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25年3月30日星期日

蔡宗祥撰述、研究分享会

 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于2025年3月30日在会所举办了一场学术交流会, 邀请砂资深历史及民俗研究学者蔡宗祥先生莅临分享其撰述及研究心得, 受邀与会的包括文协成员及文友。本会经常于沙廉路会所举办小型交流或研讨会, 以让本地文史工作者能会聚一堂, 就不同议题交换意见, 藉以推广砂拉越华人学术研究风气。此番邀请蔡宗祥先生出席分享, 亦为达致上述宗旨。

蔡宗祥自1970年代始从事砂拉越伊班族历史研究, 以后又扩大其研究领域至华人民间信仰、土著民俗文化、砂华文学史料及左翼活动。其著作丰富, 包括上述领域研究共计十多种。目前是美里笔会永久名举主席。
主持人文协执行主任蔡增聪首先对蔡宗祥作了简单的介绍, 包括他与文协的渊源、个人著作及手稿等,他也提到文协学刊《文海》第7期曾发表了一篇对蔡宗祥的专访, 可以让想深一层了解他的人作为参考 。蔡增聪认为早年像蔡宗祥、刘子政、刘伯奎等这些民间学者, 很长的一段时期中, 支撑了砂拉越华人研究的阵地, 他们的努力, 为砂拉越华人历史, 作了不少的补白及保存的工作; 而像蔡宗祥那样也从事跨族群研究的华人学者,其实并不多见, 值得肯定。
蔡进一步引述已故台湾人类学学者李亦园教授为蔡宗祥《本南人文化的变迁》写序所提及的两点: 职业人类学家的研究报告, 虽然较为深入与准确, 但用辞十分艰深, 理论架构又太枯燥-----都不易为一般读者所看懂, 业余作家的作品, 则通俗易懂, 而且有人情味, 常常会触及一些生活小事, 有趣而动人, 其至发人深省,所以易为读者所喜爱。另外一点, 他提到蔡的著作藉介绍少数民族的生活文化,以达到促进族群间了解与和谐的作用。这两点应当足以概括蔡宗祥在相关创作上的特点。
蔡宗祥向与会同道, 提及他的新作《峇南河、母亲河—肯雅人的民间文学》的编译动机, 表示情感对撰述的重要, 由于在峇南担任公务员期间, 他与肯雅人经常接触, 从观察他们而对他们产生有深厚的情感, 故开始搜集他们的民间文学, 情感是他编译这本书的最大动力。这本译作主要是依据A.D. Galvin的On the Banks of the Baram中的故事所译。 他觉得肯雅人的民间文学充满着生活智慧及人生哲理, 值得译成中文, 以让我们更加了解砂拉越其他族群的文化。他也在交流会上列举了数则肯雅民间故事, 分析其中意涵及教育作用。
蔡在交流环节中, 回答黄孟礼有关其为何会对少数族群研究感到兴趣时, 表示砂拉越是多元族群的社会, 华社应当对其他族群投入更多关注及观察, 而且要以类似阅读有关他们的文学品, 这种实际的方式去着手。对黄另一个有关砂土著族群是否都从加里曼丹迁移过来, 蔡提到伊班人的口述传统, 指出他们最早是从卡柏斯河流域迁徒至鲁巴河流域定居, 其他土著如肯雅人也有提到他们的先祖与加里曼丹的渊源, 对于阮光安提到砂土著族群的民间故事, 经常有共同的脉络, 如何解释? 蔡认为生活环境的类同, 形成相近的文化, 所产生的民间文学内容自然会有相似之处, 毕竟文学的源头都来自生活环境。如果是二者是生活在全然不同的环境, 则不会有这种情形出现。 回答阮的另一个有关在进行土著社会研究时, 如何克服语言的障碍, 蔡表示由于大部份土著都能以马来语沟通, 故问题不大, 但他也承认砂拉越一些土著语言, 确实不容易学习。他对林礼长等有关, 如要从事内陆土著研究, 该如何与他们建立联系以搜集资料, 蔡建议大家可以联络当地头人或直接向当地县公署官员寻求协助, 最为有效。 回应黄其亮有关翻译其他族群文学作品的问题, 蔡认为首先要初步掌握他们的历史文化, 才能准确的将他们的民间文学作品翻译出来。 讲到异族通婚的问题, 他对本固鲁蔡雄基提到如何面对文化或信仰差异问题, 表示族群间通婚, 在砂拉越已十分普通, 而文化的适应及融合, 要依靠彼此的理解及尊敬,
蔡也纠正了华族对其他族群所带有的一些刻板印象及错误理解, 他以自身曾在长屋中借宿, 近距离观察中, 领略到不同族群都有自己一套的生活伦理。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