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13年6月24日星期一

马来西亚诗词研究总会与美里笔会理事交流

马来西亚诗词研究总会一行六人访问美里,并与美里笔会理事交流。圖示诗词研究总会会长林国安赠送会员作品予美里笔会,由美里笔会主席接收。

2013年6月17日星期一

徐然《青山依旧在油城》

美里笔会丛书之四十《青山依旧在油城》已出版,为笔会会员徐然继《河岸的胡姬花》后另一本小说集,描写美里上世纪初发现石油后逐渐发展期间异族男女的爱情故事。

2013年6月15日星期六

流水 。暮禽


  • 梁放
   
         你叫我甚么来着?梁放?
            我自觉溜了嘴,一时哑了似的。一手还拿着父亲的遗物《水浒传》。父亲在世时,已读了不下百遍。
            你刚刚叫我姚爸,不是吗?
            是叫您姚爸呀!哈哈!我说。
            你今后就这么叫吧。我喜欢。他在电话的那一头说道,十分开心似的。
            那年我收到姚拓老先生给我寄来的一本散文集《墙头上的小红花》,在第一时间内将它读完,书中某些有关中国乡下的篇章,油然让我想起父亲讲过的故事,感动之余,给姚拓老先生写封信道谢。老先生也即刻回信,还付上一幅字,传达寻获知音似的,让我受宠若惊。那是我有知以来第一份也是唯一的类似赠予。他说:收到你的来信,十分高兴,真的十分高兴。之后,来往信件中,姚老先生称我为贤侄,我称之为姚叔。这么一回,电话里姚爸一声不经意给叫开,就再也没有改口。
            后来,我前往都门的次数多了,去姚爸经营的画廊《集珍庄》叨扰茶水的次数也相对频繁,姚爸与我之间的情谊日愈巩固起来。当年每每姚爸与我围着桌子喝茶清谈的时候,我油然感觉此情此景似曾相识。
            上中四的那一年,知道在剑桥文凭考试英文一科必须考获优等才能毕业,父亲竟听信一名过路的推销员的推荐,为我订阅了一年订费高昂的英语杂志,好让儿子可以从中受益。有一期介绍华兹华斯的诗歌,其中这么一段:我们坦荡胸怀滔滔倾谈/诚挚且亲和/一对知交 我尚年少/而马修七十二,让我眼前不期然地浮现着我们父子俩,共挑一盏昏黄的煤油灯,各占饭桌的半周孜孜夜读的画面。
            在英国湖区,我曾亲访诗人故居,在其旧版的诗集中无意翻到这么一首,多少少年时光与父亲读完书相互讨论或侃侃无事不谈的情景全在异乡涌现。我似乎听见诗中的涌泉潺潺,听见家乡小河淙淙流淌,也听见姚爸把茶水注入杯子的声响。我当下给姚爸拨了电话问好,八千里外,我听到他还是那一贯叠声说:
            我很好,我很好。
            在喝茶吗?
            是的,是的,我在和朋友一起喝茶。一起喝茶。
            不知是哪个有福气的旧雨新知啊,正享用着姚爸给他斟上的一杯茶,让客居他乡的游子在炎夏里也感觉喉润津生。
           除了喝茶,在《集珍庄》,我还陆续获赠姚爸给我写的许多幅字,而且都一一给裱好。回到古晋,我将它们全镶了镜框,屋里墙上能挂的地方都给挂上了。姚爸给我的十幅字中,赠于一九九二年的第一幅,尽管给业余裱画的糟蹋了,我仍然特别珍惜。它与父亲生病期间戴着的小佛像,随我到处搬迁。每给调职一处,我都让那一幅字占据一面墙,为我的办公室添增几分土木工程以外的气息。其上,挂着不显眼的佛像,纪念一个影响我至深的老人,他的质朴、安分、稳实,以及他对生命单纯的热爱与对生活毫不保留的赤诚,一开始已奠定儿子人生坚贞的走向。
            两年多前,知道姚爸丧偶,我从一次云游中回砂劳越,路过吉隆坡,前往探访,见他形容憔悴消瘦,想起父亲与肺癌搏斗的末期日子,心里十分难过。见到我,姚爸犹似见到久违了的儿子。知道我准备住旅店,他坚持要我随他回八打灵的公寓:怎不回家呀?我们回家去!说着就帮我提了部分行李。姚爸不愿让人搀着走,我紧随在他身后,只有下升降梯时抢在他前头,以防他跌跤可以及时将他扶住。走在前面时,他总回头看了看,唯恐我在人潮里迷失还是一时赶不上来。在那商业楼里,一路上都有人热情地与姚爸打招呼问候,他也一一慈蔼和气的回应着。后来,我每到吉隆坡都会尽可能在他的家住一两天。两个退休人士在客厅,或在他的卧室里,无所不聊,也可以什么都不说,时间就此融洽舒适地溜走。
            在姚爸的书房里,我看到了他在著作里提过的一套六本的石印版《加批王丹凤袁了凡先生纲监合纂》。他说年少从军的时候,夜宿民舍,在墙角一架子给尘封了的书架中发现这套历史书。在那段颠沛流离的岁月里,这套书是他的良伴。不料事隔年多,他竟又神差鬼使似的回到同一间民舍,原来除了他不告而取的之外,其他的还原封不动,忙把它们原处奉还。多年后,他在香港旧书摊上找到了同个版本,让他欢喜若狂,罄其所有,将它们买了下来。他用手轻抚着那套古籍,用炯炯有神的眼光看着我:是本好书呵,梁放,你应该看。还说,搞文学的怎可不熟读几部史籍呢?我藏有的史书,部分还是父亲遗留下来的,但我却从未曾认真地读过,十分惭愧。一回头,姚爸已全神灌注在双手摊开着的古籍中,旁若无人。电光火石般,惊觉多年以前,我为何会在电话中当姚爸是个至亲。
            姚爸的藏书质量可观,古书尤其不少。提及看过的书,他指了指书架,未说即先笑:这些书如果能看上一半就很不错了。有许多好文章,姚爸至今还可以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他热爱古文,但新出版的好书,他也不放过。杨绛去年以九十六岁高龄写就的《走到人生边上》,他反反复复读了三四回,意犹未尽。
            藏书中有许多是姚爸早年出版的图书,其中的中文教科书,我每次造访都要翻阅,重读了不少各名家的散文,心里有另一番滋味与不同的感悟。在我未把书本放回书房前,姚爸将它们拿到卧室里,不知又要玩赏曾经让他爱不释手的哪一篇章?
           由于生活艰难,父亲虚岁十二时,跟随当时分两批走的同乡出外谋生,原本要去的是旧金山,上岸时才给告知是新加坡。他辗转到了婆罗洲,在达雅人的胡椒园里当园工。在广东新会的老家,父亲仅上过两年私塾,但天生爱读书,是南来的途中,有名跑单帮的水客给了他一本没封面且残缺不全的旧书,他如获至宝,读得滚瓜烂熟。以前,父亲每每与儿女们讲三国水浒时,总会提到这本书,说那是他年少时的生活指南,陪着他度过多少背乡离井的青涩岁月,遗憾的是经多年飘泊,那本书早已遗失。小时候,我从外边捡到一本极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书,心想父亲也不会感兴趣,不当一回事地搁在一边。未几,父亲发现了,大声欢呼:
            是啦是啦,就是这一本!就是这一本!!
            母亲当时看到父亲的举止也给吓了一大跳,一脸狐疑地问我发生什么事,我不明所以,仅能指了指父亲手里正兴高采烈扬着的《菜根谭》。
            最近一次探访,看到姚爸在重读《红楼梦》,两人的话题绕着书中人物,一谈就大半天。女佣叫我们吃饭,姚爸余兴未尽,要求把饭菜端到他卧室里,可以边吃边聊。饭后,只见他还在《红楼梦》里沉迷,不知是看到哪个会心处正在微笑。抬眼处,窗外蓊郁葳蕤的树林,让我有时光倒流的错觉,仿佛回到砂拉越一条小支流岸上违章的高脚木屋的骑楼上,有个中年,身穿一袭松宽白色无领的汗衫与棉布深蓝色的烟囱裤,靠墙席地而坐,伴着流水声,正借傍晚最后一抹余晖看郓哥如何把王婆制伏得一筹莫展在不禁发噱。那个时候,生活过得虽然十分拮据,却从没让远在小乡镇胼手胝足才勉强养活一家十一口的裁缝师气馁。傍晚放工回家,一卷在握,可以在自己的时空里自得其乐。看姚爸也是如此逍遥境外的样子,我没打扰,径自回房小睡。等他到我房里来找时,已是一个钟头后的事。我们看着他的儿子从中国给他带回来的艺术电影,因为没字幕,剧中人操的不知是哪种中国方言,我们都没听懂,结果两人与电视机对拜似的,竟然坐着睡着了。醒来时,我见姚爸睡得如斯香甜,不忍把他唤醒。夕晖一片,把室内的一切给髹上一层柔和温润的色彩。墙上有一幅字,一直让我宾至如归。姚爸说那是写得最得心应手的时期,同样的字,他当时还一口气写了两幅:
            另一幅,我给了你。是好多年前的事了。他说。
            我告诉他,那一幅字正挂在我家的客厅里。时至今日,其意境与涵义,终于让我心领神会。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是姚爸没写上的后二句,引发我挥之不去的乡愁。
            阳台外的丛林暮色四起,绿烟氤氲,时见猴子扰动树梢,也见许多倦鸟纷纷投林还巢。这其中,一定有些是路过的,专为旧识驻留、叙旧。许久不还乡了,大旱天里,尘土飞扬,草木想必都给蒙上一层灰。偏远的小镇,那个斜坡上的一抔黄土会否感到些许孤单,遥望着那一片荒地外的夕阳。
            去世前一周,父亲告诉我,他的一生,过得无怨无悔。他握着母亲的手说,一辈子最欣慰不过的是,白天不管如何劳累,一回到家里,可以一家大小嘻嘻哈哈地围着一张桌子吃饭。
            只要是可以吃的,什么都很好吃。父亲说。家庭经济有所改善后,父亲最感自在的依旧是他的清谈与俭朴。我喜欢听父亲吃饭时嚼着菜梗时发出的脆脆声响,让我也分享了他的快乐与满足。走到生命的最后半天,父亲看完当天的报纸后,还兴致昂然地把玩着梁山泊英雄排座次。父亲一声不响,放下书本,从容地走了,甚至叫人来不及惊愕。来宣判死亡的医生看了父亲亲自搁在枕边的《水浒传》,只说父亲勇敢,未必明白。父亲少小只身漂洋南来,在狭隘坎坷的人生道路上艰辛求存,他亲身所经历的一切练就他了的信仰。
            上帝什么时候招我,我什么时候就可以无牵无挂地走了。姚爸说。
            目前,姚爸依然读他要读的书,依然写他要写的字。他读得如此专注,写得如斯专心,也全然切断了过去与未来。他的食量很小,吃的也不挑剔,但晚饭的主食必备两个蒸得松松软软的白馒头。看他慢条斯理一小口一小口,津津有味地吃着馒头,也让人感觉他吃的是人间至味。他说:食物就是要慢慢吃,才能吃出好味道来。
            我在工程界服务二十多年。高中的会考成绩让我获政府奖学金有机会继续升学。虽然发现工科与自己的志向相左,但毕业后因履行合约,也只有屈就在工程的范畴里。当我可以摆脱枷锁,即提前辞职归故里。事前,我致电姚爸。
            我一直做到七十八岁才退休呀!他说,要我慎重地考虑现实的问题,关心我日后只领取部分退休金的日子会不会过得太辛苦。
            这些年来,每一回聚首都是姚爸请吃饭。由我掏腰包的仅有一次,是我退休后第一次到《集珍庄》。在画廊楼下的一家西式快餐店里,姚爸相识多年的店主和悦地表示羡慕,说老先生多了一个儿子养老,逗得姚爸十分开心。
            我真的还有能力养您呢!我说。姚爸听了,宽慰地点点头。
            很好很好,今后就做你喜欢做的事吧。姚爸大表赞同。我想起我的父亲,如果他还健在,也会说同样的话。
             有一天,我给父亲的小佛像拭尘时,想到何不要求姚爸给我写一幅《心经》呢?他二话不说,立刻答应。事后想起姚爸是个基督教徒,要他写《心经》会不会强他所难?这之前,据悉有人曾经有过同样的请求,他当场挥毫,写的竟是仅仅《心经》两个字,令有心人愣了半晌。
            两百六十个字。每一幅花了我四个多小时。他说,显得轻松自在。当年姚爸已八十三岁 ,下笔前也必然下了不少功夫准备,体能与精神是一种很大的消耗。当他把裱好的《心经》慎重地交给我时,我始明白,这之前他之所以迟疑或不写,不关他的信仰,而是《心经》字数多,以他的年纪,长时间伏案,顾虑的是不能写得称心如意。但是他克服了年纪与久不写中楷的障碍,在短短的一个星期内,总共写了五幅。有一幅在后来他与朱自存等前辈联办的书画展中给高价收购珍藏。我拥有的两幅,一幅在我的床头的墙上,一幅在客厅里,与姚爸十六年前送给我的字相对而挂。任谁来了,知道是出自八旬老翁之手,无不敬佩,朗读之余,无不欢喜。    
            姚爸与我之间的联系,隔着海洋,似断犹续,一恍二十多年。
            在古晋,我依然时不时给姚爸打电话问好。
            是的是的,我很好我很好。他说,河南乡音未改,随即必问的第一句是:    梁放,你在哪里?梁放?
            接着又问及我什么时候去吉隆坡。
            我这里任何时候都欢迎你来住。你一定要来。
            我听了,想起与姚爸相聚过的时光,心里总像窝着些什么,每每都感觉远在认识姚爸以前许许多多温馨的日子在汨汨回流。
            把电话挂上,由不自主似的,我的眼睛也会落在墙上那一幅字上:

            流水如有意
            暮禽相与还

                                                                                                           
 18 52008卫塞节初稿于古晋                                                                                                                   
 10112009 修正

梁放《读书天》




 




 读书天(一)
 读书天(二)
 假期杂记
 寄自爱登堡之一:写在白色的冬夜
 寄自爱登堡之二:写在露湿胭脂初透
 寄自爱登堡之三:写在春暖花开
 寄自爱登堡之四:写在春去夏犹清
 寄自爱登堡之五:写在花事荼靡
 北非掠影
 丹吉尔的小店
 后记



2013年6月13日星期四

砂朥越师训学院华文学会编委会:《香灯》

cover


砂朥越师训学院华文学会编委会:《香灯》,综合文集,分灯闪、灯思、灯烁三辑,涟漪丛书之一。

徐然:《牛场村杂笔》

cover


徐然:《牛场村杂笔》,散文集,美里笔会丛书之七。
 

2013年6月12日星期三

季人:《再见风车》

cover


季人:《再见风车》,散文及评述,美里笔会丛书之十一。

友谊丛书编委会:《往事》

cover


友谊丛书编委会:《往事》,散文,二十世纪砂拉越反殖反帝斗争的亲历,友谊丛书之一。

度川(杨诒钫):《蓝花印记》

cover


度川(杨诒钫):《蓝花印记》,散文,心情记录簿。

清平:《红尘有泪》

cover


清平:《红尘有泪》,散文,美里笔会丛书之九。

梦扬:《生死之间》



cover


梦扬:《生死之间》,散文集,砂拉越华文作家协会犀鸟丛书54。

诗巫中华文艺社两个文学网页








1998524日在金地酒店举办诗巫中华文艺社第八届常年
文学奖 ,并邀请基本设施,交通部长拿督黄顺舸主持由石
问亭独力负责的《犀鸟文艺》上网仪式与主讲文学与资讯

也推展新书鱼在言外和《绿苔》
 欢迎光临犀鸟天地 Hornbill Skyline


婆罗洲岛的文学世界

马来西亚 砂劳越州

The Literature Of Borneo

Sarawak, Malaysia


本站于10.10.1999 设立
 
诗巫中华文艺社第二个互联网《犀鸟天地》互联网於
19991010日正式上网,由中央资讯中心
Central Data Centre,Kuching,Sarawak,Malaysia.
赞助,由沈庆旺独力维护。
 
 

砂华文坛的危机?

*聂明  
  

在进入正题之前,让我稍对「砂华文坛」一词作一个权宜性且笼统  
的定义,这里「文坛」指的是此间的「文学环境」。事实上,一直  
以来,我都很怀疑,所谓真正的「砂华文坛」可能根本不曾确实存  
在过,它只是人们为了方便论述或区别所杜撰出来的名词而已。  

当我称砂华文坛赢弱不振时,可能许多人不以为然,甚或嗤之以鼻。  
试看文学团体,不论历史长短,以砂劳越这个什么都还不甚发达的  
地区而言,实在不能算少;报章上的文艺副刊篇幅之多可以「洋洋  
大观」形容之;一些团体更不惜耗费「巨资」以书籍形式出版文学  
刊物;而每年文学性活动总有那么几次,而且总能吸引大批年轻年  
长者凑凑热闹;近几年来,出版文学著作(包括专辑合集)已寝寝  
然蔚为小小风气。  

不错,表面上看来,砂华文坛的确充满着一些生气,尤其出书量的  
明显增加,一再佐证了我们的文学环境不致被70年代人们所喻的  
「沙漠」。有心人出钱出力,赞助出版几乎没有销路的文学著作,  
其慷慨胸襟实令人敬佩;而创作者的献身精神亦堪称勇气可嘉。  

然而掩饰在这些「表象」背后的真相是否如此?我想,恐怕很少人  
愿意(或不自觉)承认,我们的文坛正渐渐走向没落的境地;当然  
希望我这种悲观的看法是一厢情愿的,我的危机意识只存在於我创  
作习惯深度浮夸的想象中。  

检验文学的蓬勃与否,可以从两个面向来着手:一是文学创作的品  
质;一是读者阅读的反应;至于市场的问题,在砂劳越我想根本趋  
近於零。  

我始终坚信不疑,「创作」并不单是一种如复印机式的重复工作,  
它必须无时无刻地寻找不同的声音、不同的表达形式,即使处理非  
常庸俗的题材仍能凸显独特的语构游戏规则;然而翻开报章文艺副  
刊,流水账作业已成为时下一般文学作品的标记,它们面目模糊呆  
滞文字僵硬干涩架构似曾相识,活脱脱犹如孪生兄弟。至于读者阅  
读的反应,更显得「乏善可陈」。作者的创作就像单向运作的时针,  
没有交流、没有对话、没有辩诘的回应,作者永远寂寞,他们的努 
力没有回馈的力量支持,或反扑力量的颉抗。读者(包括许多作者 
在内的读者)就像一部缺乏思考和声音的扫瞄器,漠然也默然於白 
纸黑字的哀怨或愤怒。  

此外,我们有资格言市场吗?作家出书往往变相地沦为孤芳自赏或 
同仁传阅的意义,即使某些读者构书往往抱着「意思意思」支持而 
已,或者竟是在被迫情况下购买,没有一本本地著作是畅销的。文 
坛本身作用於社会更显得疲乏,文学永远停留在「小众化」的传播。 
这种现象的产生当然不能排除相对的客观情势,但是我几乎不敢想 
象,有一天恶梦的「小众化」是否萎缩为文学团体的内部活动?  

