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此博客

2012年2月25日星期六

记忆遗珠,重焕光彩 —— 一个古镇的文化环保经验




 

  •  田思

1.文化环保,有待加温

马华环保文学在上个十年曾经盛极一时,我所撰写的《马华文学中的环保意识》(1)一书,内容是针对1989-1999这十年期间涉及环保题材的小诗、诗 歌、散文、特写、报告文学等各类马华文学作品所作的评论,兼及一些国内重大环境课题的探讨。环保文学要蔚成风气,报章的配合是很重要的。上个十年的我国华 文主要报章,几乎每一家都有刊载环保课题的专门版位,通常是每周一大版,还有专门负责撰写环保课题的记者;再加上各报文艺副刊上所登载的环保诗文,其数量 也颇为可观,使环保文学骎骎然成为马华文学中较受关注的题材之一。

进入廿一世纪,由于媒体生态的改变,马华环保文学反而相对降温。比对近年地球危机的日益严重,各种天灾与疫病不断发生,环保文学较过去显得沉寂是一种很不健康的现象。

我觉得马华环保文学作者,有必要重燃激情,在环保文学的推动与实践方面,继续向深化与广化方面发展,让环保文学出现新的内涵与风貌,进而达到普通唤醒环保意识,挽救环境危机,并丰富马华文学的神圣使命。

所谓环保文学的深化,是指作者们在撰写有关环保的文学作品时,能涉猎更多的科学与社会知识,旁及环境学、生态美学、考古、建筑、历史、民俗、民間美食、古 董鑑識、美術、攝影等专业;宣扬人文思想,特别是中西圣哲与宗教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睿智阐释。并对于既有的环保文学作品,作出爬梳评价与理论上的总结,检 讨其得失,进而厘清环保文学的发展方向。

至于环保文学的广化,应将环保的观念加以扩大,不止是揭示环境危机,也应包括对河川山岳和生态变化的重新观察与记录,动植物品种和特性的研究介绍,城镇古 迹的考察与维护,地方志和方物志的撰写,民俗和民间艺术的整理与提升,环保义工与团体的文宣资料,学校环保教育和户外教学的推行,儿童环保文学的提倡与表 演,“心灵环保”与“乐活方式”的倡导等,在在需要有心人的参与和鼓吹,并把它反映在文学作品里面。文学手法也不妨力求创新,像卡尔维诺的《烟雾》,瑞秋、卡森的《寂静的春天》、卡夫卡的《鼠疫》那样具有透视力的预言式或科幻式作品,都是值得我们效法的对象。

所谓“爱护环境,人人有责”, 这是环保人士的基本理念。我想大家都已意识到:当前地球环境危机的日益加剧,与人类过度追求发展和急功好利的心态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在超速发展的洪流 中,不但人类赖以维生的自然环境深受破坏,而且许多珍贵的文化传统也逐渐沦丧,造成“失根”的遗憾。为了避免这些流弊的发生,我们应揭橥“文化环保”的精 神,对有价值的传统文化和家乡风物加以维护和保存。我想这也应该是马华文学中一个新的着力点。以下我就以东马一个小镇的文化环保经验作为例子,尝试记下环 保有心人所踏出的脚印和跫音。

2.古镇没落,乡情何堪

这个古镇叫新尧湾(Siniawan),位于离古晋16哩之处,靠近当年盛产金矿的石隆门镇(Bau),距后者只有6哩;在一百多年前曾是繁荣的小镇,有 几百户人家。该镇背倚瑟冷布(Serembu)山,傍着右手港(砂拉越河右支流)。山区住着比达友人,河边则是马来人聚居的甘榜,自古以来各族就融洽共 处。1857年石隆门华人矿工组成的十二公司,为了反抗白人拉者詹姆士布洛克(James Brook)的压迫,在帽山誓师起义,沿河而下,攻打古晋的拉者皇宫。在短暂占领古晋市及与各族领袖会商和平之后,回程中遭到拉者军队的追击。当时华工义 军就在左手港(Lidah Tanah)与友兰肚(Jalan Jugan)设防,双方血战,华工领袖王甲与刘善邦先后阵亡。义军被歼灭后,拉者军队仍进攻帽山总部赶尽杀绝,连妇孺也不能幸免。这就是砂州历史上著名的 “石隆门华工事件” 。

