烟消情不再。客身梦醒怅依然。(吴燕梅)
俗事烦优宜冷静。修身悟道尚虔诚。(黄治力)
从事义工酬胜愿。献身文教育英才。(范孝宋)
世事艰辛常竞逐。人身困苦总轮回。(诗流)
万事称心行好运。一身是胆化危机。(林美全)
行事光明烦恼少。立身刚正是非无。(刘金仕)
往事回思皈正道。报身受用感天恩。(陈世银)
行事衣仁兄弟友。立身重道子孙贤。(林美全)
往事思来愁作伴。赢身老去病相依。(赖凤英)
无事生非增恶业。以身作则正歪风。(刘金仕)
善事孤寒仁道薄。人身健壮福缘多。(程光利)
善事多行扬圣道。孤身奋发展光辉。(诗流)
办事无私知守法。处身有道识和谐。(陈世银)
凡事心专无后顾。一身胆色好前程。(林野)
败事多因骄与懒。伤身最是病兼愁。(吴燕梅)
世事繁多难应付。人身弱小易迷离。(诗流)
乐事诗文心脱俗。置身山水意悠闲。(黄治力)
成事有余凭智力。洁身无愧在持心。(诗流)
孝事椿萱儿子责。委身社稷匹夫心。(程光利)
作事恒思公众利。修身岂为己私名。(陈世银)
做事用心能发迹。养身得法可延人。(程光利)

诗宗黄政仁的作品

世事与谁能论说,人身有我不逍遥。
处事奸邪天眼看,出身清白我心知。
余事闲云犹作雨,孤身四海曷为家。
闭事多愁诗与酒,保身最喜菊和茶。

2012年2月18日星期六

文坛旧忆:砂拉越的蓝波

  • 莫河  
我所以能认识东马砂拉越的蓝波,是随写作人协会,在1982年12月,从诗巫乘船艇到古晋,砂拉越第一省华人社团总会文教组主任骆一平、吴岸、田思、巍萌、《国际时报》总编辑郑宪文、副总编辑李福安和多位文艺朋友的接风。这是我第一次踏上古晋的城镇。 

在旅舍,我随意翻开《国际时报》,在文艺副刊,〈红色的海〉即刻吸引了我,作者蓝波这个耀眼,既生疏,且又不知是何方神圣?一口气地把它读完,原来是成群红褐色的虾儿,把海水染成一片红。这是篇出色,引人入胜的散文。

文友交流会 

入晚时分,我们与当地文艺团体,进行了交流,约略叙说两地的文艺活动与发展情况,促进彼此间的 合作了解。轮到我发言时,我特别提起蓝波的散文创作,是我最赏识的。只须下些苦功磨炼,将来必成大器……发言后,主持人说,蓝波也在座,介绍给大家认识。 他很年轻,说话有点腆腼,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蓝波。 

回到狮城,第一件要办的事,是给蓝波写信,从此两地书信不断。几年后,书信渐疏。原因他是公务员,不时被派遣不同地方工作,居无定处,造成了不便。 

蓝波脱颖而出 

“世上有伯乐,后有千里驹”。近四十年前,在交流会上说过,蓝波必有一日,在文坛上脱颖而出。回头看蓝波的出色表现,证实了我的看法是“言无虚说”。 

蓝波真名是沈若波,1946年生于硕莪巴佬小镇沐胶,1982年才从事写作。在东马积极从事文 艺活动与创作,是“砂拉越星座”社员,诗巫中华文艺社员。主编马来西亚日报文苑副刊。1992年出版诗集《变蝶》,诗、散文、小说散见于大马报章副刊。作 品《寻找不达大》荣获新加坡国际广播电台/武吉知马琼崖联谊会“2003年国际华文散文创作比赛”第三名。后再次以《家离海滩那么近》荣膺第三届2008 年散文创作赛冠军奖,小说《一头牛的背影》获大马佛青总会主办“第二届马鸣菩萨”首奖,战果赫赫。