忝为文坛的一份子,尤其是无力感的那一种,我的忧虑绝对漫长、 
绝对落入无可奈何的宿命论中。唉!    23。5。96。   

编者的自觉

*聂明   

文艺副刊的编纂出版,对砂华文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而编者对此间文学的发展,亦扮演了相当吃重的角色,  
虽然这份工作吃力不讨好。   

不容讳言的是,在文学期刊或诗文小说选集不可多得的  
情况下,文艺副刊的总和几乎形成/塑造了所谓的「砂华  
文坛」;而这些副刊无形中负起了支撑文学烟火延续的  
「历史包袱」。不论自觉与否,编者的责任和态度不啻  
便是架构文坛生态的催生者,因此编者的「政治性」极 
可能左右了未来文学史形成的一部份动力,或反动力。   

我绝对相信,此间的编者并没有意识到本身「政治性」 
的存在,以及这种政治性可能产生的深远影响;对於他 
们来说,强调客观、强调包容(比如我们常听到的「不 
分派别,只要是好的作品我们都愿意刊登」这类话)、 
急急撤除意识型态等,正是所有编者乐此不倦表达自已 
立场的「陈腔烂调」。这一类人人可派上用场的说词既 
缺乏「创意」亦复掩盖了背后所涉及的种种问题,比如 
情感偏好。理论学养、艺术品味等等。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本州报章文艺副刊可分为两种:一 
种是「来稿照登」型,主编者几乎完全缺乏文学方面的 
知识,他们监于馆方授命接下编务,於是我们看到刻板 
工作态度下的「成果」,版面设计僵硬、内容杂混、轮 
廓模糊;最糟的是在稿源匮缺情况下,伪文学作品也混 
迹其中。   

另一种则由本身从事(或曾经从事)文学创作的人主编, 
这类副刊还偶见佳作;但如上所述,他们严格强调客观 
公正,各种风格、派流、手法的创作都统摄在同一个版 
面上,「大拼盘」的性格就很容易地显露出来。其实我 
一向来觉得,没有本身特色正是导致本州文艺副刊面目 
模糊的成因之一。   

当然要求风格统一,强烈具有某种特色,对我们的编者 
毋宁不简单,在文学人口寥寥无几、文学创作水准低落 
的砂州,任何编者都可能面对抱负难展的窘困。另一方 
面,编者的後知後觉,和文学素养也导致他们筛选来稿 
时,往往对作品优劣丧失了判衡的依据;有识之士当可 
从副刊作品中获得引证,可知我此言非虚;尤有甚者, 
一些编者喜在编後也来那么几笔,不写尤可,一写便彻 
底露出了贫瘠的「底细」,在这些编言中极易窥探出编 
者学识修养的深浅。   

张汉良主编台湾尔雅版〈七十六年诗选〉时,曾经强调 
他的「政治性」立场。他说:「一般人的要求的是编者 
应当客观,其实这是似是而非的看法。编选集的人和写 
历史的人有其诠释视域,由错综的文学、社会、心理、 
政治等种种因素构成他认知诠释的模式。他再把这模式 
投视到他可能读过的作品上,他的作为已然经过成见与 
立场中介,因此所谓客观的立场其实是不存在的。…… 
笔者不觉得「门户之见」或「党同伐异」等主张有何不 
耻」。妙哉斯言。我们终於读到了一部「另类」而又标 
青的後现代诗选集。   

诗选集与报章文艺副刊的主张当然不可同日而语,毕竟 
两者在性质上判然有别,前者具有某种文学史「价值分 
配」的意义;後者则「服务」的意义大些,尤其此间文 
艺副刊一向来予人的印象是,提供文学创作发表的园地 
而已。但无论如何,它们的编者都有一个共同点,任何 
被选刊的作品已是经过过滤。剔除後所馀下的产物,编 
者的「排他性」仍然存在着权力运作的深刻痕迹,这一 
点编读者不容忽略。   

期待砂州出现一份特殊而有份量的文艺副刊,它不仅仅 
提供园地,它还必须栽培新秀。带领风骚、开拓新的文 
学风貌,影响当代也影响我们书写中的文学史。   

10。6。96。   

「文学语言」及其他

*聂明   

文学与诉诸於视觉的绘画,或诉诸於听觉的音乐最大的不同乃  
是,它诉诸於语言文字,因此掌握语言文字遂成为所有创作者  
进入文学殿堂的「身份证」。相信这样说人们不会有异议。   

传统观念认为,文学领域里使用的语言与日常用语有别且自成  
一个自足的体系;即使不同文类的创作也往往形成各自不同的  
言述,比如诗的用语和散文用语就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创作  
者在书写时便不得不意识到语言本身的特殊性与自主性(为了  
它的「实用性」,我们姑且将这套观念奉为信仰)。语言工具  
论的作者将永远徘徊在文学的边界而显现自己孤独的身影。   

我之所以不惮其烦地转述以上的「文学知识」,一方面有感於  
砂华文坛中的因袭已蔚然成风,这种作品既缺乏创意,亦复凸  
显了我们文学环境的不健康现象。另一方面,则希望「多产」  
的作者在埋头书写而进入「忘我忘言」的境界中,偶尔抬起头  
来重新发现他们久已忘却然而闪烁着无数组合可能的语言。   

写实主义最令一些「反动」者所垢病的是,他们几乎忘了(创  
作)这回事。以诗此一文类为例,在(偏废)於思考的写作积  
习中,他们往往援用一组早已僵化且「陈旧」的意象,然后套  
入一个机械式的骨架中,段落换一换,再掺入几句故作「载道 
」的言词,新作遂成。这样的作品总让人「望文生义」,因为 
任何意象组合都有「迹」可「寻」,只需身上带备一本类似「 
意象释义字典」,所有作品即可解读而无碍。换句话说,作品 
的意义处在封闭的系统中,「意符」便等同於「意旨」,毋庸 
置疑,「文本」已预先在作者的笔尖离开稿纸的那一刻被充份 
「完成」,而无需读者的介入诠释。   

在散文方面,呓语式的、私藏日记式的作品几乎成为砂州文艺 
副刊最庞大的「族群」,它们充满了痛苦挣扎哀伤忧郁而廉价 
的呻吟声;比较高明一点的,则一派天真烂漫或正经八百犹如 
老师教导初中生上训导课的模样,文中常透露「发人深省」的 
训诫。在一片内容庸俗,技巧拙劣且充满「应酬语言」的散文 
中,我常期待我们的散文作者还散文作为一种创造性文体的原 
貌。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最近十多年来,除了极少数的例外,砂华 
文学作品的「语言」根本没有太大的变动,作者们处在一个乐 
此不疲的因袭既有成就 / 成品中复制了满坑满谷的劣质作品; 
作者耽溺於这个因袭   
的氛围中原地踏步不思突破,文学於是并没有明显的「进展」, 
这对砂华文坛来说毋宁是资源的一种浪费。   

造成以上现象的因素故然很多,我坚信缺乏严格且有创见的文 
学评论应是原因之一。一般作者既未曾接受如大学中所提供的 
正统训练,亦复长期在默默的写作中缺乏自省的管道 /  机会。 
至于所谓的文学讲座,或文学讲习营,对文学艺术精致化的提 
升并不具有太大的功能,它充其量只是作家发表演讲的场合( 
更等而下之的是「作秀」)。而初学者对文学「入门」的指导 
而已。当然,资讯的匮缺、作者的天份、文学环境等等亦有以 
致之。另外,对砂劳越而言,中学阶段根本没有「文学教育」, 
这一事实使我们一批批的文艺青年对文学的要求与艺术品味永 
远停留在一种「启蒙」的阶段中而不自知,这是非常可惜的。   

另一方面,我以为砂华文学早已忘了「美丽的语言」这回事, 
也耻於承认文学用语的精雕细琢。人们普遍上认为,创作应求 
「自然流畅」、「淡中见奇」、乃至於「浅白易解」,文学的 
美德被限缩在一个窄小的范畴内;在这种「禁欲」性格下,作 
者们於是只好乞援於故纸堆,重拾前辈牙慧,其结果往往与「 
淡而无味」、「浅可见底」互为因果,因此必须偏重於「载道 
」企图取悦某些昏花的老眼。这样的作品,根本经不起「新批 
评」细密分析方式的解读。   

就我来说,语言即是思考,即是世界,即是诸神,即是生命, 
好好「对待」语言而后才有可能产生好的创作。愿与大家共 
勉。   

3。7。96。  

一部极端个人化的选集

--谈《马华当代诗选集(1990-1994)》的一些问题  
  
  *聂明  

《马华当代诗选》出版以后,一位砂劳越作家有一次带点不屑 
的语气对我说,这本书你可以不买,它根本没有代表性,砂州 
xx的诗就比入选的15位都好。那位作家发出以上的谈话并不使 
我特别吃惊,因为我了解砂劳越文坛中积习已久的、武断的、 
想当然耳的成见。这番话是典型的沙文主义作祟下的抗议之词。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来观照,相对於西马的「中心」, 
砂州由于地处南中国海的一隅,无疑长期以来被边缘化为落伍 
的、非主流的地域、反映在文学上,自然形成了「次文学」型 
态,于是文学成就就相对被有意无意地忽视,因此,隐伏在砂 
华作家心中产生压抑不满的心理是可以理解的。这种情形下, 
对西马文学往往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完全认同西马 
文学的优越性;另一种则相反,认为砂华文学可独立成为一自 
足的天地,我们具有某种「独特的文学素质」,我们的成就无 
需乞援於西马的肯定。这种「排外」。抗拒的姿态可能促成类 
似自闭或自傲的偏颇心态。而能够自外於这两种偏见,站在一 
个超然且较客观(相对於「主观」而言。我始终相信绝对的「 
客观」是不存在的)的位置点来分析「两岸」的文学现象、艺 
术优劣可能寥寥无几。  

现在回到《马华当代诗选》这本选集,它之所以引起这种微言, 
我相信来自於两方面,一是对编辑方针的抗拒,另一则是读者 
的文学观使然。我先从後者谈起。  

一般上,读者(包括许多作家在内的读者)对所谓「选集」的 
要求是这样的:首先它必然网罗一定庞大数量的「名家」,对 
编选原则须屏除个人的偏好、捐弃门户之见、淡化自己原本具 
有个人色彩的文学观,换句话说也就是应当「客观」。在这样 
的原则下,不论老作家。年青作家。写实主义者,乃至後现代 
主义者的诗作都有机会挤进一本薄薄的集子里去,对持着各种 
文学观的作家读来皆能达到「投其所好」、「各得其所」的功 
能,这样一本诗「选」,便算成功圆满,便算具有代表性。  

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存在已久。因此当一本选集违反这游戏规 
则,且反其道而行,引起窃窃私议就不足为奇了。事实上,所 
谓选集,尤其是在一个编者赋予某种目的论(比如他希望这本 
书主要给国外的读者阅读、企图打破过去国外学者作家对本国 
既定的浅显观念等等)的时候,它根本不可能呈现马华文学的 
全貌,它充其量只是编者个人文学观反映下的产物,它只是马 
华文学某个时段(1990到1994)、某「一些」作家某一些创 
作,在某一个机缘下被统摄  / 组合在同一本书面下的诗集而已。  

至于编辑方针,编者陈大为将它锁定在1990到1994这短短的 
五年之内(马华文学少说也有70年),并且是他本人「熟悉的 
五年」。而他主要预设的读者是国外比如港台大陆东南亚等) 
的学者、诗人,以诱使他们进一步研究马华文学的动机。陈大 
为在「内序」(见蕉风471期)  中摆开了他准备面对挑战的架  
势:「我一定得罪这些前辈。得罪就得罪。在这么一个文人相 
重的时代,我只重我肯定的诗,」这则声明完全凸显了陈个人 
筛选诗作是在一个极端主观下作业的结果。我们再来看他所阅 
读的范围,亦仅局限在星洲。南洋、蕉风和零星的椰子屋,砂 
州报章文艺副刊。文学期刊等当然不在他的「评选涉猎范围」 
之列。砂华作家不入选何足怪哉?陈大为早已清楚地後设了读 
者的反应,他知道自己的作为无法满足大马作家的要求。正如 
他自己所言:「每一部选集只代表编者个人的美学标准,没有 
所谓的权威版本。正如文学奖的评审结果,只代表这几位评审 
的个人看法,没有绝对的胜利。」  

我想,另一点令一些作家不安的是,这本书既然以「马华当代 
诗选」为名,它当然涵摄了「价值分配」的意义在里边,作家 
如果不入选,在另一层意义上来说,就意谓他已在某一历史时 
空下「出局」了,对名家而言尤其如此。  

如果砂华作家能心平气和看待这部诗选,应该不必太在意谁该 
入选,或谁不该入选的问题(其实,我觉得编撰这本诗选的基 
本动机就十分可疑,编者对过去马华文学可能缘於一种自卑的 
心理),身为作家应该是以思考为起点,以稿纸的方格为终点 
的创作者,拿出好作品来才不失其为作家的身份。我们要面对 
的毕竟是整个马华文学史,谁能够在那部重吨的巨册中留下一 
两篇作品还是未知数,没有必要为了无法获得几个留台作家的 
青睐、肯定而耿耿於怀,而喋喋不休。  

4。7。96。

历史意义与艺术价值

*聂明

「传统」观念认为,历史(文学史)是「过去的事件」,任何人进入历史(文学史)
的巨册中,他的地位已被肯定下来不可动摇,他的成就便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因此一
般人常常通过历史中「盖棺论定」的视角来「凭吊」或「瞻仰」一番,而拒绝再思考,或
缺乏丰厚的学识对已「稳定」的价值判断提出质疑。

当史家以他(们)本身的观物方式和整理材料的方法将某些作家归档定位,事实
上,他们是不可能公正客观的,何况任何历史(文学史)都必须透过後设的语言的中介
才能显现自身的意义,因此,历史(文学史)充其量只是「文本的历史」,後人阅读时
便以自己的文本与历史中的文本展开一场对话、辩诘。历史恒处在一个不稳定的状态
中被不同时代。不同品味的读者、不同诠释团体阅读着,它就有被「解构」的可能。

对於已进入文学史的中国三十年代诗人艾青,亦应作如是观。我想这是一个现代
文学家对待作品应持的观念。我实在不愿拘泥於已定的论述中附和「满坑满谷」追思
悼念的赞颂虚应文章。作为一个忠於艺术秉持文学良心的创作者,任何「应酬文章」都
是不可取的。也许我的观点并不正确,也不是唯一的标准,但是在一个民主的文学社
群中,不同的声音是大家应享的权利。


艾青逝世的消息传出以后,报章文艺副刊(包括东西马)上,充斥着一片惋惜颂扬
的声音,哀叹犹不足继之以涕泪滂沱;甚至有人以「诗宗」这么「严重」的字眼来形容
艾青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地位(当然我们无需理会这样的「标榜」是否经过作者
严格的考察和评估)。事实上,我个人觉得,这种轻率武断的态度,正是许多马华老一
辈作家(包括砂华作家)授人以诟病的原由之一。

对於一位以良心从事文学创作,以良知作为抗争不义的中国作家,他的身陷囹
圄、备受凌辱,不能见容於彼时彼地的政治环境,艾青的仁风义骨当然值得身为文人
的同侪褒扬嘉许;我并无意贬损这位文坛早期诗人的地位,也从不怀疑他投身国家扶
危救亡或参与民族解放运动的正直动机,我只是希望我们的作家在从政治、社会、历
史的角度肯定艾青崇高地位的同时,偶尔回过头来以「艺术的归艺术」这样的观点来
论析艾青的诗艺成就。

艾青的〈大堰河--我的褓姆〉,其中一段是这样的:「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
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
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姑不论这首诗的主题、结构等艺术要求,单从这样
生硬、累赘、散漫的文字来看,即显得十分笨拙;九十年代的今天,试想有那一位作家
愿意「使用」这样的句法?

再看另两首诗例: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打开你们的板门吧/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进到你们的小屋里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我带着林间的香气/我带着亮光的温暖/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快起来,快起来/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让你的眼看着我
的到来」--〈太阳的话〉
「告诉你/我也是先人的后裔一/由于你们的/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我能如此深
深地/知道了/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岁月的艰辛」--〈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读来味同嚼蜡。不容讳言的是,以上几首都是脍灸人口且常被人引用的诗。

我始终觉得,一个现代作家在引述艾青的诗作而给予「历史意义」方面的肯定时,
也有必有「指陈」诗质(艺术价值)中的薄弱现象,只有这样我们的文艺青年才能看
清、判别文学的优劣,作为追求艺术上的借镜,并学习作为艺术上的高度要求。名作家
为文下笔时尤其应当如此。

当然,话说回来,艾青创作这些诗时值三十年代,正是中文处在一个文言既无法
摆脱,西而又不化,白话文青黄不接的尴尬时代中,艾青驾驾驭文字的能力受整个大
环境的影响而显得拙劣,自无可厚非。

我疑惑的是,到了九十年代的今天,中学教科书中所收录的作品,常混淆了「历史
意义」与「艺术价值」的分野。我们通常看到的评语便是:艾青的诗朴素单纯,自然明
快,善於把生活的形象,浓郁的诗情和深刻的哲理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气势豪放,精美
瑰丽,不乏浪漫主义

色彩等等。至於艾青作品中的缺失总被有意无意地掩饰起来。我相信我们的中学生一
般上并没有能力分辨这些评语的真伪,更遑论质疑它的权威性。

从艾青使我想到砂华五、六十年代作家,对于他们我仍然坚持上述原则:老的作
家具有不可抹煞的「历史意义」,尤其是开创文学风气,推动文学有功的前辈,但在艺
术成就上我们仍须以艺术的种种要求作为标准,而且是唯一的。