乱事爆发时,有不少马来人因恐遭池鱼之殃而迁走。但过后新尧湾小镇又因华族移民的涌入而恢复繁荣。上世纪20年代,膠价上涨,该镇经济活动也被带旺。由于 那时代陆路交通不发达,新尧湾介于古晋与石隆门之间,货船可以在河上川行,所以小镇的生意兴隆,人口日增。

但该镇地势低洼,每逢豪雨就成泽国,店铺惨遭水淹。1963年的水灾几乎淹没整个小镇,2003与2004年的水灾也很严重。天灾以外,在马印对抗期间, 农村动荡不宁,许多镇民都选择离乡另谋出路,该镇人口逐渐稀少。巴刹的两排旧店屋,其中约1/3已被弃置。仍旧营业的商店也显得生意清淡。许多坡众都搬走了或出门工作,只有清明扫墓或过春节时才回来看看。较热闹的时候是每逢农历六月初九水月宫神诞和元宵节的庆祝,戏台连续十几个夜晚办庙会活动,歌舞酬神或游神闹元宵。镇民和一些游客才会专程回来,给小镇带来一点生气。而在平时则非常沉寂,似乎嗟叹着被遗弃的无奈。

眼看新尧湾这个具有百多年历史的小镇走向没落,在人们记忆中逐渐模糊,更甚的是古晋通往石隆门的新公路已完全峻工,新尧湾不在来往的通途上,它在人们口里出现的次数就越来越少了。
但是右手港的河水毕竟曾哺育过许多纯朴的坡众。而对于家乡的孺慕之情,仍然会在记忆的一角闪现微光。几位喝过右手港河水长大的新尧湾中青年,本着对乡土的深挚感情,在一群执着于传统文化的有心人配合下,终于发起了一项“家乡守护计划”的文化环保运动。

3.守护家乡,整合资源

这项文化环保运动的策动人是45岁的绘测师温志坚,他担任了4年的砂拉越文化遗产协会(Sarawak Heritage Society)会长,在古迹的保存与维修上做了不少贡献。他出生于新尧湾,7岁后迁居古晋,对家乡念念不忘,总想为它做点什么事情,免得这古镇的痕迹被 时代的洪流冲刷干净。于是他联同新尧湾古迹保留委员会及古晋的五脚基表演艺术坊,共同推动“家乡守护计划:记忆的遗珠——新尧湾”, 希望以当地百年老镇为起点,维护古老建筑,整合民间文化为主轴,重新擦亮记忆的遗珠,让它重焕光彩。这项计划也获得新尧湾私人企业来实(砂)有限公司赞助 经费。

新尧湾作为一个具有百多年历史的古镇,它有什么吸引人的魅力和有待重整的社区文化资源呢?

首先就是当年和石隆门毗邻的一段华工开发历史和民间掌故。凡有华人落脚处就有庙宇的建立,该镇的水月宫神庙记载,早于1870年时,就有一名婆罗洲华裔青 年移居新尧湾而创建此庙。另外新尧湾社区八个港门都分别建有庙宇,其中友兰肚奉祀刘善邦的“善德庙”最具历史价值。加上新尧湾中华公学兴建于1925年 间,以及更早设立在老镇对面江的私塾学堂的史实资料,也可推断1880年以后,迁移定居镇上的华裔人口随着砂拉越河两岸的逐渐开发而增长。原本只拥 有三几间华族经营的商店开始增多,最终形成两排互相对峙的店铺。以店屋的地契为凭据,其地契期限为1935年至2034年,可以追溯74年前或更早之前, 已建有这些店铺。(2)新尧湾的一间店屋窗门,镌有1926的符号,证明地契是稍后才发出的。1857年华工事件爆发时,左手港与友兰肚曾是双方激战的战 场、更早之前,据说新尧湾有400多户的马来居民,人丁兴旺。1939年拉者布洛克曾率兵征讨土著的叛变,许多居民为避战祸而迁走。这两次战争都造成当地 马来居民一度减少。

