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12年5月20日星期日

马华文学电子图书馆代表抵美里访问



拉曼大学教授许文荣博士率领讲师庄薏洁、中文系研究助理罗湘婷、博士研究生马峰,于519日抵美里访问,与美里笔会同仁交流。一行人借此机会访问笔会多位写手,收集资料以供上载,丰富电子文库。图为笔会主席张猷疋代表赠送笔会所出版的作品予许文荣博士

2012年5月17日星期四

马华文学电子图书馆代表到访

马华文学电子图书馆代表许文荣讲师、庄薏洁讲师、马峰、罗湘婷来砂拉越的古晋、诗巫和美里与本地作家交流,并收集本地作家和文学团体作品作为电子书,上载马华文学电子图书馆网站,免费给予读者和研究者阅览和研究。下图是到诗巫时与一些作家交流:


 庄薏洁讲师、许文荣博士、李炎城、王振平、马峰

文学交流 


 
 罗湘婷、马峰、宋志明、许文荣博士、王振平


 
 与杨诒钫交流


 砂拉越华族文化协会会长刘乃好会赠送该会出版的书籍于许文荣博士 


  


2012年5月15日星期二

黃素晶(千桑羽薇)、李宣春入選第4屆海鷗文學獎

砂拉越州的黃素晶(千桑羽薇)、李宣春入選马来西亚華文作家協會主辦、海鷗集團贊助的“第4屆(2011年度)海鷗文學獎”。

該文學獎設有新詩組、小說組及散文組,各設1名首獎,獎金6千令吉,兩名優秀獎,獎金各2千令吉。

這屆文學獎邀請多名本地作家及學者擔任評審,包括新詩組由沙河、陳強華及方昂擔任評審;小說組評審是王潤華教授、許通元及許裕全;散文組評審是李憶莙、梁靖芬及方路。

得獎名次將在近期內舉行的頒獎典禮上公佈。

 第四屆海鷗文學獎入榜名單(排名不分先後):
 ●新詩組:王修捷、辛金順、周天派。
 ●小說組:龔萬輝、曾翎龍、吳鑫霖。
 ●散文組:翁菀君、黃素晶(千桑羽薇)、李宣春。

2012年5月13日星期日

特卡隆

  • 夢羔子

買一包米,一隻手就能提著回來。上個世紀,大話西遊時才會這麼說。才幾十年光景,假話竟成真。不起眼的白米,包裝上也急速瘦身,從十五公斤、十公斤瀉至五公斤、一公斤。以前我們說一包,那可是上擔重的大麻袋,需動用貨車載送。

把白米添滿米缸,餘下的空麻袋,懂得用就是個寶。胡椒、稻谷、可可等土產,一裝就飽滿,用“庫 里包索”以“包針”縫后庫存。那是個講力道,腦袋反而轉得慢的農業社會,沒有“太重了”或者“上下不方便”的字眼等問題。一人搬不動,加多一個人手,或者 回去添多一碗飯吃飽才倒回來;兩人搬不動,可以調動更多的人力。

麻袋,我們稱“庫里包”。漆金的作物褪色后,笨拙的番薯也可以裝。肢解后,剪成八、九寸的方格,抽出里頭縱橫的細麻繩,可以繫爬在黃瓜架上長起來的苗芯。

風光了半個世紀,厚實的麻袋被輕佻的塑料袋扯下了馬。如今提倡環保,當年剃人頭者,又將被誰剃頭呢?或者又回到從前,上街挽菜籃,用樹葉或者糊成的紙簍,再將“鹹草索”召回來辦事?

麻袋並非孤身隻影,而是盛著貨物,信譽滿滿地從中國來到我國,進入了我們的各門各戶。其實,當初我們也有自己品牌的本土環保袋,一種用亞答葉或者跟它類似的野生植物編織成的袋子,我們稱它為“特卡隆”。

說起“特卡隆”,雖然我是出生晚了點,不曾把它攬在身上,但也目睹了它最後的豐采。與它有關,仍然存活在我的記憶中的人物,隨手可舉例一二。

一個是開雜貨店的老板,人稱“光頭”。禿頭沒給他帶來恥辱,反而是個活招牌。他摒棄一般商店守株待兔的經營方式,用“特卡隆”挑著新鮮的馬交魚和豬肉,走村串戶。

我仍記得他的叫賣聲。

第二個是上哪兒都背一個“特卡隆”的老郭叔。身世有點悽涼,一把年紀了,粗活干不了,釀點私酒度日。不知給捉了多少次,釀酒器具也給警察充公了不少回,還是堅持不偷不搶,干回老本行。沒有子嗣,妻子又患上先天痴呆。福利部未伸出援手,飯碗三不五時又被砸……