「让艺术的归艺术」。龙应台多年前讲过的一句话,我深信不疑。

新观念.新思考.新方向

  --与林耀德文学对话

文⊙李笙 文本观念取代文类观念   李笙:我们知道你在80年代开始崭露头角;当时在「写实主义」与「现代 主义」的权力架构下,你以一个「后现代主义者」/一个异端崛起于文坛,是否 承受了某方面的压力?   林耀德:会的。因为任何不同的文学观念,它和过去的传统都有一定的距离 。我们晓得,每个年代/时代的诗人,都会受到不同的观念和思想的影响。我想 除了文学观的不同外,还有世代的局限。在台湾80年代,除了我之外,还有很 多年龄与我差不多的诗人和小说家,他们与旧的作家会有不同的世界观,这肯定 会产生一些磨擦。   李笙:你曾经强调过「突破文类的界域」,在90年出版的「一九九0」这 本诗集,其中「童年」一诗,后来被你编入散文集「迷宫零件」里;同样的,你 曾经将黄凡的小说「东区连环泡」编入「浪迹都市」这本散文选集;对你来说, 诗与散文,乃至于散文与小说,都有整合的可能?而这种「整合」是否衍生出一 种新文类?或者请你谈谈它所可能产生的「后遗症」(如果有的话)。   林耀德:一般来说,「文类」指的是:诗、小说、散文和戏剧。在西方则去 掉散文。其实文类是「后设」的。很多作家在写作然后慢慢形成了一个散文的体 裁、或形成一个小说的体例、或形成一个诗的体例,所以任何文类都没有一个绝 对性的范围,它能够慢慢扩张。我们看到许多当代的小说,譬如西马、香港或台 湾等,他们在散文和小说之间模糊化了。像日本许多诗文学,尤其是晚近一些比 较著名的文学家,他们用散文的体裁写小说,小说写得像个人的随笔。这时候, 小说和散文已经不太能分开。过去传统小说,必须有的要件都被打破了。艺术家 就像羊群,理论就像围羊群的闸栏;有时候,一只羊跳出闸栏,那么羊就把闸栏 冲倒了;理论家就要用一个更大的闸栏来把这些跑出来的羊群围起来,但是羊群 不断繁殖,闸栏已经围不下去,它又跳出去...于是新的闸栏出现了。文类本 身是闸栏,除非一个文类已经僵死,像古诗/唐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它的 类型已僵化,不能再发展。   现代小说、现代诗、现代散文,它们可以互相融合、互相交济,像杨牧70 年代写的「年轮」,有小说的意味,它里面有散文的抒写,加上诗的味道,它已 经突破了传统类型。其实我认为应该用「文本」(TEXT)的观念去取代「文类」 的观念。文学是创作,创作可以超越文类。   至于说有甚么缺陷的话,在评论文学奖或收入选集方面,可能有一点含糊, 它到底是小说还是散文?可能有这样一个困扰。但是我认为作家不需要为后设的 文学批评服务,它应该朝自己的发展领域来挑战。譬如你的诗集叫:「人类游戏 模拟」,也许很多老一代的作家不太懂为甚么叫「人类游戏模拟」?「模拟」和 「人类」、「游戏」,这三个辞汇怎么结合?到底「人类」和「游戏」是一个辞 汇呢还是「人类」「游戏」「模拟」是三个辞汇,他们可能就产生混淆,但是这 其实有你新一代的世界观在里面、新一代对世界的看法、对环境的了解。我们发 现,原来你的诗集用这样的标题,这样的内容,去面对了现代上班族的空间、面 对了一个新的传播环境...这时候,我们发现你世代的特性就出来了。   电脑从事新闻传播业,这和过去文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这改变使得你对文 学的类型、文学的内容就产生新的改变、挑战。那一定有的人指出,这是甚么题 目?或根本就文句不通。譬如这有甚么可写的:「将头颅深深置入/地下水道交 错的电缆...」这怎么可能呢?其实在新一代的人来说,很能了解这种感觉: 大量的资讯符号冲激在现代人的生活。所以感觉非常深刻。这首「凶杀案」已捉 到了现代的脉动。可是,一般来说,老一代的作家,他们不是不好,而是他们对 这样的诗比较陌生。   在台湾,80年到90年,老一代的作家开始接受新一代作家的影响,而世 代之间的影响不见得是新的传承旧的,有时候新的可影响旧的,互相交错。这是 我的看法。   李笙:会不会产生一种「混淆」?   林耀德:你指的是文类的「混淆」?其实「文类混淆」并不用担心。我要强 调的是,这个作品应该归从那一种文类,那是学者的事情,而不是创作者的事情 我们应该勇于突破别人所给予的规范。 文学发展的质变   李笙:像张大春的「少年大头春的生活周记」,我们应该将它归于何种文类 ?它到底是小说还是「周记」?可能造成一种混淆。   林耀德:其实我觉得它本身就可以突破了所谓的「传统类型」。也就是说, 它是用文本观念取代文类观念,这就是创作。这个作品你可以当做小说读,也可 以当「随笔」来读,也可以当成一个虚构的「周记」来读。   通常而言,小说比较有一个明确的「核心」,譬如虚构的作品、虚构的故事 是小说;譬如亲身的经历是散文,它就有比较「巩固」的核心;可是它们有一个 非常模糊的边界会交集在一起。那么诗与散文也一样。有一种叫「散文诗」,它 用散文的方式来写;有一种叫诗化的散文,它用诗的语言来写散文;但是两者还 是可以比较出来。通常来说,散文诗它是意在言外;诗化的散文是意在言中,很 容易区别。看起很像诗,也都有散文的味道。可是散文诗,我写的不是我要说。 这当然可以勉强作一个区隔。大致上来说,不要太在意文类一定要有一个严谨的 区分。   李笙:杨牧和余光中,对这种文学观就有一个明显的分歧。   林耀德:他们两个人的观念不一样。余光中可能要求比较严谨的划分。   李笙:80年代以后,出现了以诗、绘画、舞蹈等结合的多媒体艺术表演; 这种整合可说已乖离了文学以文字作为最后堡垒的游戏规则,因此也备受某些文 学家所诟病。   林耀德:首先我们必须了解,21世纪是一个图像世纪、一个影像传播为主 的世纪。那么多媒体的声光本身可视为文学的一种衍生,它并不能取代文学。譬 如诗,它一旦变为影像、变成声音、变成舞蹈、变成肢体的语言,这时候诗已经 结合了其它艺术类型变成一种多媒体传播型态,是一个独立的艺术运作型态。所 以我们晓得,原始的文字并不会被淘汰。一首诗,变化成影像,它可以有无穷种 组合,但诗的主体永远存在。譬如你的诗「梦境」,其中固然有许多具体的描写 :有大雨、倾斜的建筑、汽车抛锚、花树摧倒...这些东西在不同的艺术家来 处理画面,就会完全不同,但母体是存在的,它不可能被「摧毁」。每个艺术家 对这有不同的解说、不同的表现方式。换言之,文学衍生出来的多媒体活动,应 该说是艺术家诠释诗、诠释小说的一种方法,小说本体不会被消灭。   李笙:可是这种表现方式,极可能使一首诗或一篇小说变成「主客异位」的 现像。   林耀德:当然。其实在表演中,诗/小说已经不再是主体,而是客体,它已 经成为组合在其中的某一部份。   李笙:那么主体可能是舞蹈,或其他声光等媒体。   林耀德:没错,确实如此,可是诗的文本还是存在。因为当你加入别人的诠 释,譬如一个摄影家来拍画面,一个MTV 的来帮你做画面简介,已经加入了别人 的观念、别人的美学,已经不再是独立的东西,你独立的东西保存在文本里面, 。「文本」可以无穷的改变、无穷的制作,但它永远留在文句里。至于说它改变 了多媒体是加入了艺术家的思考、加入了别人对你诗的诠释。譬如你将「梦境」 拍成MTV ,来配成歌词,这时候就包括了演唱者的艺术、谱歌人的艺术修养、 MTV画面的安排、MTV 的导演,也就是说,加入了很多人的艺术眼光、加入了很 多人的美学,它已经不再是你的东西了。像拍电影,它包括演员、导演、剧本等 ,它是组合性的东西,当然还可以看出导演强或剧本强,但整体而言,电影是共 同的成就。   李笙:你在诗集「都市之甍」中,曾实验创作了以叙事诗、小说和小品文三 种文类互渗的「中间文类」;对于自己的这种文体,请你谈谈在你不断求变的创 作生命中,它们所占的地位、它们产生的过程和得自某方面的启发。   林耀德:因为我觉得一个文学类型扩充的方向其中有几种可能性。第一个是 形式上的改变。中国诗,从古诗到绝句律诗的出现,就是形式上的改变。第二个 就是意象上的改变;譬如晚清重要诗人黄遵宪,他是改变诗的意象。他将火车、 电线杆、电报等,在那个都很「疏离」的时代就把这种科学性的、世界的发展套 进诗里。这是意象上的改变,还有就是文类的整合。我想这几点对文学的发展可 能产生一个质变。从量变到质变的一个发展。基本上,在台湾、大陆或者其他地 区,我们慢慢发现,这样的整合不仅是一种实验,而是一个可以普遍接受的手法 。也就是说,让文本本身超越过去限定的规格,让它能产生新的意义。 文学不仅于反映现实   李笙:同样的,在诗集「一九九0」中,「二二八」一诗采用了以新闻事件 拼贴成诗的策略,是否来自于后现代主义或解构主义的启发?这种一改过去一般 人观念中所应有的「诗结构」和「诗语言」。这是否与你一再强调的「语言的反 体制」有密切的关系。   林耀德:我觉得这可以从两个向度来看。一个是从艺术手法角度来看,就是 拼贴的手法。拼贴的手法当然不只于后现代主义,从达达主义看也具有拼贴的手 法。我不只是用拼贴的也是用非常直接原始的新闻事件的报导来做一个拼贴。另 一个角度是从政治角度来看;基本上台湾「二二八」事件是一个独特、具有重大 历史意义的事件,有一点像1969年西马所发生的一些「事情」。它本身会对 当地存在的人民发生影响,所以它变成一种迷信、一种神话、在野的与在朝的一 种精神上的需求。基本上,我是用解构「二二八」的手法来突破这个时代的结构 。其实那天发生的事情这么多、这么繁复,我们是不是真正了解这个时代?我们 透过这个新闻事件本身、透过大众传播媒体的介绍,是不是真正了解背后的真相 ?这首诗也可以从这角度来看。   李笙:你似乎不相信「文学反映现实」这回事,在你的作品中,一旦面对现 实时,你常比较著重客观世界的自我彰显和自我解构,将自己的观点退出所有事 物,因此,正文中的作者和真实中的作者可能距离很远,使我们无法了解你。而 且你也意识到符徵的不可信性和不确定性。在许多貌似写实的诗中,往往曝露出 对所谓「写实」的嘲讽和质疑。   林耀德:也许不应该说,文学不能反映现实。我想,文学是不只于反映现实 。我认为,第一点文学并不仅于所谓反映现实这么单纯的问题,反映现实一定是 文学的一部份;也就是说,文学甚至可以超越现实、创造现实。如果你不相信文 学可以创造现实的话,那么所有文学家都不存在。今天有文化、有马华文学、砂 罗越文学,都是因为文学本身在创造现实。我并不反对「文学反映现实」,但是 文学只能反映现实的话,文学就太狭隘了,因为人除了现实之外,还有幻想有想 像力、有生命情感的空间、有许多不仅是所谓物理上现实的东西存在;所谓「美 」的东西不仅是静止在现实里面,在人的庞大的内在精神世界里,有无穷美丽的 东西,这些是值得反映的、值得表现的。我想这些都是超越了所谓反映现实这么 单纯的理论。   李笙:我国作家太过强调反映这个社会的现实、强调作品的独特性,这会否 造成一种「局限」?   林耀德:我觉得这很重要。我认为强调地方性、强调独特性,它与世界性并 没有冲突。像川端康成,他是非常现代主义的,可是他被西方世界认为是非常具 有日本色彩的作家,他有民族色彩的本土特质。所以川端康成有两种特质,一种 是现代主义特质,另一种是他具备了日本的民族色彩。我们不要将很多事情做二 分法;很多我们认为矛盾的东西其实它们并存。川端康成既是民族作家,同时也 是世界性的作家。   李笙:在马来西亚却极可能造成一种冲突...   林耀德:我觉得是言词上的冲突,不是实践上的冲突。我不明白为甚么大家 不好好去实践。其实实践会比嘴巴讲的来得重要,因为你认为可以反映现实,可 是你有没有写出反映现实的作品来?我觉得这非常需要考证。同样的,你认为你 既要反映地方特色,又要表现出世界性,我们是不是看到具体的创作?我们应该 用创作上的实践来代替言词上的无谓争议,所以写出作品来会比去跟别人争辩我 是哪一个派是更重要的。我觉得马华的问题很多在这里,就是他们争辩多写得少 ;台湾也一样,理论家可以辩证得非常厉害,可以是实际上拿不出作品。   李笙:不过,有一个必须考虑的现实是,譬如一个马华作家他走科幻的路线 ,这当然与大马社会现实风马牛不相及,因此往往无法获得肯定... 实践比争辩更重要   林耀德:其实不需要限缩在老作家的言词里,除非你将老作家都活埋了,不 然怎么可能让他们不说话?老作家的话不一定是错的。我的意思是说你不要太在 意老作家反对,因为永远困在这一点上就不要谈一切,不要写了,就完全按老作 家的说法去做了。我觉得老作家完全有可敬的地方,他们有他们的苦衷、有他们 的历史,他们背后有很多值得我们尊敬的东西。我的意思是说,不要太计较老作 家说你写得不好、写得太怪、你写得不符合马来西亚风格。你应该积极去开创自 己,不要太在意上一代的压力,这种压力是一定存在的,因为老作家自己年轻时 也受到同样压力。如何去克服完全凭我们的努力。   李笙:这种心态极可能是维护他们既有的权力结构。   林耀德:我想这全世界都是一样的,一定存在这个问题。   另外,譬如科幻小说它也要反映现实。其实我们发现许多科幻小说,因为它 不方便用更直接明白的方式去写出那个具体的人事时地物,所以才选择用虚构的 方式来写。   李笙:对!不过仍得视个别作家的文学观而定;有的作家看法是非常皮相的 ,他只注意到表面的时空摹写...   林耀德:基本上我们有个想法,你可以坚持你要写甚么,但是你不能反对别 人不依照你的方式写。我觉得这个观念大家应该建立起来,这是很简单的观念。 至于老少作家之间的斗争那是必然的,世代与世代之间的磨擦和斗争是无法避免 的,不过我觉得至少要维持表面上的和谐。   李笙:在我国,大型文学团体几乎由前辈作家所牢控,因此他们的主张就成 为一个深具影响力的魔咒;在逐渐僵化的文学观笼罩下,一些新世代作家,他们 提出有异于写实主义的文学观,往往被视为异端,而受到诸多桎梏。在这个权力 氛围下,年轻一代不能不产生一种危机意识。   林耀德:我觉得新一代的马华作家,并不见得要以马华的范畴为思考,因为 整个华文世界都是投稿的范畴、都是发展的范畴;也就是说,出版、发表、创作 等都可以台湾、大陆、香港及其他地区为参加领域。我觉得整个华文界域是非常 大的,它不只有马华,或只有砂罗越这么小而已。第一点就是,他自己有没有一 种国际观;譬如说,也许你的作品在砂罗越不被采用,在新加坡可能被采用、在 中国大陆被采用,所以它的范围非常广大。有时候你可以从本土开始,有时候可 以从外围开始,方向很多。第二点,我们要知道,老一代的作家一定有他们的坚 持,他们可能奋斗20年、30年,他们有很多成见、很多自己的想法;就像我 们的父母一样,他们总会有许多观念是很坚持的。我们不要认为他们是错的,因 为他们有他们那个时代的属性。至于我们属于这个时代的人,我们有一个办法就 是一方面我们去尊重他们,一方面我们发展自己的东西;在台湾也是如此。我们 自己开拓、自己办刊物、自己到外面投稿,路太多,所以不必太在意老一代跟新 一代之间的差异。   李笙:一个诗人/作家最感困扰的是,无法摆脱自己的阴影、一再重覆自己 既有的成就;尤其是自己建立起来的「典范」;即使大师级如余光中也不可避免 。这是否可视为一个文学家创作力的衰竭现象?可是在你的大量创作中,我们却 看到一个似乎永远求新求变的旺盛生命力;就此,请你以个人的创作经验,来谈 谈一个文学家如何保持乃至于超越他的艺术生命。   林耀德:基本上,我觉得有几种方法,第一就是不断去改变文类的写作形式 。我自己可以做到,一方面使用各种文类,一方面就是轮流写。譬如写一段时候 诗就要拔脱出来,写一段小说,这样不会连续处在一种疲劳状态中。我觉得非常 重要的就是诗人/作家必须开拓自己的眼界。因为通常来说,写不下去的原因有 两种;一个是才情用完了,聪明才智创作意念的热情没有了。另外一种情况就是 ,你有那种才情、欲望,可是能够写的题材萎缩了。譬如吴晟写乡土诗,他,现 写不出来,因为所有题材都写完了;琦君写母亲、写童年,她也全部写完了;这 就是题材枯竭的现像。   另外一个就是你讲的「江郎才尽」。他虽然有丰富的阅历,可是他怎么写都 写不好。我想这是一个双向的,一个作家必须不断的阅读、不断去开拓眼界、去 见识这个世界、用生活去实践,增加自己成为一个创作力的源头,让自己不断燃 烧,所以我觉得一个作家不能停留在自己过去的框框里面,他应该去参考别人写 的东西。   李笙:对于台湾年轻一代作家,「后现代」已不再是陌生的课题;而且你也 身体力行,大力倡议后现代主义落实在文学创作中。可是,对于马来西亚来说, 后现代主义还是一个很新的名词。我们很想听听你的意见。   林耀德:我个人并不认为自己是一个所谓后现代作家。我当初是希望将一个 不同的、新的文学观念带进华文创作的圈子,所以并不表示我坚持后现代主义, 而我不喜欢现代主义。 新观念不是毒蛇猛兽   其实以今天来讲,我觉得应该是揉融不同流派、能够取其精华、用其精华的 一个时代。换言之,我们应该勇于尝试新的观念、新的风格、新的写法,去引进 它、实验它让它本土化。不管是砂罗越、是西马,还是在台湾、香港都应该落实 在它原本的民族语言里。各种西方的影响,应让它消化成自己民族的特质,所以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不必以流派自限,但是也不必害怕去谈观念、去谈新的思 考。我们不要说新的思考都是毒蛇猛兽,不要有这种「拒智」的态度,但也不要 说我们捉到一个符咒终生受它制约。我想这两种态度都是偏激,我捉到的就是好 的,或者说新的都是坏的。新的东西应该去了解它们,接受它们,或者去批判它 们,然后化为己用,然后化成一个新的世界。我觉得这个世纪末时刻,刚好是华 文圈子里,大家对于不论是小说、诗、散文也好,都应该走到一个除旧布新、重 新回顾过去、前瞻未来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宜说,难的就是好的,应该做 一个宏观的理解,然后重新出发,走向新的世纪。我想不必做一种特别的「坚持 」。   李笙:台湾许多评论家都将你列入后现代主义作家群中。   林耀德:评论家是另外一回事。站在一个创作者的立场,其实可以突破评论 家的想法,但我也不反对我有后现代的特色。但我不认为只有这才是好的,我可 以写这样的诗,你也可以写那样的诗,大家可以各行其事,但是应互相了解、互 相欣赏、互相批评也互相尊重,这应该是并存的,它不矛盾;也就是说尊重不同 流派及批评不同流派是可以并行的;这之间会产生辩证关系。辩证关系就会有正 反面的发展。譬如现代主义和写实主义会互相影响,现代主义者影响了写实主义 者,所以很多写实主义者也会受到许多现代主义技巧的影响。许多现代主义者也 包含了社会关怀,这两者绝不冲突。同样的,后现代主义是现代主义的批判,可 是,它也是现代主义的继承者,这两者既有互相矛盾批判、也有互相吸收融合的 地方,所以我们应该考虑到它的建设面和破坏面。   李笙:「后现代主义」在台湾的出现,论者常与台湾的先进工业社会挂钩。 但是在马来西亚,我们似乎缺乏这种社会环境,砂罗越基本上更是一个农业社会 ,但吊诡的是,我国后现代主义的文学风潮已开始在少数人之中兴起。但另一方 面却被论者讥为昧于时势的「伪作」、是无病呻吟。   林耀德:在1985年、86年的时候,我大概谈了一些后现代的观念,而 当时叶维廉先生从美国到台湾来,我就跟他有过一次讨论。那时候叶维廉就说台 湾当时还没有这个环境,搞后现代是胡搞的,大意是这样。现在是1994年了 ,其实到了1990年,叶维廉说过这样的话五年之内,后现代成为台湾最通俗 的一个名称。而事实上,它的影响也完全进入台湾社会每一个角落,这个脚步是 非常快的,所以我们不必担心它甚么时候来或甚么时候不来。我们必须先了解, 这样一个新的艺术手法,或新的思考方式,会不会有帮助我们开拓眼界,这是最 重要的,而不是考虑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社会现实,因为它会马上到来的。   像叶维廉刚刚说我们没有这个环境,可是这个环境马上到了。我觉得我们不 需要用一种比较高的姿态去看待它。我们这个地方是后工业社会,你们是前工业 社会,所以你们不应该做那样的东西,没有这种道理。因为艺术是人为性的东西 ,思想成为精神性的东西,它是超越物质的可以提前到达。60年代,罗门写都 市诗,当时余光中就批判说,你们写甚么都市诗,台湾没有这个环境。可是后来 我们发现整个台湾都市化以后,罗门的都市诗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文学的前瞻性 可能会超越时代,它不见得是配合时代的,或被时代奴役。有的时候,作家不只 像镜子,作家应该是一盏灯,他要照亮别人,照亮前面的路。 后现代主义不是社会附庸   李笙:在马来西亚,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会否是艺术影响艺术的直接关系?   林耀德:当然有可能。因为所有的文学运动、艺术运动都可能互相连系、互 相影响塑造出来。   李笙:那也就是说,在大马后现代主义的出现,并不一定需要后工业社会做 为「媒触」?   林耀德:当然。许多艺术流派的本身,譬如后现代也包括一种哲学成份、包 括思想部份,不只是一个社会的附庸,或一个社会的直接反映而已,我想这应区 分开来。   李笙:可否谈谈你本身文学评论的发展。在「一九四九以后」这本评论集中 ,仍可看到「新批评」的余绪,可是到「重组的星空」就有了明显的改变,后者 似乎结合了「现象学」、「解构学」等等的批评策略。这个改变,涉及一个批评 家文学观的修正和成熟。   林耀德:其实我现在的文学批评,基本上慢慢趋向于所谓「新历史主义」批 评。我的批评方法一直在变,变化的原因是因为我一直在学习;我用批评的方法 去批评别人的作品,其实我自己在学习、我自己在思考。换句话说,我比较像艾 略特那样的批评家,虽然我批评别人的作品,可是那也是为自己写的;也就是说 ,我在学习、观摩别人、了解别人的写作,一方面训练自己的思考,所以我批评 方法慢慢在修改。而且我还年轻,还没有定型。我觉得定型是很可怕的,所以我 现在慢慢发展出或已经选择尝试撇开后现代的观念,我走新历史主义的路线。这 种发展基本上也代表了我的思考发展轨迹。   李笙:请你谈谈台湾当代文学评论的发展。   林耀德:现在台湾的文学批评方法基本上一个就是「解构主义」,一个是「 新历史主义」,一个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和解构主义合在一起。还有一 个就是新马的文学批评,大致上是这几个。   李笙:它们之间发生冲突吗?   林耀德:不会。他们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因为批评是非常理性的。它不像作 家那样,大家不高兴可以吵起架来。批评家也许比较坚持自己的观念,但基本上 还是互相很理性的讨论。   李笙:批评家本身会否有批评上的差距?   林耀德:会有很大的差距,但互相了解差距的存在。   李笙:像萧萧的那种评论... 文学死亡论系批评术语   林耀德:那根本就不是文学批评了。基本上,我们都将他划开在学术之外的 东西。不会是严肃的批评,当成一个通俗的阅读指南而已,启蒙式的、不懂现代 诗的人看看他的东西。严肃批评一定要有一种思想的根柢、要有具体的方法论, 他比较缺乏这些。   李笙:在70年代,萧萧的批评却受到相当程度的影响。   林耀德:总的来说,他现在比较走向教小朋友读诗、写诗的路向。   李笙:那么余光中呢?   林耀德:余光中本来就不是批评家,他不是以批评为主,他以创作为主。他 的批评很少,而且没有一个体系。他的评论也在发展之中,他也常常变化,他比 较像一个随感式的批评,没有一个具体的文学观念存在。   李笙:郑明[女利]就比较有体系。   林耀德:对。   李笙:对于殴美现代作家已开始提出「文学死亡论」的说法;在台湾有些文 学家也随声附和,这会不会是一种文学创作的「噱头」?就你以一个台湾作家的 立场、经验来说,是否有深切的感受。   林耀德:基本上不能以字义来解释,譬如甚么「诗人之死」、「文学家死亡 」、「文学死亡」,它们真正的意思并不是说文学不用写了,或者作家都死光了 。这个说来话长。严格来讲,文学是不会死亡或作家是不会死亡的,我想这回答 是最直接了当,因为「文学之死」或「作家之死」,它的意义并不是文学走到了 末途,也不是作家不用写了。它其实是某种批评术语,他们指的是作家之间互相 影响的关系,这我就不谈了。主要的是,我们不要中了名词本身「望文生义」的 陷阱。   李笙:那么说来,你完全没有这种「文学死亡」的危机意识。   林耀德:是的。文学永远不会有危机的。   李笙:「世界前卫艺术都是反抒情」的,你是否深刻意识到这一特质,所以 刻意在创作中显示出一种冷漠中性的格调。但我想知道的是这种充满世纪末风情 的艺术,最终会走向哪里去?   林耀德:大致上,我觉得20世纪的文学方向不是走抒情路线的。因为抒情 文跟田园模式、跟农业性比较接近,现代工业或后工业社会文人,抒情文较没有 时代性,虽然它不是没有需要存在。抒情的东西较不能掌握这个时代的特色。   至于我作品中的冷漠中性格调,我想这是个人风格的问题。你可以将世纪末 写得非常狂乐、非常兴奋,也可以写得非常忧郁。我们不能把个人的特质去要求 每个人遵守,也就是说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质,就像每个人有各自的性格和身裁 。这样才会有趣,文学才会好玩。如果文学都穿制服,那就不要玩了。文学一定 要各具特色,在花园里有各种不同样的花,而且都开得很好,这才是最重要的。   李笙:这种艺术风格最终会走向哪里?   林耀德:这个问题是不需担心的,因为它会走到哪个方向全靠你我如何写出 来。你不要去预设未来的事情,因为未来全操在我们手中;我们会看到别人写出 甚么东西,也会看到自己写出甚么东西来,所以未来应该是实践的,未来包含在 实践之中,而不是空口高谈。   稿于 21.8.1994 注:林耀德于1994年访问美里,本文系笔者访问林氏的谈话。原文刊于19 94年《诗华日报》。