除了两排历尽风霜,古色古香的华人店屋之外,新尧湾的另一个古迹是拉者布洛克当年在本宁召(Peninjau)山区建立的别墅遗址,以及传说他与情妇洗澡 处的山中磐石。根据文献记载,拉者布洛克曾在新尧湾的巴当古当小学处,开辟一条山径从后山策马上到栢宁召;又动员甘榜居民之力,盖建了那间山中别墅。曾与 《进化论》作者达尔文共事过的自然学家罗素华叻斯(Alfred Rusell Wallace)于1854年至1856年期间来过砂拉越,并花了两个月的时间逗留在本宁召采集昆虫标本,就住在布洛克的别墅中,据说他在那里一个晚上可 以捉到上百只的昆虫。

新尧湾的三大民族,自古以来和谐相处,是个典型的多元文化社会。各族流传的民间故事和地方掌故,有待发掘和整理。华裔中多数是客家人。该镇水月宫所祭拜的 慈悲娘娘,每年于元宵节或农历六月初九的神诞,坡众都举行盛大的庙会,舞狮舞龙好不热闹。早年由当地乐手组成的潮州乐队与“闹三阵”锣鼓队,都曾名震遐 迩,再加上许多道地的民间美食,构成了这个小镇的文化遗产。这也是“家乡守护”团队所要维护和整合的重要项目。

4.古迹测量,坡众互动

“家乡守护计划”的参与者在初步了解与确定了新尧湾古镇的文化资源之后,就进行了一系列与当地坡众交流的活动。他们经常利用周末与星期日的时间,三五个人 从古晋驱车到约30分钟路程外的新尧湾逛逛,喝杯咖啡,吃碗干捞面,顺便与当地的社区领袖及乡亲父老聊天。到彼此熟络之后,就举办了几场座谈会,商量如何 让这个沉寂的小镇“动”起来,恢复生命的活力。

古镇的最大魅力是来自那两排为数48间的老店,或许将后一切文化活动的构想先得从这里起步。于是由温志坚的得力助手黄仕俊(他也是新尧湾人),组织了一支 五人测量队,从今年4月开始,每逢周末到镇上的店屋进行测量和记录,每一趟约耗时五个钟头,前后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去完成。测量队所记录的新尧湾店屋,有 14间是空置的,11间为住家用途;仍旧营业的是以杂货店为主(9间),其他是咖啡店、冷藏店、脚车与电单车维修店、面包店、五金店、土产店、燕窝加工店 等。尤其燕窝加工业是坡众主要的致富之道,似有特别推介的潜能。

测量队把勘察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观察地方上值得勘察的建筑物与景点,第二步是建筑物的基本测量,第三步是选出有价值的屋子结构作深入测量,第四步是研 究如何为文化遗产规划出指南或建议,以作为保留遗产的指引。当坡众对测量队的表现,由开始的好奇疑虑到习以为常时,也就是发动坡众一起来搞文化活动的时候 了。

甫于去年10月成立的五脚基表演艺术坊的两位台柱林世伶与杨万豪,本着对传统文化的执着,一起参加了这个小镇的文化环保运动。他俩能言善道,很快地与坡众 打成一片。他们拜访当地的父老耆宿作了一些口述历史的记录,又与镇上的一批老乐手交流,觉得他们宝刀未老,热忱犹在,于是鼓励他们东山再起,让蒙尘的乐器 重新发出幽雅的旋律。

在野外考察方面,“家乡守护”团队在当地社区领袖本固魯黎世雄(他也是水月宫理事会所属古迹保留委员会的主席)的率领下,于4月间到海拔1100公尺的本 宁召山区去探测拉者布洛克于1853年留下的别墅遗址。该处是古时比达友族聚居的地方,现已呈荒凉。在识途老马的土著带路下,一行人攀山越嶺,终于找到百 多年前拉者别墅所留下的残柱和一块离地30尺的架空大石,据说当年石下有溪流,是拉者洗澡之处。此行的发现也鼓舞了“家乡守护”团队维护新尧湾文化遗产的 信念。