在颁奖礼上相遇 

人生有许多际遇,是由不得人们安排的。真预想不到在音讯全断的39年后,竟在2004年电台总 部的国际散文创作比赛颁奖礼上,不巧而遇,彼此都感叹岁月催人老。在狮城见过几次面,别来无恙。也来过“海南作家作品研究室”参观,十分鉴赏我们对华族族 群文化的推动,那种不舍不离的精神,勉励有嘉。 

原是陌生的过客,文艺的韧带使我们拉紧了距离,啊!你想,文艺的惑力多大!多可爱!

砂华文学的本土特质. 田思.

New Century Journal 第九期出版
File Format: PDF/Adobe Acrobat
新马文学研究. 南大生诗歌中的南大情意结和文化思考. 何逸敏. 1. 砂华文学的本土特质. 田思. 28. 论南洋色彩文学对马华文学发展的意义. 郑小燕. 37. 新华当代戏剧 ...

2012年2月8日星期三

年食兩篇

‧夢羔子

米藏

煮一鑊飯,不出奇。

如果逆道而行,黃澄澄的谷粒浮現在大鑊,尚未成米,就迫不急待地要把它吞下肚,餓昏了?
收割后,終於可以把心攤開來。母親把煮熟了的谷粒撒在攤開來的籐席上,讓太陽暴晒。乾了,就入袋,載去附近的“米較”。

這種除去了貼身外套,經柴火洗禮后又重新硬起來,泛黃中凝集骨氣的“米骨”,還得忍受另一輪的煎熬。

要炒時,鑊只是個基本用具,炒熱盛在鑊里頭的沙,才能發揮更大的熱力。把曬得極乾的“米骨”適量地下放,再以一把竹絲片,在火爆的沙堆里快速地搞攪,“米骨”們終於爆漲開來,真令人羨慕。在現實生活,惡劣的逆境中沒有倒下,反而能脫胎換骨的人,何嘗不是叫人另眼相看?

炒“符米”的工作,只能小數量“米骨”的下放重覆進行,放太多了,竹篩子打撈不及,炒出燒焦的膚色就不養眼了。

它可以泡在擂茶裡一塊吃,也可以製成米餅,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米藏”。不讓它漏風失去口感,“符米”炒好時,都密封在餅乾珍裡。

歲末年終,窮人就用窮人的方式去準備過年,不必花什麼大錢,其實許多應節食品都可以自己動手去製作的。說要“打米藏”了,一家大小就圍上來幫忙。

取柴生火,在大鑊裡煮糖水,白糖的份量由母親定奪。她知道製作一格“米藏”,需配多少水添多少 白糖和幾粒替代米醋的酸橘。煮得夠火候時,就把“符米”倒進大鑊和糖漿一起攪拌,然後像馬路工人鋪瀝青,倒入抹了點食用油的“米藏格”內,用圓的玻璃樽將 它輾平,像一座還未畫上白線的停車場。若要更香更好吃,需在上面加上炒香了的芝麻與花生粒。

大哥略懂建築的木工技術,“米藏格”是他特地量身定制的,同時也負責操刀,借助一把木呎橫切直切,大塊小塊,正方形、長方形都行。

每次製作,起碼四、五珍。其中一珍,蓋子上貼上紅紙後,先送給外婆。說是過年食品,反而讓它在珍內閉關避年,到最後毫無選擇的餘地時,才讓它淪為日常的零食。

後來,人口逐漸流失,興緻也受到影響,不去製作了,想吃,就去餅家處買它一袋幾包。商家在商標 紙上寫著米餅,一個很陌生的名字。棄用“米藏”,畢竟那只是我們鄉下人口中的方言。我取出了一塊,瞧一瞧,像個匣子。上一代的親人都乘搭更大的匣子到另外 一個世界去了。那被糖漿牢牢扣住的粒粒符米,像誰的眼淚,凝固了。

我咬了一口,像咬到自己的要害。鬆脫至疏疏落落的牙齒,鋃鐺一聲,無功折返,自己老了嗎?