来自压抑的爆发力 ──评李笙〈有人到我的脑袋里隐居〉

0

一九六九年出生于砂劳越的年轻诗人李笙,着有诗集《人类游戏模拟》(1993),
但本文要讨论的是他发表在一九九七年的〈有人到我的脑袋里隐居〉(注1)。这
一首长达八十六行的长诗,内容涉及表面的自我(ego)与潜藏的超我(superego)
之间的关系。作者的处理,基本上颇合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详第三节简述)。不
过,更难得的还在于:深藏的潜意识,原难以诗歌表达,而诗人不止迭用意象,亦
且叙事铺陈,写来悬疑、气势兼具;这是诗歌特别之处。

诗分六节,大略而言,前三节着重描写「那人」(即「超我」),第四节写「我」
(即「自我」),第五、六节叙述二者共同面对的景况,以及最后相互确认的过
程。我们的论析,就先从「超我」与「自我」开始,再评析「自我」与「超我」相
遇部分所产生的问题,适时引入弗氏理论,以获致较完满的解释。

1

诗中描绘「那人」,集中在两个时间轴上呈显,一是「昔」,一是「今」;「昔」
简略而「今」详细,「昔」间接而「今」直接。

「昔」的书写目的是说明「那人」历经忧患。因此,他非常「习惯黑暗」,「与世
隔绝而心事重重」;也自然拥有「饱经忧患的背影」、「瘦削而充满忧惧的侧影」
等特徵。然而他所经历的忧患是甚么呢?在前三节中,只有间接说明:「彷佛行军
经年自远方归来」,「彷佛躲着一埸历时经年的追杀行动」。「行军」、「追杀」
是忧患的隐喻。这些经历的实况,在第五节透过「那人」的提示才水落石出。

「今」的部分详细许多,重点在直接叙述他的精神修炼。这在诗的起始三行即有提
示:「那人到我的脑袋里隐居/带着疲惫而温和的狗/和漶漫汗渍的经典语录」。
「经典语录」所指,不外是人立身处世的依据,此下一连串对其行为的叙述,严格
而言,实指他正在实践经典的内容。因此,「好事的雨过境」,他「打造漂水的方
舟和十字架」;「黄昏前例必默祷」,「在没有险恶哨壁/和黑色水域的沙滩练习
微笑/缴精神作业,以满足的眼神」;乃至于「他拿出刮胡刀和粗糙的食物」,也
寓含精神修炼的意义──刮胡刀「修改面容」,其实是希望精神上的脱胎换骨;粗
糙的食物则有精神回归自然之意。

至于诗中的「我」,则暴露在城市生活的最前线,直接遭受现实炮火最残酷的轰
击。因此,第四节藉着「我」的回忆:「拐进熟悉的记忆的高速公路」,全面铺叙
他所经历的宗教崩溃、童话虚无、梦想失落,乃至社会不安、战争不断的酷境;这
一切导致其灵魂渐渐稀释,彷如「罹患经年的风湿痛」。

2

「那人」与「我」的接触,在前四节中只寥寥数
句,只是说明「那人」到我的脑袋隐居,在「我
记忆的海滨搭建茅舍」,视而不见地侵占「我」
的私密领域。此外,「那人」都只是打量、窥视
「我」,没有正面和「我」接触。

至到「我」经历了残酷现实,第五节时「那人」
说「那些遭遇,我好像经历过」,这是两人正面
接触的开始,亦是相互确认的关键。如此一来,
前三节未详明的「那人」的「昔」日经历,在第
四节作了交待。可是,问题却来了,若如诗末所
说二者原是同一人的不同面向,则两人经历的相
似,在彼此确认时,似乎缺乏引发震撼的可能。
因超我与自我在书写策略上虽可二分,却无法否
定彼此经历、记忆相同的事实,因此「那人」
(超我)的经历自当也是「我」(自我)的经
历。在时间上,「那人」的隐居,显示「我」已
经历过第四节的情况,否则「那人」不会隐居,
而「我」自然亦知晓「那人」隐居的缘由。「
我」既对这一切的记忆充满自觉:记忆的高速公
路是他熟悉的,灵魂稀释乃城市生活的风湿痛,
亦为其明确体认;然则,为何在确认「那人」
时,可以产生如此震撼?如果不能合理解释,则
诗末的惊震,不止力量大为减弱(因据诗中所建
构的事实,「我」应知「那人」是谁),甚至是
不合理的(既是已知,则无惊震之理)。而这
些,势必严重影响读者的阅读感受,进而给予较
负面的评价。

换言之,现在的问题是:依诗中所述,经历相同
既是使双方接触、发现彼此的契机,但同时引发
上述的碍难。对此,若往坏的方向解释最简单,
即震撼无从说起。往好的方向,震撼之所以可
能,可援引弗氏的心理学解释。



3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本
我」(id, 又译「原我」)、「自我」(ego)及
「超我」(superego)。本我纯是生物性本能,以
性及攻击为驱力;它是非社会性、非道德的,遵
循释放本能的「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
自我是本我的一部分,但与外在世界邻接,是面
对现实、合乎逻辑的我,遵循「现实原则」
(reality principle),以谋求个人在现实上的满足。
超我代表已经内化的社会价值与道德,主要是来
自父母、师长的教导。因此超我包括了良心
(conscience)与理想自我(ego-ideal)。

由于人类的社会性,不能无限制的释放本我能
量,所以,自我因应外界规范而压抑本我,使本
我的快乐原则屈于符合实际利益的现实原则。这
种压抑(repression),通常在超我支配下进行。
换言之,自我的压抑,通常是由超我发动,透过
自我去压制本我。

除了由超我所引发的压抑外,另一类常见的压
抑,即是对创伤记忆的压抑或刻意遗忘。

概言之,压抑的基本作用有二,一是从意识中强
制驱出痛苦或可耻的经验;二是预防不能见容于
人的欲望或冲动达于意识。就第一点言,它指社
会道德规范下的压抑,亦指对创伤记忆的压抑,
两者可以等同,亦不必然等同。例如,一个士兵
不能回忆从战场脱逃的经验是第一类压抑,因依
社会道德的规范,这是可耻的;若对士兵个人言
是创伤记忆,则它也是痛苦的,必须刻意遗忘。
不过,对一个目睹亲子被虐杀的母亲而言,则可
能因为创痛之钜,而遗忘那段记忆。这就和社会
道德等无关。至于第二点则纯指对本我的压抑,
孩子受父母的性吸引而压抑之,即属此类。但无
论如何,自我的压抑作用,目的都是保护自我,
避开不符合个人评价的感受或冲动。这种保护的
实际作用,就是消解或降低自我的紧张或焦虑。
然而,自我对此是否都有自觉呢?弗氏认为,压
抑一般都是无意识地发挥作用。可是却可以间接
或伪装的方式,进入意识。就一般情况言,它外
显为梦、奇癖、失言等,严重者则引发精神疾
病。

就超我的道德要求这部分而言,它通常外显为
「罪疚感」,它往往是加重精神病患症状程度的
主因之一。忧郁症、强迫性神经症患者的自我,
可察觉到它;但在歇斯底里症患者和某种歇斯底
里状态下,罪疚感却无法被自我感知。不过,即
使能感知罪疚感,患者却不一定确知是超我的要
求使然。而事实上,外显的精神症状固然严重,
可是若实际面对超我的事实,它所带来的冲击,
可能是患者身心所无法承受的。简言之,若情况
严重者(不管是出自超我要求,或创伤记忆所导
致)的压抑完全失效时,患者可能被进入意识的
事实或记忆所击倒。

简述至此,弗氏对此诗的解析有两点可资借鉴,
一是对超我的要求和记忆创伤的压抑,自我无法
感知;而在超我要求部分,令自我外显出「罪疚
感」(诗中「我」即有此心态);二是实际面对
超我的要求与过去的记忆创伤,对当事者都是莫
大的冲击(注2)。



4


若依此看,产生震撼的原因有二,一是创痛的记
忆再无法压抑;二是两个发现使然,首先是发现
「那人」即是「我」的真心善念(即「超我」:
社会价值与道德的化身);其次是发现此真心善
念随理想世界的陷落而失守。

就第一个原因而言,「那人」虽对世界保有信
念,生活中的「我」仍陷足于现实的酷烈,无法
脱身。而当理想世界完全陷落:第五、六节中,
落日被海击碎,天空被风暴完全围堵──「日」
、「天空」是理想世界的象徵──危机迫近,刻
意遗忘的创伤记忆终被唤醒,翻腾而起,倾巢而
出。此时此刻现实的惨烈和潜藏记忆的丑恶,对
「我」自然形成双倍冲击,令人震撼不已。这是
发现记忆创伤的过程。

第二个原因中的第一个发现,是「我」发现了
「那人」。「那人」即「我」在潜意识里对这个
世界残余的、坚持的真心善念,故所发现者实为
「真心善念」。在抗拒现实的同时,「我」的真
心善念一直遭受剥夺、挫伤,纯真、梦想不断消
失。「那人」之所以「不断被我蹂躏」,其故在
此。至于「那人」「溃疡的影子」、「荒漠额
头」等,实因真心已所剩无几。但总之,仍是存
在的。这个发现使「我」震撼之因,是「我」之
前并未意识到「我」仍有此真心善念,此即诗中
说「从未谋面」之意。这是发现超我──个人的
良心和理想自我。

第二个发现是,当整个理想世界沦陷,「我」无
力回天之际,也同时发现真心善念亦无法保持,
以致于「彼此惊惶四顾」,至此「我」对现实,
内外皆束手无策,惟有沉沦一途。这是暗指理想
世界沉沦的同时,不止客观世界,主观心灵的真
善亦因之失守,相继往罪恶的渊薮失速坠落。而
把小我的彼此确认与理想世界崩溃的景况键结,
使整体的悲剧感在同一霎那喷薄而出,在艺术上
亦发挥了最大的审美效果。

依此解释,不止规避可能的诟病,更丰富了整首
诗的意蕴,也应符合作者如此处理的预期。当
然,这样的论析,不是说写诗必须符合客观事
实,譬如心理学研究成果之类,只是作者有意表
现「最大的压抑,才有最大的爆发力」的公式,
弗氏之说正好提供一个最有力的依据而已。



5


严格而言,本诗最大的悲哀,不在于不能撑持理
想世界──因这原非一人之力所能──而是作为
一个人却无法在世界持续腐坏中,坚持一点心头
的灵光。重点虽在个人,但不可否认的,作者把
个人心理与理想世界键结的写法,发挥以叙事细
腻处理心理问题的方式,却使诗歌充满了奔腾的
气势,而恰如其分的把悲壮感提到十分;这是诗
歌的优点所在。而前三节的叙事与意象结合尤
佳;缀点悬疑,亦恰到好处;节奏舒缓,更见娓
娓道来之致,览之悦人心目。这是令人提笔赏析
的主因。

不过,第四、五节则明显较为逊色,其因大略有
二,一是有关现实的意象及意义,较无新意,而
第四节一古脑儿把所有现实的丑恶翻上台面,又
颇有堆砌之嫌。每一个现实的横剖面,都只具备
诗句表面的意思,无法同时与「我」的心境结
合,反观描绘「那人」,则较能做到这点。二是
意象重复的问题。第五节的童话坍塌、方舟沉没
、圣经失踪,以及少女堕胎等意象,虽在程度上
比第四节严重,但所用意象,其实亦可说是第四
节童话虚无、宗教崩溃、社会失序的简略重复。
而为了表示情况比第四节严重,又重复之前的意
象,易造成繁冗的结果。这就不止是意象方面的
问题,而是涉及篇章结构的层面了;这是较大的
问题。至如第五节「他拿出温和的食物和狗」,
只是作者一时不察,无须细论。

当然,以作者才力,应该能够使意象与篇章结构
更完美的结合。论者在此表达一点要求,只是为
弥补欣赏之余的小小憾惜而已。

注:


(1)此诗收录在陈大为、锺怡雯主编,《马华
文学读本I:赤道形声》(台北:万卷楼,
2000),页155-157。本文有关此诗之引文出处皆
同,不一一注明。

(2)参考弗洛伊德着,杨韶刚、高申春等译
《超越快乐原则》(台北:米娜贝尔,2000)第
三部分〈自我与本我〉,页191-262。

〔美〕J.P查普林、T.S克拉威克着
,林方译《心理学的体系和理论》下册(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9第二次印刷),页252-257。

〔美〕艾金森、西尔格德等着,郑伯熏、洪光远
、张东峰等译《心理学》(台北:桂冠,1991修
订三刷),页645-648。

又:压抑与焦虑的关系
,弗氏原以为焦虑由压抑引起,不过在后期著作
中,他修正为焦虑才引起压抑。焦虑的出现有双
重的起源,一是创伤性因素的直接后果,一是预
示创伤性因素重现的讯号。《精神分析新论》
(台北:米娜贝尔,2000),汪凤炎、郭本禹等
译,页129、132。





附:有人到我的脑袋里隐居
◎李笙


那人到我的脑袋里隐居
带着疲惫而温和的狗
和漶漫汗渍的经典语录
彷佛行军经年自远方归来
寻找歇脚的村落
黄昏急急坠落
黑暗,由于习惯黑暗的缘故罢
他并不亮灯
在我记忆的海滨搭建茅舍
藉着微弱月色
一边诵读冗长句子
一边视而不见
我被侵占的私密领域