5.童稚歌声,小镇春回

“家乡守护”团队深知一项社区文化活动如果没有年轻一代的参与,就显不出朝气蓬勃的生命力和后续力,而最具活力的新血非儿童们莫属。参与“家乡守护计划” 的成员中,就有擅长培训儿童才艺与语言表演的导师。他们特地到新尧湾中华公学去,征得校长的同意,利用下课时间向小朋友们作了一番动员谈话,鼓励他们参加 才艺表演,并宣布他们将与水月宫理事会配合,趁六月中庆祝慈悲娘娘神诞之际,举行一场盛大的文娱汇演,不过表演者得事先经过选拔。新尧湾中华公学的小同学都踊跃报名,愿意参加选拔。于是五脚基表演艺术坊的两位异师林世伶与杨万豪花了几个周末时间,给当地小朋友加油打气,激发他们的信心,至于表演节目则由他们自己去准备。

事实证明,这种发动小朋友参加的文化活动是最容易引起普遍反响的,家长们都很关注,连亲戚朋友也等着观看他们的表演,学校的老师义不容辞地当起艺术指导, 教歌教舞又教童谣。镇上的歌手也勤练嗓子,准备一较高低,看谁当上偶像歌手。而那批玩潮乐与演奏潮州大锣鼓的老乐手,不但重操故枝,而且为了壮大阵容,还 收了不少新徒弟,来个老中青少大结合。镇上的歌声与乐声不时飘荡,古老的小镇似乎又回复了青春。

当“家乡守护计划”到了可以大张旗鼓的阶段,古镇最热闹的慈悲娘娘神诞也莅临了。8月23日那天,几个参与其事的团体正式举办“家乡守护计划:记忆的遗珠 ——新尧湾”活动推展礼,由该区的州议员主持推展,同时颁发委任状给社区领袖。由于神诞是小镇历年来最隆重的庆典,除了传统的舞狮舞龙与游神活动之外,酝 酿了两个月的文娱大汇演也正式登场了,难得的是所有节目都由当地居民自编自导自演。坡众扶老携幼,合家出动,外坡人士也闻风而来,在水月宫戏台下挤满千多 人在观看节目。台上表演的节目也很精采,除了老中青少的镇民各显身手之外,还邀请到该社区的比达友同胞与马来同胞客串舞蹈,连文化村艺人也上去表演拿手的 绝活——打竹筒鼓。一项社区文化的融合计划至此已慢慢成型。


6.古镇中秋,冉冉天灯

这一段时日,由于报章的协助宣传,新尧湾小镇的名字已不胫而走,有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与文化界人士对“家乡守护计划”表示关注,愿意加入有关的活动。 “记忆的遗珠”多年来沉寂在幽暗的角落,如今已被刮垢磨光,重焕神采,这是令所有参与“家乡守护计划”的人士感到无比兴奋和鼓舞的现象。他们再接再厉,又 在今年中秋节把这项社区文化活动推向另一个高潮。

农历乙丑年八月十四日,也即是中秋前夕,夜色还未完全笼罩新尧湾镇,而老街的两排店铺已张灯结綵,街边后巷泊满了来自古晋与附近地区的汽车,大家都以热烈的心情赶赴一个古镇的花月良宵。

