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12年4月22日星期日

马华诗人田思新诗集《雨林诗雨》


作者简介

 田思原名陈立桐(应桐),古晋出生,新加坡南洋大学中文系毕业,马来西亚大学中文系硕士。曾在古晋中华第一中学执教三十多年,并于课余担任华文学会与华乐团指导 老师。职业是教学,志业是文化。现为砂拉越开放大学讲师,并任砂拉越星座诗社与古晋东方民乐团顾问,同时也是砂拉越华人学术研究会副会长。

多次受邀在国内外文学或学术研讨会发表论文,并经常为青少年文艺营担任主讲。1999年获砂州政府颁发各民族文学奖,亦曾担任花踪文学奖诗歌组和散文组决审,以及华总大马优秀青年作家奖评审。

已出版18部个人著作,文类含诗歌、散文、小说、评论及学术论文等。主要作品有《田思小品》《田思散文小说选》《田思诗歌自选集》《沙贝的回响》《马华文学中的环保意识》《心灵捕手》《心田思絮》等。另编有文集超过10部。

内容简介
收录作者近年来的50余首新诗创作,大致上可分为7种类:第一类是较富个人抒情色彩的抒情诗,以歌颂友情和亲情为主;第二类是抒发对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华文化的维护和热爱,以及对民族教育的关心和执着;第三类是政治讽刺诗与对世界时局的危机感;第四类是作者旅游各地时所写的组诗;第五类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期间所写的“灾难诗”; 第六类是对婆罗洲古迹、文物、历史、生态的关怀和忧患意识;第七类是以婆罗洲民俗和史实为背景的长篇叙事诗,这是新马一带诗人写作诗歌时较少涉猎的领域, 作者作出大胆而新颖的尝试。另外,本诗集可以和作者的评论集《砂华文学的本土特质》互相参照,为新马的本土文学创作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2012年4月14日星期六

南洋文学

#出走的华语文学#张锦忠: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华语语系文学场域
 马来西亚与新加坡华语语系文学场域 张锦忠 (原载2012年3月号《文景》) 在华语语系文学(Sinophone literature)的脉络里,“马华文学”或“新华文学”和其他亚太与欧非地区的华文文学一样,乃存在于中国境外的华语语系文学场域。马华文学与新华 文学的创作媒介语言是华文,也和全球其他中国境外地区的华文文学一样,在多......

 #出走的华语文学#航经红色雨林(《大河尽头》选刊)
 航经红色雨林(《大河尽头》选刊) (原载2012年3月号《文景》) 我想起六月二十九,我搭乘山口洋号大海船跨越赤道线上的爪哇海,初抵西婆罗洲,在坤甸码头下船时,我未来一个月暑假的接待者,房龙农庄的女主人克莉丝汀娜 •房龙小姐亲自前来接船。同样是红云满天的赤道晌晚,同样刮着河风,那时看见她独自伫立栈桥上,......

 #出走的华语文学#浪游者——李永平访谈录
 浪游者——李永平访谈录 (原载2012年3月号《文景》) 时间:2008年11月25日 地点:台湾花莲东华大学 访问、整理:伍燕翎,施慧敏。 问:您来台湾念大学,后来去了美国,再定居台湾,中间回去过沙捞越,可以谈谈这段心路历程吗? 答:我父亲母亲都是在大陆出生,父亲二十七八岁到沙捞越,所以他们是第一代,我是第二代。......

大河的尽头,就是源头 王德威 (原载2012年3月号《文景》) 生命的源头……不就是一堆石头、性和死亡。 1962年仲夏,婆罗洲沙捞越,一个名叫永的华裔少年加入一场卡布雅斯河探险。大河苍莽,日头炎炎,永在船上遇到探险家兼沙捞越博物馆馆长安德鲁•辛蒲森 爵士。永对探险队的目标——圣山峇都帝坂,土著达雅克人心目中......


李永平
致 “祖国读者” 李永平 (原载2012年3月号《文景》杂志) “祖国!” 这一声可叫得好艰苦、好辛酸。 1947年,我以一个华侨子弟的身份,出生于婆罗洲北部的沙捞越邦,古晋市。那时,沙捞越归英国人管,是大英帝国世界版图中一个不起眼的殖民地。南洋的一 个小邦,地处偏远,人烟稀少,当时六十万人口中倒有百分之三十......

2012年4月10日星期二

诗巫中华文艺社历史照片


诗巫中华文艺社筹组半周年时摄於1988年诗巫马来西亚日报会议室 


〖诗巫中华文艺社筹组半周年时摄於1988年诗巫马来西亚日报会议室〗  
中华文艺社筹备委员第1次会议于1987年11月18日假江夏黄氏公会召开,并 
选出筹备委员会成员。 











1989年文友交流会 摄於25.10.1989


  
 【1989年第一届文学奖奖颁奖礼】


 








第一届文学奖颁奖礼后,部分写作人与吴岸等摄於江滨公园



【文艺营】
1988年12月17-18日<文艺营>於诗华日报电影室举行参加者91名;
吴岸、田思、陈蝶。梁放为主讲人诗巫乡村议会副主席吴春祥开幕。
 
【诗巫中华文艺社第一届文艺营】

 










赠送纪念品予主讲人之一田思
 




 
 




四位主讲人--左起:梁放、陈蝶、吴岸、田思













文人合影
 









新书推介礼











黄国宝赠书给拿督张泰卿








文人合影







文人合影













侯越英第三届常年文学奖颁奖礼致词










































文人合影













黄国宝赠书给林子明文化馆吴主任















侯越英教导古诗词





 
 
 
 
 
 
 
 
 
 
 水彩--从文艺社眺望(1991王政贤作)

 
第八届文学奖颁奖礼












十周年庆典感言 

【因无知而诗】

春明

因主观使然,对人或事物往往被外表、印象或其它因表所搡纵。对我而言,文
学这码事,至好敬而远之。究其因有二:一才疏;二,文疏。根后来为何报考
华文?我想当时年少,自己乐得牛鼻被人牵,千盲百从,人云亦云。 彼时, 
课堂上余者尽情游览三国,或品评志摩自清或解剖李杜,独我乘坐庄周之骑,
逍遥无处。那些动听的声音, 恐巳被我的鼾声溺毙了。 文学的种子在我心田
巳入冬,萌不起芽。

临考被逼猛啃四书五经的滋味,更助长我对於文学的烦恼。面对考试,我如面
对一个极大的凶数。假设此科出现赤字,则有许多致我不得翻身的铁证了。欲
加之罪,何患无辞!为了趋吉避凶,逃过每一次的煞惟有当文学读本为通胜,
只有勤捧通胜,才能通胜。

就这样在文字的森林混沌了两年, 不自觉地,藤蔓寄生在我的躯干, 从此不
死。

四年后,即四年前,一个机缘,我有幸踏入<文苑>。花中的奇花异葩,让我闻
到纯正的文学的味道。可惜,那时我数,我正如一只赶时光采密的蜂,这厢只
顾眼前的五颜六色,那厢夕阳巳残。还未及汲取各科花目的精华,我巳得飞返
回乡。此后,我只有也只能隔岸凭记忆构思赋我以生命的盆地,树大花草荟萃
之处,及种种。想起,我巳不可能以往随意在森林里迷失,不惧反而更喜,心
中难免有些什么。这一距离,虽不致於因被藤蔓寄生而终枯萎的局面,的确,
弧独了许多。

在这荆棘载途的文学林中,我愿孤独。 因为孤独,愁绪如丝。 丝不尽,诗不
息。
 
 
<十年感言>
 
  • 黑岩
     
 
我穸念福州街的一段时日...

为了学习古时词,为了补习中国文学史,我走进了中华文艺社,在那脱离了
将近廿年後的文学世界。当然,在文艺圈内,早年的文友早已烟消云散,粉
墨登场却是来自八十年代的一群初哥。  他们对文学的赤诚并不输於昔日前
辈,只是时代在改变,也改变他们的文学观。当时正值我国政治遂渐开放,
我们再无愁阅读各种不同的文学作品,其中包括来自两岸海峡及香港作品居
多。

前不久,马华文坛还在议论到马华文学<断奶>问题,其实在这些後辈作品
中,早已遂渐呈现<断奶>的自然现象,而来自海外文学理论与作品,只不
过充当我们早已断粮的精神粮食。

当然,中华文艺社在福州街社址开办过<中国文学史>,<古诗词>班,我
就在那里, 再度溶入正统的文学学习, 让我真正领会文学并不凭着一股激
情,也不能视为改变旧社会与民间疾苦的唯一良方,当然文学也依然不是请
客吃饭,它只是人生寂寞的一种精神宗教寄托。

那时,我们在福州街三楼社址,每星期一次的<雅聚>,由铁筝主持,大家
轮流作东, 并不出一道菜,而是讲一个文学课题。 那时有人提及余光中的
诗,有人提及郁达夫小说,还有还多有关後现代作品。我惊奇地发觉,年轻
一代文友,已遂渐与中国<五四>新文学时期脱节。轮我作东时,我选了鲁
迅的散文诗《秋夜》,当时就有文友问及鲁迅是谁?怎么写这等无聊文字。
我心想,鲁迅不是神,不过在中国旧文学跨越新文学时期,他的诸多小说,
散文,早已有後现代主义,後设的伏笔,只是当时大家没发觉而已。

当然,在文学观点大家有异,至少不会弄到水深火热,因为没有经过<风雨
年代>的一辈,究竟比较单纯。大家至多争论就算,而不记上心头恨,因为
在他们的概念中,文学只是一种生活的点缀和冲刺,但就不因而言及文学没
有目标只有浮标,实际上,大家都在默默耕耘,收获是各人不同的看法,也
不想套上一种摸式,把文学送入死胡同。

後来因经费问题,中华文艺社社址,也在执委同意下迁出。昔日相处於福州
街的一段时日,却是令人穸念。当然其中有人掉队,也有人始终在<文苑>
上交出作品,真正做到以文会友的境界。
 
 
 

2012年4月9日星期一

砂华文协公开征集华文老旧课本

你还保留有早期的华文老课本吗?

长期进行史料搜集及整理工作的民间机构─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拟借报端向公众征集早期出版的华文老课本及参考书,以供作永久收藏及研究参考用途。

砂拉越华校所使用的教科书,从战前广泛使用国民政府时期中国印书馆所出版的课本;及至战后开始出现由马来亚及新加坡所编印的课本,可以说反映了华文教育发展的一段曲折过程。

由于砂拉越特殊的环境及早年掌有教育自主权,早年由砂拉越文教单位自行编写的华文课本及参考读物,种类也不在少数。

这些不同时期的老课本因年代己久,多己散佚,故文协希望透过向民众公开征集,以使目前该会资料室所收藏的老课本,种类更臻完整。

除上述书类,文协也希望向公众征集早年在砂拉越出版的其他华文书籍,其中包括:林守骃着《砂罗越国志略》、布克林着《砂劳越与其政府》,以及婆罗洲文化局出版的小册子型丛书等。

收藏有以上列举书刊并愿意捐献者,可于办公时间将该书送至文协沙廉路会所或致电(084-212253)与该会联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