好事的雨过境
他用手电筒扫射
修补龟裂的四壁
打造漂水的方舟和十字架
好事的风过境
他用瘦削而充满忧惧的侧影
搬动枝枝起火取暖
用越过疆场的脚踩我梦境的渡口
脑浆溅起晕旋的浊浪
“请别碰触我渐渐稀释的灵魂”
我讪讪提醒他:
“那是城市生活中
我罹患经年的风湿痛”
他总是视而不见
用饱经忧患的背影对着我




那人在黑暗里隐居
与世隔绝而心事重重
彷佛躲着一场历时经年的追杀行动
黄昏前例必默祷
喃喃的语音穿透天空
在没有险恶峭壁
和黑色水域的沙滩练习微笑
缴精神作业,以满足的眼神
僧侣们依次经过,并传扬福音
在狗坐卧过的温暖沙坑
他拿出刮胡刀和粗糙的食物
一边修改面容
一边小心翼翼打量我的作息


悄悄涉足阴翳的广场
我拐进熟悉的记忆的高速公路
福音队伍歪斜的足迹
仍留在弥撒草草结束后的教堂内
童话的升降机,将我架升
直到这城市最虚无的高度
我听到有人大合唱,练习清新的挽歌
梦最拥挤的商店门口
贩卖着心灵贫血的宗教杂志
海报叫嚣一千种风姿
报纸追逐战争的最新消息
连续剧正上演着
新闻刚刚播报过的警匪巷战
而隐匿大厦角落
我亲密的敌人
正窥视我患风湿的背脊


“那些遭遇,我好像经历过……”
他拿出温和的食物和狗
让我餍足日愈扩大的伤口
“多么像丰收的恶梦啊”
风暴适时行过水溪
我们无辜的瞳孔注视着
海水翻涌击碎黄昏的落日
童话的渡头
迅即坍塌,飘离记忆的海面
方舟沉没
像堕胎少女被血红淹没消失在河里
婴儿啼哭召唤
失落的子宫
狗叨走了圣经并且失踪


暴风雨围堵整个天空之后
我们虚弱地坐下来
拉紧窗廉,走进黑暗攻占的
心口的地下室,打开
那盏奄奄一息的落日余晖
他终于背转身来面向我
发现彼此的惊惶四顾
发现我们相类似的溃疡的影子
饱经忧患的荒漠额头
烛影飘移,墙上贴满诡异的符咒
发现他就是我失散多年
从未谋面且无辜的
孪生兄弟
在拥有共同噩梦的床褥上,不断
不断被我蹂躏

              星洲日报/文艺春秋.评论:龙川.2001/05/27

在一次未来航行中迷途我抵达一个血红的星球

  • 李笙

在充满欲望的烟雾中小心我拨开还炙热的头颅,磷火迅速舞动我骇然奔跌出陷蹋的涡型建筑灵魂伤痛加剧………血红的流体迟滞地倒流向肿硕的太阳【这就是诗人预言中宇宙未日的形象吗? 我迷惑凝视一条文明科技后人工培殖的变种蚕噬蚀着粗黑的地平线并且诡异地膨胀--轰然的断裂声开始传来天空开始溃烂伤口中纷纷落下酷冷的粉屑………我快步走避向那座唯一未遭劫难的核弹发射站【我们遗落的爱终于回来………】一名垂死的老者轻呼他暴露在天空下的躯体迅速溶化………【迟了! 】我回首仿佛禅坐的姿劫2中停留【我们拥有的数千年文化多么像一只反噬的兽吞没了个性和良知……】我颔首,缓缓望向窗外,血红的流体迟滞地倒流向肿硕的太阳他拔起最后一枚电键她心引力骤然消失所有的事物都飞散开来盘旋升起花朵、飞鸟、流泉、山海………我陡然震动,【啊!这不是传说中人类栖止的---】【原本温和蔚蓝的地球。 他说。

马戏团

李笙

落幕以後天空洒下银色的雨水
掉队的狮子疲惫地流下
眼泪在被大象拖垮的帐蓬寻找
不可思议的火圈和刑具 
这是第十三月花朵纷纷萎落的花园
时间从钟面逃走
熔化的摆锤沿梯阶滴落无人的
黑色足印匆匆撤离遗下杂乱的线索
失眠的花豹迟缓地缓地走过
爱情曾经生灭的深沉睡梦

我将为濡湿的花瓣打扫
爱情遗弃的雪白头皮屑
并播放安眠曲为冷寂的篝火诵经
这是第十三月花朵纷纷萎落的花园
松弛的钢索沉重地悬垂 
像假寐的驴子执拗地在地上打鼾
当走索人不再坚持他的生活哲学梦的颜色
我将为忧伤的断柱刻上墓志铭
失眠的花豹迟缓迟缓地走过
为解散队伍的马戏团流泪

但我们终将束手无策当天空持续洒下
雪片童话领回他走失的七匹白马   
鼓噪的观众收起掌声和祈祷
坚实的钢架荡回空寂无人的起点
这是第十三月花朵纷纷萎落的花园
我们排成哀伤的队伍:鞠躬、谢幕、离开
依依不舍然而腐朽的帐蓬走入
潮湿且等待已久的永恒风景  
失眠的花豹迟缓迟缓地走过
为森冷的舞池欢唱安魂曲,吟诵诗篇

12.10.2000

其实生活并不是这麽一回事

  • 李笙
 
其实,生活就是这麽一回事 
吾爱,当我们顶着头颅,跋涉 
充满无尽游戏的城市 
那里曾经有人死亡、诞生 
以及舞会,难以忍受的恶臭 
不着痕迹地传染开来 
一朵乌黑的云陪着我们 
渡过雨天,与炙热的晴天 
泛着体味的形形色色人群 
面对无法挣脱的天空,自觉 
空白,充塞日益膨胀的胸臆 
怀抱着对生命的些微歉意 
一如影子,紧紧跟随步伐前行 
静静地,领受过多的不能思想... 

其实,生活真的就是这麽一回事 
吾爱,当我们心有所爱 
共同行经世纪末的街头 
像城里几万人一般,每天 
准时上班、下班、忙碌 
有着小小的愿 和爱欲 
和左右我们的情意结 
疲倦时,和着喜悦或者颓丧躺下来 
在床与灵魂构成的直角中 
偶尔思索、幻想 
培养顽强的意志 
当生活的风暴已然成形 
渐渐迫近额际 
挺着阳具向太阳射精 
静静地,领受窒息的快感... 

其实,生活也必须是这麽一回事 
当我们就业结婚生子,吾爱 
剩馀的下半生,除了孤独 
我们拥有全部的庸俗 
容易妥协、失眠烦燥 
频频写诗救赎 
乾燥的心灵 
怀着不可自拔的哀伤 
假想着生命丰盈无缺然而 
暴风雨早已来临,撤走 
留下满地头皮屑、精液 
隔夜吃剩的青春 
积水以致臃肿的大脑 
静静地,领受完美而惨酷的真理... 

我们疏於防范的灵魂,吾爱 
也都静静地 
领受这一生吗? 

                                           14.03.1995 

有人到我的脑袋里隐居

  • 李笙
 
那人到我的脑袋里隐居 
带着疲惫而温和的狗 
和 漫汗渍的经典语录 
彷佛行军经年自远方归来 
寻找歇脚的村落 
黄昏急急坠落 
黑暗,由於习惯黑暗的缘故罢 
他并不亮灯 
在我记忆的海浜搭建茅舍 
藉着微弱月色 
一边诵读冗长句子 
一边视而不见 
我被侵占的私密领域 

好事的雨过境 
他用手电筒扫射 
修补龟裂的四壁 
打造漂水的方舟和十字架 
好事的风过境 
他用瘦削而充满 惧的侧影 
搬动枯枝起火取暖 
用越过强场的脚踩我梦境的渡囗 
脑浆溅起晕旋的浊浪 
「请别碰触我渐渐稀释的灵魂」 
我讪讪提醒他: 
「那是城市生活中 
我罹患的风湿痛」 
他总是视而不见 
用饱经 患的背影对着我 

那人在黑暗里隐居 
与世隔绝而心事重重 
彷佛躲着一场历时经年的追杀行动 
黄昏前例必默祷 
喃喃的语音穿透天空 
在没有险恶峭壁 
和黑色水域的沙滩练习微笑 
缴精神作业,以满足的眼神 
僧侣们依次经过,并传扬福音 
在狗坐卧过的温暖沙坑 
他拿出刮胡刀和粗糙的食物 
一边修改面容 
一边小心翼翼打量我的作息 

悄悄涉足阴翳的广场 
我拐进熟悉的记忆的高速公路 
福音队伍歪斜的足迹 
仍留在弥撒草草结束後的教堂内 
童话的升降机,将我架升 
至到这城市最虚无的高度 
我听到有人大合唱,练习清新的挽歌 
梦最拥挤的商店门囗 
贩卖着心灵贫血的宗教杂志 
海报叫嚣一千种风姿 
报纸追逐战争的最新消息 
连续剧正上演着 
新闻刚刚播报过的警匪巷战 
而隐匿大厦角落 
我亲密的敌人 
正窥视我患风湿的背脊 

「那些遭遇,我好像经历过...」 
他拿出温和的食物和狗 
让我餍足日愈扩大的伤囗 
「多麽像丰收的恶梦 」 
风暴适时行过水溪 
我们无辜的瞳孔注视着 
海水翻涌击碎黄昏的落日 
童话的渡头 
迅即坍塌,飘离记忆的海面 
方舟沉没 
像堕胎少女被血红淹没消失在河里 
婴儿啼哭召唤 
失落的子宫 
狗叨走了圣经并且失踪 

暴风雨围堵整个天空之後 
我们虚弱地坐下来 
拉紧窗帘,走进黑暗攻占的 
心囗的地下室,打开 
那盏奄奄一息的落日馀辉 
他终於背转身来面向我 
发现彼此的惊惶四顾 
发现我们相类似的溃疡的影子 
饱经 患的荒漠额头 
烛影飘移,墙上贴满诡异的符咒 
发现他就是我失散多年 
从未谋面且无辜的 
孪生兄弟 
在拥有共同噩梦的床褥上,不断 
不断被我蹂躏 
 
 

                                      29.6.1997 

父亲

  • 李笙
 
醒来时发觉尴尬的事 
莫过於进错房间睡错了床 
阳光狠狠地曝晒在 
些微不安的屁股上 
但没有人对这一切表示质疑 
这就是了!记忆在清醒後 
一步步试探着爬过来 
粗糙地喊了一声 
“父亲”。如此无聊而确切的称呼 
像一个警句又像杜撰的恐龙 

他翻一个身扒在 
我陈旧不堪的躯壳上 
用自己发明的深僻语言说话:爹达爹达达 
突兀地笑着 
发现我脸上秘密的洞穴 
草率杂乱未刮的胡子 
他喜欢胡子像玩具一样刺痒他的胡子 
用愉悦的眼睛掩饰诡计 
爹达爹达达,随时小便大便 
这些构成房里的混声合唱 
在陌生的语言陌生的动作边缘 
我变成马戏团里笨拙的熊或骡子 
随指挥不断转圆圈,站起坐下 
骄傲并且紧张,挫败而又 
亢奋。非常亢奋 

是的,19岁那年我怀着另一种亢奋 
躲在迷你戏院偷看 
黄色电影剧情 展之完美 
欲 、幻想、虚无 
夸张的交媾还是交媾 
从嘴唇到阴唇 
在陌生的肢体语言陌生的撕咬边缘 
腹下那隐匿的小兽 
悄悄地骚动起来 

如此庸俗而尴尬的剧情 
推演在生命的某年某月某日 
一切婚礼行进之完美 
拥吻、许诺和仪式 
套在灵魂上的戒子闪闪发亮 
......醒来发觉躺在双人床 
亢奋渐渐退潮 
幻想渐渐降温 
把被沿拉高缩起头颅打着 
微微鼾声学会睡觉。“丈夫” 
一个原本陌生的女人的另一半身躯 

“父亲”。匪夷所思的身份 
突然想自创一种深僻的语言,爹达爹达达 
表达令我迷惑而浅显的主题 
譬如渐渐稀释蒸发的灵魂 
譬如时间这阳光般轻薄的东西 
变得越来越短越不堪取暖,譬如小孩 
小孩有别於大人的是 
他们只懂得笑或者哭 
打呵欠喝奶打 放屁 
比较倾向於接受爱 
说比大人深奥的话,爹达爹达达 
没有太大的欲离、幻想 
或者 
彻底茫然 
 

                    31.5.1996 

历史

李笙

夜读历史,雨下在单薄的胸膛
静静走进时间残存的暗巷
躺在书页里的铅字、事件、人物、日期 
纷纷列队站立编定完成使命 
复以彻底的狂热掩饰惊栗
一如武侠小说的布局
令人振奋绝不出轨
忠奸分明,善恶可辨
预设的结果不容猜测。反思
伟大的功绩,上帝的意愿
时人膜拜后景仰等等
总赋予人们一种乡愁式的慰藉

夜读现实,雨下在千千万万屋脊
静静注视图文并茂的报纸
古晋独立广场人声吵杂
盛典彩排足以引发悲壮的情绪
一如30年前,那天丰饶的景观
然而人声吵杂,隐晦地
自历史累累堆叠的隙缝穿过
于是,有人扶正深度老花眼镜
在语意学的围墙上
敲凿挖掘隐含的吊诡意义
有人指正历史的偏差
记忆被刻意歪曲背后的动机
犹如一场游戏引发疑虑

犹如一场游戏引发疑虑
九一六还是八三一?
万字票迷脑袋摇晃似先知的圣者
数字配搭变化无穷,劳思费神
一如社会学家为平反支颐独憔悴
八三一还是九一六?
历史自文字中还魂归来:
砂罗越走在湿滑的十字路口
英殖反地、多元政党风起云涌
反帝反殖左倾,草木颤栗
山河痉挛,布满弹孔的尸身,疑惑的眼神
共产党虎视眈眈………
似明未明的地图上
等待为一个国家的诞生命名

大不列颠国旗如残阳坠落时
激昂呼声划破日月冲飞激雨………
多么遥远而虚无的幻觉啊
30年后,我只是一名小小的书生
年龄未及30,性格柔弱缺乏野心
除了握笔,读书 
躲在风雨吵打不到的昏□角落
摊开沉重书册紧压的双手
充满宿命的皱折
眼睛疲惫,读得懂历史却无法改动历史
分辨得出愤懑与恐惧
不公平与和平的欢愉
不食人肉而食言的政客
谎言,蹑足在堂皇的言之凿凿之间
走在砂罗越大街小巷
所有的小小的我啊
只希望拥有一个小小的梦想
拥有一片晴朗的天空
一则苹果般的爱情童话
反正历史只不过是一堆已死的残骸
虚构的故事、意识与幻觉
生活,生活不是悲壮的体验
凄厉的警车戒严的报纸
处处危机的情节只适合在
电影拨弄无聊的情绪
至于尊严,大街小巷所有的小小的我
上班打卡下班
偶尔开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
来一场不伤财政状况的小赌
怡情的晚餐
刚好容得下两人絮絮的话语
领薪时,感觉生活美满毫无缺憾

感觉多么遥远而虚无
因反覆挤压而臃肿的思维
如浸泡在水中蛆虫的腐尸
当合起沉甸甸的史籍
一切知识于是竞相倒戈
使我猝不及防的灵魂
迷失在伟大与诡狯的支点上
摇摇欲坠,失焦的瞳孔 
充满不可索解的夜色--如果
历史本身也可以合起
就没有史学家的存在
先于史学家而存在的只是
早已不存在死无对证的事件
而先于事件的
无非是先于语言的意念
那些意念,在窗外的急雨中消失溃散
则我苦心孤诣的叙述
亦不可避免地

   一九九三年八月二十日

政客

  • 李笙
 
他常常调整自己的思考方式
一如上帝,常常爬上这城市最高的顶楼
眼睛穿透所有水泥企图掩盖
但脆弱的钢筋架构
人们蒸腾散发的欲 
随着胃囊消化而蠕动发出巨大的声响
一只被废气袭击的蛇
扭动挣扎的躯体被救护人员抬走
庞大的汽车队蹦跳着
飞驰过心灵静默的巷道
「世界如此繁忙━━」,他想
盘踞在发光的都市丛林上端
他的头颅,因为长期转动
以致产生了偏头痛的感觉

他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考方式
当意识到勃起的时间缩短
上帝也会患上阳萎
需要休息,譬如躲进玩具店玩乐一个下午
偶尔刻意忘记曾答允过
一位晚间连续剧里锄强扶弱的警察
保护被野兽们恐吓的善良小孩
但大厦覆盖的阴影真的如此庞大
真理如此单薄如钞票
杂食性的人潮匆匆走过,交头接耳
欣喜或者痛苦,木讷或者妥协
「世界如此纷扰━━」,他想
坐在幻灭如梦的马桶上
挤出饱涨经年的渣滓
感觉通体舒畅精神萎顿

他下意识地调整自己的思考方式
重新回到上帝的位置,俯视
被他以超道德规格化了的城市
只是多了一个稍嫌发达的肚囊
微微松动的臼齿、退化的脑壳
但这一切并不影响他的工作效率
每个夜晚,当母亲们
哄骗所有爱吵闹的孩童睡着了
他指挥一群由国家机器哺育的清道夫
打扫广场方圆一千里内外
人们遗弃的卫生棉、一些发酵的呕吐秽物
以及持续勃起的器官
「时代黝暗而正义光明━━」,他想
坐在远离风暴和恶梦的上空
天堂的幻觉像云一样掠过

然而坐在比他稍高一点的
月亮像布满红丝的巨大眼球
正遥远、游移、逼近
瞪视他
偶尔闪过惊慌不定的眼神...


                                                    25.07.94

人类游戏模拟

  • 李笙
 
(1)独裁者的自白

「当一切回归於平静,阴霾
却环绕着我们的天空
挥之不去
如死亡的宿命栖着
我们胸囗上渐渐扩大的伤囗
使我们无法安枕
     无法让灵魂涉渡浅浅的梦谷

「继之以风吹
       雨打
       霜雪陡降
在还不及抽芽的稻田
在霎时就被冻结的牧场
在一片枯黄与惨白的大地
在我子民愤怒胀红的面靥
在无助而瘦削
       渐渐沉溺的手势...