这项街边节庆盛会是坡众自动自发共同参与的。每家店前都摆着铺上红布的桌 子,各种客家美食琳琅满目,如鸡屎藤糕、菜糕、擂茶、煎芋头糕、肉丸汤,加上炒饭、炒面与本地风味的罗惹(rojak)与猪笼草装糯米饭,免费待客,任君 品尝。你可以一边啃着烤鸡翅一边浏览五颜六色的灯笼和活灵活现的走马灯。这边围了一群人,在观看大笔叔黄贵荣龙飞凤舞的书法表演。那边是成群结队的孩子, 手提灯笼沿街游行。蓦地锣鼓喧天,“金生”店前,那幅以1937年街照为背景,题着“记忆的遗珠——新尧湾”的布幕前,老中青少三代人组成的潮州大锣鼓表 演开场了。扬琴与秦琴弹着古雅的节奏,哨呐吹出高亢的音色,小朋友兴高采烈地敲锣打鼓,天真的童颜与阿公的白发相映成趣,几位穿凤仙装的少女以柔唇吐出笛 子的悠扬旋律。围观的人潮站满五脚基和街道;童谣的伴鼓朗诵逗人开心微笑,快板说书的伶牙俐齿叫人听出耳油。到了卡拉OK的时段,镇上的歌手又一次轮番大 展歌喉,纷纷选唱应时应景的歌,从“敖包相会”唱到“月亮代表我的心”, 连“月亮圆,月亮圆,月亮照在我的家”的本土歌谣也派上用场。唱到尽兴处,连司仪杨万豪也在盛情难却下高歌一曲。当晚的节目都是即兴的,没有事先的安排, 但进行得有条不紊,观众的情绪都很热烈,特别是拍卖对联这个环节,把现场气氛炒得闹哄哄的。所拍卖的是田思现拟的“新风秉尧舜,湾镇焕遗珠”嵌名对子,由 民间书法家黄贵荣大笔挥就。结果在几轮喊价之后以一千元成交,拍卖所得捐给新尧湾中华公学。

当晚的压轴节目是放天灯(即孔明灯),这又是老温出的点子。大家都聚在河边的旧渡头上,看着老温所点的天灯冉冉上升,又缓缓随着风势飞远了。天灯腾空了一 阵子后,因蜡烛燃完而掉落,但大家雀跃的心情,相信与百年前升腾的灯火一般灿烂无异,也相信在另一个百年仍会熠熠生光。这是古镇最有意义的一个中秋节。


7.取之社会,用之社会

上述这项以“记忆的遗珠——新尧湾”为主题的家乡守护计划,其一系列活动是由专业人士、文化工作者、社区领袖、广大坡众与个别赞助商共同结合起来推动的社 区文化重整活动。其着眼点是让一个已衰落的古镇换发新的生命力,达到提升精神生活素质的要求。从它的酝酿到落实,似乎可以看出环境保护工作的一种新的模 式。这一切社区活动都是在有组织、有计划的情况下进行,其动机是出于对传统文化的维护,又和周遭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我把它称为文化环保运动。它与 一般古迹考察的不同之处,在于策动者与当地社区的互动,让更多人参与保护环境与提升文化素质的行列。

具体来说,“家乡守护计划”的开展步骤可分为四个层面:首先是激发当地人的参与,从老一辈的乡情和年轻一代的干劲找到他们的归属感和投入感。其次是环保意 识的灌输,通过对话、访谈、座谈会、生活营等,让他们认识乡土文物的价值与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再其次是从现有的古迹与建筑物中,选择有价值的部分,提醒大 家要加以珍惜并保留原状,至于修复的问题,因水灾的威胁仍在,在现阶段不宜摆上台面,不过防火措施是有必要强调的。同时也鼓励推销民间美食与手工艺品,创 造当地商机,使小镇重燃活力。最后是把经过调查记录的当地文化资源印刷成册并加以推展,把当地历史和民间掌故重新整理,对证文献资料以求翔实,再将成果交 给当地社团保管。也考虑设立网站,以广流传,方便游客按图索骥。一旦发展成旅游点,则应协助培训当地的导览员,制造就业机会。总之,“取之社会,用之社 会”是整个计划的主要原则。

以上所述的具体措施,目前只开了一个头,还有几个步骤有待逐步完成。我们期望新尧湾这个古老小镇在这些文化活动中所取得的经验,可以给有心人提供参考,作 为以“多元化”对抗“单元化”的一个案例。也希望许多“记忆遗珠”不再有沧海遗珠之憾,能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洪流中保持本身的特色。

(完稿于2009年10月25日)

注释:
1.田思《马华文学中的环保意识》,吉隆坡:大将出版社,2006。
2.此段资料引自古晋《国际时报》2/9/2009,兆良、秋玲联合报导:“守护新尧湾”系列2。

没有评论: