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09年10月18日星期日

我在峨嵋街看见李永平

  • 胡金伦

手上的《吉陵春秋》是一九九二年购买的,距离出版时间已有六年了。那时候距离大学新鲜人的时间还有一、两个月,还在文学的大门外张望,努力阅读台湾和大陆作家的散文小说。对於许许多多作家的名字,我还在摸索的阶段。

李永平的名字是这一年放在我的书架上。同时还有林燿德、罗智成、廖咸浩、司马中原、林彧、羊恕 等人。想当年林燿德率领大队到东南亚地区巡迴演讲,鼎盛的阵容和出席者眾的记忆,迄今仍是让人难以忘怀的。在那个年代,这么一大批台湾作家来到都门演讲, 实非易事,也大概是星洲日报花踪文学奖举办第一届之后开风气之先。

林燿德侃侃而谈的绝佳口才是令人难忘的。我记得当时林燿德是谈台湾的大河小说/政治小说,鸭子 听雷的情况下只有李永平三个字深深烙印在脑海里,以及林燿德讚之不绝,一直说好的《吉陵春秋》,还有一本大部头、要抱著大词典才能阅读的《海东青》。 演讲结束后,我马上到邻近的书店搜寻,果然发现这位对自己而言纯然陌生的,在台湾的马华作家

可是李永平是谁?到底有多少人见过他?除了他的学生和某些艺文记者、台湾文友可以解答这个问 题,李永平给读者的印象大概是神祕+传奇人物了。其实很少人见过他,或者擦身而过也不晓得这位汉子早在十年前就已凭一本小说集跃身成为小说家。其后李 永平引起爭议的《海东青》,以及反覆被读者討论的旧作《拉子妇》,他炼金般的文字下展现的台湾岛和婆罗洲岛──在南洋的猫城,在宝岛的华西街,小妹子朱鴒 与靳五的身影,以及后来的少年──我,在评论家的各种詮释下,只有出版过七本小说集和一本选集的小说家李永平,以他独行之姿创造了在马华、在台湾的各种文 学话题。但在创作小说以外,他的多部精采译作,尤其是膾炙人口的《幽黯国度》,相较之下两者不遑多让。

我所知道的李永平是安静蛰居的。他极少公开出现,或演讲或参与文学活动;但他每发表一部作品, 著实会引起文坛文友的討论──譬如为了打造台北的一则寓言,他辞去教职,孑然隱身南投四年,写出鉅著《海东青》;多年以后,童话世界里的梦游仙境,在 李永平眼中竟然变成红尘世界里,那一去不返的漫游仙境”──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动容的成人小红帽啊!人海茫茫,七个聪明美丽的小女生,柯丽双林香津水 薇张澴连明心叶桑子朱鴒,八岁,就读小学二年级,从此消失在台北市那一城辉煌浩瀚的红尘灯火中,不知下落。一九九六年底,李永平完稿於台北市西门町峨嵋 街,与朱鴒的关係始终耦断丝连。

那是上世纪的事情了。进入新的千禧年,这位自谦浪子的小说家少小离家老大回,魂牵梦縈的竟然还是热带丛林中的原乡故土。此去经年,今我来思,无论他乡或望乡,李永平回首浮生,千山邈邈来时路依旧,终究要招魂的书写方式,以雨雪霏霏召唤了婆罗洲三部曲

这是我之前所不认识,且深感好奇的李永平。只闻其名,不知其人,也缘慳一面,只能透过文字去拼凑小说家的面貌,利用各种理论术语去建构小说的写作版图。后来就听说李永平离开台北的外双溪,远赴花莲了。想必在花东纵谷和深深太平洋间,小说家又更新了几番文学心事。

毕业后到出版社工作的隔年,因为某一个书系策划,有意编选一本李永平的长短篇小说选集。如今回 想起来,也不晓得当时是如何联繫上这位小说家。一个冬天接近午间,我接到李永平的电话,说此刻人正在西门町峨嵋街,要不要吃个午餐。这实在太突然了,我怀 著瞻仰的心情,与另两位同事前去赴约,齐睹传闻中小说家的真面目。就在峨嵋街十字路口一根大电线桿下,一个魁梧的中年汉子叼根菸迎风独坐,两鬢虽有点斑 白,我们相信那就是传说中的小说家李永平。

那一天的首度相见,迄今仍然记忆犹新,因为李永平的风趣爽朗,实在让人印象太深刻了。

我属於一个文字编辑,是从作者的字句行间里去阅读一则又一则的故事,从作者的文字造诣神会文学创作背后的巨大涵养。所谓的文学与人生、文学反映现实,或真实与虚构,始终有著一个模糊的灰暗地带。

尔后的《:李永平自选集1968-2002》是如此诞生的。李永平不用电脑打字,他稳健遒劲的 中文正体字,一笔一画填写进稿纸的格子里,同时完成了长篇自序〈文字因缘〉,自剖浪子的小说写作漫长歷程,读来激动不已。如果没有离乡经验,日后又有何来 的迢遥故乡可以频频盼望呢?此时此刻,远在异乡的他者的確会捫心自问:日暮乡关何处是?回首那犀鸟之乡,跨过拉让大江后,又是什么情景?

后来虽不再与小说家见过面,但仍保持联繫。身为一个读者和晚辈,还是一心掛念李永平接下来的写 作计划(期间曾听闻他要写武侠小说?!)。二○○七年初夏,小说家从淡水捎来信笺,原来他自二○○七年八月起就准备休假一学年,同样简居在南投三个月,专 心写作,在没有电话手机传真的生活 態下,专心地、默默完成《大河尽头》(上卷:溯流)的写作计划,而且进度顺利,也概述了小说的故事情节。对编辑来说,这真是一个令人震撼的新故事,而且是 前所未闻的。我衷心期盼小说面世。想像著婆罗洲大河,小说家迁居淡水,面对淡水河,在国家与家国的地图上,在河与河的两个地理空间里,完成了二十几万字的上卷:溯流。几个月后,我收到熟悉的字体、厚厚的五百格稿纸装订本(至今我还保留原稿),隨著作者从婆罗洲岛上的西加里曼丹省,沿第一大河卡布雅斯 河,一路溯流而上,航向千里以外那全然是陌生经验的大河尽头、天涯尽头──也就是当地土著达雅克人的圣山峇都帝,一个充满神话与歷史、自省与成长的动人故 事,於焉开始。作者瑰丽灵活、字斟句酌、精准不懈的用字態度和写作精神,我不由得对小说家肃然起敬。

《大河尽头》(上卷:溯流)究竟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就由读者自己来判断吧!但在河的源头与尽头 之间,李永平隱藏了一个非常巨大的故事宇宙,再藉由这个宇宙充分发挥小说家的本事,即动人的说故事力量(兼具文学创作者和评论家身分的杨照,於一月十一日 在诚品信义店的讲座中,做了一个详尽丰富的背景知识导读)。

当然精采的故事还没有说完,李永平带领我们停驻在红色城市”──那个原始的洪荒世界,怪手机 器蹂躪土地,也揭开了神祕女子──克莉丝汀娜马利亚房龙小姐的悲惨身世。但好戏还在后头,我们必须屏息凝气,拭目以待,因为接下来远征冥山的过 程,探索埋藏在深邃婆罗洲蛮荒丛林中的祕辛,將会完整认识十五岁的少年──永,未来將远渡重洋,在彼岸成为小说家。

后记:拙文初稿原应《幼狮文艺》之邀,为第二届○○九台北国际书展大奖小说类入围特辑而写,同一时间《大河尽头》(上卷:溯流)也获得○○八中国时报开卷好书奖十大好书中文创作○○八年亚洲週刊中文十大小说好书。激奋 之余,扩充了拙文的內容。更多关於李永平和这本书的有趣影像,读者可以上网(http://blog.chinatimes.com/openbook/archive/2009/01/09/366663.html)游览。谨以此文,向小说家李永平致敬。

星洲日报/文艺春秋2009.03.22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