「而在我们国土之外的国土
多少的稻田正等着我们去偿还
多少的牲畜...
多少的凌厉目光...
多少多少的手势,每晚 
梦魇一样地
紧紧酚着我们的脖子
当战争八年结束之後

「当八年战争结束之後,我们
除了过剩的来福
   过剩的坦克
   过剩的欲 
   过剩的尸体,除了
战争杀戮战争杀戮战争杀戮...
那是我们所有的技能

「和平,如此残酷寂寞的和平 
没有枪声
没有伟大壮烈的怒吼
没有期待中胜利的亢奋
卸下戎装和诅咒
却无法压下激荡澎湃的热血,我们
遗失了所有的信仰、尊严
遗失了自己

「恨!是的,我们茫然地痛恨
後冷战已沦陷的世界
痛恨和平与爱
痛恨地球回 予我们的生存方式
痛恨神只不再
       引领我们走向昔日灾难与火光
                           的原点
                             。」

     (2)独裁的行动

我亲爱的子民,亲爱的儿女们
为了阳光继续泽被大地
       继续作为我们民族的像徵
为了煌煌巨业
  (耻辱 ,国家一旦断送我手
    我如何对得起祖先的遗志)
为了叛变不公的世界
为了我们的後代
         或者更後代的後代
为了一切,我勇敢机智的战士
请将炮门瞄准血南方

南方,那是丰泽金黄的沃地
油源,掘之不尽的原油
汨汨地涌出地面
灌溉了辽阔的田地
灌溉了高矗的城市
灌溉了昏 的商贾灌溉了
大半个国土
颓废,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无知也是

南方,我们的铁蹄轻易越过
拔剑直闯东门
拔剑直闯西门
拔剑直闯南门
拔剑直闯北门
果然一个颓废的国度
不伤一兵一卒,果然我们
轻易地捣碎了他们
黄金筑起的宫殿,轻易地
将它画入我们的版图

果然这是神的意旨
我们越过了就不再回头
群情汹涌,不再回头
枪械威逼,不再回头
山河震荡,家亡,国,破,不再回头
身为祖国的战士
誓死责成祖国的霸业
我们越过了永不再回头

         (3)安理会的决议

公理
正义

               我们唯一标准的平衡秤
                 现在,居然倾斜起来
                     刻度的遽剧变化
                   摇响着和平的警钟
                   彷佛一个巴掌掴在
                     我们清脆的脸上
         二十世纪,强权与法理的年代
               我们,泱泱大国的我们
                     居然乾瞪着眼睛
         目睹一个还没有巴掌大的国度
                       一个乡野狂夫
             一扬手就涂改了世界舆图
             一跺脚就惊吓了指数版上      
                                箧箧  的数字      
     一个喷嚏,呵,半个地球都跟着伤风
             这实在是一个响亮的掌掴
               泱泱大国的领袖,我们
             民主的精神必项统御世界
                           强治人类
                 绝不容洁白的史册上
                     留下斑斑的污渍
         因为历史终将记载我们的名字
             因为历史全权由我们创造
                     因为历史是我们
                           不朽也是
               这时代伟大的领袖们 
             为了世代子民都记得我们
           世纪末恶梦一样地记得我们
                   为了我们成为未来
                     世人膜拜的铜像
                   请按下计时器上的
                               神只
                         让核爆开始
                                                  倒
                                 数
                                 。
  
正义
公理


          (4)蕈状云的重现

没有比这更璀璨的日子
一朵浩大如蕈状的符号
以优雅圣洁的姿势
                         缓━━
                     缓━━
                地━━
          升起...
     升起...
     凝聚着日月十万亿兆的光度
   凝聚着所有文明遗弃的温暖
   凝聚着所有人类建构文明的爱
   凝聚着所有神祉还诸人类的慈悲
一柔浩大如蕈状的符号
迅速裂开扩大、扩大裂开
                 缓━━
                    缓━━
                        地━━
                            降落...
                                 降落...



      哦,请容许我们微笑迎接
    当瞳中的黑色素蒸散之後
            透过诡异的白翳
      以一种灵魂的全视迎接
                        光
            荣耀与真理的光
  穿透我们图腾为原罪的肉体
  穿透我们以欲 的意识繁殖
                    的子宫
继续穿透穿透
        穿透海与森林叠合的像徵意义
       穿透都市无法分析的结构
       穿透虚无统治了太久的时间
           穿透死亡永远预设着恐惧的生命
           穿透之後,请容许我们
                 贪婪地交媾燧火
         当世界变得冷漠中性之後
               透过潜意识的梦境
         以一种近 鼠的扑攫之姿
           交媾温暖而原始的燧火
                       焚烧之後
       我们终於找到了卵子与精子
                 结合之前的形体
                     无碍地浮游
我...们...
   我...们...
我...们...
   我...们...
我...们...无数碳粒子呵
在高空中互撞
       相吸
       拥抱
       聚合
成为一张无边的黑网笼罩地球

             黑暗
黑暗叠入黑暗的景深
               .
               .
               .

        (5)冰雪的地球

永恒已至

哦!一整个天空都是
层层 叠叠
叠叠 层层
     人类幻境中曾无限构筑的
蜃楼
在冰雪的监照折射中
顺着黑洞的方向流去...
流去连同所有旋转的惑星
只馀下,地球
犹梦呓一样地 响着
一连串超频率的音爆
听:
      空无的
           空无
                的
                 空无
                       的
                        。


                          14.12.1990

我们只拥有一个地球

  • 李笙
 
 (1) 
 

你可以了解我在回程上的哀愁吗? 
你可以了解我在亿万光年外的孤寂吗? 
你可以了解我对祖星的惦念吗? 
你可以了解我听到你名字时的惶急? 

窗外迅速地飞过了 
一颗 
不知名的星球 

寂静无声 
我枯坐不断变型的宇航舰内 
徒然地任血液澎湃冲撞 
彷佛一名 
心怀古邦国荣耀与耻辱的 
战败俘虏 

(战争中的火之羽翼陆续回来 
找到了记忆的基地 
自亿万光年之外... 

           (2) 

          许多来不及走避的行人 
          和木讷肃穆的树木,在 
            核雨袭击中,无辜地 
                          痉挛 
                          萎缩 
                            。 

在龟裂暗恶的天空大气层偶尔 
惊掠起数百艘虐杀的飞舰 
并且在所有大厦大厦的盲点与盲点哭 
声与哭声虚妄与虚妄野性与野性之间 
爆 炸 

「地球或将进入另一个盘古━━」 
我无意识地转动 
电脑复制的立体地球仪 
抚摸着它 
渐渐腐蚀的地表... 
「2/3的自然生态几 毁灭。」 
电脑目无表情说。 

我困顿地投 窗外: 
全全全全全全全全全全全全全全全 
 城城城城城城城城城城城城城 
   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 
     灯灯灯灯灯灯灯灯灯 
       光光光光光光光 
         都都都都都 
           暗暗暗 
             了 
             . 
             . 
             . 

           (3) 

「爱已沦陷在枯黑的尸骸...」我悄悄 
越过废墟中滚滚溢出的熔浆 
拾起了全城中唯一 
未遭损伤的一颗头颅 
         悄悄走向 
               烟 
               雾 
               渗 
               和 
               着 
               血 
               腥 
               的 
                  倾 
                     斜 
                        长 
                           廊 
                           . 
                           . 
                           . 
「 !你还未离开...」我跪泣 
            已塌陷半边的雕像 
                     彷佛听到 
       一线发自异次元的声音: 
               「你唯一的希  
                     就是寻找 
               我们久已遗忘的 
             ......爱」 

           (4) 

我忍着恶臭谨慎地切割、剖开 
那颗头颅标本 
赫然裸 了出来━━ 
人类的左右大脑半球 
蠕蠕起伏如潮湿的癌瘤... 

「 !那不是地球的形像吗?」我惊呼 
「并且充满变率的菌类...」 

(光年在密室外默默流过...」 

「我终於找到了」我举发狂舞 
「地球人博大的爱的表现方式━━」 
电脑荧光屏上清楚显示 
它的分子结构式: 
             牺 
             牲 
         牺牲牺牲牺 
             牲 
             牺 
             牲 
             牺 
             牲 
              牺 

           (5) 

「地球已死!」 

我茫然读着 
跨星传真而来的报纸 
和黑框的讣告━━ 
一阵落寞的红雨无声滑下... 
自我愧疚遗恨的心上 
感觉自己多麽像一名 
宇宙游子 
        虚   无 
          飘  浮... 

窗外迅速地飞过了 
那颗 
脱轨离去的月球 

循着地球的方位,我 
依稀看到 
占据的硝烟紫雾,和 
满天飞散的缤纷标语... 

「那或者是人们最後的抗变。」 
我暗忖。 

           (6) 

「我们只拥有一个地球」 
我趋近时终於看清了 
标语上写着这样的警句 

                        02.05.1990 

笔与斧头

  • 李笙
 
在小镇,我与朋友邂逅温和交谈 
关於我们的名字以及丑陋,天空迅速地 
黑了下来,冰凉的河 
霍霍划开彼此的鞋子 
我难过得,C,像两个被刺破的轮胎 
再也回不到来处那温暖的 
历史,佝 踱步因压叠过多的伤事 
在一个爱已走进书册的年代  

在一个爱已走进书册的年代 
太阳炎烈,温柔的风都迅速凋落 
我看不清人们的脸,那麽深奥 
那麽纵横交错数千年的深纹 
我难过得,C,像火灾烧黑了整条街的窗囗 
自从那次与一位陌生人擦身而过 
被他的目光熊熊诅咒 
回来洗脸照镜,我还疑惑不解 

我独坐灯下读书,并且思索 
「道德以及博爱...」素白扉页下 
赫然一只虫,皮肤腊黄蠕动 
它优越而野蛮地爬过手指 
C,我该用笔或者 
斧头?在一个麻痒难当的 
突然停电的夜晚 

明天,当月亮拒绝升起发光 
小镇依旧,走向最黑底那幢转角 
C,我不知道我的敌人埋伏在那里 
一场恶作剧在等我 
等我坠成一截捻熄的烟蒂? 
C,我实在不知道 
不知道该用笔或者斧头 
如果那敌人是我... 

伤囗犹在唱歌

  • 李笙
 
雷呜耳鼓 
十亿兆的锐愤目光的闪掠中我聆听 
大地疲惫的悲吟,隐隐 
一缕针尖,在羞愧的颜面 
门外风大 
俯卧的历史,我该如何磨拭你满脸的苍苔 
                     
而我是一方陆沉的山岩 
炮响时,多少仰 的日月皆熄灭 
星座倾迢。豢养於心中,那骄傲 
数千年沭枕过 
那丰腴如曦露中盘升的海芋 
炮响时,多麽壮伟的灰烬  
                     
爆炸声曾轰笑过数千遍 
哭过,层云依旧昏 飞过 
然则族谱上翻掀的手不颤悸吗? 
从空白到最末一页 
埋沉在腥腐底井穴 
一把捞起便是一撮黑骨 
                     
如今天空是无昼的月蚀夜 
航程是森林 
我已被死者的血液酿成一断茅 
漆黑中,路途跌荡如崩溃的悬崖 
呵,次第深陷的伤囗 
请为我愤怒的前额点火 
                     
而火焰能遗忘吗?脸上的皱纹 
毁失的灼灼的双瞳 
耳朵,掩住梦犹梦见天坠 
在炮管之外、千伞之外,何时 
才有人仰脸走进晴朗的历史? 
 
20.06.1989 

海的疑惧

  • 李笙
 
当海风只馀下乾燥的松声 
我在岸边徘徊犹疑,看着 
午阳西下斜斜,渐渐染黄 
手中迅速沉重的诗集 
迅速的我发觉梦与现实 
是一洋混浊的海 
而我们选择流放,忘了 
水与历史的涵义 

当海风只馀下荒漠的松声 
我在尖拔粗锐的岩石上独坐,读着 
海外捎来的诗集,一些熟悉 
然而遥远的名字:渡也、苦苓、杨泽... 
夕阳美艳,在水平线彼端熊熊 
焚着恐惧一片,迅速的 
我感到一阵凄然的喜悦,彷佛 
千年前水的真理依旧 
 ,依旧有人继承,在海外... 

当海风只馀下寒凛的松声 
我在海边 足,抚摸着 
水在温暖中的冷意,迅速的 
天空全黑了下来,晚云下 
一只灰鸟  扑飞━━ 
滚滚东流 ,我们能够任由 
飞鸟离开树林孤飞任由 
梦在梦中 惧任由 
时间在时间中毁失任由 
 ,历史在历史中空白? 

当海风停息无声 
我怀着诗集站在高处,企盼 
一颗星牵引永恒的方向 
传述终极的意义... 
而我们,流放南方的我们  
如何能够忘却维持 
维持思索的姿势?面对 
诡谲的黯淡的星光,以及 
最初我们灼亮的源头 

                                10.01.1990 

梦境素描

  • 李笙
 
或者是极度肃杀的夜晚 
一条因惊慌而急急奔逃的 
街道黑衣人正苦苦追逼 
这样卑微瘦削的我 

或者是极度悲愤的夜晚 
这样困顿茫然的 
我紧紧握着沾血的刀而躺在脚下  
赫然是被我杀害了的 
我毫不认识的敌人... 

或者是,我们的世界都充满了仇恨 
梦中惊醒,我惴惴注视着 
嵌在壁上一张无尘的长镜: 
1/3闪烁着模糊微弱的阳光 
2/3漆黑如夜 
 
27.02.1990

凶杀案

  • 李笙
 
走进灵魂栖息的废墟,才恍然
那个卸下童男外衣的
我,被劫杀很久很久了
呵,身上业已茁长厚厚的苔藓
而围聚啃噬着
是一只只耽美主义者的
鼠

「你不觉得虚伪比死亡更可怕吗?」
它说。并且继续磨它锋锐的牙
啃下我还未全腐的耳朵
我苦笑着,想站起来━━
你不曾意识到荒谬的存在,如果
贴近世界的心脏,静静地
用所有正义与爱
当可触觉到那瀑寒流罢

你一定不曾意识到
关於生命的执着与坚持只是
一场空幻的坐 ━━
我不可自拔底自恋呵,曾经
他迅速揭开裹在外衣的裸体
打断我混乱的思绪,对於
我过度的愚 而惊讶:谎言
是唯一实在而不变的
真理

我苦笑着,疲惫地躺下来
继续在腥浊的天空下呼吸
将头颅深深置入
地下水道交错的电缆,解读
被汇为巨流的压缩变型讯号━━
一组无害的瘟疫语码:
「谎言是人类唯一
抗拒谎言的唯一方式。」

(无数昔日雪白的灵魂
在日全蚀的废墟外,扑攫进来
向我索求潮湿的欲 )

我苦笑着,终於放弃挣扎
像一尾严重失水的鱼
在梦与现实的妥协中瘫痪下来
无忌地,当鼠们竞相穿过
我无意识的尸体
才恍然,呵,那裸露在皮肤底下
竟是我久已腐蚀
缺磷的
真实

                   19.01.1991

星的联想

  • 李笙 
 
辽夐的暗影里一盏灯多麽茫然 
每夜,我仰脸打这儿走过 
那灼蓝的眼睛也移动着吗? 
呵,面对一颗星 
我心中荡响淙淙的水声 

浓黑的雾又升起了,如扩散的郁 
请垂下你发光的长臂 
且紧紧握住我求救的手掌 
悲哀藏在踝下,请让我们踹踏它 

让我们乘坐传说中的那只白鸟 
越过文明、越过街上喧嚣的猛兽,和 
原本越不过的人与人的距离 
而爱,平原上绿满了树林 

时间总爱装扮成偷袭的刺客 
向生命的丰房洗劫 
何需惊?且让我们与它开个玩笑 
将黑发白发剔成一只月亮 

然後飘向鸟呜和唱的音乐室 
梦的花园、神话的王国、庄周的蝴蝶悄悄合翅    
我们在上升的风景中舞蹈 
向宇宙索求万籁的安静 

哦,永恒的波浪缓缓呼吸着 
梦呓像成熟的果实落下来 
你在小小的满足中睡着了 
明天,我们将到永恒之外垂钓... 

呵,星去无踪 
我在地平线上倦卧着 
东方的裂帛声隐隐传来 
而心中的泉水仍翻涌一句话: 
何时她才临流捧饮那孤独的影子 
  
06.09.1989

  •  梦
 
当所有窗囗次第昏暗下来
一整个城市
开始制造着明天
或者不知道明天的明天的空中花园
日愈茁壮的困顿、丰饶的欲 
在床与头颅们
互相媾合以後
意识的头皮屑,挣扎着
涌出灵魂渐渐稀释的躯体

「这城市可能潜藏着彩虹。」我沿着
建筑与建筑之间堆叠构成的峡谷
小心翼翼,穿过下水道,绕过
互相依偎而疏离的形形色色门锁
推开,呵,人们睡梦中隐闭的地下室
托异发现
关於生命的现象种种:
一些白天被领带吊起的尊严
无所谓快乐
或者悲伤的面具、假发
被时间退回的记忆,以及
不断幻想以致空白的心智...

当凌晨无声滑落窗囗
跨出倾斜压迫的梦境
我急急奔向唯一可以
看清整个城市的骑楼
一辆垃圾车,幽灵似地
驶过人们尚未苏醒的巷道
夹杂福尔马林的腐酸气味
飘散在空气中,湿谳谳
满溢的七彩泡沫,挣扎着
涌出没有灵肉的冰冷巨型铁斗...

「那就是人们一用即弃的梦吗?」
体积如此庞大,我
静静地,看着它幽灵似的驶进
一楝接一楝囤积黑暗的大厦
粗砺而荒漠的天空次第亮了起来

人潮开始汹涌...

                                 24.06.1994

海边纪事

  •  李笙
 
在海上,我静静的看着他们
浮游如一只只水蒡,优雅的
感觉着水的温暖和寓意
远海无风,波纹仁慈推移
托引了夕日一轮,滚滚的
彷佛一个爱,溅开,在他们仰起的脸上...
而我困顿的倚着断木
多麽像一名潜逃的士兵,流亡来此...

我在岸边孤独的走着
 不见尽头的沙滩,苍白的
没有任何适於生存的像徵
多麽寒冷 ,那袭击而来的浪涛
我感到一阵颤栗的晕旋...
我走着,只为了想努力确定
请教导我,我是多麽渴 泅游於大海,需要
太阳、人类和爱...

我无助的坐下来沉思,感觉着
一种巨大的被遗弃的悲哀
彷佛, ,我是错失了年代的岩石小小
漂流来此,世界已渐渐昏暗
渐渐因太过理智以致冷莫...
当海浪惊吓了我的坐姿
我清楚听到了,一排
迅速远去的笑声...

我愤力挥掷出去,一块顽石
想像那是陨星,沿着切线
迅速的离开了阴郁的地球...
 ,纷纷回撞过来
那是大海久已遗忘的爱吗?
我颓然看着,一个黑影缓缓
掉落、沉没...最後剩下
一双紧紧依偎的
鞋子
远远的,在天地与黑暗之间

                    30.03.1990

我们在远离城市的山林寻找陆沉的童话

  • 李笙
 
许久了,怀着一种试探的心情  
上坡、下坡,我们一直  
沿着熟悉而漫长的路径,蕨草  
渐渐翻涌上来  
无声无息地掩埋我们  
彷佛分立於地球两极的双膝  
  
「那些无法开花的蕨类━━」我解释  
「想必荒芜太久所致。」  
感觉充满像徵与筅喻的生命  
因为时日旷持、年久失修  
业已爬满蛛网,层层  
藤蔓垂挂下来阻绝了阳光,我注视着  
你疑惑疏离的眼神  
彷佛,呵,这竟是我们早已预设的结果  
  
我努力召唤你,隔着  
一再刺痛我们的浓绿  
隔着迢迢时空,召唤你━━  
天空已转黑、风起和着雾,可能  
就快下雨了,冰凉的雨  
打湿了我们薄薄的衣衫...  
呵,感觉多麽庸俗  
形式而琐屑的交谈  
使我努力隐藏自己  
懦弱而倦惫地退缩自己,一如  
负伤疾疾窜逃的蜘蛛  
  
「我们的倔强与谎言  
是一场无终无际的大雨呵,一再  
袭击着我们脆弱的灵魂。」  
  
看你涉渡浅浅的溪水走来  
寻索我们陆沉的记忆,艰辛地  
隔着一链瀑布  
一大疋抖动的森林  
一个早已走失的时空  
一如逐渐涣散体温的水母,坚持着  
回溯被大雨冲刷的梦境  
  
其实,我是说━━  
对於我们的寻索  
一则童话  
在一个童话消逝的城市  
寻索一则神话  
在一个神话溃散的宇宙  
再也没有比这更愚   
更真实  
更虚妄呵  
 
                              27.04.1991

黑河

李笙

你问起关于河死亡的故事
沉默地,我凝望剥蚀的高楼
尘埃、灰雨、以及肺病的天空
轮子与轮子们纠缠不清的心跳
而缺乏泪腺的瞳孔冷冷地
钉在高架广告牌上

是的,这是自由文明的城镇
红灯,人们疾速地越过人们
至于一条河喂养过多个祖父
记忆过多少章历史
我走过,疑惑升起来
于是不懂得抗议的河
荷、荷地皱起悲苦的脸

而黑色就是它要召示的命运吗?
我俯首,游鱼绝迹
一切光影亦离弦而沉没
除了铁绣齿啮的腥味
风中寂然可闻
是谁掩脸暗泣的声音?
栏杆肃穆而无声、我握着
一股原始的生命
逆手臂而至`而泼我一掌冷汗
远空群星交云,冥想中
啊!一疋森林飞撞而入
我草原起来的前额,我便望见
在只有渔舟的年代
那条河它是多么恣意多么乳白地,奔流....
     一九八九年十月廿八日

田恩评:
    语感很强,技巧不俗。

槐华评:
    既写实又带现代诗味。一支从历史、自然、现实的焦点射出的抗议
议之歌。全景、广角度散点透视、通感、跳跃诸手法的活用。深层语
感。
    十八世纪中叶英国诗人杨格说:文艺:文艺作品要为文艺王国增添新
的版图。努力吧!“黑河”作者。

我曾经写过诗

  •  李笙
 
子夜。
无人经过的长长的街衢
我紧紧握着我的诗集
细细展读,如一只啄木鸟
细细咀嚼遥远的 伤与爱
这是3000年,第五季
世界很温和废墟一片...

