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23年10月31日星期二

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田野调查




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历史组田调队伍于10月29日前往荷万进行半日的史料搜集工作。此行是继今年3月间前往砂拉卓-荷万进行田野调查的跟进工作, 惟此次的调查主要則投注在雷州人早期在荷万地区的活动。
雷州人在古晋以外地区活动的历史,中文史料向来少有记载,据官方记载,远在1890年代中期,已有雷州人受雇进入荷万塞巴拉河支流—依勿港一带从事盐木砍伐及种植胡椒,以后部份迁至塞巴拉河格罗各地区居住,战后依勿港及格罗各的雷州人聚落逐渐消失,目前仅剩有数家雷州家庭居住在荷万郊区沙毕及明诺一带。
在当地热心人士尤庆明的协助下,文协田调成员首先拜会了荷万社区领袖本固鲁林庆发、刘贤卿等人以了解荷万当地华人的社会状况,随后又前往沙毕与雷州籍甲必丹窦亚顺、当地父老窦亚北及梁日隆进行访谈。访谈后,在 彼等的领引下, 田调队伍又驱车前往格罗各及依勿港作实地访查,上述两地虽已觅寻不到年雷州人生活痕迹,惟依勿港仍存留一座規模不大的雷州人早年墓地,此行虽因树丛山沟阻隔无法步行进入墓地, 但藉由文协今年清明请托墓地管委会所拍摄的墓地碑文,尽管数量不多,但对了解雷州人早年在此地的活动轨迹,仍有史料的价值。
本次田调工作能顺利完成,文协田调团队表示要特别感谢地方父老、朋友所给予的协助及热情接待,包括接受访谈、提供史料、领引实地调查等。














 

2023年10月16日星期一

从半岛书写婆罗洲

 


诗巫中华文艺社线上文学讲座

《从半岛书写婆罗洲》
主讲人:李宣春
主讲人简介:
1984年生于砂拉越詩巫。毕业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中文系学士班、台湾国立中央大学中文系硕士班。目前为一名中文文案员。作品多发表于马来西亚中文平面媒体。著作:散文集《散散步》。
日期 : 2023年11月6日(星期一)
时间 :8.00pm-9.30pm
平台:ZOOM

2023年10月13日星期五

黄建淳教授手稿及笔记捐献予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

著名东南亚华人研究学者黄建淳教授,经将其重要著作《砂拉越华人史研究》的手稿及笔记捐献予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收藏。有关手稿共计10册,于2023年10月7日由黄教授在台北亲自移交给该会执行主任蔡增聪, 在旁见证者有台湾淡江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陈琮渊博士及国立云林大学文化资产维护系助理教授徐雨村博士等人。该会会长刘伯举对黄建淳的慷慨捐献, 以及长期给予文协的爱护及支持, 至深感荷, 受访时表示有关手稿及笔记将成为文协的珍贵特藏, 并深信日后对检视手稿的后进研究学者将有所启发。

黄建淳教授,中国文化大学地理系理学士,民族与华侨研究所法学硕士,史学研究所文学博士。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人,退休前担任台湾淡江大学文学院历史学系专任教授。讲授东南亚华人史专题研究、中国玉器美术史研究等课程。
黄教授长期潜心东南亚研究,田野调查之足迹遍及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华人城镇。充分利用东南亚各地庞杂的史料和档案,开展新的学术领域,发表多篇华侨历史问题论文,著作《新加坡华侨会党对辛亥革命影响之研究》曾获新加坡南洋学会之嘉勉和出版。1991 年以《晚清新马华侨对国家认同之研究—以赈捐投资、封爵为例》获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研究所博士,扎实的研究成果深受学界肯定,荣膺中华民国海外华人研究学会丛书之首部专著。1992 年,应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之邀,以访问学人的身份旅美研究一年,浸润于文化人类学与东南亚区域研究等跨学科领域, “从而理解华人在异邦拓殖求存的历程中,之与当地自然地理、人文社会、价值取向的互动关系与脉络,对海外华人社会文化之建构及其发展,得更深一层的认识”。
1994 年,黄教授不舛人地生疏,只身探访砂拉越,与当地学人论学请益,构思 研究蓝本,钻研在地史料,为台湾学界开拓东马华人社会史处女地。
1995年7月, 曾代表台湾淡江大学历史学系与本会建立学术文化交流关系。
1997 年,获国科会奖助赴砂拉越长居一年进行研究,嗣后撰成厚达千余页的教授升等代表作《砂拉越华人史研究》。2001 年,该书荣获第三十六届中山学术著作奖,经专家评审推崇为 “以历史为主轴,结合地理、政治、社会各方面之演变,为系统之叙述, 成一完整之砂拉越华人历史的学术专著。所搜资料丰富,且多原始文件,同时亦采用口述访问及田野调查史料,同性质之研究无出其右者。”同年荣获校长颁授 “淡江之光”奖章。
2006年7月,应本会之邀请,再度莅临砂州,并发表〈玉文化与华人生活〉的专题讲座。
2009年为响应砂州诗巫主办大马华人文化节之盛事,代表淡江大学历史学系提供珍贵的中华玉器百二十件,在文化节展览馆举办〈中华玉器文化特展〉。
黄教授多次带领学生来砂拉越赴考察实习等,开风气之先,对促进邦外华人 研究学界对砂拉越华人社会投以更大关注, 贡献甚巨。
黄教授在淡江大学历任副教授、教授,退休后转任荣誉教授,三十载教学相长,时以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自我惕励,育材无数,杏坛扬芬;在东南亚华人社会及中国玉器研究领域创见独到,成就斐然,深获学界肯定。

黄建淳教授(右)将所捐献的手稿移交给文协执行主任蔡增聪

黄建淳教授著作《砂拉越华人史研究》(1999)


2023年10月1日星期日

李振源走了

  • 蔡吉祥

在报界,很多人都尊称李振源(李君)“老大”,除了敬佩他在新闻工作上的专业与热诚,也和他长期培养了为数众多的后进记者有关。

我们曾经是报馆同事,分属不同部门,工作上接触不多。但当年对这位副总,内心还是景仰的。我可以感觉到在新闻工作上,他有强烈的使命感,也有一股侠气,对事情自有看法,不阿谀奉承。
老大写过很多具深度的专题,比如早期去寻找砂拉越河的第一滴水、关怀外劳、关怀原住民文化的变调等;后期则专注在华人家族与社区文史的爬梳,经常在文史前辈的文献基础上,以其独有的写作风格和细腻的田野作业,生成“李氏风格”的篇章。这一系列的报导,对我影响很大。
前几天听闻他病危的消息,到医院探访,他的身体已经很弱,说话也相当费力,意识倒还清楚。他嘱咐我们不要逗留太久,说病房里细菌多,然后还一直说谢谢。当下我挺难过,握着他的手说:“振源,我们才应该对你说谢谢,谢谢你写了那么多好文章给我们。”
这一直是我这些年很想当面跟他说的话,只是没想到会在这样的情况下。当时他闭上眼睛片刻,然后点点头。
今天在阴晴不定的天气里,带着一点小感冒,完成了一场导览活动。活动结束后,跟一位在场的研究生提及振源的情况。而后在回家路上,打开手机,就看到成邦江吴诰赐兄给我捎来的讯息:振源走了。
今晚,抄出泛黄的报纸,我记得当年曾经为他做过一次访谈记录,那是1998年,40几岁的李振源风头一时无两,接连收获许多新闻奖,几乎可以说是手到擒来。不止如此,他还是第一届花踪文学奖报导文学奖的得主,也是砂拉越的第一位花踪得主。
这次的访谈以对话方式进行,对谈的另一边是另一位副总陈从耀,他犀利出题,李振源从容接招。仔细重读当年的这笔记录,结论是过去的25年来,老大始终如一,坚守本身做人和作为媒体人的原则,这份情操让人肃然起敬。
我还记得很多年前,跟长辈裕光眼镜集团创办人蔡振强先生闲聊时,提起李振源这号人物,蔡生脱口而出:“这个人真的很有本事,把一叠文稿交到我公司要我过目,里面写的是我父亲和家族的故事,有很多事情连我也不知道。”
这两天跟老朋友在群组里通报振源的消息,我的老搭档叶勤说:“他非常熱愛他的工作,真的可以說是狂熱。這樣的他我覺得是幸福的。人不需要做很多事情,只要好好把一件事做好就好了。”
诚如振源自己常说:要做什么像什么。他已经用生命,实践了这个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