甜粄

出身農家,自小就能辨認谷種。脫了殼後,是粘米抑是糯米更是一目了然了。

我們日常吃的是粘米飯,對糯米需求量不高,年節時要做些糕點助興,才請它出場亮亮相;正因為這樣,每年種稻時,只在田里騰出一點空間,半個“巴押”(大約是二十四分之一畝)來種些糯谷就夠了。
初入新村,社會落後,市場上物質缺乏,不是手中有幾個錢就能買到心頭愛。過年別說想買年糕,只能夠買到制作年糕所需的白糖和糯米,連現成的糯米粉或粘米粉也沒有。

過個年過個節,母親最辛苦。

要做糕點,得先把米磨成粉。家里沒有石,只有一副木制的舂臼。母親的雙手緊握舂棒,舂呀舂,看她那麼辛苦,有時也嘗試接過棒子。說真的,這支已“珠圓玉滑”,長四尺餘,重數公斤的鹽材木棒,莫說要操作,肚子餓時,要將它舉起都有點難度。 

我還未練就母親那種很穩重的力道和耐性,力道不均不準,常把尚未舂成粉的米粒濺出臼外去了。
木盆似的舂臼,里頭都是事先在水里浸了一整夜、稍軟化的米粒,舂來卻一點也不輕鬆。舂了好一陣,田篩斗篩它一輪,篩不過的再倒回去舂。如果不是即刻趕做糕點,就得把舂好的粉末晒乾,密封起來備用。

每個歲末,都得進行這項磨體力和意志力的肢體活動,為了只是延續千年以來的傳統。我們不說年糕,鄉下務農,非擠身職場,年年需要高升些什麼?說“甜粄”直接了當。

“炊甜粄”,把糯米粉添加白糖攪成糊,放進鍋里去蒸,簡易中卻費時費神。

當年,我們以木柴生火,平時就將大件的、耐火的柴收起,以便在長時間蒸年糕時,派它出場。

至於燈爐灶、大鑊、鑊蓋都是現成的,無需再打造。開始時,母親用一個大槽剩著來蒸,要吃時,思維馬上被這團黏黏的物體黏住了,刀切線割如身陷稻田里的近膝泥濘。碰了軟釘後就改用小圓鐵罐了。罐子里先套上塑料袋,蒸熟了可以輕易地取出,實用又美觀。

老一輩的人對蒸年糕有很多“板當”(禁忌),甚至動用──說白一點是誤用──茅草和“抹草”來避邪,深怕蒸到半生不熟,壞了來年的家運。

母親從不信這一套。

通常她會選擇晚飯後才來蒸,一來氣溫較低,二來晚餐都吃了,灶與鑊都在閒著。為了守住柴火,催促我們上床而犧牲自己的一夜睡眠。

母親沒有什麼密訣,我們在一旁觀看,都學會了。柴火不能斷,鑊蓋不能隨意掀開,鑊里的水不斷蒸發,欠缺用腦袋計算,添加時往鑊蓋旁的縫注下,必定要用滾水……經過那麼長的時間,再難蒸的東西都會熟透,信什麼邪?

過年時,年糕並沒有像其他的甜點擺在台上切開來吃,它與紅柑配對,隨主人去送禮,或者回禮給客 人。直到年二十,一個叫天穿洞的節日,務農的都不下田了,說作了都枉然,不夠補償,在家里休息吃年糕,或蒸或煎,沾上麵粉淋上蛋液或夾上薯片。若沒吃,等 於未替蒼天縫補漏洞,來年的雨水會越下越多,就莫怪農作物給它淹了。

舊時農耕時代老掉牙的故事,早就落幕了。現在,已不需要去磨去舂,甚至費時費力去制作了,花點小錢,市場上的年糕,隨手可得。只是得來太易,激不起購買慾,還有多少人還會在意這個傳統?

色素和防腐劑的大行其道,使備受冷落的年糕迫向牆角,提早走上絕路,一步一步慢慢地走上絕路。

2012年2月5日星期日

笔会海马文学奖诗歌组得奖者


得奖作品刊登在《联合日报》美里笔会副刊(2012年1月26日)





2012年2月4日星期六

儿时儿童刊物


 整理儿时购买的儿童刊物时,发现到这些刊物伴随自己度过童年,让我回味无穷。
《儿童乐园》停刊 天涯稚子失乐园
乐多日志/儿童乐园
香港儿童文学发展六十五年回顾展
他就是儿童乐园 
从水上人家认识香港儿童文学 
香港怀旧日志 
罗冠樵的艺术世界 
儿童乐园/罗冠樵的艺术世界 
儿童乐园 
 纯真欢笑/儿童乐园
儿童乐园梦无穷 
召唤童真 
儿童乐园悄悄停刊了 
质朴淳真的罗冠樵 
今天的孩子读什么? 
召唤童真 
五十年代初华文少儿读物《世界儿童》与《世界少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来西亚发行与出版的少儿期刊(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马来西亚发行与出版的少儿期刊 
少儿刊物半世纪岁月陪伴三代人成长 
怀旧期刊 
一篇关于儿童乐园 
茉莉书店爱心捐款送阳光旧书收购惊见《儿童乐园》 
我们且行偷天换日──悼《儿童乐园》台柱画家李成法 
《儿童乐园》展览让您重拾童真 
儿童乐园冇睇过 .........都听过卦! 

往事只能回味:伴你成長《儿童乐园》
儿童乐园
寻常人家:旧时物、旧时情-刊物篇

2012年08月13日- 童年的书(上):一童阅读旧时光- 副刊- 新视野- 南洋网


2012年08月15日- 童年的书):漫画永不过时- 副刊- 新视野- 南洋网

試論羅冠樵在《兒童樂園》

 




 




鲁道明捐助文协出版基金


盧道明博士代表盧眉女士移交捐款予文協署理會長兼翻譯與出版委員會主任
    陳錫監、一旁見証為本會會長拿督劉乃好、秘書長劉錦虎



詩巫旅美學者盧道明博士關心家鄉文化建設工作,於日前捐獻一筆款額,充作本會出版基金。盧博士雖定居美國多年,但對砂拉越各領域的發展,向來極為關切;他最 初從網上獲悉文協多年來在文化建設及學術研究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再經友人處取得有關文協的活動資訊後,便決定資助文協的出版工作。

盧道明博士早歲畢業於詩巫公教中學,後赴台灣成功大學升學,1976年獲得美國麥迪遜威康辛大學物理系博士學位後,即留在美國從事科研及教學工作。曾擔任美國倫斯勒理工藝學院物理、應用物理及天文系主任、雷帕爾默貝克特聘教授;多所研究中心主任、副主任,並獲得多項學術榮銜。個人著作及與人合著著作共計五種,編著兩種;另發表有超過400多篇專業論文及報告。

會長拿督劉乃好對盧博士的善舉表示感謝,並希望更多人能加以效仿,協助文協推動更多計劃。他表示文協成立迄今,在出版書籍方面,成果甚豐;所出版書刊已超過七十餘種。目前共設有8項專名出版基金,除剛收到的上述捐獻,本會也於今年一月中旬收到啟德行互惠基金所捐獻的一筆出版基金。他表示隨著出版基金數額的增多,文協每年將可以出版更多本土書籍。

劉會長認為文化建設工作,對提升族群整體人文素養,乃至文化資產保存及傳承的作用很大;但類似文協這種非營利民間組織,也極需社會各界給予各種形式協助,才能克盡其功。他也透露:文協將於今年內設立學術基金,以資助會內史料蒐集、學術活動等工作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