相对於温和的世界,1000年前
我们被弃置於一座
困顿的城市混乱的
年代民主与极权的拔河众人竞奔...
没有甚麽记得我们的名字
我们迅速的被接触,漠漠,分离
以至遗忘...

呵,我是多麽地恐惧 
恐惧像一阵轻烟冉冉散去
在地球的边缘
没有声音、没有愤怒、没有爱...
当清晨乌云罩下,我黯然离开
呵,我是多麽地兴奋 
在垃圾与鼠吻之间我找到
一本皱褶破旧遗失多年的诗集

我默默坐读每一句诗
想着我的前世━━
呵,我的前世是一页页梦魇
「然则,我的诗集是对世界的叛变」我急速写下
那是宇宙沦陷的前一天:「我将无悔...」
倏然惊醒,我拨开一截焦黑的屋瓦
千古的星光正对我眨眼
「是的,我将无悔。」我说
证诸我的年代
我愚昧的族类,以及
我小小的生命
我向深邃底夜空宣布我的胜:

「我曾经写过诗」


                    12.02.1990

如何谋杀一只闭目鱼

  • 李笙
 
就此,她无天真地做梦了
无法用鳃顺畅呼吸
许多鳞片业已脱落
在 中,水蒸气正消毁被击伤的证据
因为灼热,意识牵引了身躯
类似悲伤而抽 的颤动
灵魂渐渐沉溺...
「他明显是一名狠心的登徒子━━」她想

他可能早有预谋━━
立在岸边,模样虔诚像一名朝圣者
双手紧握着微微欲折的钓杆,那时
「彷佛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她想

在水中,当她尾随而来
划着梦一般惊喜的鳍
且目盲地一囗吞下
彷佛具有无限诱惑的饵,却发觉
那些纤维粗大的情意结
无法消化,在小肠间隐隐作痛...
「他的行为明显是一则谎言━━」她想

「然而我们在水中若即若离的爱恋你就这样
你就这样遗忘了吗?」
她在 中翻了一个身醒来
看见裹在伤囗上的盐晶
正迅速溶解消毁...
「这明显是一出无聊的游戏━━」她想

是的,太迟了...我和所有的鱼同意着
而且悲伤哭泣是枉然的
在水中,流泪也无法使海水涨潮
何况没有证据

「鱼体的复杂结构确实富有
形而上的象徵意义...」
他思考着,像一名精於分析的解剖学专家
拿起筷子,暧昧地
吃掉她业已萎缩的心脏


                    06.03.1991

明天,我想用醒目的黑体字写一首诗来抗拒你的飘忽

  •  李笙
 
我想写一首诗
在今夜,当意志转弱梦魇渐渐扩散
写一首严肃虔诚的诗
让生命的封面坦然揭开
裸 我内页的思维
没有雕饰、和华丽的词藻,在今夜
这是我唯一勇敢而
秘密的表达的方式,向误解频频的世界...
━━而明天,可否告诉我你的版权谁属?

我想用黑体字写一首诗
在深夜,当寒露渐渐入侵
即刻写一首立意明确的诗
且亲自校对,在深夜
向昨天盲昧的我
把一些放纵的过失一一校正
可疑的行为删削...
━━而明天,可否告诉我你对我的审判评价?

我想用醒目的黑体字写一首诗
在凌晨,当空虚如倾倒的墨水瓶...
相对於未知的明天
我急急写下一首寓爱於生命的诗,在凌晨
这是我唯一懦怯而
执着不易的信念,相对於
游移不定的明天(我似 
瞥见了可疑的意象):
快乐、生活、 伤和
如期而来的打击
━━而明天,可否告诉我生命是不是一首
     一首复杂坚涩的预言诗?

明天呵,相对於你久久的沉默
我便用醒目的黑体字写一首诗来抗拒你的飘忽
虚渺。并且相信,明天
当曦日升起一切希 回暖...
并且後设我成为一名
耽於文字的书生
从容地等待(如世界等待爱的完成)
呵,明天,你终於成为我理想中的
一首小小的写实主义的诗
平凡、朴素、实在
让我轻易解读...
                    19.07.1990

砂华写作人]--许通元



通元,原名许文顺,袓籍福建绍安,1974年9月3日生于砂拉越泗里奎。现任南方学院马华文学馆副主任、《蕉风》编委会主席、执行编辑。
       文学创作包括短篇小说、极短篇、散文、新诗、电影剧本、书评及影评。作品散见新马港台文艺期刊。

【得獎年表】
       曾荣获第十届大专文学奖新诗佳作奖(作品收录于《文思笔耕十载情》)、第十一届大专文学奖小说首奖(作品收录于《快乐的露台》)及第十二届全国大专文学奖小说组第二名(作品收录于《侦缉陈年》)。


【著作年表】
1. 《双镇记》短篇小说集,大将出版社,2005年
2. 《私影地盘》影评合集,声色男女俱乐部,2005年
3.《本城花展》创作合集,孤舟,1998年
4. 《没有别的,只有存在》创作合集,马来西亚华人作家协会,1998年


2013年6月11日星期二

2013年6月10日星期一

2013年6月5日星期三

端午的节厌意义

..田思

    端午是一个古老的节日。古代很早就有在端午节扫除污秽,喝「端午
水」,以雄黄怯病等民俗。至公元前278年,楚国诗人屈原投汨罗江自
尽,人民遂把农历五月五日定为纪念这位爱国诗人的节日,并且一代代流传
下来。诸如民间吃粽子与赛龙舟等活动,都与屈原有关。端午节被赋予「诗
人节」的色彩,对于以诗为文学主流的中华民族来说,有着深刻的意义。它
除了表彰诗人「 国 民」的高尚情操之外,也着重文化传承的作用。在大
马华裔社会,许多社团都在这个节日里举行包粽子比赛,甚至赛龙舟等活
动,后者有时也让友族同胞叁与。其他如举办纪念屈原讲座会,诗歌创作比
赛或朗诵比赛等,着重其文学意义,都是值得发扬的。但是现代人在纪念屈
原的同时,应该有一些新的思考。例如对一位有高尚操守的政治家,应该在
他生前就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呢,还是等他死后才来缅怀。屈原处在楚国
的政治逆境中,他的斗争策略与方式是否有商榷的馀地等,都是可以进一步
思索的。

  屈原的诗坛地位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在文学发展上的最大意义,
在于把<诗经>有关民情风俗的反映,提升到个人抒情的显着角色。他所写
的辞赋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是地道的乡土文学,但也
是诗人内心的强烈写照,处处透露作为一位爱国知识份子的「我」的尊严。
屈原的诗富于浪漫主义的色彩,,擅用象徵寄托,神话传说,风土人情与作
者恣肆的想象紧密地结合起来。是超现实的,又具有现实的意义。这是文学
艺术的高超境界,对后世诗人的创作手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文坛上也具
开创性的意义。尤其是他的长诗<离骚>,怠情真挚而浓烈,一股幽愤跃然
纸上,而上天入地的描写达到非夷所思的地步。把诗人的感情个性与想象世
界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不愧是世界诗坛上不芨的杰作。

    在思想意识方面,屈原在诗歌中所流露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
多艰」,那种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苟馀心之端直兮/其僻远兮何
伤」那种坚守正道,虽颠沛流离而不悔的大无畏气概,「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不媚俗性格,以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
求索」,为追求真理而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永远都可以作为知识份子的楷
模。

  唐诗已被逾越吗?

    唐诗的确是诗歌史上最璀灿的收获,唐诗的发达,与「盛唐气象」的形
成,人民的自豪感与创造力的高度发挥,各种诗歌体裁从历代传承下来而致
「诗备众体」,以及开放的文化交流大气候,都有密切的关系。唐代西域音
乐的传入中原,对诗与歌的结合起了丰富化的作用。唐诗语言的优美,情韵
的交融,音乐性的和谐,都是空前绝后的。除了唐诗,宋词、元曲等也各有
特色,要之皆有一定的格律,讲求声韵,有易记诵易流传易表演的优点,新
诗打破了格律的限制,在写作上有更大的自由,但也造成许多毫无诗意与技
巧的「伪诗」充斥诗坛而新诗失去了音乐的附丽,华文的声韵之美无法充分
发挥,只有少数诗人能继续追求这方面的表现。从诗的题材来说,随着现代
人世界观的改变,社会生活与物质生活的复杂化,应该是更为扩大。但对于
心灵世界的追求与领会,我们未必有古人的颖悟。

    我们说现代诗歌无法与唐诗颉翥,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产生震古灿今的大
诗人,在诗的素质与语言的操纵上有更大的建树。但想一想新诗只有七十多
年的历史,比起源远流长的古典诗歌,它的相对逊色是自然的现象。我想现
代诗人要能与古期大师媲美,是取决于智慧与窗襟的开阔,以及对语言与诗
艺有更精深的研究才能达致。

  诗坛风云人物

    古代诗人的代表人物,我推崇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
弃疾、李清照、龚自珍等。近代诗人我推崇闻一多与艾青。当代诗还有待观
察比较。

    以上所举全凭主观的爱好,没有贬抑其他诗人的意思。我特别推崇这些
诗人是基于他们对人格与诗歌艺术的真诚,作品内容的广度与深度,以及诗
艺上精益求精的表现。

  诗歌的现代意义

    诗歌的现代意义,在于它仍是人类心灵活动的美好境界,正如音乐,图
画等其他艺术一样。假如在扰攘的人世上要找一些精神的净土,人们还是要
从这些艺术境界中去寻求。我认为诗是心灵的湖泊,一切崇高与美好的情
操,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投影。写诗是诗人自我提升与人格自我完成的过程,
也是他认识与评价这世界的管道。

    现代诗人须从现代生活中去提炼素材,从古典与现代的语言中去锤炼诗
句,用现代人的视角去发掘真、善、美的存在,同时抗拒黑暗与丑恶。

  诗,曲高和寡吗?

    诗曾一度「大众化」,而逐渐演变成现在的「小众化」,这与现代生活
的紧张,社会注重功利主义及「映象文化」的无孔不入有关。但诗毕竟是一
门精致的文学艺术,在任何时代,精致文化与通俗文化总是并存的,也各有
本身的支持者。诗是否远离人群,这取决于国家或族群对高层次文化的提倡
及诗人本身的努力,例如是否写出众人关心的题材,是否有采用深入浅出的
表现手法等。同时,科技的声光媒体也不一定只带来负面的影响,例如电脑
网际网络的推广与运用,其实也给爱好诗歌的人更广泛的阅读范围与更方便
的交流机会。

    在学校课本中编入诗歌教材,以诗歌卡带或声光媒体教学,鼓励儿童们
欣赏与创作童诗,举办诗歌欣赏会与讲习会,鼓励青少年叁加诗创作比赛或
朗诵,鼓励诗曲结合的音乐活动等,都是向年轻一代灌输诗的「奶水」的有
效办法,诗像其他民族文化一样,如果失去了承先启后的传承作用,便会变
作孤芳自赏后继无人,这是比「小众化」更严重的下场。

  怎样看待诗的主义之争

    由于资讯的日益发达,文化交流的广泛诗人艺术品味的各有所好,诗坛
上出现不同的流派与主义是自然的现象。但如果画地自牢,以主义互相标
榜,进而彼此攻评,或者唯「我」独尊,故步自封,这都是不健康的现象,
基本上,目前的文学生态可用「多元并存,良性竞争」八个字来概括。而且
文学资讯如此发达,一个有出息的诗人,如果卓有成就,很难用什么主义来
给他标,签应该是「博采众家,自成一格」,才显出其泱泱风范。再说某些
较传统或较前卫的创作手法,尽管曾盛极一时,但如果诗人不能以之创作出
具有说服力的作品,则这种创作手法也会日趋或微,不打自倒的。所以排斥
别人,独沽一味的文学主张,似乎也不符合「文学多元化」的自然生态。既
然当前的文坛是多元化的生态,那就不必强调以某种主义凌驾一切,应有容
许其他主义发展的雅量。

    强调某种主义而排斥别的流派,意味着排除了彼此取长补短的可能性。
假如一位服膺现实主义创作艺的作者,后来用了一些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
的表现技巧,你说他是属于什么主义?假如一向来注重现代主义「表现自我
内心世界」的诗人,后来在诗中也注入了更多的社会关怀,像现实主义作者
所做的那样,那么你说现在又是什么主义呢?何况某些一度没落的主义也会
有脱胎换骨而重生的时候,例如「自然主义」曾被现实主义作者所垢病,但
却被后现代主义的作者所应用。一个诗人最重要的是不断充实与提升自已,
对于主义嘛?不妨持着「管它风从哪儿来/或自安然凝定」的态度可也。

    诗的本质中心在哪里呢?诗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精粹仍是诗人力求达
致的目标。诗的美学价值和亲和力是它得到共呜的要素。诗人在诗中所贯注
的人文精神,则是诗的生命力的骨干。

  诗人如何自处

    面对现实中各种对诗歌淡漠的情况,各流派争论,以及其他种种问题,
现代写诗人自处的最好方式是提升自己的智慧,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与语言
表达能力,学习哲理,开拓思想,敏锐心灵的触角,然后找到适合自己的表
现手法,从创作实践中改进诗质。总之,热爱生活,找爱诗的朋友共同切
磋,多阅读当代优秀诗人的诗集,也从古典文学中吸取养料。诗的灵感,经
常找对生命真诚,对人类命运关怀,对自然有默契的人。

  本州诗坛何处去?

    本州诗坛的水准有和西马并驾齐驱的势力。
    本州年轻一辈的诗人较少受到新奇的流派主义或花俏手法的影响,诗风
一般比较平实,感情也比较真率,但眼界与思考范围显然不够开阔。我们的
有利条件是自然景观的丰富与多元民族多彩多姿的文化背景,要在「诗思」
与「诗质」上多加锤炼,是有可能产生一些才情皆备的诗人的近年来文艺团
体的提倡与报章副刊的配合,年轻的诗作者日趋成熟。其实,西马诗坛已开
始注意本州一些年轻诗人的特殊表现,如沈厌旺,李笙等。谈到诗的发展方
向谁也不能越俎代庖,要之,顺其自然,广泛涉猎,融会贯通,树立风格,
自己努力,这是最好的方式。

            23-5-98

砂华族文化地方化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文化(Culture)系指人们的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提出
:“文化或文明,采取这个字汇的广义民族志意议来看,是做为社会成员的人们习得的复杂整体,
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其他的能力与习性。” 
 
 文化,不仅是代代相传的生活习俗,更是个人在生命历程中依其际遇及生活经验,不断学习、
实践与创造的。因此,在探讨华族文化的特色时, 不仅探究华族传统文化的延续,更要思考在日
常生活中,华族究竟如何实践与再造自己的文化。
 
由砂州政府资助的砂拉越华族文化研讨会,5年才举办一次。今年以主题“45年文化汇合及族
群团结”探讨了砂州华族文化,5名研究背景迥异的主讲人,从不同面向探讨了砂拉越华族的本
土人文结构及面貌。 
 
从全球化及地方化角度,剖析砂华族人文结构的徐雨村, 是加拿大亚伯达大学人类学系博士
候选人 。他是个台湾人,旅居砂州诗巫。为完成博士论文,以观察者角度,从过往文献及今日砂
华人生活中,看见自十九世纪起迁移砂州定居的华人,保存至今的文化意识。这群华人以华语
或方言交谈、华报及华文书籍杂志广为流传,维持传统农历庆典与宗教信仰,积极参与华人社
团、教会及政党,到现在,揉合其他族群文化要素,衍生具砂拉越特色的华族文化。 
 
然则,1990年后的全球化脚步在加速。航空交通、电子通讯、电脑网络以及冷战结束,使全球
资讯流通快而频繁并相互影响。人们比以往更常旅行,形成跨国与跨地区的关系网络。全球化
延伸了地方化,凝聚了一个殖民或后殖民脉络、同一种社会认同或阶级认同的跨国连结。砂华
人文化也因此形成了深具特色的地方色彩。


砂华文学纯朴真实 


2008年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在受访时曾说:“西方文化过于突出其城市性,
技术性,妨碍了其他表现形,如地方性,技术性的发展。人类的整个不可知的部份被理性所掩盖
了。正是这种认识,促使我转向其他文明。 “ 
 
 砂拉越华人文学界深具代表性的文人田思认为,上述谈话同时言明砂华文学的特质,“或许正是
它较少受到西方文明中某些负面的影响,而表现了人类世界中纯朴真实的一面。这也是砂拉越
本土文化中最值得自豪的地方。 “


各族交融 ,砂华地方化色彩浓郁

徐雨村从观察中看到了砂华族文化的地方化。所谓地方化 (localization),指的是砂华以来自
中国原乡的文化根基,揉合当地族群文化,再加上南洋地区华人的相互往来,所产生深具地方
特色的文化传统,诸如传统文化、地景塑造、语言交流、食物、华文报纸,都凸显了地方化色彩。 
 
他说,“某些华族文化内容强调传统,有些揉合世界文化要素, 而全国与本州的族群文化,也对
砂拉越华族文化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堪称传统典范的莫过于各庙宇与宗教团体,依据农历举办的岁时庆典。 例如诗巫永安亭大伯公
庙,在送神、除夕、接神、天公诞、元宵节,以及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各神明诞辰等时间进
行传统祭典。
 
而基督教会对于不涉及鬼神崇拜的华族文化传统包括农历新年、清明节都抱持开放气氛,而华
人新年期间,教堂、教友也会在家里挂灯笼或贴门联 。清明节则不分信仰,是华族感怀先人的
共同日子,家族、公会、校友会也借此机会聚餐相会。 