一日,某某替老婆張羅坐月的米酒,摸上門時,他早已人去巢空。經鄰居轉告,已入安老院多時矣。
另一個是農夫出身的老賴伯,下埠時也愛挑著他的“特卡隆”。市區裡的人普遍易患上一種眼疾,叫勢利眼,見到這個穿著破舊的山芭佬,就與要飯的划上等號。

走進銀行,他把手伸進“特卡隆”,讓裡頭的職員驚嚇了,掏出是把匕首還是左輪?原來是一疊花花綠綠的鈔票,把錢存入後,他又若無其事地離開。

省吃儉用,推著腳車下田。出門時為了安全,挑著“特卡隆”掩人耳目。人們當他是乞丐,是件好事,他也樂得把乞丐的角色飾演下去。存呀存,存足了給兒子買輛油槽車。賺了錢,又去買,漸漸地成了一個車隊,組了一家運輸公司。

“特卡隆”的故事一時也講不完。

初入新村,日子過得比大牢里的罪犯還要慘。白色恐怖的陰影下,大門關上走旁門;連說話也要拐彎抹角,指桑罵槐。那時,村民的嘴角有意無意會溜出一句六字咒──特卡隆裝綿柑。音“綿柑”,客家話爛柑之意。

咒誰?當然知道是誰。只是受惡法毒害太深了,我只能選擇沉默,無法奉告。

2012年5月10日星期四

简介本地写作人--林淑琴

林淑荔,也叫林淑琴,倪荔。曾从事过社会工作、记者、编辑、专栏作家。作品主要发表于南洋日报。出版《眼前人》。

简介本地写作人--林强



林强医生,笔名云泥,出生于砂拉越诗巫。11岁便赴新加坡求学。毕业于海星中学和华中初级学院。1990年获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学士学位。1996年获精神病专科硕士学位。现定居纽西兰,为精神专科顾问医生,兼任澳大格大学基督城医学院高级讲师。执医与讲学之余热爱写作。为星洲日报撰写精神病理专栏多年,《心理问题不设防》是他出版第一本精神问题心理专著,另有《追梦》文学著作。

马华作家--田思

田思,原名陈立同(应桐),1948年出生于砂拉越古晋。他毕业于南洋大学中文系,并考获马来亚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

他于1982至1986年担任砂拉越华人社团总会执行秘书,现执教于古晋中华第一中学,兼任马来西亚开放大学讲师。他曾任砂华作家协会副会长(1986至1991),亦曾主编国际时报《星期文艺》副刊,现任砂拉越华人学术研究会副会长和星座诗社顾问。


田思自60年代末开始创作,作品以诗为主,兼及散文、小说及文学评论,散见于马、新、中、港、台各地文艺副刊杂志。


他亦热心参与文学活动,推广及发扬文学,曾多次受邀在青少年文艺营上演讲与出席国际华文文艺研讨会,提呈论文,并曾担任星洲日报“花踪文学奖”诗歌组决审员与大马华总“大马优秀青年作家奖”评审。


田思也是华乐爱好者,曾长期担任古晋东方民乐团秘书(现为会务顾问),并任古晋一中华文学会与华乐团指导老师多年。


其作品收入《青年作者小说选》(香港青年出版社)、《TITIK NUANSA》、《海外华人文学大系》(短篇小说卷,杜丽秋编,诗歌卷,马阳编)、《葡萄园30周年诗选》、《SUARARASA》(乌士曼·阿旺编)、《双福诗歌精选》、《双福散文精选》、《阳光·空气·雨水》、《异乡梦里的手》、《镜子说》 、《三十三个理由》、《宇宙中的绿洲》(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马华文学大系》及中学华文课本。


田思着有诗集《赤道放歌》、《竹廊》、《犀鸟乡之歌》、《我们不是候鸟》、《给我一片天空》、.《田思诗歌自选集》,散文集《长屋里的魔术师》、《撷一辑多彩的人生》、《田思小品》、《田思散文小说选》,评论集《六弦琴上谱新章》、《找一条共同的芯》、《沙贝的回响》,与何乃健合着《含泪为大地抚伤》、与傅承得合编《最美的诗·最爱的人》及《何乃健散文精选及赏析》、学术论文《马华文学中的环保意识》等数十本著作。


田思的诗,朗朗上口,可以讽喻,也能游唱。他以晶莹锤炼的文字贴近民间,不必用时新的文学理论解读。他所看重的,是真诚的声音与文字之美,像诗中的白居易,词里的苏东坡,同样有家国、有烟火,也有傲骨。他的笔和心,那么贴近传统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