公会传承传统扮要角 

公会社团在传承传统的上扮演重要角色。乡属公会举办春节、公祭等节庆活动;艺文爱好者会
以华乐、书法、诗词、狮队、龙队、武术等活动来传承传统。除了岁时庆典及传统艺文活动 ,砂
华还会透过地理景观(地景)的塑造,强化对于乡土、国家及族群的认同。在诗巫,官民合作公
园成为华族文化的表征之一。 
 
所谓的官民合作公园是指由合作机构集资建构公园,完成后交由市议会管理。且其公园多具历
史纪念价值,如纪念历任漳泉属侨长之 “漳泉园”、纪念福洲属港主黄乃裳的“乃裳公园”,让古
田吉祥塔、思源亭等“从中国复制到诗巫”的古田公园。

新生代华语罗惹式

在语言方面,砂华族因州内不同民族众多,多半具备多语能力,包括华语、马来语、英语及多种
方言。谈话时常混用几种语言,且将不同语言的调性划为一致,通称为“罗惹式(Rojak)”语言。
 
徐雨村表示,“迁移过来的第一代可能终生都能使用纯正乡音或方言交谈,其后代则具备多语
能力,且习惯用‘罗惹式’华语,这就是华族与友族共同生活后的自然产物。”
 
方言面对流失危机 

至于正式场合与广播电视节目,则采用接近中国或台湾腔调用法的标准化华语。不过,由于教
育制度以学习国语、华语、英语为主,再加以通婚普遍,华族方言正面对流失危机, 即便是人
口最占优势的福州人也深感危机,使得乡属公会开始推广方言话剧或歌唱作等表演节目。
 
食物,是展现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而从砂州饮食更可窥见文化之发展脉络。砂华人在饮食上,
有着浓厚的地方化色彩。砂州外食餐饮以咖啡茶餐室为主,提供的食物包括乡属风味 ,例如福
州干盘面、潮州粿什、海南鸡饭;南洋风味之叻沙、马来风味之咖喱鱼饭、罗惹等。无论何种族
群或宗教 ,都可在同一家咖啡茶餐室用餐。在华族餐会或节庆中,虽仍备有传统华族年菜或菜
色 ,但友族传统食物包括咖喱、沙嗲也成为餐点之一,而马来族或伊班族过年,华族同样参与
其盛。

砂州华文报特色

华文报纸是砂拉越华族社会日常生活的缩影,尤其地方新闻最能促进同一区域人民的共同意识。
也因此,销售节围遍及砂州各地的华文报纸包括诗华日报、星洲日报、联合日报等,虽于南、中、
北砂各有设厂编印发行,也都很注重当地的地方新闻。在国际新闻方面,华文报纸也很重视其
他国家之华人社会政经、娱乐时尚资讯、外报评论等。

人情广告华报特色 

  “人情广告是砂华文报的大特色。指的是以夫妇、个人或团体名义刊登广告,祝贺亲友结婚、
获颁衔头、当选社团要职、大学毕业,或哀悼亲友去世等。这在国外譬如台湾就没有这样的广
告。” 
 
 徐雨村表示,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近两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华族从中国迁移并定居
于砂州。在商业及农业经营上站稳脚步, 进而在战后的都市化与专业化浪潮中加速发展。在此
期间,砂华人持续维持与大中华地区的文化互动、商业及政治互动。 尤其在地方化上,华族因
与本地各族群的长期互动,而产生深具砂拉越特色的华族文化,这是砂华族长久耕耘的成果, 
也是参与砂拉越多元社会与公民社会的资本。

文化意识情结难割舍 , 砂华大中华文化互动

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往往是跨国力量交互作用下的产物,包括地方社群、中国的文化中心城
市,以及地主国政府,所以自中国迁移而来的砂华人,和以华人文化为主流社会的大中华地区,
包括中国、台湾、香港、澳门、新加坡,拥有难以割舍的文化意识情结。
 
 影响砂华人与大中华地区互动的两个关键年代是1949年及1990年。前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
立,后者为冷战结束,跨国经贸结盟关系,于此后取代意识形态挂帅的对垒。 1955年周恩来并
在英隆会议表示,他希望华侨在外落地生根,争取当地公民权,参与当地政治活动, 砂华人开
始由客居身份变为主人翁,“华侨”逐渐被华人、华族或华裔取代。 1989年,英马政府禁止砂公
民前往中国,定居中国者将无法入境砂州。 

港澳双边交通媒介 

在此期间,香港及澳门贸易商持续供应中国商品,并协助砂华人寄送礼物至故乡,成为砂华与
中国的交通媒介。 1974年,马中建立外交关系,65岁以上公民得以探亲名义,赴中探亲。  1989
年,马来西亚开放公民往中国探亲、旅游及经商。 时值中国开放,外侨投资受到重视,砂华贸
易商业重心大幅移向中国。 1994年,砂首府设立中国驻砂领事馆,关系更形密切。
 
 由乡属公会力促的世界乡属籍贯大会,也使散居海外华人得以联系,并开始了中、砂学生交流
计划。中国商品更自由输入砂州,成为砂华人家居主要布置之一。 

南大成砂华教育摇篮 

在中国与南洋华人阻断交往期间,新加坡华社于1956年设立的南洋大学成为砂华教育摇篮之一。
它以华语为教学媒介,欲维持南洋华人从小学到大学的完整华语教育体系。 唯1975年,南大改
制,完整的小学至大学的理想华文教育体系,宣告破裂。而台湾政府因极力落实反共与侨胞政
策, 并鼓励全球华人留学台湾,遂成为砂华文中学毕业生重要升学管道。尤其80年代,砂木材
业鼎盛时期 ,砂台贸易关系也达高峰。
 
1989年到2000年间,虽高喊回归中国寻根,但台政府坚持华侨文化政策 ,再加以留台校友在医
疗、商业、华教、新闻媒体及社团组织产生的影响力,双方往来无碍。但2000年台湾政党轮替,
侨胞政策对象从华侨转为台侨,影响海外华人对台政府的信任。 2008 年国民党重新执政,侨务
工作回复初始。在中国与台湾均加强海外华人工作下,砂华社团取得更多样文化交流
 
 关注全球“华人事务”
 
由于历史背景使然,砂华对全球“华人事务”尤其政局发展抱持高度关注 。加以州内可透过卫星
天线,接收来自中国、台湾及香港中文节目,以及主流华文报章及华语广播也提供大量大中华
讯息,砂华早已生活中落实“家事国事,事事关心”。不仅政局评论或时事议题,就连中国、台湾、
香港制作的人文地理或娱乐时尚节目,也已占据砂华生活之一席。使人玩味不已的还包括,砂
华人对台湾乡土闽南语长寿的狂热。 

乡属地方化与跨国连结 

砂华族多来自中国东南地区的方言群,随着华族在砂扎根 ,乡属公会以传统地缘籍贯概念为基
础,
融合拉者布律克政府的社团制度,成为砂华族典型社会组织。
 
 砂华族社会普遍用的方言群分类有七乡属,即福州、兴化、福建、潮州、广惠肇、海南、客家,后
 来陆续又成立了姓氏公会、同业公会、宗教慈善团体、文娱团体,其组织形式多与乡属公会雷同。
他们具备自主独立的人力资源,其组织结构除了理事会,也有青年团(男)、妇女组(女)及乐龄组,
以应和不同的年龄及姓别族群需求。
 
社团进行地方性整合 
在各社团组织运作成熟后,他们会进行地方性整合,由各城镇社团,派遣代表参与当地的华人社
团联合会如华团或中华工商总会等。目前华团成员包括地缘、血缘与业缘团体,也就是所谓的乡
属、姓氏与同业公会。
 
 除了地方性整合,还有跨区域整合,各个公会社团,如华团、华总、独中董联会等均采以联邦体制
架构,派遗代表筹组参与全州、全国甚至世界相关组织。
 
 以诗巫福州人为例,散居砂州各地的福州人经筹组成立福州公会,如诗巫福州公会、古晋福州公会
。而州内各福州公会又会联合成立砂福州社团联合总会 ,而大马各地福州公会又会成立筹组马来
西亚福州社团联合总会。各组织成熟后,又续组世界福州十邑同乡总会,成为海外福州人的共同组
织 ,建立起乡属公会的跨国连结

从椰风蕉雨的乡土 , 转目至书写婆罗洲 

砂华文学,是砂拉越华文文学的简称,比起马来亚和新加坡,慢起步二,三十年。砂拉越开放大学
讲师暨砂拉越华人学术研究会副会长田思表示, “砂拉越青年尤其受华文教育者,受二战后民族主
义思潮影响,参与反殖反帝社会运动,通过组织政党与公会,唤醒民族团结意识,摆脱英殖民统治 。
当时的华文报章多辟有文艺副刊,创作与阅读文学作品蔚为风气,第一批土生土长的华裔文学作
者 ,就在这时涌现。这也是砂华文学的成长期,以及奠定后砂华文学本土特质的奠定基础。
 
确立明确乡土观念
 
 砂华文学先行者如砂耶,巍萌,吴岸等与新马作者有个共同点,都受中国五四文学影响,服膺“为
人生而艺术” ,注重文学的社会性。尤其重要的是, “这批先行者,确立了明确的乡土观念,把自己
立足札根于椰风蕉雨的土地上,有意识地和父辈那种眷恋唐山的情意结区分开来。“这从吴岸于
1957年发表之诗作“祖国” ,可窥知一二。
 
 “祖国”一诗描述在砂长大的华裔青年,送别“回国”的母亲,在码头依依不舍,而又毅然决定
留下,为脚下土地奋斗的心情 : “你的祖国曾是我梦里的天堂,你一次又一次地要我记住,那里的
泥土里埋着祖宗的枯骨,我永远记得-可是母亲,再见了!我的祖国也在向我呼唤,她在我脚下,
不在彼岸,这椰风蕉雨的炎热的土地呵!这狂涛冲击着的阴暗的海岛呵! “ 

此诗即写明对砂拉越乡土的深挚感情,也言明1956年至1962年期间,新兴写作者处于萌芽状态
的乡土观念和爱国思想。这与当时“北归” (回到大陆参与新中国的建设) 的思想比较,无疑具有
时代性的进步意义。

“拉让文艺”具影响力

反殖运动的开展,使得具有进步思想的文艺青年,即向新马文艺刊物投稿,也组织文艺小组,学
习写作和文艺理论,并在报章主编文艺副刊。在砂拉越反殖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文艺副刊“拉让文
艺”创刊编前小语即言: “文艺,不论在任何地方,都应作为认识现实和改造现实的工具。我们学
习写作,就是在学习如何掌握这种工作... ...我们希望这副刊能为大家所爱惜,并且至少它应些
微地反映砂拉越人民气息,砂拉越的景色。 “ 
 
 所谓“反映砂拉越人民的气息,砂拉越的景色” ,是当时比较朴实的乡土文学观念。而“拉让江
”与另一个意象“犀鸟”也似乎成为砂文学常用的符码,代表着某种本土特质。然而,刚萌芽的文
种,却因十年动乱,引致衰蔽。 
 
 1963年后,左翼政党浮起台面,加上前后发生的汶莱起义,印民政变,马印对抗,砂设三新村等
重大事件,政府与地下份子斗争持续十年。而当局对文网监控也越严厉,报纸被查封屡屡发生,
作者纷纷搁笔,新秀不见冒起,文坛逐淍蔽,为砂华文学黑暗期。
 
85年后政局稳定,砂华文学蓬勃发展

1974年斯里阿曼行动后,砂拉越基本进入发展政治的稳定阶段,但砂华文学却到1985年后才迈入
蓬勃阶段。由各地华人社团总会发起的检讨十年国家文化政策呼声,引起大气候的激荡。砂拉越
重要的华文文学团体纷纷成立,包括1986年成立的砂拉越华文作家协会, 1988年诗巫中华文艺
社, 1993年美里笔会。加上1971年砂拉越星座诗社,都大振旗鼓,引进具有创作与活动能力的新
血。 
 
 其中活动面最广的要属以诗巫为基地的中华文艺社。不仅与古晋,美里甚至西马作家保持联系,
还在网络上设立“犀鸟文学”与“犀鸟天地”网站,广泛登载收集砂华文学各种资料。 
 
 田思表示, “每五年举办一次的砂拉越民族文化研讨会的诞生,也于1990年的年催生砂拉越华族
文化协会。这几个团体诞生后,纷纷举办研讨会,座谈会,创作比赛,出版刊物与丛书,以及在报
章上主持主艺版位,一时文风鼎盛,提携各地的写作新秀,老作家也纷纷归队。 

半世纪出现4文学史

由于上述文学团体的推动,砂华文学变得活动与蓬勃 ,文艺副刊与期刊的出现比过去任何时期
更多,结集单本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另一项更大的成就是:砂华文学半世纪的实绩中,竟
出现了四部文学史,即田农的“砂华文学史初稿” ,黄妃“反殖时期的砂华文学” ,周翠娟“砂华文
学团体简介” ,沉庆旺“雨林文学回响” ,田思形容 “这是马来西亚其他局域文学所无法比拟的成
绩。 ” 
 
 2002年12月,中华文艺社主办了文学讲座会,并由田思本人提出了“书写婆罗洲”理念 。他说, 
“ 50年代起,砂华文学的名称就沿用至今,由于历史因素,我们认为砂华文学颇能结合我们砂
拉越特殊的情况,在历史地理和人文方面,有别于西马。至于书写婆罗洲,是种文学策略。
 
 婆罗洲的文化特色就是多元民族,文化,生态,景观,它还拥有仅次于亚马逊河流域的第二大
雨林... ...在这样时空背景下,若以婆罗洲为重点,进行文学创作,它将形成中文阅读世界很受
瞩目的卖点。 

书写内涵超越族群

书写婆罗洲,可说是砂华文学的延伸。写作的文学语言尽管是华文,但其内涵却超越族群。 “书写
婆罗洲的另一层含义在于深入了解各民族生活范围,把他们失去的传统, 在他们的民族与文化所
存在的优质物找出来,我们需要去挖掘原住民的生活本质,所以我们也在学习,接触很多原始资
料,对友族同胞,带着更大的关怀心情。 “ 
 
 由田思,石问亭,沈庆旺,蓝波等人提出的“书写婆罗洲”理念,受到不少砂华作者的认同,他
们更有意识地在作品中强调婆罗洲的本土特质, 西马和中国台湾等地评论家也相当关注这个课
题,迄今为止,十余篇相关主题的学术性文章已被发表。杨艺雄“猎钓婆罗洲” ,沈庆旺“蜕变的山
林” ,蓝波“寻找不达大”与“砂拉越雨林食谱”等大将出版文物,都被列为婆罗洲系列丛书。

列婆罗洲系列丛书

另外列入出版计划的还有石问亭“梦萦巴里奥” ,梦羔子“新村纪事” ,李振源“砂拉越左手港 
探源” ,田思编的“婆罗洲乡土说选” ,石问亭编的“砂拉越原住民的一天 ” ,杨贻钫“砂拉
越草木花卉图鉴” 。
 
 砂华文学体现文人对犀鸟乡的强烈归属感与感情,其文学内涵,不仅反映时代,更从演变体现
本土特质,与中国,台湾,北美等国,甚至也与西马文学风格大不同 。其所具有的人文精神,为
提倡种族和谐与关怀弱势者,尊重传统,维护环境,提示人性真善美。正如鲁迅所说, “越乡土
的,就越是世界” ,所以砂华文学有条件立足于世界文学之林。

提出“书写婆罗洲”理念 , 深化砂本土文学特质

50年代“反殖反帝”的民族意识,力求摆脱宿命及社会责任感的社会风气 ,浇贯了砂华文学根芽,
也壮大了乡土意识及爱国思想。但60年代的政治势力对立,关上社会现实创作题材的大门, “完
全忠实于自己”的现代主义成为砂州文学新派“ ,勇于标新立异”的文学青年,与服膺现实主义
文学派各有坚持。
 
 早期星座诗社文人发表文章,多著重表现内心意识和技巧,不易寻找本土特质 。直到八十年代
后期,黄泽荣,林离,林武聪与沈庆旺等人才带出突破。等到提出书写婆罗洲理念,遂在以下不
同面向,深化砂文学的本土文学特质: 
 
 (一)猎钓文学:以山林为背景,以山猎海钓作为写作题材,以杨艺雄“猎钓婆罗洲” 为代表作。 
(二)山水文学:将砂州景观与人文荟萃结合,进行诗意与翔实并容的记录,如吴岸“美哉古晋” 
                ,房汉佳“世界著名摄影家黄杰夫” ,黄孟礼“情系拉让江“ 。此外还有报社
                专题之小镇风光系列,包括杨善”犀鸟乡跑透透“ ,杨贻钫”小镇故事系列“ 。 
(三)街巷写实:集合城镇街巷活动和市井佚闻的正史轶闻,具代表性的有郭良“猫城?古城古意?
                情 ” ,蔡宗贤“在老街五脚基上看外阳“ 。报社刊载特稿则有李振源之 ”串街走
                向系列“ , ”古晋古今系列“ , ”闽潮波澜系列“ ,温晓和”走进浮罗岸系
                列“ 。 
(四)种族探俗:出于共饮一江水的感情,探讨兄弟民族风俗习惯与反映实境,如蔡宗祥“伊班族
                历史与民俗” ,“砂拉越华族民间信仰” , “民俗探寻” ; 沈庆旺“蜕变的
                山林” ,林青青“砂拉越伊班族的民俗” , “说唱艺术及其文化色彩”等。 
(五)关怀弱势:关怀弱势的原住民,反映其受现代化冲击的困境,如沈庆旺诗集“哭乡的图腾” 
                ,黄泽荣“奴英的抉摆”夏秋冬“刺青”,“曼索的世界“ ,宣扬种族和谐的
                有英仪”璀璨的人生“ ,梁放”森林之火“ ,”龙吐珠“等。 
(六)历史反思:以历史真实事件,加以文学想像,以衬托时代特性,如黄顺柳“天地悠悠”,杨
                锦扬“晨兴圣歌” ;梁放“锌片屋顶上的月光” ,凡民“流民”等。 
(七)田园讴歌:早期砂州华人多是务农,有不少与土地相关的记载文字,使得许多出身农家砂华
                文学作,都能以饱满情感书写田园生活,如华雁“人间有情” ,晨露“ 荒野里
                的璀灿。 ”另梦羔子的田园诗,风格独树,被称为砂华文学界的田园诗人。 
(八)雨林美食:以热带特有食材结合民间烹制方法,将别具雨林风味的美食,采用散文笔法书写
                ,为砂华文坛异数,代表人物为蓝波,著作有 “寻找不达大” “砂拉越雨林食
                谱” 。 
(九)自然环保:重视环保题材是砂华文坛特色之一。由于砂州的发展与母亲河拉让江有密切关系
                ,使砂华文人对于森林滥伐,生态危机,环境恶化及江河污染课题特别敏感,散
                文著作有林离“水印” ,黄孟礼“情系拉让江” 诗歌方面,田思,蓝波,李笙
                ,万川,田风,雁程,蔡羽都有著作,但以田风所著之“环保童诗”最别开生面
                ,还有田思的学术论著“马华文学中的环保意识。” 
(十)草木有情:婆罗洲的多元景观,生态,民族,文化是文学上的灵感泉源,在草木花卉方面,
                各有习性,因此衍生以草木花卉为主要写作题材的文人,包括黄叶时,蓝波和杨
                贻钫,著作有黄叶时“有情天地有情人”蓝波“寻找不达大” , 至于杨贻钫则
                于报萃撰写特稿“行道树系列”及“雨林果树采风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